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主义、女性主义舞蹈及概述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13371 日期:2023-07-16 来源:论文网

第一章女性主义与舞蹈


第一节女性主义
一、女性主义的定义
什么是女性主义?简单明了的说就是女性打破父权制的话语权,对人类社会中男性与女性关系的重新思考;在全世界、全人类实现男女平等,让女性在社会中小?再处于约定俗成的“他者”地位。简单来说,女性主义是女性努力挣脱父权主义制度下的“符号”而产生的维护和表达自身的权利。女性主义这一来自西方的概念,是以女性经验为始发点和核心点的思潮理论和社会运动;是站在女性角度审视、观察、感受世界的一种主张;是在本质上与长久以来的“父权制”社会根本决裂;是“人”在人类发展史中的一个进步;是西方国家中女性特有的独具浓烈政治色彩的思维方式和文化领域的革命;是一种存在方式和话语权利,代表了整个人类社会中的一类反思力量,其归根结底就是为了在全世界实现男女平寸。当女性开始意识到人类、世界以往的观念都是以主客体的二元分离为前提、进行研究分析,只采用了逻辑分析为客观性原则的保障时,便幵始对既定的世界规则进行了质疑、反思和批判。哲学中的实证主义者认为,人类、社会、生活等都可以作为对象而进行客观观察和理性分析。并认为在分析的过程中,客观的分析小-会受到潜藏在分析者头脑中的价值理念、道德观念、意识形态的干扰,而推论出所谓客观公正的各种事实和解释。但女性主义者却发现社会学中的研究者多为男性、白人,并且大多数都身居要职,因此由他们做出的推论结果往往很难令人信服,常常在不知觉的情况下带有精英阶层的痕迹,所以女性主义者认为他们很难成为价值公正的审视者和研究者。如果把其他政治群体或者其他人做出的研究观点都认为是不够客观或者具有偏见的,只把他们的研究观点当做普遍真理,那么将会以偏概全并忽略研究者性别作用的可能性。由此女性主义者提出,如果换个方式来看世界--即以性别(男性视角和女性视角)来重新审视和研究世界上的关系和规律,将会为人类带来全新、完全小‘同以往的风景和结论。


二、女性主义的缘起
综观人类历史,会发现女性主义大规模的兴起不是盲目的、突然的,而是早在十七世纪之时,便以“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之势从未间断、以微弱地声音存在于世。早在工业革命时期,女权主义者便在当时的资产阶级妇女中出现。例如当时英国较为激进的女权主义者一艾斯泰尔,面对正处于资本主义发展初级阶段的社会状况和性别劳动分工,她站在女性的立场提出了明确的观点:女性虽然结婚后要归属于自己的丈夫,但并不等于人格上比自己的丈夫低等;女性应当脱离男性建立属于自己的生活社交圈;男人、女人都具有同等的理性思维,所以不应以性别之分而使两者在接受教育之时受到不公平的对待等等。一般来说,女权主义的肇始点被划定在十八世纪的法国大革命时期。由于当时的女性受到法国大革命的影响,于是在“自由、博爱、平等”和“天赋人权” 口号和思潮的鼓舞下,出现了法国妇女领袖奥伦比?德?古LJ (Olympe de Gouges)。她在自己的俱乐部发表了人类有史以来的第一个《女权宣言》,“主张自由平等的公平权利不能仅限于男性'”。在《女权宣言》发表的两年后,古U便被送上了断头台。著名的“废奴运动”于1848年在美国爆发,与此同时在美国的田纳西州召开了 “首届女权大会”。“会议通过了有关妇女的《权利和意见宣言》,提出了男女在工作、财产、受教育等方面的权利和给妇女予选举权的要求”。


第二章从女性主义舞蹈看其基本特征


在二十世纪之前,父权制社会并没有给予女性在舞蹈艺术方面表达的空间,在现代舞出现之前,基本上都是处于被男性审视的位置,根本没有自己的话语权。随着女性主义和现代舞的出现,才使得某些具有女性主义意识的女性舞蹈家,能够用舞蹈语言展现出以女性视角感受世界的可能,使其中的女性舞蹈具有了明显的女性主义特征,从而也令日益程式化的舞蹈艺术重新注入了新的生命活力。女性特有的情感体验为舞蹈艺术打幵了新的视角,如同万花筒中的多棱镜般,映射出了小'同的景观——样的情感势必会造成—样的表达形式。伊莎多拉?邓肯在《邓肯谈艺录》的《谈深度》开篇提到:“真正的舞蹈是一种恬静的表现,它受制于内心情感的深层节奏。”多丽丝.韩芙莉曾在《舞蹈创作艺术》说过:“舞蹈艺术与文学一样,具有同等充分的视角,能够像作家和诗人一样表达现代人的内心世界”。


第一节以独立精神为起点
二十世纪,不仅对于我国来说是个巨大的历史转折点,对于女性乃至舞蹈界都是如此。在父权制的社会文化下,女性自古以来都是处在从属位置,无论中外都是男性的附属品,根本没有自己的话语权和可以发出自我内心声音的出口。因此,对于女性来说,能够真实的表达自己的内心意愿便是非常难得。在我国古代,大家闺秀都有学习女红、绘胆、诗词歌赋等才艺,但她们从来+以技能示人。有的女性在无人时的深闺中悄悄作画,以表达内心的苦闷等情绪,但画完之后,宁愿把自己的画作撕毁也不愿让他人看到……在我国古代南方的湖南永州,曾经出现过全世界唯一的女性文字一女书,至今仍有些许高龄老人会使用。“女书”是由女性创造的并只在女性之间流传的神秘文字,完全靠妈妈传给女儿这样的手手相传。“女书”的产生和发展更是用事实证明了父权制社会中的女性的生存环境和话语权力。在西方社会中,女性的生存状况虽然没有中国社会这样出现如此凸显的表现,但女性也绝对是男性的附属品。只不过资产阶级工业革命在西方社会中到来的比较早,受各种革命的影响,西方女性在社会中比中国女性有更合适的条件去为自己争取一席之地。


