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影响生产性服务国际贸易出口的研究--基于出口“量”与“质”的角度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25561 日期:2023-07-20 来源:论文网
本文是一篇国际贸易论文,本文分析了城镇化通过外部效应、规模效应及分工细化对生产性服务贸易出口产生影响,进一步从资本与劳动要素投入、科学技术支撑及制度条件保障的角度阐述了城镇化影响生产性服务贸易出口的作用路径,接着对我国城镇化、生产性服务贸易出口“量”的现状做了分析,采用出口技术复杂度这一指标对我国生产性服务贸易出口“质”的现状进行了衡量。

第 1 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生产性服务业作为制造业和服务业的黏合剂,具有专业协调度强、技术密集度高、产业融合发展性好等特点,成为产业结构升级及产业融合协调发展的助推器,逐渐成为当代各国开展新一轮产业竞争的主要发力点。生产性服务贸易作为生产性服务业在国际贸易市场中的延伸部分,也越来越成为各国开展国际贸易及布局新一轮竞争的着力点,并对国际贸易格局及未来发展趋势起到决定性的作用。世界各国加快对生产性服务贸易的布局发展,并将其作为调整出口贸易结构,带动服务型经济深化发展,增强国际贸易竞争力的新的增长点。
基于这个背景下,我国同样加强了对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重视,在 2016 年4 月提出的《中国制造 2025》中明确将加快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作为战略任务之一。随着重视程度的提高,我国生产性服务贸易出口方面取得一定的发展。根据联合国贸发组织数据库显示,我国生产性服务贸易出口总额从 1997 年的 41.57 亿美元增到 2016 年的 803.80 亿美元,增长了 19.34 倍,其年均增长率为 15.96%,超过了同期服务贸易及货物贸易各自的年均增长率 11.28%及 12.98%。简单从增长数字来看,我国生产性服务贸易出口方面已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是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相比世界发达国家,我国生产性服务贸易无论在出口量还是出口技术含量方面仍然存在不小的差距,这进一步影响到我国出口结构的优化及出口竞争力的增强,促进出口“量”与“质”的双重提高成为我国未来进行生产性服务出口贸易的重点。

与此同时城镇化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结果,越来越成为一国产业升级、经济发展的驱动引擎。近现代以来,世界各国纷纷加快了城镇化进程,这也为其经济社会各方面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释放越来越多的活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建设发展迅速,

2011 年 12 月,我国城镇人口比率首度超过 50%,并在2016 年达到了 56.78%,2018 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这表明下一阶段我国城镇化建设将进一步加强。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1.2.1 相关概念界定
(1)城镇化概念界定
城镇化又称“城市化”,陈光庭(1998)在其研究成果中提到,Serda 于 1867年第一次提出了“城镇化”的概念。经过近些年的深化研究,国内外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城镇化进行解释:从人口学角度,如 Wilson(1986)认为城镇化是农村人口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向城镇集聚,并进一步向城镇人口转变。基于地理学的角度,如向德平(2005)强调城镇化表现为农村地区向城镇地区的转变及城市建筑景观、商业方式向农村的拓展;从社会学角度,如范春永(1997)关注从农村到城镇文化活动、生活方式及价值观的传播改变,即城镇人口在集聚过程中产生思想观念、生活方式的交融变化,并形成城镇人口自身的思想行为特色;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刘英群(2012)关注产业结构变化与城镇化的关系,即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化的过程,第一产业占比下降,第二、三产业在城镇发展过程中占比持续增长。
基于上述各领域学者对城镇化的概念界定,本文从人口及经济学视角总结城镇化表现为农村人口向城镇集聚,并向城镇人口不断转化,同时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换,城镇产业结构得以转型调整,集约化程度不断提高,进一步向更高水平的城镇化发展。
(2)生产性服务贸易的概念
生产性服务贸易作为生产性服务业在国际市场的延伸部分,要了解生产性服务贸易的概念必首先需要明确生产性服务业的相关定义。Coffey(2000)认为生产性服务产品是指在生产环节中被消耗使用的部分。我国学者李平、付一夫(2017),宣烨、余泳泽(2017),刘奕、夏杰长(2017)也基于中间投入的视角来对生产性服务业相关方面展开研究。对于生产性服务业内涵,大部分学者认同生产性服务业涉及到生产链条的各环节,是为经济活动提供中间服务的产业,其最终产品是用于其他产业的进一步生产,并不是为了满足直接消费。
........................

