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多源流理论的“自主招生”向“强基计划”政策转变思考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30030 日期:2023-07-22 来源:论文网

本文是一篇教育管理论文,本论文基于多源流理论的框架之下,对自主招生政策的历史发展阶段进行梳理和介绍。运用多源流理论从问题源流、政策源流以及政治源流三方面对招生政策变迁过程进行全面分析。
第一章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第一节相关概念界定
一.“自主招生”概念


教育管理论文参考

自主招生是我国高等院校选拔优秀人才的一种方式,同时对我国高考的改革具有深远的影响。高中阶段学生在完成该阶段学习并获取毕业证后,如果参加并通过具有自主招生资格的高等学校组织的自主招生考试,就可以获得直接录取或降分录取的待遇。而降分数值则是按照自主招生考试成绩的等级标准进行划分,根据成绩等级的不同参考生可以获得20-60分左右的降分待遇甚至破格录取。并且,这些考生在选报专业时同样具有优先选择权。根据国家相关文件的要求当年高校自主招生计划名额一般小于或等于当年本科生计划名额的5%。2001年,教育部选取江苏省的几所高校进行自主招生的试点工作,在经过两年的实验之后,教育部颁布的《关于做好高等学校自主选拔录取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文件正式确立了我国自主招生制度。
值得注意的是,“自主招生”这一概念并非只存在于我国的政策概念之中,国外也拥有同样的概念,然而两者的内涵却大不相同。受到政策制度、社会环境以及高等院校自主权利等多个因素的影响,许多西方国家的高等院校将自主招生作为其基本的招生方式,考试内容以及方式也由高等院校自己所决定。与之相比,国内高等院校的自主招生则显得更为严谨,国内的高校并非每所高校都可以开展自主招生考试,只有综合办学实力排名前列的高等院校才可以开展自主招生考试,2019年拥有自主招生资格的高等院校仅有89所。
.....................
第二节理论基础
一.多源流理论模型
多源流理论是金登在科恩(Michael D.Cohen)、马奇(James G.March)和奥尔森(Johan P.Olsen)等人的“垃圾桶模型”(garbage can model)的基础上提出的。多源流理论被认为是解释政策制定过程的理论基础与支撑。其中的多源流是指整个政策系统中存在的三条源流,即问题源流、政策源流和政治源流。
问题源流主要分析政策制定者为什么只关注一些问题并积极去解决,却对某些社会问题置若罔闻。这不仅与政府官员了解该问题的方法以及渠道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而且与这些社会现象是如何被定义为问题的过程有关。在问题源流中认为,官员是通过指标、焦点事件以及信息反馈来获取社会问题的真实情况。
政策源流是指在某一项政策实施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不可调和的问题,在此情况之下政策共同体成员纷纷提出自己的见解与看法。金登认为不同个体所产出的观点不仅仅是对当下问题进行一蹴而就的政策建议,它需要经过时间的磨炼,并且将这些观点进行重新的排列组合。在此过程中,不同的政策共同体会输出关于自己的各种看法与主张,但只有少部分可以被政策制定者所采纳,这些被采纳的意见应当具有较强的操作性并且符合社会大众的价值观念。
政治源流是指公众情绪、利益集团间的竞争以及政府的变更等因素。在其发展的过程当中著名学者扎哈里尔迪斯将这三个构成要素进行归纳总结,提出了一个新的概念——执政党的意识形态。不管是金登所强调的三种要素还是经过归纳总结而得出的执政党意识,都是政策制定者在政策变迁过程中所必需考虑的重要因素,对政策的制定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作用。
.............................
第二章我国自主招生政策的历史演变
第一节.自主招生政策的形成期(2003年前)
一.初步探索时期(1978-2001年)
