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与国家:丙寅医学社之新医学运动研究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19516 日期:2023-07-20 来源:论文网

第1章绪论

研究现状与问题的提出

1.1.1研究现状
本文以丙寅医学社①之新医学运动为研究对象,希望通过史料的梳理和医学与国家关系这一新的研究视角的引入,增进对近代中西医论争的理解。
中西医论争延绵近百年,是中国近代史上一大问题,正日渐受到学界关注。在近代中西医论争中,中西各派都著书立说,来往辩难,阐发医理,批评医政,且中西医各自内部又是派别分立,造成十分复杂的局面,使后人颇难看清这场论争的实质。综括几十年来对中西医论争的研究,依其研究视角的不同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②

(一)民国时期:服务于中西医论争的医学史研究
中国医学本来就有“重史”的传统,传统的医史模式是名医传。③名医传这种形式,一直流存到20世纪。④名医传时期的医学史撰著多半出于医家临床证治的需要,并没有真正把医学史放在史学的框架内进行研究。
史学意义上的中国医学史研究是近代以来在欧洲和日本医学史研究影响下产生的。⑤民国时期,史学意义上的(而不是作为医疗行为的参考)“医学史”研究模式正式确立。⑥当时医学史研究的最大特点是通过医学史研究来论证中西医学的优劣。于是,医学史刚卸下为临床证治服务的任务,又与中西医论争纠缠在一起,挑上了指导中国医学发展的重担。①当时的中西医学界人士都热心于医学史研究,且都关注中西医论争问题,但目的迥异。中医学界希望通过对“医学史”的研究来说明中国传统医学是在前人的不断努力下累积起来的宝贵遗产,以此阐明其存在与继续发展的历史价值。②西医界关注中西医问题的目的则在于突出西医在中国医学史上的地位,比如《中国医史》的作者就认为:“中国医学在十七世纪结束前的长时期中,实际上是处于停滞不前的体止状态,只有在教会医学到来时,它才复兴起来。”③因此,这一时期的医学史研究大都可以看作是近代中西医论争的一种言说方式,论者或拥护西医,或拥护中医,立场鲜明,真正将中西医论争作为独立的学术研究客体的论著并不多见。甚至如编选傅斯年挑起之“国医”论争资料的文章一一《华北国医论战述纪》虽为资料的编辑,但作者有于自身立场,在摘选时已有极强烈的主观态度在内。④正因如此,对今人而言,这些论著与其说是史著,不如视之为史料。需要以医学史的“史学史”之眼光分析之,倘囿于其观点,不审其言外之意,袭用其言说,视近代中国医学史为“中医抗争史”或“新医受难史”,则必然无法窥知历史的真相。.....................
................

第2章“新医学”的界定及其特征

2.1丙寅医学社对“新医学”的界定

2.1.1医分新旧:“新医学运动”之思想氛围
西医传入中国甚早,1840年前后已有医学传教士在广东等地活动。鸦片战争前,东印度公司的医生郭雷枢、李文斯敦等开始在广州、澳门一带向华人行医。1835年,伯驾在广州创办近代中国第一所教会医院。1876年,新教在华所办教会医院有16所、诊所24所,1905年分别达到166所和241所。洋务运动前后,中国人自己开始兴办近代医疗事业,但进展缓慢。①此时的清政府在培养西医人才上并不热心,丁匙良曾推荐传教医师德贞(Dr.Dudgeon)在同文馆教授医学课程,但清政府不准学生去教会医院实习。“授课只不过成了像文科教育那样的思想交流而已。”②大致而言,甲午之前中国的西医人数不多,且几乎全为外国教士,其主要目的在于传教,不便公开与中医为敌,而且中文、中医水平也不足与中医论战,所以社会上不仅没有形成互相对立的两派势力,相反中西医汇通之论风行一时。③时人也大多认为西医只是在外科、解剖上可供中国医界借鉴而已,绝对信赖西医的行为并不可取。④甲午之后,维新人士提倡医学革新者颇多,但多着眼于医学与国民强健之关系,目的在于革新中国医学以使之在促进群体健康上发挥作用,而非评判中西医学优劣。⑤且戊戌变法时日甚短,各种维新主张并未能立即付诸实施。清末新政时期,清政府有意把培养西医人才列为新政的内容之一,但正如当年的在华传教士所感受到的那样:“传统中医,或被有些西方学者称之为学者型的医生,并不把西医在中国的发展放在心上。西医没有减少中国人长期以来对中医的依赖和信任程度。传统中医的人数大大超过由西方科学培训出来的医生,有很高的社会地位和高层政治关系。”①与中医漠视西医的状况相似,洋人医生也因为不需要与中医争饭吃,而且享有治外法权的保护,所以与中医并没有太大的冲突。②于是,在医学界仍是中医与西医二者并立,普遍流行的观点是西医长于外科,中医长于内科。二者长处互见,并行不悖。1910年东三省爆发鼠疫,伍连德医师采用预防注射的办法,最终控制了一次威胁全国的鼠疫的爆发,这使从普通老百姓到政府官员乃至开业中医师都开始改变了对西医的漠视态度,但即使如此,“除了这件事以外,在那时儒医并未受到现代医生的影响,就像现代医生不被他们影响一样。.................
..........................

