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的眼光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16415 日期:2023-07-16 来源:论文网

第一章 音乐教育学的学科属性分析

第一节 、基于“体验”的音乐学
坦率地说,音乐作为一门艺术是十分大众化的,但是音乐作为学术却是大众不甚了解的学科,常常被看作是唱歌、弹琴之类带有装饰性的特色学科;音乐的确包括了弹琴唱歌,但是在这些歌声和琴声里究竟包含了怎样的意义,却是需要演唱者和演奏者赋予的。在怎样的环境中运用怎样的音乐?怎样的音乐历史反映了怎样的社会文化真相?我们用什么样的标准选择音乐并用于陶养一代又一代的青少年?我们以什么样的方式来实施音乐教育?华中师大音乐学院提出"艺术与学术并进,质量与特色双赢"的办学宗旨,就是突显了在努力提升艺术实践水平的同时,重视推进学术研究"①由此产生了以下问题-
一、什么是“音乐学”
"音乐学"最早在欧洲见于米茨勒1738年在德国成立的团体名称"音乐学协会"(Societaet der musikalischen Wissenschaft),该词意思为"音乐的科学",后来福格勒还用过"音响科学"(Tonwissenschaft)这个词。后由加提(A.Gathy)把音乐(Musik)与科学(Wissenschaft)连成一体。人们通常认为这门学科的确立开始于德国音乐学家克里桑德(F.Chrysander)在1863年编撰的《音乐学年鉴》。在本世纪初的其他西方国家也相应产生了对应的名称:法语的"musicologie"和英语的"musicology",并以它取代了自古以来沿用的"音乐研究"(musicresearch)和"音乐科学"(science of music)等概念。历史上对音乐学的学科研究对象和范围的定义有四种:
(一)"音乐学应以构成音乐的物质材料和对它的感知过程作为主要研究对象,也就是说以音乐产生和传播的物理过程与人感知它的生理过程为对象。"(以19世纪60年代德国学者赫尔姆霍尔茨为代表,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放弃该主张)
(二)音乐学应以音乐的历史发展和演变,或者更确切地说是以西方音乐的历史作为中心课题。这种主张产生自西方音乐研究的传统,至今美国的一些大学和学者仍把西方音乐史研究称为音乐学,而把非西方音乐的探讨称为民族音乐学。
(三)音乐学是一种知识领域,这种知识领域是把音乐艺术作为一种物理的(语法信息)心理的、美学的(语用信息)和文化的(语义信息)现象研究当做它的对象。(《新格罗夫音乐与音乐家词典》,第12卷,"音乐学"条目,1980年)。
(四)"音乐学是运用各种学术性方法(如从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方面)研究有关音乐的一切事物的学术领域之总称。"(日本《新音乐词典》),"音乐学"条目,1977年)。
以上的关于"音乐学"的定义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它是采用学术性的方法来研究有关音乐的一切事物,内容总体来说涉及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在实际的探讨中由于研究的具体对象、角度和方法的不同,分为了多个不同的部门,对这些部分相互间的关系的把握自然也属于音乐学的研究范围。虽然从两千年以前的古罗马时期人们就开始了音乐学分类的问题研究,直到现在也产生了多种多样的分类体系,但很多并不能做到完全符合分类学的八大公理。目前学界比较成熟的分类方法是在俞人豪的《音乐学概论》中所提出的以德国音乐学家维奥拉(W.Wiom)的分类法为参照,将音乐学大致分为历史音乐学、民族音乐学和体系音乐学三大部分(不包括音乐教育学在内),他在《比较音乐研究》一文中指出:"音乐学所划分的研究分支,它们以音乐文化的构成要素为对象(如历史的、民族的、自然的、社会的),并且越来越表现为体系性的、历史性的和民族学方面的"。
按照他的分类体系,第一大类是属于历时性的纵向研究,是探讨同一个文化领域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存在状态;第二大类则是以共时性的横向研究为特征,考察的是在相同的时间、空间和历史阶段内分别存在的各类音乐的共同基础、音乐文化的基本要素和原理;第三大类则研究音乐的民族特征,包括纵横两个方面的探讨。但是这个第三大类的分类违背了分类学的公理二的要求,即子项的划分要形成明确的种差,不能违反排中律,意思就是诸子项不能发生彼此包容的现象(参见《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卷》第311页"划分"条),当然这和民族音乐学作为一个新兴的学科的特殊性是有一定的关系的。虽然在这个分类中没有列入音乐教育学,但是教育学作为科学的标志必须是以心理学的研究为基础和背景的。皮亚杰认为,教育学作为一门科学,只能从有了心理学作为它的理论基础和方法论基础之后才开始的。教育学并不是一个具体的专门的学科,它只是研究教育的主体和客体在文化交流和信息传递过程中所产生的心理问题和对策,当然这中间还包含了体系音乐学中其它的所有的子项。想厘清音乐学内众多与其它学科有交叉特征的子学科的相互关系是非常复杂和困难的,这也是音乐学科的最重要的研究内容之一。
二、基于“体验”的音乐学 21
通过华中师大音乐学院臧艺兵先生提出的"艺术与学术并进,质量与特色双赢"的办学宗旨来看,显然,"音乐是艺术,音乐学是学术;音乐作为艺术重在技术和感觉(技术作保证、感觉作引导)的实践层面,音乐学作为学术重在文化上的理性的理解和研究层面。"他们是理论和实践的关系,二者是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缺一不可。达尔克罗兹在1892年从事曰内瓦音乐学院的和声、视唱练耳课程教学时就发现了传统音乐教学的弊端:"音乐理论与实际音响、音乐 情感相分离;技术的练习与艺术的表现相割裂"。
"从后现代哲学视野来看,目前西方流行的达尔克劳兹、奥尔夫等音乐教学法的体态律动,音乐与视觉艺术、戏剧舞蹈的结合;美国国家综合艺术教育标准(音乐、视觉艺术、戏剧、舞蹈)的出台,以及音乐教育实践哲学的兴起,它认为"音乐聆听"是带有被动的行为,参与和身体行为是音乐实践的重要部分,这意味着对音乐"身体地位"以及身体整体感觉的突出,以及对音乐身体社会性经验的重视。"
中国音乐学院的桑海波博士的 "量化型全息音乐环境教育模式"以培养幼儿的五个动感系统的整体协调,其中包括听动感、视动感、触动感、嗅动感和味动感。引导幼儿既能快速远离懵懂的混沌状态,从而达到身心与自然和社会的平衡和谐,自然健康。这种模式经过8年的教学实践证明了它在音乐体认能力方面的教学能力超越了一般的教学方法。从桑博士成功的教学案例也可以看出,以人类的各种感知觉与运动觉相结合的音乐体认的学习模式已经形成为一种普遍性的潮流和共识。

