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会计论文范文十篇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11682 日期:2023-07-16 来源:论文网

本文是一篇会计论文,“会计学原理”所研究的是人们运用会计来反映和控制经济活动的最一般规律的科学,只要精通和掌握了一般规律的知识,就可以运用它来进行其他会计学的研究。(以上内容来自百度百科)今天为大家推荐一篇会计论文,供大家参考。

优秀会计论文范文篇一

第 1 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选题意义

1994 年实行分税制以来,我国税收收入逐年攀升:1994 年全年税收收入为5126.88 亿元,2004 年全年税收收入为 24165.68 亿元,到了 2015 年我国全年税收收入 124922.20 亿元,是 1994 年的近 24.4 倍。而税收作为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主导着财政收入的变化趋势:1994 年财政收入为 5218.10 亿元,2004年为 26396.47 亿元,2015 年该数据为 152269.23 亿元。同样的,与其相关的财政支出亦是逐年增加:1994 年财政支出仅为 5792.62 亿元,2004 年为 28486.89亿元,2015 年财政支出数额 175877.77 亿元。从走势图(图 1.1)上可以看出,我国近年来的财政收入总额与财政支出总额差距不是很大,二者额度大体相当,未存在严重的财政赤字。但随着国民生产总值的日益增长,反映出的是税收背后的税款流失问题。 与此同时,由于受长期的计划经济影响,我国税务机关在税收征管过程中更关注税收收入的增长以及税收的增长速度,将征税当做是纯粹的政府行为而非经济行为,忽视了税收成本的控制,人力、物力、财力的大量而没有针对性计划的投入,造成了“高成本、低效率”的局面,成为税收征管工作中一处硬伤,税收征管行为缺乏对税收征管效率进行有效评估。由于经济税源总额与结构、征管方式与征管环境、内部机构设置不合理、信息化建设不先进、税务从业人员自身素质、纳税人自主纳税意识不强等原因,我国税收征管效率长期以来都处于较低水平,征纳双方的税收成本都很高。据权威部门测算,我国税收成本约在 5%-10%范围内,高于其他发达国家的数据。亚当·斯密在《国富论》当中提出的税收四原则与萨伊提出的税收五原则中都已对税收征管效率有所了解、做出分析,为日后发达国家的税收征管工作评价效果奠定基础。

........

1.2 相关研究回顾

回顾税收征管效率研究历程,涉及角度颇广,本文分别对国外、国内文献做出阐述。英国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创始人—威廉·配弟在 1662 年发表的经济学著作《关于税收与捐献的论文》、1672 年发表的《政治算术》中针对当时英国税收制度的弊端阐明了税收“公平、确实、便利、节省”四原则,其中“节省”这一原则主要体现在征收成本不能过度,不能一味增加成本,要提高税收征管效率,征税公平、手续简单方便,应尽量做到节约①②。但其思想也只停留在提出问题阶段,并未得出相应结论。 随着社会经济愈加发展,更加系统地阐述出现在 1776 年,古典经济学主要代表人物亚当·斯密发表的《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一书中提及了税收四原则,即“公平、确定、便利、经济”,当中体现了亚当·斯密的理论有税收制度公平、税收政策稳定、手续简化、税收成本不高①。经济原则体现在“最小征收费用”最低化,即税务机关征收上来的税收与纳税人实际缴纳的税款的差额尽量足够小。“确定、便利”降低了纳税人的纳税成本,“经济”减少了税务部门的征税成本。 德国官方学派的代表人物、著名的重商主义经济学家—尤斯第于 1762 年发表的著作《财政学体系》(1776)中提出了税收六原则,即“自愿、平等、依法、简便、最小费用、保护合法利益”,具体来说,就是纳税人自愿缴税、不得危害公众利益、应平等课税、依照明确的法律依据进行征税、在对货物进行征收时应选择最低费用的那项货物、纳税人的纳税手续要简单易懂熟练操作,使得征纳双方更快捷而有效地开展税收活动②。

........

第 2 章 东北地区税收征管的现状分析

2.1 中国税收制度发展历程

1949 年,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的经济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税收制度也随之经历了多次调整与改革。从历史发展来看,中国税收制度历经了五个阶段的变迁:第一阶段是从新中国成立到 1957 年,这一时期统一了全国的税政,建立、调整了新税制;第二阶段是从 1958 年到 1977 年,这一时期税制进行了简化,中国税制曲折中发展;第三阶段是从 1978 年到 1993 年,这一时期建立了复合税制体系,有利于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的发展;第四阶段是从 1994 年到2002 年,中国税收制度历经了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到目前为止规模最大、范围最广、内容最丰富、影响最深远的一次改革;第五阶段是从 2003 年至今,市场化经济的显现启动了新的一轮税制改革。 第一阶段:1950 年—1957 年 1949 年新中国成立,前政府留下的满目疮痍、积贫积弱残局使得党和政府百废待兴各项政治、经济制度。由于建国伊始新解放区沿用国民党政府时期的旧税制、而老解放区实行各革命根据地制定得不同的税收制度,因此在全国范围内没有形成统一的税收制度,不利于国家政治统一、经济恢复发展的局面。在这种情况下,中央人民政府于 1950 年 1 月公布并实施了《关于统一全国税政的决定》和《全国税政实施要则》,规定除农业税外,中央和地方暂定开征包括流转税大类、所得税大类、财产税大类、资源税大类行为税大类等 14 个税种。1953 年,中国开启国民经济计划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根据当时全国财政经济状况与国家建设需要,本着“保证税收,简化税制”的原则,政务院发布《政务院财政经济委员会关于数值若干修改及实行日期的通告》,对当下现行税制进行了修改,试行商品流通税,修订关于货物税、工商业税以及印花税、屠宰税、交易税大大小小的税种,取消棉纱统销税并将其并入商品流通税。

.........

2.2 东北地区税收征管模式改革

税收征管模式是指税收征管过程中,税务机关在税收征管组织机构、税收征管形式、税收征管方法和税收征管人员等方面所采取的规范形式和融合方式,税收征管模式一般表现为税收征收、税收管理和税收检查与稽查,即征、管、查的组合形式①。税收制度与税收征管模式二者是唇齿相依、无法分割的:税收制度决定了税收征管模式的具体表现形式,而税收征管模式也反映了税收制度的制定良莠与否、影响税收制度目标实现是否实现。因此,随着税收制度的变迁、更迭,税收征管模式也在不同时期发生了变化。东北地区的税收征管模式是紧跟国家政策需要、与全国层级的税收征管模式大同小异,实际编写本文时并未找到过多差别之处,故此处分析税收征管模式改革时以全国性指标代替。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税收制度在全国范围内存在很大差别。1950 年 1 月,随《关于统一全国税政的决定》附发的《全国税政实施要则》将作为整理与统一全国税政税务的具体方案,《全国各级税务机关暂行组织规程》涵盖了各级税务机关的设置、职责、内部机构以及人员配备等,税收征管依靠群众、采用“查账征收、民主评议、定期定额”等方式征收税款,按区段、行业进行分片管理(即块块征管)、分行业管理(即条条征管)或巡回管理,生产环节在源头控制、分配环节严加监管、流通环节随货查验、销售环节则严格监控发票,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税收,解决了一部分地区当时在建国初期于财政方面面临着的严重问题。

.........

第 3 章 东北地区税收征管效率的测算及动态演变特征分析 ...... 36

3.1 税收征管效率的内涵及数理描述 .... 36

3.2 税收征管效率测算方法的比较 ........ 38

3.2.1 参数方法-随机生产前沿方法(SFA) .......... 38

3.2.2 非参数方法-数据包络分析方法(DEA) .... 39

3.2.3 测算方法比较及选择 .......... 42

3.3 东北地区税收征管效率测算及特征 ....... 43

3.3.1 东北地区税收征管静态效率测算 .... 44

3.3.2 东北地区税收征管动态效率测算 .... 47

第 4 章 东北地区税收征管效率影响因素的识别及检验.......... 49

4.1 税收征管效率影响因素的理论分析 ....... 49

4.2 实证模型的设定及推断 ...... 50

4.2.1 面板 Tobit 模型设定及 MLE 估计 .......... 50

4.2.2 变量的选择及处理 ....... 51

4.3 税收征管效率影响因素的双边审查面板 TOBIT 模型估计 ...... 52

第 5 章 提高东北地区税收征管效率的对策 ......... 55

第 5 章 提高东北地区税收征管效率的对策

从各省市区的效率值可以看出,某些地区税收征管效率呈现了递减趋势,这表明我国税务机关的征管工作规模已初具有效性,若是要盲目无计划地扩增税收征管成本来获得更高的税收收入这种手段只能降低税收征管效率水平。同时,依据 Malmquist 指数值分析,当前 31 个省市区都已经获得技术变动的提升,而税收征管效率自身的技术效率则显示出下降走势,说明从其他影响因素着手,以提出准确、有效的优化建议提高税收征管效率。 地区经济越发达,经济税源越丰富,税收征管集约化程度越低,税收征管成本也就会越低。税源集中不仅可以降低税收征管成本,还可以减少征管费用。一些发达国家之所以有着较低的税收征管成本,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在于其区域间经济和区域内经济不同程度的实现了高度集中,以较小的投入获得更大的产出。我国地区间的经济水平有着较大差距,不利于全国税务工作的协调、有序进行,因此东北地区要利用本地资源,发挥自身优势,针对其第三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偏低的情况,大力促进农业现代化,积极推动农业与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相结合,推进城市化,提高东北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 优化资源配置,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要实现农业的现代化与工业的集约化,积极推动与第三产业的结合发展。要利用产业税收优惠政策,依托本地自由资源,结合实际发展优势产业,如东北地区的黑土地资源,以弯月状布局在黑龙江省与吉林省的黑土地是我国最大的商品粮基地,这里产出的商品粮就可以充分利用政策性银行(如农业发展银行)来加大对其的开发力度。政策性银行不以盈利为目的,而是充当政府发展经济、促进社会进步、进行宏观调控的工具,因此东北地区的自由贸易绝对数有所增长,贸易额也会大幅提高,由过去传统的农业转变为当前的商品农业,使得农业与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相关联,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带动税收征管效率的提高。

........

结论

税收征管效率的定量测算与分析是到目前为止税收理论研究中较为薄弱的一环。本文采用基于 DEA 的 Malmquist 指数对我国 2001 年-2014 年间的 31 个省市区税收征管效率的变动进行了定量测算。结果显示,2001-2014 年我国税收征管效率值逐年递减,说明我国各省市区的税收征管工作由于新技术的投入而达到较为有效的状态,但是投入量的曲线不是一直向上的,而是呈“倒 U 型”,税源后期投入量不能无止境地持续投入,应寻找最优解,获得在税收征管效率最大化。 本文的模型中分析指标有四个: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对外开放度以及征管成本。模型结果显示,这四个指标对税收征管效率均有显著影响,其中对外开放度高度显著。与预想一样,四个指标的优化度与税收征管效率呈正相关关系,在实际工作中可以从这四个维度展开,依照本地真实情况进行调整、优化。 经济发展水平对税收征管效率的作用不是单一的体现在地区生产总值数额上,联系区域发展差异、税收优惠政策的贯彻落实等方面,税源数量丰裕、对外开放度高、纳税主体基数庞大、税务机关信息化程度高,都在相互交错着影响一个地区的税收征管效率,因此要全面、系统、有针对性地制定提升税收征管效率的工作目标。

.........

