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会计论文,会计学的产生和发展是与近代会计的形成及发展密不可分的。在欧洲,早在12~13世纪,意大利的商品货币经济已比较发达,借贷复式簿记已出现于热那亚、威尼斯等城市。1211年意大利佛罗伦萨银行已用借贷复式记账法记账,当时人们称这种记账法为“威尼斯簿记法”。(以上内容来自百度百科)今天为大家推荐一篇会计论文,供大家参考。
优秀硕士会计论文范文篇一
第 1 章 绪 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存款作为商业银行的一项重要负债和重要的资金来源,是区分商业银行与其他商业机构的重要标志,也是商业银行生存及业务规模扩展的决定力量。此外,存款业务涉及社会的每一个单位、组织和个人,与国家的政局稳定和经济发展联系密切;中央银行也运用提高或降低存款利率的货币政策,鼓励或抑制存款来对经济发展进行宏观调控。同时,银行存款是活动性很强的资金,它的收付款项比较频繁,容易给贪污盗窃、营私舞弊和其他不法行为以可乘之机,因此加强商业银行存款业务的监督和检查尤为重要,国家必须加强对商业银行存款业务的审计以保证存款安全的安全[1]。而随着商业银行信息化的迅猛发展,一方面,商业银行存款审计软件信息技术得到广泛应用,存款业信息技术化的审计离我们渐行渐近了,并将成为今后审计发展的主流;另一方面,审计范围和审计规模的逐步扩大,各种各样的金融犯罪和信用危机也对审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弊手法在电子化和网络化环境下越发隐蔽,使得数据追踪更加困难,审计无从下手。新的环境、新的技术必然给传统存款业务的审计理论研究和实践提出了新的问题和挑战。为了更好地适应被审计单位需求的变化,我们必须尽快对审计观念与理念、审计方法与手段、审计的技术与方式进行创新,从而实现存款业务传统的审计方式和审计手段的变革。数据库技术审计,就是在此背景下应运而生的审计方式,它主要是基于信息技术和企业数字平台,对数据库中的内部数据、数据处理过程及所依赖的信息系统的审计。一种新型的审计理论、方式和技术具有其他任何审计模式不可替代的优势,尤其在对海量数据的处理上,直接运用所需的电子数据,可以增强审计效率[2]。用户能够实现验证性分析,具体先通过发现大量数据中的一致数据模式,接着用数据分析模式来预测趋势和行为,然后实现对数据间潜在模式的挖掘来寻找出用户可能忽略的信息,最终可以有助于审计人员对前瞻性、决策性信息做出预计,更好地满足用户对信息的需求。本文正是基于数据库技术,构建了商业银行存款业务分析模型,并在范例中加以验证分析,解决了现行审计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瓶颈”问题,适应了商业银行存款业务审计的发展需要。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本论文确定的研究范围是商业银行的 IT 审计,在这一领域,我阅读了大量的国内外文献,主要研究成果有以下这些内容:国外已经开始用数学和统计学的方法研究信息系统风险,并且 IBM 和甲骨文等知名 IT 企业已开始开发信息系统风险预警系统,主要有《IT Governance at theNBB Bank》[3]研究报告中重点设计了 NBB 银行的 IT 治理方案,从风险和财务评估中识别了 40 个标准,根据标准给出 1-6 的不同等值分,最后根据矩阵图得出了NBB 银行首先应给予优先发展的 IT 项目。詹姆斯 A.霍尔在《Informaition SystemsAuditing and assurance》[4]一书中介绍了用于确定潜在计算机风险关键领域的风险评估模型,并针对计算机操作、数据管理、系统开发、系统维护、电子商务等领域探讨了各自的风险、控制、审计框架。国外近年来也开发了 IT 辅助进行内部管理控制的软件,例如 IBM 公司结合银行业务与风险管理战略,推出了《整合管理平台、规避欺诈风险一一银行业全面提升操作风险管理水平》[5]白皮书,提出了“建立统一的风险管理战略、加强运营实时监测、构建整合的欺诈风险管理平台、采用先进的反欺诈信息技术”的风险管理架构。Oracle 发布了内部控制管理应用软件(Oracle Internal Controls Manager),作为 Oracle 电子商务套件(Oracle E- Business Suite)的一部分,Oracle内部控制管理应用能够帮助企业有效地执行 SOX 法案第 404 章的要求。它充分利用了 Oracle 工作流应用的功能,从而使 Oracle 内部控制管理应用能够赋予企业创建和记录内部过程的能力,并允许企业设计其业务过程,把它们集中存储在资料库中,方便、全面地监测业务过程,确保业务在规定范围内发展。一旦系统侦察出任何偏差行为,将被自动发送并向适当人员报警。
国内关于商业银行 IT 审计的研究,主要分三个方向,第一个是侧重 IT 审计流程研究,主要有林众在《我国银行计算机审计系统框架与流程研究》[6]中,从银行内部审计的角度,根据我国银行信息建设现状与内部审计现状的研究,设计出涵盖了从审计立项、审计调查到审计数据的采集、转换、验证以及审计数据分析和审计收尾的各个阶段计算机审计的具体流程。大连市商业银行稽核审计部、大连市商业银行计划财务部的穆毅和林春慧指出了商业银行 IT 审计进程与策略和银行 IT 审计方法的综合应用方法,包括 IT 风险识别、评估、控制等。第二个方向是侧重商业银行 IT 审计策略研究,主要有李辉、杨青峰《商业银行 IT 审计的策略与方法》[7]中,明确指出了国内商业银行 IT 审计目标与内容,提出了商业银行 IT 审计进程与策略:包括确定 IT 审计单位,确定独立 IT 审计组,IT 审计方案与计划,IT 审计实施,IT 审计报告,持续改进等。刘杰在《银行信息系统审计对策》[8]中明确指出了建立信息系统审计的标准和规范、建立全方位的信息系统审计体系、建立合理的信息系统审计模式、培养信息系统审计的专业人人才等审计对策。
第 2 章 数据库技术相关理论
2.1 数据库技术
20 世纪 60 年代末 70 年代初,数据库技术应时代发展产生了,以数据资源的有效管理和大量存取为主要目的。数据库技术主要研究对象是如何实现对数据的存储,使用和管理。近年来,在数据库技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相互发展、相互渗透的、相互促进,是当今计算机领域中当之无愧的发展迅速、应用广泛的两大领域[11]。现世界上已有数百万个数据库系统在运行,其应用领域已渗入到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环节,从企业管理、资源分配、经济预测、银行业务、到信息检索、普查统计、档案管理等。我国 20 世纪 90 年代初在全国范围内装备了 12 个以数据库技术为基础的大型计算机系统,这些系分布在邮电、计委、银行、电力、铁路、气象、民航、情报、公安、军事、航天和财税等行业。数据库技术不仅应用于事务处理,并且进一步应用到情报检索、人工智能、专家系统、计算机辅助设计等领域。作为信息系统的一个核心技术----数据库技术,能用计算机实现对数据的辅助管理。它主要的研究对象是如何实现数据的组织和存储及如何实现数据的高效获取和处理,实现方法表现先对数据库的结构、存储、设计、管理以及实现方法、基本理论的利用,然后对数据库中的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和理解[12]。
作为现代信息科学与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数据库技术也是计算机数据处理与信息管理系统的核心。它要研究和解决的是如何在计算机信息处理过程中有效地组织大量数据以及数据的存储,减少数据库系统中的数据存储冗余、实现数据的共享、确保数据的安全以及快速地检索和处理数据等等。数据是数据库技术研究和管理的对象,这也就限定了数据库技术所涉及的具体内容应该要包括:指定的结构建立相应的数据库和数据仓库可以通过对数据的统一组织和管理来实现;在对数据库管理系统和数据挖掘系统进行设计时,应实现用户对数据库中的数据进行添加、修改、删除、处理、分析、理解、报表和打印等多种功能;利用应用管理系统最终实现对数据的处理、分析和理解。
第3章 数据库技术在商业银行存款业务............. 25-31
3.1 银行存款业务审计中应用数.............25-26
3.2 银行存款业务审计中应用数据库............. 26-27
3.3 银行存款业务审计中数据库技术............. 27-31
第4章 数据库技术在商业银行存款业............. 31-65
4.1 应用的案例背景及目标 .............31
4.1.1 应用的案例背景............. 31
4.1.2 应用的目标............. 31
4.2 数据的准备 .............31-37
4.3 数据分析过程............. 37-59
4.3.1 银行存款业务多维数据分析............. 37-55
4.3.2 银行存款业务合规性分析............. 55-59
4.4 结果解释及应用............. 59-65
4.4.1 存款业务多维数据分析结果............. 59-61
4.4.2 存款业务合规性分析结果............. 61-65
结论
数据库审计作为种新兴的学科,在审计中,已经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在审计信息化的大趋势下,数据库审计技术应用于业务数据的分析,必然会有十分广阔的前景。本文基于现行商业银行信息化的迅猛发展及业务拓展,分析了传统审计手段给审计工作所带来的诸多影响和实施的问题,提出了将数据库技术应用于存款业务数据审计中的一种新思路,并提出了依照这一新思路实现的数据分析模型。本文构建了一个存款业务数据数据库审计的分析模型,并在真实软硬件环境下都得到了实现,利用计算机的功能和速度优势,提高审计效率及审计质量,为商业银行存款业务审计的进一步发展作探索。具体研究结论如下
1. 数据库技术可用于存款业务审计数据采集可利用备份/恢复功能来完成审计数据采集,或者采用数据库工具完成数据采集,通常审计数据采集的常用数据库工具为 MS Access、MS SQL Server 等,还可通过 ODBC 接口来实现对于异构数据库数据的采集[16]。审计人员可以实现两数据库间的直接访问,具体是依靠 ODBC 数据库访问接口对审计信息系统数据库的数据直接访问,同时将数据转换问所需的格式。因此,计算机辅助审计中的数据采集原理实际上可以与数据库技术中的数据迁移一致。
2. 数据库技术可用于存款业务审计数据预处理计算机辅助审计中重要的一个步骤便是审计数据预处理。基于被审计单位数据的繁多复杂和采集数据的数据质量问题,原始数据无法满足数据分析的要求。同时,上述问题对后续审计工作和审计结论的正确得出具有重要意义。所以,采集后的数据不能立马分析,而是应该经过一道预处理程序,使得满足数据分析的要求。通过数据库技术能够实现对商业银行存款业务审计数据的预处理工作。
3. 数据库技术可用于存款业务审计分析商业银行存款业务主要分为两大类别:对公存款业务和个人储蓄业务。这两大业务具有较大的不同,其风险点和审计目的和需求都有很大差别。因此,本文主要从对公存款业务和个人储蓄贷款两个方面,结合审计需求和业务风险点来分析数据库技术具体可应用的领域。
参考文献
[1] 张筑生.信息环境下数据式审计的应用:[江西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南昌:江西财经大学,2010,60-65
[2] 汤锋.信息环境下午数据式审计的应用: [江西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南昌:江西财经大学,2010,3-4
[3] Yusufali,Musaji.Integrated Auditing of ERP SystemsE.Publisher,2005,7
[4] 詹姆斯 A.霍尔.InformaitionSystemsAuditingandasSurance,2006
[5] IBM.整合管理平台、规避欺诈风险--银行业全面提升操作风险管理水平,2005
[6] 林众.我国银行计算机审计系统框架与流程研究:[对外经济贸易硕士学位论文].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6,42-45
[7] 李辉,杨青峰.商业银行 IT 审计的策略与方法.信息空间,2004,7:108-109
[8] 刘杰.银行信息系统审计对策.现代金融,2007,5:7-9
