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语文教学论文,就语体学的分类而言,语文教学论文属于科学研究论文的范畴。但是教学论文与一般的科研论文、学术论文又有所不同。学术论文可以是纯理论、纯学术的研究;而教学论文除了具有一定的学术性、理论性之外,还应具有突出的实践性。(以上内容来自百度百科)今天为大家推荐一篇语文教学论文,供大家参考。
语文教学论文范文精选一
引言
(一)选题依据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标》)明确规定了语文的性质:“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①“工具性”意在明确学生“因何而学”;“人文性”则揭示了学生“如何去学”。两大主题也构成了初中语文记叙性文本阅读教学的完整过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就在于:“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必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以及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重视学生的感受和理解,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开展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教学活动。” 我国当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效率普遍偏低,阅读在学生的语文学习和考试中仍是一个非常大的困扰,甚至是长时间攻克不下的主要难题,学生阅读能力提高十分缓慢。究其原因,造成这种局面的因素固然很多,但最根本的恐怕还是因为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忽视了应有的有效策略。通过研究发现,当下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着两种倾向:一种是片面追求语文学科知识的过于完整,错误地以为只要掌握了系统的语文知识就自然而然能够形成语文阅读能力,因而在阅读课堂上的每一个知识点教师都力求讲透讲深,似乎语文教师在阅读课上的任务就是把阅读的文本内容咬碎嚼烂之后再喂给学生,而学生的任务就是不折不扣地识记教师讲解的文本内容。因此,掌握教材内容、知识点,成了阅读教学的重要目标,甚至成为唯一目标。另一种倾向就是教师过于强调阅读技能的训练,认为语文阅读就是掌握一系列阅读技能即可,学生掌握了分门别类的一系列阅读技能,就能形成阅读能力了。因此,教师就会不厌其烦地分解语文阅读技能与技巧,然后把这些技能技巧一个个传授给学生,并对学生进行反复的操练,可是学生学到了一个个技能之后,却做不到举一反三,往往不能用于新的阅读情景,同时还丧失了阅读的兴趣。
..........
(二)文献综述
针对“初中语文记叙性文本阅读教学的策略研究”这一论题,通过在中国知网上进行搜索,但并未发现与之安全一致的文献资料,但相似的文献共有 500 余篇,其中论文 200 多篇,期刊 80 多篇。经过查阅、归纳、梳理和阅读,得到很多理论方面的启迪,这对论文的撰写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在研究过程中,发现当前的文献资料呈现出两个特点:首先,研究语文教学的多,而研究记叙性文本阅读教学的少。在中国语文教育领域里,有不少学者重视语文教学的整体性研究,却忽略具体性质文本的研究,而有些一线语文教师更是忙于教学实践而可能会忽视这一方面的思考探究。因此,以初中语文记叙性文本阅读教学为专题展开研究的论著还是比较少的,有研究的必要。其次,研究语文阅读教学现状的多,而研究阅读教学策略的少。在搜索的文献当中,许多研究都是侧重于对语文阅读教学现状的调查,以及据此展开的分析;而基于分析结果对其进行的干预、调控、改进等相关的策略却涉及较少。在初中语文教学当中,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是非常重要的两大部分,而阅读更是写作的基础,由此可见阅读教学的重要性,因此研究阅读教学中存在问题的相应策略也就显得尤为突出和重要。加之记叙性文本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所占的比例较大,因而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更需要通过对记叙性文本阅读教学的研究,给予策略上的指导和帮助。总之,本课题仍然具有较大的研究空间和实践价值。
..............
一、初中语文记叙性文本阅读教学概述
我们要想提高初中语文记叙性文本阅读教学的效率,解决初中语文记叙性文本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研究出与之相应的行之有效的阅读教学策略,首先应该对这类文本的含义、特点、类别等方面有一些基本的了解。
(一)初中语文记叙性文本概述
任何事物都有其自身的特点与属性,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当中的记叙性文本也必然有其自身特定的含义及特点。除此之外,还应该理清初中语文记叙性文本大致包括散文、小说、戏剧、新闻、传记等基本类型。想要理解“记叙性文本”的含义,首先必须弄明白什么是“文本”。传统观念认为,“文本”是与作品有相互关联但又相互对立的一种概念,文本最终要走向作品,作品应该是文本的归宿。然而,在结构主义文学理论兴起之后,由于研究兴趣和科学客观性的追求,代表价值体系的作品被置于边缘,而原来处于边缘的文本成为文学科学的研究对象。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对“文本”的概念有足够清晰明确的理解。通过文献整理,综合国内外关于文本的概念表述,比较准确且完整地来讲,文本,是书面语言的表现形式,从文学的角度说,通常是具有完整、系统含义的一个句子或多个句子的组合,是根据一定的语言衔接和语义连贯规则而组成的整体语句或语句系统,有待于读者阅读。 对于“阅读教学文本”的研究,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张学凯女士,在她的著作当中明确提出了将中学阅读教学文本大体分为写实文本和虚构文本。[1]记叙性文本,也包含写实文本和虚构文本两种类型,并且是初中阶段语文阅读教学中最主要的文体类型,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记叙性文本主要是指写人、记事这两类文本;广义的记叙性文本在此基础上,还包含了叙述性文学作品,如散文、小说、剧本、新闻、传记等。简单来说,我国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记叙性文本的内容以写人、记事、写景、状物为主;表达方式就是以记叙、描写为主。学生在初中阶段接触的记叙性文本主要是对社会生活中的人、事、物、景的情态变化和发展过程进行叙述和描写的一类文章。从记叙性文本所属的文本类别来看,记叙性文本中包括写实文本,也包括虚构文本。
.........
(二)初中语文记叙性文本阅读教学的内涵、依据与研究的意义
对初中语文记叙性文本形成一定的理解后,将其置于阅读教学这个具体的教学情境中,那么对初中语文记叙性文本阅读教学的内涵、依据与意义的把握对初中语文教师来说就尤为必要。阅读,是初中语文教学当中最基本的学习活动之一,也是非常重要的学习活动之一。《课标》对于初中语文课程中的阅读教学更是作出明确规定:“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就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初中语文教师非常重视阅读这方面的教学,并把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看作是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两大支柱。 上面提到的“文本”,在具体的初中语文记叙性文本阅读教学中就是选入初中语文教材中属于记叙类范畴的一篇篇具体的课文。记叙性文本阅读教学,就是以记叙性课文文本为材料,以学生的个性化阅读行为为基础,教师引导学生研读记叙性文本,在积极主动的情感与思维活动中,加深对记叙性文本的理解与体验,并能够得到思考与感悟,感受文本所蕴含的情感与熏陶,获得生活甚至人生的启迪,最终享受到文本的审美乐趣。在这个阅读教学过程的始终,教师应该重视初中生独特的感受、体验与理解,应该加强对初中生记叙性文本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而不应该以模式化的解读来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思考,不应该以教师的分析和理解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与认识。教师还应该在这类文本的阅读过程中善于引导学生通过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解决阅读中的问题,但也要防止学生用集体讨论来代替个人阅读行为。
...............
三、初中语文记叙性文本阅读教学的策略实施 ........ 21
(一)教学策略 ......... 21
1. 教学目标必须系统准确 ...... 21
2. 教学内容体现文体特点 ...... 23
3. 问题设计应该切合学情 ...... 24
(二)教师策略 ........... 25
(三)学生策略 ........... 27
1. 加强记叙性文本阅读 ........ 28
2. 以读书笔记深化阅读 ........ 28
3. 拓展学生的课外阅读 ........ 28
(四)考试策略 ........... 29
1. 强化记叙性文本考查 ........ 29
2. 把握集中分布的考点 ........ 29
3. 中考题嵌入优秀篇目 ........ 29
三、初中语文记叙性文本阅读教学的策略实施
针对初中语文记叙性文本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到底对它们进行怎样的钻研、分析和评价,到底如何有效地一一解决,对它们进行策略性的全面回答,并以此为基础实施记叙性文本阅读教学操作,是十分必要和迫切的。根据初中语文记叙性文本阅读教学中实际存在的问题,下面从教学策略、教师策略、学生策略和考试策略四个方面来加以探讨。
(一)教学策略
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当中,语文教师使用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是必不可少的。以下主要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问题设计这三个方面进行研究。《课标》对记叙性文本阅读教学的目标没有做出具体的要求,但是“记叙性文本阅读教学”属于“阅读教学”的范畴,因此初中语文记叙性文本阅读教学的目标设定可以参考该阶段阅读教学的总体目标,具体来说,记叙性文本阅读教学目标的设定要系统和准确。《课标》对初中阶段(7~9 年级)阅读教学有如下要求:“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在阅读中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总体说来,初中语文记叙性文本阅读教学,需要不断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分析能力、概括能力、口语能力;不断夯实学生的语文基础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不断增强学生的创新思维意识,使学生能够深入探寻记叙性文本中重要语句的意蕴,并判断记叙性文本的行文思路;不断在阅读的基础上丰富学生的写作技能,能够体悟文本的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使学生在初中阶段能够形成自己认识事物和评价事物的能力,并能将自己的情感熟练融入到记叙文的写作当中。目标设定的系统准确化,具体表现为对学生能力培养的细化,初中语文记叙性文本阅读教学的核心在于学生阅读分析能力的提高,在于学生语言敏感度的有效提升。教师应该以此为出发点,帮助学生推敲、体味、掌握重点词句在具体记叙性文本中的意义和作用,[15]结合具体的记叙性文本以及具体的语言环境,辨析记叙性文本中语句的色彩与功效,体会其蕴含的情感和价值。除此之外,教师还应该全面把握学情,初中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程度的语文基础,且思维和情感也日渐成熟,理解和感悟能力也在不断提高中,能初步感悟人生、社会、世界。鉴于此,教师在设定记叙性文本阅读教学目标时,应该从学生的实际和他们的真实体验出发,并在充分考虑记叙性文本特征的基础上,根据不同文体的不同特点,设定系统、准确,且具有可操作性的记叙性文本阅读教学目标。
...........
结语
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逐步推进,传统的教育教学观念和方法中的一些不合理的地方应该被摒弃。就初中语文记叙性文本阅读教学而言,在教学理念上,教师应该追随时代的脚步,勇于创新、以学生为本;在教学策略上,教师绝不能生搬硬套,要重视建设充满语文味的阅读课堂。本研究以当前初中语文记叙性文本阅读教学中存在的现象为例,对初中语文记叙性文本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进行了详细分析,获得一些可应用于阅读实践教学中的启示,并从阅读教学、教师、学生、考试方面给予策略上的探究和指导。 由于本研究仅从初中语文记叙性文本阅读教学目标、教学内容、问题设计等方面来解析当前初中语文记叙性文本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所以难免会存在研究不合理或不全面的地方,并且此文是以分析具体的记叙性文本阅读教学案例为主,没有发现的问题和原因肯定还有很多。首先在初中语文记叙性文本阅读教学概述里,也许还不是很全面;其次,在阅读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上,也许还存在没有涉及到的方面;再次,在解决问题的策略方面还需继续进一步的研究。在未来从事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定会将所研究的阅读教学理念应用起来,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并将理论不断深化,将有益的阅读教学思想不断拓展。
.........
参考文献(略)
语文教学论文范文精选二
引 言
(一)研究缘起
想象作为一种思维方式,是人类创新思维中最为活跃的因素之一。有了它,人类的一切发明创造和科学预见皆有可能;没了它,人类的任何发明创造都会不复存在。学生具有想象的天性,所以他们天生就喜欢沉浸在无边无际的想象当中,而这与生俱来的天性似乎也成了他们独特的生存方式。然而,在现实的教育教学中,这种所谓天性的东西却逐渐被弱化,正如一些学者所言,当前的学校教育是一种“去想象的教育”。 在 2010 年 11 月 24 日的《重庆晚报》中有这样一条报道,是关于 2009 年教育进展国际评估组织对全球 21 个国家进行的调查结果,其结果显示:“在全球 21 个受调查的国家中,中国孩子的计算能力排名世界第一,想象力排名倒数第一,创造力排名倒数第五??”[1] 这则调查报告再一次触动了国人敏感的神经。回想曾经,那些让中华儿女引以为傲的活字印刷术、指南针、造纸术、火药等发明创造,向全世界证明了中华儿女的伟大智慧,这都是先辈们智慧的结晶,充分展现了先辈们突出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可回顾现在,中国学子的成绩虽然优异,可创造力却每况愈下,似乎并没有与之成为正比,想象力也陷入了严重缺失的危机当中。而这种危机不仅表现在上述丧失想象力的教育结果上,同样也体现在学校的教育体制和教学实践对想象力的压制与遗弃上。当我们的学生忙于记忆知识点以应付考试的时候,当我们的学生陷入题海只为寻求所谓的考试必胜法宝的时候,当我们的学生经过无数次的机械训练而获得答题技巧的时候??也许,正是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逐渐丧失的时候。 想象力与创造力关系密切,想象力是创造力的内在动力。如果没了想象力,人类的任何发明创造都会不复存在。通过这则调查报告也让我们明白——人类的进步和民族的发展不能缺少创造,而只有富有想象力的一代人才能完成创造的使命。所以,为了培养创新型人才,在教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势必成为我们关注的新焦点。而在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之下,通过语文阅读教学,对初中生的想象力进行培养也会显得更为重要。
........
