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创新网络特征及其对技术创新的影响研究--以ICT产业为例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2693 日期:2023-06-27 来源:论文网
本文是一篇职称论文研究,本文以 ICT 产业合作创新专利所形成的合作创新作为研究对象,利用社会网络方法分析我国 ICT 合作创新网络的整体情况,并针对产学研合作创新模式和企业间合作创新模式所形成的合作网络情况进一步分析。随后,本文探究产学研合作创新模式和企业间合作创新模式下网络结构对技术创新的影响。基于此,本文归纳出以下研究结论,并从企业和高校及科研机构两个角度总结出一些对策建议,从而希望能为我国 ICT 产业合作创新的发展提供微薄的实证支持。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一、研究背景
(一)科技创新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驱动力
当今世界正处于第三次科技革命到第四次科技革命的过渡阶段,世界各国普遍都将科技创新放在国家发展的首要位置,认为科技创新是现在乃至未来几十年国际竞争力的首要决定因素,抓住科技创新就能引领第四次科技革命浪潮,科技创新的发展情况已成为国家竞争力强弱的代表。科技创新已经成为提高国家综合国力的关键支撑,成为社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变革进步的强大推动力。“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中明确指出我国要进一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结合供给侧结构改革,努力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从而加速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为我国建成科技型强国奠定不可撼动的坚实基础。十八届五中全会中提出,我国必须坚定不移的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必须将创新置于国家总体发展的核心,将创新观测落实到党和国家的所有工作中,让创新在世界舞台上发挥它的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坚定不移地将创新放在我国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十九大报告更加明确指出坚持贯彻创新这一理念是促进我国科学发展的重中之重,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驱动力,习近平总书记也在会议中不止一次地强调科技创新和人才在我国提升国际竞争力的突出作用,是我国从发展中大国转为强国的关键。
(二)构建创新生态网络是促进ICT 产业发展的创新新范式
科技创新的内涵是丰富的,科技创新不仅是指科技的创新,还涉及到科技界、政府、市场等多个领域的完整创新生态系统。众所周知,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光靠单一组织已经很难去全面获取创新所需的各类要素,因此,组织内部和组织间的相互交流合作已然成为创新的主要形式,单一组织本身所拥有的创新能力和资源的丰富程度仍是市场竞争的关键要点,但仅仅凭借这一点已经无法在市场竞争中获得领先优势[1],市场竞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该组织所处的生存环境、该组织在所属环境中的位置及其与其他组织合作所获得的互补性资源的丰富程度[2]。在这一进程中,由美国竞争力委员会第一次提出的“创新生态网络”这一概念,世界各国对创新网络生态系统的重视程度也日益加深,越来越多的组织开始关注创新生态系统所能产生的创新效益[3]。创新生态系统通常存在一个或多个核心创新主体,出于对异质性资源的依赖和共享,核心创新主体与相关的其他资质形成较为稳定的合作关系并进行合作创新,实现各自利益的最大化,通过组织间合作来创造创新效益的这一模式成为当代组织间建立合作关系的主要模式[4]。
........................