第二节 “教学原理”释义及教育学概念分析
一、“教学原理”释义
《教学原理》(Powerful principles of instruction) —书是由钟启泉、赵中建主编,美国密西根州立大学教授Stephen L.Yelon先生编写的关于教学原理的著作,在该书的前言里写道:"这是一本关于教学原理的书,每个原则都是有效的,但是所有原则的综合更是一个强而有效的架构"。强调原则的重要性是因为原则是普遍而有效的,是教学中"不易"的成分,而教学流程则可以随机应变。正如史蒂芬蔻非(StephenCovey, 1989)在其《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The Seven Habits of Highly Effectivepeople) 一书所说的:原则是引导人类决策与行动的基本观念,必须时刻贯串于你的行动和思考中,原则既不是实用流程,也不具备明确的情境特质,而是广泛且一般性的纲领。教学不是以一套技术所组成的,它是以许多组有效原则为基础整合而成,再加以独具匠心而形成的巧艺。教学原则能协助你理解某种教学管用不管用的理由,这些原则将能协助你针对教学效果的掌握所进行的分析性思考;教学原则能以创意而非弹性的方式协助你设计教学活动。你不必只仰赖传统的发展技术或制式的教学方法。原则赋予你判断传统教学策略的价值,与形成自己的教学流程之基础;教学原则能协助你找出教学问题的成因,并发现解决方式,使你能够将你的教学活动修正得更严谨且更有意义;教学原则能为你和同事提供共同的词汇,以使彼此能够容易沟通并解决教学问题。

