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绪论
1.1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研究背景
社会管理作为现代政府的重要职能之一,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强化。从国内来看,在十六届三中全会上,明确提出我国中央和地方政府主要承担"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四项职能,第一次正式将社会管理明确界定为主要政府职能之一。在十六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中,强调要"加强社会建设与管理,推进社会管理体制创新",并将其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之一,正式以中央文件的形式提出了"社会管理"的概念。此后,在2006年召开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上,审议并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其中又对"社会管理"的内容作了具体界定,并强调指出"加强社会管理,维护社会稳定,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2007年,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当中又进一歩提出要"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并多次强调"四位一体"的社会主义建设总体布局,即要协调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全面发展。《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也明确提出要按照建立"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的要求,重点围绕城乡社区管理、社会组织管理、群众权益维护、矛盾纠纷调处化解、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流动人口和特殊人群管理、社会治安管理等方面,加强政府社会管理能力建设。2011年2月19円,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社会管理及其创新专题研讨班开班式在中央党校举行。在开班式上胡锦涛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实现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具有重大战略意义。从目前我国的现实国情来看,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已经成为当前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也是进一歩处理好改革、稳定和发展问题的应有之义。
第2章政府社会管理的相关理论
2. 1社会管理概述
2.1.1社会管理的产生
社会管理是一项具有悠久历史的管理活动,它是伴随着人类社会产生的。在不同历史时期,由于社会发展水平的不同,社会管理的形式也不尽相同。人类最早的社会管理活动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当时的社会构成相对来说比较单一,社会事务也相对较少,因此社会事务主要由全体氏族成员共同来管理,实行的是一种自主管理模式。而在传统农业社会,此时人们大都居住在同一个村落当中,主要从事自给自足的农业生产劳动,人身被束缚在土地之上,社会流动性较小,再加之其生产和生活方式也相差不大,因此是一个熟人社会,或者叫传统社区。此时社会管理的中心任务主要是围绕婚丧嫁娶、教育、人际冲突以及养老等社会事务来展开,主要依靠社区和家庭通过传统文化、伦理和宗法等方式来进行管理。进入现代社会以后,在西方发达国家资本主义制度确立以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由于受到古典自由主义思想的影响,市场这只"无形的手"在整个社会发展中占据着主导地位,因而绝大多数社会事务的管理都是依赖于市民社会的内生机制来完成的。然而,随着社会现代化的变迁,社会管理的范围也在不断地进行着自身的调整。20世纪30年代,随着市场万灵论的破灭以及社会公共事务闩趋纷繁复杂,人们丌-始对世界经济大危机进行深刻反思。就在此时,以追求社会福利最大化为目标的社会福利理论与福利国家理论获得了重大发展,使西方社会管理的理论逐渐走向成熟。?此后,20世纪50年代,社会管理已经成为西方政府的一项基本职能,主要用来提供公共服务和社会福利。20世纪70年代以后,社会管理则在西方各国普遍流行起来,成为政界和学界关注和研究的焦点。
第3章舒城县政府社会管理发展概况………………………………20
3.1舒城县基本县情………………………………20
3. 2近年來舒城县政府社会管理工作的积极探索及其成效………………………………22
第4章舒城县政府社会管理的制约因素………………………………28
4. 1制约舒城县政府社会管理职能履行的主要因素………………………………28
4.2舒城县政府社会管理职能弱化的原因分析………………………………34
第5章加强舒城县政府社会管理创新的思考………………………………38
5. 1舒城县政府社会管理创新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38
5. 2强化舒城县政府社会管理职能履行的具体措施………………………………40
培育的社会组织,适当给予必要的财政补贴,用以扶持其发展壮大。同时,对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作出突出贡献的组织和个人,给予一定的奖励,以鼓励先进。再者,要改革社会组织双重管理体制,健全社会组织监督管理机制。要逐歩改变现有的双重管理体制,建立健全分级分类的社会管理体系。降低社会组织准入门槛,放松对民间社会组织的限制和束缚,减少行政审批程序。要改变传统的"重登记、轻管理"的监管模式,对民间社会组织的监管要由重视"入口"管理转向重视"过程"管理,更加注重事后监管。建立健全对社会组织的监管网络体系,形成监管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