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教育论文,笔者认为针对马不停蹄型学科采取开拓创新战略,科学地调整学科结构并进一步凝练学科建设方向,强化学科政策扶持力度,促进学科交叉融合,抢占学科制高点,助力学科早日跻身国内甚至冲刺国际一流学科。
1绪论
1.1问题提出
在高等教育国际化、普及化和信息化进程中,高等学校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是极为突出的要素,大学教育要具有竞争力,一方面要看自身是否具有国内竞争力,另一方面要看自身培养的人才是否具有国际竞争力。如果一所高校不能形成较强的竞争力,势必会在国际竞争中跌入劣势,因而提高高校的办学质量,提升高校的竞争能力,是当前高校发展的必由之路。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高校把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作为学校发展目标[1]。北京大学编制《北京大学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建设方案(精编版)》,将“双一流”建设的重点放在一流学科上;大连理工大学制定了《大连理工大学一流大学建设方案》,明确了学科总体规划和以人才培养为核心的建设任务,描绘了一流大学建设的路线图和实现路径。2020年是首轮“双一流”建设的收官之年,按照《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开展2016-2020年“双一流”建设周期总结工作的通知》要求,多所高校密集开展自我总结、自我评估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部分高校已进入世界一流大学行列,但要实现到本世纪中叶一流大学、一流学科不论是从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进入世界前列,还有很长的路要走。2020年9月27日,教育部公布了《关于政协十三届全国委员会第三次会议第4829号(教育类377号)提案答复的函》,再次明确“不搞全覆盖,不搞终身制,不搞照顾安排”的“双一流”动态调整原则,彻底打破高校身份固化壁垒,为此,学科竞争力被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高校之间的竞争主要是以学科竞争力为核心的[2]。有学者断言,学科发展水平是一所大学在国内外地位的主要标志,大学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和国际交流五大职能的水平都在绝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科发展的水平。[3]提升高校竞争力,首要的是提升学科竞争力[4]。分层分类评价是根据高校层次、类型的差异,将水平相当的高校集中在一起进行评价。
........................
1.2研究目的
本文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金额代表的高校学科竞争力为突破口,以竞争优势能力理论和资源基础理论为指导,提出高校间学科竞争力评价新思路。综合运用统计分析法、比较研究法和访谈等方法,从学科校内竞争力和学科校间竞争力两个方面对一流大学建设高校的学科竞争力进行比较,透视学科发展现状,以期为各高校今后的学科发展提出适切性建议,助力高校积极应对“双一流”建设新局面。
教育论文参考
.....................
2相关概念与理论介绍
2.1核心概念界定
2.1.1学科
学科在英文中的表达方式是“discipline”,此词的主要含义有:学科、纪律、惩戒、训练等等。追溯学科的词源,最早出自拉丁文中学习者“discere”一词。美国学者伯顿克拉克在《高等教育系统》中提出学科包含知识和组织两种形态方面的含义[48]:一是作为一门知识的学科,二是围绕这些“学科”而建立起来的组织。沙姆韦和梅瑟-达维多认为学科一方面用来描述基于经验方法和诉诸客观性的新知识,一方面指军队和学校的训练方法[49]。沃勒斯坦认为除了学术范畴和组织结构外,学科还是一种文化[50]。我国学者周光礼认为所谓学科就是指人们在认识客体的过程中形成的一套系统有序的知识体系[51]。孙锦涛认为学科是知识形态、活动形态和组织形态的统一体[52]。杨天平认为学科是科学分支、学问门类、教学科目和知识体系的集合体[53]。对比来看,国外学者倾向于“discipline”的本身含义,包含知识、组织、文化三方面,而国内学者意义上的“学科”更倾向于“discipline”的一个分支。
从知识分类的角度来看,目前学科分类体系大致有如下三种:一是人才培养领域的学科分类体系,以美国的学科专业分类系统(Classification of Instructional Programs,简称:CIP)为例,该目录以代码位数的不同区分学科专业群、学科专业类别和具体的学科专业三个学科层级;二是科学研究领域的学科分类体系,以《学科分类与代码》(GB/T13745—2009)为例,将学科分为一级学科、二级学科和三级学科三个层次,并用不同位数的代码加以区分;三是图书文献检索方面的学科分类体系,以《中国图书馆分类法》为例。将知识门类分为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哲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综合性图书五大部类,共计22个基本大类的知识分类体系。基于此,本研究中学科的定义是在科学研究领域学科分类的体系下,按照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SFC)相关的所属学科分类,主要分为8个大类,即数理科学学科、地球科学学科、工程与材料科学学科、管理科学学科、化学科学学科、生命科学学科、医学科学学科与信息科学学科。
................................