(二)研究综述
近些年来,关于培养学生想象力的实践研究,已然成为教育科研领域比较关注的一个焦点。很多的专家学者,特别是很多普通的一线教师纷纷献计献策,提出了颇具实践性的宝贵意见。因此,为了了解国内关于想象力培养研究的现状,以“想象力培养”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上对 2005 年至 2015 年期间的文献进行了检索,检索结果一目了然。经过编排整理,与本研究领域相关的期刊论文很多,论文共计 18 篇,且大多集中于语文学科,尤其是语文学科中的阅读和作文教学这两大领域。 在阅读教学中实施对学生想象力的培养,大致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是按照想象的类型来培养想象力。如,白璐在硕士论文《利用高中古典诗词教学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中就提出要培养不同类型的想象力,具体来说包括“象形想象——3D 情境策略、类比想象——超链接策略和推测想象——头脑风暴策略”[2],每种想象类型又有几种不同的方法和教学案例支撑,可行性得到了验证。二是依据不同的文体特征来培养想象力。如,明娟在硕士论文《文学阅读教学中学生想象力的培养》中就提出不同的阅读文体就应有不同的学习方式,也就该有不同的培养学生想象力的策略,具体来说,“在诗歌教学中要利用想象勾画画面,融入意境;在散文教学中要利用想象探寻“形”貌,以便抓住“神”韵;小说教学该利用想象鲜活人物,丰富情节;戏剧教学则利用想象来把握冲突,还原生活。”[3]此外,还有孙欢的硕士论文《中国国代神话传说与中学生想象力的培养》、刘召元的硕士论文《论中学诗词教学中想象力培养》、许莉的硕士论文《唐诗与中学生想象力的培养》等,这些论文都是从文体特征的角度对想象力培养进行研究,为阅读教学中学生想象力的培养提供了具体可行的方法。
.........
一、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学生想象力培养概述
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首先要做的是对想象、想象力、阅读教学学生想象力培养等相关概念进行梳理和廓清。这样做的目的在于帮助我们走出概念误区,避免相关概念间的混淆,同时也有助于我们准确把握和落实培养学生想象力的方法。
(一)想象力的含义
把握“想象力”的本质,首先要了解何为“想象”。 “想象”一词,其源,我们大致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其出处,在《韩非子·解老》中就有记载,“人希见生象也,而得死象之骨,案其图以想其生也。故诸人之所以意想者皆谓之‘象’也。”[11]韩非之意大概是说,人们几乎没有见过活象的样子,但却能获得死象的骨骼,可以从死象骨骼的样子中来想象活象的样子,所以,之后的人们就把根据想象获得的东西都叫做“象”。“想象”一词便由此而来,虽然以后的含意由实转虚,但大体之意并没有根本的变化。 由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对“想象”的定义是“①心理学指在知觉材料的基础上,经过新的配合而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②对于不在眼前的事物想出它的具体形象;设想。”[12] 由上海辞书出版的《辞海》对“想象”的定义是“利用原有的表象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人脑在外界刺激物的影响下,对过去存储的若干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成。人不仅能回忆过去感知过的事物的形象(即表象),而且还能想象出当前和过去从未感知过的事物的形象。”[13]但想象的内容总是来源于客观事实,可分为创造想象和再造想象。 综上可知,“想象”是人脑对感性材料进行重新的加工和改造,进而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它是一种心理过程。“新形象的创造是想象的关键,感性材料的积累是想象的基础。”[14]这些都是我们把握“想象力”本质的关键。 对于“想象力”的理解,科学家爱因斯坦对此有过一段特别精彩的论述:“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而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严格的说,想象力是科学研究中的实在因素。”[15]在我国,著名的物理学家杨振宁也认为,“从事科技工作需要丰富的想象力,从事文艺创作更需要丰富的想象力。”[16]可见,想象力的重要。
........
(二)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学生想象力培养的内涵
想象是思维中最为活跃的因素,任何的发明创造都离不开想象。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想象力更是学生阅读不可缺少的。人们常说“艺术世界之所以具有永久的魅力,原因之一在于它像纯粹数学一样,具有‘空筐’结构的性质。所谓‘空筐’,正是艺术家为万千听众提供的想象力的空间。”[18]所以,艺术创造并不是僵死的油彩、墨迹、纸张等材料的简单堆积,它往往讲究的是“艺术的留白”,注重追求“咫尺之内,而瞻万里之遥;方寸之中,乃辨千寻之峻”的艺术境界。这里讲的主要是艺术的想象,而教学中的想象也是如此。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想象是学生思维创造的表现,是学生凭借生活阅历的积累和阅读中积累的语言、情感以及审美等相关知识,对文本内容进行的一种再创造和个性化的解读,它强调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要有独立的阅读体验。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不仅可以促进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把握,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丰富学生的思想情感以及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等方面都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此外,虽然是对学生的想象力进行培养,但并不是说在这个想象力培养的过程当中我们的教师不发挥任何作用,而是要求我们的教师要积极参与其中,给予学生一定的指导,让学生的想象力能够在最大程度上得到发展,而本文研究的内容主要是阅读教学中如何培养并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强调的是学生、教师和阅读教学三者之间的结合,而不是将其分开来谈。
........
三、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学生想象力培养存在的问题及溯因 ..... 14
(一)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学生想象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 14
1.为学而学忽视想象力培养 ..... 14
2.为教而教忽视想象力培养 ..... 15
(二)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学生想象力培养存在问题的原因 ......... 16
1.当前文化环境限制学生想象力 ....... 16
2.教师在自身素质方面存在局限 ....... 17
3.片面追求阅读教学的应试功能 ....... 18
四、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学生想象力培养的策略 ...... 19
(一)学生积累表象,丰富想象“图示” ........... 19
1.观察积累表象 ..... 19
2.阅读积累表象 ..... 20
(二)营造和谐课堂,提供想象空间 ..... 21
(三)挖掘教学资源,运用想象方法 ..... 23
四、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学生想象力培养的策略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以文本为中心,借助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发挥想象,对文本的意义空白进行个性化解读,进而建构文本的意义世界。所以,阅读离不开想象,没有想象参与的阅读教学也会黯然失色。那么,在具体的教学中我们应该怎样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呢?结合科学的理论和具体的教学,针对阅读教学学生想象力培养存在的问题,可以从学生、教师和教学三个方面实施对学生想象力的培养。
(一)学生积累表象,丰富想象“图示”
想象是新形象的创造,它不是空想。想象需要扎根在现实这片肥沃的土壤之中,经过阳光雨露的滋润,才会绽放出美丽的想象之花——想象力。古语也常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想象力的产生需要重新挖掘和组合大脑中已有的感知材料,需要大量丰富的表象存储作为支撑。只有想象所需的感知材料积累到一定程度,想象的“内在图式”才会丰富,学生的想象才会深刻、广阔,想象的内容也会具体、完善,思维也会变得活跃,学生的想象力才会得到发展。反之,学生的想象就会肤浅、片面,没有内涵,最终导致想象力的缺失。所以,要想培养学生的想象力,积累表象,丰富想象的“内在图式”尤为重要,而促成这种积累的最好方式就是教会学生如何的观察和阅读。
...........
结 语
想象对学生的阅读具有一定促进作用,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也正是基于这种认识提出的。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是对阅读教学理论的深化,也是想象力培养在阅读教学方面的延伸。虽然没有专门的著作对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进行科学、系统的论述,但却有许多的大家在其论著中有过相关的论述,如皮亚杰、姚斯、于漪、马笑霞等。通过收集、整理文献发现,在以往的研究中,关于学生想象力的培养也大多集中在诗歌、散文、写作等教学上,鲜有研究者专门从阅读教学的角度去探索研究过。因而,在分析大量文献的基础上,又基于自身的教学实践以及对初中学段实际的语文阅读教学课堂进行的观察和思考,提出了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想象力的这个研究课题,借此提升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实效性,发展初中生的思维想象力,促进他们更加全面的发展。但由于自身的理论和实践功底较薄弱,所以本研究无论是在学术理论层面上,还是在具体的实践方法上,都不够深入。由此,在今后的工作和学习中仍将不断弥补和完善,继续对学生的想象力培养保持研究与参与的热情。
.........
参考文献(略)
语文教学论文范文精选三
绪 论
(一)选题背景
2003 年 4 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第一次出现了“实用类文本”这个概念,主要包括科普文、新闻、人物传记等,将它与文学类文本区别开来。在 2007 年依照新课程标准要求进行的首次高考中,广东、海南、宁夏、山东四省将实用类文本阅读写入考试大纲,独立作为一个单元进行测试,成为考试的一部分。2010 年后,河北、山西、湖北、湖南等多个省高考卷也使用了新课标卷。可以看出,实用类文本从第一次出现到现在,地位呈上升曲线,无论是在教材,还是在考试中都占据着一定地位,与其他文本一起为语文考试服务,教师是根据考试大纲、课程标准的指挥棒来教学的,实用类文本在这两种文件中都占据位置,自然而然,在教学中也会处于越来越重要的位置。我们都知道,实用类文本是与我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所以根据标题也可以看出实用是它的性质,实用性强,自然而然文学性就会弱,二者是此消彼长的关系。实用类文本随处可见,每天看的新闻、请假用的请假条、意见建议、会议记录、表扬信等等都属于实用类文本。但真正选编进课本的只有新闻通讯、科普文、传记,应用文都没有纳入其中。 回首自己的初高中学习生涯,大脑中对于实用类文本没有很深的记忆,没有学习过实用类文本的写作技巧,只是单纯的读读课文、讲讲解题技巧,而且每次上课都很无聊,提不起兴趣,这是对此最深的感悟。在实习时,我询问了其他老师关于如何学习实用类文本,他们很直接的对我说考试比重不大,会做题即可,不用学习。我当时就感觉实用类文本还处于很低的地位,亟待提升它的位置。
..........
(二)“实用类文本”概念的界定
实用类文本是一种偏向于实际工作所需要用到的文章,如新闻、科普文章、传记以及应用文等,具有贴近生活、简单明了、鲜明特性、实用性强等特点。新闻是我们每天都会见到的,可以说我们每天都在跟新闻打交道。电视、报纸、网络等我们可以看见的媒介都会出现新闻。新闻也称“消息”,指对国内外新近发生的具有一定社会价值的人和事实的简要而迅速的报道。科普文也不陌生,主要是对科学知识进行的生动形象地说明,就如同每件产品都会有说明书,这个说明书跟科普文的性质是一样的,我们在考试、课外读物上都会看到有关科普的文章。应用文自不必说,在我们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平时请假用的请假条、上级下发的通知、表扬信、倡议书、意见等等,都是应用文的范畴,这些是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可见实用类文本是与我们日常生活密切联系的文章。根据现在的教学现状,选择高中语文实用类文本教学作为研究对象,就是希望能够获得一些新的启发,引起更多的思考,改善现在实用类文本的尴尬地位。在新课程改革中,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做了较大改动,其中对于实用类文章的改动适应了课程标准和考试大纲的要求,由此可以看出实用类文本在教学中的地位不断提高,重要性更是凸显,所以,研究实用类文本阅读对当下的实际教学有着重要意义。
...........
一、实用类文本概说
(一)“实用类文本”概念的提出
2003 年 4 月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首次使用实用类文本这一概念。《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明确提出来了:“能阅读论述类、实用类、文学类等多种文本,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针对不同的阅读材料,灵活运用精读、略读、浏览、速读等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效率。”实用类文本是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文本,在生活中经常用到的应用文就是典型的实用类文本,不单单注重理论知识,更在乎在生活中的应用,突出实用二字,具有贴近生活、简单明了、鲜明特性、实用性强等特点。从外延上看,不同学者根据个人的理解研究对实用类文本有自己的看法,因此关于实用类文本的类别划分有许多种说法,主要有以下观点。2003 年 4 月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首次使用实用类文本这一概念。2007 年广东、海南、宁夏、山东高考语文考试大纲中,率先出现实用类文本,作为选考内容纳入高考语文的考试范围。虽然两版课程标准中都使用了实用类文本这一概念,然而实用类文本是什么?具体包括哪些文本?并没有给出明确的界定。零七年高考语文考试大纲当中,列出的实用类文本包括访谈、调查报告、新闻、传记、社科论文、科学小品等[2]。2008 年的考试大纲删减了 2007 年考纲中的访谈和社科论文,把调查报告和科学小品分别改为报告和科普文章。2009 年的考纲重新做了调整,去掉了 2007 年中的科学小品,把访谈、调查报告、新闻、传记、社科论文保留了下来。从 2010 年至今,高考语文考试大纲中的实用类文本包括传记、新闻、报告、科普文章[3]。据此,暂且把实用类文本概括为传记、新闻、报告和科普文章。
...........
