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中国当代艺术的各个领域同时受到多重新思潮的冲击,几乎涉及西方 20 世纪以来的全部先锋观念、形式、流派的影响。并在“现代性”方兴未艾之余又被“后现代性”文化浪潮浸入。艺术领域成为了多元陈杂和多维并生的拷贝场和语义场。新媒体艺术家融合其独特的国民特性敏感的探索自己的道路,在身体题材方面,体现出与自身环境和生活经验息息相关的文化视角。作为当代艺术中极有影响力的一种形式,渗透于日常生活、艺术创作、艺术批评等领域,理论研究亦随之展开。
1.2 以往的研究成果
新媒体艺术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成为当代中国较为成熟与迅速发展的艺术类型。随着新媒体艺术在数字技术的运用层面不断成熟,大量的新媒体艺术创作不断涌现,并被国内外主流双年展所接纳,国内外收藏家亦开始收藏新媒体艺术作品。许多国内知名艺术院校和机构都已经成立了新媒体艺术专业,愈来愈多的年轻艺术家投身到这一新兴媒介的艺术创作当中。国内外的艺术批评家、策展人和学者也开始关注中国的新媒体艺术,新媒体艺术家及其作品大量被专业出版物和传播媒介所介绍。这种形势迫切需求从理论角度予以系统性的归纳与剖析,大量的学术类文章每年成递增趋势出现。从国内目前的研究成果来看,已发表的探讨新媒体艺术的文章一千余篇,专业学术类论文共计二百余篇,包括专业的硕士论文一百余篇,博士论文十余篇,国内外重要会议论文五十余篇,学术辑刊论文二十余篇。内容涉及到了主题研究、类型研究、技术研究等若干层面。其中基础研究类六百余篇,文艺作品九十余篇,行业指导八十余篇,大众文化五十余篇,工程技术十余篇,基础教育与中等职业教育三十余篇,高等教育三十余篇,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二十余篇,职业指导二十余篇,高等科普十余篇,专业实用技术十余篇,大众科普十余篇,政策研究二十余篇,经济信息十余篇。
早期的综合性文献式研究论文以朱其的硕士论文《中国新媒体艺术的兴起与演变》为代表,以历时性叙述为主要模式,对中国新媒体艺术的早期类型和发展过程进行了文献式撰述,勾勒出了一个初步的分析框架和演变脉络。此外一些有针对性的文献资料也为本文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如《它们都是我不耐烦的产物——陈晓云影像作品展映》、《不谢幕的思考和颤抖的答案——蒋志<表态>个展的思考》、《DV 玩偶戏:周啸虎的影像寓言》等。专题研究主要浮现于2006 年以后,研究的关注点主要集中于三个维度:技术史,传播史,观念史。技术史方面代表性的论文例如《新媒体影响下的视觉传达设计与电子输出的对接》、《新媒体互动装置艺术研究》等,专著书籍包括黄鸣奋的《新媒体与西方数码艺术理论》、王秋凡的《西方当代新媒体艺术》等。在传播史方面代表性的论文包括《新媒体传播特征研究》、《中国新媒体艺术与专业教育研究》等。观念史方面代表性论文包括《新媒体艺术创作中的身体性介入》、《移植的肉身:1992—2010 年中国新媒体艺术的身体关注与美术现代性》、《中国新媒体艺术的类型分析》、《从“叙事性”看中国录像艺术的电影化趋向》等,这些研究都从不同侧面探讨了新媒体艺术的特征。根据本文的主要内容,从其他学科角度参考也是研究的重要途径,例如张之沧的《后现代身体论》、王宁的《“国家让渡轮”:有关中国消费主义成因的新命题》、赵方社的《身体规训: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国家权力与身体》、万丽的《中国当代艺术作品中的“身体”符号研究》等。
第 2 章 中国新媒体艺术发展概述
2.1 基本概念
