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在易合唱作品及其表演探讨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13409 日期:2023-07-16 来源:论文网

第一章陆在易的合唱作品

第一节陆在易合唱作品概述
陆在易,又名梓钧,我国当代著名作曲家。他的音乐创作情感丰富、内涵深刻,所涉及的体裁和题材具有多样性,而且硕果累累,尤其是在艺术歌曲和合唱创作领域的成就尤为卓著。
作为一名作曲家,陆在易深入生活、走进群众,尝试各种题材和体裁的创作,谱写出大量脍炎人口、民族特色浓郁且具有极高的专业水准的合唱佳作。他取得的音乐创作成就,得益于他本人对人与大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的深刻认识,以及他在音乐创作技术方面的积累。陆在易音乐创作的源泉归根于人民大众,他用音乐的表现手法将人们生活中的真情实感反映出来。
《陆在易合唱作品选》上册(中小型合唱曲)中收录了陆在易中小型合唱作品共34首,其中有混声合唱作品17首,女声合唱作品10首,童声合唱作品7首。
女声合唱《水乡船歌》和《采佶》创作于1981年,两首作品都体现出了作曲家对民歌风格的准确把握。《水乡船歌》描绘出的是一幅水乡生活画卷,《釆拮》通过对民间劳作情景的描写表现了人们对幸福类好生活的歌颂,曲风轻巧灵动。陆在易称这两首作品为诞生在生活土壤中的作品。
《深山的小路》创作于1982年,其风格清新淡雅,旋律柔美抒情,是陆在品80年代早期行情风格合唱作品的代表。这种风格在1996创作的女声合唱《凤凰吟》、《葡萄园夜曲》、混声合唱《游子情思》中得到进一步的延续和发展,但与80年代的作品相比,曲风在柔美的基础上更显深沉。
作品《游子情思》表现了漂泊的游子对故土的深切思念与盼归的热望。作品中始终贯穿着的深切的思乡之情随着乐段间音区的转换(音区不断升高)浓郁积淀。
女声合唱《凤凰吟》是一首行情性的颂歌,以我国古代传说中的神鸟凤凰作为意象,用凤凰的刚毅、坚强,歌颂了中华民族坚朝不拔、生生不息的精神。作曲家用伴奏和调性的柔美和悲情,衬托出主题形象的坚初和壮烈,从而塑造了作为中华民族精神图腾的凤凰。
在我国合唱创作中,民歌改编合唱曲数量众多,这是作曲家们对合唱民族化的创作实践,“实质上也是对中国现代合唱新体裁的认真探索”。
在《陆在易合唱作品选》上册中一共有11首改编作品,其中有民歌改编合唱作品4首。《云南民歌三首》将3首不同风格的经典民歌一粗彳广奔放的《赶马调》、细腻柔美的《小河淌水》、诙谐有趣的《猜调》有机的组合在了一起。1989年,陆在易又分别进行了3首民歌改编合唱曲的创作,分别是浙江民歌改编的《李有松》、湖南民歌改编的《一根竹竿容易弯》和《杀阉鸡》。陆在易的部分合唱改编取材于艺术歌曲,如他自己的两首艺术歌曲歌曲《桥》(1986)和《祖国,慈祥的母亲》(1996),其中《祖国,慈祥的母亲》有女声合唱和混声合唱两个版本,以及贺绿汀的《清流》(1990,女声合唱)、张寒阵的《松花江上》(1995)。另外还有对古曲进行编配的《满江红》(1996)和歌剧选曲《北风吹》(1994,女声合唱)的合唱改编。
陆在易创作的童声合唱多用明亮的大调性,常在进行曲风格中融合行情因素,旋律清新简洁,节奏跳跃欢快,结构规整,篇幅精炼,主题积极向上。《梧桐树下》(1981)与《光明的太阳》(1998)是两首校园生活题材的作品。被称为“童声通俗合唱”的《幸福的家庭》(1987)表现了青少年对幸福的家庭生活的思索。《朝霞》(1986)与《回来吧!可爱的云朵》(1990)两首作品的歌词具有幻想性质,充满童趣。《渔家少年》(1990)使用云南民间音乐元素,表现了渔家少年在晨光中撒网捕鱼的场景。《我们自己的歌》(1992)以第一人称唱出了青少年时代美好的时光和友情,旋律朝气蓬勃。
.................................

