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名人民族声乐风格及演唱概述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13415 日期:2023-07-16 来源:论文网

第一章王志信的艺术人生及其音乐创作


第一节王志信的艺术人生
王志信,国家一级作曲家、指挥家。1942 年生于河北乐亭,他自幼音乐天赋出众,少年时期就显露出了对音乐的敏感和喜爱,中学时代参加学校的合唱队,并担任过学校合唱团的团长、指挥。1958 年,考入中央歌舞团学习指挥、作曲。1981 年,考入中央音乐学院进修学习。1986 年起,担任中央民族乐团合唱队指挥、艺术指导,指导的作品数次在全国性比赛中获大奖。1988 年至 1996 年期间,王志信在央视担任青歌赛声乐组评委。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他一门心思进行民族声乐创作,在他的四十余年艺术生涯中,创作了一大批形式多样的音乐作品,出版有声乐书籍和教学光盘,作品受到了歌手和音乐爱好者的喜爱,对我国民族声乐的创新、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新中国建立后,我国的民族声乐艺术迎来了百花齐放的大好形势。在毛泽东文艺思想的指引下、广大文艺工作者的创作、表演热情空前高涨。1958 年,中央歌舞团招收业余民歌手,王志信以优异的成绩考中,并很快接触到了李焕之、李群、张鲁等著名音乐家,在这期间,他勤奋好学,孜孜以求,广泛学习声乐、合唱、乐理、视唱练耳、音乐欣赏等音乐知识,同时,他还自学钢琴为他人伴奏,这为他今后的民族声乐创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后来,王志信进入中央民族乐团,先后担任过声乐演唱,钢琴伴奏,作曲,指挥等多项工作,正是这期间的声乐演唱工作使他接触到了大量的声乐作品,为其日后的声乐作品创作铺垫了道路。1981-1982 年,王志信迎来了他艺术生涯中一个重要的转折点,考入中央音乐学院进修学习,师从著名音乐家杜鸣心教授学习作曲。可以说,这两年的学习经历使王志信有了理论层面的高度升华,其在民乐及管弦乐配器、钢琴伴奏撰写等方面有了质的提升和飞跃,他突破了以前旋律的创作技法,自身原有的音乐理论知识更加系统化、专业化、规范化,为他日后音乐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


第二节王志信的主要音乐创作
王志信民族声乐作品题材较广泛,笔者大致把它们分成了四类:历史故事、民间传说题材,现实题材,古诗词题材和借物抒情题材。我国具有历史久远,人口众多,地大物博,多民族共存的特点。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各族人民在创造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创造了宝贵的精神财富。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时代的变迁,许多民间传说故事广为流传,如孟姜女哭长城,木兰从军,昭君出塞和牛郎织女等。它们源于民间,口口相传,在流传过程中故事情节被整理、碰撞、沉淀 ,使故事情节增加跌宕起伏的情节,愈发具有感染力。这其中涉及两个核心概念词:历史故事、民间传说,我们先要了解一下其概念含义。所谓历史故事,是指过去事实上记载的故事,今天所说的历史故事一般是指过去的特定的时期,有古老的时间痕迹发生的故事[1];民间传说,是人民群众集体创作的一种与一定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及地方风物、生活习俗有某种联系的口头故事[2]。
………….


第二章王志信声乐作品的风格特征


第一节王志信声乐作品的民族性
歌唱是语言与音乐高度结合的艺术,语言对歌唱产生着极为重要的影响。在历史的发展中,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由于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和地理环境的差异,其音调特质、言语韵味以及表情达意的方式等都有显著的不同。而声乐的一切技巧最终目的是为更好的表现本民族的语言服务的,所以,在演唱声乐作品时一定要充分了解作品的地域性和民族性。作为一个声乐演唱者,要根据自己的声音条件把握好不同民族风格的作品,扩大自己声音表情的适应性。在这里,主要从方言、衬词两方面来论述民族性语言的运用。方言是指语言在不同地域的产生的语言变体,是各个地区人民在长期的交流中逐步形成的一种地方性语言。这里主要涉及发音习惯、叠词使用。我国吴方言歌曲以柔婉、细腻著称,其特点在《拔根芦柴花》、《太湖美》、《茉莉花》《无锡景》等得到充分的体现,如吴方言歌曲《拔根芦柴花》整曲应用苏州方言去演唱,其中“拔根芦柴花”应读成:bia gen lou cai hua ,《太湖美》中歌词“太湖美呀”的“太”字应唱成 tei 而不是 tai;闽南歌曲《爱拼才会赢》整首歌曲应该按照闽南语去发音,“爱拼才会赢”应读成:ai biang jia ai yang;四川民歌《太阳出来喜洋洋》歌中的“啷啷扯,匡扯”,在演唱时“扯”读 cai,而不是 che。在王志信的许多民族声乐作品中,地方性的语言被经常使用,如:《兰花花》中的“青线线的那个蓝线线 ”由于是陕北地方民歌,“线”字需要带上“儿化”音,应读成:青线儿线儿。同样的还有“生下一个兰花花”的“下”字不要读成 xia,而要演唱为“ha”,“兰花花”的“花”字也要“儿化”。比如《我爱西湖人》的歌词“我爱西湖人” 要唱成“nou ei si wu ran”,歌词要使用浙江地方语言。因此,民族声乐如果缺少了方言就会失去民族性的显著特征,也就失去了民族声乐的生存根基,这等同于割断了民族声乐发展的原始基因和历史传承。
……….


