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巨型高中和教育冷暴力的理性解读
一、巨型高中概念界定
(一)巨型学校
自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我国学校的发展规模出现了一个新现象,就是“巨型化”。 “巨型学校”从字面上看就是超大规模的学校。这类巨型学校都是当地的示范学校、重点学校或者名牌学校,它们通过合并、改建、扩建和新建的方式扩大学校规模,优化教育资源,满足了社会对优质教育的需求。经过查证,我国教育部曾于 1982 年发布了《中等师范学校及城市一般中、小学校舍规划面积定额(试行)》。该文件对中小学办学规模做了如下规定:完全中学的规模为 18、24、30 班,初级中学为 18、24 班,班额近期为 50 人,远期为 45 人;小学的规模为 18、24 班,班额近期为 45 人,远期为 40 人。这表明我国中小学的学生数应该维持如下规模:完全中学为 900-1500 人,初级中学为900-1200 人,小学为 810-1080 人。[1]但此文件没有限定学校规模的上限。从现有文献来看,学者关于“巨型学校”的界定大多引用学者张新平的定义:在校学生超过 3000 人、班级总数大于 60 个的超大规模学校。在此研究中,我们也以学者张新平的定义来界定巨型学校。
(二)巨型高中
“巨型高中”就是超大规模的中学,符合巨型学校标准的高级中学。在文中调查的个案学校是一所人数 5000 人,班级 100 个的超巨型高中学校。可以说是巨型高中当中的典型。巨型高中的出现,是有其背景和意义的。2001年,《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提出了“十五”期间我国高中阶段的入学率达到60%的目标。为此,要求“有步骤地在大中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挖掘现有学校潜力并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实行完全中学的高、初中分离, 扩大高中规模”。显然,巨型高中的形成和发展除了前面提到的社会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外,与政府的推动和扶持也是密不可分的。
二、教育冷暴力的概念界定
(一)暴力
暴力,我国《辞海》中解释为:阶级斗争或政治生活中的强制力量;侵犯他人人身、财产的强暴行为。[3]暴力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是:①强制的力量;武力。②特指国家的强制力量:军队、警察、法庭对于敌对阶级是一种暴力。[1]挪威卑尔根大学的心理学教授丹·奥尔沃斯(D·Olwens)根据对数万名学生调查后,第一个对学生间的暴力行为作了定义:一个学生如反复或长期的成为一人或多人的负面行为的攻击对象,这个学生即是暴力或迫害行为的受害者。此观点为欧洲一些国家所接受。[2]中国青少年犯罪协会副秘书长、青少年法律援助与研究中心主任佟丽华认为:校园暴力是指发生在学校校园,由老师、同学、校外人员对学生身体和精神实施的,达到某种严重程度的侵害行为。[3]综合以上的研究,笔者认为,暴力不是一个狭义的词汇,它不仅仅指武力上的强制力量和身体上的强暴行为,它也有对人精神上伤害的隐喻。我们的研究就要从这一层面来探究。
..........
第二章 巨型高中教育冷暴力的现状调查及表现
一、调查对象
本研究以黑龙江省某市人数5000人,班级100个的巨型高中为个案进行了调查。随机选取高一、高二、高三3个年级,一个年级四个班(每班平均50人)发放问卷。共发放问卷612份,获得有效问卷504份,问卷回收率为82%,其中高一180名,高二184名,高三140名。在问卷调查中同时收集被试性别、学习成绩、师生关系等资料。
二、调查工具
本次调查研究采用自编教育冷暴力调查问卷,由于本研究专注于调查教育冷暴力情况,问题相对敏感,故问卷通过测查高中生校园生活中师生交往部分,并以此分析学校中冷暴力现象。问卷分为教师冷暴力表现以及学生教育对冷暴力的反应两个维度。其中,教师冷暴力表现维度中分为教师行为(第7、11、17、19、20、22题)、教师态度(第2、10题)与教师语言(8题)三个方面;在学生方面分为学生对教育冷暴力的反应(第9、12、15、16、21题)与教育冷暴力对学生的影响(第5、6、14、18题)两个方面。问卷中第4题与第13题调查被试的师生关系状况;第3题调查被试基本学习信息,这两个方面也可以作为分析教育冷暴力的一个侧面。问卷中1-18题为单选题,19-22题为多选题,23-24为主观题。(问卷详见附录1)数据的录入及分析采用SPSS for Windows 17.0统计软件包。
.........