改革开放不仅在我国的政治层面发挥了巨大作用,在高等教育领域同样施展出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受到当时经济体制以及政策层面的影响,高等院校同其他行政部门一样受政府的统一管理缺乏自主权,因此出现了高校办学积极性不高的问题。一篇名为《给高等学校一点自主权》的文章在1979年的寒冬横空出世,这篇发表在《人民日报》上的文章是由时任复旦大学校长的苏步青同其余四所高等院校的校长所共同撰写的。31此文章的发表立即引起广大人民的关注更重要的是引起了我国政府的高度关注,也打开了今后几十年我国教育界关于自主招生政策制定的大门。1985年发表的《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首次明确的提出“我国高校拥有招收委托培养以及自费的学生的权利”32,自此我国高等院校踏出了拥有自主权的第一步,打破了此前一切按政府制定的计划招生模式。随后出台的《高等教育法》更是通过法律进一步确定了我国高等院校所拥有的自主权利,该法案的颁布标志着从此之后我国高等院校开展自主招生这一行为可以得到我国法律的保护。1999年由教育部制定并颁布了《关于进一步深化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制度改革的意见》,在该文件当中首次将有关高考制度改革的问题列为重点关注对象,并由此提出应当将高校的自主权逐渐扩大。
二.局部试点时期(2001-2003年)
为响应政策号召以及更好的探索关于我国高校办学自主权的扩大,2001年江苏省作为试点代表选取了东南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以及南京理工大学这三所高校开展试点工作,次年再次增加三所。连续两年的自主招生政策在试点高校获得了不错的反响,也使得江苏省的高等教育发展迈上了新的台阶。为了促进该政策在全国范围内更好的展开,2002年教育部组织各大高校召开了座谈会。在会议上,各大高校的代表对自主招生政策进行了总结并提出相关建议。这次会议也被视作是自主招生政策在全国开展的前提条件。
............................
第二节.自主招生政策的发展时期(2004-2019年)
在经历了政策目标的商讨、政策方案的规划与抉择以及政策的合法化等一系列过程后,我国自主招生政策逐渐走向了初步的确立,而政策确立是整个政策过程的基石。在此后十年间,我国高校自主招生政策在不断完善的过程中发展并将自主招生政策的范围逐渐扩大。根据这时期的主要特点,可以将其再细化为三个阶段,分别为:规模扩充时期、程序规范时期以及变动及替换时期。
一.规模扩充时期(2004-2010年)
首先,我国拥有自主招生资格的高校数量在不断增长,拥有自主招生资格的高校数量从2003年的的的22所上升至2010年的86所。在此期间,各大高校也将是否拥有自主招生资格作为学校综合实力的体现,因此,各大高校也逐渐积极的加入自主招生阵营当中。也从侧面反映出,我国自主招生政策正在逐渐得到认可。
其次,自主招生的计划人数也在取得了逐步的扩大与发展。教育部于2003年2月出台了《关于做好高等学校自主选拔录取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该文件的发布标志着我国自主招生制度的逐渐完善以及招生范围的确定,文件中对高校可招收的自考生数量进行了规范,明确提出高校当年的自考生数量不能超过该年所招收新生数量的5%34,这是首次对招生的基准线进行确定。随后教育部于2005年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做好高等学校自主选拔录取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则开始对原本的招生数量基准线进行松动,文件指出原则上自考生数量不得超过当年新生数量的5%,但办学实力较强的学校可以根据自身情况相应的扩大数量。
................................
第三章“自主招生”向“强基计划”转变的多源流..............19
第一节.问题源流..........................19
一.自主招生成为教育公平的阻力.............................19
二.自主招生过程出现灰色交易...............................25
第四章“自主招生”向“强基计划”转变的多源流耦合.........38
第一节.“三流耦合”的阶段..........................38
一.第一阶段:问题源流与政策源流汇合........................38
二.第二阶段:“问题源流”和“政治源流”汇合...............40
第五章多源流下政策变迁的理性思考............................49
第一节.问题源流:政策问题存在主观性...........................49
一.价值偏好的约束.........................................49
二.决策者的自利倾向.......................................50
第五章多源流下政策变迁的理性思考
第一节.问题源流:政策问题存在主观性