2.2理论基础
2.2.1竞争优势能力理论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站稳脚跟,企业必须努力培养自己无可比拟的竞争优势[65]。事实上,对企业组织间的研究源自战略管理理论[66],直到20世纪80年代,企业竞争优势方面的研究才成为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研究的热点,受到学界高度重视。该理论的核心是形成企业竞争方面的优势,即核心竞争力,其中,最具代表的两个学派分别是资源学派与能力学派,与本文相关的是后者。
与以往研究略有不同,能力学派将聚焦点落在企业内部自身能力上,主要观点如下:一是核心能力观,以加里·哈默尔和普哈拉为代表,认为核心能力实际上是企业保持竞争优势的源泉,但是如何将这种核心能力转化为竞争优势,需要各种技术、能力的协调统一[67];二是整体能力观,以斯多克为代表,认为企业只有具备整体能力才能进一步具备竞争优势,具体表现在集体技能和知识间的交互[68]。显而易见,两种能力均强调企业内部的能力,区别在于核心能力观强调个别关键优势,整体能力观强调整体优势。
在企业竞争能力论中,能力的差异是企业持久竞争优势的源泉[69],因此,对企业的竞争优势进行比较研究,能力是很好的切入点,企业的能力越强,其竞争优势越显著。此外,能力的塑造是动态、持久、不断更新的,为使企业能较好的适应瞬息万变的经营环境,企业内部成员需要共同努力,交流协作,不断学习,持续累积。因此,在能力论的启发下,Teece和Pisano于1997年提出动态能力理论[68],进一步明晰了动态能力的过程性与竞争优势的持续性。
........................
3基于偏离份额分析法的学科竞争力分析..............................26
3.1数据来源及方法.................................26
3.1.1数据来源.....................................26
3.1.2数据处理..................................28
4高校学科竞争力比较差异的原因探析........................................58
4.1校内竞争力强,校间竞争力强的学科......................................59
4.1.1学科资源储备充足..........................59
4.1.2培育新的学科增长点............................59
5结论与展望...................................64
5.1结论.............................................64
5.2对策建议....................................65
4高校学科竞争力比较差异的原因探析
4.1校内竞争力强,校间竞争力强的学科
长期以来,在高校之间、高校内部之间激烈的资源竞争和发展竞争中,学科能够保持其竞争优势的关键在于学科资源储备充足和学科方向的持续拓展。一方面,源于学科在其资源层面的合理配置所形成的比较优势;另一方面,源于学科在继承优良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实现有继承的突破。
4.1.1学科资源储备充足
学科建设目标的实现往往取决于学科资源的储备程度,没有资源支持的目标是虚幻的,而不以资源为基础的建设目标也不可能实现[75]。因此,充足的学科建设资源储备,是为学科建设提供持续发展动力的生命源泉。在这里,学科资源往往指学科所拥有的或是能够获得的有关学科建设和发展的各种“资源”。主要包括在人力资源,财力资源,物力资源和社会文化资源等方面。具体来说,学科带头人和学科团队是影响学科人力资源的主要因素;学科财力物力资源包括学科建设经费、学科平台、学科相关实验室设备等;学科社会文化资源作为一种无形资源,重点体现在学科声誉、学科教师荣誉归属感等方面。在访谈中,该学科教授提到:
T4:“我们学院主要有三个研究所,每个研究所都由学科带头人带领各自学术团队进行科研活动;由于本学科一直以来都是学校重点发展和建设的学科,因此,从“211”、“985”工程时期,一直到现在,无论是教育部,还是高校、学部/学院等给予的经费支持力度都很大,特别是在一些仪器设备的购买储备方面,可能比国外一些高校还要先进。”
教育论文怎么写
T5:“在几轮学科评估中,我校该学科一直保持较高的水平,在国内具备竞争力。由此,在教师课题申报上会有很多‘隐形’的福利,相较于其他学科弱势高校而言,会更容易申报成功。从教师个人来看,在此类优势学科中,教师的归属感和荣誉感会较强,会为自己在的学科感到自豪。与此同时,学科内部的优秀教师较多,学术氛围浓厚,促使教师干劲十足。”
..........................
5结论与展望
5.1结论
本文将偏离份额分析法运用到35所高校学科校内竞争力和学科校间竞争力的分析中,并进一步借助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金额,以35所高校作为整体,识别了各高校在自然科学基金八个学科,从2010-2019年、2010-2014年、2015-2019年三个时间段内学科校内竞争力偏离分量与学科校间竞争力偏离分量的静态、动态变化情况,分析各高校、各学科的优劣地位,构建能代表学科发展状态的四象限模型以供参考。研究主要结论有:
在静态偏离份额分析中,各高校在2010-2019年间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金额上升明显,但资助增量与增速有明显差异。其中,北京大学的总增长量最高,领先优势显著,郑州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和中南大学的总增长率最高,增长速度较快。35所高校间的学科竞争力差异主要体现在学科校间竞争力偏离分量上,学科校内竞争力偏离分量无明显差异,北京大学的学科校间竞争力偏离分量值最大,浙江大学的学科校内竞争力偏离分量值最大,且由学科校间竞争力带来的资助金额增长的负效应远远高于学科校内竞争优势带来的正效应。进一步从构建的高校优势学科分析图中看出,35所高校在八个学科的竞争力共存在六种情况。其中,北京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天津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和中山大学五所高校有五个优势学科,北京理工大学、南开大学、复旦大学、厦门大学、武汉大学、中南大学、华南理工大学、重庆大学、西北工业大学、郑州大学、湖南大学和云南大学十二所高校有四个优势学科,大连理工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东南大学、浙江大学和四川大学五所高校有三个优势学科,同济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海洋大学、电子科技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兰州大学和东北大学七所高校有两个优势学科,清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南京大学、山东大学和新疆大学五所高校有一个优势学科,吉林大学无优势学科。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