参考文献(略)

优秀会计论文范文篇二

第一章导论

1.1选题背景

由于缺少全面的水利管理机制、农业灌概的水利用率不高,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不完善等已经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一大障碍,极大的影响了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因此,相关部门必须建立科学的管理体系,对农田水利建设投入更多的财政支持。美国政府职能部门的相关报告中指出:美国政府开始为水利财政投入建立完善的体系。美国的许多职能部门和水利建设都存在密切的联系,它们都会向水利建设投入一部分财政。然而,因为每个部门的职能各不相同,他们向水利建设投入财政的方法也都存在一些差异,一些政府将财政直接投入到水利建设中,一些政府间接将财政投入到水利建设中。国外学者主要对农田水利建设财政投入的相关理论、政策和投入机制等方面进行了研究。这些研究表明:美国、日本、印度、伊朗、巴基斯坦等国政府在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投资上都发挥主导作用,以财政性资金投入带动栈会资金的投入。从中也发现世界各国水利财政投入总量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达到峰值后呈下降趋势,且占财政支出总额的比例也比较低。

…………….

1.2研究目的、内容及意义

我国的水利问题在2011年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中央“一号文件”首次将关注中心聚焦到水利改革发展问题,并明确了相关政策,这是水利建设的重大转折点。农田水利建设与农业生产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它发挥的作用十分重要。本文用经济学的视野来审视和分析当前农田水利建设财政投入的现状,旨在能够为农田水利建设财政投入机制创新进行积极探索并提供参考价值。本文在概述国内外农田水利建设财政投入相关文献和动态的基础上,结合湖南省链源市农田水利建设财政投入的现状,立足于链源市的统计数据和自己的调查,对农田水利建设财政投入问题进行了全面而系统的研究,并通过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探求农田水利建设财政投入创新。本文从历史视角对我国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财政投入情况进行了深入分析,对农田水利建设的投入制度重新加深了认识。采用实证分析法,列举了链源市农田水利建设财政投入的成效和不足,以其他国家的优秀经验作为指导,提出了财政投入创新的对策与建议,这对于完善农田水利建设财政投入机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确保农田水利建设有限的财政投入发挥最大的效益,是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的東要手段,更是实现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富民强的重要基石。

………….

第二章农田水利建设财政投入的基本理论

2.1相关概念的界定

就理论而言,农田水利设施的性质比较复杂,同时兼有私人和公共产品的性质。提高社会效益、改善生态环境等,这些都是农田水利设施发挥的作用,因此它属于公共工程。农田水利设施能够提高粮食产量,增加农民收益、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发展,还能让环境不断改善。这些都反映出农田水利设施的性质与公共产品相似。而且,农田水利设施的性质和私人产品的性质也有共同点。农民如果想进行灌溉排水,增加粮食产量,必须依照商品交换规定,让管理农田水利设施的部门获得管理费用,从而保证灌溉系统的正常运行,这样农民才能一直获得灌溉服务。当水利系统对水进行分割后,水的外部性就会发生改变,当水利工程的技术不断提高,那么水的外部效应就会减弱,水就逐渐向私人产品的性质转移,所以说,灌概系统中的水的性质与私人产品的性质十分相似。综上所述,绝大多数农田水利设施都是以准公共产品的形式存在的。准公共产品又称为混合产品,它同时兼有私人和公共产品的双重性质,在消费和受益中表现为不同时或不完全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产权理论是现代经济学的基础理论之一,也是目前国内外经济理论问题研究的热点之一。“产权” 一词并不是由科斯提出的。在科斯之前,产权就多次出现在《资本论》中,可见科斯之前就已有学者在研究了。产权分析方法具有非常广泛的适用性,它可以解释人类社会的所有制度。第一个提出产权理论的人是马克思。马克思在撰写《资本论》时,提到了产权和权利。然而在严格范围上讲,马克思没有在经济学领域中提到产权。马克思提出的产权与所有制存在密切的关系,这种关系具有经济性质,这就是通常所说的所有权观,它的表现形式具有法律性质。马克思在研究产权时,是将它置于社会关系后进行的分析,釆用法权和经济相结合的关系,马克思提到产权关系属于法权关系,经济关系可以用法权关系来表现,表现形式是意志关系,站在法律角度上,将所有制关系统一起来就是产权。

……………

2.2农田水利建设财政投入的理论基础

周玉蛮等(2005)研究表明,从国内外实践来看,农田水利设施主要有四种供给制度模式:政府集权、混合供给、农民自愿合作以及完全市场等模式【35】。周晓平等(2012)对农田水利工程进行了相关分类,同时提出了几种水利工程建设方法,可釆用团体、私人联合以及私人的方式进行建设,调动水户参与建设的积极性,让农业水权得以确定,加大力度管理水权市场[36]。马培衢(2012)阐述了适宜的农田水利供给制度,同时开拓思维,指出组织、节水以及投入机制的创新发展[37]。陈向昕(2013)研究发现:BOT (建设一经营一转让)、PPP (公私合作制)、TOT (移交一经营一移交)、PFI (私人主动融资或融资代建制)等四种投融资模式均有各自的优缺点,其中pn模式较灵活既适用于经营性项目,又适用于非经营性项目,适合农田水利设施这种公益性强的项目的建设国内学者从农田水利建设财政投入的发展历程、方法、存在的问题和投入方式等多方面进行了探讨和研究。这些研究表明,国内的农田水利建设财政投入比较分散,缺乏科学、规范、长效的机制。

……………

第三章涟源市农田水利建设财政投入的现状概述........ 11

3.1涟源市农田水利建设的基本情况 ........11

3.2涟源市农田水利建设财政投入现状分析........ 11

3.2.1涟源市农田水利建设财政投入总量分析 ........12

3.2.2涟源市农田水利建设财政投入结构分析........ 12

3.2.3涟源市农田水利建设财政投入绩效分析 ........17

第四章涟源市农田水利建设财政投入取得成效........ 21

4.1涟源市农田水利建设财政投入的建设成效 ........21

4.2涟源市农田水利建设财政投入存在的不足........ 22

第五章国外的相关经验与启示........ 25

5.1韩国的经验与启示........ 25

5.1.1韩国的经验 ........25

5.1.2韩国经验的启示........ 26

5.3的经验与启示 ........28

第五章国外的相关经验与启示

5.1韩国的经验与启示

水行政主体、地方政府以及水利管理机构共同构成了韩国的水利管理体系。而韩国总理办公室直接管辖水利管理委员会,因此水管管理得到了宏观调控的影响,同时还设有其他部门,负责对水资源进行调查,让水质得到维护等,这些部门类似于秘书处;农林部、产业资源部、交通建设部、行政自治部以及环境部共同构成了水行政主体。各部门对自己的职责都十分清楚,水利工程管理政策由农村发展司制定,同时该部门还要监督下属部门;规模较小的水利工程建设由农业部门负责;规模较大的灌溉系统由农地改良部门负责;其他灌概系统由用水者协会进行管理。在1908年时,韩国建立了水利管理组织。农业基层公社管理一些规模较大、技术含量较高的农田水利设施。每个地区的水利管理组织对小型水利工程进行管理。农田发展规划由政府制定,灌溉区域测量、设计等工作由农业基层公社负责,当完成计划工作后,农田改进协会对农田水利设施进行管理。农业基层公社目前管理了 10000多个规模较小的农田水利,约占全国总工程量的20%。该公社管理3000多个水库,约占总数量的20%,总库容超过370000公顷,灌概面积占全部受益面积的七成以上。这表明农业基层公社发挥的作用日益加强。该公社负责制造农业发展以及改进工作,它接受政府的监管,就韩国的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来讲,农业基层公社起到的推动作用较大。该公社是依照政府的要求以及农民的意愿建立的,它的行政功能十分明显,它们既可以发挥一些政府职权,也可以作为民间组织出现,而且广大农民的利益也可以由公社反映出来,因此农业基层公社对于管理农村基础设施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

结论

中央要根据具体情况,在投入农田水利建设时,应加大预算中的投资比例,让中央财政用于农田水利建设的资金与整个财政支出保持同比增长,并逐步实现中央预算对农田水利建设的投入总量保持在一个合理范围内平稳提高。农田水利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密切相关,各级地方政府应切实承担起农田水利建设的主要责任,把农田水利建设资金纳入同级财政预算,并根据收入增长的实际情况,不断增加对农田水利建设的补助预算,逐步形成适度规模[50]。按照“统一规划、部门指导、中央补助、地方负责、统一标准”的要求,各级财政要安排专门的资金用于农田水利建设。从链源市的情况来看,2007年以来对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山塘清淤等投入专项资金进改造和建设后,取得了较好的效益。因此,中央和地方政府应大幅度增加农田水利建设补助专项资金规模。中央财政要继续加大专项资金的投入,使其与国家财政预算内基本建设支出的增长速度一致。地方财政要按照财政收入增长比例优化支出结构,扩大对农田水利建设专项资金的投入。

…………

参考文献(略)

优秀会计论文范文篇三

第一章导论

1.1论文研究背景

1.1.1新公共管理运动的理论和实践

20世纪70年代末期以来,世界硕士论文范文经济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西方各国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且旷日持久的政府改革运动,称之为新公共管理运动(New Public Management)。新公共管理运动的一项重要改革措施是引入结果导向的绩效管理理念,建立以政府公共支出绩效评价为基础的绩效预算制度。公共支出绩效评价为政府支出管理设定量化的效果目标,为评价公共服务质量和公共支出效果提供尺度,并将效果效益与财政支出有机联系起来,促使部门改进管理,降低成本。新公共管理理论使得绩效管理和绩效评价成为公共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场变革主要基于以下原因:一是人类社会从传统工业经济时代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后,信息技术开始渗透到包括政府管理在内的方方面面,对政府效率提出了更高要求。二是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国家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相互依赖和影响程度更高,政府效率的高低成为决定国家竞争力的核心因素。三是公众素质进一步提高,价值观念的多元化、需求的多样化以及民主意识、参政意识的增强,都要求政府管理更加民主、灵活、透明和高效,更好为纳税人提供服务。四是由于社会福利制度的广泛建立等原因,导致财政资金供应与社会经济发展需求之间的矛盾日益严重,财政的困难或危机成为各国政府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的直接动力。由于上述四个方面的原因,西方国家纷纷将企业管理中的绩效理念引入公共领域,将绩效评价和管理渗透到公共管理之中。

新公共管理理论主要来源于公共选择理论、新管理主义理论和新制度经济学理论。公共选择理论的代表人是布坎南(.Tame5M.Buchanan),公共选择理论的主要观点是政府失灵。是政府运作的低效率;政府失灵产生的原因有四个:一是内部性与政府扩张;二三是寻租和腐败行为;选择理论主张采用由私人企业承包公共服务,四是政府行政能力的有限性。公共引入市场机制改善公共服务。新管理主义理论的代表人是戴维•奥斯本(Davidosborne)和特德•盖布勒(Ted Gaebler)。戴维•奥斯本(DavidOsborne)和特德•盖布勒(TedGaebler)提出了公共管理改革十大原则,主张讲究效果的政府,满足顾客的需要,而不是按投入去拨款;主张将企业经营的成功管理方法移植到政府公共部门,主张政府也应引入竞争机制、树立顾客意识、视服务对象为上帝,从而形成企业家政府理论。制度经济学理论代表人是威廉姆斯、科斯,主要提出了交易成本理论、产权理论、委托代理理论等。

