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社区是百姓生活的栖息地,是社会治理最小的单元,社区发展的好坏程度直接关乎人民最根本的利益,社区的权力结构与民主化程度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基层治理成效。党的十九大提出:要加强城市社区治理体系建设,推动城市社区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发挥社会组织作用,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目前,我国城市社区治理处于“单位社区”向“自治社区”转变的摸索过程中,一方面,长期以来城市社区治理行政化色彩严重,使得公民、社会组织和其他成员对于社区认同感不高,参与治理意识淡漠,互信程度较低;另一方面,环境保护、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物业管理、信息网络建设不健全等问题突出,使得社区社会资本的形成缺乏配套的物质基础支持。
2017 年 9 月,北京市政府出台了《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 年-2035 年)》,将北京市城市战略定位为“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此外强调了北京市“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首都功能核心区作为中“一核一主一副、两轴多点一区”中的“一核”,是政治、文化和国际交往的核心承载区,更是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重点地区,肩负着首都全方面发展、国家治理的重要使命担当。在全国上海、武汉、沈阳等地都已推出适合本地区发展的城市社区治理模式之后,首都更应该以核心城区作为典型和先行发展城区,总结鲜活的治理经验,建立起适合北京地区发展城市社区治理的模式。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价值观与需求层次的变化,社会资本成为现代社会重要的社会资源,被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城市社区治理的研究之中。社会资本中的凝聚力量、达成共识的内涵,能够将居民个体融入社区整体生活之中,从而形成治理公共问题的力量,因而在许多政策研究中,提升社会资本存量也被认为是医治社会问题、改善社会治理水平的灵丹妙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通过对国内外有关社会资本测量的文献进行梳理和总结,设计测量量表和调查问卷,基于对一般性社会资本测量指标的再设计,围绕首都功能核心区居民对背街小巷整治的满意度进行分层抽样调查。通过整体性因子分析,降维出首都功能核心区社区社会资本的测量因子,有针对性地丰富我国关于社区社会资本测量的指标体系。
采用田野调查、德尔菲法,对具有典型性的社区进行案例分析,总结出影响首都功能核心区社区社会资本的影响因素和社会资本变化的表现形式,并进一步分析社区治理过程中不同主体对这一过程的影响。
以首都功能核心区为出发点,以背街小巷整治为实例、以社会资本培育为目标,为北京市创新城市社区治理方式方法、国家培育社区社会资本提供思路和建议。
...............................
第 2 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城市社区
(1)社区的概念
德国社会学家斐迪南·滕尼斯分别用传统的农村村庄与新兴的现代工业城市表达社区共同体和社会两分概念,认为社区是由自然意志形成、由具有共同价值取向的同质人口组成的共同体组织,有关系密切、守望相助、疾病相抚、富有人情味等特征,强调了社区成员的共同意识和凝聚力与认同感,②而社区却是由理性意志形成的结合体。芝加哥学派的帕克认为社区成员具备空间属性且能够逐渐形成关系网络特征。③1955 年,美国社会学家希勒里收集了当时出现的 94 个关于社区的定义并进行统计分析,归纳出社区的三大核心要素,即:特定的地点、共同的关系、社会互动。④英文“community”一词,最早由帕克于 1933 年介绍到中国,费孝通等人在对其进行翻译时,选择了具有祭祀、宗社意义的“社”字与具有地域意义的“区”字相结合,认为必须以具体社区研究对象。①社区作为聚居在一定范围内的人们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具备人口、地域、设施、管理机构、文化现象和社区意识等要素。②此外,社区还能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社会关系和社会群体。③社区可以分为农村社区、集镇社区和城市社区,本文主要围绕城市社区进行研究。城市社区的范围一般是指经过社区体制改革后做了规模调整的居民委员会辖区。
2.2 理论基础
2.2.1 社会资本理论
从经济学家罗瑞首次提出社会资本在家庭和社区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之后,社会资本理论开始被普遍运用。许多学者都从不同层面对社会资本进行了定义上或内涵上的解释,他们的侧重点各不相同,但都用分解的方式对这一概念进行了阐述。Bourdieu Pierre 在《社会资本随笔》中从微观层面提出社会资本的概念,即社会资本是实际或潜在社会资源,它们与制度和关系网络相联系,这种组织拥有的社会资本可以为每一个成员提供支持。①Coleman J.S 进一步丰富了布迪厄的社会资本理论,他认为社会资本是无形的资源,是存在于不同的行为者间的一种互动网络,具体表现为人与人之间的人际关系,是一种能实现行动者利益的关系资源,社会资本不仅能提高个体行动效益,也有助于促进集体行动,与此同时,他认为社会资本具有两个性质:一是社会资本具有不可转让性;二是对于收益者来说, 它不是一种私人财产, 更具有公共物品的性质,社会资本同其他资本一样具有生产性,生产社会资本的过程并不符合行动者利益的驱动。③特纳对社会资本的界定是:通过创造和维持社会关系和社会组织模式,以增强经济发展潜力的因素。④罗伯特·帕特南从广义上对社会资本加以界定,他认为社会资本能够有效促进社会或是社区的生产力,是人际间的一种水平联结,包括两种联系向度:一方面是包括客观层面的成员既定的角色、社会网络和制度、规章等在内的结构向度,能够促进人际交往,培育互惠规范;另一方面是主观层面的成员共享规范、价值、信任、态度和信念等认知向度。同时,他认为社会资本是指社会组织的特征,诸如信任、规范化及网络,这些要素能够増进合作,提高社会效率。⑤Nan.LIN 将社会资本解释为,社会资本是一种资源,存在与社会结构网络中,且能有目的地产生获取资源和动员的效果。⑥福山认为信任是社会资本的重要基础,社会资本是个体间非正式的规范,且这种规范涉及诸多方面,能产生出类似于宗教的教条。
.............................