[9] 陈婉玲,衰若宾.COBIT 及其在信息系统控制与审计中的应用.审计研究,2006
[10] 刘红 . 利用 IT 审计防范银行信息化风险 - 银行数据集中后的思考 . 价值工程,2006,6:74-75
优秀硕士会计论文范文篇二
第 1 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复杂多变的论文范文内外部环境和日益明显的矛盾冲突,使得当今的突发事件同过去相比产生着越来越广泛的影响。近几年来,国外如美国 9.11 事件、印度洋海啸、禽流感疫情、甲型流感等,国内如 1998 年长江特大洪水、2005 年松花江水污染、2008年 5.12 汶川地震、2009 年台湾“莫拉克”台风等自然灾害,2008 年 3 月拉萨、2009年 7 月乌鲁木齐打砸抢烧等人为破坏事件,2003 年非典来袭、2009 年 H1N1 甲型流感等卫生疾病等,均不同程度地给当地居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巨大损失,有的甚至呈现向周遭蔓延的趋势。这些危机事件因其具有的破坏性、突发性、复杂性和扩散性等特点,均对人类社会的稳定和发展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面对突发事件带来的损害和威胁,各个国家都展开了积极的应对工作。实践证明,这些措施在保障生命财产利益和社会秩序稳定方面取得了明显效果,总体看西方国家依靠其完善的体制机制保障和先进的信息技术,为其他国家开展危机管理提供了良好典范。如 1998 年加拿大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审计部门就当地地震预防工作准备开展了审计,评价了地震预防准备工作的充分程度,针对可能存在的风险进行评估,发现可能存在的问题和隐患,据此提出审计建议,属于典型的事前绩效审计。菲律宾马尼拉审计署审计了 2005 年巴基斯坦地震的灾后重建过程中美国国际开发署的有关资助项目,披露了建设项目和生计项目延迟、合同绩效评估没有完成、绩效管理计划未能获得通过、数据质量评估有待完善等方面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为典型的事后绩效审计。可以认为,国外开始的针对危机事发前的审计,更加注重对风险的评估与应对,以减少不必要的损失和浪费,审计工作更具有前瞻性和建设性,同时针对事后审计,在开展财务审计的同时,更加注重对效益评价的关注,注重提高公共危机管理的绩效,节约公共资源,更好地为社会公众服务。
我国公共危机管理工作情况亦是可圈可点的。以 2008 年汶川地震抗震救灾为例,在党和政府的有力指挥下,对抗灾难和灾后恢复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仍旧存在一系列严重的违法违规等不合理现象,由于管理经验积累不足,加上灾难救助开展具有临时性、紧急性,出现了救助款物被截留、挪用、非法侵占等问题,给抗震救灾工作的顺利进行带来了困难。以上问题的发现和解决离不开审计部门的监督检查和评价建议。通过审计部门的事前有效预防、事中及时监督和事后效益评价来实现对危机管理工作的有效干预,对危机管理应对工作实施全程控制和指导,从而更好地参与和实施公共危机管理,这一理念在国外有关审计中均有所体现。我国针对非典疫情、汶川地震等危机事件救助,也开展了审计工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果。值得一提的是,在汶川地震审计中,我国审计署创新性地采用全程跟踪审计,实时跟踪有关审计事项,做好事中防范和事后评价,实现了救灾款物流通过程的有效监管,保证审计与救灾工作的同步进行,为以后的危机管理审计实践提供了很好的参考。但不可否认的是,审计过程中仍旧暴露了许多不足,例如审计组织临时建立、审计范围局限、审计理念滞后等,不利于国家审计职能的优化,同时对实务的理论探讨匮乏,需要不断从实践中挖掘和提取经验规律,从而能更有效地发挥国家审计在危机管理中应用提供指导。基于上述背景,本文从危机管理审计的基础理论出发,以案例分析为线索,回顾国内外危机管理审计实务现状,通过比较分析发现国外值得借鉴的先进经验和国内实务中不合理和有待完善的问题,采用规范分析,将审计面临的复杂的环境及随之带来的风险和不确定因素考虑在内,尝试搭建适合我国的危机管理审计实务模式——风险导向审计,客观评价该模式的优缺点和可行性,分别从审计目标、审计内容、审计程序、审计方法、审计风险和审计公告等方面进行阐述,最后就如何保证该审计实务模式顺利运行提出完善对策,以期能够有效地指导我国的危机管理审计的开展,更好地参与和实施公共危机管理工作。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文献综述
在所搜集的外文资料中,多为相关国家审计机关开展危机管理审计的审计报告,鲜有关于危机管理审计理论的研究。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地震预防审计(1998)中,根据加拿大特许注册会计师认可的绩效审计准则为依据实施,重点关注对地震破坏程度的理解、是否能减轻地震潜在影响、是否有应对地震的计划和是否有应对震后的恢复措施[1]。爱沙尼亚国家审计办公室(2007)按照一定的审计标准,评价了本国对禽流感、流感大流行、大规模的海洋污染和涉及有害化学物质的交通事故等突发事件的应急准备工作的情况。结果发现用于保证应急准备工作运行的组织并没有发挥有效作用,并提出整改建议[2]。美国检查总署(2008)对全球流感的国家战略实施情况的审计报告中,检察总署的审计内容重点关注美国农业部是否在时间框架内按照计划充分展开工作,评估农业部提供的工作进度报告,明确是否建立和修订有关政策程序,同时跟踪前期对禽流感应对工作监督提出建议的整改情况。最终发现农业部并未实施充分的管理控制,无法保证流感爆发应对程序的有效性,动植物卫生服务中心并未对审计报告中的部分建议予以采纳和实施。据此,检察总署提出相应改进建议[3]。美国审计总署(GAO)对萨尔瓦多地震灾后重建项目进行审计,审计内容集中于恢复重建项目进展情况、对国际开发署的战略、工作计划、适用合同、赠款、合作协议等资料的核对。审计发现,建设项目并未按照原先进度执行,未能达到计划和预算目标[4]。
第 2 章 公共危机管理审计的基本理论
公共危机管理审计(以下简称“危机管理审计”)作为一种新型审计模式,具有旺盛的生命力,但现实中相关理论和经验积累不足。危机管理审计的进深入开展,必须有正确的理论指导,了解其特点和作用途径,从而对其职能有一个清晰的定位。
2.1 危机管理审计定义
危机管理审计,是指在公共危机背景下针对公共危机管理工作实施的审计。具体指以国家审计为主体,社会审计、内部审计为补充,依照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依据,采用一定的审计程序和方法,对公共危机管理预警、反应和恢复等各个阶段工作分别进行独立、客观的监督检查和评价建议,对被审单位的公共受托责任履行情况出具审计报告的系统过程。
2.2 危机管理审计的特点
2.2.1 审计主体多元化
公共危机管理的工作是多方面的,对其审计也要有针对性展开。作为一国公共危机管理的主体——政府有关部门的工作成为审计工作中的重中之重,而这部分工作主要由国家审计机关执行。但是,仅仅依靠国家审计单枪匹马在有限时间内获得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难度较大,影响正常审计进度。借助社会审计、内部审计的资源整合优势,使它们参与到危机管理审计工作中,能够集中力量及时获取线索和资料,为审计机关出具全面客观评价和建议提供有价值的参考,节省审计成本,提高审计效率,还能为及时化解处理危机争取尽可能多的时间。
第3章 国外危机管理审计现状分析................. 24-31
3.1 国外公共危机管理事前审计 ...............24-26
3.2 国外公共危机管理事后审计............... 26-28
3.3 国外危机管理审计中地理信息系统...............28-30
小结............... 30-31
第4章 我国危机管理审计现状分析............... 31-36
4.1 我国危机管理审计实务案例回顾............... 31-33
4.2 我国危机管理审计现状评价 ...............33-34
4.2.1 审计组织管理分工逐渐明确............... 33
4.2.2 审计介入时点逐渐前移............... 33
4.2.3 审计取证方法多样化............... 33-34
4.2.4 审计结果公告更及时和详细............... 34
4.3 我国危机管理审计存在的问题 ...............34-35
小结............... 35-36
第5章 风险导向危机管理审计模式构............... 36-45
5.1 风险导向危机管理审计模式...............36-38
5.2 风险导向危机管理审计模式框架 ...............38-44
结论
当今多发的公共危机事件给人们的正常生产生活带来重大损害,亟需政府有关部门的积极应对和管理,如何有效保证公共危机管理的效率和效果,避免或降低危机事件的破坏程度,需要国家审计的监督和评价来保驾护航,也就衍生出对危机管理审计的研究。本文从危机管理审计的基本理论开始分析,然后分别对国内外典型的危机管理审计案例进行回顾,从中发现优点与不足,最后结合案例经验和理论探讨,提出构建我国危机管理审计实务模式的大胆尝试,期望能够为危机管理审计实践提供有力的指导。基于以上内容的具体阐述,对危机管理审计形成以下几点认识:
(1)危机管理审计是国家审计机关在应对重大突发事件开展的一系列工作过程中开展的审计监督和评价工作。它是国家审计在新形势下职能的进一步扩展和深化,对危机管理审计的研究将有助于提高审计机关的工作质量和效率,强化审计机关“免疫系统”功能,扩大审计机关的社会影响和威信,从而更好地辅助国家治理工作。
(2)危机管理审计在我国开展的时间有限,积累的经验不足,在开展实践的同时,要积极借鉴国外成功的案例经验,例如国外更加注重危机的事前审计,事先发现潜在的威胁因素,能够及时遏制事件的进一步扩大,有效避免危机事件的爆发和遭受意想不到的灾难损失,同时国外开展的事后绩效审计也是我国开展危机管理审计的榜样,尤其是在管理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的关键时期,更要把握住这个时机,关注危机管理过程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
(3)结合我国危机管理及审计的现状,尝试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危机管理审计模式——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客观评价该审计模式的优缺点,分析其实践的可行性,并分别从审计目标、审计内容、审计程序、审计方法、审计风险和审计公告等方面进行具体阐述,为我国危机管理审计的顺利开展提供积极建议。
(4)针对构建的审计实务模式框架,为其在我国的顺利实施提供一些建议,主要有加强危机管理审计法制化和规范化建设、改进和完善国家审计管理机制,大力推广审计信息化建设和加强审计人才队伍建设等。
本文的研究局限主要有:第一,对国外文献的搜集和整理数量有限,内容大多局限于审计报告形式,然后据此总结归纳的结论难免具有一定的主观性;第二,对国外危机管理审计方法如GIS、RS的应用介绍较少,还需进一步挖掘,找到适合我国开展危机管理审计的准确切入点;第三,提出的危机管理审计实务模式的基本框架内容可行性及实施效果还有待实践的检验。在既有成果的基础上,继续搜集和整理国外文献,归纳总结经验,主要学习国外的事前审计的关注点,绩效审计评价的标准等方面,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对于风险导向审计模式框架结构要继续优化,内容还要继续充实完善,例如审计风险的定性定量标准、审计评价要点等,不断优化危机管理审计的框架体系,以便更好地指导我国的危机管理审计实务,从而提高国家公共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 Committees Office of the Auditor General of British Columbia Report 1.EarthquakePreparedness Performance Audit.1997/1998.