(二)“新课标”对实用类文本教学的要求 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里提出学生要阅读多种文本,并学习不同的阅读方法,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掌握多种阅读方法,使得学生在生活与考试中都能学以致用,使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达到课标提出的培养目标。 对实用类文本的评价,03 版课标中要求“阅读实用类文本中的新闻,应引导学生注意材料的来源与真实性、事实与观点的关系、基本事件与典型细节、文本的价值取向与实用效果等。”[6],新版课程标准对此的要求去掉了 “新闻”、“应引导学生注意”和“文本的价值取向与使用效果”,增加了“对作者的感情倾向和理性评价等方面进行理解。”可以看出对于实用类文本阐述更加全面理性。“阅读和评价中外实用类文本。了解传记、新闻、报告、科普文章的文体特征和表现手法。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分析思想内容、构成要素和语言特色,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功用,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1]主要看重学生对其文本内容的分析、鉴赏与探究,从中发掘深层信息,与高考实用类文本阅读测试题的检测学生阅读水平的要求相契合,更具科学性。
..........
二、实用类文本教学存在的问题 .......... 9
(一)教学内容狭窄无序 ....... 9
(二)忽视实用类文本阅读与写作教学 .......... 11
(三)测试命题有些僵化 ...... 14
三、实用类文本教学的整体思考 ......... 17
(一)教学内容有序多样 ...... 17
(二)重视实用类文本的阅读与写作教学 ........ 19
(三)测试命题灵活多变 ...... 22
三、实用类文本教学的整体思考
(一)教学内容有序多样
新课标中对于实用类文本只不过寥寥几句,没有具体的阐释说明,不同人对于此有不同的理解,这就要求课程标准对于实用类文本的相关表述更准确,更具体,对以后的教学研究提供准确的借鉴,课程标准的相关规定影响着教师学生的学习,根据课程标准的表述学习研究课本,课标阐释的具象,会弱化偏向人文性与文学性的文学类文本,注重对于工具性的理解。课程标准应该阐述具体准确,将所表达的意思无误的传达给教师学生,这就需要撰写课程标准的语言严谨,经得起推敲。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发现现在的学生不会写文章,对于各种文体的把握不透彻,写出的文章五花八门,散文不像散文,议论文不像议论文,我们在感慨的同时不免会问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造成这种状况出现的缘由,可以归结为内因和外因两个方面,内因主要在于学生自己,外因归结于教师本身在教学过程中对于文体的模糊处理。如今的语文教学一直将重心放在具有人文性、文学性的文学作品上,以至于教材中的文章都是以文学作品来学习的。这种过于重视某类文章的做法是欠妥当的,有很大的局限性,不一样的文本,它的体系完全是不同的,譬如文学类文本注重想象、联想,语言华丽,表达内容含蓄,表达内容时运用各种艺术手法,天花乱坠,完全是华丽的代名词;而实用类文本完全是与之相反的一种文本体式,它往往应用于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与我们的实际生活密切联系,例如经常看到的新闻、通知等等,凸显的完全是实用性。 所以,我们在处理不同类别的文本时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确定符合不同文本的教学目标与重难点,采取适应其自身发展的教学模式。对于实用类文本来说,不同类型侧重点不同,记叙文就是注意六要素,议论文掌握论点、论据和论证,说明文则要注重对说明对象、说明方法、说明顺序等的把控,各种应用文就是掌握格式、特点等。强烈的文体意识使学生真正学会不同文体的表达方式,对以后的生活学习受益匪浅。
.........
结 语
实用类文本是与我们实际生活相贴近的文本,在课改前,相较于其他文本它的地位很低,新课程改革之后,随着教材中数量的增加,比重增大,地位有所上升,但仍然没有提到重要位置,在实习过程中发现许多学校教师根本不讲实用类文本,学生对于实用类文本的概念不甚了解,处于一问三不知的状态,应用文写作也不多做学习,在教材题型的选编还有考试当中存在很大的不足,根据现在的教学现状,选择高中语文实用类文本选编与测试作为研究对象,就是希望能够获得一些新的启发,引起更多的思考,改善现在实用类文本的尴尬地位。 写论文时翻阅了许多文献资料,发现许多学者、教师等都对实用类文本进行研究分析,一直致力于解决这些方面的问题,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实用类文本在选编与测试方面的问题会得到解决。我希望在具体的实用类文本教学研究与实践中,通过实用类文本教学及其相关问题的研究,还可以为创新校本教研提供一个新的研究模式。学生通过教师之教,通过课堂学习能够直接了解意识到实用类文本的内涵实质和意义,同时能够将所学运用在实际生活中。这篇论文的完成为我以后的学习工作提供借鉴。
.........
参考文献(略)
语文教学论文范文精选四
引 言
(一)选题依据
我们经常可以在初中语文教学实践中看到,有很多学生的语文成绩不够理想,语文学习效率低下,整体的语文成绩很难提升。但也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语文学习成绩突出,对语文有着浓厚的兴趣。那么,是什么原因使课堂条件相同的情况下,造成学生的语文成绩相差甚远?实际上,阅读策略对一个学生的语文成绩影响较大,大多数语文成绩优秀的学生都能够面对不同的阅读材料而选择相应的阅读策略,并合理的运用。在知识不断更新进步的今天,教会学生方法远比学什么更加重要。阅读具有多功能性,是基础学科,学好阅读才能掌握、消化、吸收好其它学科。 在进行语文研究时,一方面,我们习惯于“一以贯之”的做法,语文研究中的专家学者对于阅读策略体系的建构不够明晰,缺乏针对性的措施。很容易使语文研究走入瓶颈。当理论研究愈发深入,人们同时对阅读策略教学研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文学类文本阅读策略教学在阅读教学中也是公认的难点。一直以来,教学中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弊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不尽如人意,教学效果不明显,学生的素养也未得到明显提高。 所以要想让今天的学生能在未来激烈的科技竞争中占优势,就必须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使其能在文本中得到审美价值的熏陶,从而提升知识素养与道德素养。
............
(二)文献综述
随着“知识经济”传入中国,“学习革命”的口号叩响中国的大门,国人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怎样学”比“学什么”更重要。从 20 世纪 90 年代开始,国内的教育研究领域开始对学习策略进行重点研究。语文学习策略教学研究多集中在阅读和写作两方面。研究发现,课堂上教师采用合理的阅读策略可以更好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 现有的阅读策略的研究大概可以分成两个层面:一是由一线中小学语文教师根据教学实践总结出来的一些阅读方法的研究。如上海特级教师钱梦龙总结出的“六步读书法”;王安琳提出阅读中要入情入境,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阅读一本书先看题记、目录或是写作者写在前面的话,进而可以更好地了解整本书的内容;[1]王泽斌特别提出,在阅读条件的角度上,给学生用足够的空间使学生自主进入阅读,让学生在自由、平等的氛围里发挥想象。 阅读策略研究的另一个层面是从心理学的认知理论角度出发,提出阅读策略。如张大均等人表明,进行精加工的阅读策略的训练有利于提升学生阅读水平,文章主要信息提炼策略也是有助于提升学生阅读水平,对文章主要信息的提炼可以通过做记号、画下划线、做批注等方法进行;[2] 另外,图式策略也是一种有效的阅读策略。张向葵等研究者对学生进行了段意图式、纲要图式等教学策略的锻炼,使学生成绩得到明显提高;孙泽军进行初中学生的说明文图式训练的实验也证明了图式策略有助于提升学生的阅读水平;葛盈辉认为,在阅读中图式作用主要于推论、理解课文、激发重要信息的注意、搜索记忆、概括信息等。 关于阅读策略教学方面的研究也有很多:靳健在《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中提出创造性阅读策略教学,靳健鼓励个性阅读、多元理解,提倡发散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批判性精神。阅读策略教学中的大胆猜疑、多维性思考都有助于有观点的产生。王荣生认为语文课堂的阅读策略教学主要是建立学生和文本之间的关系。把文本看作师生之间阅读策略的桥梁。[3]王荣生在《语文科课程论基础》中讲述了整体感知是从读者角度来分析的阅读策略。教师把学生带入课堂情境中,以整体感知为目的,阅读策略教学作为实施阅读的基础。[4]
............
一、初中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策略教学概述
(一)初中语文文学类文本内涵
随着人们审美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认识到文学类文本的阅读价值。它不单可以开阔人的眼界,还能陶冶身心,提高道德修养和文化素养。学生阅读能力的考察在语文考试中越来越重要,文学类文本阅读在考试中不仅占有很大的分值,还有一定的难度系数,那么什么是文学类文本阅读呢? 《现代汉语词典》将“文学"定义为:“以语言文字为工具形象化地反映客观现实的艺术,包括戏剧、散文、小说等。”文本又称为“正文”,将“文本”定义为:“文件的某种本子(多指文字、措辞而言)。”[9] 文学类文本(也称文学文本),童庆炳的《文学概论》中被定义为“是指构成文学这种语言艺术品的具体语言系统,是传达人生体验的特定语言系统,包括诗、小说、散文和剧本等形态”。[10]文学类文本是一种具体的语言系统,它有待读者阅读和接受,通过传递人生体验表达相对完整意义的文本。文学接受或文学鉴赏活动细化或深化的过程也是指文本解读的过程。这是一个丰富文本的过程,也是把自己的情感与作者情感产生共鸣的过程。 傅修延《文本学》中认为,文学类文本是一种具有逻辑层次的语言组合体,它结合不同的文本样式的同时,用多样的技巧来传递具有审美意味的情感,塑造具有审美意味的形象。[11] 文学类文本大多用词多样,赋有音韵美,读后使人赏心悦目。文学类文本可以让人对生活产生美好的憧憬。要想更好的把握文学类文本,一定要体悟到作者通过文本抒发的感情。体会到作者的思想感情,文章的主旨就一目了然了。因此,在作者写文学类文本之前通常都会有自己想要表达的感情,通过围绕这种情感而合理的谋篇布局,从而体现文章主旨。
............
(二)初中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策略教学的含义
培养学生阅读策略的观点,从提出到现今,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从阅读技能观点看,学习阅读是学习分层级阅读中的分技能,组成独特的阅读体系,学生掌握这种能力后对不同的文本有自己的见解。这里的策略主要从心理学的认知策略角度出发。“策略”最早来源于希腊语,意为“将才”,指行为或行动计划,为解决某个问题或达到某个目标有意识地作出的活动。《现代汉语词典》将策略定义为“方式”,这样阐释:“根据形势发展而制定的行动方针和斗争方式”。[14]倪文锦在《语文教育展望》认为策略就是认知策略,它是用来完成学生学习任务的认知活动过程。对阅读策略的含义,不同学者有着不同的看法。曾祥芹认为,阅读策略是阅读中的计策、计谋,也可称之为阅读方略。它是学生在认知过程中,为保证阅读任务的完成、阅读效率的提高,对阅读活动进行调节和控制的有层次的谋略。[16]周龙兴认为,阅读策略是指学生在阅读中,自觉的针对阅读材料特点、阅读目标等因素,选用的调控阅读行为及程序的相应方式。[17]樊华强认为,阅读策略是读者用来理解各种文章有意识地可灵活调整的认识活动计划。[18]阅读策略教学是提高学生对学习要求的认识,通过恰当的策略来完成任务,提升监控策略能力。阅读策略如今更多的为人们所接受,越来越受到教育工作者的重视。阅读策略是从心理学角度出发,通过培养学生对阅读策略的学习兴趣和应用兴趣,获得自主学习和自主阅读的效能感。越来越的教育者认识到了策略教学的重要性,提出了多种策略的种类。阅读策略包括认知策略和元认知策略,本文主要从阅读的认知策略进行研究。[19]倪文锦在《语文教育展望》中把阅读策略教学分为:筛选信息策略、概括信息策略、推理信息策略、激活原有知识策略、监控理解策略、整体把握策略。
.............