在上述理论的影响下,西方各国根据本国实际,针对低效、浪费、腐败和官僚主义等弊端,纷纷制定“政府再造”方案,通过推行公共支出绩效管理,促使政府由传统管理型转变为服务型,绩效管理成为政府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运动起源于英国、美国、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并迅速扩展到其他西方国家乃至全世界。1980年英国设立了直属于首相办公室的效率小组,对政府各部门的运行效率进行了长达10年的调查,提出了一系列的改革方案。1989年以后,梅杰政府推出了“公民宪章”运动,“公民宪章”运动引入了目标管理、绩效评估等现代企业管理系统和方法,提高政府办事效率,压缩一般性支出,提高公共服务水平;1993年,美国国会在当时以克林顿总统为首的民主党人的倡导下,通过了《政府绩效与结果法案》。法案要求联邦政府的各个机构要对其管理项目的结果负责,要求从战略的高度思考项目的目标,订立年度评估和报告的标准;法国的“革新公共行政计划”、德国的“新领航行政模式”与“行政弹性工时”、奥地利的“行政管理计划”、希腊的“行政现代化计划”、丹麦的“公营部门现代化计划”、葡萄牙的“公共选择计划”、加拿大的“2005年文官改革法”、澳大利亚的“财政管理改进计划”、新西兰的“行政文化重塑运动”与“迈向公元2010年”等也是新公共管理运动国际化趋势的体现;进入20世纪90年代,一些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如韩国、印度、菲律宾等也先后开始政府管理改革,形成以建设服务型、效率型政府为目标的全球化革命。

第二章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

2.1文献综述

2.1.1几个核心概念

1.绩效。一种观点认为绩效是在个体控制之下的与目标相关的动作,不是行动的后果或结果(Campen,1970)。第二种观点主张绩效与行为的结果有关,如otley(1999)认为,绩效是指工作的过程及其达到的结果。陆庆平(2003)指出绩效是一项活动实施的结果,这一结果既包括实施该项活动所投入资源与获得效果之间的对比关系,也包括投入资源的合理性和获得结果的有效性。第三种观点认为绩效包含行为和结果两层含义,如Mwita(2000)认为绩效应是一个综合的概念,包含行为、产出、结果三个因素。普雷姆詹德(2002)认为,绩效体现了效率、产品与服务的数量和质量、机构的贡献,包含节约、效益和效率的含义。

2.绩效管理。B。land和Fowler(2000)认为绩效管理可以归纳为“绩效测量、绩效指标、绩效评估和质量控制”。20世纪70年代末期开始的新公共管理运动将企业管理中的绩效理念引入公共领域中,将绩效评价和绩效管理渗透进公共管理,绩效管理和绩效评价成为公共管理工作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3.政府绩效管理。通过为政府支出管理设定量化的效果目标,评价公共服务的质量和公共支出的效果,并将评价结果与财政支出联系起来,促使政府部门降低成本,改进管理。

2.1.2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理论基础

一是公共经济论。按公共产品理论,社会产品可分为三类,即公共产品、私人产品和混合产品。公共产品的概念始于萨缪尔森的《公共支出的纯粹理论》。界定某种产品或服务的经济属性,主要依据的是非排他胜和非竞争性两项消费特征。公共产品具有非排他险和非竞争性。非排他哇是指公共产品由公众共同消费,不可能阻止不付费者对公共产品的消费,不付费者和付费者同样享有公共产品带来的益处;非竞争性是指某人对公共产品的消费不会影响其他人从公共产品消费中获得的效用,即增加一个人消费该公共产品不会增加产品成本,也就是说增加一个人消费该产品时的边际成本为零。私人产品与公共产品不同,它具有强烈的排他哇和竞争性。消费特征的不同决定了政府对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的干预程度不同。一方面,公共产品具有非排他性,个人无论付费与否都可享受公共产品的好处,这就会导致“免费搭车者”(FreeRider)的出现,大卫•休漠在“公共的悲剧”中给予了描述。“免费搭车者”现象的存在为典型的市场失灵,影响到全体社会成员公共利益的最大化;另一方面,公共产品的非竞争性导致其边际成本为零,按照帕累托最优要求的边际成本定价原则,产品应当免费提供,私人部门难以接受。解决上述问题的最好办法是由政府集中计划生产并根据社会福利原则提供公共产品。

第三章理论基础和研究设计......31

3.1公共财政内涵和预算绩效管理制度...31

3.1.1公共财政的内涵...........31

3.1.2关于绩效...........31

3.1.3财政支出绩效.........32

3.1.4预算绩效管理制度.......34

3.2建立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体系...36

3.3探索政法支出绩效评价制度...45

3.3.1政法支出绩效评价的概念和特点.......45

3.3.2政法支出绩效评价的主要内容.....48

3.3.3政法支出绩效评价的组织实施.....49

3.3.4政法支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50

3.4研究设计...........53

第四章实证研究结果与分析......59

4.1数据来源...........59

4.2样本描述...........59

4.2.1描述性统计.......59

4.2.2相关性分析.......60

4.3层次分析法研究结果.........62

4.4模糊综合评价法研究结果.......67

4.5投入产出对比.........73

4.6本章小结........75

第五章进一步研究........76

结论

本文的研究总结主要体现在对实际工作的指导意义。一是从我国财政政法经费保障体制上,分析当前保障工作的主要特点和存在问题,对今后建立健全政法经费保障体制提出建设性的意见。二是从我国财政政法支出绩效管理方面,阐述加强政法支出绩效评价和管理的针对性建议。三是分别对经济发达地区和经济薄弱地区提出了强化管理、提高绩效的建设性意见。本文形成了理论、方法和体制等三方面研究成果,但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今后相关领域内仍有许多值得研究之处。

参考文献

1.赵学群: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法的政法支出绩效评价研究。现代管理科学2010年第9期,114-116页。

2.赵学群:绩效评价和绩效预算研究述评。财政研究,2010年第9期,76-79页。

3.赵学群、施建军:财政公安支出绩效评价研究。财会通讯,2010年第1期。

4.赵学群:对财政绩效评价和管理制度的思考。现代经济探讨,2010年第12期。

5.赵学群、肖晖、徐秋兰:财政国库动态监控体系探析。新理财,2010年第6期,68-71页。

6.2010年6月-12月,参加全省财政系统重点联合课题《对规范我省财政集中支付的研究》。

7.2010年8月-2011年7月,参加省委组织部举办的中瑞合作管理培训项目江苏子项目《转变经济方式与人才支撑》课题研究。

优秀会计论文范文篇四

1绪论

1.1研究背景及意义

财政和银行一直是我国实施宏观调控和经济管理的两个重要部门,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经济背景下,二者担负着不同的角色和责任。1978年以前,我国实施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体制,财政作为国家最主要的经济调节手段,在社会资源的配置过程中充当了重要的角色,涉及社会生产和人民生活的各个领域。而人民银行被称为财政的“总会计”,其职能活动长期服从于财政,在经济生活领域中的作用极其有限。1978年到1994年期间,我国处于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时期,国民收入分配由向国家和集体倾斜转为向居民和企业倾斜,居民储蓄存款的增加使得银行资金日益充实,企业的全部流动资金幵始由银行统一管理和供应,这使得银行在经济领域中的地位日益增强。与之相对应的,由于“分灶吃饭” “财政包干”等制度的实行,财政收入占GDP比重不断降低,中央财政能力不断弱化。在这样的背景下,金融功能财政化现象开始产生,即本来应该由政府承担的职能向银行转移,例如,银行信贷替代财政投融资行为,金融替代财政缓解地区经济差距,金融补贴替代财政补贴等等。金融功能财政化使得信贷资金JT?始在社会生产和生活领域发挥积极作用,使得许多亏损和麵临倒闭的国有企业走出困境,减轻了地区发展的不平衡,缓解了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诸多矛盾。但是由于我国财政金融领域体制的不健全以及银行自身逐利性的本质,使得我国银行也面临巨大的风险。“银行一一财政一国企”的三免关系,使得金融风险的消除最后只能依靠国家财政,最终加剧国家的财政风险。

…………

1.2研究现状

经济学的主要创立者亚当.斯密主张对公债的使用加以限制,公债的过多使用会导致风险的加剧,政府应该将收入分配集中投放到教育、国防、司法等公共领域,强调了税收的征收在政府收入形成过程屮的重要作用。亚当.斯密对因公债而产生的风险的描述是对财政风险形成的较早探索。19壯纪末20世纪初,瑞典学派创始人克努特?维兑塞尔在其著作《利息与价格》中将货币现论和价值理论结合起来,指出货币、信用等金融手段对于经济过实质牲影响和決定性作用强调政府应控制利率以调节经济发展,财政政策只是作为辅助手段来保证货币金融政策的实施。维克寇尔强调财政和金融手段的协调配合使用,并对防范财政金融风险的理论有了初步阐述。在1929年-1933年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背景下,理论界和实务界开始了对经济风险的实质性探索。在著作《就业、利总和货币通论》中,凯恩斯提出政府应该干预经济、采収积极的财政政策,通过扩大财政支出和财政赤字来消除失业和克服经济萧条,恢复经济发展。这一新经济理论奠定了现代西方宏观经济学的理论基础。但是,本著作中片面认为财政手段对金融功能深化存在极大负面作用,并且关于防范财政风险思想也较为缺乏。20世纪50-60年代兴起的货币主义学派,以其创始人弗里德曼为代表,主张货币供应量的变动是引起经济活动和物价水平变动的根本原因,反对除了货币手段之外其他任何形式的国家干预经济行为。弗里德曼在1956年发表《货币数量论一重新表述》一文中,对传统的货币数量说作了新的论述,为货币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他认为货币等金融手段是促进经济发展,进而防范和化解财政金融风险的最重要手段。近年來关于财政风险和金融功能综合研究的成果也较多。迈克尔(Malcol Scolabel, 1992)认为,为了改革金融体制,化解银行领域的金融风险和促使整个经济领域平稳健康发展,而针对国有银行的“内部控制人”问题进行的改革,可能由于"劣币"驱逐“良币”这一规律的作用,导致改革朝着和预期完全相反的方向进行,最终加剧金融风险和财政风险等公共领域的风险。

……………

2金融功能财政化和财政风险的相关理论分析

2.1金融功能财政化的内涵和形成原因

我国金融行业,尤其是银行金融机构担负着国民经济健康与合理发展的重要职责,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和金融行业的日益壮大,银行业开始承担更多的职责。所谓金融功能财政化是指财政分权化改革后,为了弥补中央财政收入相对下降而导致的中央对资源配置能力的下降,政府加强了对金融业的控制,使金融代行了部分财政职能,而地方政府为了促进浩地经济的发展,也加强了对当地金融机构的控制,迫使金融业担当起了 “第二财政”的角色。作为“第二财政”的中国金融业,发挥着提供铸币收入、平衡预算赤字、矜代财政投资、平衡地区差距、科代财政补贴等多项财政功能。简单来说例如,一张100元的纱票印刷成本也许只有一元,但是却能购买100元的商品,其屮的99元差价就是铸币税。此部分收入构成了是政府财政的重要来源。近年来,我国社会经济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和女质货巾需求不断提高,这就为政府带来了货币发行收入,即铸币税收入。在实践力中,对于发行货币的屮央银行来说,货币的发行是靠国家的强制力来实现的,成本基本上可以忽略不计,所以我们可以用真实货币供给余额的变动來衡量铸币收入,即从基础货币(流通中现金加上金融机构在央行的存款准备金)的变动角度来度量。

