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经济全球化和贸易自由化使世界各国的贸易联系紧密,同一产业内的产品既有进口又有出口的产业内贸易,满足了人们对于产品需求的多样化和生产的专业化,是影响各国参与国际分工、调整产业结构的重要模式,已成为推动全球贸易快速增长的主流。随着我国贸易规模、开放程度的扩大,产业内贸易渗透各个领域,在对外贸易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位置。科技水平的高低已逐渐成为一国经济实力的象征,科技进步是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量,高科技产品中蕴含丰富的知识和技术,具有高附加值、高回报率的特征,进行高技术产品的产业内贸易能够提升我国高技术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有利于我国供给侧结构的改革,改善我国的产品结构,使我国逐渐提高在价值链分工的地位,因此研究产业内贸易的影响因素,对推动我国产业内贸易发展意义重大。
美国一直以来都是中国重要的贸易伙伴国,两国在双边贸易、对外投资、国际合作和政府层面等多方面均联系紧密。2016 年美国是中国的第一大出口市场,中国出口美国的贸易额占中国出口总量的 18.4%,同时美国也是中国的第四大进口市场。随着中美两国贸易联系的紧密,双边高技术产品的贸易额也不断上升,从1996 年的 63.5 亿美元上升到 2016 年的 1399.3 亿美元,20 年的时间增长了 23 倍,高技术产品的贸易量巨大并在双方高技术产品的贸易中占据重要地位。而与美国高技术产品的产业内贸易,有利于我国积极融入高技术产品的全球价值链分工,逐渐摆脱依靠正在丧失的传统比较优势进行国际贸易的模式。
........................
1.2 文献综述
目前关于产业内贸易影响因素的研究主要分为三大类,一类是通过从国家整体层面上研究影响与贸易伙伴国产业内贸易水平的因素,另一类则是基于产业层面进行研究,还有学者将两类因素放在一起研究其对产业内贸易的影响。
1.2.1 国家特征因素对各类产业内贸易的影响研究
学者们从国家层面出发研究影响两国产业内贸易水平的因素。Sawyer、Sprinkle和 Tochkov(2010)通过测算亚洲 22 个经济体各自的产业内贸易指数和整体 GL 指数,得出高收入国家及部分东盟国家产业内贸易水平较高,其次为中国、日本和印度。划分产业并使用 TOBIT 模型进行回归分析,表明 GDP 差异、地理距离以及研发投入显著影响了产业内贸易,而人均 GDP 之差影响并不显著。邹宗森(2014)等运用 GL 指数得出中国与东亚产业内水平不高,通过 F-F 份额法对双边贸易进行分解,发现中国与东亚各国产业内贸易份额较低,且垂直型产业内贸易占主导地位。使用面板数据说明市场规模、人均收入水平、汇率和 FDI 对贸易模式影响十分重要,提出了提升产业内贸易水平的政策建议。冯宗宪和蒋伟杰(2017)利用IIT、MIIT 及 GHM 分析了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 46 个国家的产业内贸易并从整体层面和行业层面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证明中国同沿线国家整体的产业内贸易水平不高,沿线各国与中国产业内贸易水平和结构有很大差异,贸易类型多为低质量垂直型或者水平型产业内贸易。市场规模差异、人均收入差异、外商直接投资及贸易开放度均是影响两国产业内贸易水平的因素,同时加入地理距离、是否接壤以及两国间语言相似程度作为控制变量。关于两国整体产业内贸易水平影响因素的研究大多是基于国家层面,如两国的平均市场规模、市场规模差距、人均收入水平及其差距、经济发展程度、两国是否接壤、地里距离远近等国家特定因素对产业内贸易的影响。
.........................
第 2 章 高技术产品产业内贸易影响因素识别及其机制
2.1 中美高技术产品产业内贸易国家层面影响因素识别及其机制
2.1.1 平均市场规模
克鲁格曼(Krugman)在布兰德(Brander)和克鲁格曼(Krugman)寡占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相互倾销模型。该模型解释了寡占市场上发生同质产品产业内贸易的情况,说明了具有竞争关系的厂商怎样在对方市场上售卖自己的产品。在开放经济下,两国企业都把国外市场作为自己的目标市场,两国企业对弈中,只要产品在国外市场的价格符合价格歧视的条件,即使产品的国外市场价格比本国价格低,企业按利润最大化原则决定自己的产量,出口仍然获利,因为出口到国外市场比把产品在本国市场上销售要好,因此企业会向国外市场倾销他们的商品,从而形成产业内贸易。该模型解释了企业往往追求较大的市场规模去而本国以外的市场销售自己的产品从而在贸易中获利,因此更大的市场规模能使企业获得更大的利益从而促成了产业内贸易的发生。
相互倾销模型表明厂商会选择在更大的市场上销售本国同质商品,即便面对国外同种商品的竞争,也能获取较大的贸易利益,进行产业内贸易,因而会促进水平型产业内贸易的发展。随着市场规模的扩大,根据规模经济原理,有利于形成规模经济,降低成本,增加产出,于是厂商扩大供给,生产更多差异化产品,不同的产品在不同的国家生产,为能使更多的消费者购买到更多种类的产品,两国就会相互进口、出口同一类产品,有利于同类产品产业内贸易的发生。同时由于市场规模的扩大,不同收入水平消费者对不同质量的产品产生需求,对国外差异化产品的需求增加,直接或间接会促进垂直型和水平型产业内贸易的发展。赵放、李季(2010)研究表明中日市场规模促进了中日双边产业内贸易和垂直型产业内贸易,这是由于市场规模的扩大有利于形成规模经济,形成更深入的分工和生产多样化,基于规模经济的垂直专业化分工、产品多样化推进了产业内贸易发展。
........................
