黑白线条的魅力——论单色插图在文学插图中的地位和作用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13214 日期:2023-07-16 来源:论文网
第一章 绪言

文学插图这一词汇,在概念上可以简单的拆开来理解:文学是语言性艺术,插图属于美术范畴,美术则是视觉性艺术。文学插图便是文学与美术完美结合的可读可视性艺术。文学插图依附于文字,并对文字进行形象的视觉表现,使得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能够更好的理解文字所表达的含义。优秀的文学插图是对文字本身在视觉表达上的一次艺术性的升华。它们能够给读者理解文学作品铺垫一个大的方向,又不会把读者的思维紧紧的限制在一个固定模式下。可以说是在给予规矩的同时放任着自由。文学插图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是一种非常受大众喜爱的艺术形式。随着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变迁,各种艺术思潮开始出现,现如今数码时代的来临,经济的高速发展繁荣,给文学插图带来了强有力的冲击。一方面,插图创作者不在拘泥于单一的创作思维与创作形式,对文学插图进行了多元化的改造,这种创新在给文学插图带来新的契机的同时,也促成了现阶段插图泡沫发展的趋势------插图不再依附于文字本身,而更像是跟文字简单地相互呼应且并无紧密关联的一种装饰性艺术。插图的表现形式逐步“现代化”,传统的艺术表现形式诸如版画,水墨,油画,水彩等用于插图创作中的,少之又少。取而代之的则是更加快捷简便的数字图像艺术。部分插图在新的表现形式中,显得过于千篇一律,缺少必要的艺术生命力。另一方面,出版商为了节省开支,力求以简便,经济的方式满足读者对于文学的需求,出版的文学作品基本上不做插图,翻版的经典文学作品也删去了原本的插图。少量经典的插图本被做成精装本,放进了书店的展柜中,价格昂贵。由于对插图需求量的减少,大部分从事艺术创作的人便开始忽略这一艺术领域。文学插图的辉煌时代似乎一去不复返。

第二章 我国文学插图发展历史中重要时期简析

插图在我国的出现,可以追溯到几千年以前以锦帛,竹简等材料作为书籍载体的汉朝以前,那时的插图基本都是由画家直接手工描绘与古籍之上的,后世称之为“手绘本”,这类古籍插图由于出产量单薄,且在传世保存上有一定的难度,留存至今的已经极少了,基本同一历史阶段东晋时期著名画家顾恺之的《女史箴图》《洛神赋图》等优秀画作,均可归纳为插图的范畴,但流传下来的也是后代的摹本。直到雕版印刷术的发明与普及的唐宋年间,随着书籍可以大量的印制与发行,插图才得以盛行,单最初大多都只限于佛经,例如唐代的《金刚经》卷首插图,就是一部精美的木板雕刻插图。直到明清时代,社会经济发展繁荣,印刷技术实现了重大的革新与进步,文学创作者创作的积极性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大量优秀的文学作品开始面世。此时的书籍插图正式被冠以“文学插图”之名,成为了一门专门的绘画艺术科类。时至近现代,文学插图随着时代的变迁与社会的发展,向着多元化的方向大步迈进,不同时期锁展现出不同的审美风貌。这些都反映在文学插图在各个时期不同的表现手法与绘制风格上。下面作者选择了文学插图在历史发展过程中较为突出的两个阶段,即“明清时期文学插图”与“民国时期文学插图”,分别简要分析这两个发展阶段中,文学插图的艺术特点。

2.1 明清时期文学插图的艺术特点
我国明清时期属于一个承上启下的历史发展阶段,社会经济的发展推动了精神文明的进步。明清时期的文化艺术发展在当时世界范围内享有盛誉。明清时期是我国文学发展的重要时期,当时的刻书业空前繁荣,为小说创作从民间口头进入到文人书面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市面上流动的文学书籍数量巨大,质量上乘。明朝万历年间,小说已经成为一种较成熟的文学形式,在民间广为流传。小说的发展为文学插图的质量水平带来了巨大的进步空间。由于对文学书籍的大量需求,各地的印书中心竞争激烈,书商们在竞争中十分注重文学书籍中的插图,希望借精美的文学插图来吸引更多的读者,当时附有文学插图的书籍,不光是文人雅士的收藏赏玩儿之物,为了满足广大群众读者的需求,大量通俗易懂的插图被广泛的运用到文学书籍之中,被普通大众所接受。我们所熟悉的名著《水浒传》《西厢记》等优秀文学作品,在当时均有精美的插图本先后面世。除小说之外,如《本草纲目》等科普类书籍中,也有大量的插图。