三、初中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策略教学实施 .......... 23
(一)完善文学类文本阅读策略教学 ..... 23
1、激活原有知识图式策略教学 ........ 23
2、确定重要内容策略教学 ...... 25
3、概括信息策略教学 .... 28
4、推理信息策略教学 .... 29
5、不同文学类文本阅读策略教学 .... 31
(二)教师增强文学类文本阅读策略的教与学 ......... 33
1、在教学观念上,重视阅读策略教学 ..... 33
2、在知识层面上,加强阅读策略知识的学习 ............. 33
3、在实践教学中,进行阅读策略教学的探索 ............. 34
(三)学生增强文学类文本阅读策略的学习 ............. 34
1、增强阅读策略意识,重视阅读策略学习 ....... 34
2、提高阅读量,体验阅读策略学习 ......... 35
3、拓宽阅读范围,总结阅读策略学习 ..... 35
三、初中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策略教学实施
本研究发现初中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策略教学存在的问题,分析了问题存在的原因,并进行了成因分析。然而,教师与学生在初中语文学习中都应该尽到自己的责任,加强有关文学类文本阅读的讲解和训练。这里,将分别对教学、教师和学生三个方面提出初中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教学策略实施。
(一)完善文学类文本阅读策略教学
针对初中语文文学类文本叙述性强、篇幅长等特点,选择有代表性的策略进行研究。在教学活动中,不必拘泥于某个阅读策略的运用,选择适合的策略或多种策略结合运用会有更好效果。激活原有知识图式策略是指当学生对相一致的文学类文本回忆越多,越能作出正确的推理,文本中提供的信息和学生的原有知识一致,教师教他们如何整理加工这些信息的过程。实际上,激发阅读动机须贯穿于文学类文本教学的始终。教师在学生学习中若发现其进步,一定要进行表扬,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知识的获取是学习者认知结构中接纳原有知识并巩固学习新知识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原有的文学类文本知识结构可以促进新知识的学习,这就要求学生要有一定的阅读量。认识文学类文本内在的原有知识,激活原有知识结构并将新的知识融合其中,能促进文学类文本阅读策略的学习。图式图式思想是以慷慨的认识二元论为来源,皮亚杰等人对其进行发展,成为现今认识心理 学的图式理论,给当代图式理论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图式是知识的一种表征系统,也可以理解为表征方式。凡是过去在人脑中储存经验的方式都叫做图式。具体到文学类文本阅读教学中,图式包括三种即:内容图式、语言图式和形式图式。阅读材料分为三种图式主要有表层编码图式、课文命题表征图式和文本情景模型图式.
..........
结 语
阅读策略是教师通过阅读教学提高学生学习要求意识,学会选择恰当的策略来完成学习目标,完善监控策略运用的能力;文学类文本阅读策略教学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主要阵地之一。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文学类文本的阅读不断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当前初中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策略教学主要存在着三大误区:教师忽视阅读策略教学;教师缺乏阅读策略知识;学生缺乏阅读策略学习,其形成原因包括:一是文学类文本阅读策略教学研究有待完善是其根本原因;二教师欠缺对文学类文本阅读策略教学的认识是直接原因;三是学生缺乏对文学类文本阅读策略学习的意识是主要原因。类似的问题还有很多,不过,阅读策略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成效已经让我们意识到它的价值和意义。阅读策略在初中语文文学类文本的教学中的运用还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要并认识到阅读策略给初中语文教学带来的积极作用,让越来越多语文教师去实践和完善它,从而给初中语文文学类文本的教学带来更大的价值。在实际的教学中,阅读策略的选择与运用要充分考虑到文学类文本的特点,操作者在实践中要不断完善。由于本人教学实践经验较少,在策略部分探讨的不够深入,但在未来的初中语文教学实践中,本人将会继续探索,更深入地研究,期望能为初中语文文学类文本策略教学提供更多的理论与实践参考。
.........
参考文献(略)
语文教学论文范文精选五
绪 论
一、选题缘起与研究意义
多年来,在攀登小学语文教学研究的高峰途中,作文教学一直是可望而不可及的高点,大家期待站上高点领略风光,却也徒劳于无计。尽管许多语文教学研究专家和一线语文教师都试图努力突破难点,对于解决作文教学如何充分调动学生话语能力,将积累的知识进行恰当迁移和运用,实现畅快淋漓表达这一目标,实在是任重道远。 笔者从事小学语文教育教学工作多年,乐于钻研作文教学,因兴趣所致,选择了小学作文教学领域来研究。之所以把研究的方向定位于语用型作文教学策略,源于笔者在我校教研组组织的讲座、示范课点评等活动中,多次听到专家提及并深入解说“语用”这一概念,让我颇受启发。 之后,在翻阅语文教学论著时,更是同感于一些教育专家的思想。有专家认为,在基础教育阶段,我们的语文课程设置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培养出能灵活运用语言的人。王元华博士在《语文教学本质上是语用教学》中指出:语文教学从本质上来说是语用教学。魏占峰先生也关注这方面,他在《真实的写作:作文教学改革的根本出路》中强调:写作时“学生要为真情而写作,努力为兴趣而写作,写作还要关注交际和实用。” 正是在这些专家学者们观点的点拨下,笔者认为,作文的本质就是言语运用、言语表达,作文教学的根本任务定位在“语用”上,这是作文教学的重要出路。因此,笔者想尝试用语用学中的言语行为等理论为突破口,审视当下语文教育,探讨影响儿童语言发展的因素;我们在作文教学中如何去雕琢好自己的教育语言,对孩子的言语能力进行好的熏陶;孩子们该如何实现学以致用,形成自己的话语状态等等问题,然后比较系统地分析、归因,找到解决这些问题的策略,打造语用型作文教学课堂。
...........
二、研究核心概念的界定
在本篇论文中,笔者着眼的“语用”主要指学生平时努力积累语文知识,培养良好的语感提升语文素养。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能结合一定的语境得体、准确进行表达,叩问文本,将已学过的内容,加以规范且富有个性的运用。并能激活的生活记忆和想象、提炼情感态度价值观与认识,更生动具体地进行抒发与倾吐,能对平时阅读积累的语言进行内化,能积极模仿那些文质兼美的文章的写法、实现知识迁移和再创造语用型作文教学,是教师与学生共同探讨并学习使用好语言的方法;能够用严谨的语文学科术语来进行表达,力求通过对具体语境中的话语进行细细揣摩、认真感悟、多元探讨、运用,认真学习,并在与自己紧密相关的具体语境中说话,话语形式包括口语交际、书面语表达和写作训练,从而实现交际目的所需要的素养和技能。不同于传统孤立、封闭、静态的作文技能训练,语用型作文教学是以语言运用这一理念为基础,强调语言交互,并注重语言在生活实践中的应用,注重在开放、动态的语用实践中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自始至终就带有生活的色彩,主张为服务生活而写作。
...........
第一章 小学语用型作文教学理论与实践依据
第一节 小学语用型作文教学的理论依据
在现代语言学家索绪尔的理论体系中,语言,就是“通过语言实践存放在某一社会集团全体成员中的宝库,潜在一群人脑子里的语法体系”语言是音义结合的词汇和语法的体系。语用学是语言学中的一个重要的新兴学科领域,主要研究对象是语言意义,不仅研究语言的理解,还研究使用的学问,它特别重视通过语境来研究语言的理解和使用。包括如何准确得体地去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如何理解人们的思想感情,从而产生最好的交际效果。美国哲学家莫里斯(Charles Morris)和卡尔纳普(RudolfCarmap)在 20 世纪 30 年代先后提出语用学的概念。他们认为语言是由句法、语义、语用三个基本方面构成的。语用学主要是研究人类语言本身的学问。人类使用语言,并不只表达语言的内容,而是获得信息的人要通过许多心理去进行推断,从而理解表述者的真实意图。充分理解并使用语言,而不只是把握这门语言里的发音、词汇和语法。 意义是语用学的另一重要概念。何兆熊先生曾指出:“语用学有很多定义,最主要的是意义和语境。”
...........
第二节 小学语用型作文教学的实践要求
为了能进一步有效地指导小学生作文,本文尝试把上个章节所谈的语用学研究的基本内容作为理论依据和方法,并把平时收集的小学作文教学方面的具体案例整合,一起纳入到本论文中,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争取更全面地分析小学作文教学现状。研究发现,当下小学作文教学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作文教学平面化 小学作文教学一直倍受教育界关注,作文教学的改革浪潮风起云涌,流派纷呈。但是,作文教学问题长期以来并未得到根本的解决,笔者对小学作文教学做了多项调查,不管是什么样的调查,结果都是“学生不喜欢作文”,甚至可以说“很不喜欢”。作文教学成为了师生共畏的事情。从学生的学生作文看,主要问题表现在这几个方面:1、书到用时方恨少,下笔难,且空洞无生活。2、缺乏情感。3、抄袭内容雷同。4.语言表达不佳,许多人写文章或说话用词不当、文气不顺、语句不通等。语言文字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也是学生成长、发展的重要工具,目前国民普遍的语文素养跟跟不上时代的要求,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教师是教与学的主体之一,当前小学生作文存在的问题很大意义上与教师的平面化作文教学有关。对于如何处理固定的教材,如何因材施教教好学生,很多教师还力不从心,仍然把过多的注意力放在写作要求、写作方法、写作技巧等方面的指导上,作文教学的流程依旧按照“教师命题——教师指导——学生起草、誉正——教师批改——教师评讲”的方式进行。教师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设置作文题目,讲评作文,让学生无法自由发挥、无法自主创新。笔者对本校三到六年级 800 多名学生作了“你喜欢写哪类作文”的调查,在各种体裁中选择童话、科幻故事的占 68%。然而这种孩子喜欢的作文形式很少体现于课堂,平时训练的体裁还是以记叙文为主。单一的训练形式过于保守,无法激发学生的话语兴趣,提高其语言表达能力。不少教师没有把课堂的主权交给学生。
..........
第三章 小学语用型作文教学中的读说写一体化策略.... 26
第一节 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语用型作文训练..... 26
第二节 口语交际中的语用型作文训练..... 31
第四章 小学语用型作文教学的评价策略........ 35
第一节 对作文语用主体的多元评价策略....... 35
第二节 对学生书面作文语体因素的评价......... 39
第四章 小学语用型作文教学的评价策略
第一节 对作文语用主体的多元评价策略
作文教学评价不仅是研究作文课堂上教师的教,同时还研究学生的学,从而对他们的价值所在进行判断的过程。小学作文课堂的主体是多元化的,教师和学生是不容忽视的双主体。因此,语用型作文教学评价要针对这两个主体而展开,主要是对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以及教师教学质量方面的评价。①新课改背景下,评价小学生作文有了丰富的内涵:作文教学的习作评改是教师、学生和习作之间三个维度的对话性实践活动。教师应把作文教学的评价定位于促进学生的语言能力发展,树立以人的发展为本的评价理念,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使学生在评价中认识自我、发展自我。但是由于双方的知识背景不一样,以及对世界的认知存在差异,教师就有可能在评价时过于控制学生的话语权,如此一来,就可能会导致学生个性话语能力的丧失。因此,教师对学生作文的评价要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评价成为激励学生作文进步、提高写作兴趣的手段。应注意如下几点:对于学生的“语用型”习作,我们不能要求它一定是完美的,但是我们一定要善于捕捉亮点,要对学生的点滴进步给予及时的肯定和鼓励。对于学生作文中存在问题和不足,我们可以进行共同商讨指正。作文的评价标准不只是定量,也不只是定性,而是两者的综合。在语用型作文教学中,我们需要评价学生作文是否细细揣摩并认真感悟过自己的话语,是否在与自己紧密相关的具体语境中说话,以及是否呈现出良好的素养和技能。但是我们也要顾及到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智力水平差异等,而区别对待每一篇习作。对待不同的作文,要采用不一样的标准,从不同的角度给以评价,从而形成一个客观、全面、公正、合理的评价体系,促进学生和谐、全面地发展。让学生从教师的评价中能感受到关注,体验到成功,觉得自己确实能写好作文,从而有效地保护他们写作的自信心和积极性,为他们创设良好的作文心境。
........
结束语
小学语用型作文教学,就是小学语文教师与学生以“语用”为核心,共同探讨并学习使用好汉语言文字的作文教学方法。该作文教学的基本目标是,希望学生在书面作文中能够用严谨的语文学科术语来进行表达,力求通过对具体语境中的话语进行细细揣摩、认真感悟、多元探讨、运用,认真学习,并在与自己紧密相关的具体语境中说话。话语形式包括口语交际、书面语表达和写作训练,从而实现交际目的所需要的素养和技能,拓宽学习者语用的广度,强化其输出型语用能力的培养,帮助学生根据交际的场合和交际对象的身份等诸多语境因素,选择和使用适当的语言表达;让学生在发现、感悟、模仿、类推、创造等积极语用状态下感受语言魅力,习得读写经验,生长言语智慧,从而提高书面语用表达能力。 本论文从“语用”的视角审视小学传统作文教学存在的诸多问题,如作文教学平面化、学生写作消极化等问题,对小学作文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各种语言现象进行案例分析和问卷归因;然后结合语用学理论和活动教学理论等多维度地探讨小学作文教学策略。由于缺少充足的与之相应的理论素养与实践经验的借鉴,加之笔者本人学术视野有限,所以整个研究尚显粗糙,对于论文中应涉及的许多研究还不够深入,尤其在关于语用策略和主体评价方面还有很多问题关注不到,这使得本文还有许多的不足之处,这些都有待笔者在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进一步的加强。 此外,关于“语用型”作文教学的研究课题还有若干领域值得深入探索与研究, 比如,何谓“语用”?学界是仁者见仁,目前还没有完全达成共识;再如,如何有效地在写作、阅读、口语交际教学一体化模式中进行语用教学,笔者也仅仅是抛砖引玉,无论理论研究还是教学实践上都还显得比较薄弱。笔者期望在将来的教学实践中对此进一步深入探讨,同时也期待更多的专家学者对此研究领域予以关注。
.........