第 2 章 城镇化对生产性服务贸易出口的影响机制

2.1 城镇化对生产性服务贸易出口的影响
城镇作为地区间各类资源及信息的汇集交流中心,会促成外部效应的产生。城镇一般作为一定区域间的经济贸易中心,会对周围区域形成辐射集聚作用,汇聚周围众多的劳动力、资本及信息流等各类生产资源,完善的基础设施、各层次的劳动力汇集供应、先进的网络科技设备及便利的交通条件会降低生产性服务企业的生产运营成本,从而在开展出口贸易时从成本层面增强生产性服务企业的出口竞争力,同时有助于生产性服务企业的扩大再生产,增强其满足国际市场需求的能力,扩大市场规模;同时城镇化凭借其未来的增长潜力及拥有较大成长空间的特征吸引国内外优秀人才的汇集,各类教育设施及科研机构的设立完善,能够为生产性服务企业进行技术的创新升级提供良好的平台,带动生产性服务贸易出口技术水平的提高。
城镇化发展会带来生产性服务企业的规模效应,增强其进行出口贸易的整体竞争实力。城镇化在发展初期的一个明显特征是人口向城镇集聚流动,这种集聚现象首先会带来对各类基础生产生活服务的需求,随着农村人口向城镇人口转换,其生活收入水平会逐渐提高,对服务活动的消费需求会向更高的层次升级;随着城镇化的建设推进,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会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先进制造业及新兴服务行业会带来劳动、资本及其他资源的新一轮投入,尤其制造业的更新升级及集聚发展,会进一步增强对各类生产性服务的需求;此外随着城镇各类基础设施完善,信息网络、技术服务、生产条件得以优化,交通的进一步便利,生产性服务企业与国际市场的信息交流及贸易往来日益密切,国际市场对各类生产性服务活动的需求也会得到增强,综合几个方面来看,城镇化不仅将较为分散的需求集中起来,而且通过城镇的建设发展,不断产生更大的生产性服务需求,同时由于生产性服务产品无形化,服务产品无法储存的特性,会加强市场需求在城镇的集聚,带来生产性服务企业在城镇的集中发展,从而产生规模集聚效应。随着生产性服务企业集聚程度不断加强,整体行业发展会更为有序,在参与国际市场竞争中,整体行业实力得到提升,在国际贸易发展中获得更多的话语权,在面临国际贸易各种反倾销及反补贴的调查,也会因行业整体规模实力的提升得以捍卫更多的贸易利益,从而促进生产性服务贸易整体出口实力的提高。同时生产性服务企业集聚发展会加强企业间的竞争,促进其不断进行技术的创新升级,形成良好的技术研发氛围,同时行业的集聚发展会增强知识技术的溢出扩散,从而降低技术研发成本,带动整体行业进行出口贸易时技术水平的提高。

.......................

2.2 城镇化对生产性服务贸易出口的作用路径
上文从影响效应层面对城镇化影响生产性服务贸易发展,进而促进其出口数量规模及技术水平提高进行了介绍,下面从充足的劳动力及资本要素投入、先进的科学技术支撑及良好的制度条件保障的角度,具体阐述城镇化对生产性服务贸易出口数量及出口技术水平提高的作用路径。
2.2.1 劳动与资本要素投入

首先,城镇化最直接的表现体现在突破城乡二元发展结构,加强了农村与城镇之间的联系程度,吸引人口大量向城镇集聚流动,这为生产性服务贸易的发展及出口贸易规模的扩大提供劳动力保障,并提高其满足国际市场需求的能力。同时城镇的产业结构从第一产业逐渐向第二、第三产业过渡,并且随着城镇化的不断建设发展,服务型的经济发展模式日益成为城镇产业升级的方向,第三产业比重会继续上升,生产性服务业符合城镇产业未来升级发展方向,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会吸引和培育更多的高素质的人力资源流入生产性服务业,推动产业整体生产效率的提高,提高出口竞争力,进一步为生产性服务贸易出口规模的扩大发展奠定基础;另一方面,城镇具备持续的发展潜力,能够提供充足的成长空间,