……………

2.2财政风险的内涵及形成原因分析

在我国,对于财政风险的关注和研究时间并不是很长,但是结合近些年来国内研究学者的研究成果,并借鉴国外对于财政风险的理论分析,可以得出关于财政风险较为系统的理解。从风险属性上来看,财政风险可以分为公共风险和个体风险。公共风险是那些可以对多个主体甚至是全部社会主体,乃至整个国家的政治经济运行产生广泛影响的风险,它具有广泛的外部性。公共风险的防范是无法通过市场机制的运行来实现的,政府的介入和干预是其必要条件。个体风险是指那些影响范围仅限于单个家庭、企业和个人的风险,个体风险的防控、转移和消除是可以通过市场机制的调节和运行来完成的。但是公共风险和个体风险的划分又不是绝对的,在一定条件下,比如当市场机制的运行和完善程度低于个体风险的扩张程度时,个体风险就会转化为公共风险。

…………

3 金融功能财政化影响财政风险......... 16

63.1 历史原因......... 16

3.2 体制原因......... 17

3.3 现实动因......... 18

3.4 行业原因......... 1

93.5 宏观形势......... 20

4 金融功能财政化影响财政风险的路径分析......... 21

4.1 金融功能财政化加剧金融风险的路柃分析......... 21

4.2 金融风险向财政风险转化的路径分析......... 27

5 金融功能财政化和财政风险相关性......... 31

5.1 变量的选取 .........31

5.1.1被解释变量的选取......... 31

5.1.2解释变量的选取......... 31

5.2 模型的选取和建立......... 33

5.2.1模型的选取......... 33

5.2.2模型的建立 .........33

5.3 模型结果分析......... 36

5金融功能财政化和财政风险相关性的实证分析

5.1变量的选取

国际上和国内对于财政风险的衡量通常采用的是与赤字率或者债务率相关指标,但是这些指标大多都是官方公布数据,通常会被政府加以严格的限制,具有很强的政策性和主观性,无法反映一国的真实情况;除此之外,形成财政风险的中原因中有很多无法量化的制度性因素,大多数学者对于财政风险的研究,多以定性分析为主,没有定量描述出不同原因对于财政风险的影响程度。本部分试图构建一个财政风险原因分析的模型,将影响财政风险的原因定量化,从而测算出金融功能财政化等原因和财政风险的相关性以及对财政风险的影响程度。本文综合考虑官方公布数据和真实情况下的数据等不同的衡量口径,将因变量分为三种情况:(1)财政赤字率,即财政支出减去财政收入之差占GDP的比重,它是宵方公布数据;(2)政府收入赤字率,即财政赤字率和隐性债务赤字率之和;(3)隐性赤字率,即隐性债务GDP的比例,其中隐性债务等于养老保险的隐性债务、国有经济隐性债务和地方政府债务三者之和。在借鉴他人研究的堪础上,对隐性债务进行了六理推算,并进行年度化处现,从而获得政府收入赤字率和隐作赤字率的数掘(胡锋,2011)。

…………

结论

分税制改革以来,中央财政收入不断下降的趋势得以扭转,并逐渐提高,随之而來的是地方财政收入比重在不断降低,面对地方财政支出迅速增长的局面,地方财政难以避免的陷入困境,地方政府为了弥补财力物力的不足,建立起了一系列政府投融资平台,但是由于融资平台法人治理结构的不完善、责任主体的不清晰以及操作程序的不规范等诸多问题,使得地方财政风险反而愈演愈烈。与此同时,政府对金融行业的控制不断增强,使得金融功能财政化得以实现,财政中的金融因素比重不断提升。对于金融功能财政化必须辩证的对待,这种政策的合理与否,需要实践的进一步检验,它对于促进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市场化改革的顺利推进都起到了极为关键的作用,但同时,对于由此引发的财政风险也必须引起政府的高度重视。本文选取“我国金融功能财政化和财政风险的相关性”这一研究问题,在对金融功能财政化和财政风险等相关的概念进行阐述以及金融功能财政化影响财政风险的原因进行分析后,得出金融功能财政化对于财政风险的影响是基于“金融功能财政化一金融风险一财政风险”这一路径得以实现。本文通过选取我国20多年的有关财政赤字、货币供给以及国有企业贷款等数据,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和线性回归方法建立实证模型,最终从定量上分析得出我W金融功能财政化和财政风险具有尚度的相关性。

……………

参考文献(略)

优秀会计论文范文篇五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选题意义

1.1.1 研究背景

随着社会发展,我国的社会制度不断完善,各领域的改革如火如荼,为我国经济的发展注入了强大活力,一系列的辉煌成就让“中国奇迹”举世瞩目。农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一环,具有重要的基础性作用。农业为工业的发展提供原材料,关乎着每个人的切身利益。农业发展好坏关系着国家的粮食安全,决定着亿万人民的生命安全和生活质量。改革初期,为了壮大工业,农业做出了巨大贡献,在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飞速发展的今天,农业也被摆上了更加重要位置。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反哺农村为农业发展带来了新思路和新活力。2004 年以来,中央连续九年出台中央一号文件,支持农业发展。从促进农民增收到提高农业生产能力再到新农村建设,中央通过一系列强有力的措施,为农业发展注入强大动力。现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生产结构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国家也将其作为经济发展的主线来抓。这为农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同时促进县域经济发展也被提上日程,作为县域经济的重要支撑,农业也被寄予了更多厚望。能否发展好农业,对于大部分县域的经济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能否统筹好城乡发展,对于国家和谐稳定,顺利完成“十二五规划”,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在农业大省山东,农业的发展多半是粗放型的,依然以劳动密集型为主,农民的生活水平和农业发展水平有很大提升空间,平阴县作为一个农业大县,近年来在政府政策的支持下,农业得到了较快发展。并且农业合作社、特色产业园、文化旅游等取得较好效益。研究平阴县的农业发展对于各地实践和发展具有重要启示意义。在此背景下,笔者选择以山东省平阴县为研究对象,探索县域政府如何优化财政支农支出,更好地促进农业的发展。

1.1.2 选题意义

(1) 理论意义

农业的发展在现代经济社会发展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历来都是社会关注的焦点,也是时下理论界研究的重点。但大部分书籍和文献都是从国家和省市角度探讨农业发展,主要是探讨财政支农的结构问题,而很少有文献把研究重点放在如何运用财政政策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和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上,以及从哪些角度完善公共服务等方面。本文选择以此为切入点,研究县域政府如何优化财政支农支出,引导市场,优化资源配置,带动当地农业发展。

(2) 现实意义

随着九个中央一号文件的发布,农业越来越受到各级政府的重视。山东省也在积极探讨优化农业资源开发利用的方式方法、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粗放式发展方式的路径、调整农业结构的方式方法,争取率先实现向现代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农业发展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县域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如何在当下发展现代农业的大环境下,抓住机遇,寻求新的增长点成为各市县的研究重点。各地纷纷调整发展战略,转变结构,积极开拓。这些都为探索县域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借鉴。本文也是在这种大环境下选择了山东省平阴县为研究对象,在充分分析当地财政支农的现状,结合其他地市发展农业的成功经验,提出优化财政支农支出的相关政策。理论联系实际,通过实际分析,推出理论政策。这对于推动农业发展,实现县域经济新跨越,建设和谐社会,率先完成产业转型升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二章 财政支农的相关概念和理论

2.1 财政支农的相关概念

农业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农业仅指种植业,即植物栽培业。从事农业生产的部门是栽培各种农作物以及取得植物性产品和利用植物的生活机能,通过人工培育以取得粮食、副食品、饲料和工业原料的社会生产部门。农业生产的对象包括各种农作物、林木、果树、药用和观赏等植物,有粮食作物、经济作物、蔬菜作物、饲料作物、牧草、花卉等园艺作物。狭义的农业在我国通常指粮、棉、油、糖、麻、丝、烟、茶、果、药、杂等作物的生产。广义的农业是指通过培育动植物生产食品及工业原料的产业。农业的劳动对象是有生命的动植物,获得的产品是动植物本身。我们把利用动物植物等生物的生长发育规律,通过人工培育来获得产品的各部门,统称为农业。农业是支撑国民经济建设与发展的基础产品。利用土地资源进行种植生产的部门是种植业,利用土地上水域空间进行水产养殖的是水产业,又叫渔业,利用土地资源培育采伐林木的部门,是林业,利用土地资源培育或者直接利用草地发展畜牧的是畜牧业。对这些产品进行小规模加工或者制作的是副业。它们都是农业的有机组成部分。对这些景观或者所在地域资源进行开发并展示的是观光农业,又称休闲农业。这是新时期随着人们的业余时间富余而产生的新型农业形式。本文中农业是指广义的农业。

财政支农,是国家为支持农业生产、发展农村经济、改善农民生活水平的财政政策的总称。是国家支持农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对农民的生产补贴、粮食补贴、转移支付、完善农村公共物品供给等资金支持,以及费改税、税收减免、发行债券的政策工具。财政支农资金,按其性质可分为直接投资性支出、消费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直接投资性支出包括:(1) 农业基本建设支出,指属于基本建设投资额范围内的农业、林业、水利、气象等基本建设项目的预算拨款和由预算拨款改为贷款的支出,主要用于大中型农业、林业、水利、气象等生产设施建设的支出;还包括铺设道路,加强农技站的建设、维修、使用,图书馆等公共设施的建设,购买农业生产、社科、自然、人文等书籍,提供流动书屋等生活设施建设的支出。(2) 农业公共服务性支出,主要包括完善网络建设,实现有线电视村村通等费用支出;增加农林部门科技三项费用;对农民的培训力度费用支出;增加科技研发支出、支农专项支出和其他专项支出中用于农业的部分。

第 3 章 山东省平阴县财政支农支出实证分析........15

3.1 山东省平阴县财政支农现状.......15

3.1.1 平阴县财政支农的成就.......15

3.1.2 平阴县财政支农的不足.....21

3.2 财政支农计量分析......26

第4章 县域政府财政支农支出经验启示.........31

4.1 寿光市财政支农支出的经验启示..............31

4.2 诸城市财政支农支出的经验启示..............32

4.3 台州市财政支农支出的经验启示.....34

第5章 促进平阴县农业发展的财政.......37

5.1 增加投资性财政支出,促进农业发展.............37

5.1.1 加大基础设施建设..........37

5.1.2 优化公共服务.........38

5.1.3 设立农业专项资金......38

5.2 增加转移性财政支出...........39

结论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发展农业对于协调好一二三产业之间关系,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农业发展好坏直接关系到农民生活水平和农村的建设,而且更关系到国家粮食安全和人民生活。因此农业对于一个地区和国家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大力发展农业是社会要求,也是时代要求。