3.1 指标与问卷设计 ............................ 17
3.2 抽样与样本分析 ....................... 19
第 4 章 城市社区社会资本变化及影响因素分析——以实践经验为例 ....... 27
4.1 案例社区基本情况 ......................... 27
4.2 社区社会资本变化的具体表现 ................................. 28
第 5 章 经验总结与对策建议 ........................................ 43
5.1 首都功能核心区社区社会资本影响因素的问题与挑战 ............. 43
5.1.1 培育社区社会资本未被纳入到公共政策体系之中 ............ 43
5.1.2 城市基层治理的组织力量忽视培育社区社会资本的重要性 .... 43
第 4 章 城市社区社会资本变化及影响因素分析——以实践经验为例
4.1 案例社区基本情况
首都功能核心区历史较长,社区文化更为丰富,但社区服务、养老设施、文体设施、社区资源共享等建设环节都相对薄弱,老旧的基础设施建设与居民需求形成了鲜明的矛盾。①此外,核心城区是北京市人口老龄化问题最为突出的区域,该区域建设年代跨度大,社区环境复杂度高,住宅区类型丰富,居民参与社区公共服务的意愿较低,②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社区社会资本的发展。
基于以上分析,本文建立在对首都功能核心区所有街道的前期分析基础之上,通过对社区环境、人口构成、基础设施发展特点,并根据媒体曝光度,筛选了 5 个社区作为研究样本,其社区特征如表 4.1 所示,并依据指标体系的划分进行案例分析。
..............................
5.1 首都功能核心区社区社会资本影响因素的问题与挑战
通过第 3 章、第 4 章的定量分析与案例分析可以发现:尽管背街小巷整治这一社区治理过程产生了许多能够培育并使社区社会资本增值的影响因素,但是这些影响因素在生成与发展的过程中仍面临着一系列问题与挑战。本章着重分析首都功能核心区社区社会资本影响因素发展中的问题与挑战,并相应地结合国内外成功经验,提出对策与建议。
5.1.1 培育社区社会资本未被纳入到公共政策体系之中
总体来说,社区社会资本在社区发展和社区治理中的受重视程度不够。从政府对于背街小巷整治的发文政策到各社区、各组织、各居民、各企业的实际行动可以看出,社区社会资本没有被纳入城市社区治理的发展目标与考核的框架之中。目前,我国城市社区治理的目标主要围绕公共空间治理进行,多关注显性层面,而社区居民之间、社区居民与行政力量之间的隐形力量缺没有被列入在治理范围内。尽管社区社会资本并不能直接被制造或规划,但其实,社区社会资本的存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城市社区治理的效率和质量,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而将这一因素贯穿于公共政策制定中、党政工作作风转变的过程中、扶持、宣传和创新的价值观中实为必要之举。在纵向行政动员的组织策略中,居民间的交往关系往往吸纳或建制化,基层政府部门的网络化则激励了社会资本增值。
5.1.2 城市基层治理的组织力量忽视培育社区社会资本的重要性
第一,包括党组织、行政组织在内的城市基层治理组织力量忽视了社区社会资本的重要性,使得居民社区社会关系网络较松散且互动程度低,社区难以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共同体。无论是从调查问卷的数据分析还是对案例的总结,都可以看出:目前首都功能核心区地方性社会关系网络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在社区中,居民并没有结识很多自身认可的朋友,个人的社会关系网络与社区生活没有有效重叠,同时城市社区治理中社会关系网络的建立都是基于特定的事件和缘由,并没有形成能够长期发展且稳定的联结,因而具有脆弱性性。尽管通过案例可以发现:在背街小巷整治过程中,居民与社区领袖或社区积极分子之间具有一定的社会互动关系,但是仅有不 1%的居民认为自己与朋友居住在同一小区,说明社区居民之间的人情关系的确是现代社会中社区发展的问题,社区范围内的整体性社会互动仍是少数,大部分居民表示自己与社区中其它居民的互动程度较低,并且在仅有的社会互动关系中,因为对整治结果不满意、对整治活动有异议占据绝大多出,因而发展社会互动关系也是党组织和基层政府在城市社区治理需要关注的重点。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