教育管理论文怎么写

社会中各式各样的问题都具有客观性,正如“自主招生”政策所暴露出的一系列问题是客观存在的一样。根据客观的数据指标能够反映出自主招生政策中存在的问题,这种客观存在的问题无法自己进行政策变迁。政策变迁是由人的主观判断而产生的过程,它是基于客观存在的现象而产生。也因此它会受到政策制定者的的价值取向以及自利倾向等因素所产生的负面打扰60,具体表现如下:
一.价值偏好的约束
政策变迁是政府机关根据社会中所存在的客观规律以及政策共同体的诉求而产生的,在这个过程当中可以充分感受到政府的价值偏好。如果在政策变迁过程中决策者们出现了意见不统一的情况,这将会对政策变迁过程产生极大的影响,导致该政策变迁过程难以进行。即使当前的政策很难再解决社会当中所存在的问题,可由于决策者们价值偏好的差异,致使决策者们无法为了解决该问题而采取相关措施,这就极大的破坏了社会的稳定与公平。
在政策变迁的过程中决策者们的价值取向应始终保持要兼顾效率与公平,但是在变迁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顾此失彼,公平与效率出现失衡的情况。在自主招生政策的前期阶段,将效率放在首位一直是处在核心地位,从而使得大多数决策者都忘记了更应该要注重公平,在这种情况下,出现的严重的两极分化,带来了许多问题。在“自主招生”向“强基计划”转变的过程中,关于应注重效率价值取向还是注重公平的价值取向这一问题不同的决策者有着不同的看法。以北上广为代表的发达地区的决策者们大多数遵循着“效率第一位”的价值偏好,他们认为“自主招生”政策的目的本就是为了选拔拔尖人才,所以效率应当是被首先思考的问题。也正是受到这些决策者价值偏好的影响,政策变迁计划被搁置许久无法继续推进。与之相反的是坚持“公平第一位”价值取向的欠发达地区的决策者们,他们主张“自主招生”政策所引发的问题正在逐渐加深,应当尽快解决,每一个学生都应当有参与考试的机会,入学机会公平是实现教育公平的开始。由于双方的价值偏好产生差异,导致“自主招生政策”向“强基计划”的政策变迁过程一拖再拖。
..............................
第六章我国政策变迁的科学性优化建议
第一节.识别问题源流的构建功能
随着我国社会发展的转型以及执政理念的转变,现阶段我国已经将确定公共问题优先级的标准从追求效率转变为实现公平与公正。因此,决策者在进行政策变迁的过程中应当在公平公正的理念指导下,树立“决策为民”的理念,将提升民生福祉作为主要目的,从而实现“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的目标。具体而言,应当做好以下三个方面:
一.构建完善的舆情监测体系
针对网络舆情建立完善的监测指标体系,是为实现对社会上网络舆情高效且妥善的处理,迅速对网络群众所热议的社会焦点问题进行鉴别从而可以第一时间进行官方回应。该舆情监测体系必须要层级分明且机构完整,只有这样才能更深入、更全面的掌握社会舆论走向,及时掌握社会舆论发展趋势,从而对其进行干预或处理。根据因地适宜的原则,完善的舆情监测体系决不能将国外已有的体系照搬过来,而要建立符合我国国情,适应本土市场的体系。这就需要政府部门应当根据网络体系发展的趋势以及社会的当前现状进行有针对性和目的性的转变,并且需要借助于网络技术,建立有关舆情管理的制度体系,例如:应当定时定期对该时段的舆情趋势进行分析以及针对突发舆情的向上传达以及处理等。当前,新华网在自身所形成的权威媒体平台基础之上与众多舆情处理专家进行合作,建立了社会互联网舆情分析检测中心。政府部门可以学习和借鉴新华网的运行模式,以实现对国内新媒体以及传统媒体监测,并提供舆论引导以及危机公关的服务。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