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自2005年在肯尼亚内罗毕大学成立非洲第一所孔子学院以来,截至2013年9月,非洲共有26个国家建立了35所孔子学院。2012年非洲联席会议上,国家汉办许琳主任总结非洲孔子学院发展特点为“全世界孔子学院发展最快、最具活力的地区”。近年来,中国文化活动推广在非洲成效显著,仅马达加斯加塔那那利佛大学孔子学院就在2013年开展了172场大小型文化活动,受众人数达53394人。笔者在该孔子学院担任汉语教师志愿者期间,负责文化活动的组织策划工作,并在具体的活动组织中对文化传播的理念、内容、方式、效果等问题进行思考,发现非洲地区孔子学院在文化活动开展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本文对马达加斯加塔那那利佛大学孔子学院中国文化活动推广情况进行调查,旨在研究马达加斯加塔那那利佛大学孔子学院中国文化活动推广的现状,介绍马达加斯加塔那那利佛大学初步推广的“连锁主题化”的文化活动模式,为具有文化活动推广共性的非洲其他孔子学院提供一个可供借鉴的范式,并对非洲孔子学院文化活动推广提出可行性建议,进一步促进汉语国际教育事业在非洲的发展。
1.2 研究意义
时代的发展对孔子学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国家汉办许琳主任指出:国家对孔子学院在下一个10年,即从现在开始到2020年的作用进行了重新规划,希望能够发挥“综合文化交流平台”的作用。从原来纯教汉语的路子走出来,成为综合文化交流平台。目前孔子学院的主要职能为汉语教学和中国文化推广,而几乎所有的中国文化推广都靠中国文化活动的组织来完成和实现。国务院副总理、孔子学院总部理事会主席刘延东在第八届孔子学院开幕式的演讲中指出:“办好孔子学院,离不开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作为支撑。”开展各种形式的对外文化交流活动,扎实传播中华优秀文化成了孔子学院又一大重要使命。近年来,各国孔子学院结合所在国家实际,融合中外文化元素,开展了一系列当地民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受到各方面广泛好评,但同时也存在不少问题。非洲作为全球孔子学院发展最迅速、最具活力的地区,八年来,在汉语教学方面已经走出了一条“汉语教学与社会发展需求紧密相关”的办学思路,但在文化活动推广方面还未形成有效的模式。
本研究为非洲孔子学院对中国文化活动推广的环境、内容等共性方面进行了概述,并提供了实践依据。马达加斯加除了自身的个性特征外,与其他非洲国家一样还带有几百年根深蒂固的殖民文化大环境,受众的价值观念、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等带有一定的殖民色彩。自 2008年揭牌以来,马达加斯加塔那那利佛大学孔子学院取得了飞速的发展,教学成绩斐然,文化活动如火如荼,也出现了文化活动主题不明显、深度不够、效果不突出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塔那那利佛大学孔子学院及时采取措施并逐步探索出新的模式和方法。本文希望通过展现塔那那利佛大学孔子学院在中国文化活动组织上的尝试与探索,并针对问题提出行之有效的对策,力争给国家汉办的继续指导和支持提供借鉴,给海外的其他孔子学院提供参考和启发。
第二章 塔那那利佛大学孔子学院中国文化活动推广调查
2.1 非洲孔子学院中国文化活动推广概述
2.1.1 非洲孔子学院的建设与发展现状
非洲国家的汉语教学始于 20 世纪 50 年代。1954 年,中国向埃及开罗大学派出了第一名汉语教师,揭开了非洲汉语教学的序幕。1956 年,开罗高等语言学校(1973 年该校并入艾因夏姆斯大学) 开设中文班,1958 年正式设立中文专业。20 世纪 60 年代至 90 年代,刚果、马里、也门、突尼斯、毛里求斯、毛里塔尼亚、喀麦隆、塞内加尔、苏丹等国相继在中国政府及本国教育部门的援助和支持下,在中学、大学开设了汉语课程或汉语专业。