参考文献(略)
语文教学论文范文精选六
1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课堂教学也在随之不断进行改革。越来越多体现教学新理念的优质课堂展现在我们面前,而“高效课堂”也逐渐出现在我们的视野。高效课堂是在有效课堂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而来的,各个学科教师都在努力探索新的教学模式以追求课堂的高效。笔者所在学校四川省温江中学近几年一直致力于“高效课堂教学”研究,并举办了多次“温中杯”高效课堂比赛。通过比赛,使学校很多教师更新了传统的教学观念,改变了陈旧的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本校的教学质量,也为学生的学习发展打造了良好的平台。应该说,本校的“高效课堂教学”研究在不断趋于完善,并取得了阶段性的成绩。但这主要体现在对于教师教学理念的更新及教学模式方面的探究。笔者根据两次参加高效课堂比赛的亲身经历,认为在高效课堂的评价标准这一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是有待改进的。语文学科作为一门具有丰富人文内涵的学科,它是通过优秀文化对学生的熏陶感染,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得知识,并提高其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从而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1】而作为初中语文“重头戏”的阅读教学,关系着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语文素养的提高,新课标也明确指出阅读教学应注重在阅读中的积累,“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味和能力”。【2】也就是说,语文学科的学习需要一个长期的积累过程,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重视的是对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培养,并要给予一定的思想情感教育。显然,这很难从一堂课中就看到明显的成效,这也是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的根本区别。那么阅读教学的“高效”该如何予以评定?笔者对本校的高效课堂评价进行了初步探究,期望能结合语文学科特点提出对语文阅读教学高效课堂评价的改进建议。
........
1.2 研究的意义
“教育评价活动是现代教育活动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是现代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评价在素质教育中起导向和质量监督的作用,已经成为教育行政部门进行教育管理和指导学校工作,提高办学效益和水平的重要工具。”【3】由此可见,制定科学合理的课堂评价体系能为课堂教学提供正确的方向指引,使教学过程的目的性有所增强,为教学效果的准确评定起到保障作用。目前我校的评价标准量表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共性有余而个性不足,把所有学科的评价标准整齐划一,这种“一刀切”只能让我们看到逐渐雷同的课堂氛围,毫无学科特点的课堂教学,这样的课堂怎能称之为“高效”?针对语文学科的本质特点,以学生的长远发展为目标,我们需要重新为其量身定制一套评价方案,以此来比照我们的教学活动,通过对阅读教学活动中各要素的准确分析和研究,才能直达病灶,快速根除问题,从而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
2 温江中学初中语文阅读教学高效课堂评价实施现状
2.1 温江中学语文高效课堂课题研究实施现状
在新课改广泛实施的背景下,笔者所在学校四川省温江中学自 2007 年开展高效课堂课题研究以来,已举办 7 届高效课堂教学比赛。旨在通过课堂大赛,锻造和检验适应新课改理念与要求的高素质师资队伍,推广教育科研经验与成果,进一步促进教育集团学校教育教学水平的全面提升。学校遵循“以学定教,先学后教,学研结合,最优发展”这一主题开展实践研究,要求各教研组在本组所研究的子课题的基础上,集中研究、探索、解决课堂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学习,怎样学习,如何将研究、学习、讲授结合起来等问题。并鼓励各教研组全员参与,共同思考,全力打造现代、开放、优质的课堂教学,进一步提升课堂教学效益,突出了赛课的学习性、研究性,并取得了一定成效,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我校教师首先对新课程理论进行了系统的学习,并积极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课堂教学中贯彻和实施新课改的理念。如在课堂中,把更多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尤其在语文课堂中大胆肯定学生的开放性思维,不再“唯师是听”,“唯教参是从”。
...........
2.2 温江中学语文阅读教学高效课堂教学评价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本校还尚未对高效课堂的教学评价标准展开系统研究,笔者根据亲历高效课堂大赛的实践经历,了解到目前的评价方式主要是通过量化表格进行分数评定,可以说是“一表通用”,“一锤定音”。由于评价量化表并没有结合语文的学科特点,忽略了其人文性与思想性的本质特征,评价结果也自然有失效度与信度。只有真正结合学科特点研究的评价标准才能为教师提供更有效的反馈信息,同时更好地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及学生阅读能力的发展。因此笔者将首先分析评价量表的“症结”所在,再结合语文学科特点及相关科学理论,“对症下药”,提出改进建议。首先,从评价量表各项评价指标的分值权重来看,量表基本是从教师的角度看课堂,如 “教学机智,师生对话能力”,“课堂应变能力”,“问题解决的时间与解决程度”以及对课堂的及时调控等项目都占据了重多分值,可以看出该量表把评价的焦点聚焦在了教师 “教”得如何,而忽略了作为课堂主体的学生 “学”得如何,这与新课程的评价理念显然是相违背的。另外,评价量表是面向所有学科“一概而论”,而语文学科有其独具的人文内涵,它不仅要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还要教给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新课标中指出要“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观念、科学的思维方式、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应该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渗透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18】,因此用笼统的“准确”、“指向性强”、“易操作”等目标特点来测评语文教学的三维目标是很难让评价者客观把握的。
............
3 语文阅读教学高效课堂的内涵及评价分析 ......... 12
3.1 语文阅读教学高效课堂的内涵 .... 12
3.2 语文阅读教学高效课堂评价原则 ...... 12
3.3 语文阅读教学高效课堂评价的维度......... 13
3.3.1 教师教的行为 .... 13
3.3.2 学生学的行为 .... 14
3.3.3 教学效果 ........ 14
3.4 温江中学初中语文阅读教学高效课堂评价体系改进建议 ........ 15
3.4.1 教师 ..... 15
3.4.2 学生 ..... 19
3.4.3 教学效果 ........ 20
4 改进后的温江中学初中语文阅读教学高效课堂评价实践 .... 21
4.1 温江中学初中语文阅读教学高效课堂评价量表 ...... 21
4.2 温江中学初中语文阅读教学高效课堂教学案例分析 .......... 23
4.3 关于阅读教学高效课堂评价量表的反思 ...... 28
4 改进后的温江中学初中语文阅读教学高效课堂评价实践
4.1 温江中学初中语文阅读教学高效课堂评价量表
结合上文对评价体系的阐述,我们将三个评价维度细化为 8 个一级指标: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师基本素养、学习方式、学习状态、教学任务以及学习目标,它们包括 20 项二级评价指标具体内容,再根据每条指标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的不同地位和作用进行分值权重,由此确立本校语文阅读教学高效课堂教学评价的指标体系。笔者在此特别补充的是,对各项要素进行量化的同时,还应加入听课教师对课堂教学的质性评价,听课教师可以用文字的形式补充指出本课的评价建议,因此形成如下量表:总体来说,这堂课的教学模式及结构都是恰当合理的,同时也注重了对学生的能力培养,问题设计有深有浅,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在课堂上能找到存在感,在老师的激励评价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而激发对语文的学习热情。对照量表进行勾选,这堂课得分为 93 分,值得补充的优点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活动较为充分,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体现明显,问题设计也别具匠心,能很好地引发学生的深度思考。而不足之处是忽略了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课堂上缺少了对学生质疑的肯定与鼓励。另外,语文课堂离不开琅琅书声,本节课还可以在学生体会作者心情的环节中加强朗读训练,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语感。按照笔者设计的评价量表,我们还可以看到更多同仁的质性评价,结合量表中其它各项的等级勾选情况,能使执教者更清楚明确地了解到本堂课的优点与不足,进而改进自己的教学,进一步提高阅读课堂的教学效率。
............
结论
制定语文阅读教学高效课堂评价量表的目的是 “以评促教”,“以评促改”,对具体指标量化的分值仅体现了在语文教学中对该项指标的权重,可用于选拔性的教学比赛,如我校的高效课堂大赛。然而高效课堂不应仅仅体现在一节教学比赛的课堂中,它应作为一种常态课型逐渐被完善和发展。只有高效的语文课堂,才能真正致力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只有真正有效的评价方式,才能促进教师教学的改进。本评价量表与我校传统评价量表相比,主要的不同之处在于:以学生为评价中心,“以学论教”,结合语文学科特点,体现语文学习的本质。另外还补充了对教师的质性评价,可给执教者更全面清晰的改进方向。但笔者并不否认此教学评价量表仍然是存在一定弊端的。因为把教学现象简化成数量,再用量化的数据加以分析、比较,并推断某一教学对象的成效,这种评价方式只是节省了人力、物力,它难免会有脱离教学情境以及文化偏见等缺陷。因此,对教学予以质性评价应逐渐被我们重视并发展起来。它能更全面充分地阐释教学有关的各种特技,并彰显其意义,促进理解。如交谈法、问卷法、教学交流分析法等等。无论采用哪一种评价方式,我们都应把握的是,对于语文教学,我们应注重对课堂质性的评价,对教师发展性的评价,对学生能力性的评价。另外,对于教学比赛,我们不能仅把行政领导等作为评价主体,还应加入同行者的互评,以更专业的眼光对课堂各要素予以更准确的判断;加入执教者的自我评价,可以更好地促进教师的自我分析及反思;加入学生对教学的评价,可以更真实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效果及学习需求。
.........
参考文献(略)
语文教学论文范文精选七
引言
一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文言文是中国古代汉语的书面语言,它是指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著名语言文学家王力先生在《古代汉语》中指出:“文言是指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书面语言以及后来历代作家仿古的作品中的语言”。①文言文即用文言写成的文章,指的是上古的文言作品以及历代模仿它的作品。文言文作为一种定型化的书面语言,沿用了两三千年,从先秦诸子与历史散文、两汉辞赋、史传散文,到唐宋古文、明清时期的八股文……这些都是文言文的范围。也就是说,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书面语言,它也是现代汉语的源头。为了研究的需要,本论文中文言文是指用文言写成的选入初中语文或者初中课堂教学内容的古代诗文。文言文作为我们认识历史、了解历史的重要窗口,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民族传统文化,在中学语文教育中占有重要比重。《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 年版)》(以下简称“2011 版新课标”)对义务教育阶段文言文教学目标的规定是:“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② 在海南地区中考语文试卷中文言文的考察仅限于课内篇目。尽管如此,教学现状仍不乐观。初中文言文教学存在着”教师费力,学生怕学”的现象,很多教师都曾尝试过多方面探索,收效甚微。大部分学生将其归因为文言文太难,上课内容枯燥难懂,学习难度大。其实不然,“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也有“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之言,如果学生对文言文教学产生兴趣,并在探索的过程中,找到快乐,找到成就感,相信文言文学习会是另一个局面。 另心理学与教育学关于兴趣的研究日趋成熟,兴趣是非智力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学习的强大动力。它是智慧活动的推动者或调节者,是智慧活动中保持智力因素操作的的动力系统。学习兴趣直接影响到学习的结果,甚至有“兴趣决定学习”的说法,可见兴趣的作用。
..........
二 本课题研究情况综述
在教学内容上,教师开始不仅仅局限于教材,开始拓展到语文章相关的写作背景、作家生平经历等相关信息,对文言文的教学,也逐渐走出仅仅就翻译而谈文章的的局面,越来越多的关注到文章的思想内容,而不仅仅停留在文字中。 刘凌志在《论审美视角下的文言文教学》中提出文言文教学要“寓教于乐”,他认为“文言文教学不只是字、词、句、段的翻译,文言文教学不只在于文言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主动审美,发现文言之美”; 在《当前文言文教学中的问题及对策》中陈礼林表示一堂好课是师生共同创造的,是思维的碰撞、激情的火花,课堂上要注重双向互动,师生、生生的互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提高教学效果”;孙宏在《谈文言文复习方法》中提出用游戏、活动的方式变“苦学”为“乐学”,变学习为游戏。在语文课堂上改编课本剧、朗诵会、猜谜、知识竞赛等,这些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让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渠道变宽了,学习也不再像以前那么苦恼。在教学组织时,也开始注意到将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地位结合。几位老师的方法,改变了以往文言文课堂上教师滔滔不绝、学生昏昏欲睡的局面,对文言文教学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学生的积极性也有所提高。
..........
