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能源安全是影响一个国家安全最重要的因素之一。美国与中国 GDP 总量位列世界前两位,同时也是世界最大的能源消费国。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需要稳定的能源市场提供动力。1997年以前,我国能源供需基本保持平衡,随后能源供不应求逐年扩大,到 2015 年中国能源自身供需缺口达 6.6 亿吨标准煤,占能源消费总量的 15%,能源生产总量的18%。短期内能源需求量的缺口只有依靠进口能源来满足,海关数据显示,我国分别于 1996 年、2006 年和 2009 年首次成为石油、天然气和煤炭的净进口国。
通过对比我国能源对外依存度结构(图 1),能源对外依存度整体呈平稳的上升趋势。2014 年,我国 16%的能源需求依靠进口,但是其中石油的对外依存度却高达 60%,天然气对外依存度也高达 30%,煤炭对外依存度始终保持低位,可以看出我国能源对外依存度较高且结构不合理,这与我国能源赋存结构和能源利用结构高度相关。随着国家对能源消费结构的调整和对环境保护的重视,天然气的进口增速将高于原油,煤炭的消耗增速将呈现负增长,在未来十年中我国能源依存度将进一步上升。目前,我国能源行业经营企业主要实行垂直一体化的经营模式,既要实现企业内部的规模效应,又承担了保障国家的能源安全和经济社会稳定的职责。
.......................
1.2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2.1 研究内容
绪论部分,依次说明论文的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梳理国内外相关的研究文献,构建文章的基本结构和主要内容,再提出在研究过程中所使用到的研究方法,理清文章研究思路以及论文的创新点和不足。
第二章,首先主要对与本文研究内容相关的重要理论进行论述,并以此作为本文开展研究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国际贸易理论、能源经济理论、国家安全理论、能源安全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等,进而探寻中美两国在能源安全保障方面遵循的科学理论依据。对能源对外依存度和能源安全分别进行概念界定。接着,从理论上对较高的能源对外依存度对能源安全的影响和经济发展的机理进行剖析。然后梳理能源安全的文献、能源产业链上中下游研究的文献和能源安全测度的文献及对现有文献的综合评述。
第三章,在能源流理论基础上,坚持科学性、系统性、层次性、动态性指标确定原则,选取了正向指标:石油探明储量、天然气探明储量、人均能源生产量、国际市场可获得性、能源加工转换率、炼厂产能、人均能源消费量、能源自给率,负向指标:对外依存度、石油进口集中度、天然气进口集中度、原油价格指数、生产多元化指数、能源强度、消费多元化指数、碳强度、能源消费稳定性。
第四章,通过熵值法和集对分析法分别纵向测度出 1992~2015 年中美两国能源安全指数与安全等级,并对能源安全变化趋势进行分析。分析中美两国在能源保障的法律、战略、措施等方面的国际经验,为我国能源安全保障和安全水平提升提供学习经验。
第六章,通过前五部分的实证研究的结果,对论文进行研究总结,并且根据上述对能源安全水平变迁、能源安全障碍因素和能源安全对经济的影响等方面给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
第 2 章 能源安全理论与文献综述
2.1 能源安全理论
能源是保障国家经济发展动力之源,能源安全是制定国家安全政策,经济政策以及外交政策的重要考量,随着全球政治与经济环境的发展,能源安全所涉及的范畴与领域不断拓展,能源安全内涵也日渐增加,但至今未形成一个确切而统一的能源安全概念。前期对能源安全的界定多局限于能源的供给安全,且一般意义上认为能源对外依存度居高不下现象只发生在能源进口国,与能源出口国关系甚微
能源安全涉及到能源产业链的上中下游的安全,产业链中的某个环节以及某个节点的安全水平的提高难以保证整个能源安全体系的安全。能源供给安全,即能源中游的安全,认为提高了能源的供给安全就可以保障一个国家的能源整体安全。从能源进口国来讲,能源进口的稳定受能源出口国和地区的政局稳定性、恐怖主义威胁、两国外交关系等因素的影响。1973 年、1978 年和 1990 年爆发的三次石油危机严重地影响了美国的能源安全。
传统意义上能源安全只发生在能源缺乏的国家,而对能源资源富裕的国家不会造成太大影响。但是对于能源出口国而言,能源进口国的能源需求量的减少和能源价格的大幅下跌等将对该国的能源安全造成严重的影响。俄罗斯和中东地区一直是世界石油和天然气的主要出口国和地区,俄罗斯的石油和天然气通过管道运输源源不断的运往欧洲等国家,中东阿拉伯国家素有“世界能源库”之称,通过管道和油轮将石油和天然气输送到世界各地。但是近年来受乌克兰危机、美国页岩气与页岩油成功开发与解除石油出口禁令和全球原油市场供求关系从偏紧转为偏松等的影响,国际石油价格暴跌,为此俄罗斯和沙特阿拉伯国家开始寻求中国的能源大量进口,以降低油价暴跌对其支柱产业的影响。
......................