第二节王志信声乐作品的时代性
一直以来,音乐同时代有着密切的关系。任何一个创作者,都无一例外的属于他所生活的时代,在作品创作中都充分体现了时代精神。不同时代,其作品有着不同的时代气息,风格特点。在王志信声乐作品中,时代性也是其创作的一个重要特征,其时代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从王志信作品的创作手法上我们不难看出,他继承和发扬了我国民歌、戏曲和曲艺的音调,努力向西方及现代作曲技法学习,并能不断地运用新的元素,追求新的技术,尝试使用新的表现手法,形成一套娴熟的“中西合璧”创作技法。为此,他经常向吉他手、架子鼓手学习,学习电声乐的使用,学习现代流行的音乐手法,并融入到自己的音乐创作中。如《牛郎织女》这部作品从曲式上来讲,可以视为西方的三部曲式,前奏开始部分运用了无调性的四度和声与电声乐伴奏,re-sol-do-fa 紧跟着 sol-do-fa-re,两组四度和声的使用,营造了一种自由悠远的星空景象;《母亲河》是一首巧妙地把西洋大调和民族徵调式有机融合的作品,第一乐句是 C 徵调式色彩,第二乐句出现鲜明的西洋大调和民族徵调式,作品的高潮部分是明显的西洋大调色彩,整首作品民族调式和西洋调式有机融合,听起来既有亲切的民族风格,又有大气、宽广的时代气息。再比如:《昭君出塞》一、二段间奏部分的节奏型 x xx o x|x xx o x|增加了摇滚色彩,表现了匈奴人民热情好客迎接昭君的场面。
………..


第三章王志信声乐作品的演唱研究 .....28
第一节 民族风格的作品代表——《兰花花》.....28
一、歌曲背景...........29
二、歌词内涵...........29
三、曲式结构及演唱处理 ......30
第二节 时代风格的作品代表——《昭君出塞》....33
第三节 多样性风格的作品代表...36
一、《七律二首•送瘟神》 .......36
二、《孟姜女》.........40
第四章 王志信对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的贡献.......43
第一节 王志信作品对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的继承与发展......43
一、根植传统文化,挖掘民间音乐元素 .....43
二、思想与艺术的完美结合......43
三、声乐演唱技术的高度体现......44
第二节 王志信的艺术魅力对声乐演唱者的启示....45


第四章王志信对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的贡献


第一节王志信作品对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的继承与发展
在我国音乐文化发展的历史上,民歌是最早形成的一种题材形式。一直以来,民歌与生活有着密切联系,民歌是生活的真实写照,反应了一个时期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集中体现了人们思想智慧之精华;从古到今,民歌伴随着历史的演变而逐渐的成长起来,代代相传,经过一代代人的修改雕琢,浓缩了中华几千年文明之精华。众所周知,王志信在民族声乐创作中善于向民间学习、向戏曲传统学习,非常注重对于民间音乐元素的借鉴和吸收。王志信经常说:“音乐不会从天降,头脑中的音乐素材都是在生活体验中、在采风过程中储存下来的[9]。”他曾经在福建采集了当地锦歌中的一个音调,二十年后在其创作中运用了该音调。可见,根植传统文化,挖掘民间音乐元素对于音乐创作是多么的重要。就像严肃老师曾经评价刘麟、王志信历年的作品首首都有新意,他们的思想、技巧都在与时俱进,从中能看得出来他们在不断的学习、充实、完善自己,这一点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


结论


通过以上对王志信的研究,可以得出以下结论:首先,王志信作为当代杰出的作曲家代表,对我国民族声乐界有着较大的影响,他对艺术的执着追求、对生活的无比热爱、对国家和民族的责任意识,树立了自己独特的作品风格,丰富了民族声乐艺术的宝库。其次,通过梳理王志信所取得的艺术成就及其对我们的启示,对我们的声乐演唱艺术具有重要的意义,不仅可以丰富对王志信乃至民族声乐艺术的研究,更重要的是能够更好地指导我们以后的民族声乐演唱实践。最后,希望民族声乐的后继者们在前人开拓的道路上,不断继承民族声乐的优良传统,学习借鉴科学的西洋歌唱之优点,将中国当代民族声乐推向一个新的高度,使中国民族声乐艺术发扬光大。
…………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