会进一步加强对国内外优秀人才的吸引,同时完善的教育产业及各类培训机构能够不断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为生产性服务企业开展技术研发活动提供高素质人才资源保障,促进其开展出口贸易时技术水平的提高。
其次,城镇在进行产业结构优化的过程中,发展第三产业必然成为城镇经济转型的重点方向,生产性服务业作为第三产业中的重要部分,会得到更多的资金投入;同时城镇化建设的不断进行,与国际经济交流及贸易往来日益密切,会吸引更多的外商前来进行考察投资。资本的流入不仅使生产性服务企业扩大生产及出口规模得到资金保障,并且通过外商直接投资的流入会产生技术溢出效应,带来国际前端的技术标准、科技信息及管理模式,促进国内企业通过学习借鉴,加快技术创新步伐,提高生产管理效率,进而促使其开展出口贸易时技术水平的提高。
......................
第 3 章 我国城镇化及生产性服务贸易出口现状分析.....................17
3.1 我国城镇化发展现状.......................17
3.1.1 国际比较来看,我国城镇化发展较快,但仍存在差距................17
3.1.2 国内发展来看,城镇化水平地区差异大,规模结构需优化........18
第 4 章 城镇化影响生产性服务贸易出口的实证分析....................31
4.1 城镇化影响生产性服务贸易出口“量”的实证分析.....................31
4.1.1 指标选取与数据说明................31
4.1.2 模型设计...................32
第 5 章 政策建议...............41
5.1 加强城镇化建设,提高城镇化质量.......................41
5.1.1 打破城乡二元结构,释放人口活力....................41
5.1.2 提高经济与货物贸易发展水平,加强从业人员工资保障............42

第 5 章 政策建议

5.1 加强城镇化建设,提高城镇化质量

改革开放几十年来,我国城镇化建设取得一定的成就。2018 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意味着下一阶段我国城镇化建设将进一步加强。从前文分析可知城镇化建设对推动一国生产性服务贸易出口“量”与“质”的综合提高有显著的效果。虽然我国城镇化相比世界发达国家,还有不小的差距,但这也表明我国城镇化在推动生产性服务贸易出口发展方面存在巨大的潜力。所以要进一步加强社会各界对城镇化的认知深度,关于加快城镇化发展进程的各项规划设计及制度措施,要结合网络信息等高新技术手段,创新宣传推广形式,使推动城镇持续发展思想深入政府部门及社会各界人士,共同推动城镇化科学发展。

5.1.1 打破城乡二元结构,释放人口活力
城镇化发展过程中最为突出的表现是农村人口向城镇的集聚,并向城镇人口不断转化,这是城镇化发展的客观趋势,同时也是城镇化能够引起资源要素汇集,创造市场需求条件,促进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发展,并进一步推动其积极参与到国际市场竞争,带动出口贸易发展的基础。所以当前阶段要根据城镇实际承载情况及未来潜力,参考就业、生活居住水平及参保年限等标准,有序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同时要合理推动大学高校毕业生、异地从业劳动力及城郊地区农业人员向城镇人口转化,逐步放开城镇人口落户限制,尤其要减少我国大中型城市的落户限制条件,统筹我国户籍制度的改革进步,进一步打破城乡发展的二元结构,充分释放人口活力。
.........................

结论与展望

1 结论
本文在对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整理分析的基础上,采用出口额及出口技术复杂度作为考量生产性服务贸易出口“量”与“质”的指标,对我国城镇化、生产性服务贸易出口数量与质量层面的现状做了分析,接着从出口“量”与“质”两个角度,即对城镇化影响生产性服务贸易出口量及出口技术复杂度分别进行了实证检验,并将生产性服务贸易分为传统及新兴两类部门,再次进行了实证检验。得出了以下结论:
(1)综合来看,我国城镇化人口比率不断增长且增速较快,但与世界其他国家,尤其发展中国家相比,仍然存在较大的差距,从国内发展来看,城镇人口比率存在较大的地区差异,且城镇规模结构需要进一步优化。对于我国生产性服务贸易出口层面,其出口额逐渐增长,出口结构仍需进一步优化,其出口技术复杂度不论从整体还是分部门层面,与其他国家相比均差距明显,尤其我国新兴生产性服务贸易部门其出口技术复杂度落后程度更大。
(2)从实证检验结果来看,城镇化发展对生产性服务贸易出口量与出口技术复杂度的提升均呈现显著的正向促进效应,并且分部门检验后,城镇化对于新兴生产性服务贸易部门出口额及出口技术复杂度的促进作用要强于对传统生产性服务贸易部门的促进作用,这表明了城镇化的提高不仅能够从整体层面上促进生产性服务贸易出口“量”与“质”的综合提升,而且有利于新兴生产性服务贸易部门的成长发展,促进生产性服务贸易出口结构的优化,推动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有助于我国参与全球价值链生产中分工地位的提高,带来我国生产性服务贸易出口竞争力的增强。对于其他控制变量,经济发展水平及雇员工资水平会对生产性服务贸易出口额的提高产生积极效应,就业率及服务贸易开放度会对生产性服务贸易出口技术复杂度的提高产生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