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李渔戏曲剧作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13435 日期:2023-07-16 来源:论文网

绪 言

一、课题来源及研究目的和意义

其剧作内容的刻意创新,对中国传统戏曲综合、总体艺术特征刻意追求和超前的艺术自觉性等等,都是颇值得我们深入研究的。 笔者于 2007 年写作硕士毕业论文《李渔剧论研究百年(1901—2000)检讨》期间,在研读了一百年内国内外对李渔剧论的大量研究成果的同时,对李渔的剧作本身及其相关研究成果亦产生极大的兴趣,所以,便在硕士论文写作的同时,对相关研究成果注意搜集并作了初步整理,并把自己对李渔剧作的思考随时囊录。进入攻读博士学位阶段,在自己既是兴趣理想亦是为生存计而从事戏剧创作的同时,对李渔的戏曲剧作做了细致的阅读,这时,我对李渔戏曲编剧艺术这个课题的兴趣与日俱增。 通过研读和思考,我以为:通过对李渔戏曲编剧艺术的研究,可以总结中国传统戏剧的方法、技巧和独特的审美角度以及他对中国文人传奇剧本的诸多突破等等。李渔的戏曲剧作,可谓是对中国传统戏剧发展到清初时代的形态风貌以及开始出现与西方戏剧趋同等迹象等进行深入研究可供依赖的一批经典范本。

二、国内外在该方向的研究现状及分析

综观历年来对李渔的研究,可以发现大多数研究者论述都集中于李渔的剧论研究。在这些研究中,对李渔剧论的创作理论研究、搬演理论研究、戏曲美学研究、以及体系研究、中外比较等方面,专著和论文的研究数量和研究深度均远远大于对李渔戏曲剧本创作本身的研究。 对李渔戏曲剧作的研究,开始于李渔同时代的戏曲点评。与李渔同时代的石鲸在《柬李笠翁》中曾将李渔的传奇与可以下酒的《汉书》相提并论“《怜香》、《风筝》诸大刻,弟坐卧其中旬日矣。丹铅匝密,评赞如鳞。每食必藉以下酒。……得则秘枕,虽同诸子垂涎,不使入帐也。袁于令曾言李渔“喜作词曲小说,极淫亵”。其后,董含、杨恩寿、蒋瑞藻等,皆更多基于道德、伦理等原因而对李渔剧作做出较低的评价。 近人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曾提到,李渔曾作《蜃中楼》以折衷《柳毅传书》与《张生煮海》。著名戏曲理论家吴梅对李渔剧作做了肯定的评价(“李笠翁十种曲传播词场久矣。其科白排场之工,为当世此人所共认”),但也指出了他所认为的不足之处(“惟词曲则间有市井谑浪之习而已”)。 然近代至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国大陆对李渔戏曲剧作本身的研究非常稀少,大多仅止于专著、论文当中的片断论述与序跋书简当中的一些点评。而台湾相关论著,则以黄丽贞、张敬之作为佳。 至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具有代表性的李渔戏曲剧作研究开始大量增加,主要包括:陈多、杜书瀛关于李渔思想和剧作的研究、湛伟恩关于李渔喜剧研究的系列论文,蒋星煜、萧欣桥、俞为民、江巨荣、沈新林、黄强、黄天骥、张晓军、徐保卫、郭英德、胡天成、肖荣、骆兵、高小康等诸多李渔研究方家亦有涉及李渔剧作的论著。 近期出现的重点涉及李渔戏曲剧作的学位论文有:黑龙江大学胡元翎的博士论文《李渔小说戏曲研究》、南京师范大学姚安的硕士论文《论李渔的〈十种曲〉》、华东师范大学王燕燕的硕士论文《从〈十种曲〉看李渔的女性观》、四川师范大学任心慧的硕士论文《试论李渔商业化“治生”方式对其曲论和剧作的影响》、上海戏剧学院刘庆的硕士论文《论李渔家班的演剧之路》、山东大学高源的博士论文《李渔的整体戏剧观及其理论研究》、首都师范大学邓丹的硕士论文《〈笠翁十种曲〉研究》、台湾 国立中央大学 中国文学研究所陈佳彬的博士论文《李渔戏曲作品及理论研究》等等。