[2] Report of the National Audit Office to the Riigikogu, Tallinn.Emergency Preparedness ofEstonia., 2007(5)
[3] USDA’S Implementation of the National Strategy for Pandemic Influenza audit report:2008(1)
[4] Committee on Appropriations, House of Representatives.Foreign Assistance USAID’sEarthquake Recovery Program in El Salvador Has Made Progress, but Key Activities Are BehindSchedule(GAO-03-656), United States Government Accountability Office Report to theSubcommittee on Foreign Operations, Export Financing, and Related Programs. 2003(5)
[5] Audit of USAID/Pakistan’s Earthquake Reconstruction Activities, Audit Report No.5-391-09-001-P, USAID from the American People Office of Inspector General, 2008(11)
[6] Use of 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 for Audit of Disaster-Related aid Final Report:2008(5)
[7] Lessons on accountability, transparency and audit of Tsunami-related aid,country report ofthe Netherlands 2008(11)
[8] Office of the City Auditor Portland, Oregon. Emergency Management: Coordination limitedand essential functions incomplete. 2010
[9] 刘洪波.浅谈救灾物资资金审计[J].财会研究,2008(16)
[10]黎仁华,李齐辉,何海霞. 跟踪审计的机理与方法研究——基于汶川特大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审计经验.[J]审计研究,2011(6)
优秀硕士会计论文范文篇三
第 1 章 绪论
1.1 论文选题的背景及研究目的和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由计划经济转变为市场经济,我国经济高速发展,面临的问题和挑战也越来越多。我国目前正处在经济体制改革的关键时期,经济的转型同样需要伴随着其他相应方面的革新,其对审计的体制和审计的内容等都提出了新的要求。根据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我国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要注重资源的节约,对资源的利用要做到经济有效,这就要求我国审计工作要向绩效审计方向发展,大力开展绩效审计工作实践。绩效审计是现阶段我国审计工作的发展重点,得到了政府部门和专家学者的重视。我国审计署在 2003 至 2007 年、2006 至 2010 年、2008 至 2012 年的审计工作发展规划中都提出了要开展绩效审计工作的要求。尤其是《审计署 2008 至 2012 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全面推进绩效审计,促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到 2012 年,每年所有的审计项目都要开展绩效审计[1]。由此可见,开展绩效审计已经是我国审计工作的大势所趋,绩效审计已经是一个具有巨大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的课题。2007 年,国家审计署审计长刘家义同志在全国审计工作会议结束讲话中第一次提出“审计免疫系统论”,他指出“审计就是国家经济运行的‘免疫系统’”。2008 年 3 月 31 日,在南京召开的中国审计学会五届三次理事会暨第二次理事论坛上,刘家义审计长进一步全面、深刻地阐述了“审计免疫系统论”这一重要论断[2]。 “审计免疫系统论”是刘家义审计长根据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并结合唯物辩证法系统论的观点,深刻系统的思考了我国审计的一些重大问题,在总结我国审计事业二十多年发展历程的基础上,借鉴国外成熟的、优秀的理论成果和丰富的、成功的实践经验,并结合我国现阶段基本国情而提出来的,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审计理论成果。“审计免疫系统论”运用医学免疫学中免疫系统的概念对审计的本质和功能等理论进行了新的诠释,它形象地告诉我们,审计不仅仅是对财产进行守卫的“看门狗”,更应该起到尽早预知风险、揭示危害的“安全卫士”的作用,以便及时提出改进建议和做出战略调整,确保国家经济社会安全运行。 “审计免疫系统论”要求现代国家审计的重心前移,充分发挥事前审计功能,传统的财务收支审计满足不了这一点,这也要求现代国家审计工作要向绩效审计方向发展。“审计免疫系统论”的提出为我国审计事业的研究与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新的方向。
绩效审计是我国审计的发展重点,但目前,我国绩效审计的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我国绩效审计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均存在许多不足,多数专家学者都只针对绩效审计的某一单一方面进行研究,例如绩效审计产生的背景、国外绩效审计的探讨、绩效审计制度的研究等方面,并没有从整体系统的角度来研究,因此尚未为我国绩效审计建立出一套可供参考的、完整的、科学的工作模式。截至今日,由于缺乏指导性的工作模式和相关的法律法规,严重制约了我国绩效审计的发展,使我国绩效审计实践未能全面开展,我国政府审计、公共事业部门审计和企业审计仍然采用对财务数据真实合法性审计的方式。因此,目前探索一套行之有效的、科学的绩效审计工作模式成为我国绩效审计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审计免疫系统论”的提出为我国绩效审计的研究提供了契机。“审计免疫系统论”反应的是一种理念,即我们可以用仿生学的方法来解决许多非生物领域的难题。生物有机体始终暴露在由无数细菌和病毒组成的复杂危险的环境中,生物有机体在这样一个复杂危险的环境中能够生存和发展要归功于经过 30 多亿年演化过程而形成的成熟精密的免疫系统。生物有机体的免疫系统能够在细菌和病毒这些“非己”物质入侵机体时快速准确的识别,发生一系列的免疫应答反应将细菌和病毒清除体外,保证机体内环境稳定,使机体保持健康。绩效审计作为审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充分发挥其“免疫系统”的作用,因此我们可以深入研究医学免疫学中免疫系统的基本原理,争取从中受到启发,并效仿免疫系统的免疫应答过程,为绩效审计设计出一套可供参考的、完整的、科学的工作流程,使我国开展绩效审计工作时有可供参考的统一模式,促进我国绩效审计的发展。
1.1.2 论文研究目的和意义
论文研究的目的是运用仿生学的手段和方法,效仿医学免疫学中免疫系统的免疫应答过程,建立一套可供参考的、完整的绩效审计免疫应答机制,通过绩效审计免疫应答机制,完善被审计单位的运营机制和管理体制,提高被审计单位的“免疫力”。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经济制度的改革,以及科学发展观的提出,都对我国审计的内容和方法提出了新的要求。“审计免疫系统论”的提出也对我国审计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审计要充分发挥“保健医生”的作用,要注重事前审计。因此,我国在今后的审计工作中要大力开展绩效审计工作。但目前我国绩效审计的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由于绩效审计理论研究缺乏系统性,并且没有可供参考的绩效审计工作模式,使我国绩效审计的发展受到严重阻碍。本文受到 “审计免疫系统论”基本思想的启发,运用仿生学的手段和方法,深入研究医学免疫学中免疫系统的免疫应答基本原理,达到探索出一套可供参考的、完整的、科学的绩效审计免疫应答机制的目的,通过绩效审计免疫应答机制,完善被审计单位的运营机制和管理体制,提高被审计单位抵御问题和风险的能力。借鉴医学免疫学中免疫系统的免疫应答过程来设计绩效审计的工作模式,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从学术研究的角度来看,本文效仿生物有机体免疫系统的免疫应答过程来设计绩效审计免疫应答机制,对现有绩效审计理论成果进行了较为深刻和系统的梳理,并丰富了我国绩效审计理论。我国绩效审计理论的研究目前尚处于初级阶段,存在许多问题和不足。相关专家和学者对绩效审计理论的研究大多只专注于某一方面,对这些零散的绩效审计理论没有进行系统的梳理,并没有为我国绩效审计制定出一个系统的、完整的、科学的作用机制。由于理论的局限,致使我国绩效审计工作的开展也受到限制。效仿生物有机体免疫系统的免疫应答过程来设计绩效审计的工作机制更是鲜有人涉足的领域。本文从一个较为新颖的视角——借鉴医学免疫学中免疫系统的免疫应答过程去重新审视、梳理和完善绩效审计理论,为绩效审计建立出一套系统的、完整的、科学的免疫应答机制,丰富了我国绩效审计理论。
第 2 章 绩效审计研究的新视角——“审计免疫系统论”
2.1 绩效审计相关理论概述
关于绩效审计的概念,目前有多种不同看法和认识,国际上多采用“3E”定义,即对一个组织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的审计。1986 年,在悉尼会议上,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提出:绩效审计是对公营部门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进行的评价[34]。R.F.布朗(1992)指出绩效审计是传统的分析一个工作项目的效益和效果的审计[35]。亚审组织在《绩效审计指南》中也提出 “绩效审计是对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的审计”。而近年来,随着绩效审计的发展,又提出“5E”定义,即在“3E”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的基础上增加了公平性和环境性。本文通过整理和总结,参照各家定义的主要精神,认为可以将绩效审计界定为:绩效审计(Performance Auditing)是基于受托经济关系,由独立的审计机构和人员,依照相关法律和规范,运用专门的审计方法和程序, 监督被审计单位经营管理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以促进改善被审计单位的经营管理的一种审计活动。绩效审计不仅仅是对财务资金的真实合法性的审计,而是对被审计单位经营管理活动所涉及的所有方面的审计。
第3章 绩效审计免疫应答机制................... 33-43
3.1 免疫系统与绩效审计对比分析................. 33-35
3.1.1 免疫系统与绩效审计的共同点................. 33-34
3.1.2 免疫系统与绩效审计之间相................. 34-35
3.2 绩效审计免疫应答机制的概念................. 35-36
3.2.1 机制的概念 .................35-36
3.2.2 本文对绩效审计免疫应答机制................. 36
3.3 绩效审计免疫应答机制的基本框架................. 36-38
3.4 构建绩效审计免疫应答机制 .................38-41
3.5 免疫系统特点对绩效审计免疫应答机制................. 41-42
3.6 本章小节 .................42-43
第4章 基于 DEA 的绩效审计免疫应答机制................. 43-50
4.1 数据包络分析(DEA)概................. 43-45
4.1.1 数据包络分析(DEA)简介................. 43-44
4.1.2 数据包络分析(DEA)的优越性................. 44-45
4.2 基于 DEA 的绩效审计免疫应答机制.................45-46
4.3 基于 DEA 的绩效审计免疫应答机制 .................46-49
4.4 本章小结 .................49-50
第5章 基于 DEA 的绩效审计免疫应答机制案................. 50-62
5.1 案例来源和案例背景 .................50
5.2 基于 DEA 的绩效审计免疫应答机制................. 50-61
5.3 本章小结................. 61-62
结论
绩效审计是现阶段我国审计工作的发展重点,但目前我国绩效审计的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绩效审计理论较为零散,没有进行系统的梳理,并且没有可供参考的绩效审计工作模式,因此严重制约了我国绩效审计实践的开展。“审计免疫系统论”的提出是我国审计事业的重要里程碑,也为研究绩效审计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因此,本文通过对绩效审计、“审计免疫系统论”和医学免疫学中免疫系统的相关理论的学习和研究,得出以下结论:
(1)通过对绩效审计相关理论和“审计免疫系统论”相关内容的深入研究,得出:“审计免疫系统论”是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具有中国特色的审计理论,绩效审计作为审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可以以“审计免疫系统论”的视角进行研究,即绩效审计是政府或企业事业组织经营管理活动的免疫系统。 以“审计免疫系统论”的视角研究绩效审计,对绩效审计的本质、目标、作用和功能均做出了新的诠释,并对绩效审计提出了新的要求。
(2)通过对绩效审计和医学免疫学中免疫系统的研究,得出:生物有机体的免疫系统和绩效审计都是独立运行的系统,它们具有一定的相似性,这种相似性的背后一定存在内在规律。因此,效仿免疫系统的免疫应答过程来建立绩效审计免疫应答机制是可行的。
(3)通过对免疫系统免疫应答过程的深入研究,模仿免疫应答过程构建绩效审计免疫应答机制:绩效审计免疫应答机制分为三个阶段:第一,识别阶段。绩效审计人员通过一定的绩效审计技术和方法识别已经存在或潜在的影响绩效的因素。第二,反应阶段。追溯问题因素产生的根源,从经营机制和管理体制层面找出问题产生的原因。第三,效应阶段。针对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提出改进意见并实施。
(4)通过将数据包络分析(DEA)技术与绩效审计免疫应答机制相结合,并用案例加以验证,得出:将数据包络分析(DEA)技术应用于绩效审计免疫应答机制中,实现了绩效审计免疫应答机制的具体应用。并用基于 DEA 的绩效审计免疫应答机制对承德乾隆醉酒业有限责任公司进行绩效审计,证明了绩效审计免疫应答机制是一种可行、有效的绩效审计工作模式。
参考文献
[1] 张泽丰.铜陵市政府绩效审计研究[D].安徽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2] 马建波.基于“免疫系统”论的国家审计职能研究[D]. 天津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3] 王翠春 , 张莉莎 . 中西方国家绩效审计评价标准比较与启示 [J]. 财会通讯 ,2010(4):143-144.
[4] 周超.政府绩效审计发展与实践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学位论文,2009.
[5] William P.Leonard.The Management Audit[M].Prentice Hall Inc,1962.
[6] Neil C.Chuchill,Richard M.Cyber. An experiment in Management Auditing[J]. TheJournal of Accountancy,1966(2).