受到社会、经济、文化、科技等多方面的影响,艺术的创作形式和创作媒介也随之发生着变化。新媒体艺术的出现,逐渐被许多艺术家和理论家广泛的关注,已然成为了创作和分析的焦点,在当代艺术中占有了重要的一席之地。有关新媒体艺术的成因、定义、范畴、特征等基本的概念,许多著作和论文中作者给出了自己的见解。然而,如他们在文中也认同的那样,新媒体艺术作为新兴的事物,其自身处于不断发展和变化的状态,具有着不确定性和超脱性,这一特性也决定了这种艺术形式不可能存在一劳永逸的定义和划分。
在探讨其基本概念之前,不得不首先明确几个常用术语——“新媒体”,“新媒体艺术”,“数字媒体艺术”。黄鸣奋在其著作《新媒体与西方数码艺术理论》的绪论部分指出,“新媒体的外延有广狭义之分,这是由媒体的发展决定的。我们至少面临以下两种选择:一是着眼于历史,将新出现的媒体称为新媒体。……二是着眼于现实,将现存媒体中最近才出现的媒体称为‘新媒体’。……上述两种做法要么太宽泛,要么太严格。折中二者,也许比较适宜的是将‘新媒体’界定为运用当代数码技术的媒体(简称数码媒体),包括计算机网络,数码电视,数码手机等,以至于经过数码加工、携带特殊信息的 DNA。”林迅在《新媒体艺术》中认为“新媒体”的概念,意为“基于数字化并以先进的信息传播技术为核心技术支撑的媒介或内容载体。”在李四达的《数字媒体艺术概论(第 2 版)》中,将媒体进行了分类,第一传媒为报纸、杂志、图书、宣传单、海报、手册,第二传媒为广播、收音机、电台、留声机,第三传媒为电视、高清电视(HDTV),第四传媒为数字电视、DAB、数字电影、数字动画以及属于交互媒体的因特网、电子书、电子杂志、光盘、IPTV、网络视频、宽带、网站、博客,第五传媒为交互媒体范畴的手机、PDA、3G、MP3、电子书阅读器、IPAD、IPHONE。前三种传媒属于传统媒体,后二种属于新媒体。可以看出来,“新媒体”是一种较之传统媒体而言所出现的新的媒体形态,基于技术发展的媒体或媒介传播手段。“新媒体艺术”则是在上述技术支持下的艺术创作,但绝不是简单的对“新媒体”的艺术延伸,他们分别属于两个不同的研究范畴,作用和功用也截然不同。
2.2 技术演进
西方当代艺术的起源较早,作为当代艺术的一支已发展的较为成熟。受到 19世纪后期新艺术运动的影响,20 世纪初产生了机械美学,其后的未来主义、达达主义、构成主义等现代艺术思潮为新媒体艺术在内的艺术与设计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第二次世界大战科技的突飞猛进,艺术媒介开始发生转变,由机械性艺术向电子性艺术的转变。之后激浪艺术运动将绘画、音乐、行为、舞台、身体的艺术综合起来,向动态媒体艺术发展。20 世纪 60 年代开始,艺术在电子因素的实验领域进行广泛探索,动态艺术、光感艺术、早期电脑艺术均有所突破。随着流行电视网络的建设和商业电视节目的普及,以及电子录像设备的新发明,一些艺术家开始纷纷进行各种形式的实验影像创作以期待能够对大众电视文化进行改造。1965 年,有着录像艺术之父之称的白南准( NamJune Paik 1932-2006),用一架当时刚刚面世的日本索尼便携式手持摄像机拍到了纽约公园大道和罗马教皇的镜头,并在当日于一家聚集许多艺术家的咖啡厅放映,这被许多学者看做是第一件新媒体作品。此后,新媒体艺术实践团体和机构纷纷涌现,渐渐吸纳各类艺术表现形式和种种数字媒介技术成果,单频录像视频艺术(VIDEO ART)、录像装置艺术、实验动画及影像艺术、电脑数码艺术、网络媒体艺术、交互多媒体艺术、虚拟现实艺术等新兴表达手法层出不穷。录像艺术的最早实践者张培力在 1988 年的作品《30x30》(图 1)记录了将玻璃反复摔碎、黏合的观念行为,这一作品被看做是中国新媒体艺术开端的标志。中国新媒体艺术起步较晚,其兴起和演变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国际新媒体艺术的影响,发展脉络与上述国际新媒体艺术发展路径类同。从技术层面上分析,新媒体艺术可以大致分为录像艺术、新媒体装置艺术、网络和虚拟艺术、数码摄影、综合多媒体几个方向。