二、“教育学”的概念分析 ..............................................................22-23
第三节 音乐教育学的学科属性分析 ...............................................................23-25
一、自然属性(科学性) ....................................................................23-24
二、人文属性(艺术性) ..................................................................24
第二章 音乐全息教学原理的理论建构 ...............................................................25-41
第一节 音乐全息教学原理的理论基础 ................................................................25-32
一、哲学的理论基础 ..............................................................................25-27
二、结构主义的理论基础 .......................................................................27-29
第二节 音乐全息教学原理的概念体系 ....................................................................32-34
一、“音乐学”的全信息概念体系....................................................................32-34
二、音乐的三个阶段信息的逻辑关系 ....................................................................34
第三节 音乐全息教学原理 ...........................................................................34-36
一、以音乐语法信息的“习得”为逻辑前提 .........................................................34-35
二、以音乐语义信息的“认知”为根本保证 ............................................................35
第四节 音乐全息教学原理的建构方法和教学原则 .................................................................36-41
一、“变易”的原则——音乐教学现象的分析与归纳(感性) ...............................................36-37
二、“不易”的原则——音乐教学规律的揭示(知性) .........................................................37-38
第三章 音乐全息教学原理的解读及应用 ..................................................41-54
第一节 音乐全息教学原理在高师音乐学专业课程中的解读 ..............................................41-47
一、技巧课程(演唱、奏与教学课程) ...........................................................42-44
二、理论课程(乐理、视唱练耳、和声、曲式、复调、配器) ...................................................44-46
第二节 音乐全息教学原理对我国新音乐课程标准的解读..................................................................47-50
一、音乐课程性质与价值的全息解读 ...............................................................47-48
二、音乐课程内容标准的全息解读 .........................................................48-50
第三节 音乐全息教学原理对世界三大著名音乐教学法的解读 ..........................................................50-54
一、达尔克罗兹教学体系 .................................................................50-51
二、奥尔夫教学体系 ..................................................................51-52

结语:

音乐科目的学习不仅要求情感,而且也像学校任何其它科目一样要求智力。同样地,只有通过对音乐形态的"听、读、写"的全面掌握才能入门。音乐学科并不仅仅是关于音乐作为听觉艺术的单一学科,它还包含了很多重要的艺术门类以及艺术之外的其它门类,这种交叉性和多元性是我们必须时刻要意识到和注意到的,再加上教育学这门综合性社会性学科的介入就使得音乐的教学变得更加综合、交叉、复杂。因此在对音乐学科教学的研究阶段,就必须不遗余力地从宏观、中观、微观的各个不同的视角和层面,从各种不同学科的理论层面,不断地探索和发现各级给类的音乐学科教学中存在的普遍性原理和法则,针对我国的国情和地域以及民族的特点,创造性地制定相应的具体的音乐教学方法,这不是单个的研究者能够完成的。"一种新的科学的教育方法,并不是由某一个孤立的工作者或某几个教育家用纯粹的推理,从某一特殊的研究中演化出来,它们是许多战线上同时出现的一种不可避免的趋势和潮流的产物"。①地球是圆的,世界万物的运动规律也是在周而复始的不断循环中寻找新的方向,任何事物的终点都是一个新的起点,本文只是笔者在音乐学科领域的学习、从教以来的一些心得和体会,只是笔者作为一名普通的音乐教育工作者个人的一些教学观念和意识的汇报,如果能够给现在和未来的音乐研究和教学的学术同仁们提供一些启发和帮助的话,我就不会为我今天的毕业答辩而愧疚了。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