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成长教育促进乡村教育扶贫的个案思考——以云霄县“守望学堂”办学实践为例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15327 日期:2023-07-16 来源:论文网
本文是一篇教育论文,本研究首先通过对教育扶贫相关政策文本解读,深刻领会党和国家领导人关于“教育扶贫”思想一脉相承的重要智慧,并通过脱贫攻坚工作、公平正义追求、乡村振兴战略等现实思考,更加明晰本选题的重大意义。在查阅相关文献后,笔者发现从“家庭成长教育”出发推动教育扶贫的研究成果少之又少。“守望学堂”的调研经历让我对家庭成长教育与教育扶贫之间的联系有了全新认识。

第一部分 云霄县“守望学堂”的办学与管理轶事

一、举办者的教育情怀
(一)过去:走出大山的信念
创造的灵感往往来源于生活。新里村是办学者 F 老师的故乡。生于斯,长于斯,新里村的童年生活是他梦想的土壤。在这里,他经历了辛苦的求学生活,从小便深知乡村教育的困顿:村里一开始是没有小学的,我读的时候才开办一年级。教师是本村两位老人家,他们也只是初中文化水平。所以二年级开始,我就到了另外一个村(莆中村)上学。但是这样我每天就要走大概一个小时的山路去上学。尤其到了冬天期末考试阶段,天黑得比较早,我都是打着手电筒走山路上下学。印象比较深刻的是上学路上有一条河,我经常穿着鞋子过河,鞋子都是湿的。(F/2020-10-25)童年的学习生活不仅是艰辛的,更是孤独的。在那种吃饱穿暖都艰难的日子里,精神食粮的补给就是一种奢侈品:当时村里的同龄人普遍都在打工赚钱,就我一个人坚持读书。(F/2020-10-25) 家庭教育的缺失也是 F 老师求学过程中的一大困难:像我爸妈基本都没有读书,我妈连一年级都没有读过。所以我当时小学考得很好,但是初中到县里读书就不行了。突然间有了英语,我就学不好,慢慢就跟不上人家了,也没有人来引导。(F/2020-11-28)
少年梦,男儿志,志在四方云天外。出于对知识的渴望,对外面世界的向往,F 老师仍然在困难中坚持学习:我当时读书的信念就是我一定要走出这个地方,走出大山去外面看看。(F/2020-10-25)早在几十年前,一个孩子求学的艰辛、求知的渴望已为今日的“守望学堂”埋下生长的种子:我现在在家乡开办“守望学堂”确实跟我的学习经历有关。我们当时觉得走出去非常困难,所以现在自己出力帮一下,或许就有更多孩子走出去,以后也会有更多人为乡村教育出力。(F/2020-11-25)
..........................

(二)现在:乡村教育的“最短板”
在教育精准扶贫、助力乡村振兴的时代潮流中,云霄县新里村的教育水平已得到很大发展。显性的学校教育发生天翻地覆的改变——从破房子到新校舍,从几个学生到几百个学生,师资队伍不断完善……但隐性的家庭教育仍像见不到光的死角,需要一股力量破除垣墙,送达光明。
学堂成立之初,没有想象中的掌声和鼓励,更多的是来自村民的怀疑和嘲讽:有的会说这是在做秀,根本坚持不了多久;有的会觉得这是为了赚钱,免费只是为了后期收费……(F/2020-10-27)由于教育的长期缺乏,村民思想的愚昧性和落后性在对“守望学堂”的认知中可见一斑。
有一个家长苦于孩子厌学问题,却把这个问题的原因归结为孩子“运气不好”,要通过“求神拜佛”的方式去改变:小孩一到校门口就哭。我们去拜神,说他运气比较弱,然后拜神去化解。这样之后去到学校就不会哭了。他现在读书到门口就自己进去了。(CJ/2020-11-17)家长有限的认知水平必然对孩子成长产生负面影响。家庭成长教育在关注子女成长的同时也关切父母智慧和家庭文化。孩子的成长必然是家庭、学校、社会各方合力作用下的产物。而家庭教育环节的薄弱正如木桶效应中的“最短板”。我们必须尽快修补“短板”,让“每块木板”都处于足够高的水准,孩子成长这个“木桶”才能承载更多可能。如此现状下,家庭成员思想水平的整体提升显得尤为必要。
当地家庭成长教育缺失的原因可以追溯到孩子父母亲的成长教育经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正赶上经济发展浪潮,当时做手工一天可以赚几十块钱。村里有一大批年轻人热衷于做生意,放弃了学习。所以现在当他们的孩子处于中小学学习阶段时,父母们因为没有受过教育,可能连小学一二年级的作业都没法辅导。(F/2020-10-27)而公立学校教育由于自身条件所限,也无法为家庭教育短板弥补缺失:我们在前期调研过程中发现,当地很多中小学寄宿条件有限,距离近的学生只能走读。(F/2020-10-27)


教育论文怎么写

.....................................