第3章 新媒体艺术中的特定人群身份研究 ………16
3.1 艺术家身份的转化 ……………16
3.2 批评家和策展人的需求 ………22
第4章 新媒体艺术中的身体观念 ………………25
4.1 身体观念的历史渊源 ………………25
4.2 当代艺术对身体观念的转译 ……………28
第5章 新媒体艺术中的身体关注与都市文化 ……………41
5.1 人文社会与美术现代性…………41
第 6 章 新媒体艺术中的身体关注与消费社会
6.1 消费社会下的身体隐喻
急速发展的经济和巨变的社会结构无时无刻不对人们的生活环境做出改变,每座城市都好似被塑造成为了游乐场和主题公园,林林总总的娱乐设施和游乐规则层见叠出,人们在失重中癫狂亢奋,在加速中战栗尖叫,奇妙事物总是让人们应接不暇,但是却已经习惯了在这种中国式的狂欢中得到满足,一场又一场的游戏成为这个时代的卡路里,滋养着成长一代长大,不管上一场多么刺激,下一场又会令人更为惊叹。这即是陈卓和黄可一的系列作品《中国嘉年华》(图57)向观者所展示的,艺术家高超的电脑合成技术下,不论是人物的微笑、手势还是在摩天轮起飞时的动态,都被刻划的细致入微,向观者展示了一个急速发展的消费社会面貌,探讨了当代背景下我们自身与社会的关系。20 世纪 90 年代随着社会改革推进的成熟和深入,商品经济迈入了丰盈时期,特别是东部沿海的一些大城市,已经具备了西方明显的消费社会特征,在大众传媒的影响下,西方消费文化思想传入都市并渐渐扩展开来,改变着人们的消费观念和生活方式。今天的社会已经步入了一个物质极大丰富的年代,消费的刺激成为了社会发展的动力。消费的意义不仅体现在经济领域中人人追求物质的性价比和效用最大化,还更是体现在文化和社会再生产关系以及消费意义的建构。商品的价值成为社会符号化意义的承载而不再仅仅是使用和交换价值的体现。消费这种人类行为作用和发生的媒介都是人的身体,为身体器官的需要或者心灵欲望服务。身体作为人类存在的最基本载体,是直接表达消费构建模式的有力工具,成为以人为中心的消费主角。
小结
本文通过对新媒体艺术基本概念、技术演进、思潮历程、叙事风格、传播问题、媒介比较几个方面的概述,以及对中国新媒体艺术中包括艺术家、策展人、批评家在内的特定人群的身份研究,旨在使读者对中国新媒体艺术有普遍性的理论认知。对身体观念历史渊源的分析综述承载了不同美术历史时期下对身体不同表现方式的缘由,由此展现身体观念渗透于当代艺术的过程,为身体观念在中国新媒体艺术中的体现做出铺垫。中国美术现代性的特殊存在使得身体成为表现都市文化、性别叙事、人文伦理的最佳载体,新媒体艺术作品中的身体关注是映射人文社会中物质和精神变革的有力手段,是艺术家自由理念和个体剖析的有力范式。消费社会和规训制度是美术现代性不可忽视的时代背景,此中环境下的身体也同样为新媒体艺术创作提供了广阔的现实舞台,读者在体会艺术作品内涵意蕴的同时反思自我和社会,进而从外围体察了市场中由身体表述的新媒体艺术的运作模式。文章的研究逻辑由身体这一元素所带来的隐喻意义出发,展现了西方语境下发展而来的当代中国新媒体艺术的整体面貌。也使得读者对当代中国社会情境与艺术本体逻辑的契合规律有一定程度的了解,还可以反观和思索当代其他类型艺术创作的题材选择、母题建构、继承与创新、流变与永恒、艺术与科学等问题。
参考文献(略)
1988-2013年中国新媒体艺术中的身体关注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Tag:1988-2013,年中国,新媒体,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相关艺术论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