第二节 研究内容与框架
一、研究内容
首先,本文力求厘清不同合作模式下创新网络的结构特征。基于此,本文深入探究合作创新网络结构对技术创新的影响,进而根据上述实证结果提出与之相对应的政策建议。以下是本文主要内容:
第一章,绪论。首先,介绍不同合作模式下 ICT 产业创新网络结构特征及其对技术创新影响的选题背景、阐明本文的理论意义与现实价值;其次,对本文的研究思路及框架进行详细说明;最后,对本研究可能的创新之处及不足之处进行说明。
第二章,文献综述。该章节分为合作创新相关概念界定和相关研究综述两部分。第一部分,从不同角度总结了技术创新的概念及内涵并通过国内外文献界定 ICT 产业的概念和研究范围;第二部分,整理归纳创新合作网络和创新合作模式的相关研究,以此作为本研究的理论基础。
第三章,不同合作模式下网络结构特征分析。将创新合作模式界定为产学研合作和企业间合作模式。其中,产学研合作模式分为学企合作和研企合作;企业间合作模式分为横向合作(企业与同行竞争企业合作)、纵向合作网络(企业与上下游企业合作)和企业内部合作网络(母子公司合作或各分公司合作)。首先,本章通过专利申请量和有效专利占比两个指标对 ICT 产业合作专利基本特征进行阐述。其次,本章基于社会网络分析方法计算网络密度、网络平均度、平均路径长度、网络中心性、集聚系数等网络结构指标,进而总结归纳出 ICT 产业合作创新整体网络、产学研合作创新网络、企业间合作创新网络的结构特征,为第四章网络结构对技术创新的影响奠定坚实的研究基础。
第四章,网络结构对技术创新的影响分析。首先,本研究基于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分别针对网络中心性、集聚系数与技术创新的相关性研究进行文献阐述与归纳,提出网络中心性、集聚系数对技术创新存在积极影响的假设。其次,本章选取发明专利申请量为因变量,网络中心性和集聚系数为自变量,网络平均度、前五年合作专利申请量、R&D经费内部支出、R&D 人员全时当量和从业人员为控制变量,并借鉴柯布一道格拉斯这一经典生产函数,构建相应的计量模型。最后,本章基于实证结果,分析不同合作模式下合作创新网络的网络中心性和集聚系数对技术创新所产生的影响。
第五章,结论与建议。该部分是对前文研究成果进行总结性概括,并为企业和高校及研究机构提供建议意见,更好地帮助企业、高校及研究院所结合自身能力,构建高效的合作创新网络,建立健康的合作创新生态系统,最终促进技术创新的产生。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技术创新的概念及内涵
Schumpeter(1936)在《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创新”是通过构建以前未使用的生产函数来探索各种因素组合对技术创新的影响,也就是说,把一种新的关于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代入到生产函数中。而“经济发展”是指资本主义社会在不断发现和创造这种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13]。时至今日,世界各国的学者对这一问题已经展开了一系列的研究,极大的丰富了创新这一概念的概念及内涵,相关学者也尝试从产业和企业两个层面来对技术创新这一概念进行界定。
一、产业层面
从产业层面来看,技术创新的真正实施者是某一行业或某一组织共同作用的结果,而非某一独立的企业或自然人。并且,在创新产生的过程中某一行业或组织需要制定一系列符合实际的方案,政府相关机构需要制定一套支持组织和企业进行技术创新活动的政策,从而确保技术创新的产生与发展。Freeman(1988)在对国家创新系统进行阐述时提出技术创新不能单单只考虑企业行为,这并非能由企业家们独立完成的。他认为技术创新是需要在国家支持的背景下,通过创新系统去推动产生的[14]。Dosi(1988)在技术创新效应时,也认为企业技术创新与产业推动之间存在相互影响的复杂关系,即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会受其所处产业环境的影响,而企业的技术创新同时也会促进产业层面的技术创新[15]。同样地,我国学者林自新等(1988)也认为技术创新包含的内容很多,其中包括管理和组织产品生产和生产工艺部分的创新,里面最显著的一个特征就是这个过程一定涵盖了一揽子多层次的事项,其中行业中多个组织的决策是最普遍会涉及到的问题。
........................

第二节 ICT 产业概念及界定情况
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和升级的时代,以电子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相关产业已发展成为世界上最具竞争力的产业之一。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将以电子信息技术为核心的产业作为拉动一国经济增长,推动社会快速发展的支柱产业。 ICT 产业起源于 20 世纪 60年代的信息经济。“知识产业”这一专有名词在 1962 年被提出,并通过界定经济范畴内的“知识”及其分类模式[20] 来让世人明白知识的重要性。随后,Porat 和 Rubin(1977)提出了产业四分法,即将除了农业、工业和服务业之外所有的产业划分为第四产业,并将信息产业详细划分为两种类型,分别是第一信息部门(专门从事知识生产、分配、传播、信息服务以及信息技术设施生产的产业部门)和第二信息部门(非信息产业中的信息部门)[21]。自此,大量的经济学家和管理学家对知识产业进行研究,随着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融合和深入发展,以及现在互联网的逐步大众化,ICT产业的内涵才日益丰富。

一、ICT 产业国际界定方法比较
在国际上, ICT产业有三个主流界定方法,分别是由联合国、经济合作发展组织和美国联邦政府提出的,详细界定方法如表 2.1 所示。联合国曾对国际统计产业进行分类,提出国际标准产业分类体系( ISIC),在近年来该体系做出多次修订,信息通讯行业最终在 2006 年的 ISIC Rev.4 审议中正式被划分为一个单独的产业[22]。其次,OECD早在1998 年就对外发布了 ICT 产业的初步定义,并为 ICT 产业制定了相关的分类标准,随后基于 ISIC Rev.4 中信息通讯行业的定义,OECD在 2007 年修订了 ICT 产业的基础分类标准[23][24]。1997 年,美国联邦政府在其工作报告中也曾提出 ICT 产业的相关概念与定义,但至今为止,国际上对于 ICT产业的界定至今仍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


.........................


第三章 不同合作模式下网络结构特征分析 .................................... 27
第一节 数据来源及指标选择 ........................................ 27
一、数据来源 ................................... 27
二、网络构建 ................................... 28
第四章 网络结构对技术创新的影响分析 ................................... 51
第一节 研究假设和模型构建 ................................... 51
一、理论基础与研究假设 ........................... 52
二、变量选择与模型构建 ................................... 54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 68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68
一、关于 ICT 产业合作创新整体网络的结论 ..................................................... 68
二、关于 ICT 产业产学研合作创新网络的结论 ................................................. 70