2.2 中美高技术产品产业内贸易产业层面影响因素识别及其机制
2.2.1 规模经济
保罗克鲁格曼(Krugman)的规模经济论解释了产业内贸易的发生。规模经济意味着生产成本会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而递减,生产规模的扩大使产出增加的幅度大于要素增加的幅度,所生产产品的单位成本降低。而规模经济的产生则需要扩大生产规模,厂商会选择生产有限的几种产品,每个国家会生产不同种类的几种产品,造成产品的水平差异化,同时还需要需要更大的市场需求,而进行产业内贸易可以使企业获得更大的消费市场,满足消费者对同类差异化产品的需要,因此规模经济促成了水平型产业内贸易的发生。
迪克西特(Dixit.A.K.)和斯蒂格利兹(Stiglitz.J.E.)与克鲁格曼(Krugman.P.)等人把垄断竞争理论运用到产业内贸易领域,建立了新张伯伦模型。阐述了规模经济以及产品水平差异促使产业内贸易发生。新张伯伦模型有四个假定:(1)要素供给即劳动一定;(2)完全竞争市场;(3)规模经济使产品生产成本递减;(4)消费者消费更多差异化的产品会获得更大的效用。因此厂商可以确定其在选择产品生产品种时的劳动投入,若劳动总供给不变,厂商的数目确定,即确定了产品的多样性。把此种情况运用到到两个国家,认为没有一个国家在生产任何商品上占据优势,如果两国进行贸易,其中一国会调整本国生产的产品到没有被其他厂商生产过的产品上,最后每个厂商生产只生产一类产品。于是对于进行贸易的国家,利益增加厂商数不发生变化,劳动者收入不变,消费总量一定,可选择的产品变多了、生产成本降低了。模型证明,在规模经济递增、产品差异化、消费需求多元化的条件下,生产禀赋类似的国家也能够展开水平型产业内贸易,增加福利。即两国生产的产品在具有水平差异的条件下,形成了规模经济,降低了生产成本,增加了贸易福利,产生了产业内贸易。
.........................
3.1 高技术产业及产品的界定........................ 19
3.2 中国高技术产品产业内贸易发展现状................ 20
第 4 章 中美高技术产品产业内贸易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35
4.1 中美高技术产品产业内贸易国家层面的影响因素分析.............................. 35
4.1.1 影响因素数据说明及模型构建.................. 35
4.1.2 中美高技术产品整体产业内贸易国家特征因素实证分析............... 36
第 5 章 促进中美高技术产品产业内贸易发展的政策建议..................... 51
5.1 基于国家层面的政策建议................... 51
5.1.1 加强技术创新和改造................... 51
5.1.2 提升我国需求结构,促进消费升级................. 51
第 5 章 促进中美高技术产品产业内贸易发展的政策建议
5.1 基于国家层面的政策建议
5.1.1 加强技术创新和改造
......................
结论与展望
1、结论
(1)中美高技术产品产业内贸易水平及分工地位
本文选取高技术五大行业,利用 GL 指数和 MIIT 指数从动静两方面分别测算了各类高技术产品的产业内贸易指数及加权平均的整体产业内贸易指数,医疗及仪器仪表、医药制造业产业内贸易指数较高但占高技术产品比重较低,电子及通信设备、计算机办公设备产业内贸易指数不高占比较大,我国与美国高技术产品整体产业内贸易水平不高。利用 GHM 分解法测算了我国高技术产品总体的水平和垂直型产业内贸易指数,说明我国高技术产品是以要素禀赋差距即劳动力资源优势参与高技术产品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所处地位较低,与美国高技术产品产业内贸易主要以垂直型产业内贸易为主,各类产业内贸易占总贸易额的比重也说明了我国在两国产业内贸易中的劣势地位。为了确定我国在高技术产品贸易中所处的分工地位,进一步利用 GHM 指数测算了各类产品的产业内贸易结构说明我国五大行业均为低质量垂直型产业内贸易为主。
(2)产业内贸易影响因素对高技术产品各类型产业内贸易的不同效应
由于产业内贸易的影响因素不同,影响因素对不同贸易类型的效应不同,本文分别从国家层面和产业层面两大层面去研究不同特征的影响因素对于高技术产品整体、水平和垂直型产业内贸易的影响。
国家层面的影响因素中,人均收入差距对于两国高技术产品整体、垂直、水平型产业内贸易均有正向影响,对水平型产业内贸易的影响与理论不符,主要是由于人均收入水平差距并不能很好地代表需求结构差异,因为我国的收入分配存在不均;技术水平差距则与产业内贸易负相关,技术水平差距较大则抑制了同质商品的产业内贸易即水平型产业内贸易发展,同时由于高技术产品所蕴含的技术密集型特征,技术差距越大也不利于高技术产品垂直型和整体产业内贸易的展开。经济规模的扩大不利于高技术产品整体和垂直型产业内贸易发展,主要是由于我国与美国贸易量较大的产品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规模优势,继续扩大则生产成本增加,其对水平型产业内贸易的影响并不显著。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