2.2 民国时期文学插图的艺术特点
民国时期是社会极其动荡的一个历史阶段,在这一时期,西方先进的思想与技术传入我国,各种思想观念,文化形态,生活方式相互影响,相互交融,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文化大融合的格局,文学插图在这种大的文化环境影响下,无论是形式还是创作理念上,都体现出了强烈的时代感所带来的现代意识。五四时期的新文化运动,给文学的发展带来了新的艺术思潮,开启了现代文学的新篇章。这使得文学插图艺术就此由古代转向了现代。在短时间内实现了质的飞越,,取得了非常迅速的发展,这从而使民国时期的文学插图在我国插图艺术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大量外籍文学作品被引入到国内进行印制流通,加上国内新文学团体纷纷出现,新的书籍和杂志如雨后春笋,日益增多,文学插图的发展可以说是如鱼得水,一批优秀的插图画家,如徐悲鸿,丰子恺等,为后人留下了回味无穷的插图作品。标志着我国现代文学插图逐步地走向了成熟。

民国时期文学插图在特殊的文化融合环境下,进入了一个呈现多元化发展的状态。传统的绘画表现方式以及创作风格在这一时期仍旧运用于部分文学插图之中,但在插图画面元素的主次选取环节,这个时期的文学插图作品注重突出主题,在画面中明确主要人物与次要人物,选取背景也更加的简洁明快。主次分明的画面元素安排架构,有助于读者能够更加明了的在插图作品中识别主要人物及主线情节关系。而主次关系在画面上体现出来的是一种明快的节奏美感。多种表现方式与创作风格并存,是这一时期的又一大特点,很多插图画家将西方美术焦点透视法运用到画作中去,注重描绘体积,光影,塑造立体形象。使得文学插图在风格上有着多种多样的变化。

第三章 黑白线构表现方式的确立依据......................6
第四章 长篇小说《长恨歌》文学插图作品创作阐述................8
4.1 创作动机...............8
4.2 创作过程中的构思立意....................8
4.3 创作感悟.......................11

第四章 长篇小说《长恨歌》文学插图作品创作阐述

4.1 创作动机
长篇小说《长恨歌》是我国著名女作家王安忆中期作品中最为出众的一部,讲述了一个女人四十年的情与爱,被作者用一支细腻而绚烂的笔写得哀婉动人,其中交织着上海这所大都市从四十年代到九十年代沧海桑田的变迁。这个生活在上海弄堂里的女人沉垒了无数理想、幻灭、躁动和怨望,她对情与爱的追求,她的成败,在我们眼前依次展开,结尾时主角的凄惨凋落,让读者无不感叹人有长恨。王安忆看似平淡却幽默冷峻的笔调,在对细小琐碎的生活细节的津津乐道中,展现时代变迁中的人和城市,被誉为“现代上海史诗”。2000 年,《长恨歌》被评为 90年代最有影响力的中国作品,荣获国内文学至高奖项----------第五届茅盾文学奖。
《长恨歌》是我读过的第一部现代小说文学,初读这本书的时候还在上初中,也许是第一部的关系,所以印象比较深刻。自从接触文学插图开始,就一直想为这部小说创作插图。作为20世纪经典小说文学之一的《长恨歌》,迄今都未有一部完整的文学插图出现,实在令人惋惜,这是我创作《长恨歌》文学插图的最初动力。其次,在阅读过程中,对作者王安忆所描写的上海,主人公以及其他人物的情感纠葛,让我有所感触,小说对于情感细节的描写非常具有画面感,很适合文学插图的创作。书中的描写,让我对上海这座城市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也希望能够通过插图创作,去更加深入的了解这座城市的文化底蕴以及乡土人情,获得一个在实践中学习知识的机会。

结语
在当前插图艺术发展的大前提下,作为一名插图从业者,是否能够坚持最纯粹的插图创作观念,影响着今后插图的发展道路。我们总能在传统经典的东西中汲取精华,并在此基础上加上新鲜的表现方式。虽不能说创新不好,但是盲目的创新往往让人逐渐对插图的本质产生了不该有的曲解。总而言之,我们要不断的审视文学插图的发展历程,并传承其中形成的良好品质,在创作过程中同时反省自身。黑白线构插图并不是所谓的没落,而是需要插图作者本身以及读者给予他一种新的理解方式。那么这种表现方式就会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