[7] 彭欢.政府绩效审计研究——基于风险导向审计模式[D].厦门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8] 彭薇.政府绩效审计比较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9] 吴瑞勤.英美等国绩效审计特点的评述及对我国的启示[J].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07(3):121-123.
[10]李尊卫.基于企业能力的企业绩效审计指标体系研究[D].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优秀硕士会计论文范文篇四
1 引言
1.1 本文的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众所周知,理论来源于实践。多年来,审计的理论研究主要偏重于从方法技术的角度来研究如何有效地进行审计实践,而很少对审计活动中的行为主体——人即注册会计师这个最重要、最活跃的因素进行研究,这样的审计理论是不完善。国际劳工组织曾报道:心理压力将会是 21 世纪影响人的健康因素中最为严重的问题之一。事实上,压力也正受到全世界的高度重视。在这种大环境下,我国的注册会计师行业也面临着种种压力的挑战,比如“政府利益”、“时间压力”、“培训学习负担”、“和家人聚少离多”等等。当然,合理而适度的压力可能促使注册会计师提高审计工作效率,但是压力积累到了一定程度,也许会造成注册会计师工作满意度下降,从而降低其工作效率。
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席卷,一方面为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的发展提供了机遇,另一方面也带来了挑战。在这一过程中,会计师事务所也开始认识到,在 21 世纪各种竞争最终都归结于人才的竞争。会计师事务所只有为注册会计师创造了良好的就业和生活环境,才能促使其更好地开展执业工作。然而目前,相当多会计师事务所的注册会计师感到压力大,部分甚至产生工作倦怠②,对在事务所获得的认同感、成就感、福利待遇等不甚满意,甚至影响到了注册会计师的工作绩效。由此可见,职业压力和工作满意度是影响工作绩效的重要因素③。目前在我国学术界采用定量的方法对注册会计师所面临的工作压力、工作满意度及其工作绩效相关分析研究较少,然而由于注册会计师工作压力、职业倦怠与工作绩效之间的关系非常复杂,很难用某个简单的理论或模型来表现。这些因素间的关系可能会因为国情、地区、执业环境和企业文化等的差异而表现出很大差异。只有通过对具体情况的有效分析,才能对注册会计师的职业压力进行调节,以缓解其职业压力,提高其工作满意度水平与审计工作绩效。
1.1.2 研究的理论意义
目前,国外开展了有关职业压力研究的领域主要有医生、护士、教师等职业领域。但研究表明,注册会计师的职业压力与这些职业一样严峻④。由于审计行业的重要性和工作任务的艰巨性,注册会计师的生产力问题变得尤为突出,而个体的生产力水平又是和绩效水平相关联的。国外有关注册会计师职业压力的研究主要体现在定义、压力源、产生的影响等几个方面。我国对注册会计师所做的相关研究甚少。目前国内有部分研究者对注册会计师职业压力、工作满意度及其二者的关系、注册会计师执业效能感等进行了初步探索。本文在借鉴国内外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制度背景,提出假设,探究我国注册会计师职业压力、工作满意度与审计工作绩效三者之间的关系,期望能够丰富我国审计理论的相关研究成果。
1.1.3 研究的现实意义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与会计变革的加速,我国注册会计师职业压力问题日渐突出。2005 年 5 月,上海国家会计学院中国会计视野网站与 ACCA 联合进行了“会计人员职业压力现状调查”,得出了以下几点关于注册会计师职业压力情况的结论:① 注册会计师职业压力程度与频率都高于其他行业;② 注册会计师职业压力的主要来源是知识更新以及工作强度;③ 排减压力的方式主要是自我调节。探求注册会计师职业压力成因,并且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提高注册会计师工作满意度,保持稳定的注册会计师队伍,提高审计工作绩效,是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必须面对的战略选择。我国注册会计师人数的地区分布极不均匀,甚至部分大城市的注册会计师人数已趋于饱和,这就造成在诸如北京这样的大城市中的注册会计师竞争激烈。本文以北京市的执业注册会计师作为调查对象,不仅为北京市会计师事务所的发展和管理提供参考,也为中国注册会计师行业的相关审计理论研究提供借鉴,以促进注册会计师事业的发展。换句话说,探求注册会计师职业压力、工作满意度水平与审计工作绩效的关系,将有助于提出针对注册会计师职业压力的建议,不管是对个体层面、组织层面,甚至在社会层面都具有十分显著的现实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文献综述
Soobaroyen 和 Chengabroyan(2009)以发展中国家为研究对象,用预算紧张程度衡量时间压力对审计工作进行了调查分析。七成左右的被调查者认为时间预算压力阻碍审计程序的顺利进行,并且降低了审计效率。Pierce 和 Sweeney(2004)针对爱尔兰的研究显示,46 位被调查者中有 16 位反映时间预算非常紧张,很难完成或几乎不能完成任务。结果分析得出,时间压力是阻碍审计工作按预期计划进行的显著变量。Fogarty et al.等人(2000)首次将与其他职业相类似的职业倦怠概念与维度纳入注册会计师职业压力框架,研究结果发现角色压力直接导致了职业倦怠,而职业倦怠对注册会计师工作满意度、组织忠诚度等具有显著的负相关影响。Trotman(1999)认为,在中国,时间压力因素作为一种环境因素影响审计绩效,其影响的程度在未来会越来越凸显。Willett 和 Page(1996)对威尔士和英格兰的注册会计师进行了分析调查。调查发现大量的注册会计师承认并没有完全按照审计程序测试样本中的所有项目。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他们为了速度而省略步骤呢?六成左右的被调查者认为在于时间压力使然。
2 研究的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注册会计师职业压力
职业压力(Work stress/Occupational stress),不同的学科对其的定义都不一样。总的说来,职业压力的定义主要分为三大类:一类是反应说;一类是刺激说;一类是交互作用说。反应说认为职业压力是环境刺激的产物,是以反应为基础的一种机理或模式。刺激说认为职业压力是由于外界的刺激对个体造成生理上种种迹象,比如紧张、骚动不安、惊恐等。它强调压力对生理所产生的影响,主要关注压力所产生的来源。在交互作用说中,职业压力是由个体特征与环境刺激物共同作用的结果。它强调压力不仅包括所产生的反应和生理上出现的紧张,还包括个体应对压力的种种策略。学 者 们 对 职 业 压 力 的 定 义 尚 未 统 一 。 Warheit(1972) 、 Meglingo(1977) 、Parker&Decotis(1983)、Robbins(1994)等人分别对职业压力进行了定义,但是他们所下的定义各不相同。综合各学者对职业压力的定义和我国现状,本文将注册会计师的职业压力定义为:注册会计师职业压力是注册会计师在工作相关因素相互影响下,表现在生理、心理和行为上的不良反应。
2.1.2 注册会计师职业压力的测量
在国外,职业压力主要通过以下四种工具进行测定:Cooper 的职业压力量表(OSI)和 Mclean 的职业压力量表,Karasek 的工作内容量表和 Hurrellt 的职业控制量表。其中,职业紧张调查表(OSI)被广泛使用。该表包括工作满意度、身体状况、行为模式特征、对事务的描述方式等;承压能力、工作满意度和职业紧张因素这三个量表组成了 McLean 的工作紧张问卷;工作内容问卷被大量用于评价职业人员的紧张程度。Hurrellt 和 McLaney(1988)研制了由任务控制、决定控制、物理性工作环境控制和资源控制这四个部分组成的工作控制问卷。Cooper 的职业紧张调查表涉及面广,完成表所耗用的时间长,往往比较难获得被试者的配合;McLean 的工作紧张问卷内容偏简易,完成该问卷的时间通常比较短,可是很难较全面地反映真实的职业紧张水平;工作内容问卷和工作控制问卷的问题条目偏重精短,完成表的时间较短,容易实施。
3 概念模型与研究设计.................. 26-30
3.1 概念模型与研究假设................. 26-27
3.1.1 概念模型 .................26
3.1.2 研究假设................. 26-27
3.2 量表设计 .................27-28
3.3 抽样方法与样本分布................. 28-30
3.3.1 抽样对象 .................28
3.3.2 问卷预调查................. 28-29
3.3.3 问卷正式调查................. 29
3.3.4 数据分析方法................. 29-30
4 数据分析与假设检验................. 30-46
4.1 数据收集及描述................. 30-31
4.2 信度分析................. 31-32
4.3 效度分析................. 32
4.4 因子分析................. 32-38
4.5 量表的信度检验 .................38-39
4.6 典型相关性分析................. 39-42
4.7 研究假设检验................. 42-44
4.8 假设检验结果................. 44-46
5 研究结论与相关建议................. 46-50
5.1 本研究的主要研究结论................. 46
5.2 本项研究结果的建议................. 46-48
5.3 本研究的局限性................. 48
5.4 后续研究方向 .................48-50
结论
本研究在对工作压力、工作满意度、工作绩效的相关概念、理论及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的基础上,通过借鉴国内外成熟量表,以北京市会计师事务所的注册会计师为调查对象,搜集数据,进而调查分析之间的关系。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知识的快速更新,人们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工作压力。对于注册会计师这种高压力的工作,会影响到注册会计师的审计工作绩效,也会影响工作满意度,其中工作满意度又会对工作绩效水平产生影响。本文研究表明:(1)工作压力中的角色压力指标、组织因素指标和职业发展指标与工作绩效中的任务绩效显著负相关,工作压力中的人际关系与工作绩效中的周边绩效显著负相关,但是在这两种相关中,前一种相关所解释的贡献率更大;(2)职业压力中角色压力和职业发展因素和工作满意度中的得到承认因素负相关,组织因素和工作环境负相关,职业发展和自我实现负相关,人际关系和工作群体负相关,而其中得到承认因素更为显著;(3)得到承认因素和任务绩效显著正相关,而工作群体因素和周边绩效显著正相关。而前者的相关性相对与后者更为显著。通过对中介变量的检验,可以得知注册会计师工作满意度在工作压力和工作绩效关系中起部分中介作用。最后对模型进行了修正,得到本研究的最终模型是 M4。
参考文献
[1] 王会全,审计心理学[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0.
[2]林美珍,汪纯孝,张秀娟,刘小平,支持型领导与授权氛围对旅游企业员工角色压力和工作绩效的影响[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10.
[3]孙立莉,竞争时代的工作倦怠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9.
[4]叶雪芳,注册会计师执业环境问题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
[5]曹茹,新闻从业者职业倦怠研究[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
[6]张春华,陈佩杰,压力管理——理论与实务[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8.
[7]舒晓兵,管理人员的工作压力与工作绩效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
[8]Lorne Sulsky, Carlla Smith 著,马剑虹等译,Work Stress 工作压力[M].北京:北京轻工业出版社,2007.
[9]张美红,我国注册会计师执业环境问题研究[M].上海:上海三联出版社,2006.
[10]北京注册会计师协会,注册会计师行业课题研究报告(第一辑)[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
优秀硕士会计论文范文篇五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随着论文范文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我国经济已逐步融于世界经济之中,与此同时,经济全球化的逐渐推进和企业面临的内外环境变革加剧,企业在为社会创造巨大的社会财富和价值的同时,也产生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比如侵害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产品安全质量问题、生态环境污染等等。在这样的背景下,企业社会责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越来越受到政府、企业以及民众的日益关注,因此,越来越多的国内学者开始了对于企业社会责任问题的研究。上市公司作为市场经济中的重要主体,其对于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与关注,能够起到较好的带头示范作用。因此,我国鼓励上市公司定期披露社会责任报告,建立健全企业的社会责任内部控制制度,促使上市公司形成积极承担社会责任的企业文化。深交所 2006 年 9 月 25 日发布的《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指引》,更是直接从上市公司着手,率先将社会责任机制引入上市公司,明确要求上市公司强化企业社会责任感,积极履行企业社会责任,定期评价自身社会责任的履行情况,并自愿披露社会责任信息内容。[1]同年 3 月,国家电网对外发布了《国家电网公司 2005 社会责任报告》,这是我国中央企业正式对外发布的第一份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报告。[2]此外,中远集团自 2005 年开始,每年一直坚持发布公司可持续发展报告,并成为第一个对可持续发展报告进行第三方审核的国有上市公司。至此之后,越来越多的上市公司注意到履行社会责任的重要性,并开始披露其社会责任绩效信息,并朝着社会责任上市公司努力发展。基于社会责任的重要性,现今社会及民众对上市公司的评价不单单只看经济与财务上的效益,人们要求上市公司履行社会责任的呼声越来越高,同时要求能有第三方的监督与审计,使得上市公司能更积极地承担其社会责任。对于上市公司的社会责任审计也由此应用而生,并在其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然而由于我国对企业社会责任审计相关研究起步较晚,理论与实践研究尚不成熟,使得对上市公司开展社会责任审计存在一定困难,至今仍未正式推广。因此,在借鉴现代社会责任审计实践的基础上,结合我国上市公司的情况,建立一套适合我国上市公司社会责任审计的方法显得尤为重要。随着社会责任以及审计方法相关理论的发展,企业的社会责任审计必然会随之付诸实践。
1.1.2 研究意义
上市公司因其在股权结构、组织制度及透明度等方面的特殊性使得它的社会影响广泛而迅速,而社会责任审计的开展能够促使上市公司改变“利润最大化,股东权益最大化”这种单一的经济目标,从而考虑包括股东在内的各个利益相关方的相关诉求,体现上市总体的社会利益。因此,研究上市公司社会责任审计,并设计适合我国实际情况的企业社会责任审计程序与方法具有重要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有利于有效监督上市公司履行社会责任。目前我国对于上市公司承担社会责任情况缺乏相关的审计制度,而对企业进行社会责任审计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通过对社会责任审计理论以及实践的探索,可以使审计实践跟得上相关理论的发展,有效监督上市公司对于社会责任的履行情况。