本文首先从理论上分析了财政支农的必然性和必要性,然后结合济南市平阴县的实际情况,分析了当前平阴县在农业发展中,高度重视发挥财政支农的作用,财政支出总量不断加大,结构不断优化,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和农民的增收,但是仍存在投资性支出不足、缺乏对优势产业的支持、农业科技支出和农林牧渔业事务支出不足、农业基础设施支出不足、财政支农的转移性支出不足等问题。并对财政支农和农业发展相关性做了计量分析,得出财政支农与农业发展有较强的正相关性。然后总结了国内县域政府发展农业方面的成功经验,为平阴县优化财政支农支出提供借鉴。最后针对当前农业发展不足、财政支农的问题和成功经验得出促进平阴县农业发展的财政支农支出的有关政策。针对本课题,需要进一步研究国外发展农业实践对平阴县发展农业的启示。并且从消费性支出和财政收入管理等方面探索如何进一步优化财政支农支出。

参考文献

[1]苏明.财政政策创新支持“三农”[J].中国财经报,2006

[2]邓子基.公共财政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

[3]邓子基.公共财政与农村改革发展[J].厦门大学学报,2009

[4]温铁军,董筱丹,石嫣.中国农业发展方向的转变和政策导向:基于国际比较研究的视角[J].农业经济问题,2010

[5]陈锡文.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J].农业工作通讯,2007

[6]侯石安.解决“三农”问题的财政支持政策选择[J].财政研究,2005

[7]侯石安,陈昕.我国农业发展面临的难题与财政支持政策的选择[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9

[8]何平均.地方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财政政策选择——基于产业集群视角[J].农村经济, 2008

[9]何平均,李明贤.基于制度变迁的农业基础设施有效供给研究[J].商业研究,2012

[10]何平均.农业基础设施财政投入绩效分析——基于公共财政的视角[J].农村经济,2010

优秀会计论文范文篇六

第 1 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放眼世界,许多国家把加强科研创新作为其发展的战略,把对科技的投资作为战略性投资,大幅度增加科技支出,实施重大科技计划,着力增强国家的创新能力,以此增强其国际竞争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越来越重视科技进步,越来越重视科技创新对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作用。自 1993 年 10 月 1 日,正式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促进法》以来,我国的财政科技支出不断增加。2010 年,全国国内生产总值为 397983 亿元,比上年增长 18.68%;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中内部支出 7062.6 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 1.77%,比上年增长 21.7%。山东省也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实施科技兴省的政策:地方财政积极筹措资金支持科技事业的发展,财政对科技的支出持续增长。近年来山东省政府对科技的投入逐年增多,总体呈上升趋势。从具体数据来看,从 2005 年的 193.8 亿元,到 2011 年的 844.38 亿元,山东省 R&D 经费内部支出累计达 3211.395 亿元,年均增长速度为 27.13%。2008 年,全省地方财政支出中科学技术拨款占全省财政总支出(2704.76 亿元)的比重达2.10%,同比提高近 0.5 个百分点。山东省地理结构优越、人口众多、经济发展结构与其他省份不同,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省份之一。山东人淳朴敦厚,但却缺乏大胆创新。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财政经费投入到科研项目中,基于山东省自身的特殊情况,这些投入到科技研究中经费到底能够带来怎样的经济效益,是当今急需解决的问题,也是绩效预算方法下政府预算会计报表编制需要考虑的问题。运用绩效预算方法编制财政预算支出的一个重要前提是能够得到各种预算支出方向所带来的经济效益。但是与工业企业投资不同,政府预算支出资金大多投入到基础性和公益性项目中,这些项目在追求微观经济效益的同时,更注重追求国民宏观经济效益,因而对政府预算支出资金效益的评价,多是研究其投资项目的宏观经济效益。从 20 世纪 30 年代开始,西方国家就开始在评价公共项目投资效益时引入国民经济评价(也叫费用效益评价)方法。但是,由于国民经济评价方法针对的是某一具体项目,仍然无法从宏观上整体把握财政预算支出的经济效益。因此,本文将另辟蹊径,从研究山东省财政科技投入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入手,构建两者之间关系的回归模型,以此来研究山东省财政科技投入带来的经济效益。

1.1.2 研究意义

本文结合山东省实际特殊情况,通过研究分析山东省财政科技投入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相互关系,来简单分析讨论山东省财政科技投入所带来的经济效益。这一研究有着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1.有助于完善运用绩效预算方法对财政预算财务报表的编制,有助于加强预算会计的财务监督职能。

2.在理论上,有助于对政府财政科技投入经济绩效研究的理论内容进行丰富和深化,有助于构建并完善逻辑严谨的理论体系来研究政府财政科技的绩效,为建立系统的研究地方政府财政科技支出绩效评价体系提供参考。

3.在实践上,财政科技支出是否能促进经济的增长,又在怎样的程度上促进经济的发展,是政府部门确定立项、确定预算的重要依据。通过研究,确定财政科技资金的投入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优化财政科技支出管理,实现政府财政管理的目标。

第 2 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绩效预算

预算是政府财政部门对所掌握的公共资源进行分配、进行一些公共项目投资的过程。绩效预算,是在政府预算制定之后,在执行过程中运用投资所用的资金和成果联系起来进行分析,对原有财政预算进行调整,以实现提高公共服务供给的效益和效率的目标。对财政预算采用绩效预算的方法进行编制有助于政府部门及时掌握财政资金投入的方向和投资成果,及时调整进行新的预算的编制,从而实现政府资金的有效利用,一般称这一管理过程为绩效预算管理。要达到真正实现绩效预算管理的目标,就需要及时掌握政府资金投入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就需要进行绩效评价。本文的研究就是为了更好的实现绩效预算管理,从研究财政科技投入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出发,对财政科技投资金的经济效益进行简单的评价。

2.1.2 财政科技投入

对于什么是科技投入,之前的学者一致认为整个社会是科技投入的主体,但是在科技投入的内容方面则存在两种不同的观点,称为狭义的科技投入和广义的科技投入。狭义上,科技投入仅仅是指社会为支持科技活动而进行的经费资源的社会配置,仅仅是指政府及其有关部门、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对科学技术研究和发展、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科技服务和科学技术普及活动的资金投入。而从广义上来讲,科技投入既包括非物质形态的如政策、法制等的投入,也包括物质形态的如劳动力、资金等的投入。本文在论述分析过程中采用了广义的定义,不仅讨论资金的投入,还分析了人员的投入。关于财政科技投入的内容也存在着争议。从政府的角度出发进行定义的观点认为:在“收—支两条线”的财政体制下,财政的科技投入仅仅指的是财政对科技事业的支出。体现在统计年鉴中,其数据是指统计年度内由各级财政部门拨付的直接用于科技活动的款项,包括科学事业费、科技三项费、科研基建费及其他科研事业费;主要是指反映了财政预算中的科技拨款,是各级财政部门拨付的直接用于科技活动的款项。

与企业科技投入不同,财政科技投入的对象一般是宏观的非营利性的项目,而企业科技投入一般是以增强自身科技竞争力为目的而开展的;财政科技投入在会计核算上,一般用预算支出中科技三项费用,或 R&D 活动的资金、人力耗费等来具体表示,而企业科技投入的会计中或者用费用来表达,或者用资产来表示。为了更确切、更详细地表明政府对科技事业的支持,本文从 R&D 活动耗费角度出发,定义 R&D 活动耗费的资金及人力资源为财政科技的实际投入。地方财政科技投入则指的是当地政府在一定的行政区域内,为推动本地的科技进步,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对科技事业的投入。

第 3 章 山东省财政科技投入现状...........19

3.1 总量在增长,但比例仍较低 ........ 19

3.2 经费来源结构不合理 ....... 20

3.3 投入结构不合理 ... 20

3.4 忽视了绩效评价 ... 21

小 结....21

第 4 章 指标变量的选择...22

4.1 指标变量选择的原则 ....... 22

4.2 指标变量的定性选择 ....... 24

4.2.1 财政科技投入指标变量的选择............ 24

4.2.2 关于财政科技投入经济收益........ 25

4.3 指标变量的定量筛选 ....... 27

4.3.1 数据来源及其描述性统计分析............ 27

4.3.2 指标变量的灰色关联度分析.... 29

4.3.3 指标变量的相关系数比较........ 36

4.3.4 指标的最终选择............ 40

小 结....41

第 5 章 实证研究-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42

5.1 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所依据的原理 ....... 42

5.2 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步骤 ........... 43

5.3 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实证研究 ... 43

5.3.1 修正后样本数据描述性统计分析........ 44

5.3.2 平稳性检验........ 44

5.3.3 协整性检验........ 48

5.3.4 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49

5.4 财政科技投入与经济增长 ........... 50

结论

本文首先综合已有的研究成果,运用适当的计量方法,确定了比较有代表性的指标变量;然后对数据进行一系列检验,研究了财政科技投入和经济增长之间的格兰杰因果关系,并对两者之间的相关关系进行了模型的构建。研究证明财政科技投入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格兰杰因果关系,两者之间相互制约、相互促进;GDP 的增长对政府财政科技投入的推动作用比财政科技投入对 GDP增长的推动作用更加显著,更加有力。最后,结合本省财政科技投入的现状,对山东省财政预算工作提出了一定的建议,以期实现财政资金利用效率的提高。

但是在进行比较缜密的研究分析的同时,本文的研究仍然存在着一些难以避免的不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为了更好地进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保证实证研究结果的准确性,后期对数据样本进行了补充。导致数据来源不统一,虽然已经根据不同年鉴中的重复指标变量之间的关系对数据进行了修正,但仍有可能存在统计口径不一致的问题。

2. 在用灰色关联度法进行指标变量选择之前,首先根据各种指标变量的定义进行了参照变量的选择,有一定的主观性;在采用皮尔逊相关系数法对指标变量选择时一般要求所用数据属于大样本,但是由于为了保证统计口径的统一和部分统计指标变量的新增采用,无法取得全部数据的大样本,分析结果可能会存在一定的偏差。最终目标的选择结合了这两种方法,可能会对指标变量的选择带来一定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Robert M. Solow, Technical Change and the Aggregate Production Function [J], The Review ofEconomics and Statistics, 1957.39( 3): 312-320

[2] Griliches. Z., Lichtenberg, F., Inter-Industry Technology Flows and Productivity Growth: AReexamination [J], Review of Economics Studies, 1984. Vol. 86: 324-329

[3] Griliches, Z., Productivity, R&D and Basic Research at the Firm Level in the 1970s [J], AmericanEconomic Review, 1986.vo1.76(June): 141-154

[4] Norihisa Sakurai, George Papaconstantinou, Evangelos Ioannidis, Impact of R&D and TechnologyDiffusion on Productivity Growth: Empirical Evidence for 10 OECD Coutries [J].Economic SystermsResearch, 1997.vol.9(1)

[5] Rebecca M. Henderson, Adam Jaffe, Manuel Trajtenberg. Universities As A Source of CommercialTechnology :A Detailed Analysis of University Patenting,1965-1988[J], The Review of Economics andStatistics, 1998.vol. 80(February.):119-127

[6] Abramowitz. M., Catching up, Forging Ahead, and Falling Behind [J]. Journal of Economic History,1986.XLUI(2): 385-406

[7] Romer. P.M., Increasing Return and Long Run Growth [J],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86.Vol.94(May):1002-1037

[8] Romer P.M., Endogenous Technological Change [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990(98):71-102

[9]Romer. P.M, The Origins of Endogenous Growth [J].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 1994, 8(1):3-22

[10] Robert E. LUCAS, Jr., On The Mechanic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J], Journal of MonetaryEconomics. 1988 (22): 3-42

