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一、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一)选题背景
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从政治上、思想上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毛泽东同志提出了培养造就千百万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战略任务,明确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是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邓小平同志反复强调“造就具有社会主义觉悟的一代新人”、“把青少年培养成忠十社会主义祖国、忠十无产阶级革命事业、忠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优秀人才”。*********同志也多次强调一个缺乏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的干部,是不可能担当起他所面临的各种艰难、复杂的任务的,我们必须努力培养和造就一大批青年马克思主义者”[3]。*********同志也指出德才兼备的大学生是培养造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战略任务的重要组成部分。
改革开放特别是十二届四中全会以来,党中央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切实加强和改进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领导。我们党制定了一系列重要方针政策,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进行了不懈努力。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将“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深入进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要坚持不懈的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二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大学生,深入开展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教育,开展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历史教育,使大学生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发展规律,开展基本国情和形势政策教育、开展科学发展观教育,使大学生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认识国家的前途命运,认识自己的社会责任,确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理想和坚定信念。同时,要积极引导大学生不断追求更高的目标,使他们中的先进分子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确立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念。作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四个主要任务中的第一个任务。此后,在党的十六大上,又从党和人民的事业长远发展出发,提出了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的战略任务。
近年来,党和国家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累积了重要经验,取得了积极进展。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的主流积极、健康、向上。他们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坚决拥护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对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充满信心。但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对外开放的条件下,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的环境中大学生的独立性、选择性、差异性明显增多。一些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等问题。在国际上,敌对势力与我争夺下一代的一斗争也更加尖锐复杂。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还面临着与新形势、新任务不相适应的问题,存在不少薄弱环节]。因此,必须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高度重视,多途径,多方法,多角度的深入对大学生信仰教育的研究。
(二)研究意义
从理论意义上讲,信仰是一种巨大的力量,它是一个国家乃至一个民族的精神支柱。当代大学生是社会的精英,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他们的信仰、价值取l句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前途和命运。本文分析了大学生在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心理认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影响大学生认同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因素,提出了改进信仰教育的对策,为提高高校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保障性、实效性、针对性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从实践意义上讲,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一直是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文中的数据都是源十最近4年相关学者的调查研究,有助十及时、全面的了解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认同现状,为高校教育教育改革提供参考。从心理认同的视角进行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研究也可以为大学生信仰教育提供新的研究路径和方法,丰富大学生信仰教育的研究成果,增强其实用性。
二、研究现状与评述
(一)国内研究现状
近年国内的教育界和理论界对意识形态方面越来越关注,对十信仰、信仰教育也越来越重视,在专著方面主要有刘建军的《追问信仰》、《马克思主义信仰论》,冯天策的《信仰导论》、《信仰:人类的精神家园》,荆学民的《人类信仰论》、《社会转型与信仰重建》《当代中国社会信仰论》,檀传宝的《信仰教育与道德教育》等。
关十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研究不但数量上有所增长,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研究角度也越来越广泛,通过在CNK工上以“篇名”检索“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1999年至2012年3月期间共有学术期刊论文45篇,优秀硕士学位论文2篇。综合以往的研究成果,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对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意义或必要性进行研究。主要有土宇的《论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及其现实意义》(2011)他提到“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就是使大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信念的教育,目的是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吸引力和实效性,不仅培养大学生具有较强的专业文化素质,同时培养大学生具有较强的思想政治素质,发挥大学生的自我教育作用,把大学生真正培养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李晓兰的《浅议对大学生加强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必要性》(2000),她在文中指出“在大学里,不管是学工程技术的,还是学数理化的,都会碰到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问题。大学生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不对,关系到能否提高自己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关系到能否成才的问题。只有掌握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才能做好实际工作。”除此之外,还有严薇的《要重视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2002)、王子男的《必须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2001)都将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二)国外研究现状
前苏联的历届中央领导集体和苏联政府对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都十分重视。在教育方式上,他们频繁举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专项活动。比如规定所有大学生都必须要参加社会政治实习、在大学生口常生活和业余时间,渗透式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经常组织大学生讨论政治时事、组织关十社会主义优越性等专题讨论会、举办有关思想政治教育的优秀创作展览等。