(2)有利于规范企业行为,促进企业的健康稳定发展。积极开展上市公司社会责任审计方法研究,对上市公司履行社会责任情况进行评价,包括市场绩效、社会绩效、环境绩效等方面,从而促进上市公司兼顾经济与社会利益,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完善我国企业社会责任审计程序和方法,可以强化我国上市公司的社会责任意识,促进上市公司规范企业社会责任行为。
(3)有利于完善我国企业社会责任审计理论。企业社会责任审计一直是国内外审计学术界研究的热点与难点,其相关理论与实务开展在国外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在我国,有关企业社会责任审计的研究仍然比较零散,尤其在社会责任审计方法研究方面开展较少,通过对社会责任审计方法相关问题进行研究,从而完善我国企业社会责任审计相关理论。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1.2.1 社会责任审计概念
美国学者谢尔顿早在 1924 年就提出了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但在当时并没有引起理论界和实务界的关注。[3]此后,美国经济学家 HowardR.Bowen(1953)在其专著《商人的社会责任》中,首次完整地对企业社会责任相关概念进行阐述,并提出要针对社会责任实施审计。[4]书中将社会责任审计定义为“对具有社会影响的上市公司相关活动中的那些有意义的、可限定范围的领域进行系统地评价和报告的义务”。[5]Alexander ,G.J.& Buchholz ,R.A(1978)认为社会责任审计是对企业经营活动中相关社会责任绩效和表现的衡量,并评价这些在企业传统财务报告中未涉及的绩效与影响。[6]英国学者 J.Santocki(1983)的定义是:社会责任审计是对企业的社会意识进行独立客观地评价与审查,企业的社会意识主要是指企业除了对股东承担责任外,还需要承担其他利益相关方的责任。[7]日本学者片野一郎 1985 年在《价格变动会计》中认为社会责任审计是一种检查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而进行的新型审计,其有别于财务审计和管理审计。
2 企业社会责任审计方法相关理论基础与借鉴
2.1 审计方法的相关理论演进
审计是生产力发展下的产物,随着财产权与经营权的两权分离,产生了社会资源的委托代理关系与受托经济责任,而审计也应运而生。审计作为一种社会经济活动,行使着其对社会的经济职能,并承担相应的责任。不断发展的社会经济环境,促使着审计目标、审计导向以及审计方法随之发生变化,可以说审计方法是随着审计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着的。审计方法或模式的发展既有连续性的一面,也有跨越性的一面,但审计方法的历史演进从整体思路上分析,经过账项基础审计、制度基础审计、传统风险导向审计以及现代风险导向审计这四个阶段。在每个阶段,由于审计的目标导向不同,所采取的主要审计方法,以及所获得的审计证据也不尽相同,因此沿着审计方法相关理论的历史演变过程获得对审计方法的系统性了解。
2.1.1 账项基础审计方法
账项基础审计开始于民间审计产生初期,主要涵盖了 18 世纪至 20 世纪 30年代这一时期,其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查错防弊,对被审计单位所有会计事项的来龙去脉都要加以审查。在账项基础审计的早期,企业生产规模和审计对象比较有限,所从事的经济业务也较为简单,审计的主要目标就是为了发现企业管理层的舞弊行为以及相关记账差错。这个时期,审计人员采用的审计方法主要是以被审计单位一定时期的经济业务为基础,对所涉及的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进行详细检查,通过验算会计金额、核对转账事项,来证实相关经济业务数字的真实性。此时的详查法所涉及的审计方法也比较简单,能够较好地保证审计质量,降低审计风险,但是还是较为费事费力,效率不高。在账项基础审计方法发展的后期,即 20 世纪初到 20 世纪 30 年代,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股份有限公司的兴起使得企业规模不断扩大,组织结构日益复杂,经济业务活动不断丰富,审计工作量大增。此时,审计对象由全部经济业务变为资产负债表,审计目标由查错防弊扩大为证实资产负债表所有项目余额是否真实,使得审计内容发生了变化。与此相对应,审计方法从单纯的详细审计转为初期的抽样审计。但在当时,审计人员对审计风险、样本选取以及误差等估计存在难度,主要采用的是审计人员凭借主观判断与经验选样的非统计抽样法,审计质量难以有效保证,审计风险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
3 上市公司社会责任内部控制的审计方法................... 21-39
3.1 社会责任内部控制政策指引的介绍................. 21-24
3.2 社会责任内部控制制度调查方法................. 24-28
3.2.1 自上而下方法识别拟调查控制................. 24-25
3.2.2 控制制度的具体调查方法 .................25-28
3.3 社会责任内部控制健全性测试方法................. 28-32
3.4 社会责任内部控制符合性测试................. 32-37
3.4.1 确定测试规模的方法 .................32-34
3.4.2 检查证据法 .................34-35
3.4.3 实地观察法 .................35
3.4.4 重新执行................. 35-36
3.4.5 其他测试方法................. 36-37
3.5 社会责任内部控制审计的总体评价 .................37-39
4 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报告的审计方法................. 39-57
4.1 上市公司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现状................. 39-41
4.2 社会责任报告的内容分析................. 41-45
4.2.1 责任管理的内容 .................42
4.2.2 市场责任的内容 .................42-43
4.2.3 社会责任的内容................. 43-44
4.2.4 环境责任的内容 .................44-45
4.3 构建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审计方法................. 45-53
4.4 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报告审计方................. 53-57
5 全文总结与研究展望................. 57-59
5.1 全文总结................. 57-58
5.2 研究展望 .................58-59
结论
在全面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社会公众对于上市公司履行社会责任的要求与期望日益提高,单纯追逐利润最大化的企业目标终将成为历史。特别是进入 21世纪以来,伴随着利益相关者理论以及商业伦理等概念与理论的丰富与完善,越来越多的上市公司将履行社会责任作为企业战略管理的重要组成内容,认识到自觉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能够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正是由于企业社会责任日益兴起并受到重视,对于上市公司履行社会责任的实际情况,以及上市公司披露的社会责任绩效信息与内容的可靠性,需要得到鉴证以获得社会公众以及利益相关方的认可,社会责任审计也由此应运而生。企业社会责任审计是审计领域的热点问题,对于上市公司来说,社会责任审计的开展有助于企业理解并接受其应当承担的责任,在公司政策的制定中,能更自觉地实施相关社会责任内容,同时,对于上市公司的利益相关方来说,社会责任审计可以满足其对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相关信息需求,又能对其利益进行保障。目前企业社会责任审计在我国仍处于起步阶段,但是国家包括各级部门对于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非常关注,2006 年 9 月深圳证券交易所发布的《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指引》、2008 年 5 月上海证券交易所发布的《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指引》、《<公司履行社会责任的报告>编制指引》以及 2010 年发布的《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 4 号——社会责任》均鼓励上市公司积极承担社会责任,根据指引建立相应的社会责任制度,并定期披露企业社会责任信息。因此,对于社会责任审计的研究,特别是具体社会责任审计方法的研究成为对上市公司履行社会责任鉴证的重点内容。本文主要以规范研究结合案例分析为研究方法,借鉴现有的相关审计方法,提出了一套有关上市公司社会责任内部控制以及社会责任报告的审计方法,为社会责任审计在企业中的实践提供了理论参考,总的来说,通过各章节的论述,可以得出以下研究结论:
1、通过对审计方法的演进历史进行综合了解的基础上,借鉴传统财务报表审计方法以及内部控制制度的审计方法,提出了本文的两个审计方法研究内容,即有关上市公司社会责任内部控制的审计方法研究以及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报告的审计方法研究。
2、通过对《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 4 号——社会责任》指引解读的基础上,借鉴已有的内部控制审计方法,构建了上市公司社会责任内部控制审计方法。主要包括:(1)社会责任内部控制的调查方法;(2)社会责任内部控制健全性测试方法;(3)社会责任内部控制符合性测试方法;(4)社会责任内部控制的综合评价方法。
3、通过对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报告披露现状以及报告内容的分析,设计了一系列适合于我国上市公司的社会责任报告审计方法。具体包括企业内部访谈法、利益相关方的访谈、数据的抽样检查与重新计算、文件资料的审查、现场的事实验证、分析性复核法以及其他方法的运用。同时结合案例分析,对于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报告审计存在的问题进行了阐述。
尽管本文为以上相关研究进行了积极的思考与构建,但由于可参考借鉴的资料较少,以及本人知识和精力所限,本文仍存在许多不足和缺陷,包括未能对所有有关的社会责任审计内容设计审计方法,以及所构建的审计方法可能并没有完全包括所有适用的审计方法等情况。本文对于上市公司社会责任审计方法的相关研究只是一个开端,相关理论还需要未来的审计实践去检验,这些不足之处的研究还有待今后进一步的拓展和深化。
参考文献
[1]李明.煤炭行业社会责任审计报告的研究[D].上海大学,2007.
[2]彭昕.企业社会责任审计研究[D].湖南大学,2008.
[3]王娜.我国企业社会责任审计评价体系的构建[J].价值工程,2010,(2):34-37.
[4]姜虹.国外企业社会责任审计研究评述与启示[J].审计研究,2009.
[5]Howard R Bowen.Social Responsibilities Of thewww.51lunwen.org/jjzrsj/ Businessman[M].New York:1953.
[6]Alexander G J,Buchholz R A.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and Stock Market Performance[J].Academy ofManagement Journal,1978,21(3):479-486.
[7]Santocki J. Management Audit:A Job for the Account?[J].Management Acountant, 1983, 7: 14-23.
[8]吴丹红.企业社会责任审计实践和理论根源探析[J].湖北工业大学学报,2010,(25):84-86
[9]Poe. Can We Talk. Across the Board,1994,31(6):16-23.
[10]Gerald Vinten. Putting Ethics into Quality. The TOM Magazine,1998,10(2):89-94.
优秀硕士会计论文范文篇六
第一, 实践教学效果难以保证。由于商业秘密意识的提高及其他原因,业务单位大都不愿意接受学生参加实地实践,更不愿意将他们安排在主要业务岗位实习,充其量只是让他们观摩业务流程。因此,实地实践教学的效果往往只限于对业务场景的感受,几乎不可能通过这种实地实践教学来完成对学生业务技能的训练,无法实现实地实践教学所期望的目标,实践教学效果得不到有效的保证。
第二, 实践教学过程的可控性差。实地实践教学模式下的实践教学过程是否正常,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所在业务单位提供的实践教学条件,诸如,实践教学环境、实践教学内容和实践教学指导等条件。然而在更多的情况下是学校单方面的需要和选择,所在业务单位对提供或保证实地实践教学条件并不积极主动,很难对实践教学作周密、细致的安排;同时,实践教学过程缺乏稳定的指导。这种实地实践教学基本上处于无序和失控状态,实践教学过程无法得到有效的控制。
第三, 实践教学缺乏系统性。在实地实践教学模式下,在有限的实践期间,学生只能在特定的业务岗位上进行个别业务环节的实践,获得的实践经验自然是局部的、零散的,不可能全面和系统。为了克服实地实践教学模式的不足,我校于1999 年建立了会计模拟实验室,通过模拟实验的方法开展实践教学。
实验室实践教学模式就是将有关财经业务引入校内实验室,从大量的实际业务中选择部分典型业务作为实践内容,在实验室环境下完成实践的一种实践教学模式。实验室实践教学模式可以使学生在模拟的环境和条件下进行相对真实的业务训练。这种模式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较好地控制实践过程和保证实践教学的效果。会计实验室的建立,为学生进行会计业务实践操作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平台。学生毕业前进行系统的手工会计业务模拟操作,一直是本实验室的基本实验项目。这一实验教学工作主要通过在实验室进行手工会计业务的实际操作,如凭证填制、审核签章、支票的填写和处理,账簿的填写、报表的编制等等,为此实验室提供了比较完整的手工会计模拟操作所需要的环境和工具(如科目章、凭证装订器等)。会计手工模拟实验对于培养毕业生的实际动手能力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为了贯彻高职高专教学改革的方针,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我校加大了实践教学的力度,具体表现以下两方面:
第一, 在进行毕业实习的同时,又增加了阶段性实习,称为课程实习。它是以技能训练为主要目的,与学科教学紧密联系,如企业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等。这些学科除完成课堂授课任务外,还必须完成相应的阶段性实训。在课时上,将其学科总课时分解成授课课时和实习课时两部分,授课课时用于该课程的知识和技能学习,实习课时是专门用于技能的系统训练。这一分解使得实践教学已达到总学时的40%以上,实践教学首先从课时上得到了保证。值得一提的是,实习课时的增加,并不是单纯增加每门课程的总课时,而是通过内部调整,缩减理论课时才能加大实践课时,而理论课时的减少必须对教材合理规划,目前教育部规划出版的财经类专业教材恰恰在内容上已明显地体现了“必须、够用”的原则,使得这一改革成为了可能。
第二,随着多媒体、网络技术的发展,2003 年我校又投资40多万元与用友财务公司联合建立了ERP会计实验室。使会计实践教学完成了手工系统向计算机系统、单机模拟实验向网络模拟实验的转换。ERP 会计实验室的建立,使会计实践教学有了一个质的飞跃。实践课全部上机操作,学生有热情、有兴趣,教师悉心指导,严格要求,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但在我校现行的会计实践教学中,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和不足,使会计实践教学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具体表现在:
一、 采用的会计模拟实训教材内容陈旧,缺乏新义和实用性目前我校实践教学中使用的教材多是以高校教师为主体结合一些专家,采用闭门造车的方式编写的,由于是封闭式的教学设计,实践教学的真实性和实用性都大打折扣。会计学作为现代管理学科的重要分支,它与经济的发展是紧密联系的。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与会计相关的法规、制度、核算程序、核算方法、分析方法都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之中,这就要求会计实训教材的内容及时更新,跟上会计理论与实务的发展变化。但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实训教材尽管琳琅满目,但教材内容却比较陈旧,在会计核算方面还沿袭着多年前的旧材料、老路子,内容相当陈旧,跟现今的制度、方法等有很多脱节,迫切需要更新。另外目前使用的实训教材还缺乏实用性,在现有教材中普遍地存在过分强调会计核算,忽视会计监督的问题,这就会造成学生在观念上忽视对会计业务的审核工作,这样的会计人员走上工作岗位是不合格的。再有,会计实习由手工模拟向计算机模拟的转换中,对实训教材内容的要求也更为严密,更规范、逻辑性也要求更强,在实训教材中还应最好针对模拟企业设计一套完整的电算化会计处理的基础信息,例如,存货编码、工资编码、客户分类编码等,以使会计实习完全适应计算机模拟的需要。但就目前来看,实训教材中涉及这类基础信息的内容很少,无法完全满足计算机模拟的需要
二、会计实践教学内容单一陈旧 ,且层次较低我校现有的会计实践教学内容主要强调学生会计核算能力,而忽视了对其管理能力的培养。例如实践教学的主要形式——会计模拟实验,它是将账务处理作为教学重点,着力培养学生对会计信息的处理、反映能力。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间竞争日益激烈,企业对会计工作的要求也发生了变化,会计工作对于企业管理者和企业会计信息使用者来说,其决策、支持等管理方面的职能越来越重要。如果现今的实践教学内容依然停留在核算型账务处理方面,即使学生在学校中很好地完成了会计课程的实践学习,其实际能力还是远远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因此,现阶段这种低层次的会计实践教学在人才培养中并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具体到计算机模拟系统,即会计实验教学仅限于会计信息系统“单一的子系统模式”的会计核算子系统,基本上只进行总账系统的实验,要求和层次只停留于采用某个会计教学软件利用计算机进行建账、制单、审核、记账和编表的基本训练上,实验内容往往选择工业企业中某一时期的几十笔经济业务,仅仅在财务处理、报表系统上进行模拟实验,其他的相关学科以及如何进行会计分析、会计预测和决策等方面的使用很少涉及。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实践教学的深度和广度。
三、指导教师在指导会计实践教学中自身缺乏一定的实践能力实践指导教师是影响学生会计实践学习的重要因素,教师的水平直接关系到学生对实践学习的理解和掌握程度。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自身一定要有实践能力,这样才能更好地组织、指导学生实践。会计学是一门应用型学科,实践性极强。这就要求专业教师不仅要具备系统丰富的理论知识,而且要具有扎实熟练的实际操作技能。但目前我校指导教师由于缺乏制度性的定期培训,专业知识往往不能及时更新,又缺少会计实际工作的经验,其整体水平不容乐观,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是由于指导教师缺乏实际工作经验,这样,在指导会计实践教学中,教师的指导和解释缺乏真实性、权威性和规范性,在模拟实践教学中,经常依靠自己的知识和能力进行想象。其次是指导教师基础学科知识较差,表现在计算机水平偏低,不能熟练掌握常用会计软件系统各个模块的操作。因此,目前实践教师指导队伍难以适应实践教学的需要。由此可见,现行的会计实践教学很难使学生进行有效的实践,我们只有尽力解决目前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才能保证实践教学的效果。
四、选择或自编合适的会计模拟实训教材实训教材是决定实践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目前市场上会计实训教材是很多,但高质量会计实训教材却很少,为了保证教学质量,应立足于“自编为主,购买为辅”。会计模拟实训教材的编写应具有一定的前瞻性、真实性和实用性。随着新的《企业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的颁布,实训教材应体现出新业务、新制度、新方法的要求,以跟上会计理论与实物的发展。另外,为了保证会计实训教材的真实性和实用性,实训教材的编写教师应深入企业实际进行调研、收集资料。所选的资料应具有代表性、全面性、合理性,在实际资料的基础上,经过综合加工整理而确定的,要考虑到经济业务的真实性、全面性、代表性和逻辑性。对一些业务进行有客观依据的虚构,编制出一套完整的涉及各方面经济业务的模拟实训教材。在编写教材时,还可以考虑把企业的一些非常规业务在模拟实验中有所体现,例如,在基本资料中设有少量的有问题原始凭证,如假发票等,以解决目前模拟实验重核算、轻审核、轻监督的问题,问题原始凭证或外露或隐含,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去挖掘,以引发学生对这些问题的重视,并能及时、正确地进行有关业务的处理。再有,在开展计算机模拟的情况下,正如前面谈到的,实训教材还应该给出模拟企业的基础信息和基础数据,以使实训教材更能满足会计实践教学的需要。总之,资料的仿真度越高,实用性越强,学生的感性认识也就越强,实训的质量也就越高。
五、拓宽实践教学内容、提高实践教学层次目前,我校会计模拟实习的内容比较单一,业务也比较简单。在实习内容上过分强调会计核算,而忽视会计监督,实习的经济业务也不全面,也不具有一定的典型性。而在现实经济生活中面对和解决的问题是相当复杂的。对于大量的需要会计人员考虑内外各种因素并需要进行判断和分析的业务在模拟实习中都没有体现,不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因此,在实习中应增加这方面的内容。如接受了审计,发现了问题,并要进行调账;准备进行一项投资,进行投资决策;企业准备融资,选择融资方式等等。会计学是一个涉及财政、金融、税务、计算机等多学科知识的应用性学科,因此,一个合格的会计工作者需要具有多方面的知识。目前的会计实践教学还主要局限在财会工作本身,相关学科知识的训练还远远不够,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实践教学的深度和广度。例如计算机知识,如果不加以提高,就提高不了会计实践教学层次。
随着财务软件的日渐成熟和普及,利用网络版会计软件进行实践教学已经成为趋势,我校目前使用是用友V8 企业级网络财务软件,其功能强、安全性好、可靠性高,而且功能齐全,包括诸如总账系统、报表系统、工资管理系统、固定资产管理系统、应收应付管理系统、资金管理系统、购销存管理系统、成本管理、财务分析系统等。但目前我校会计实践教学大多停留在总账系统和报表系统,仅仅在账务处理和报表的编制上进行模拟实验。其他系统还很少单独开启,所以就谈不上进行管理、分析和决策等控制职能方面的教学。
优秀硕士会计论文范文篇七
1. 导论
1.1研究背景及意义
住房公积金联网审计方法体系是按照国家代写论文审计署的统一规划和要求,在黑龙江省审计厅开展住房公积金审计的基础上,结合黑龙江省住房公积金审计业务的通用性及适用于全国其他地区编制而成。目的是总结出一套审计方法和审计手段,以规范住房公积金审计管理、加强住房公积金审计力度和深度、切实提高审计质量和审计效率,在全国各地审计机关开展住房公积金审计时发挥指导和参考作用,使住房公积金审计更好的为国民经济发展做出贡献[3]。
1.2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依据审计署《计算机审计方法体系基本规划》,根据黑龙江省住房公积金管理实际,把握审计目标,抓住住房公积金归集、支取和使用、贷款等业务,搭建我省住房公积金审计方法体系。
1.3 论文的组织结构
共分为 5 章:
第 1 章绪论:介绍研究背景、研究目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组织架构。
第 2 章系统的需求分析过程:介绍了系统的总体业务,给出了项目建设的目标;结合多种方法,获取了系统的初步需求;利用图表对系统的业务流程管理模块和访问控制管理模块进行了需求建模与分析,并给出系统的非功能性需求。
第 3 章是系统的详细设计过程:对住房公积金系统进行了详细设计包括接口设计,运行设计,数据结构设计,系统出错处理设计等四个方面进行了详细设计与分析。
第 4 章是系统的实现:搭建了联网审计系统结构,对系统功能的简介,功能及核心模块的描述,介绍了系统的实施流程,系统功能实现。
第 5 章对全文工作进行了总结。
第 2 章 系统需求分析
本章针对住房公积金审计过程中的需求完成系统的需求分析。
2.1 业务描述
住房公积金的管理主要体现在对公积金的缴存、提取和使用等三个方面。缴存业务实现了每个职工按月完成住房公积金缴存归集的管理,每个人员具有自己的独立账户,并且对历年沉淀和本年归集资金进行计息。提取业务是指按照住房公积金管理的相关规定,职工在购房、装修、退休等事件发生的情况下,通过相关的审批流程,部分提取或全部提取个人账户金额的业务。贷款是公积金独特的使用方式,具有公积金账户的职工可以办理公积金贷款购房业务。充分考虑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的实际管理工作,其具体业务包括以下六项:
1、住房公积金帐户设立
2、住房公积金缴存业务
3、住房公积金提取管理
4、住房公积金贷款管理
5、住房公积金变更管理
6、住房公积金转移管理
2.2 住房公积金审计业务需求
2.2.1 业务描述
住房公积金的审计工作可概括为三个阶段的审计流程。首先,在住房公积金审计中,数据从被审单位及相关部门(包括银行、社保局、统计局等)流入,经过清洗和转换后导入为审计业务实施数据库。数据转换完成后,可以采用审计业务实施数据库的数据进行审计分析工作,并将审计分析的结果反馈给审计人员进行现场审核,审核完毕后形成审计日记或者底稿,具体的审计业务工作包括以下几方面。
(1) 审计目标数据定义和转换
住房公积金审计数据包括财务数据和业务数据,在进行数据转换前要对信息进行数据定义,然后按照定义后的审计数据模型进行相应的转换,把采集到的业务数据和财务数据变成能够进行实际审计业务操作的审计中间库数据。
(2) 审计业务分解模型
审计数据导入完成后,即可以实施审计。审计中按照审查重点进行数据筛选,将筛选出来的结果形成审计现场数据,进行现场核实,以明确问题。住房公积金审计中审查的重点包括:公积金归集覆盖面审计分析、行业差距审计分析、公积金违规提取审计分析、公积金挪用问题审计分析、公积金计息问题审计分析、公积金贷款计息审计分析、公积金贷款超限额审计分析、公积金贷款超年限审计分析、重复贷款问题审计分析、虚假贷款问题审计分析、贷款手续费审计分析。
第3章 系统的详细设计................... 17-29
3.1 接口设计 ...................17-18
3.2 运行设计................... 18-24
3.3 系统数据结构设计................... 24-27
3.4 系统出错处理设计................... 27-29
第4章 系统实现................... 29-48
4.1 住房公积金联网审计系统结构................... 29-33
4.2 系统功能简介................... 33-34
4.3 功能及核心模块描述................... 34-40
4.3.1 功能描述................... 34-35
4.3.2 核心模块描述................... 35-40
4.4. 系统运行环境配置................... 40-41
4.4.1 硬件环境................... 40-41
4.4.2 软件环境................... 41
4.4.3 网络环境................... 41
4.5 住房公积金审计系统实施流程................... 41-43
4.6 住房公积金审计系统功能实现................... 43-48
第5章 总结................... 48-49
结论
住房公积金联网审计管理系统是依托审计数据中心平台进行建设,要完成住房公积金审计业务相关的数据采集、数据清洗、数据整理、数据转换、各项审计事项和审计方法的系统化和模块化实现,论文中关于系统建设核心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住房公积金审计数据规划建设依据审计署《国家审计数据中心基本规划》,对住房公积金管理业务进行充分的调研和分析,充分分析各项审计业务需求,制定住房公积金财务与业务审计数据标准,建立住房公积金审计数据库,规范审计过程中需要采集财务和业务数据的内容、格式和数据要求。
二、住房公积金审计方法体系建设依据审计署《计算机审计方法体系基本规划》,根据我省住房公积金管理实际,把握审计目标,抓住住房公积金归集、支取和使用、贷款等核心内容,搭建我省住房公积金审计方法体系。
三、住房公积金联网审计应用系统建设开发建设住房公积金联网审计应用系统软件,实现与住房公积金管理业务相对应的自动化审计功能,自动完成对住房公积金的管理、住房公积金的归集、住房公积金的支取和使用、住房公积金贷款等具体业务的审计工作。
参考文献
[1] 许志宝,王钢,荚存道,周冰.社会保障审计的现状分析及思考.中国审计.2004:48-51 页
[2] 金光华.计算机审计实务.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2:3-8 页
[3] 黄家铭.社会保障的审计视角.中国审计.2006:17-50 页
[4] 丁水明.政府审计信息化研究.同济大学公共管理硕士学位论文.2005:12-15 页
[5] 顾晓安,候建明.专家系统在审计实务中的应用.中国注册会计师.2002,1:42-44 页
[6] 路和平,杜志农.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支平衡预测.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0,2:56-59 页
[7] 周渭兵.我国公共养老保险问题的精算分析.统计研究.2002,l:42-45 页
[8] 谭湘渝,樊国昌.中国养老保险制度未来偿付能力的精算预测与评价.人口与经济,2004,1:55-58 页
[9] M Breunig,H P Kriegel and R T Ng.OPTICS-OF:Identifying LocalOutliers.Proc of PKDD99.1999:262-270
[10] D YU,G Sheikholeslami and A Zhang.Findout:Finding outliers in verylarge datasets.knowledge and Information Systems.2002,4:387-412P
优秀硕士会计论文范文篇八
1绪论
1.1研究背景
内部审计的质量直接影响到公司的治理和企业的安全,内部审计部门是否能有效履行其职责,其业绩应该如何评价,成为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制定的《内部审计实务标准》被视为全球化的行业质量准绳,是内部审计的业绩评价的一般指南。中国内部审计协会在2006年至2010年工作规划中也指出“制订内部审计工作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为评价内部审计工作质量提供标准化的参考依据。”这都使得我国的内部审计业绩评价研究很有必要。中国内部审计协会第五届理事会第七次会议上对2010年主要工作安排提出“以推动开展内部审计质量评估为抓手,以筹备承办2015年国际内部审计大会为契机,以创新指导内部审计工作机制为保障,为全面实现协会五年工作规划目标,开创内部审计转型升级的新局面而努力。”同时指出要“认真开展内部审计自身有效性评价,不断提高审计质量和水平,提升社会认可度。”目前,我国内部审计绩效评价处于理论探索阶段。由于所处的经济环境、法律环境的不同,照搬国外的做法并不适合,由此寻找一种符合我国企业实际情况的内部审计绩效评价模式,显得十分必要。
1.2研究目的和意义
内部审计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作用于组织战略目标的实现过程,在帮助企业实现其远景目标时,也在努力地实现自己的增值目标,并以此为核心,帮助企业持续性地改善所有的作业流程,同时不断地改善自己的业务流程,为企业减少成本费用,提高整体经济效率。内部审计人员通过加强学习,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成长,提高职业道德和专业技能,更好地服务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战略。这与战略管理业绩评价工具—平衡计分卡(BSC)的理念完全一致,因此,可以将平衡计分卡的业绩评价体系引入到内部审计绩效评价中来。本文旨在通过对现实背景的考察,选择以内部审计绩效评价体系为研究主题,结合新时期内部审计的职能定位,建立一套动态的内部审计绩效评价体系,使内部审计绩效评价务实可行,从而达到引导内部审计工作、提升内部审计价值的目的。正是基于上述目的,本文研究具有以下理论和实践意义:
(1)通过对内部审计绩效评价体系的研究,构建内部审计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内部审计在对企业风险管理、内部控制和治理过程中起到关键性的作用。对内部审计的绩效评价可以提高内部审计质量和审计人员素质,良好的考核体系将完整科学的衡量内部审计的绩效。
(2)通过对内部审计绩效评价体系的研究,增进平衡计分卡在内部审计绩效评价中的应用平衡计分卡理论自1992年提出以来,迅速风靡全球,得到了理论界和实务界的广泛关注。近年来,国内对平衡计分卡的研究和应用日益增多,平衡计分卡被广泛的应用在公司层面、职能部门层面和业务单位层面。本文将平衡计分卡运用到内部审计绩效考核研究中,扩展了平衡计分卡在内部审计或更广领域的实施应用。
(3)通过对内部审计绩效评价体系的研究,完善企业内部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传统的绩效考核体系往往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忽视对定量、非财务性、外部性、未来性指标的考核,这就影响绩效考核体系的科学性和实用性,本文将平衡计分卡这一科学的研究工具运用到内部审计的绩效考核中,从而克服了传统绩效考核体系的缺陷。
1.3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1.3.1国外研究文献综述
西方发达国家对内部审计重视比较早,加之内部审计是在企业降低管理成本和提高管理效率的内在需求下,以及在内部审计协会,政府部门等外界因素的推动下发展起来的,因此内部审计不仅受到企业外部各方利益相关者的重视,还受到企业内部经营管理的高度重视。随着内部审计在企业中的地位不断提高,服务的领域不断拓展,内部审计在组织中的功能日益受到重视,评价内部审计绩效成为内部审计职业界和企业管理实务界共同关注的领域。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制定的《内部审计实务标准》被视为全球化的行业质量准绳,是内部审计部门的业绩评价的一般指南。上世纪80年代早期,工1A强调外部评价的重要性,把它作为保证审计质量的主要手段。1988年,在HA研究基金的资助下,阿尔布雷特(w.5.Albrecht)、豪(K.R.Howe)、许勒(D.R.Sehueler)、斯托克斯(K.D.Stoeks),完成了一份名为《评估内部审计部门的业绩》的研究报告。该项报告首先研究了内部审计师在组织中的地位,内部审计对组织的贡献或内部审计的效益、内部审计的内部业绩评价和外部业绩评价原则,提出了考量内部审计部门有效性的数量性标准、质量性标准、反馈性标准。
2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2.1相关概念
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2001年在其发布的《内部审计实务标准》中对内部审计的定义是:“内部审计是一种独立、客观的保证工作和咨询活动,其目的在于为组织增加价值并提高组织的运作效率。它采用系统化、规范化的方法,来对风险管理、控制和治理程序进行评价和改善,从而帮助组织实现它的目标。”按照此定义,现代内部审计是建立在两项基本职能基础上的:一是内部审计要识别企业所面对的.线略风险、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这些风险包括关联交易、合资以及合伙风险,企业重组、包括合并和购置风险,新业务、产品和系统的风险,适应汇率变化或现金流量变化的能力、信息系统风险以及声誉风险等等。二是内部审计要评价管理部门为减少风险而设置的控制是否适当、有效,最终目的是帮助组织实现它的目标。我国审计署在《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2003年5月1日实施)中对内部审计的定义是:“内部审计是独立监督和评价本单位及所属单位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经济活动的真实、合法和效益的行为,以促进加强经济管理和实现经济目标。”所以内部审计应该独立监督本单位及其下属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和经济业务活动,评价其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以促进单位加强管理,帮助其实现经济目标。2003年中国内部审计协会发布的《内部审计基本准则》(2003年6月1日起施行)中对内部审计的定义是:“内部审计是指组织内部的一种独立客观的监督和评价活动,它通过审查和评价经营活动及内部控制的适当性、合法性和有效性来促进组织目标的实现。”可以看出,内部审计本质上是一种监督和评价活动,其监督和评价对象是本单位的经营活动,以及为了保证相关目标的实现而设计的内部控制制度,并在评价的基础上提出改进建议,以帮助组织实现目标。
3 内部审计绩效评价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21-24
3.1 内部审计绩效评价的必要性........... 21-22
3.2 内部审计绩效评价的可行性 ...........22-24
4 内部审计绩效评价方法 ...........24-29
4.1 内部审计绩效评价方法的选择原则........... 24
4.2 内部审计绩效评价方法........... 24-29
4.2.1 成本-效益法 ...........24-25
4.2.2 经济增加值法 ...........25
4.2.3 层次分析法(AHP)...........25-26
4.2.4 综合分析法(BSC)........... 26-29
5 基于动态平衡计分卡的内部审计绩效........... 29-40
5.1 基于企业生命周期的动态平衡计分卡........... 29-30
5.2 内部审计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30-40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公司治理的内在需求,内部审计部门在组织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内部审计的职能范围进一步拓展,层次进一步提升,己经突破了传统经营管理和风险管理审计范围,进入了战略审计阶段。内部审计对企业战略管理和行动的控制进行监督,并评估这些战略管理活动和行动实施的效果,以帮助组织实现战略目标和价值增值。但是,基于内部审计传统角色而建立的内部审计绩效评价体系已经不能体现内部审计这一新的使命和角色,不能有效评价内部审计对企业的贡献和引导内部审计部门的工作。本文立足于内部审计最新职能定位,对内部审计绩效评价体系展开了系统的研究。通过研究,初步形成以下结论:
第一,本文通过分析新时期内部审计的职能定位,结合企业战略管理理念,导出内部审计能够在企业战略管理活动的整个过程发挥作用,实现组织的价值增值。
第二,本文根据新阶段内部审计的特征,对平衡计分卡模型进行修正并引入到内部审计中,从董事会/审计委员会,高级管理层/被审计者,外部审计师,内部审计流程,学习与创新,企业生命周期六个维度来评价内部审计绩效。
第三,以平衡计分卡修正模型为基础,将GAIN主要内部审计绩效评价指标纳入到平衡计分卡修正模型中,克服了GAIN主要绩效指标缺乏系统性的缺点。根据战略审计阶段内部审计的职能特征,本文在GAIN主要绩效指标的基础上,增加了外部审计师维度四个指标,从而建立了系统的、体现内部审计新的使命和角色的内部审计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参考文献
[1] B W Arthur. Competing technologies; inereasing returns and lock in by historicalevent [J].The Eeonomie Journal, 1989
[2] Bain J . Industrial Organization [M].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Inc,1959.
[3] Bain J . Barriers to New Competition [M].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Press, 1956.
[4] Batt Rosemary. Explaining wage inequality in telecommunications services:Custome rsegmentation, human resource practices and union declme[J].Industrial and Labor Relations Review, 2001(10): 19-28
[5] Boyer, Mai cel. A Habit Forming Optimal Growth Model [J]. InternationalEconomic Review, 1978(19)
[6] Boyer,Maicel. Rational Demand and Expenditures Patterns under HabitFormation [J]. Journal of Economic Theory, 1983(31).
[7] Brynjolfsson, Erik,Michael D Smith, Jeffrey Hu. Consumer surplus in the digitaleconomy: Estimating the value of increased product variety at online booksellers[J].Management Science, 2003(11): 87-89.
[8] Chakravorti, Sujit. Theory of credit card networks: A survey of the literature [J].Review of Network Economics, 2003(12):103-112.
[9] Chaloupka,Frank. Rational Addiction Addictive Behavior and Cigarette Smoking[J].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991(99).
[10] ChappelL Davies, Griffiths. Online Computer Gaming [J]. Journal of AmerieanAcademy of Business, 2004(7):87-96.
优秀硕士会计论文范文篇九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二十世纪 80 年代以后,改革开放使得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开始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蓬勃发展,国家对经济的监管开始由直接管理转向宏观调控。非营利组织如雨后春笋般在社会各个领域出现,其作用也变得不可替代,尤其是在社会服务方面。但是,对于非营利组织的监管,政府缺乏相应的经验,直接借鉴国外的经验又不符合国情,以至于关于非营利组织的法律法规相对而言比较滞后。再加上人们对非营利组织的认识不够全面,观念比较陈旧等众多原因,最终导致非营利组织的发展受到很大程度的限制。到目前为止,我国非营利组织已经遍及社会的各个领域,并且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非营利组织的类型很多,主要包括公益慈善机构、社会团体、公立医院、公立高校、事业单位等。非营利组织作为除政府组织和营利组织之外的第三部门,在社会活动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然而由于制度、管理等方面的欠缺,非营利组织在运行中暴露出了各种各样的问题,非营利组织也被强大的舆论推向了风口浪尖。如 2011 年 6 月份爆出的郭美美事件,掀起了一场公益慈善机构问责浪潮,使得红十字会不得不邀请国家审计署对其进行审计。然而,这并没有平息网友对公益慈善机构财务不透明的愤怒。全国捐赠数据监测显示,2011 年 6 月,郭美美事件发生后,公众通过公益慈善机构进行的捐赠大幅降低。2011 年的统计数据显示,3-5 月,慈善组织接收捐赠总额 62.6 亿元,而 6-8 月总额降为 8.4 亿元,减少了 54.2 亿元,降幅高达86.6%。
郭美美事件过后,全国各地的慈善机构不断爆出丑闻,如中华慈善总会“发票门”。不断爆出的财务丑闻让人们不禁要问,慈善机构为何能如此嚣张的进行暗箱操作,捐款人却毫不知情。再如,最近几年高等院校大规模的扩建、合并,使得全国的高校陷入了一场空前的债务危机。这些债务的利用效率如何,危机如何解决,成为每个高校头疼不已的问题。2003 年被揭发的国家自然基金委事件,基金委的一名财务人员累计挪用公款达 2 个亿,历时八年才被发现,期间从未经历过外部独立审计。非营利组织不断卷入财务丑闻,从一个侧面体现了非营利组织外部监督的缺失,组织信息不够透明,这也将制约非营利组织的进一步发展。越来越多的事件使公众认识到,非营利组织缺乏外部独立审计不但是对公民知情权和核心利益的侵犯,更不利于非营利组织本身的可持续发展,其社会职能的实现也将受到影响。公立医院作为非营利组织,国家一再强调其公益性质,也应当对其进行外部独立审计
1.1.2 医疗卫生事业改革不断推进
当今社会矛盾凸显,其中看病难看病贵最为公众诟病,医疗卫生事业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事,公立医院作为医疗卫生服务提供的主要主体,承担了绝大部分的医疗卫生服务和社会保障的职能,对其进行改革也就成了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重中之重。我国的医改最主要的是解决两大问题,一是谁来为群众提供医疗服务,怎么解决医疗卫生资源短缺的问题,这属于医疗卫生事业发展问题;二是谁来使群众能够看得起病、看好病,群众短缺的资金由谁来提供,这属于社会保障问题。为了解决这两大问题,目前的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是从五个方面着手的。第一,建立广覆盖的医疗保障制度,逐步将农民等以前没有社保的群体纳入医疗保障体系当中。第二,对基层医疗卫生单位进行大规模建设,包括基层医疗系统和基层卫生系统,以及疾病控制系统,规范乡村医院和社区医院的管理,建立基层医疗系统和大医院的联动机制。第三,加强基层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做到大病去大医院,小病去基层医院。第四,解决看病贵的问题,关键在于彻底改变许多医院仍然实行的以药养医的模式,实施基本药物制度改革,常用基本药物实行零差价,并给予实行零差价的基层医疗单位补偿,从而使基层的卫生人员待遇不下降。第五项改革就是针对公立医院的改革,这是最难的也是最重要的。目前已选定选择 16 个地区、若干城市和医院进行试点。公立医院改革的方向是明确的,就是要实行公益性的改革,医院市场化努力的失败从反面证明,公立医院改革的公益性方向应该坚定不移。在如今的改革浪潮中,国家下大力气进行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与之相呼应的财政财务管理体制改革也日益深化,医疗卫生机构的运营环境同上个世纪相比发生了重大变化,医疗卫生机构的经济活动更加复杂,不仅涉及日常的医疗卫生服务,还涉及到基建、投资等领域。以上变化导致进一步健全医疗卫生机构的财务管理、会计制度和审计监督制度显得尤为迫切。医院改革的一个重点在于完善财务会计核算和管理机制,加强内部控制的建设,完善外部独立监督体制,内外监督并重,准确核算并列报财务信息,使财务信息透明化,以满足各方面管理监督的需要。
2 职能导向型公立医院综合审计程序的基本思路