第二部分 “守望学堂”对乡村教育思想的践行

一、教育思想:大局意识
大局意识是顾全宏观形势的思想认识,是顾全国家利益、地区利益、单位利益和集体利益的表现。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必须牢固树立高度自觉的大局意识,自觉从大局看问题,把工作放到大局中去思考、定位、摆布,做到正确认识大局、自觉服从大局、坚决维护大局。”
20 世纪二三十年代,军阀混战的大环境破坏农村经济发展,帝国主义自鸦片战争后从未停止对中国的掠夺,内忧外患的危机导致中华民族在风雨飘摇中举步维艰。正值民族危难之际,陶行知将他的教育理想投射到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的伟大目标中。在给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院长罗素先生的信中,他表达了他的理想:“我生活的唯一目的,不是通过军事革命,而是依靠教育来进行民主主义建设。”教育的意义不再局限于教育本身,而是和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教育实建设共和最要之手续”②。作为“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一生追求的不仅是教育的进步,更是国家民主的实现。或者说,陶行知的教育实践和学术活动都是围绕着国家发展这一主题展开的,教育是他实现社会民主愿望的重要寄托。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奋斗目标,党中央不断深化扶贫领域改革,从“漫灌式”开放扶贫向“滴灌式”精准扶贫转变,确立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基本方略,通过“教育扶贫脱贫一批”促进教育强民、技能富民、就业安民。“守望学堂”家庭成长教育志愿服务是在实现乡村振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和“教育扶贫”政策号召下开展的。守望学堂着眼国家发展大局,“担负改造乡村生活新使命”①,通过“高校-中小学校-村庄-家庭”扶贫新模式打通教育扶贫“最后一公里”,另辟蹊径地走出家庭成长教育消除乡村贫困的新路。不论是陶行知的办学实践还是今日的守望学堂,都是出于对国家发展的关切,对人民福祉的关怀,这种为国为民的大局意识正是教育家们坚定向前、无往不利的力量源泉。
..............................

二、教育目的:主体精神
陶行知在题为《主人教育》的诗中写道:“做自己的主人,做政府的主人,做机器的主人,做大自然的主人”,强调教育要让民众学会“自立、自治、自卫”②。通过培养独立意识和主体精神,联合起来做自己的主人。这种主体意蕴在育才学校的学生自治实践中得到体现:“想要有能够共同自治的公民,必先有能够共同自治的学生”,也就是让学生通过自己立法、执法、司法的过程,养成道德修养、促进经验发展,养成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具备自立自强的品格。于是,陶行知通过《育才学校公约草案》赋予学生自治的权力,并成立学生自治会议作为学校的权力机关,让学生在真正的民主组织中锻炼自治能力。
扶贫先扶志扶智,教育脱贫攻坚战中,志智双扶是根本之策。只有让贫困地区的群众在思想观念上树立起摆脱贫困的信心,并辅以知识技术教育,才能激发脱贫内生动力,增强自我造血能力,从根本上铲除穷根。守望学堂深知“扶贫扶志扶智”的道理,始终将学生主体精神培养贯穿学堂办学始终。在教学内容上,学堂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统文化教育、公民意识教育等主流文化作为教学基础,再辅以学科专业知识、课外文化知识、社会实践知识等内容,让学生在知识、方法和价值观三个维度得到全面提升,给予学生正确的精神引领,在“志智双扶”中为学生的成长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其次在教学理念上,“小手拉大手”的方式赋予孩子“小老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通过孩子带动家长的进步,既是孩子教育主体性的发挥,也是带动家长学习成长的最佳方式。最后,在学堂的未来展望中,自主学习更是 F 老师的理想目标。基于目前疫情影响的客观现实,学堂致力于探索“远程教育”发展新模式,通过网络实现孩子在独立环境中的自主学习。这种模式不仅是贫困地区普及高质量教育的现实需要,也是增强学生独立自主学习能力的有益探索。但是,目前学堂在学生独立性培养上仍有欠缺,如未开设学生自治组织,未设置班委加强学生对学生的管理等。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精神的传达,而后由这份精神生发出自力更生、独立自主的社会发展力量。扶贫先扶志,破除贫困群众“等靠要”落后思想,培养乡村学生自立自强的内生动力,是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长远之策,也是乡村家庭成长教育需要努力的方向。


教育论文参考

...................................