第一章 激发与培养初中学生文言文学习兴趣的必要性及可能性
在中学语文教育内容当中,文言文占有重要比重。就人教版语文教材选入文言文篇目看,七年级语文每个单元必有一篇,八、九年级课本里必有两个单元。在语文考试当中,文言文的考查也占有重要比例。再加上文言文所使用的是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间有一定差异,学生理解困难,因而教师在准备文言文篇目教学时,往往花费大量的功夫,可就学生学习情况看,却并不理想,文言文教学现状令人担忧。在我的语文教育经历中,我也发现学生对文言文存在畏难情绪,学生对文言文本身并不喜欢,在文言文教学课堂上就表现得兴趣缺缺。 可见,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是影响文言文教学的重要原因。本章节结合目前的文言文教学现状及教育实际,主要谈谈激发与培养初中学生文言文学习兴趣的必要性及可能性。
一 激发与培养初中学生文言文学习兴趣的必要性
文言文是初中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它承载了中华五千年优秀文化的重要精粹,是我们炎黄子孙了解中国古代历史文化的重要窗口。初中学生作为未来振兴中华民族的重要力量,有必要并且有责任学好文言文。 现行 2014 年人教版初中语文六册教材,就文言文入选数量上看,各册如下:七年级共计有 13 篇文言课文,其中有一篇为共计 4 首古诗,占课文总数的 21.6%;八年级共计有 20 篇文言课文,其中有四篇课文共计 17 首古诗,占课文总数的 33.3%;九年级共计有 18 篇文言课文,另有一篇共计五首古诗,占课文总数的 36.7%。另外,每册书后均选录有 10 首古诗,六册共计 60 首。单从数量上看,51 篇课文、91 首古诗,文言文在初中语文教材的比重可见一斑。就考试内容上看,一份语文试卷一般包含有这样看两道题:10-13 分的诗歌填写及 10-16 分文言文阅读,占到语文试卷分数的 16.7%-24.1%,其中还不包括涉及相关文言文知识的其他题目。就文章内容看,2014 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多选取先秦以来的《诗经》、《论语》、《孟子》、《庄子》、《墨子》、《韩非子》、《战国策》、《世说新语》、《史记》等经典作品中的广为传颂的优秀篇章,以及中国历史上大家名篇。其中有《虽有嘉肴》、《智子疑邻》、《狼》等经典发人深省,也有“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的”处世哲学,有《愚公移山》感天动地的坚持,也有展现赞美祖国山川之美的各类游记,也有论辩色彩浓郁、人物个性鲜明的各家之言,更有几千有优秀文化历史的《论语》、传诵千古的名词佳句。可以说,入选教材的文言文,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也是我们民族文化的骄傲。
........
二 激发与培养初中学生文言文学习兴趣的可能性
文言文自身所具有的丰厚文化底蕴,语文教育的现实及初中生自身发展的需要,决定了中学生必须学习文言文,现就以下几个方面谈谈激发与培养初中学生文言文学习兴趣的可能性: 首先,初中阶段选入语文教材的课文,多是文质兼美的文章,或是历代经典作品的经典篇目,是民族文化中传统文化的精粹,其中充满着历代先贤的智慧之光,洋溢着丰厚的人文内涵,承载着古代中国人民朴素的个人情感及家国情怀。这些文质兼美的文章,流传至今,吸引了无数的目光。从美学的角度讲,美的事物能引起人们不自觉地追求,“大的快乐源自对美的作品的瞻仰”。因此,文言文自身之美为激发与培养初中学生文言文学习兴趣提供了可能。 其次,文言文本身是古代汉语书面语,它是现代汉语的前身,二者间也有割剪不断的联系。许多源自文言文的典故、成语、俗语、词汇及写作方法,现在仍在使用。如《孙权劝学?中“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中“刮目相待”一词,就是是现在使用的“刮目相看”的源头。又如古代汉语词汇“朝”:本义名词:月落日出的大清早,读音为 zhao1,例“朝气”、“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第四》);又借代引申为名词:日、天,读音为 zhao1,例“今朝”、“ 虽与之天下,不能一朝居也。”(《孟子 ·告子下》);本意又可通过词性引申为动词:晨会拜见(皇帝),读音为 chao2,例“朝拜”、“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邹忌讽齐王纳谏》);再借代引申为名词:以政权为标志所划分的时代,读音为 chao2,例“朝代”、“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杜甫《蜀相》);由动词晨会拜见(皇帝)递进引申为动词:面对某个方向,读音为 chao2,“面朝大海”;再词性引申为介词:向、对,读音为 chao2,例“朝前看”。
..........
第三章 激发和培养初中学生文言文学习兴趣的对策 ....... 21
一 学生如何激发和培养自身文言文学习兴趣 ......... 21
(一)认知上:充分认识文言文自身价值....... 21
(二)情感上:摒弃抵触、畏难情绪,在发现中找到快乐 .......... 23
(三)行为上:变“被动”为“主动”,亲近文言文 ....... 26
二 教师如何激发和培养初中文言文学习兴趣 ......... 27
(一)教师自身要提升对文言文的兴趣 ..... 28
(二)提升教师语文素养,特别是文言文素养 ...... 28
(三)改进教学手段及教学方法 .... 29
第三章 激发和培养初中学生文言文学习兴趣的对策
2011 版新课标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学生和教师是文言文学习当中两个非常重要的角色,本章主要从学生和教师两个方面,谈谈激发和培养学生文言文学习兴趣的对策。
一 学生如何激发和培养自身文言文学习兴趣
文言作为传统文化的主要载体,它的命运实际上是与传统文化的命运紧密相联的。“没有文言,我们甚至找不到回‘家’的路”,中学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和发扬者,学习文言文更有利于传承传统文化,现仍就认知、情感、行为三个维度谈谈激发和培养中学生文言文学习兴趣的对策:“认知是情感的源泉”,认知会影响我们的行为。初中学生对文言文学习兴趣不浓,究其原因是他们没有真正认识到文言文自身的美。只有让中学生真正意识到文言文的价值,他们.的文言兴趣才能真正得到激发与培养。2014 年人教版初中阶段语文教材来看,选取的文言文多源自于我国古代经典著作。 诸子散文:选入 2014 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的有儒家经典《论语》中的《<论语>十二章》、《孟子》中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鱼我所欲也》;墨家经典《墨子》中的《公输》;道家经典《庄子》中的《惠子相梁》、《庄子与惠子游于豪梁》,《列子》中的《愚公移山》,《淮南子》中的《共工怒触不周山》《塞翁失马》;法家经典《韩非子》中的《智子疑邻》等。诸子散文是诸子各家思想主张的结晶,包含着中国古代先贤的哲思,我们现在常说的“温故知新”“民贵君轻”“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均源于此。
.........
结语
文言文是中国文化的重要载体,文言文教学在语文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学生对文言文学习关系到中华文化的传承,而导致文言文教学现状不太乐观的根本原因在于学生学习兴趣的缺失。因此,有效地激发与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迫在眉睫,这对教师来说也是一个必须面对的问题。 在课堂上,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课堂就会陷入死寂,学生的学习兴趣才是我们教学的有力保障。在对激发和培养学生文言文学习兴趣这一问题进行探索和尝试的过程中,首先要立足于文言文自身,从文本中去挖掘兴趣点,并以此为契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注重从教学活动的两大主力“教师”和“学生”的角度分析其影响因素,并据此寻找到一些对策。 不管教材如何改变,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文言文学习的定位与之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始终不曾改变。文言文教学是一个历久弥新的话题,在任何时候都是语文教学中有价值且亟待探索的一个领域。作为语文教师,我们有责任将蕴含于文言文中的优秀传统文化挖掘出来,教给自己的学生,将其发扬光大;同时,蕴含在文言文中的写作方法、文字史等知识对现代语文教学的指导和借鉴意义也同样大。鉴于本人教学经验较浅,因此文章所表达的一些观念与建议,难免有不足和偏颇之处,期待专家与同行的指点。 最后,笔者希望所有热爱中学文言文教学的语文教师,都能以祖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和灿烂文明为骄傲和自豪。相信即使是在当代,文言文仍然有着大放异彩的潜力,文言文教学的前景也会更加美好!
.........
参考文献(略)
语文教学论文范文精选八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
从国内当下的社会发展潮流来看,良好的经济形势带动了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可是随着城市乡村建设脚步的加快,人们却少有时间去享受精神文化的滋养,忽略了情感家园的建设。特别现在的 00 后(21 世纪出生的)初中生,他们多是独生子女,可能会出现父母忙于工作,缺少父母长时间的良性陪伴,从而更容易忽视爱的传递,性情淡漠,难以用心投入到爱自然、爱家庭、爱故乡的情境中去,对民族文化也难以产生皈依感。 语文教学在承担情感教育这一面有其独天得厚的优势。《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观念、科学的思维方式、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与帮助他们掌握学习方法、提高语文能力的过程融为一体的,不应该当做外在的附加任务。”①从语文课程的特殊属性来看,它具有人文性和工具性二重属性。学习语文知识,不光是让人学会识字、写字、作文,它所具备的人文性,对学生有教化功能。语文作为基础教育学科,其人文教育功能注重每一个学生人文素质的养成,符合目前“人文教育”的趋势。学习如何爱家园是爱的基础,充分利用语文教材中的“家园文化”因素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教育是语文教育研究中的应有之义。
.........
1.2 研究意义
从理论层面来说,家园文化目前多见于哲学、文学范畴,通过检索中国知网、超星、万方论文库,没有在教育学科内找到“家园文化”的专门论文。以“家园文化”为切入口分析语文教材中的相关课文,可以对语文教材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从实践层面来说,对教材中包含“家园文化”的课文进行研究,分析蕴藉其中的语文阅读价值取向,给一线初中语文教师的教学提供参考性意见,也在一定程度上为初中生价值观念的引导起到一定作用,最后有助于学生人文精神、阅读素养的养成。
......
1.3 研究现状综述
通过研究刊发在期刊上有关家园和家园主题的文章发现,目前相关研究文章主要来自于文学、哲学领域,基础教育领域中的文章相对较少。笔者以“家园”为篇名在中国知网、超星、万方论文库检索,排除干扰项,没有找到研究初中语文家园文化教育的相关论文。但有关语文教育中的家园文化研究,最后终究要落实到对学生的情感教育上去。故也针对情感教育研究作简略述评。 西方的情感教育理论发轫于古希腊苏格拉底的“产婆术”,他强调启发式教学,讲求平等对话和师生之间彼此尊重。之后其弟子柏拉图进一步发展了其教育思想,在《理想国》中提出教育是实现理想国的手段,而在教育的过程中音、体、美的和谐发展有利于人灵魂的塑造。亚里士多德更是从理论出发论述了情感对人认知发展的重要性。到了 18 世纪,法国思想家卢梭在小说体的教育著作《爱弥儿》里反对教条主义的教育,主张给孩子留出合适的自我长成空间,培养自然赋予人的自爱心及怜悯心。19 世纪的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吸收了卢梭的成果,认为教育应该顺应自然,而“爱的教育”则是教育中应秉持的首要原则。他还从家庭和学校两方面提出了如何实施“爱的教育”的具体策略。上个世纪中叶,“人本主义”之父罗杰斯提倡以学生为中心,建立“真诚、接受、理解”为要素的新型师生关系,为师生情感交流创设有利环境。同时情感的培养与学生的认知互为因果,相互促进。以罗杰斯为代表的人本主义教育理论中有关情感的论述为后来美国情感教育理论的成长奠定了基础。再还有前苏联的巴班斯基、苏霍姆林斯基、赞科夫等著名教育家也对情感教育有自己的一番见解。他们认为学生的情感与学生的认知是相互作用的关系,良好的情绪能影响学习的效率。
........
第二章 家园文化教育的内涵及意义
本章主要阐述家园文化教育的相关概念及其实施意义之所在。从而奠定初中语文家园文化教育研究的基础。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家园”是什么?是白墙灰瓦的宅院?还是能给游子以灯光指引的村落?又或是相见不相识的乡亲?在不同地域、不同时间、不同种族的人的认知范畴里,关于家园的定义各不相同,可能数以百计。这些与世界不同种族的地域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本文主要以中西方文化中对家园的常见阐述来界定这一概念。 翻阅《现代汉语词典(第六版)》和《辞海(1989 年缩印本)》,“家园”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的释义。首先,“家园”指的是自家的园林、私人的田园。“故成都美其家园,江陵重其千树。”(潘岳《橘赋》)写的是成都人种橘树千棵,用来美化自己的家园。其次,“家园”泛指家乡或家庭。“贫窭无资,常客佣以自给,精力不倦,十五年不窥家园。”(范晔《后汉书·桓荣传》)此处提到的“家园”实际上指的就是家乡,桓荣因为家贫,十五年都没有再回过家乡。最后,“家园”还有指代家业的意思。例:“我儿,自从你父亲亡后,家园荡尽,夕不谋朝,如何是好” (李玉《人兽关·豪逐》)。这三个层面的含义对应到西方语系中,常用英语中的 homestead 对应自家的园林,hometown、home 和 family分别对应家乡、家庭,family property 对应家业。由此看来,“家园”是一个内涵丰富、覆盖面较广的词汇。它不仅包括以血缘为纽带的家庭、还包括地域性的家乡、家人所居住的包括周围土地和附属房屋的家宅,和经济范畴的家庭产业、房地产、国家事业。
.......
2.2 家园文化教育的意义
在初中阶段实施家园文化教育的意义不只是关乎学生个人的心理健康和语文教育的发展,它还是响应时代的要求。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善良的情感是良好行为的肥沃土壤。”可见,培养起学生的健康情感,并把它落实在教育行为之中,才能培养出真正合格的人才,我们的社会才能不断向文明迈进。 实施家园文化教育要最终落实到学生的精神层面,对他们进行情感上的熏陶。家园文化教育实质上也是爱家庭、爱故乡文化、爱国之大家的教育,并从中体察到亲情、故乡情和爱国情。情感看不见,摸不着,但它又无时无刻不存在着。人若没有情感的寄托,可能会整日无所事事,或者是终日忙碌,却不知忙碌的意义何在。情感是人心理活动结构的基本组成内容,是人性发展不可缺少的细胞,情感在现实性上代表了人性的需求倾向。心理学家诺尔曼丹森曾经指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必须是有情感的人。也就是说,倘若我们在教学中忽视对学生的情感教育,就难以培养出身心健全的人。
..........