进入21 世纪之后,中国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快速崛起。随着中非合作论坛的创设、中非经济贸易的不断增长、中国企业走进非洲以及中国远赴非洲旅游人数的不断增加,从事经贸、旅游服务的汉语人才在非洲的需求越来越大。以马达加斯加为例,随着中马经贸交流日益活跃,两国的物资互需迎来双方进出口贸易的增长,在马的中资企业、个体商户越来越多。由于在马的中国商人的文化层次普遍不高,在孔子学院学习汉语的学生都具有汉语、法语、马语三种语言能力,而在中国聘任懂法语的翻译不仅要出高薪还有一系列的签证等手续问题,因此当地的孔子学院学生更受中资企业的青睐。同时,随着到马达加斯加旅游的中国游客越来越多,马达加斯加自身的旅游业、服务业及机场等行业对汉语人才的需求也日益剧增。2011年9 月,塔那那利佛大学孔子学院汉语专业首批30名学生毕业,除12人赴中国攻读“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学位外,其余学生都被当地中资企业高薪挖走。2012 年8月,第二批23名毕业生中除 5名获得奖学金赴中国继续深造外,其余18 名毕业生都被当地中资企业“抢购一空”。另一方面,在马达加斯加,一般工人的月平均工资仅50-60美元,而在中资企业的工资能给到200 美元以上。学习汉语对马达加斯加学生来说,不仅是了解中国语言文化的途径,更是一个谋生的重要手段。“学习汉语,改变生活”已成为马达加斯加人汉语学习动机的真实写照。因此,马达加斯加“汉语热”愈来愈高涨,而塔那那利佛大学孔子学院也得以在马达加斯加持续的“汉语热”中不断壮大和发展。
2.2 塔那那利佛大学孔子学院中国文化活动推广调查
2.2.1 调查样本介绍
本次调查在广泛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确定研究目的和研究对象。于2013 年7月在非洲马达加斯加塔那那利佛大学和市中心(Behoririka)进行。调查样本有三类:
一类被试者是孔子学院学生,包括学分制(本科班)和非学分制(周末班和强化班)的学生。采取分层随机抽样方法,发放问卷 150 份,其中本科生 100份,周末班50 份,以班级为单位集体施测,直接发给每一位受调查者,由任课教师讲解后填写。受调查者收到问卷后,自由填写,在开放题部分选择自己熟悉和了解的语言,法语、中文或英语皆可,由于在课堂进行,回收问卷 150份,回收率达 100%,回收的问卷中删除了 7 份回答严重不完整的问卷,实际回收的有效问卷数目为143份,学分制学生98份,非学分制学生45份,有效问卷的回收率为 95.3%。
二类被试者是孔子学院汉语教师志愿者,采取分层随机抽样方法,在 80 名离任或现任志愿者中抽取 50 名,由笔者以邮件形式发送至志愿者邮箱,并以邮件形式反馈,共发放 50 份,回收 50 份,回收率达 100%,回收问卷均为有效问卷。
三类被试者是马达加斯加普通民众,旨在调查孔子学院在当地的影响力及普通民众的需求。由笔者设计好中文问卷,译成法语版本,共十个选择题,由学生在市中心统一组织发放,要求被试者当场填好,发放50份,回收50份,且均为有效问卷。
2.2.2 调查结果
2.2.2.1 受众分析
受众是传播的对象,在马达加斯加孔子学院的文化活动推广中,受众既包括在孔子学院进行汉语学习、参与文化推广活动的学员,也包括参加文化推广活动的海外民众,还包括与孔子学院教师进行日常交际互动的个体。他们是孔子学院教师作用的对象,是文化信息和文化资源的接受者与反应者,他们根据各自需求对文化活动推广内容进行选择性接触、理解和记忆,也通过反馈活动来影响孔子学院的文化推广过程。调查得知孔子学院受众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年龄层次多样化。由孔子学院学生回收的问卷可知,文化活动推广的受众,呈现年龄层次多样化特点。在收回的143份问卷中,男性为53人,占37.1%;女性人数为 90 人,所占比例为 62.9%。其中由于孔子学院本科班的学生较多,因此年龄大多集中在 21-30 岁,共 109 人,占 76.2%;其中 20 岁以下为 7 人,占4.9%;31-40岁13人,占9.1%;41-50岁 9人,占6.3%;50岁以上5人,占3.5%。由此可见,来孔子学院学习的学员年龄结构分布比较广,以年轻者为主,但是其中也不乏年龄相对较大或较小的学员。
第三章 连锁主题化新模式的探索---以春节为例...............27
3.1连锁主题化模式推广背景...................27