第二节陆在易合唱作品产生的背景
一、个人经历
陆在易1955年考入上海音乐学院附中学习钢琴,后因成绩优异,直升大学部作曲系本科,1967年毕业,继而留校执教。1972年调上海京剧院,参加过十余部现代京剧的音乐创作。1981年调入上海乐团,先后担任专职作曲、团长、艺术指导等职务,并长期兼任《上海歌声》主编一职。多年的专业学习和实践锻炼为他的创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二、成长环境
首先,生活环境对陆在易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陆在晃出生于江南水乡,从小学习箫、二胡、笛子等民族乐器,他还经常随江南丝竹乐班演出,这为他奠定了深厚的民族音乐文化底蕴。其次,在上海音乐学院学习期间,他努力学习作曲技法,为他FI后的音乐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再次,他经常去各地采风,切身体会当地的民俗民风并进行研究。
二、社会原因
在文化大革命时期,陆在易曾下乡锻炼,深刻体会到劳动人民的艰辛。文革的苦难、改革;JT放的喜悦、祖国的发展和逐渐强盛,造就了陆在易的“大爱情怀”。与此同时,改革开放以后文化和艺术有了更宽松的发展空间,这也为他的音乐创作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第三节陆在易对中国合唱创作和发展的影响
中国合唱音乐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从二十世纪初到建国前,中国合唱音乐处于形成阶段;从建国初期到‘文化大革命、中国合唱音乐处于跌岩起伏的成熟阶段;从‘文化大革命’结束后至今,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中外音乐文化交流的增多,中国合唱音乐得到进一步发展,形成一个繁荣的新发展时期。”而陆在揚的合唱创作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至今,在他四十余年的创作中,跨越了中国合唱音乐发展的两个阶段(成熟阶段和繁荣阶段),并且达到了自己人生创作的两次高峰,他以精堪的创作技巧和真挚的情感表现创作出合唱音乐中的经典之作,为中国合唱音乐的创作和未来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他的作品在中国乃至世界合唱音乐作品中都占有一席之地。
陆在易的合唱创作,对国内乃至国际合唱音乐的创作和发展都有着重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他创作的作品屡次获奖,并参加了许多非常有分量的演出,如:音乐行情诗《中国,我可爱的母亲》(为大型合唱队与交响乐队而作)于1995年获上海市文学艺术奖,1996年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同类型艺术品种优秀创作奖榜首、“虫钢”高雅艺术奖及中国音乐“金钟奖”等多项大奖;《蓝天、太阳与追求》(为女声合唱队与乐队而作)曾获全国第五届音乐创作评比大型作品二等奖;混声合唱《雨后彩虹》曾获第十一届“上海之春”音乐节优秀创作奖及全国“第五届音乐作品(合唱)评奖二等奖”;合唱序曲《在十八岁生R晚会上》和合唱音画《行路难》曾获第十四届“上海之春”音乐节优秀作品奖和上海市优秀艺术成果奖;混声合唱《游子情思》获1998年全国首届合唱节新作品评比一等奖;在1993年“上海之春”音乐节举办的陆在易作品音乐会,是音乐节历史上第一个个人作品音乐会。2007年陆在易被中国文联评选为首屈全国德艺双馨文艺家。
...........................