第2章“新医学”及其特征..........................................................19
2.1丙寅医学社对“新医学”的界定..............................................19
2.1.1医分新旧:“新医学”运动之思想氛围....................................19
2.1.2中西新旧之间的新医学....................................................23
2.2新之又新的“新医学”...........................................................27
2.3本章小结.........................................................................34
第3章国家建设语境中的“新医学”.............................................37
3.1新医学与国家建设..............................................................37
3.1.1医学与保国保种..............................................................37
3.1.2公共卫生:“新医学”在国家建设中的现实要求.........................41
3.2“国医”再分析......................................................................44
3.3本章小结.............................................................................51
第4章“新医学”运动中的政府与社会..............................................53
4.1社会各界在“新医学”运动中的责任...........................................55
4.1.1政府......................................................................................55
4.1.2医学界..................................................................................54
4.1.3智识界..................................................................................56
4.2建构民众医药卫生常识.............................................................58
4.2.1医家与病家...........................................................................59
4.2.2解剖与卖血...........................................................................61
4.2.3羊毛疗..................................................................................63
4.3本章小结...................................................................................65
第5章结论......................................................................................67
参考文献........................................................................................69

结束语;
中医是民族的,但却似乎不够现代,西医够现代,但却不是民族的。只有以科学的法则,整合本土固有的与外来的医学资源,融会贯通,应用于解决本土的医药卫生“问题”,才能从理论与现实的深厚土壤中生长出合乎需要的新医学。如前所述,医学关涉日常极深,某一社会团体“开倒车”或民众的头脑被错误的观念占据都将阻碍新医学的建设,因此丙寅医学社规定了社会各界在建设新医学过程中的职责,并身体力行地对民众进行了现代医学知识的洗礼。
诚然,丙寅医学社只是嘈杂的中西医论争中的一种声音,在以往关注“争”的研究中并不“典型”,然而社员们深厚的医学学识与医学救国的理想却使他们的思想在中国近代医学史乃至中国近代史上别具一格。通过对它的研究,或许可以使后人更清楚的看到在中西新旧中苦苦挣扎的近代中国人对国家、民族的深切关怀。
今日研究近代中西医论争者多从“文化”角度立论,惯以文化的话语权之争来诊释中西医的论争,通过上文对丙寅医学社的研究,我们可以发现,在近代中国内忧外患的局面下,所谓文化的话语权之争实质上根源于政治的话语权之争。以“科学”、“哲学”等术语加于中西医之上来分析近代中西医论争,只会使我们离历史的真相愈来愈远,只有从国家建设这一主题着眼,洞察医学在“技术”与“文化”之外,作为国家建设资源之一的深刻意义,才能真正理解近代中西医论争史。

参考文献
[1]《医学周刊集》第1一6卷,北京,丙寅医学社,1928一1934年。
[2]《晨报副镌》,北京,晨报社,r92r一r926年。
[3]《医潮》,南京,丙寅医学社,1947一1948年。
[4]《大公报·医学周刊》,天津,大公报社,1928一1935年。
[5]《苏州国医杂志》,苏州,1934一1936年。
(二)其他文献:
[6]任建树,张统模,吴信忠编:《陈独秀著作选》第一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7][8]陈志潜:《中国农村的医学—我的回忆》,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9]骆立胜主编:《义乌名人传》,中国文史出版社,2001年版。
[10]董炳馄,杜慧群,张新庆著:《老协和》,河北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