优秀会计论文范文篇七

导 论

(一) 选题背景

在我国,财政和公共财政是同一个概念,但两者的侧重点不同。改革开放前,我国的财政是与计划经济相适应的财政形态,侧重于生产建设性;而在 21 世纪的今天,我国财政是以市场经济为基础的财政,侧重于提供公共产品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着重体现财政的公共服务性。财政体制是确定国家财政权责在各级政府间如何划分的一种制度,其依据是政府职能的界定和政府间事权的划分。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财政体制主要经历了统收统支、分级包干、分税制等模式的更迭。1953 年至 1957 年,为了与计划经济体制相一致,我国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财政体制。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这种财政体制极大地制约了地方的积极性。从 1980 年至 1993 年,我国实行“划分收支、分级包干”的财政体制,目的在于增强激励机制,这是国家财政管理体制的一次重大改革。它的目的在于打破旧体制,把过去统得过“死”的财政体制加以分散,使得地方成为具有相对独立利益的利益主体,充分调动了地方在经济建设中的积极性。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这种体制逐渐无法适应经济的发展。市场经济因素不断增多,市场经济的法制性要求与其相适应的财政体制也要纳入法制的范围。过去的财政包干体制表现出来的财政过于分散、中央宏观调控的能力减弱,已经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需要。因此,中央开始酝酿实行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从 1992 年下半年起,中央选择了部分地区实行改革试点。自 1994 年开始,在全国全面推行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是指在合理划分各级政府事权范围的基础上,通过对税种和税收管理权限在中央与地方政府之间的划分,以确定政府间收入分配关系的一种制度。通过经济性分权,各级政府有了自己相对独立的财政收入来源,极大地调动了各级政府发展经济、加强税收征管、提供公共产品的积极性。

经过十多年的不断改革,分税制财政体制调动了地方政府发展经济的积极性,促进了地方财政收入持续快速增长,初步理顺了中央与省、自治区和直辖市之间的财政分配关系,但没有对省以下各级地方财政体制作出明确的规定,导致县乡财政困难现象较为普遍。以广州市番禺区为例,近年来番禺区的财政收入虽然快速增长,财政实力不断壮大,但由于财权与事权不相匹配,新增财力不断加速上划广州市级财政,而且番禺区为筹办广州亚运会出钱出力,融资建设亚运配套设施等重点工程项目,融资付息和偿还贷款的资金压力很大,使番禺区的财力日益紧缺。因此,从番禺区的实际出发,探索番禺区实行省直管区(县)财政体制的可行性,积极推进财政层级扁平化改革,减少省以下财政层级,建立上下贯通、运行有序的与市场经济相契合的分税分级财政体制成为本文的选题。

(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从近年广东省、广州市与番禺区的财政体制来分析,我们可以发现,省以下财政体制往往注重财权的划分、而忽视事权的合理分担,省、市财权层层上收,而事权层层下放,安排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民生支出,实施广州市南拓战略,优化调整产业结构,建设宜居城市和名镇名村等大量的资金投入均由番禺区财政自行负担,导致番禺区财政支出压力巨大。这不但不利于番禺区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以培植税源,更降低番禺区增收的积极性,影响番禺区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因此,深入调研番禺的财税情况,分析番禺财力紧缺的原因,广开财源,拓宽税基,探索从“市管区财”到“省管区财”的财政体制改革,提出增强番禺地方财力的有效措施,对于解决番禺近年来遇到的财政困境具有一定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番禺既是千年古县,又是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2012 年更名列“中国市辖区综合实力百强”第 10 位。以番禺为例,研究我国经济较发达区(县)的财政体制,探索省直管区(县)财政体制改革的路子,有利于丰富地方财政体制的理论研究。

一、 中国区(县)级财政体制的现状——以番禺区为例

翻开历史,我们不难发现,从秦朝到 194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的 2100多年间,我国基本实行中央、省、县三级政府体制。省作为一级行政建制,始于13 世纪的元朝,迄今已有 700 年的历史。市是指居住人口在一定规模以上,且以非农经济为主的城镇。1909 年,清政府在派员考察西洋政治后,颁布了《城镇乡自治章程》,在法律意义上首次用“市”的概念把城镇和农村区分开来。县是最古老的行政建制,在西周时期萌芽,在春秋时期产生,在战国时期有所发展,至今已有 2600 多年历史。13番禺为秦置古县,始建于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 214 年),是南海郡属下的首县,并为南海郡治所在地。由秦至汉,番禺是南方重要的港市,《史记•货殖列传》曾称“番禺亦其一都会也”,列为全国九大都会之一。14直到 1949 年新中国成立后番禺仍为县级建制,1975 年 1 月至 1992 年 5 月番禺县隶属广州市,1992 年 5月经国务院批准撤销番禺县设立番禺市(省辖县级市,广州代管),152000 年 5 月国务院同意广东省撤销番禺市设立广州市番禺区。16由于县(区)是政治、行政、经济等种种因素结合而成的社区,因此在任何时代都是难以分解的行政实体。不论历史上朝代如何更替,政府的层级如何变化,最稳定的一个政府级次始终是县(区)级政府。

(一)近年来番禺区财政收入情况

2006—2010 年,番禺区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分别为 313433 万元、371983 万元、438835 万元、509214 万元、631703 万元,年均增长 13.96%,高于地方生产总值(GDP)13.8%的年均增速。2010 年番禺区财政一般预算收入比 2006 年翻了一番多,增长形势喜人。17(详见图 1)从市、区库税收分享量的角度分析,2006—2010 年间,市库税收收入从 2006年的 7.71 亿元增长到 2010 年的 17.64 亿元,年均增长 22.3%;区库税收收入则从2006 年的 26.68 亿元增长到 2010 年的 47.96 亿元,年均仅增长 15.8%。以上数据表明,虽然“十一五”期间番禺区经济发展对市、区两级税收的贡献较大,但按现行市对番禺区的财政管理体制更有利于市级税收收入的增长,市库增速较区库高出 6.5 个百分点,在分享地区经济发展成果方面,市级要远远多于区级。从属地税收总量角度分析,在番禺区属地税收总量中,所占份额居前三位的税种分别是增值税、营业税和企业所得税。据统计,2006—2010 年,以上三税占各年税收总量的份额分别为 70.3%、69.7%、68.2%、69.9%和 64.8%。其中增值税居于首位,其各年所占属地税收总量的份额分别为 34.5%、34.1%、36%、33.3%和27.4%,除 2010 年因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而大幅减收外,其余各年均占 1/3 以上。从增速上看,增值税年均增速仅 12.8%,低于 GDP13.8%及税收总量 15.7%的年均增速。随着番禺区经济结构的调整优化,增值税所占税收总量的份额将逐步下降。

三、区(县)级财政体制现存问题的原因 ........... 19

(一)事权与支出责任划分不清是财力.................... 19

(二)财政级次过多................. 20

(三)转移支付不够规范合理................... 21

四、区(县)级财政体制改革的建议 ............... 22

(一)科学界定地方政府间财力与事权........... 22

(二)简化财政层级,实行省管区财.................. 27

(三)完善转移支付制度........... 29

结论

财政体制是处理政府间财政关系的基本制度。财政体制的优劣,直接影响资源配置的效率、国民经济分配秩序和经济的持续发展。本文通过深入调研番禺的财税情况,分析番禺财力紧缺的原因,以管窥豹,发现我国区(县)级财政体制现存问题的根源是:事权与支出责任划分不清、财政级次过多、转移支付不够规范等。这些问题导致我国区(县)级财政困难较为普遍,影响了地方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能力。

正所谓,郡县治,天下安。要想区县强、国家兴,就要针对上述问题,探寻改革地方财政体制的路向。为此,本文提出以法律的形式科学界定地方政府间财力与事权,简化财政层级,实行省管区财,逐步实现财政管理层级扁平化,进一步完善转移支付制度,不断提高财政管理科学化、精细化水平。笔者只从番禺财政的视角来考察,难免研究较为局限,论述还比较肤浅,这需要以后在工作实践中不断地总结和深入地研究。

参考文献

[1]陈共.财政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

[2]番禺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番禺县志[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5.

[3]李齐云.分级财政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4]郭小聪主编.政府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5]贾丽虹.外部性理论及其政策边界[M].广州:华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6]广州市番禺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番禺年鉴(2006).[M].北京:方志出版社,2006.

[7]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公共财政与百姓生活[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7.

[8]卢中原主编.财政转移支付和政府间事权财权关系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7.

[9]张占斌.省直管县体制改革的实践创新[M].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09.

[10]何显明.省管县改革:绩效预期与路径选择——基于浙江的个案研究[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9.

优秀会计论文范文篇八

第 1 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社会保障是政府职能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府实现社会保障职能的重要方式是安排社会保障财政支出。随着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不断完善和发展,社会保障财政支出的规模和范围不断扩大,社会保障财政资金管理日益重要。例如,2008 汶川地震后,中央政府拨款 417.94 亿社会救助资金对受灾群众生活进行补助,这部分资金是否真正足额及时的发放到受灾群众的手中是社会大众最关注的。社会保障财政支出对消除贫困和不平等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其支出效率的高低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绩效评价作为一种先进的管理工具,其核心是强调管理目标与结果有效性的关系,是一种面向结果的管理理念。绩效评价应用于社会保障财政支出是提高资金支出效率和公平的重要手段,也是社会进步对政府管理提出的必然要求。学术界对公共支出绩效评价的研究较多,社会保障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研究作为公共支出绩效评价的一个分支进行,具体反映社会保障财政支出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相对薄弱,社会保障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尚不成熟。评价指标的设计往往重视经济效益忽略社会效益。鉴于此,本文采用平衡计分卡这种多视角维度的绩效评价方法,试图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社会保障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真正反映我国社会保障财政支出绩效。

平衡计分卡(The Balanced Scorecard)是一种非常有效的绩效评价工具和方法,它主要由四个维度(财务、顾客、内部流程和学习与发展)构成,在绩效评价方面具有全面性、准确性、平衡性和战略性的特点。平衡计分卡最初应用于企业管理,与许多经典管理理论一样,平衡计分卡同样受到公共部门的青睐,美国政府最早利用平衡计分卡进行政府绩效评价。随着我国政府绩效评价工作的深入和发展,平衡计分卡在我国政府绩效考核中开始得到运用,如青岛市政府、武汉市政府等,但是对于平衡计分卡的应用范围较小,总体上处于起步阶段,在个别地方只是限于试点运用,平衡计分卡这样一个全面的绩效评价工具尚未运用到社会保障财政支出中来。在社会保障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体系尚未完全形成的大背景下,社会保障财政支出的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得不到全面、准确、有效的评价,难以对社会保障财政支出进行高效的工作改进,阻碍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和变革。

1.1.2 研究意义

社会保障财政支出绩效评价随着市场经济发展起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任何活动都讲求效益,没有效益就没有生存。社会保障财政支出对保障困难群众的生活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其支出效率低下,不仅浪费了公共资源,更阻碍了国家公共服务职能的实现。目前,我国社会保障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处在基础发展阶段,各部门对绩效评价的认识存在误区,绩效评价大多流于形式,绩效评价主体单一,绩效评价指标构建更是相对薄弱,社会保障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的开展遇到了“瓶颈” 。在当前关注民生的大环境下,社会大众对社会保障财政支出的反馈信息和相关部门责任履行情况更加关注。开展社会保障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1) 为构建以战略目标为核心的社会保障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体系提供理论依据