3.2 连锁主题化模式推广优势...............28
3.2.1 “一院多点”布局模式...............28
3.2.2 “多方合作”协同共进....................29
第四章 非洲孔子学院中国文化活动推广再思考............40
4.1 对传播者的建议.................40
4.1.1 培养素质,稳定传播队伍......41
4.1.2 整合资源,形成传播合力...............41
第五章 总结.................47
第四章 非洲孔子学院中国文化活动推广再思考
近几年,非洲国家经济增长迅速,中产阶级队伍不断壮大,但市民文化生活普遍贫乏,无法缓解文化产品需求巨大而本地供应不足的矛盾。针对非洲城市中产阶级这一庞大的潜在受众群体,中国文化传播事业拥有广阔的空间。新华社驻喀麦隆首席记者刘芳在接受笔者访谈时指出,中国文化在非洲时应尊重文化传播投入大、周期长的必然规律,量质兼顾且摒弃单向思维,在扩大阵地的同时积极探索新模式。马达加斯加塔那那利佛大学推出“连锁主题化”模式来,文化推广效果显著,也值得非洲其他孔子学院借鉴推广。但总体上,群众参与度、影响度、文化内涵挖掘深度还是远远不够。本章节将再结合调查中所出现的问题、连锁主题化模式初步推广的实践情况,根据拉斯韦尔“5W”模式中“传播者”、“传播内容”和“传播媒介”三个可控因素分析,对非洲孔子学院中国文化活动推广提出可行性建议,从而真正深入“受众”,达到良好的文化推广“效果”。
4.1 对传播者的建议“
2014年1月25日,罗马市中心又迎来了新一年的“欢乐春节”大型文化庆祝活动,再次吸引了数万罗马市民,场面空前宏大。此次活动由中国驻意大利大使馆主办、罗马市政府协办,诸国驻意大使、政府官员及社会各界友人出席了此次活动,各国媒体亦纷纷报导。”一年一度的“欢乐春节”活动已经在罗马连续成功举办了 4 届,已成为展示中国文化的一张名片,仅今年的受众人数达 10万。
“欢乐春节”活动能取得如此大的成功,其主要秘诀是得到了社会各界的支持,不仅有意大利使馆主办、罗马市政府、国际台—意大利教育中心广播孔子课堂、华人华侨等组织筹备,还有中国湖南省张家界魅力湘西艺术团、陕西省民间艺术剧院友情赞助演出,规模空前宏大,达到了文化推广的效果。
由调查得知,非洲孔子学院师资匮乏,志愿者服务周期短、流动快,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文化活动需求的需要。同时连锁主题化活动模式发现,孔子学院急需整合资源,特别是利用当地华人华侨的有利资源,形成推广合力,同时应培养一支稳定的传播队伍。
第五章 结语
中国文化推广活动作为综合文化交流平台建设的重要部分,在孔子学院职能中占越来越重要的位置。笔者在拉斯韦尔“5W”的理论指导下,整理一手资料,并从受众、传播者、内容、媒介、效果等方面调查了马达加斯加塔那那利佛大学孔子学院文化活动推广的现状,并结合春节实例对连锁主题化模式进行探析。同时从拉斯韦尔“5W”中的“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媒介”三个方面对非洲孔子学院文化活动推广问题提出建设性意见。
值得说明的是,由于论文的战线比较长,在做完调查,分析完孔院文化活动推广现状后,塔那那利佛大学孔子学院开始实施“连锁主题化”模式,并取得了一定成效,造成原为问题对策的“连锁主题化”模式已经开始实践,笔者便通过分析和个案探究对该模式进行介绍,并在最后一章对非洲孔子学院文化活动推广问题做再思考,并提出对策。
笔者在研究中主要利用了问卷和访谈的形式对马达加斯加塔那那利佛大学孔子学院文化活动推广的现状进行了调查。在问卷的设计、发放和统计的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不足。首先,在问卷的设计中,特别在教师问卷中,笔者没有将问题精简化,使得很多问题没有用在数据统计中。其次,由于普通民众问卷使用的语言为法语,使得调查对象还是懂法语的民众,未能真实体现孔子学院在最基层最普通民众中的影响力。最后,笔者在数据统计分析的过程中仅仅利用 EXCEL的均值,导致数据分析方法的单一性,可能存在最终分析的主观性。以上这些不足之处需要笔者在今后进一步的研究中继续补充和提升,力争做到全面、细致、客观、科学。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