第三章 巨型高中产生教育冷暴力的原因分析..........................19
一、学生的因素 .................................................19
二、教师的因素 .................................................19
三、社会的因素 .................................................20
第四章 化解巨型高中教育冷暴力的对策..............................21
一、渗透人性化教育理念,建立和谐校园 ...........................21
二、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 .......................21
三、健全相关规章制度,加强法令约束 .............................22
第四章 化解巨型高中教育冷暴力的对策
一、渗透人性化教育理念,建立和谐校园
加拿大学者马克思·范梅南认为:“学校作为一个文化政治机构, 需要与其承担的‘替代父母’的职责很好地和谐起来”。校园的和谐度对于教育的发展是有重要作用的,充满和谐气氛的校园会让教育变的更有生命力,也会让教育冷暴力得到很好的控制与解决。人生来就是平等的,不管是贫富还是性别的差异。作为一名教师,首先应该认识到并要努力做到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如果学生的人格得不到尊重,那是老师职业道德上的极大失误,老师决不能因为学生有一些小小的违纪行为而侮辱其人格。只有在尊重学生人格的前提下,学生才会信任教师并接受其教育。要建立起和谐融洽的气氛,让和谐快乐萦绕整个校园,让教师与学生处于一种快乐的气氛之中。构建融洽、平等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和教师可以平等的对话,自由的沟通。基于当今学校教育的现实,平等的师生关系确立首先要以“爱”为基础,也就是师生之间在互相尊重、平等和信任。师生之间是以信任为保证,以谦逊的态度为基调,在师生民主平等的交往过程中,养成学生良好科学的思维方式和独立思考的习惯,形成具有独立意识的主体;其次,是师生之间的相互理解和接纳。由于教师和学生在年龄、知识背景、生活经历的不同而有很多不同,想要形成好的师生关系,并不是一味地去掉这些不同,非要一方同化了另一方,而是要互相认识到对方的独特性、理解并尊重对方的完整性。学生的成长离不开教师的关爱和教导,同样,教师也离不开学生的支撑和支持。裴斯泰洛齐在他的论著中提到,“从人的教育的角度来看,人在信仰和爱的方面的能力对于人来说正如树根对于树的生长一样。依靠树根,树从土壤中吸取养料并送给树的各个部分。人们必须看到, 他们自身高级天性的根基本保持了一种与此相同的力量。他们可以看到有了松软而湿润的土壤,有了温暖的阳光,树根是如何促进树木生长的,最终又是如何使它完美无缺地站在它的同类之中。”最后,师生双方都要树立“共享”的教育观念。想要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就必须在实际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形成“共享”的意识,并落实在行为上,例如不仅共享文化知识,而且要共享教学任务、共享教学成绩等等。当然,这里强调的对话、包容、共享的师生关系的形成并不是要淡化教师地位,混淆师生角色,剥削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主导位置,而是强调师生之间基于“人”的意义上的相互尊重和相互的平等。这是促进教师育人的一个重要因素。
........
结 语
在整个研究的过程中,我深感自己理论素养的匮乏,学术视野狭窄,研究能力欠缺,沟通能力有待提高,因此在研究过程中屡次遭遇研究瓶颈,在导师的督促指导下,终于成文。
1.理论素养匮乏。从确定了研究方向开始,我就在为我的研究寻找理论支撑,苦思冥想,也未找到,后来是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了大量的阅读,才为本研究找到理论支撑。在此过程中深感自己阅读不够、才疏学浅、知识水平有限。
2.本研究的问卷是自编问卷,自以为量化的教育研究方法我很熟悉,但是运用起来仍然有很多我并不懂的领域,在问题设计的维度划分、预测、修订、实测、数据分析方面都存在很多问题,尤其是数据分析方面,由于对 SPSS 软件操作不熟练,导致对数据分析有很多不足。
3.对质的研究把握的不好。在对研究对象进行访谈的时候,经常因为预想不足而遭遇拟定的访谈提纲无法进行,而我又一时不知道从何问起才能得到我想要的信息而使访谈陷入僵局,常常是拐了几个弯之后重新回到主题,才打破僵局,令我汗然。
4.由于理论修养有限,对现状的分析不够深入,因此提出的对策和建议也略显稚嫩,还有待进一步商榷和改进,希望后续研究能在此方面做出有效的补充。尽管有上述的不足,但是我在研究中的成长也是显著的。第一次踏踏实实的做了一次实证研究,第一次踏踏实实的走了一遭研究的路,真正的看到了高中的现状,那些过去不曾了解的现实震撼着我,我觉得教育是光明的,无论学生还是教师都对教育充满着期望,并通过自身的努力完善着我们的教育事业。由此,作为一名教育研究工作者的我,也将在未来的教育之路上踏实的走下去。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