平衡计分卡应用到社会保障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打破了传统绩效评价指标与战略目标相脱节,考核内容和考核指标之间缺乏因果联系而不能真正提高绩效的现状。传统的绩效评价体系是非战略性的框架,评价方法带有主观的色彩。平衡计分是以战略目标为核心层层量化绩效指标,使我国社会保障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上升到战略管理的高度。平衡计分卡在社会保障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中的应用,无疑会引发绩效评价领域新的革命,促使我国绩效评价理念的转变,成为构建我国社会保障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体系的理论依据。

(2) 为我国社会保障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提供新思路和新方法

平衡计分卡应用到社会保障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中,通过管理工具的创新开展社会保障财政支出绩效评价,能够为我国社会保障财政支出管理改革提供新的理念指导,进一步推动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创新。通过平衡计分卡的引入,改变以财务指标为主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加入顾客、内部流程、学习与成长三个方面的维度指标,提高了考核内容和指标的关联度,从多角度对社会保障财政支出的管理过程和支出效果进行全面评价,从而避免了单一财务指标绩效评价的片面性,提高了绩效评价的全面性、科学性、准确性,对于社会保障财政支出绩效改进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第 2 章 社会保障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理论分析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社会保障支出

社会保障支出是用于社会保障的全部资金,主要包括财政社会保障支出和缴费社会保障支出。就我国目前的社会保险模式而言,财政社会保障支出是政府作为财政支出的主体直接为社会保障提供财政资金,主要是针对没有财政收入的来源的社会救济和社会福利资金,尚未纳入社会保险体系的行政事业单位离退休经费支出,社会保障对社会保险基金的补助支出。缴费型社会保障支出是针对有财政收入来源的社会保险支出,我国目前的社会保险基金是采取统筹账户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方式,社会保险支出分为企业社会保险基金支出,个人账户社会保险基金支出。

2.1.2 社会保障财政支出

社会保障财政支出,顾名思义,就是各级政府公共财政支出中用于社会保障的财政资金。目前我国社会保障财政支出统计口径存在明显的分歧,在不同的统计口径中,社会保障财政支出均包括抚恤和社会福利救济费、社会保障补助支出和行政事业单位离退休经费支出,分歧点在于行政事业单位医疗卫生支出以及社会保险支出是否记录到社会保障财政支出[1]。本文主要依托《中国统计年鉴》对社会保障财政支出口径进行界定,与我国政府预算科目相一致,即抚恤和社会福利救济费、行政事业单位离退休经费和社会保障补助支出三项。《中国统计年鉴》对社会保障财政支出统计指标不连续,这与我国社会保障事业改革有密切的关系。

3.1 我国社会保障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发展历程........... 21

3.2 我国社会保障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体系现状........... 22

3.2.1 社会保障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管理趋于规范化........ 22

3.2.2 社会保障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方法多样化................ 23

3.2.3 社会保障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内容合理化................ 23

3.3 我国社会保障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存在主要问题 ................ 23

第 4 章 基于平衡计分卡的社会保障财政.................... 27

4.1 平衡计分卡应用于社会保障... 27

4.1.1 平衡计分卡能全面反映效.... 27

4.1.2 平衡计分卡有利于提高社会.... 27

4.1.3 社会保障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具备实............. 28

4.2 平衡计分卡在社会保障财政支出... 28

4.3 社会保障财政支出平衡计............ 31

4.3.1 公众维度指标设计.............. 31

4.3.2 财务维度指标设计.............. 33

4.3.3 内部流程维度指标设计...... 34

4.3.4 成长与发展维度指标设计.............. 35

4.4 社会保障财政支出平衡计分卡指标权重确定 ...... 37

第 5 章 提高我国社会保障财政支出绩效对策.................45

5.1 提高我国社会保障财政支出财务维度绩效........... 45

5.2 提高我国社会保障财政支出公众维度绩效........... 46

5.2.1 开展社会保障财政支出满意度调查........................ 46

5.2.2 合理确定社会保障财政支出标准............... 46

5.3 提高社会保障财政支出内部流程维度绩效........... 46

结论

本文将平衡计分卡这种战略性绩效管理工具应用于社会保障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中,通过绩效评价工具的创新对社会保障财政支出进行战略性绩效评价,既能评价过去社会保障财政支出绩效,也能把握未来社会保障财政支出的方向、规模以及重点。本文围绕社会保障财政支出战略目标,确立了财务指标,公众维度指标,内部流程指标,学习与成长指标,形成了社会保障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在确立指标权重的过程中,应用了层次分析模型,比较客观的确定了社会保障财政支出各个指标的权重。在论文的最后,提出了为实现社会保障财政支出战略目标所需要采取的行动。由于平衡计分卡应用于社会保障财政支出绩效评价还处在理论研究阶段,进行实证分析比较困难,这将是本文以后的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1] Premchand•A. Public Expenditure Management[M].China Finance Press,1995

[2]HolerzM. Evaluating Performance:How to Appraise Promote and Fire[J],American: Collins, 2000

[3]SchiavoS,TommasiCD.Managing Government ExPenditure[M].ComellUniversity Press,2001

[4] EleanorO,Schroederl.Institutional Incentives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M].University ofCalifornia Press,2000

[5] EstebanG.D.Determinants of Performance Measurement:An Investigation into theDeeision to Conduet Citizen Surveys[J].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2008,9:14

[6] KaplanRS,NortonDP.The Balanced Scorecard: Measure That Drive Performance[J].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92,2:24-26

[7] KaplanRS,NortonDP.Using the Balanced Scorecard as a Strategic ManagementSystem[J].Harvard Business Review ,1996,2:12-14

[8]JamesBW.BalancedScorecardintheFederalGovernment[M].ManagementConcepts,2000,7:13-16

[9] 李珍.社会保障理论[M]. 北京: 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2010: 91

[10] 朱立言,张强.美国政府绩效评估发展研究[J].湘潭大学报,2005,1:12-14

优秀会计论文范文篇九

引 言

一、本课题研究目的、意义

(一) 民生建设是中国各项建设的重点。回顾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程,中国的民生建设始终是一切工作的出发点,而中国民生建设的历程也是马克思主义民生思想中国化的过程,中国把马克思主义民生思想与本国的具体国情相结合,关注民生,重视民生问题,在解决民生问题方面,积累了一定经验,出现了一些深入细致的理论研究成果。本课题在数据搜集、分析的基础之上,概括、提炼了中国财政投入解决民生问题理论的发展过程,概括了中国民生财政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民生财政理论中国化的成果。清楚认识中国民生财政理论的理论渊源、产生背景、发展阶段,能客观地分析中国民生的实践,有利于我们在解决民生问题的过程中,立足于中国的民生实际,取得实效。

(二) 中国面临的民生财政问题,需要从理论上进行总结,在实践中突破。虽然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程中非常重视民生问题,但在现阶段,面对发展变化了的民生实践,如何从理论上进行认识,如何在科学的民生理论指导下,及时有效地解决民生问题,是中国当前面临的重大课题。中国改革开放以后,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都取得了一系列伟大的成就,伟大的成就是一个方面,另一方面,人民的生产、生活、生存等方面有一些矛盾凸显出来,如贫富差距问题,就业困难问题,教育不公问题,看病难问题,环境污染问题等诸多问题,这些问题,不仅仅关系到中国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关系到中国经济能否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也关系到中国共产党执政地位的巩固。以财政投入的角度研究民生理论,总结中国财政投入解决民生问题的历史经验,这对中国顺利实现现代化建设,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实践意义。

(三) 民生问题是一个经济问题,也是一个政治问题,还是一个社会问题。财政投入解决民生问题要求政府将财政投入转向基础教育、社会保障、公共卫生与医疗服务、环境保护等方面。从财政投入的结构上看,很长一个时期, 我国在经济建设方面的投入占据财政投入的主导地位,在公共物品投入方面明显不足,而公共物品恰恰是满足民生需求的。从财政投入的数量上看,近年我国在满足民生方面的支出总量增长较快, 但在整个财政投入中, 相对比重提高不快。另外,面向民生问题的财政投入需要有制度保障,而体制的形成,需要一个过程。从我国的民生实际来看,要实现民生投入所占比重的大幅提升,达到占据财政投入的主导地位,难度很大。因为我国民生投入的预算存量很难调整,只能依靠财政增量来实现。面对这样的现实难题,需要从理论上进行民生问题的财政投入对策的探讨,以科学的理论来指导,解决中国的民生问题。

2010 年,在北京召开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保障和改善民生的目标是建设符合中国国情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这个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具有覆盖城乡、可持续的特点,这又对政府的保障能力,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现在,在保障和改善民生方面,中国从中央和地方政府已经达成一致共识,关于这一点,从中央和各地的政策方针能充分地体现出来。政府要保障和改善民生,离不开相应的财政实力,任何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具体举措,都可以通过财政支出情况反映出来。研究财政投入解决民生问题,既有利于提高中央和地方政府的科学决策水平,提高民生财政支出的绩效,也有利于中国经济的转型。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再次强调了民生问题。再次强调了解决民生问题的重要性。再次强调了民生问题的解决,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许多相应的社会政策、制度建设来配合。需要经济发展,需要强化管理,需要制度推进,需要强化服务意识,需要扩大内需,需要推进体制改革等等。自 2008 年开始,每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都强调民生建设,强调就业、教育、医疗卫生、保障房建设等等方面的民生建设。

第一章 导 论

中国共产党建党 90 多年来,根据中国不同历史时期的民生问题的不同特点,制定了相应的民生改善政策,采取了切合实际的民生改善措施,取得了明显的民生改善成效,人民生活不断改善,人民幸福感日益增强。因此,系统阐述民生,探讨中国民生思想的发展历程,全面考察中国造福民生的历史轨迹,深刻揭示中国造福民生的经验,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第一节 民生与民生问题解决民生问题,研究民生思想,首先需要对民生相关理论认识清楚,只有这样,才能正确把握民生问题的规律性,从而提高民生工作的针对性和科学性。

一、 民生的概念

“民生”这个词语在中国有文字历史的记载中,使用的时间是非常长的。在孙中山的理论体系中,民生是极其重要的部分,“民生主义如果能够实行,人民才能够享幸福,才是真正以民为主。”①“至今还有大块文章说什么‘民生’一词源于古希腊,这就表明他们不了解民生‘萌于西周,成于春秋,盛于明清’的中国古代史。”②谭培文认为:“民生是一个中国特色的概念。”③在我国战国时期史书《左传》中,就有了“民生”的提法,《左传•宣公十二年》中有这样的语句: “民生在勤,勤则不匮”。这里的“民”是指“民众”、“百姓”,“生”是指“生计”、“生活”。要想真正解读民生的概念,就要分别了解“民”字和“生”字的含义。从语言文字学角度看, “生”是象形文字,从它的甲骨文文字的形来看,是草从土壤里面生长出来,是生命和生长的意思。