第—章从女性主义舞蹈基本特征.......14
第一节以独立精神为起点.......14
第二节衷达内心为方式.......16
第三节以真正的自我解放为目标.......18
第章女性主义舞蹈的文化阐释.......22
第一节从沉默走向觉醒.......22
第二节自我寻觅的过稈.......25
第三节超越对立-尊重与平等.......30


结论


女性与舞蹈的关系自古以来就是密不可分。翻开中外舞蹈史,即可看到女性对于舞蹈的贡献。但在二十世纪之前的女性舞蹈表演者,多以“傀儡”或被观看的对象所存在,舞蹈艺术也不是女性表达自我情感、与外界沟通的方式,直到女性主义思潮和现代舞的出现,才给予女性现代舞蹈家一定的表达空间。二十世纪,不仅是舞蹈界翻天覆地发生大变革的年代,也是现代思潮活跃奔涌的岁月。女性主义舞蹈作为现代艺术中的一个分支,具有明确的先锋性。女性主义舞蹈家以“女性主义作为方式”,带领新一代女性在自由、自主之路上努力前进。舞蹈与女性主义思潮的关系,是舞蹈与女性关系的重要表现。女性主义舞蹈家把目光转向了自己,舞蹈的内容从此并+—定是为了表演或是取悦男性观众,对女性自身的生存状态进行思考。本论文通过分析女性主义在舞蹈艺术领域中的表现,思考了舞蹈中女性主义表现的文化内涵和女性编导在舞蹈领域中的自我实现和自我价值。通过对具有典型鲜明特征的二位女性舞蹈家伊莎多拉.邓W、玛莎.格莱姆、皮娜?鲍什的思想及其作品进行详尽的剖析,发现当女性主义与舞蹈(特别是现代舞)相遇后,女性主义舞蹈家共有追求“独立”、“自由”、“解放”的思想特点,并呈现出强烈的个性化需求和尊重内心真实情感表达的倾向。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艺术是无限可能性的总和,是每一个差异的总和,又是想象力的具象化呈现。当两性文化经验的差异作为一种前提时,在全球性人类文化交流及互动中无形的就会需要+同女性艺术的声音。以潜在优势存在的女性文化资源,只有在其真正的转化为女性文化资本优势时才能够显现。如何才能在两性文化差异中凸显女性文化资本优势呢?不仅需要对两性文化差异进行深度的挖掘、剖析、转换这样一个有机的运作过程,更是需要女性自身对于生活的自信和敏感、觉悟。在我国舞蹈的发展历程中,西舞东进的现代舞只有短短的三十多年时间。虽然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三十多年的岁月只能称为是“呀呀呓语”的阶段,但在我国现代舞界中也有女性主义舞蹈家及其作品的问世。比如现代舞剧《三毛》,编导舒巧借“三毛”之形表达着自己内心的情感;再如现代舞剧《雷和雨》,王玫作为一位女性编导,借“繁漪”之口表达着自身对于“女性”在父权制社会中所处境遇的体会和阐述;在高艳津子编创的《谈.香.形》中,作品中大量呈现出与生活中世俗场景的对话,生动地为观众展现着作为女性的她,心中所看到的世界和生活;最近崭露头角的新一代女性现代舞编创者一史晶歆,在其作品《活着就好》中通过“奶奶”与“我”两个平行时空的呈现,传达出在中国独有的“重男轻女”情节及生活地域不同等所导致自己与奶奶的生疏,如果我是个孙子,还会与奶奶有这般的生疏么?……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各种思潮如雨后春笋般的发芽成长,让女性成为“主体”、作为创作立足点,表达着女性独有的社会经验、情感体会、价值取向等,以悄无声息地出现在我们的视野中。在多元化的今天,舞蹈及其与女性的关系也开始变得多元化,不仅是在女性主义的方面,舞蹈与女性的关系也倾向于在生活、情感、思想等更多的内化的内容上来表现。女性的舞蹈回归到了对女性自身的关注,毫无疑问,这是舞蹈与女性关系发展的一大进步。


参考书目
[1]李银河.《女性主义》[M].山东: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
[2]周青.《另类的尖叫一世界女性主义艺术思潮》[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5
[3]琳达.诺克林.《女性、艺术与权力》[M].游惠贞,译,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4]王克芬,刘恩伯,徐尔充,冯双白.《中国舞蹈大辞典》[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2010
[5]【美】伊莎多拉.邓肯.《邓肯谈艺录》[M].张本楠,译,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9
[6]多丽丝.韩芙莉.《舞蹈创作艺术》[M].郭明达,江东,译,北京:中国舞蹈出版社,1990
[7]西蒙.波伏娃.《第二性》[M].陶铁柱,译,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1998
[8]【美】伊莎多拉.邓宵.《邓恃论舞蹈艺术》[M].谢尔登.切尼,编,张本楠,译,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5
[9]朱敏.《舞蹈与女性主义研究——美国访学笔记》[J].舞蹈:2009,4 (332) : 29
[10]【美】约翰.马丁.《舞蹈概论》[M].欧建平,译,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