第二章陆在易的合唱创作风格

一个作曲家艺术风格的形成,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它以时间为依托,但并非固定不变。它与作曲家所生活的时代背景,个人的成长经历、性格,艺术、文化修养等因素密不可分。这一点在陆在易的合唱创作中体现得甚是明显。
第一节“阳光歌者”
20世纪80年代是陆在易先生的第一个创作高潮期,这个时期音乐创作风格的形成,得益于他的自然天性在他的创作沃野里撒下真诚、细腻、抒情的种子,着上蓝天般行情、阳光般灿烂的“底色”,这一底色便成了他在80年代所有作品的进本色调。凡是听过陆在易这一时期作品的人,都会从中感受到作品中行发出来的细腻、真挚、丰富感人的情感和那扑面而来的强烈而童真般的真诚。他总是用多情的目光看待生活,歌唱其中的真、善、美;他总是用晴朗的心境仰望天空,把内心深处最美好的情感谱进作品,献给他深爱着的祖国、人民和家乡---由此锻造出他的“阳光歌者”形象。
陆在易80年代的合唱作品明快爽朗,情感行发热情而真挚。技巧方面多种综合、积极探索。对不同音乐性格的准确把握和塑造体现了他敏锐的音乐感受力和创造力。其细腻、严谨、长于行情的个人创作风格在这一时期逐渐形成。《采桔》和《水乡船歌》是《陆在易合唱作品选》中收录的创作时间最早的作品,创作于1981年。两首作品用现实主义的笔法,通过对民间劳作和生活情景的描绘,表现了对生活的歌颂。作品采用五声羽调式,音乐质朴、愉悦。《生活的海洋》、《青春圆舞曲》、《啊!米兰》、《朝霞》都采用大调和律动性节奏,速度欢快,曲风明朗,主题思想积极向上。1983年和1989年分别创作的两组民歌改编作品中,他将浓郁的民族气息和乡土风味进行充分地挖掘,在合唱改编中采用各种表现手法,赋予民歌新的表现力。这些作品大都欢快热烈、质朴爽朗。1982年创作的女声合唱《深山的小路》是他早期妤情风格合唱小品的代表,手法精致细腻。混声合唱《雨后彩虹》和音乐行情诗《蓝天.太阳与追求--为女生合唱队与乐队而作》是他80年代早期的代表作,两首作品都综合运用了云南民间调式音阶、主导动机贯穿、转调等技术因素。作品中为表现瑰丽壮美的自然景色,采用了大量的色彩性变和弦和繁复的器乐织体,体现出华丽的浪漫气质,是他“阳光歌者”形象的点睛之笔。
混声合唱《雨后彩虹》被看作是陆在易合唱创作上的"春雷第一声”。作品以及其行情的浪漫意境、优美清新的旋律线条和瑰丽的和声色彩,通过对“雨后彩虹”这一艺术意象的音乐行发,写出了陆在易先生心中的美好、憧憬和理想,并把这一切美好感情的最终归宿,直指改革JP放初期欣欣向荣的祖国。这部篇幅不大的作品所显露出来的注重艺术意境的营造、强调和声的色彩性和高度声乐化的如歌旋律、真挚动人的行情特质和明朗乐观的青春气息,己经显示出陆在揚“阳光歌者”的精神气质。
.................................

第二节“忧患诗人”
随着生活阅历的不断增长和对社会认识的不断深化,经过对各种创作题材、体裁和技法的创作实践和探索,陆在揚的创作风格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有了明显的转变,作品在情感的表达上逐渐变得深沉、内敛、浓郁。主要体现在各种对比手法的运用上,如作品中情绪的大幅度对比、各部分主题性格之间的对比等。多层次多角度的对比,使得作品在表现上具有很大的张力和冲击力,在原有的好情性风格中,融入了一种植根于忧患意识的戏剧性和悲剧性因素。
这种风格转变最先体现1989年创作的合唱音画《行路难》中,从《行路难》开始,他的作品呈现出一种灰色调。《行路难》中用来表现狂风暴雨的三全音与半音阶式进行,《在十八岁生F1晚会上》的二度音程的贯穿于展开,《中国,我可爱的母亲》中同音反复音型与下行小二度音程的交织抗争,形成大面积的厚重的灰色。
即使在最行情的段落,对比也始终存在。女声合唱《葡萄园夜曲》中由大调转入小调展幵对艰苦劳动的回忆,《凤凰吟》中节奏形成的律动性格与暗淡小调性相互对比,《中国,我可爱的母亲》首尾颂歌性主题之前用小二度音程动机先现铺热音乐场景。在这些段落中,明朗和纯净被打破,涂上有层次有对比的灰色。
这一时期的作品中所显出的深沉博大的忧患诗人气质和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都是“阳光歌者”时期作品中没有出现过的全新特质,反映出陆在场直面人生、直面社会,对生活多重色彩的复杂体味和历史意识的成熟。
..............................

第三章陆在易合唱作品的艺术特征…………………………8
第一节永恒的大爱情怀…………………………8
第二节音乐形象生动鲜明…………………………8
第三节雅俗共赏的美学理念…………………………10
第四节旋律清新优美,充满诗情画意…………………………10
第五节题材来源于生活…………………………12
第六节衬词的运用…………………………12
第七节钢琴伴奏特征…………………………15

第四章陆在易经典合唱作品表演探究

新时期以来的中国合唱曲创作,论思想性、艺术性、可听性的有机结合,论对合唱音乐创作的专注和“合喂情结”的执著,论探索合唱规律、创造新形式和新手法方面的成就与贡献,陆在易当之无愧地位居前列。4由于创作的专业性,他的合唱作品对于合唱团、合唱训练与排练、对于指挥,都是不小的挑战。本章将从作品的艺术处理、风格把握、音准、节奏、速度、吐字与咬字、指挥等方面进行表演方面的探究。