职能导向型审计是一个新的概念,在此之前并没有学者或实务界人士提出类似概念。公认的审计模式目前有四种,即账项基础审计、制度基础审计、传统风险导向审计和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有人提出“服务导向型内部审计”和“治理导向型内部审计”,但是都不够系统,对注册会计师的外部独立审计影响不大。审计模式的发展的总是随着审计目标的变化而不断发展和改进,当审计职业领域由企业拓展到公立医院等非营利组织后,审计目标便不再仅仅是财务报表的合法性和公允性。还应当针对不同非营利组织的性质和职能,对该组织的使命、社会职能实现情况进行评价。尤其是公立医院,公立医院由注册会计师进行审计后,本来审计资源就不多的政府审计会更加减少其审计计划,因此,注册会计师在对公立医院进行审计时,应当借鉴政府审计中的绩效审计,对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环境性和公平性进行评价。因此,对于公立医院的审计,应当执行综合审计程序,将财务报表审计与职能审计有机结合,综合利用审计中的各种信息。然而职能导向型审计也并非是全新的概念。它脱胎于风险导向型审计,二者具有相似的思路和审计程序,但是在对公立医院进行审计时,又比风险导向审计更高一筹。本章分为四节,第一节主要介绍职能导向型审计的提出,包括职能导向型审计的定义、公立医院审计使用职能导向的必要性两个部分。第二节论述职能导向型审计的理论基础,文章选取了市场失灵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绩效审计理论、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理论等四个理论进行阐述。第三节阐述职能导向型公立医院综合审计程序的一般思路。第四节深入分析了职能导向型审计与风险导向型审计的区别与联系。
2.1 职能导向型审计的提出
2.1.1 职能导向型综合审计的定义
所谓职能导向型综合审计,就是指对于承担较多社会职能的公立医院等类似组织,在审计时应当以其社会职能的实现情况为导向,在对其财务报表进行评价的同时对其社会职能的实现情况予以特别关注的审计。该审计模式主要针对公立医院提出,但也可用于类似的非营利组织。在这种审计模式下,注册会计师的责任将不再仅仅是对财务报表发表审计意见,同时还要对被审计单位社会职能的实现情况进行评价,在传统的财务报表审计中融入绩效审计,其特征在于对被审计单位社会职能的关注。这里的“关注”有两层含义:第一是注册会计师通过评价被审计单位社会职能的实现情况,找出审计的重点,从而指导审计计划的制定和审计程序的实施;第二是对被审计单位的社会职能实现情况进行评价并发表审计意见。因此,职能导向型审计在应用到具体审计实务中时,体现为财务报表审计和职能审计的综合审计。职能导向型审计的思路如下:了解被审计单位的性质和社会职能,确定可以衡量该职能的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根据对被审计单位社会职能实现情况的评价制定审计计划→获取被审计单位数据,评价其职能的实现情况及财务报表的合法性和公允性→出具报告。具体思路将会在本章第三节进行详细阐述。
3 职能导向型模式下公立医院综合审计................. 30-49
3.1 职能导向公立医院审计程序设计的原则................. 30-31
3.1.1 目标导向原则 .................30
3.1.2 成本效益原则 .................30-31
3.2 职能导向公立医院审计程序................. 31-49
3.2.1 接受业务委托阶段................. 31
3.2.2 计划阶段 .................31-40
3.2.3 执行阶段................. 40-48
3.2.4 完成阶段 .................48-49
4 对公立医院综合审计程序的调研结果.................49-54
4.1 调研方式及对象的选择................. 49
4.1.1 调研方式的选择................. 49
4.1.2 调研对象的选择................. 49
4.2 调研结果 .................49-54
5 结束语 .................54-56
5.1 论文的创新之处 .................54
5.2 本文的局限性................. 54-55
5.3 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55-56
结论
本文在理论和实践方面都具有很强的创新性,提出了新的审计模式并将其应用到公立医院审计中,是文章的亮点。
第一,本文结合我国注册会计师审计领域拓展的现状,针对公立医院提出了职能导向型综合审计模式。职能导向型审计模式在适用范围、审计范围、审计目标等方面区别于风险导向型审计。文章具体阐述了这一审计模式的定义、理论基础、一般思路以及与风险导向审计的区别与联系。职能导向型审计模式适应于公立医院的审计和其他类似的承担较多社会职能的非营利组织,对于我国公立医院审计体制的完善乃至非营利组织审计体制的完善具有重大意义。
第二,将职能导向型审计应用到公立医院审计中,提出具体的综合审计程序。公立医院改革是我国医疗卫生事业改革的重点,公立医院财务、审计制度的改革就是重中之重。在公立医院审计中应用职能导向型审计,可以完善医院的监督评价体制,弥补原有的以政府审计和内部审计为主的审计的不足,同时,完善即将执行的注册会计师公立医院财务报表审计的不足。
参考文献
[1] 金锦萍,葛云松. 外国非营利组织法译汇.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103~115
[2] 蔡磊. 非营利组织基本法律制度研究. 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5.275~289
[3] 苗丽静. 非营利组织管理学. 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12~28
[4] 王为民. 公共组织财务管理.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34~56
[5] 林修果. 非政府组织管理. 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103~304
[6] 迈克尔•C•克纳普. 当代审计学:真实的问题与案例(孟焰,曾铁兵译).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132~234
[7] 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 公立医院财务报表审计指引. 经济科学出版社,2011.3
[8] 杜国华,杨发军. 会计师事务所新业务拓展情况浅析. 中国电子商务,2010.8:23~24
[9] 马莉莉,汪照全,陈超. 美国联邦儿童医疗保险制度审计:分析与借鉴. 审计研究:2011.1:44~46
[10] 张立民,李晗. 非营利组织信息披露与审计——基于汶川地震中 16 家全国性基金会的案例研究. 审计与经济研究,2011.3:10~13
优秀硕士会计论文范文篇十
第一章 绪论
1.1 论文的研究背景
近年来,随着国家审计系统“金审工程”建设的不断深入,为了建立“预算追踪+联网核查”的审计模式。审计机关进一步应用网络技术、安全技术和数据处理等计算机技术提出了“联网审计”的审计模式,即应用网络技术于被检查单位联网,实现数据定期网络传输,在审计系统形成数据沉淀,将若干次检查的数据在进行合并分析,得出宏观经济评价。这一新模式的提出,正好解决了数据挖掘数据源的问题,使审计活动中应用数据挖掘技术成为可能。但目前审计行业中针对数据挖掘技术的应用大都停留在理论层面,实际应用于具体审计项目的,特别是针对行业特性的数据挖掘方法应用开展并不广泛[1-4]。天津市公积金管理中心是直属于市政府的事业单位,其主要职责是:贯彻落实国家和天津市的方针政策,拟订我市住房公积金政策,负责我市住房公积金的归集、使用和管理。由于其管理的住房公积金是涉及社会民生的重要内容,该单位一直是我市审计局关注的重点单位,每年都要对公积金的使用和管理情况进行审计,审计期间长达两个月。因此,为更好的长期、持续、高效实施对公积金的监督,成为实现公积金联网审计的契机,而我市公积金中心自 2005 年后以实现(除开发区)外的数据集中管理,而且建成了较为完善的公积金管理系统,这成为实现公积金联网审计重要基础。经过天津市审计局与公积金中心的讨论,双方都认为建立公积金联网审计系统无论对公积金中心良好运行,还是更好的接受审计监督都是大有益处的。
1.2 国内外技术发展现状及趋势
国家审计署负责组织的审计系统信息化建设工程即“金审工程”是国家电子政务“十五”期间建设和完善的重点业务系统,并被列为面向政府办公业务建立的十二个重点信息应用系统之一(“十二金”之一),目前“金审工程”一期已经建设完毕,二期工程正在建设中,其中联网审计系统建设是二期工程的重点内容。联网审计作为一种崭新的计算机审计理论、技术和方式,即改变着人们的传统意识,也改变着审计系统现行的组织和管理方式。随着联网审计从提出、试点,到实施,必将有力地提升我国审计监督的综合能力,更好地发挥审计机关在维护经济建设秩序、促进国民经济健康发展、推进政府廉洁高效建设。在西方主要发达国家,国家计算机审计水平非常高,其目前所拥有的水平是基于其良好的信息系统和社会诚信。在实际操作中,计算机审计分为三个层次: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CAATS)、信息技术审计(IT 审计)和网络审计。美国的计算机审计是通过立法而发展起来的,目前已具备较高的水平。许多单位的计算机系统相互连接成网络,国家审计机构和较大的会计师事务所可以把自己的终端与这些大型计算机联网,审计人员在自己的终端上就可以调取被审计单位的有关资料,审计效率很高[5-7]。美国政府还为推进计算机审计专门制定了审计准则——电算化系统审计,即 IT 审计。应该说 IT 审计是美国现阶段计算机审计的重点。
1.3 论文的主要内容及组织结构
本文正是天津市审计机关针对公积金管理中心的一次联网审计实施项目,也是我市第一次应用网络模式进行审计工作,本文所做工作已通过天津市经信委立项(项目编号:082009013),列入 2010 年天津市信息化建设项目,并于同年完成验收。项目利用数据挖掘技术进行审计分析,并根据公积金审计的需求,应用数据挖掘算法针对公积金行业审计进行数据挖掘分析;应用 SOA 构架思想针对公积金数据特性,建立面向审计应用的 SOA 服务模型。
第二章 相关理论及技术概述
2.1 联网审计理论
联网审计的定义:联网审计是指审计机关与被审计单位进行网络连接后,在对被审计单位财政财务管理相关信息系统进行高效率的数据采集与分析的基础上,对被审计单位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效益进行实时、远程检查监督的行为[8]。随着审计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深入和审计环境信息化应用水平的不断提高,联网审计的技术与理论也日臻完善,从最初的实验性的“联网审计”,到联网审计试点建设,再到网络环境下的联网审计。随着“金审工程”的不断建设,联网审计的应用也层出不穷,现在随着联网审计的概念、理论、技术、制度、与方式的不断完善和成熟,具备联网审计功能的审计系统建设也开始出现(如图 2-1),将联网审计模式进行系统化设计和建设,将成为未来一段时间联网审计发展的主要模式。
2.1.2 公积金联网审计的考虑
自 2002 年起我们局按照审计署“金审工程”的建设任务要求,进行了联网审计的调研工作,但由于当时一些具有联网审计意义的单位,都存在着信息化环境不佳、数据存放方式不好、安全要求不允许等问题.2005 年以后,通过公积金中心的审计我们了解到,公积金中心进行了数据集中存放,同时对原有管理系统进行了较大规模的提升改造,并专门成立了专门的信息化建设与保障部门,初步具备了实施联网审计的条件,加上当时天津市电子政务专网以建设完成,使联网审计的基础链路问题得到解决,当由于当时我局正处于“金审工程”一期建设的关键时期,无法抽出大量人力和资源建设联网审计系统。直至 2009 年我局为“金审工程”一期建设结束,我局立即与公积金中心取得联系,就公积金联网审计的网络建设、数据采集、数据安全等问题进行了沟通,通过调研我们发现公积金联网审计不仅存在着审计和经济意义,同时也非常具有技术典型性,基本可实现联网审计理论要求的每个环节,可为以后其他行业联网审计实施,提供宝贵的经验及借鉴。为此我们向当时的天津市信息化办公室(现已更名为天津市经济信息化委)提出了项目申请,并得到批准。
2.2 SOA 概述
2.2.1 SOA 概念
SOA(Service-Oriented Architecture),面向服务架构,它可以根据需求通过网络对粗粒度松散耦合的应用组件进行分布式部署、任意组合和使用。服务层是 SOA 的基础;可以直接被应用调用,从而有效控制系统中与软件代理交互的人为依赖性[8]。 SOA 是一种松耦合粗粒度服务架构,服务之间通过简单的精确定义接口进行通讯,不涉及底层程序接口和通讯模型。SOA 可以看作是 B/S 模型、XML/Web Service 技术的延伸[9、10]。SOA 将能够帮助软件工程师们理解企业级架构中的各种组件的部署形式,它将帮助企业系统架构开发者以更快速的方式重用性架构整个业务系统。较之过去,以 SOA 架构的系统能够更加敏捷地面对应用需求的变化。SOA 作为一套分布式软件系统构造方法和环境,涵盖服务的整个生命周期[11]。
第三章 系统需求分析及总体设计................. 14-19
3.1 系统总体设计思路及目标............... 14
3.2 系统功能需求及分析 ...............14-16
3.2.1 系统功能需求 ...............14-15
3.2.2 系统功能分析............... 15-16
3.3 系统总体设计 ...............16-19
3.3.1 传统审计业务流程............... 16-17
3.3.2 系统构架设计............... 17-19
第四章 系统架构及概要设计............... 19-36
4.1 数据支撑层设计............... 19-23
4.1.1 公积金审计系统网络建设............... 19-21
4.1.2 硬件平台建设............... 21-23
4.2 应用支撑层建设................23-26
4.3 服务架构子层建设............... 26-33
4.4 应用层建设 ...............33-36
第五章 基于公积金联网审计的数据挖............... 36-49
5.1 确立公积金审计数据仓库的主题............... 36-37
5.2 数据选择 .................37
5.3 建立数据仓库 ...............37-40
5.3.1 数据仓库逻辑设计 ...............37-39
5.3.2 数据仓库物理设计............... 39-40
5.4 数据挖掘分析 ...............40-49
结论
本次联网审计工作共完成了联网硬件平台建设,审计构架层建设、审计应用层建设和数据挖掘分析等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一)联网审计的实施提升审计工作第一,实现审计模式的三大转变。从单一的事后审计向事后审计与事中审计相结合的转变、从单一的静态审计向静态与动态审计相结合的转变、从单一的现场审计向现场审计与远程审计相结合的转变[40]。第二,提高审计效率。通过前置采集服务器采集数据,审计人员可以随时在本单位查阅被审计单位信息,节省了审计时间;同时,节省了每天到前往被审计单位的费用,降低了审计成本。第三,降低审计风险。透过数据挖掘技术的引入,可以实现把握总体,掌控被审计单位的全貌的效果。有助于审计人员更好地总结审计思路,减低了审计中出现遗漏的可能性,
(二)在审计中引用了数据挖掘分析技术在本次研究中,引入了数据挖掘的分析技术进行审计宏观分析,虽然还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但作为初次尝试还是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具有一定的示范作用,为其他具有开展数据挖掘条件的行业审计提供了一定的经验。总的来说,数据挖掘技术可以很好的应用于审计活动,可有效提高审计质量,并对审计评价工作有较大帮助。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审计行业与计算机技术不断结合,数据挖掘技术势必在将来成为计算机审计的主要应用技术。由于本次文章篇幅和项目实施时间的限制,我们只在几个主题中,应用了很少的数据挖掘方法,其实现有数据中还有很多的数据挖掘应用可以研究,我们将来会不断努力,将更多的数据挖掘方法应用于审计实践。
参考文献
[1] 《审计署 2008 至 2012 年信息化发展规划[审计发〔2008〕73 号]》审计署
[2] 《石爱中副审计长在金审工程二期项目审计数据规划研讨会上的讲话》中国审计 2007年 5 月
[3] 佚名,计算机审计模式研究述评,中国审计网 2009.5
[4] 蒋益俊,计算机审计数据处理方法探讨,南京审计学院,商业会计 2006.9.下半月刊
[5] 佚名,美国、加拿大审计工作对我市审计工作发展的启示,宁波审计(网站) 2008.7
[6] 王祚,中国与美国审计制度的比较研究,黑龙江财会,2003 年 11 期
[7] 臧秀清等,基于资源共享的网络审计程序与方法设计,科技和产业,2007 年 9 期
[8] 王刚,关于联网审计的几个基本问题,审计文摘,2006 年 7 期
[9] 黄霞,基于 SOA 架构的软件开发研究与应用,武汉理工大学 硕士论文,2008
[10] 田颖,基于 SOA 架构的 Web 应用研究及其在铁路 ITMS 中的实现, 西南交通大学 硕士论文,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