美国在道德教育中非常注重信仰教育,学校、家庭、社会都把宣传信仰教育当作义不容辞的责任。他们在信仰教育中非常注重教育的连续性、稳定性和一贯性,并目_保持在信仰教育过程中的双向互动,以调动受教育者参与的积极性,尽量使教育产生内化效应。
口本除在校园中大力宣传民族精神和共同信仰之外,还建立家长教师i办会等组织来促进学校和家长的沟通和配合,充分发挥社区机构在思想教育中的作用。
港台、新加坡等地多采用将传统儒家文化与信仰教育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大学生的信仰教育。
巴西的著名教育家保罗·弗莱雷在他的代表作《被压迫者的教育学》中,提出过著名的“解放教育思想”,倡导“对话式”教育,认为如果没有了对话,就没有了交流;没有了交流,那也就没有了教育。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本文一共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对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相关概念进行界定。这是本文的基础理论部分,首先厘清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心理认同的相关概念,阐述了心理认同对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作用。
第二部分,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心理认同的现况。本部分包含了当前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积极认同和消极认同两个方面。
第二部分,从信仰教育的外在环境、教育过程中的缺陷、大学生自身的心理特点二个方面分析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消极认同的原因。
第四部分,心理认同视角下改进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对策分析。本部分对应第二部分的原因分析从外在的社会、家庭、网络等环境因素到高校的教育方式方法改进,再到大学生的自我认同,对改进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对策进行深入分析。
(二)研究方法
以文献研究法了解信仰教育问题在国内国外的研究状况,通过对已有的研究成果进行收集、梳理、归纳,提出本文的研究角度、内容。
采用综合分析法深入了解和把握影响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各个因素,认清其特征和本质,进行深入研究。在此基础上,考察各个因素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制约关系,对这些要素和环节之间的关系做整体上的综合。
此外,由十信仰教育活动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它是一种主、客观紧密联系的活动。因此,对十信仰教育的研究离不开心理学的专业知识。这里主要借鉴心理学的概念,把需要、动机、认知、情感、意志、逆反心理、从众心理、社会刻板印象等心理学范畴引入信仰教育研究的过程中,对主体的心理进行深入分析,真正洞察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心理认同的过程,促进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心理认同。
1 相关概念界............................ 15-21
1.1 马克思主义...................... 15-16
1.2 心理认同 ...............................16-18
1.3 心理认同对大学生.................................... 18-21
1.3.1 破解交流障碍,形成........................... 18-19
1.3.2 满足精神需要,提供.................................. 19
1.3.3 激活学习动机,点燃信仰学.......................... 19-20
1.3.4 提高接受水平,加快信................................20-21
2 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 21-25
2.1 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心理................................. 21-22
2.1.1 马克思主义信仰是................................... 21
2.1.2 高度认同社会主义....................................... 21-22
2.1.3 拥护党的领导,对社会.......................22
2.1.4 积极肯定高校思.................................. 22
2.2 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 22-25
2.2.1 对教育内容认....................................... 23
2.2.2 对教育活动情绪...........................23
2.2.3 在教育实践......................................... 23-25
3 影响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 25-31
3.1 教育环境的影.................................. 25-26
3.1.1 社会因素的......................... 25
3.1.2 家庭观念的........................25-26
3.1.3 网络环境的........................... 26
3.2 教育过程中的............................... 26-28
3.2.1 教育主体性................................... 26-27
3.2.2 建构认知图............................. 27
3.2.3 教育手段............................ 27-28
3.3 大学生心理特.......................... 28-31
3.3.1 缺乏高层.............................28-29
3.3.2 难以客观..................... 29-30
3.3.3 缺乏情绪控制力............................... 30-31
4 心理认同视角下改进大学生................................ 31-42
.................................................................
结语
李大钊言:“青年者,人生之土,人生之春,人生之华也。国家不可一口无青年,青年不可一口无觉醒。大学生作为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一望,是祖国的未来。他们的信仰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兴衰成败。新时期加强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生动体现,是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铸就坚实基础的重要战略举措,也是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新形势下指导地位的必然要求。加强高校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需要全社会的通力合作。详细调查高校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认同的现状,深入分析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消极认同的原因,努力探索更加适合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新方法、新途径,都是当前信仰教育工作面临的重要紧迫的战略任务。
本文从教育学的一般理论出发,以心理认同为切入点,明确了在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中各方面的矛后,从大学生内部的需要、认知、情感、意志等心理因素进行分析,指出大学生对信仰教育消极认同的内部原因,进提出改进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对策。由十本人对教育学、心理学的知识掌握有限,材料收集也不是很丰富,本文从心理认同的视角对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问题进行研究也只是一个初步的尝试,对一些问题的探讨还不够深入,不可避免地出现一定的局限性。尽管如此,我还是希一望我的粗浅研究,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引起从心理学的视角对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改进。
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是一项长期、系统又艰巨的任务,必须随着社会的不断变化发展加以改进和创新。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十创造性,才能增强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工作的吸引力、感染力以及针对性、实效性。由十本人才疏学浅,学识有限,也因为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问题的确是一个难度较大的问题,研究它需要多方面的知识,所以本文一定存在许多欠妥之处,探讨深度尤显不够,欢迎各位专家、学者和老师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