第四章 网络结构对技术创新的影响分析

第一节 研究假设和模型构建
1736 年,瑞士数学家 Euler Leondard 从哥尼斯堡七桥问题的解决方案中得到灵感,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日后闻名于世的“欧拉图问题”,即网络的前身——图;自此,图论俨然成为复杂网络理论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20 世纪 50 年代至 60 年代,两位来自匈牙利的著名数学家 Erd?s 和 Renyi 提出一种随即图模型为我们解决网络问题提供了数学基础,这种方法简称 ER。1998 年 Watt 和 Strogatz 基于图论提出了小世界理论[94],1999年,Barabási 和 Albert 提出了无标度网络的概念[95],这标志着学者们渐渐意识到复杂网络的重要性,此后,国内外学者们对复杂网络理论的探究方向逐渐变得多元化,并意识到随机网络在现实生活中比规则网络运用的更加广泛,也逐渐意识到小世界网络的重要性。所谓小世界网络,是指介于规则网络和随机网络的具有高局部聚集和网络平均度较小的网络,在这种类型的网络中其知识扩散和资源流通是相对便利的,且利于网络中的异质性资源的流入和流通[96]。
社会网络分析是从网络中节点分布及节点之间所处的关系这一研究视角进行深入探究该网络的结构特征及演化趋势,它是现代社会学领域不可或缺的一种重要研究手段,是指一种社会分析的理论框架。这里的所说的“节点”在本文研究的合作创新网络中指代的是存在于该网络中的各类创新主体,而“节点间的联系”在合作创新网络中指代的是该网络中各创新主体间是否存在合作创新的情况(合作创新以合作质量和合作次数的不同,其所用于衡量节点之间的联系强度也会有所不同)[97]。我们可以利用社会网络方法解决很多现实问题,也可以通过社会网络方法剖析某一现象的组织运营模式及该现象自身所处的网络位置等深层次原因,从而帮助相关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及科研工作人员把握合作创新网络的发展趋势,进而更好更有正对性地发展合作创新网络。而拓扑学研究就是将电磁场的概念进行引伸,把社会网络看成一个电磁场场,将网络中所有的创新关系看成是经由途径连着的点所构成的联系。正如社群图中所示的关系,节点代表个人,个人目标或行动等,而路径代表连接它们的相互作用或因果序列。
...............................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第一节 研究结论
基于第三章和第四章的实证分析,本文基于我国 ICT 产业合作创新整体网络、产学研合作创新网络和企业间合作创新网络视角,对文章所指出的网络结构特征进行总结;此外,基于产学合作模式和企业间合作模式视角,本文对网络中心性对技术创新的影响、网络集聚系数对技术创新的影响进行归纳,得出以下研究结论。
一、关于 ICT 产业合作创新整体网络的结论
自 1985 年起的三十年间,我国 ICT 产业合作创新整体网络规模逐渐扩大,并已从以高校及科研机构主导发展的网络合作创新模式转化为由企业主导型的网络合作创新模式。
(一)我国 ICT 产业合作创新整体网络规模逐渐扩大

自 1985 年以来,我国 ICT 产业合作网络发展至今已有三十多年的历史。我国 ICT产业合作网络规模有明显的变化,从最初的 17 个创新主体逐渐增加至 9016 个创新主体,网络节点数明显增加,其中,1996 年-2010 年的网络创新主体数量增速较快,1996 年-2005年这一阶段可能是由于我国政策的推动作用,导致 ICT 产业的相关组织都愿意参与到合作创新网络中来,而 2006 年-2010 年这一阶段可能是由于我国 ICT 产业合作创新网络已出具雏形,因此,很多外部企业都希望加入该网络从而获取更多资源和信息。
首先,合作创新网络中各创新主体间的合作次数也在逐渐增多,从网络平均度这一指标可以看出,我国 ICT 产业合作创新网络创新主体之间的合作从平均每个主体 1.29逐渐增长至 9.41,其中,1996 年-2005 年增速最快,说明该阶段网络侧重于搭建网络中各创新主体的合作次数,从而使我国 ICT 产业合作创新网络初具雏形,这可能是由于我国该阶段的经济体制和科技体制改革对 ICT 产业发展的推动作用,也可能是因为由于网络特有的性质,网络中各创新主体都或多或少的倾向于找自己熟悉或者合作过的组织进行二次合作。其次,我国 ICT 产业合作创新网络的网络密度都比较稀疏,网络中创新主体间已固定的合作创新联系较少,但就其平均度指标而言,该网络创新主体间的合作频率虽低但合作效率较高。这说明我国 ICT 产业合作创新网络发展先侧重于吸引外部企业进入,从而使创新主体数量增多,扩大网络整体规模,再侧重于增强创新主体间的网络合作次数,从而稳定网络结构。就中心性而言,随着我国 ICT 产业合作创新网络的发展,我国 ICT 产业整体合作创新网络、产学研合作创新网络和企业间合作创新网络的度数中心性和中间中心性都在逐渐增大,而接近中心性都在逐渐减小。这一现象体现出我国 ICT产业合作创新网络中各个创新主体对网络资源的控制能力有所增强,处于网络关键节点的创新主体数量也日益增多,该网络从以单一主体处于核心位置,其他各创新主体大多处于边缘位置的网络结构形式,转变为以多主体控制网络核心资源的模式,从而更好地提升了合作创新网络中各类资源的流动性,有利于各创新主体之间进行信息交流与信息传递。综上所述,网络创新主体间合作次数的增多和网络平均度数值的增大,都体现了我国 ICT 产业合作创新网络的网络规模在逐步扩张,ICT 产业也日益成为促进我国经济增长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