第二章 民生问题的理论依据...............................23

第一节 马克思恩格斯的民生思想 .........................23

第二节 西方财政理论中的民生思想 .......................28

一、国家福利 .......................................28

二、社会福利函数....................................29

三、瑞典学派的福利国家理论..........................30

第三节 中国的民生思想 .................................31

一、中国传统民生思想................................31

二、孙中山的民生思想................................34

第三章 新中国的民生财政理论与实践发展...................37

第一节 初步形成----毛泽东民生财政思想 ................37

第三章 中国民生财政现状及影响因素.......................51

第一节 我国民生财政现状 ...............................51

一、中国民生财政投入总量分析........................56

二、中国民生财政投入结构分析........................57

三、中国民生财政投入变化趋势........................60

第二节 我国民生财政影响因素分析 .......................61

结论

民生问题无国界,解决民生问题已经成为各国政党和政府的一种基本职责。当今的中国,已经进入一个改善民生的时代,改善民生业已成为社会共识,并成为各级各类决策的重要出发点。总结中国民生财政建设的进程,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民生问题历来是中国和社会发展的根本问题,也是中国共产党不懈探索和解决的重大问题。中国共产党建党 90 多年来,根据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特点,制定了相应的民生财政政策,采取了切合实际的民生改善措施,取得了明显的民生改善的巨大成效,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人均 GDP 不到 100 美元,改革开放初期不到 200 美元,到 2003 年已经突破了 1000 美元大关,2011 年已超过 5000 美元。中国的民生问题从生存型民生到发展型民生再到和谐型民生,不断发展,人民生活不断改善,人民幸福感日益增强。

民生财政建设离不开经济的快速发展,离不开制度保障,离不开中国的具体国情,中国多年的经济发展为民生财政建设提供了有利条件,也为民生财政建设提出了挑战,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行业发展的不均衡,使得中国的民生财政建设面临的局面更加复杂,很难有一项民生财政政策既能从宏观上为中国的民生建设指引方向,又能解决地方的实际民生问题。民生是历史的,民生又是具体的,历史的民生是不变的,民生发展的历史却是不断变化的。民生发展的历史中,人们的需求也是动态变化的,诸多变化的因素决定了中国民生财政建设的复杂性。正因为这种复杂性,中国财政投入解决民生问题,需要开阔的视野、开放的心态、开拓的精神,需要不断完善的民生理论,需要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需要全体中国人民的勤劳与智慧,需要国际国内的和平环境。列宁曾经指出:“这是很困难很长期的事业,但是这个事业已经开始,这是最主要的。”

参考文献

[1]左铁墉,冯之浚.德国循环经济研究[M].科学出版社,2007.

[2]马海涛等.中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问题研究[M].经济科学出版社,2011.

[3]高培勇.公共财政: 经济学界如是说[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

[4]浙江省财政税务科学研究所,浙江省衢州市人民政府.解决民生问题的财政政策研究[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8.

[5]王玉华.中国财政支出结构调整与优化[M].上海三联书店,2009.

[6]邓子基.财政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7]普拉丹.公共支出分析的基本方法[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0.

[8]朱志刚.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研究[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

[9]贠杰,杨诚虎.公共政策评估:理论与方法[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10]寇铁军.地方财政与体制创新[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2011.

优秀会计论文范文篇十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一个完整的市场是由家庭、企业和政府组成的。政府作为构成市场的一个主体,其经济作用是毋庸置疑的。市场在进行资源配置时,只是起基础性作用,对于公共物品的配置往往显得无效而失灵。政府为保证国民经济健康稳健地运行,就要通过一系列的宏观调控政策弥补市场本身固有的缺陷[2]。在当前全球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政府更应该履行好应有的财政职能,对国家的经济平稳运行负责。对于中小企业以及社会弱势群体,政府更应该帮助他们度过难关。但是,政府对市场的干预在短时间内所显现的效果好坏并不能说明长期的情况下也同样如此。而且,金融网络的复杂性,各个主体间的交互关系更是增加了政府的宏观政策的制定难度[3]。所以,政府对市场进行干预,特别是运用财政手段,组织公共生产和提供公共物品筹集经费和资金,对财政收入的取得到财政支出安排的这一全过程进行仿真成为了当前一项重要的课题。随着上世纪 80 年代网络开始在全球逐渐普及应用,金融市场因为网络的出现而逐步朝着全球化、自由化、一体化的趋势发展。

作为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金融市场中各个主体之间存在错综复杂的关系[4]。家庭、企业、政府、银行之间彼此间的相互影响很难再用传统的方法去进行刻画。要么是忽略时间维度,将维度较高的经济问题投入到一个恰当的子空间去,即用一般均衡理论去刻画经济问题;要么是把经济观测值之间的关系简化为线性关系,从而降低问题的复杂性[5]。然而,正是这种近似大大地削弱了传统方法对复杂经济现象的解释能力。财政政策的运行是一个极其复杂的机制,无论是数理方法还是建立计量模型都必然对问题进行大量的简化,或总量分析、或典型个体分析,这必然导致与经济现实的某种背离;其次,忽略微观个体的行为分析或是忽略个体间的差异性,都导致了宏观经济分析和微观经济分析相互分离,使得宏观经济分析缺少坚实的微观基础;再次,传统的分析大多基于历史经验数据的分析,当全新的经济现象或经济政策出现时,研究的结果可能完全失效;最后,财政政策效应的分析应该是一个动态的进化过程,传统方法都为比较静态分析或一般均衡分析等,所谓传导机制和进化分析的研究基本上名不符实。基于以上理解,我们将利用基于主体的微观模拟方法,以有限理性和进化论为基础,从微观层次建模财

2.1 财政收支理论

在早期社会,人们对财政收入规模的主流思想是“小而优”,如新兴资产阶级利益的古典代表人物亚当斯密提出“廉价政府”概念[11],认为国家经费是非生产性的,主张限制公共部门的规模;庸俗经济学派代表人物萨依认为“最好的财政计划是最少的开支,最好的税负是最轻的税负”。19 世纪下半叶,德国社会政策学派代表阿道夫.瓦格纳通过总结当时几个先进工业国家财政收支规模变动趋势,得出“财政收支规模持续增长”结论。他认为:引起财政收支规模持续增长的原因主要在于社会公共需求的持续增长,正是这种社会公共需求的持续增长,导致了财政支出和财政收入规模必须随之增长。其后,英国学者皮考克和维斯曼[12]用英国 1890 年之后的财政资料对瓦格纳的观点进行验证,得出与之相同的结论,并对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做了进一步补充说明。应当指出,瓦格纳等人对财政收支规模持续增长规律及其形成原因的分析,虽然没有从理论上专门界定和分析最优(适度)财政规模概念,但却突破了财政收入规模最小即为最优的传统理念,并将财政收入规模由静态分析延伸到动态研究领域。20 世纪 30 年代,英国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约翰.梅纳德.凯恩思从财政支出活动和整个国民经济经济关系出发,通过分析财政收支规模与储蓄、投资、消费关系,财政收支规模变化对私人供求经济关系的影响,认为适度财政收入规模应该由整个经济中的总需求和总供给决定[13]。其核心是将财政规模的变动建立在“有效需求”基础上,旨在实现充分就业,也就是运用扩大政府支出的办法或扩张性财政政策,刺激社会需求,实现充分就业。凯恩思主义财政政策理论扩大了政府干预私人经济的公共职能,而且将财政这一公共经济的投融资行为发展为政府用来控制社会经济运行的政策工具,对其后西方国家财政收入规模快速增长产生重要影响。

第三章 我国财政收支情况.................. 21-35

3.1 财政收入情况 ..................21-26

3.1.1 财政收入现状.................. 21-24

3.1.2 我国财政收入改革回顾.................. 24-26

3.2 财政支出情况 ..................26-31

3.2.1 财政支出现状.................. 26-30

3.2.2 我国财政支出改革回顾.................. 30-31

3.3 财政收支影响因素分析.................. 31-35

第四章 政府 Agent 资金流动仿真模型建立.................. 35-58

4.1 Agent 理论模型 ..................35-38

4.2 研究对象描述——政府.................. 38-39

4.3 政府 Agent 设计简化.................. 39-40

4.3.1 环境信息假设.................. 39

4.3.2 政府财政行为假设 ..................39-40

4.4 职能部门普通账户 Agent 设计.................. 40-44

4.4.1 资金流动事件表.................. 41

4.4.2 资金流动规则库.................. 41-44

4.5 职能部门专户 Agent 设计 ..................44-58

第五章 多代理人资金流动仿真模型的设计.................. 58-72

5.1 资金流动仿真体系设计 ..................58-60

5.1.1 仿真体系组成与结构.................. 58-59

5.1.2 仿真体系开发环境 ..................59-60

5.2 仿真平台数据库的设计.................. 60-71

5.3 仿真平台界面设计.................. 71-72

结论

本文首先介绍了政府宏观调控的重要性,特别是在当前全球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政府宏观决策的重要作用更为显现,政府更应该履行好应有的财政职能,对国家的经济平稳运行负责。而且,金融网络的复杂性,各个主体间的交互关系更是增加了政府的宏观政策的制定难度。而传统的宏观分析模型,例如一般均衡理论等,不可避免的存在一些缺陷,难以反映个体之间的深层次的联系。由于传统经济研究的不足,本文采用基于主体的微观模拟方法,以有限理性和进化论为基础,从微观层次建模财政政策的宏观分析模型,研制了一个基于 Agent 的宏观经济模型,用于建模并分析财政政策对于宏观经济运行动态的影响以及研究其具体的经济政策效应。根据 Agent 仿真研究的思路,文章综述了财政收支、Agent 技术相关研究以及经济金融系统仿真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在已有的金融系统仿真模型中,重点介绍了美国 Sandia 实验室的一个基于主体的美国经济微观模拟模型——ASPEN模型。

随后介绍了国内具有国情特色的一些仿真模型以及作者所在金融系统仿真小组的工作进展情况,提出并构建了多层级多部门的政府 Agent,完善实验室已有的金融网络仿真平台,对我国政府的各层级、各部门的财政收支行为进行基于Agent 的仿真设计,通过 Agent 仿真试验勾勒出政府资金流动情况,模拟出政府宏观调控政策运行效果。基于 Agent 的离散事件仿真技术,仿真模型先构建了“中央—地方”二级政府,并选取个人、企业关系最为直接和紧密的财政部、社会保障部、教育部三个部门作为建模对象,随后对三个部门 Agent 分别进行了详细的事件表和规则库的设计,并且实现了政府职能部门 Agent 之间的交互,构建了较为完整的政府 Agent设计框架。最后设计并运行了仿真实验,得出了一系列实验数据,分析并解释了实验数据表现出的各种特征。

参考文献

[1] 曹红辉,刘华钊.美国次级房屋贷款危机分析[J].财贸经济,2008(03),11-16.

[2] 陈共.财政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15-37

[3] 薛耀文.金融网络中资金异常流动监测研究[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2006.

[4] 张朋柱,范静.金融网络中资金异常流动监测模型构建[R].工作报告,上海交通大学,2004,11.

[5] 万相昱.一个基于主体的经济模拟平台及其应用[D].吉林:吉林大学,2005.

[6] Anna Nagurney and S,Siokos. Financial Networks: Statics andDynamics[M].Springer-Verlag Heidelbcrg. Germany,1997.

[7] S.Thore. Credit networks [J]. Economica, 1969,36 (1):42-57

[8] S.Thore. Programming the networks of Financial Intermediation[J].Universities Oslo.Norwav.1980.

[9] 陈新.金融网络中基于 Agent 的个人经济行为资金流动仿真.《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信息与管理工程版》,2008(6):145-150.

[10] 王韶坤.金融仿真系统中的企业账户 Agent 设计[J].科学技术与工程.2009(1):187-190.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