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问题与意义
改革开放 30 多年以来,中国的国民经济呈现长期快速的增长态势。自 1979至 2014 年中国 GDP 年均增长率为 9.51%。2010 年,中国超越日本,成为世界上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经济体。在经济快速发展,整体实力不断提高之后,区域经济发展差异扩大问题开始引起重视。新中国建国以来,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经历了均衡发展-非均衡发展-非均衡协调发展的演变[1],新世纪以来,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等开发战略开始实施,然而中国经济东、中、西三大地带的宏观经济格局并未发生改变。在省域层面,近年来各省(区、直辖市)在区域经济发展的空间规划上普遍选择打造增长极的发展模式来促进中心城市的发展和城市圈整体实力的提升(图 1-1),希望将经济发展空间范围扩散到广大腹地。然而,这种平衡发展过程显示,区域中心城市经济的增长可能以牺牲周边区域的经济发展为代价,而中心极核城市对外围地区发展的辐射作用可能需要较长时间才能显现。对于不同地理区域,由于区位条件、资源基础、要素流动、国家发展战略以及地方政府发展策略等多因素的综合作用,直接导致了区域发展路径与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异,在报酬递增机制的作用下,不同地域之间的发展差异可能被进一步放大[2]。国内外经验表明,非均衡发展策略会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区域经济发展效率,但是,区域发展差异的扩大,也会产生严重的社会问题,同时地降低经济增长所产生的社会福利水平,并阻碍区域未来的经济成长和社会发展[3][4]。世界银行在 2009 年世界发展报告《重塑世界经济地理》中指出,世界上鲜有平衡的经济增长,收入和生产的空间不平等难以避免。从发达国家发展经验来看,区域经济发展只能沿着:生产的集聚>经济的集中>地区差距扩大>生活水平分化>政府财政转移支付等政策的实施>经济的进一步繁荣>生活水平趋同>共同富裕。即:经济生产集中,而生活水平趋同[5]。当然这种发展过程需要在经济一体化原则的指导下,城市化、地区发展和区域一体化的政策方向应该从地区针对性转向一体化,通过公共制度、基础设施和干预措施的最佳组合,重塑区域经济地理格局,实现区域不平衡的增长和包容性的发展。因此,区域经济发展路径有其一定的规律,均衡与非均衡战略的选择需要依据区域发展阶段进行动态调整。
..........
第二节 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
(一)吉林省中部城市群发展的时序特征以及发展阶段的划分区域经济发展具有明显的时序特征和阶段性特征,对城市群发展时序特征的分析以及城市群发展阶段的划分对于科学认知城市群的发展过程与演变规律从而形成具有方向性和针对性的区域发展政策具有重要意义。以经济增长理论和经济发展阶段理论为指导,研究吉林省中部城市群区域经济演化的时序特征以及城市群的经济发展阶段。
(二)吉林省中部城市群城镇体系空间结构演化采用区域经济空间统计分析方法结合 GIS 技术对吉林省中部城市群等级规模结构、空间组织结构以及空间职能结构及其演化过程与演化特征进行研究,分析城市群城镇空间集聚的速度、规模与结构特征。
(三)城市群区域经济增长的速度、效率与质量的空间结构演化及其耦合特征采用极差、标准差、基尼系数、崔王指数以及泰尔指数等统计分析方法基于省域、市域和县域三种空间尺度对吉林省省域范围以及中部城市群区域经济差异特征以及空间极化格局的演化进行分析。然后,以县域为基本空间单元,分别采用 IDW 空间插值、经济重心、标准差椭圆、Moran’s I 和 Getis-Ord G*i方法对城市群县域经济发展差异演化特征、县域经济空间异质特征以及县域经济演化的空间关联特征进行研究。
........
第二章 相关理论与文献评述
第一节 相关概念内涵与辨析
城市群是指以中心城市为核心向周围辐射构成的多个城市的综合体,城市群是经济发展和产业布局的客观反映,已经成为发达国家城市化的主体形态[19]。城市群的概念最早源自于西方城市地理学者,1898 年,英国城市学家 E.霍华德就提出了城镇群体(town cluster)的概念[20]。1915 年,英国学者迪格斯(Dickinson R)在其《进化中的城市》(Cities in Evolution)一书中,提出了“城市区域”(city region)的概念[21]。二战以后,西方工业化国家先后进入了城市郊区化过程,使得大城市周边产生巨大城市地域成为现实,1957 年,美国地理学家简.戈特曼(J.Gottmann)提出了大都市带(Megalopolis)的概念,戈特曼认为城镇群体是由多个城镇组合形成的区域空间形态[22]。在国内,1980 年,周一星提出了都市连绵区(metropolitioninterlocking region,MIR)的概念,1992 年,姚士谋在《中国的城市群》中对城市群进行了定义,并划分了中国的城市群,1999 年,顾朝林在《中国城市地理》一书中,提出了类似于城市群的城市集聚区的概念。21 世纪以来,城市群逐渐成为城市规划学、经济地理学以及区域经济学研究的热点问题,城市群的概念被更广泛地使用。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人口和经济以更大规模和更快的速度向城市集聚。城市空间形态也开始由单体形态为主向都市圈、城市带、城镇密集区等组合型城市空间形态演进。世界银行在 2009 年世界发展报告《重塑世界经济地理》中指出:21 世纪全球进入社会大转型时期,中国的经济、社会、体制都处于急剧变革中,高密度(生产要素高度集中)、近距离(生产要素近距移动和专业化)、浅分割(区域一体化)的巨型地域体不断涌现和发展,并开始形成以大城市为核心,有着主次序列、分工与协作的城镇群体。
.........