第三章 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家园文化教育内容 ..... 15
3.1 家园文化中的家庭温暖感 .......... 15
3.1.1 孩子视角下的家庭温情 .......... 15
3.1.2 长辈视角下的家庭暖爱 .......... 16
3.2 家园文化中的故土归属感 .......... 17
3.2.1 飘零游子思念中的家园 .......... 17
3.2.2 回归故土理想中的家园 .......... 18
3.3 家园文化中的文化认同感 .......... 19
第四章 初中语文家园文化教育的策略 .... 23
4.1 在阅读教学中突出“家园文化”主题教育 .... 23
4.1.1 确立“家园文化”教育的目标 ..... 23
4.1.2 挖掘“家园文化”教育的内容 ..... 24
4.1.3 多元“家园文化”教育的方法 ..... 25
4.2 在写作教学中开展“家园文化”的题材作文 ....... 26
4.2.1 家庭题材作文 .... 26
4.2.2 故乡题材作文 .... 27
4.2.3 祖国题材作文 .... 28
4.3 在课外举办“家园文化”的主题活动 ..... 29
第四章 初中语文家园文化教育的策略
初中语文家园文化教育内容贯穿教材始终。那么在语文实际教学中,就可以从教材出发,在阅读教学中突出“家园文化”主题教育、在写作教学中开展“家园文化”的题材作文,或是因地制宜,走出传统课堂,在课外举办“家园文化”的主题活动,充分调动初中生参与的积极性,深化家园文化主题教育。
4.1 在阅读教学中突出“家园文化”主题教育
阅读教学课堂是实施家园文化教育的重要阵地。通过教师有意识地凸显家园文化主题,可以深化对同一主题不同作品的认识和理解,系统性地强化学生的主题认识,让学生接受到家园文化的熏陶,并将家园文化牢记在心,从而建构起自己的家园。确立家园文化的教育目标是实施“家园文化”主题阅读教学的前提。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对家园的亲情感、归属感和认同感。 首先,我们要认识到语文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不仅肩负着知识的传授,也承担着人文素养的培养重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 年)》指出:在语文学习中“要注重道德修养、人文精神、审美情趣和文化品位的培养……使他们发展健康的个性,形成健全的人格。”①由此看来,语文教学就是要通过一段段文字、一篇篇课文,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使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得到提高,个性得到发展,精神世界得到丰富。家园文化所包含的内容是人文素养的重要的组成部分,开展家园文化教育亦可以说是语文课程标准的重要目标。在语文实际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充分诠释语文教材的内容,使教材中的人文性得以显现,这样才能使学生的家园文化知识得到丰富和发展。实施家园文化教育,有助于全面提升学生的素质,有利于实现学生的均衡发展。培养学生的亲情感、归属感、认同感是对新课标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具体化。
...........
结 语
哲学家阿格尼斯·赫勒对“家”有自己的一番释义。她说,“我们都需要‘家’为我们提供熟悉感、自信感和温暖,‘回家’应当意味着:回归到我们所了解、我们所习惯的,我们在那里感到安全,我们的情感关系在那里最为强烈的坚实位置”①。建立在这种基础上,家园文化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我们在语文这门学科里,充分挖掘语文教材中的家园文化教育内容,对学生倡导正面的家园意识,希望能为初中生这个群体传递出真善美的家园文化,塑造出有用的健全人格。 笔者对语文教材中的家园文化教育内容从温暖、归属、认同三个层面作出分析,这也是家园文化教育开展的前提。然后从阅读教学、写作教学和课外活动入手提出一些实施策略。希望通过语文家园文化教育,能为学生建筑起一个基础层面的精神家园。并希冀他们能从中找到支撑,以对抗现代都市化浪潮中的“无家感”危机。 本研究试图创新,却力有未逮。理论层面不够深入,仍需日后加强自身学识建设。研究文本局限于初中语文版语文教材,不具有全局关照性。家园文化,是一个涵盖层次极为广泛的文化,不同的时代、不同的语境有不同的表现主题。本研究对于家园文化的层次划分过于简单化,并不能穷尽所有的主题,可能有失偏颇。基于教育内容所提出的教育策略稍嫌笼统。如能进行实地调查,结合一线教师的教学经验,提出具体的、有针对性的实施方法,将有利于家园文化教育的推广。笔者以“初中语文家园文化教育研究”为研究对象,意图借此题来阐述建构家园文化的重要性,期望能启发他者,为之后的研究提供一点参考。
.........
参考文献(略)
语文教学论文范文精选九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我们国家为了加强小学生的书写能力,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教育政策。义务阶段的学校作为最重要的教学机构就必须遵守国家的教育政策。1998年教育部出台了《九年义务全日制小学写字指导纲要》,紧接着在新世纪之初于2002年日月17日教育部出台了《教育部关于在中小学加强写字的若干意见》。在这个文件出来之后小学语文课表上的写字课延续了十年。2011年教育部出台了《教育部关于中小学开展书写教育的意见》,此后书法课被写字课替代了。2013年教育部又出台《中小学书写教育指导纲要》。在连续的十五年里教育部就出台了四部关于加强书法教学的规定,由此可见小学书法教学的重要性。除此之外,教育部颁布的每一部语文课程标准都有对书写部分的要求。在最新版的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了总目标:"能正确工整地书写汉字,并且有一定的速度。"并且还对各个学段提出了相应的要求。电脑普及的今天,手写汉字并不是唯一的记录方式,但这并不意味着手写汉字的重要性就削弱了。从甲骨文开始至今汉字历经数千年,必定有其不可超越性。在过去汉字记载了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有着不可磨灭的功绩,在科技发达的今天汉字独特的魅为依然不减。汉字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象征,是一种表意文字,是音、形、义统一结合的文字,是由象形、会意、形声、指事、假借和转注六种方法造出来的。每一个汉字都有着其独特的中华历史文化,比如说"安"字,指的是在古人的观念中有女子在家中才有安全感,再比如"家"字,在古人的观念中指的是屋里养了猪才称得上一个家,再比如"囚"字指的是一个人被关在口里就成了囚犯。由此可见加强书法教学也是继承与弘扬民族文化的需要.
...........
二、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本研究江西五所乡镇下的农村小学为研究对象,通过调查问卷、访谈的方式对农村小学书法教学的现状进行调查,分析限制农村小学生书法教学发展的原因,访谈对象有学校领导、一线教师、学生及家长,希望为相关的教育部口及广大的农村小学老师提出有益的策略和建议。
(一)理论意义完善与丰富农村书法教学的理论。相对来说农村小学老师的科学研究意识较差,科研队伍为量较弱,农村小学书法教学是研究者常常被忽视的领域,有针对性地对书法教学这一块研究的更少,笔者想通过本论文为完善和丰富农村书法教学理论贡献出一份力量。
(二)实践意义为教育工作者提供有价值的教学参考意见。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调查出农村小学书法教学现状,针对现状进行具体的原因分析,进而提出有效的教学策略,希望对农村书法教学的现状的改变贡献力量。
.........
第一章农村书法教学的必要性和意义
汉字在历史的长河中奔流数千年,在科技发达的今天汉字仍然散发着蓬勃的生命为。紋字从产生开始就承担着记载中华文明的重任,伴随着汉字漫长的演变历史是汉字的书写历史。有人说未来的时代将是无纸化的电子时代,纸质书将会被电子书所取代、电脑普及的今天有人会问;写一手好字真的有必要吗把字写好到底有没有意义,意义又有多大笔者的回答是:正是因为电脑普及,所以现在比任何一个时代都有必要把字写好。
一、开展好书法教学是执行新课程标准的规定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对书法教学有明确的要求规定;"能正确地书写化字,并且有一定的速度。"与之相应的是在各个阶段也提出了相应的要求。"第一学段的学生养成正确的书写姿势和良好的书写习惯,书写规范、端正、整洁;第二学段的学生能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做到规范、端正、整洁。用毛笔临摹正楷字帖;第三学段的学生能使用硬笔书写楷书,行款整齐,有一定的速度,能用毛笔书写楷书,在书中体会汉字的美感。"由此可见农村小学开展书法教学是语文课程标准规定的必须完成的基本教学内容。语文课程标准作为语文教学标准教学的纲领性的文件,对于农村小学开展书法教学具有指导作用,也为农村小学开展书法教学提供了充分的论证。
........
二、有助继承与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
(一)汉字的书写有着悠久的历史
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很少有人明白汉字的书写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汉字的书写伴随着汉字的产生,汉字的书写发展史对于汉字的传承起着不可磨灭的作用。汉字的书写从已有的文献记载资料来看,最早可^文追溯到商代的教育。在西周实行的六艺教育内容即礼、乐、射、书、数、御为主体的教育内容。从六艺的教育内容可得知当好书写所处的地位,汉字的书写在当时的地位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在秦时,秦始皇统一六国,为了巩固统治秦始皇推行"书同文"的文字政策,把六国不同的汉字都统一规范为篆书,并且也就是在这一阶段以小篆为标准字体编写了不少蒙学教材比如《仓预篇》等,这对于儿童的识字练字都有非常大的帮助。狭代继续推行重视汉字书写的教育政策,并且比秦朝有创新。在汉代出现了专口以诗词歌赋书画为教学的内容的"鸿都口学",汉代的汉字书写得到推广,汉字书写的地位也得到重视。隋朝开始实行科举考试制度,无论是寻常百姓家的贫寒学子还是王侯将相家的富贵子弟,想进入仕途就必须参考科举考试,而考试内容的传达就必须借助于文字,因此汉字的书写关乎着古代学子的的政治生涯。于此同时汉字的书写的重要性也得到了广大学子的认同,在那个用软笔的年代几乎人人都能写得一手好字,这种状况一直延续到电脑普及之前。
..........
第三章农村小学书法教学问题原因分析......25
一、最重要原因:功利主义教育目的的追求......25
二、教育部口政策制定的不完善......25
(一)教育政策"重制定、径行动"的作风......25
(二)缺乏相应的监督制度......26
(三)缺乏相应的培训制度............26
三、学校缺乏相应质量保障系统......26
四、教师自身的书写修养不够......28
(一)传统的教育理念......28
(二)不注重曰常书写......28
(三)教师自身的书写水平的限制......28
(四)教学方法单一......29
五、儿童认知自身的局限性......29
第四章村小学书法教学问题改进策略
一、改变功利思想完善评价制度
要改变功利的教育目的是一个漫长的而艰难的过程。但是这个总要有开始,积极推进新课程标准的改革,让素质教育的思想更深入人心,纯净校园文化,树立全面发展的成才观。把考试当作学习的唯一目的是对素质教育的错误理解,教育的目的是为了使学生达到人格的丰盈,为进一步的幸福生活作准备。教育单位要经常开展素质教育的的宣讲工作。国家教育部于2013年出台的《中小学书写指导钢要》明确提倡在各学科中设置卷面分。这就意味着不仅是语文课程要设置卷面分就连数学、英语等学科也要设置卷面分。笔者觉得这一部分的卷面分不仅要有而且还应有不断增加的趋势。只有采取这样外在有适度压力的方法才能够自觉地让学生把字练习好,注重日常规范的书写。在把书写和学生成绩挂钩的同时也要采取措施让书写与教师的教学联系起来,让教师的评优、晋级、奖金等多少与之挂钩,这样才可以调动教学的积极性,让教师花更多的在教学方面。学校的教师之间有意识无意识之间都存在着一种无形地竞争,要把这种竞争发展为良性的竞争模式,让学生成为教师良性竞争模式的最终受益者。农村小学的办学条件和教学条件和城市小学相比有很大的差距,但是为了能够提升自己的学校教师的理论水平,教育主管部口必须根据自己地区的实际情况为学校调拨一点资金,以便学校购买一些教学理论方面的书籍,比如《语文建设》、《教育研究》、《课程、教材、教法》等理论书籍。学校教师从这些有学术价值的学术期刊中学习到对自己有启发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提高自己的教学理论素养。
........