第三章 李渔剧作之表演艺术设计…………56

一、李渔剧作脚色塑造艺术的符号学分析…………56

二、李渔剧作中卓有特色的变形科介………62

三、李渔剧作之诸般伎艺的穿插…………64

四、小结……………71

第四章 李渔剧作之剧场综合性的建立……………73

一、李渔剧作之时空创造…………73

二、李渔剧作之人物造型艺术……………83

三、小结…………87

第五章 李渔对戏曲编剧艺术的突破与超越……………91

一、“剧本剧本,一剧之本” 平议…………91

二、李渔对“一剧之本”的刻意追求…………100

三、李渔编剧艺术与总体戏剧理论的暗合…………102

馀 论

在二十一世纪的当今,我们为什么要纪念和研究李渔。诚然,李渔的戏曲剧本,当然并非十全十美。比如,它的思想性不是最高(事实上有一些还显得很弱);它的曲词不是最古雅、清丽(事实上显浅机趣才是它的特色);它的别裁奇制、笑闹戏谑令习惯于高台教化者错愕、惊讶;它故事中反复出现的家长里短、妻贤妾美让长于忠孝节烈、回肠荡气、震古烁今的曲家闻之侧目…… 我们现在研究和纪念李渔,在前文各章所述种种的基础上,需要再三强调的还在于,他对于维护和拓展中国戏曲丰富和壮阔的整体艺术特征、竭力探索戏曲艺术表现力的可能性以及维护戏曲文学素质的文化自觉性和实践上的某种超前性。 可惜的是,李渔的这些有益的实践成果和包括《闲情偶寄》当中的戏剧理论,并没有在其时和其后被戏曲界充分研究、吸收并蔚然成为风气。 遗憾的是,即使在二十一世纪的当代,依然还有相当一部分的戏曲因为忽视了对综合艺术整体性的维护和文学素质的坚守而呈现了一种崩坏和碎片化的状貌。 于是,我们看到,一些古典地方戏的舞台艺术语言,“机智地摆脱了叙述完整故事的艺术追求,总是仅仅表现戏剧性的激情的瞬间”、“不表现为诉诸心灵的、观念性的时间状态,而(仅仅)表现为诉诸感官的‘质’的状态”。 于是,我们听到,在“文革”那十年及其后的若干年间,家家“好闺女”、户户“谢谢妈”,成为大众脑海中本来不多并且几乎仅存的戏曲记忆。大家已经对包括“国剧”中也会常常充斥的那些讴之始叶而读之不成句的,诸如“马能行”、“地流平”等习以为常,漠然听之视之。所以,前文提到的这些戏曲的针对整体艺术特征而言的崩坏和碎片化现象的出现,理论界实在是难脱其咎。 所以,这也就是我们需要认真地立足于戏剧本体,从编剧、表演、导演、舞美设计等的全面角度审视和研究李渔的戏曲剧本,以纪念和传承他对中国戏曲艺术之贡献的主要缘由所在。

参考文献

[1] 蔡钟翔,《中国古典剧论概要》,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88 年出版

[2] 陈维昭,《20 世纪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史•戏曲卷》,东方出版中心中国出版集团 2006 年 1 月版

[3] 陈竹,《中国古代剧作学史》,武汉出版社 1999 年出版

[4] 方孝岳,《中国文学批评》,上海世界书局 1934 年出版

[5] 傅晓航,《戏曲理论史述要》,文化艺术出版社 1994 年出版

[6] 李昌集,《中国古代曲学史》,华东师大出版社 1997 年出版

[7] 齐森华,《曲论探胜》,华东师大出版社 1985 年出版

[8] 谭帆、陆炜,《中国古典戏剧理论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3 年出版

[9] 吴毓华,《古代戏曲美学史》,文化艺术出版社 1994 年出版

[10] 夏写时,《论中国戏剧批评》,齐鲁书社 1988 年出版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