2.2 文献综述
2.2.1 关于能源安全的研究
能源安全事关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与国防建设的稳定健康发展,各国政府都在努力通过经济手段、政治手段、外交手段等提高能源安全水平。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已成为最大的能源进口国和消费国,如何保障国家的能源安全,保障社会经济正常运转,成为学术界重点研究的课题。不同的学者和利益相关者对能源安全的界定和能源安全的满意水平的认知不同。
Kruyt(2009)等从 Available(能源可获得性)、Accessible(能源接续性)、Affordable(能源价格可支付性)、Acceptability(环境承载力)这四个方面对能源安全进行了界定。Winzer(2012)将能源安全定义为“相对于需求能源供应的持续性”,将能源定义缩小为供给的安全。能源安全分为能源供给安全和能源消费安全(张雷(2001)、Zhang Lei 和 Jiang Wei(2005)、Wu Gang(2012)),而沈镭、薛静静(2011)认为广义的能源安全包括能源供给安全、生产安全、使用安全、运输安全、环境安全及安全预警机制。能源安全不再是“低政治性”的国内经济政策问题,已经成为关系中国国家安全的“高政治性”问题。
PSR 模型和 DPSIR 模型的在能源安全测度方面运用广泛。胡剑波等(2016)84 构建了 PSR 模型,发现我国能源安全压力呈逐年上升态势、能源安全状态保持平稳、能源安全响应较为积极。张艳等(2014)85 通过 PSR 模型度广东能源安全水平进行了测度分析,认为广东省能源供给增速滞后于消费需求,导致广东省近年来年来能源供需缺口迅速扩大,能源对外依存度持续上升。郭金栋等(2010)86 采用 PSR 模型对煤炭能源安全,认为 1997~2008 年在煤炭安全度系统协调发展度处于勉强协调与中级协调之间;在此基础预测 2009~2016 年煤炭安全度呈快速上升趋势,但系统协调发展度出现下降态势并趋向失调衰退。
.....................
第 3 章 中美能源安全评价指标构建 ..................... 14
3.1 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 .............................. 14
3.2 能源安全评价指标体系 .......................... 14
4 中美能源安全水平的测度与障碍因素分析 ....................... 23
4.1 评价标准和集对分析模型构建 ..................... 23
4.1.1 评价标准模型构建 ........................ 23
4.1.2 集对分析模型构建 ....................... 24
第 5 章 政策启示 ............................ 34
5.1 推进能源供给侧改革和“一带一路”战略 ..................... 34
5.2 加强科学管理和能源产业的立法 .............. 36
4 中美能源安全水平的测度与障碍因素分析
4.1 评价标准和集对分析模型构建
4.1.1 评价标准模型构建
.......................
第 5 章 政策启示
通过以上将中美两国在能源安全保障方面的对比研究,发现我国在能源安全水平提升的同时,在能源产业链各个环节依然存在着较多问题。在能源产业链上游环节,能源对外依存度结构不合理,原油和天然气进口依存度较大,进口相对集中;煤炭在生产占据较大比例,清洁的天然气和电力等生产急需提高;国内能源生产潜力不足,原油和天然气可持续开采性较弱;能源进口成本、进口可获得性易受国际能源价格波动影响。在能源产业链中游环节,能源加工转换工艺有待进一步提高,我国能源企业管理缺少监管,能源领域法律不完善。在能源产业链下游环节,消费结构矛盾依然突出,煤炭在消费中仍占据较大比例,不利于我国的环境保护和长期的能源发展;能源强度和碳强度指标虽然有下降趋势,但相对于发达的新型工业化国家仍然需大力降耗减排。基于本文研究结论,如何提升我国能源安全水平,保障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本文认为应当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我国在能源消费结构、能源生产结构和能源对外依存度结构等方面的不平衡,根本原因在于我国“煤多油少”的能源赋存结构,短期内很难改变能源赋存结构,但是可以从能源供给侧方面逐渐改善我国的能源生产结构,优化能源进口结构。压缩煤炭的过剩产能,提高原油清洁高效的炼化能力,推进石油储备的市场化改革,加大天然气的勘探能力和进口,在新能源开发商继续加大资金投入,使新能源在在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中稳步提升。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