第二节 相关理论
区域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区域生产的产品和劳务数量的增加,意味着更多的产出。区域经济增长不等同于区域经济发展,但是区域经济增长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基础,前者偏重与数量,后者包含数量和质量双重特征,由于区域经济增长具有可量化性和可比性特征,因此,区域经济增长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研究内容,是区域经济学和发展经济学的重要研究领域,区域经济增长理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传统区域均衡增长理论主要由新古典区域均衡增长理论和发展经济学的均衡增长理论所组成,前者的主要成果是索罗—斯旺增长模型,强调通过市场机制的作用实现区域之间的均衡[27],后者的主要代表有罗森斯坦·罗丹的“大推进理论”、纳尔逊的“低水平均衡陷阱论”、赖宾斯坦的“临界最小努力命题论”、纳克斯的“贫困恶性循环理论”等[28], 强调通过政府干预实现产业和部门间的均衡,进而促进区域内和区域间的均衡。然而,现实中区域经济并没有按照均衡增长理论的路径趋向均衡。把区域均衡增长理论和非均衡增长理论统一起来的理论主要有引入时间变量分析区域收入是否趋同的威廉姆森的倒“U”型理论和理察德森的融合空间向度的区域经济增长理论。
.........
第三章 吉林省中部城市群区域演化时序特征与发展阶段.......... 30
第一节 研究区概况........ 30
第二节 吉林省中部城市群区域经济演化时序特征与背景....... 41
第三节 吉林省中部城市群经济发展阶段划分与特征分析....... 43
本章小结........ 51
第四章 吉林省中部城市群城镇体系空间结构演化.... 52
第一节 城市群首位分布演化特征........... 52
第二节 城市群规模等级结构的分形演化特征......... 54
第三节 城市群空间组织结构的分形特征........ 56
第四节 城市群空间职能结构特征与演化........ 59
本章小结........ 60
第五章 吉林省中部城市群多层次空间极化及演化特征..... 62
第一节 研究方法............ 62
第二节 省域整体差异和空间极化特征演化.... 64
第三节 城市群地级市经济差异和空间极化的时空格局演化............ 68
第四节 城市群内经济差异演化与极化的空间格局.......... 72
第五节 吉林省中部城市群县域经济空间格局演化特征........... 75
第七章 城市群区域经济时空演化机制与区域协调发展
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宏观背景下,改善和优化区域空间结构,提高区域空间效率,缩小区域差距,成为推动城市群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区域空间结构的调整与优化,不仅对于城市群经济发展和区域振兴具有重要促进作用,而且是城市未来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区域空间结构关系到客观和主观等多种因素,受到区域资源禀赋、人口规模、市场规模、技术条件、国家政策意志等多方面的影响。因此,在分析区域空间协调发展方向与对策之前需要理顺区域空间格局的演变机制。本章在前文研究结论的基础上,综合分析吉林省中部城市群区域经济时空演化机制,结合吉林省中部城市群区域空间结构演化规律,提出城市群空间结构优化与区域空间协调发展的调控方向与路径以及空间优化与地域格局重组的对策。
第一节 吉林省中部城市群区域经济时空演化机制分析
古典经济学将自然资源作为生产函数中的关键生产要素,认为资源禀赋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因为其相对于其他区域具有比较优势。从吉林省中部城市群来看,资源禀赋与区域发展基础是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重要原因之一。区域资源禀赋的差异直接决定了区域产业发展的选择基础,特别是在区域开发初期。土地资源、水资源、矿产资源、交通条件以及一定规模的人口聚集是区域发展的基础,随着区域经济发展产业升级、结构调整以及人口和产业的进一步聚集,对土地资源、水资源等的消耗水平会进一步提升,从吉林省中部城市群经济增长速度、效率以及质量的分析评价结果来看,除地级市市辖区之外,城市群内县域经济的时空格局演化与各县域建设用地资源、矿产资源以及人口与产业集聚基础条件密切相关(表 7-1)。此外,吉林省中部城市群范围内矿产资源丰富,煤、天然气、石油、石灰岩等矿产资源储量丰富。长春市的九台市和双阳区能源矿产和非金属矿产储量丰富,吉林市的镍、钼等矿产储量居全国前列,为长—吉地区发展冶金、石化等工业奠定了基础。四平市白银和硅砂的储量丰富,辽源市的煤炭、铁、锰、铜、铅、锌等矿产资源丰富,辽源已成为煤炭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正处于转型发展期,但是所形成的的产业发展基础和产业结构特征对于区域经济发展影响深远。松原市石油、天然气、油页岩等能源矿产资源富集,已探明石油储量 15.1 亿吨、天然气储量 2091 亿立方米,特使是已探明油页岩储量占到全国总量的 71.5%、主要分布于前郭县和长岭县,为松原市发展能源开采与加工产业提供了优越的条件,也直接促进了 2004~2014 年松原市产业结构调整和区域经济转型,使松原市及其所辖县域自 2004 年以来经济增长速度和效率均呈现上升趋势,成为区域空间格局演化中的热点地区。当然,在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方面,自然资源对经济增长也会产生负向作用,即“资源诅咒”效应,出现资源型城市转型困难等问题,亟待于技术创新等途径来解决。
........
