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 言
在地球的东边,中国的长江附近,昌江的边,有一座古都——景德镇。它的陶瓷雕塑历史绵长悠远,它伴随着中国的封建社会,也见证着历史,同时描绘着当代。根据历史的记录,在隋朝时就有狮、象等陶瓷雕塑进贡皇帝。当在宋朝时期景德镇吸收各种陶、石刻、泥塑等各方面的精华使得陶瓷雕塑技艺得到提高。明朝时期则出现很多精致的佛像造像,可以说是举世闻名。清朝的镂空转心瓶,公道杯等都是景德镇陶瓷雕塑艺术的精品之作。当 1949 年新中国成立之后,陶瓷雕塑技艺更加是飞速发展,延续到当代的景德镇,陶瓷雕塑技艺精湛,技艺品种丰富,有园雕、捏雕、镂雕、浮雕等等;产品多种多样,有佛像、花草鱼虫、动物等等;造型优美、形神兼备、千姿百态、栩栩如生;装饰丰富,有高温色釉、釉下五彩等;艺术表现力强,有的庄重浑厚,有的典雅清新,有的富丽堂煌,鲜艳夺目。不可否认的是,在新中国刚成立之后与改革开放之间的那个时间——文革时期,也拥有着无可比拟的艺术性、时代性、记忆性。在那个政治影响艺术的年代,景德镇陶瓷雕塑的代表作一定就是——毛泽东瓷雕的出现。“毛泽东”是个人陶瓷雕塑也可以是以“毛泽东”为主的群体陶瓷雕塑,都描述了文革时期的个人崇拜主义达到空前的规模,景德镇也不能够例外的画面。在国家、社会、个人的多方支配与主导下,景德镇的陶瓷雕塑家们用自己丰富的想象力和坚定的革命信仰不断创作着一个接一个的“毛泽东”,也为现在陶瓷雕塑的发展做出了深刻的奠基和影响。
…….
2 文革时期景德镇陶瓷的概况和特征
2.1 文革时期的景德镇陶瓷雕塑的概况和特征
在文化大革命时期中景德镇生产制造的瓷器, 包括陶瓷制品和搪瓷制品两大类别。在文革时期的景德镇陶瓷作品上经常绘画或印制着毛主席像、毛主席语录或诗词、林彪题词、政治口号、革命圣地风光、革命英雄人物以及工农兵形象等等拥有着鲜明的政治性的图案。根据用途的功能性来讲, 文革时期的景德镇陶瓷也可分为观赏陶瓷和日用陶瓷两种。观赏陶瓷的艺术造诣和价值一般都比日用陶瓷要高, 当然最为出众的则是毛泽东瓷雕了。工农兵的形象、革命英雄、战士形象以及样板戏的形象也是文革时期景德镇陶瓷雕塑作品经常展现的题材,但是在数量上要少于毛泽东瓷雕。其他种类的文革时期景德镇陶瓷还包括杯、壶、碗、盘、瓶、笔筒等等生活生产生活日用瓷, 上面也同样拥有标志性的文革特征符号。【图 2-2】当然,在日用陶瓷中价值最高的必然要数“专用瓷”。“专用瓷”指的就是毛泽东主席专用日用陶瓷。“专用瓷”的产生是为了主席日常生活而设计制作烧造的,它是在 1975 年底时江西省景德镇市政府特别为毛泽东主席订制的。
…….
2.2 文革时期的景德镇陶瓷雕塑作品概况
“雕塑是艺术设计、手工艺和技术三者的结合”【1】陶瓷雕塑也不例外,景德镇的陶瓷雕塑更能展现这三种的结合。陶瓷雕塑是一种具有特殊表现形式的艺术对象,陶瓷雕塑是一种拥有三维立体空间的物体,陶瓷雕塑是一种结合多种空间的综合体。总体来说“陶瓷雕塑的创作大致可以分为内容美、形式美和材质美。”【2】这句话展示陶瓷雕塑的几种美丽与华彩。新中国成立后,在政府鼓励与扶持下的景德镇陶瓷雕塑恢复发展、充满生机。陶瓷雕塑技艺发展迅速,工艺技法不断加强,工艺品种是百花齐放、争奇斗艳。等到了文革时期的时候,陶瓷雕塑艺术虽然仍在不断发展,尤其是主题性不断增强,一些具有现实指导和革命意义题材的作品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他们的创新之处虽没有很多,但是也有了一些改革和变化。值得夸奖的是,陶瓷粉彩装饰的贴花花纸就是在这期间试制成功的。文革时期的景德镇陶瓷雕塑装饰是具有浓郁的政治色彩,创作题材也比较单一,作品没有创作者自己的风格。总体来讲,就是在色彩与色调上追求“红、光、亮”,图像上追求“高、大、全”及符号上追求“红太阳、大红旗”等元素,构图上追求人物形象占据中心位置的标准样式。在文革时期的绝大多数作品都没有作者的名字落款,取而代之的是“景德镇制”“革命委员会敬绘”等字样。文革时期的景德镇陶瓷雕塑题材表现出强烈、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一切要为现实服务的浓厚政治色彩的作品。
……
2.2.1 工农兵的陶瓷雕塑