第一节《雨后彩虹》
混声合唱《雨后彩虹》创作于1982年,首演于当年的国庆之夜,被评为20世纪华人音乐经典。这首作品构思巧妙,意境浪漫打情,旋律线条优美清新,和声色彩瑰丽,意境的刻画十分成功。
一、作品的艺术处理
《雨后彩虹》这首作品在表演的时候首先要突出作品所表现的意境和色彩。音乐一开始,用一段琶音作为铺热式的引子,钢琴伴奏在演奏的时候,要注意把握好力度,要在P到mp之间演奏出清新的感觉。(见谱例11)

作品为再现三段曲式结构,A段为慢板(Adagio),在演唱的时候要注意旋律的充分舒展。拍子上采用了6/4、5/4、4/4交替出现的变换拍子,所以音乐中变化着的律动感要表现出来。A段采用了女生领唱的形式,因此,处理好领唱与合唱之间的关系是整个A段的重点。领唱与合唱的关系在这里应该是水乳交融、此起彼伏的关系,应该更多地把领唱看成是整个合唱整体中的一个声部,不要让领唱孤立在外面,要与合唱妥帖地融合成一个整体,而不是像在有些舞台上出现的独唱+伴唱的关系。从演唱音量上讲,不要怕合唱“盖过”领唱。再如,在“初浴的群峰,都在你的怀抱之中”时,有浓密的合唱,此时,男高音有一条起伏很大的漂亮旋律,顶点音为A,和声很浓密,千万不要怕合唱的音量超过了领唱,这里是这一乐段情绪的至高点,处理好了会感觉很美。合唱“啊”的第四拍,即乐句的那个结尾音,不能唱硬了,还须有一点余音,要轻轻地收。(见谱例12)

B段为小快板(Allegretto),所以我们在在演唱的时候一定要唱出亲切自然、轻松愉快的感觉,但速度不宜过快。乐句上的小起伏是我们在表演的时候需要特别去注意和练习的重点,完美的表现出乐句小起伏更能体现出朝气蓬勃的感觉。(见谱例13)

...............................

结语

综上所述,在陆在易的一生中,出于对艺术有执着追求,在中国合唱歌曲创作的领域早.辛勤耕耘,硕果累累,创作了大量优秀的合唱作品。陆在易的合唱作品是中西文化融合的典范。这些合唱作品具有清新、淡雅、优美的特点,传唱范围广,影响深远。他的作品都力图表现人性及人文思想的发掘。真挚的情感,美好的意境,深沉的爱恋,全都在他的作品中表现出来。
他的作品表现了他个人的创作风格、民族风格和时代精神。陆在易在创作上是一个真正的完美主义者,他追求语if与音乐、形式与内容、声乐与器乐、技术与艺术尽可能的完美统一。听他的合唱作品是一种享受,就像一个久陷沙漠的人见到一片绿洲。同时也给人一种深深的感动,让人产生哲理性的思考。这正如他本人所欣赏的享德尔的一句话:“假如我的歌声只能使人偷快,那我很遗憾,我的目的是使人高尚起来。”陆在易合唱歌曲深受各艺术院校专业学生的喜爱,很多作品已广泛流传。如《附后彩虹》、《桥》、《葡萄园夜曲》、《中国,我可爱的母亲》等,已成为音乐会的常选曲目。这些作品在合唱的教学中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本文的研究是针对陆在易的合唱作品。本文通过对陆在易的合唱音乐、陆在易对中国合唱创作和发展的影响、陆在易合唱产生的背景以及陆在易先生的经典合唱作品分析,总结出他的音乐创作特征。他的作品具有典型性,而且作曲技法也很讲究,同时他的作品歌词考究、音乐风格朴实、情感抒发自然,具有中国民族音乐的神韵。分析陆在易合唱歌曲创作的特征及风格,有利于更好地理解其作品的内涵。探究如何演唱、指挥陆在易的合唱作品,对帮助我们更好地诠释陆在易的作品,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陆在易对中国合唱事业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也是人民群众的精神世界得到丰富,它是中国各族人民智慧的集中体现,也是我国民族情感、民族特色和民族生活的一种体现。通过对陆在易合唱作品的了解研究,可以在今后的合唱排练中更准确的理解和把握作品,在实践上提供借鉴和参考,也可以更加全面、深刻的了解感受中华民族音乐文化的博大精深。
................................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