第三部分 家庭成长教育促进乡村教育扶贫的思考...................................53
一、举办者教育情怀的初衷:教育扶贫思想.................................55
二、教育质量管理..............................................56
(一)教师质量管理:科研、教学和家校沟通...............................56
(二)教学工作:线上线下相结合..........................................57
结语......................61

第三部分 家庭成长教育促进乡村教育扶贫的思考

一、举办者教育情怀的初衷:教育扶贫思想
在新里村,F 老师经历了辛苦的求学生活,从小便深知乡村教育的困顿。出于对知识的渴望,对外面世界的向往,F 老师在困难中坚持学习,最终通过教育走出大山,实现自我脱贫。后来,怎样帮助更多人脱贫便成了他人生的重要思考。早在几十年前,一个孩子求学的经历和求知的渴望,成为践行他教育扶贫思想的启蒙,也为今日的“守望学堂”埋下生根发芽的种子。
生于斯,长于斯,F 老师对新里村的发展时时关切。在教育精准扶贫、助力乡村振兴的时代潮流中,云霄县新里村显性的学校教育水平已得到很大改善,但隐性的家庭教育却始终如见不到光的角落,无人问津。由于乡镇学校没有寄宿条件,学生只能每天走读。他们的父母大多外出打工,无法陪伴孩子左右;或文化教育程度极其有限,有些甚至处于半文盲状态,完全没有教育能力。孩子放学回家后,遇到学习困难没有求助渠道。当 F 老师发现家庭教育缺失这一新里村教育发展的“最短板”后,“守望学堂”的构思渐渐清晰,实现了从教育扶贫向教育精准扶贫的思想转化。
经历了实地调研、村民沟通和规划构思,2019 年 3 月,“守望学堂”在云霄县新里村创办。学堂利用新里村村部作为教室,从火田中学收集废弃的课座椅和黑板等教学用具。一经开班,学堂共招收了新里村及临近四个村一至九年级学生 30 余人,多是留守儿童。学堂的设立,充分填补了当地留守儿童家庭成长教育的空白,从家庭成长教育这一薄弱环节入手,实现了云霄县教育扶贫的精准化。实质上,办学者的教育情怀便是教育扶贫思想的践行,是 F 老师从早年形成教育扶贫思想,到调研和实践后找到“家庭成长教育”这一“留守村”教育中的短板,升华为家庭成长教育助力教育扶贫的精准扶贫思想,到最后开办以家庭成长教育为重要内容的守望学堂,付诸教育精准扶贫实践的整个过程。
...............................

结语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一直将农村脱贫问题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治贫先治愚”重要观点和“抓好教育是扶贫开发根本大计”重要指示为教育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指明了方向。本研究以党中央有关教育精准扶贫政策为依据,以家庭成长教育为切入点,通过“守望学堂”办学个案再现乡村教育扶贫生动图景。最后以陶行知教育思想为借鉴,提出新时代家庭成长教育促进乡村教育扶贫的全新思路。
本研究首先通过对教育扶贫相关政策文本解读,深刻领会党和国家领导人关于“教育扶贫”思想一脉相承的重要智慧,并通过脱贫攻坚工作、公平正义追求、乡村振兴战略等现实思考,更加明晰本选题的重大意义。在查阅相关文献后,笔者发现从“家庭成长教育”出发推动教育扶贫的研究成果少之又少。“守望学堂”的调研经历让我对家庭成长教育与教育扶贫之间的联系有了全新认识。以“守望学堂”为个案研究对象,对学堂创始人 F 老师、志愿者、学生和家长进行深入访谈后,我十分惊喜地发现学堂办学实践和陶行知先生乡村教育思想跨历史、跨时代的默契。两位教育者为国为民的教育情怀、志智双扶的教育智慧、笃行实干的教育品格和立足乡村的教育思想,从历史到现实,书写着家国的情怀、大我的境界,也为家庭成长教育推动乡村教育扶贫的现世探索提供重要引领。运用历史研究法,从传统智慧中寻找解决中国问题的“中国方案”。这一研究思路不仅是本论文的创新点,也足以体现我们强大的文化自信。
当然,研究仍存有不足,希望在今后的科研过程中加以完善。其一,个案调查的受访对象以学堂举办者、志愿者教师、家长为主,比较缺乏和学习主体学生的直接沟通,导致本研究结果一定程度上的不完整。其二,由于研究时间和精力的限制,笔者无法和访谈对象长期相处,只能通过受访者的语言描述获取部分信息,缺乏生活情境的描绘。其三,本论文的研究时间集中在 2020 年,即脱贫攻坚战的收官之年。目前,脱贫工作已经取得全面胜利。在“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新背景下,笔者应根据新形势,从“家庭成长教育”角度做更深入的思考。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