结论
中国改革开放 30 多年来,经济一直处于高速增长的状态,同时,经济增长过程中的一些矛盾和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经济增长的结构性矛盾和增长质量不高等问题比较突出。目前,中国经济发展已进入由追求速度增长到追求速度、效率与质量均衡发展的新常态。自 2003 年东北振兴战略实施以来,各级政府均制定了一系列措施推动东北经济振兴,但是,近年来东北地区经济增长和城镇化发展均呈现出相对下滑趋势,出现了“新东北现象”,东北地区也再次成为“问题区域”,引起了政府和学界的广泛关注。城市群的健康发展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心,论文以吉林省中部城市群为研究对象,从空间视角对城市群发展演化进行研究,探讨城市群区域经济空间格局演化特征、规律以及空间优化与协调发展的调控路径。论文综合采用多种计量分析方法与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对吉林省中部城市群区域经济演化时序特征与背景、发展阶段、城镇体系结构及其演化、城市群多层次空间极化的时空格局演化进行了研究,然后重点从区域经济增长速度、增长效率与增长质量三个维度对城市群区域经济增长空间分异及其时空演化规律进行了剖析,并对三者的耦合协调关系及其时序演化特征与空间格局进行了定量计算与分析,最后结合以上研究结论对城市群区域经济时空演化机制以及区域经济空间结构优化与区域协调发展的调控方向与路径做了系统性分析。主要研究结论如下:
(1)吉林省中部城市群内城市的城镇化水平较高,工业化发展也处于基本成熟阶段,但是从城市群生命周期和城市群发展阶段综合判定来看,吉林省中部城市群整体发展阶段仍然处于成长中期,落后于城镇化与工业化进程,城市群城镇体系发展与空间结构优化具备较大的发展潜力。城市群内基础设施建设与内部联系水平较低,区域协调联系机制不完善,城镇功能互补程度不强。此外,城市群的对外开放水平不高,城市群内经济发展仍然以自给自足式的内循环式发展模式为主,外向型经济发展活力不足。
(2)东北振兴政策实施以来,吉林省中部城市群城市化发展进程缓慢,在 2009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后出现发展拐点,城镇化速度以及经济增长速度开始缓慢下降,城市群经济占全省的比重同步出现缓慢下滑趋势。城市群内城镇体系满足首位分布规律并符合位序—规模分布特征,但是中间位序城镇数目增长缓慢,城市群空间集聚趋势滞缓。城市群空间组织结构具有显著的分形特征,但是空间关联水平和空间相互作用程度一般。城镇职能结构优化明显,工业型城镇数量显著增加。
(3)吉林省中部城市群经济发展差异 2012 年达到最大值,之后开始缓慢下降,最富裕与最贫困地区发展水平的相对差异开始缩小。城市群区域经济发展总体差异较小,且呈现波动变化趋势,各地级市区域之间的差异演化速度快于区域内部差异的演化速度。分地区来看,四平市经济差异的波动幅度最大,松原市、吉林市经济发展差异高于长春市和辽源市,且波动幅度也大于长春市和辽源市。
(4)吉林省中部城市群内区域经济标准差椭圆空间分异呈现西北—东南方向的分布格局。县域经济空间格局呈现倒“U”型空间关联特征,1993~2003 年,从空间负相关演化为弱的空间正相关,2003~2013 年,又从空间正相关演变为空间负相关;热点区域从以长吉为核心的周边县域向以吉林市和松原市为核心的周边县域转变,冷点区从分散孤立的县域演化为逐渐集中于四平市和辽源市周边县域以及长春市外围县市的榆树市和德惠市,经济发展的持续性和稳定性不强。
..........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