工农兵的瓷雕形象是文革时期的一个重要的创作主题,有关于此类型的陶瓷雕塑创作也是文革时期最为主要的一个创作题材。毛泽东主席说:“工人阶级是领导阶级,农民群众和军队都是国家的建设者,这些人都是值得大家歌颂、赞扬的。”【3】景德镇在文革时期这个特定的阶段,相关余此种题材的创作不胜枚举,千姿百态。景德镇在文革刚开始的几年,主要制作的题材是工农兵【图2-3】、学生、教师,他们的共同点都是在于陶瓷雕塑人物的手中一般都会拿着工具、钢笔、毛笔等等作为革命的武器。这种现象展现了从事于各行各业的中国人,都在为中国的革命奉献自己的力量也揭示了人们对革命必胜的坚定信心。在关于工农兵瓷雕的创作是人人为之追捧的。在文化大革命的历史文化条件下,人物的形象是非常健康清晰的,在衣服着装方面是非常讲究的,红色、蓝色、黄色是其中的主导颜色。裸露在外面的肌肤是非常光滑有光泽的,他们的形象是:敞开外套、挽起裤脚、露出手臂等等很健康的劳动生活形象。这些人物所传达的信息就是对无产阶级革命充满信心、随时随地准备革命、对劳动生活充满希望等积极向上的生活状态。采矿工人、炼钢工人、石油工人和石油工人是在男性瓷雕形象占主导地位的。究其原因在于:这种工作类型的人物形象非常具有代表性,肌肉多,塑造形象积极意义明显,眼神坚定、坚毅,动作干净利落,能更好的传达男性工作者的魅力和文革时期的革命精神观念。当然,在艺术作品的创作中,适当的艺术手法不能避免,夸张是一个很重的方面,现在我们看到的男性工人瓷雕作品上身材比例不标准和肌肉的夸大效果都是这种手法的表现。作为一个劳动者的形象,必须拥有的就是要具有行业代表的工具,矿工的安全帽、炼钢工人的毛巾与铲子、农民的农具和他们的粮食作物等等都是瓷雕作品的组成部分。他们都是经过艺术的加工与处理,哪怕是有一部分的夸张和比例失调,但是他们所传达的精神理念是一样的。
………
3 毛泽东瓷雕产生的原因 ........ 12
3.1 国家政策的规定 .... 12
3.2 民间艺人的精心制作 ........ 12
3.3 个人思想的推崇 .... 13
3.4 社会潮流的推广 .... 14
3.5 前苏联雕塑艺术的影响 .... 15
4 毛泽东瓷雕的制作流程 ........ 17
4.1 题材指定 .... 17
4.2 集体合作 .... 18
4.3 上交审核与翻模制作 ........ 18
5 毛泽东瓷雕的艺术特征 ........ 20
5.1 材质 ...... 20
5.2 色彩 ...... 20
5.3 制作的“要求” .... 21
5.4 烧成工艺 .... 21
5.5 艺术家个人 ...... 22
5.6 形式化 ........ 22
5.7 影像效果 .... 23
5.8 主题性 ........ 24
5.9 造型分类 .... 25
6 试论毛泽东瓷雕的出现对景德镇陶瓷雕塑艺术影响
新中国成立以来,由于世界整体环境的影响,中国政府在艺术思想和方向都有严格的限制,在国外的艺术交流方面也只局限在苏联文化的学习。百家争鸣的景象也曾经在新中国的土地上萌芽成长,百花齐放的景象也曾经在新中国的土地上盛开绽放,新中国有着一段兼容并进的文化艺术阶段,可是却有些短暂。中宣部部长陆定一在延续毛泽东主席的艺术方针后说“我们所主张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提倡在文学艺术工作和科学研究工作中有独立思考的自由,有辩论的自由,有创作和批评的自由,有发表自己的意见、坚持自己的意见和保留自己的意见的自由。”毛泽东的艺术思想是新中国成立后唯一的相关于艺术的指导思想,在一定程度上说,“毛泽东”的出现是必然发生的。在 1956 年的《坚持贯彻毛泽东文艺路线》上是这样描述的:“毛泽东文艺路线,就是文艺上的阶级路线,群众路线。文艺要为人民服务,首先为工农兵服务,文艺工作者就必须与工农兵群众相结合,没有这种结合,文艺创造就断绝了源泉,文艺工作者本身的思想创造也失去了依据。”【24】该路线的出现在文革时期格外膨胀,进一步的揭示了文化艺术不单单是表达创作本人自身的想法,也不单单为了是欣赏者的文化艺术与思想达到满足,转而变成是为了政治而服务的。景德镇的陶瓷雕塑家们也不能例外,这也就是“毛泽东”的出现的必然条件。这种“毛泽东”的出现有它好的方面也有局限狭隘的地方,而这些缺点就是文化艺术为满足当政者的需求而创造,缺少了自由和想象,使得一些艺术品缺少精神。
……..
结 论
现代人已经对那段历史的记忆越来越稀薄,但是难以想象的是,文革时期的中国人对艺术、陶瓷、陶瓷雕塑的热爱并没有减退或者消逝,那个时期的创作者们用充满热情的精神和特定的政治文化背景也绘制出了一个个经典作品。毛泽东瓷雕的艺术性是中华民族历史长河中的瑰宝,毛泽东瓷雕无论从材质、色彩、烧成等制瓷工艺的步骤来讲还是从作品的完整性与效果来讲都是生动丰富的。毛泽东瓷雕对当代艺术的影响也很广泛,从艺术家个人到整体的社会艺术环境都是广泛而深远的。没有毛泽东瓷雕对文革时期的记录,那是多么大的遗憾啊!直到今天,依然有一部分的人坚定不移地进行文革时期的相关研究,他们延续着那个时间的文化、艺术,使得人们不会忘记那个年代带来的“新鲜事物”,不会忘记那个年代带来的“情感”,当然也不会忘记那个年代带来的“中国社会主义风貌”,直到改革开放、多种文化共同发展的今天,中国人秉持着兼容并进、发扬优良传统文化的观念,把“毛泽东”真正融入到市场经济当中,让“毛泽东”与中国一起腾飞,让世界看到已经从酣睡中醒来的东方雄狮。
…………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