结论
本论文运用问卷调查的方式来探讨书法教学的现状レッ及存在的问题。认为农村小学书法教学的状况不容乐观,存在诸多的问题。通过从学校书法教学、学生书法教学、家庭教育H个方面的调查发现:从学校到学生个人对于书法教学都得不到足够重视;从学校到个人书写能力都很差,有待提高;从观念到具体操作都存在许多的问题。这些问题严重的影响了学生个人的发展和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迫切需要改变。农村书法教学方面问题的原因是多个方面的,最重要的是功利主义教育思想。具体有以下几个:功利教育目的的追求;教育部口政策制度的不完善;学校缺失相应的质量保障体系;教师自身的书写修养不够;家长的错误观念。在分析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解决途径:改变功利思想完善评价制度;教育部口完善标准,加强监管;学校健全质量体系,营造良好的氛围;重视教师书写素养的提高,为书法教学提供保障;根据学生身屯、特点加レッ指导;做好家长工作,极联系家长。提出的措施需要学生、家庭、学校、教育部口各个主体积极地全方位地参与;转变农村小学书法教学的现状,从教育理念到教学实践上都需要转变。虽然改变农村小学书法教学的现状很艰难要走很长的路,但是在社会各界的努力下已经采取了一些有效的措施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国家教育部在十五年之内出台了四部国家性正对书法教学的文件。根据文件的精神由中国书法协会组织的"翰墨薪传"工程己经在全国十二省份开展起来了。"翰墨薪传"工程是由中国书法协会紀织实施的一项旨在继承和弘扬中国文化活动。这对于推动书法基础工作,切实解决当前一线特别是偏远山村地区中小学书法教师匿乏的问题有着积极的帮助,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在活动的带动下会培养出千千万万个高质量的优秀书法教师,农村小学书法教学的现状也会因此而出现很大的改变。
.........
参考文献(略)
语文教学论文范文精选十
第一章引言
生命教育是一种全人教育,是关于人的生活、生命与人生问题的教育。它涵盖了人从出生到死亡的整个过程和这一过程中所涉及到的各个方面,既关乎人的生存与生活,也关乎人的成长与发展,更关乎人的本性与价值。生命意识教育,是对生命教育上升到精神意识领域的最本质的认识,要对生命安全、生命精神、生命状态做出正确的理解和引导。教师作为教学主导者,学生作为教学主体,都应认识到生命意识及其教育的重要性,师生双方都应做到"三要”:一要正确对待生命安全。学会认识危险、预判危险、躲避危险;懂得保护自己的身体不受外界伤害;生命只有一次,珍爱生命。二要提升生命精神的境界。正确认识生命、完善生命、尊重生命;学会发现自己生命中的真、善、美,享有生命自由的权利和尊严;生命精神具有持久性,需要我们在生命过程中不断地完善、提高自己。三要拥有积极的生命状态。积极面对现实生活中出现的消极问题,时刻保持乐观心态;摒弃消极的生活态度,拥有生命正能量;能够在身边的环境以至于整个社会中散发出自己独有的美丽光彩。生命意识教育是人的心灵觉悟的教育,它所关注的是教育本身的生命性、人文性和自由精神。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大陆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倡导以人为本和尊重、关心、理解、信任每一个人,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是生命教育的开端。1997年,叶澜先生提出了 “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的号召。2005年3月上海在全国率先制定了《上海市中小学生生命教肓指导纲要》(试行)指出"生命教育是旨在帮助学生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提高生存技能,提升生命质量的一种教育活动”这是中国政府教育部门第一次明确定义。
当今,很多教育者对生命意识教育在中小学的发展进行分析和研究,如《中小学生命教育的价值取向研究》、《素质教育的切入点一一生命意识教育》、《中学生生命意识教育探讨》等理论研究。这些研宄不仅表明生命意识教育在中小学教学中的重要性,而且计对城市中小学教学中生命意识的缺失、中小学生的生命意识缺失都做出了理论分析。而在当今农村中小学教学中,生命意识教育只是一个口号。从学校到教师再到学生,在这个教育系统的大溶炉中,对待生命和生命意识教育的方式,还只存在于形式的表达。学校的不重视,教师的不作为,学生的不理解,这都是对生命意识教育在农村中小学教学中实施的种种阻碍。钱理群、孙绍振、张文质等著名学者提出“将生命化教育带入农村,为中国乡村教育寻找出路”,但农村生命意识教育的研究还只是初步的理论阶段,只有少数的研宄资料,这些资料更多的是对生命意识中生命安全和生命状态的理论探究,缺少对生命精神意识缺失的深入归因。如《农村中小学开展生命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初探》一文,只提出了对农村中小学生进行生命安全的关怀以及对农村生命意识教育中对学生生命状态正确引导的发展走向提出一些理论建议。因此,本文的研究课题针对农村中小学生命意识教育的缺失做以实践研宄:剖析农村中小学生命意识教育缺失的实际案例,从案例中寻找引发这些现象的原因,根据原因给出对策建议。在整理缺失情况的同时,将生命意识教育的三个内容(即生命安全、生命精神、生命状态)作为研宄的重点,融入到农村生命意识教育缺失的内因(教师、学生)和外因(政府、学校、家庭、社会)中去。
...........
第二章农村中小学生命意识教育的缺失
一、农村教师生命意识缺失的现象
和城市不同,农村生活大多枯燥无味的,很多乡村没有娱乐设施,没有文化设施,甚至没有休闲场所。日出而作,日暮而归,晚上八点以后,家家都是足不出户。在这样的生活环境中,教师对自我生命的认知也被局限在生存的层面上,使得农村教师们对自己的生命意识抱有消极态度。很多农村教师的生活失去了精神层面的意义,一方面是他们没有意识到精神生活的重要性,一方面是因为生活所迫,只能将生命定义在一日三餐,挣钱养家的物质基础上。有的农村教师家里上有老下有小,其丈夫(或妻子)在外上班不能天天回家,照顾老人和孩子的重任就压在一个人肩上。他们无暇顾及自己,只知道日复一日的 ‘上班、做饭、做家务。有的农村教师家里有田地,他们的工作定位就只有教学和农活两点,上班时想着下班,下班后就马不停蹄的做农活,并不是要通过劳作来证明自己,仅仅是希望能够通过种田多获取一些生活费来养家糊口。有的农村教师有自己的第二职业,做一些小生意,利用没课的时间开个小卖铺、餐馆来改善生活,对他们而言,教学慢慢的就变成了副业,自己慢慢地就成为了一个挣钱机器。精神生活是“与物质生活相对应的”,“是指人在处理自我、他人与人类关系过程中的思想倾向、情感态度和价值意识”,“人的精神生活包括人的全部心理活动,作为人的生活的一部分,特指为了满足个人精神需要的种种活动。”②很多农村教师往往无法解决自己的物质生活,重心依旧停留在吃饱穿暖,对自S精神生活的思考并不深入。因为他们缺少精神生活,所以对自己的物质生活有很多抱怨,笔者根据自己的研宄调查得出数据:83%的教师对自己的工作满意度低,认为工资待遇低、劳动负担重、工作环境不理想;超过90%的农村教师都认为自己处在整个社会的中下层;74. 7%的教师是由于师范专业毕业,迫于就业压力选择教师这个职业。
.........
二、农村中小学生生命意识缺失的现象
生命意识教育的缺失,直接导致了学生对疾病、死亡毫无认识和体会,没有对生命的思考就没有对生命的重视和珍惜,没有珍惜生命的意识,就不懂得保护他人、保护自己,不懂得对生命中“度”的把握。笔者根据自己的研宄调查得出数据:有68.7%的小学生在遇到危险时不懂得自我保护,有20%的小学生有自我保护意识却不懂如何实施正确的保护措施。案例:某村小三年级的王某和石某趁着课下十分钟的休息时间,在教室里的走道上你推我操的嬉戏打闹。由于教室不大,课桌椅又比较多,走道拥挤狭窄,在他们打闹的过程中,王某不小心用力过猛将石某推倒,石某在倒下时后脑撞到桌角,导致轻微脑震荡。案例中的两个学生本是天真无邪、活拨可爱的孩子,但是由于一方的无心之失,造成了另一方受伤的结局。我们不能在事后只去责怪孩子没轻没重,他疏忽的不仅仅是一推手的力量,更多的是对自己这一举动将会造成的后果的无知、对他人生命的不在意。另一个孩子缺少的是自我保护意识,在不恰当的地点做不恰当的事,没有对危险的预判能力,在面对危险时不能做出及时的自护反应。中小学生的判断力和是非感是课本所描述不出的,需要学校进行相关知识的引导灌输,需要家长们的言传身教,也需要学生自己通过生活实践慢慢的去理解体会。但在农村教育中,学校、家庭对生命意识教育的缺失,使学生对生命的探索变得盲目,他们不知道怎样才是正确的选择,每一次对未知事物的尝试都是在危险边缘走钢丝,一不留神就会付出惨痛的代价。案例:2012年《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山东湖南黑龙江三起中小学生溺亡事故的紧急通报》中提到:2012年6月9日,山东省莱宪市莱城区杨庄中学7名初三学生结伴在莱宪汇河下游游泳时溺水身亡;湖南省邵阳市隆回县桃洪镇文昌村5名小学生在桃洪镇竹塘村向家山塘游泳时溺水身亡;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呼兰区方台镇7名学生在松花江边游玩时,4人溺水身亡。
..........
第三章农村中小学生命意识教育缺失的原因......19
一、农村教育环境缺乏有效的生命意识教育......19
二、农村学校自身条件对生命教育的限制......22
(一)教师资源不足,学校资金不足......22
(二)学校管理落后,培养方向偏差......23
三、家庭生命意识观念的淡薄和疏于管教......24
(一)教育观念和教育方式的偏颇......24
(二)家庭缺失、疏于管教现象严重......24
第四章农村中小学生命意识教育缺失的对策及建议......26
一、改善农村中小学的教育环境......26
二、改善办学条件,提高生命意识教育的管理水平......27
三、加强家庭生命教育,建立学校家庭联系机制......29
四、更新教师教育观念,在教学过程中处处贯穿生命意识教育思想......31
(一)更新农村教师自身生命意识观念......31
(二)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贯穿生命意识教育......32
五、培养学生良好的生命观和价值观......39
(一)加强学生生命意识教育,正确认识生命的内涵......39
(二)加强三观教育,培养学生崇高的生命精神......39
(三)通过学习体验人生,展现生命的灵动......40
第四章农村中小学生命意识教育缺失的对策及建议
只有拥有一个健康的、积极的、正能量的大环境,才能保证生命意识教育在农村中小学顺利的进行。改善农村的社会环境,将生命意识深入人心,营造一个良好的教育氛围;提高学校领导的管理水平,应切实完成生命意识教育的政策要求,将生命意识教育贯彻教育的始终;家庭方面也应加强对孩子的生命意识教育,同时提高家庭各个成员的生命意识;通过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最终实现生命意识教育的完整与生命的升华。
一、改善农村中小学的教育环境
马斯洛说,人不但要有基本的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更要有自我价值实现的需要。拥有自我价值的前提,便是对生命的正视。社会对生命意识教育起到了宣传、监督、评价、间接引导的作用,而要在农村进行生命意识教育,就要有一个健康积极的农村社会环境。在农村对生命意识进行正确、广泛的宣传是非常必要的,通过对生命意识概念的宣传,使农村人们理解生命意识的含义,认识到生命意识的重要性,才能为生命意识创造出一个安全、积极、正能量的教育氛围。对农村传统文化与生命意识进行有机结合,在保持中国传统美德、尊重地方传统习俗的同时,将“生命”贯彻到文化中去,让人们认识到“生”与“死”同等重要。要正确面对生命,也要正确面对死亡:要尊重生命、珍爱生命,生命是平等的,没有地位等级的尊卑,要发展生命,体现出生命的价值;不能畏惧死亡,要正视生命中可能出现的危险,懂得什么可以做,什么不能做。可以利用广播、电视、网络,或是做标语、横幅,对生命意识进行宣传;开村委会、群众会,来增强村民对生命意识的认识;请有关专家做报告、演讲,宣传生命意识教育的政策。
..........
结语
生命教育是在生命的视野中,对教育本质的一种重新理解和界定,对儿童的理解、关爱、信任、成全,在具体的教育过程中体现出来,“着眼于学生生命的长远发展”。生命意识教育是生命教育的核心体现,它注重的是生命由内到外的提升,是生命安全教育,是关乎生命尊严、意义、价值的生命精神教育,是发掘生命本质和延展生命长度的生命状态教育。将生命意识贯穿于教育过程之中,使教育尊重生命的需要,体现生命的价值,完善生命的发展,提升生命的意义。在当今的农村教学中,各种教学弊端层出不穷,尤其是对生命意识教育的缺失,使得农村教学体系中对待生命的态度遭到多方面的质疑。研究生命意识教育在农村中小学教学中的缺失,要使社会、政府、学校、家庭认识到生命意识教育的重要性;在一个健康完善的教育环境中,教师要对生命意识教育有一个科学正确的理解与认定,完善自身的生命意识,掌握正确的教学导向;有了各方面的教育与关注,学生才能正确的了解生命、认知生命,对生命有积极的态度,才能懂得自我保护、发现生命的美好、不被生活打败,才会主动去发掘、延展生命。在农村中小学生命意识教育的研究中,除卞对其缺失及对策的研究,还需要深入到对学生真正的教育意义中。生命意识教育,是教导学生正确的认识生命,要了解生命的脆弱和独特、艰辛和伟大、有限的时间和无限的可能;要意识到生命的过程是一个不断被超越、不断发展壮大的过程;要接受生命、理解生命,学会接受生命中的一切必然和偶然;要懂得善待生命、敬畏生命,发挥生命的意义,珍爱自己,感恩他人;最后,要确立正确的、健康的人生观和死亡观,体验和享受有意义的人生,追求高层次的人生境界。
.........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