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会计硕士毕业论文精选十篇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11684 日期:2023-07-16 来源:论文网

本文是一篇会计论文,会计学的研究对象包括会计的所有方面,如会计的性质、对象、职能、任务、方法、程序、组织,制度、技术等。会计学用自己特有的概念和理论,概括和总结它的研究对象。(以上内容来自百度百科)今天为大家推荐一篇会计论文,供大家参考。

专业会计硕士毕业论文精选篇一

第 1 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增值型内部审计是内部审计发展的最新阶段,是 21 世纪以来内部审计理论研究和实务操作中的热点和难点问题。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特别是经济全球化及国际化程度的加深,企业经营环境日趋复杂,经营风险也大大增加,企业对内部审计的要求逐渐提高。同时,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西方国家为节约成本而将内部审计外包,使得内部审计部门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内部审计作为公司治理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为了继续在企业中保持其独立地位,在企业发展中承担更重要的角色,发挥更重要的作用,就必须发生转变。内部审计必须由以监督、评价为目标转向以增加企业价值为目标,由以事后审计为主转向以事前审计和事中审计为主,由以财务事项审计为重心转向以内部控制、风险管理和公司治理事项审计为重心,即由传统遵循性内部审计转向增值型内部审计。

早在 20 世纪末,西方国家就已意识到内部审计的重要性,开始重视内部审计工作。21 世纪安然、世通等公司一系列财务丑闻的爆发,造成美国 338 家上市公司申请破产保护,给这一时期的资本市场带来重创。为了重拾投资者的信心,加强对受托责任履行的监管力度,美国于2002年出台了《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Sarbanes—Oxley Act,简称 SOX),设立上市公司会计监督委员会来监管会计职业界和公司董事会。随后,纽约证券交易所对上市公司董事会的构成做出规定,要求所有上市公司必须设立内部审计机构,进一步强调了内部审计的重要性。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The Institute of Internal Auditors,简称 IIA)也逐步意识到内部审计在组织中的重要作用,积极地开展关于内部审计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拓展内部审计的职能空间。1996 年,IIA 研究基金会启动了以建立内部审计全球性框架为宗旨的研究项目,形成了一份名为《内部审计的未来:特尔菲研究》的研究报告。该报告指出,内部审计要向注重风险防范、提供增值服务、帮助组织实现组织目标的方向发展。1997 年,IIA 成立了一个指南核心工作小组,负责研究内部审计准则新框架。1999 年,IIA对内部审计的定义进行了修订,对内部审计的目标、功能、范围等进行了重新表述。该举措标志着传统内部审计向增值型内部审计的转变,开拓了内部审计发展的新局面。增值型内部审计的产生引发了内部审计理念、技术方法、评价体系等一系列的变化,亟需加以有效的总结,形成系统的理论框架以指导内部审计实践。近几年,国外诸多学者对增值型内部审计的概念、特征、实施途径等进行了研究,但不够深入,未能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且以国外企业现状为基础的研究不能完全用于指导我国企业内部审计实务的开展。我国内部审计起步较晚,在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方面均有一定的滞后性。在内部审计如何实现价值增值,应采取什么措施来保障增值目标的实现,如何对其效果进行衡量等诸多方面都值得深入探讨。本文将在众多学者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内部审计所处的新环境,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入手,系统地探讨增值型内部审计在我国企业中的应用,以期对内部审计理论界进一步统一认识、形成系统完整的理论框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对内部审计实务界开拓内部审计工作的新领域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为增值型内部审计的探索和发展发挥积极的作用。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2.1 国外研究述评

自 1996 年 IIA 研究基金会发布的《内部审计的未来:特尔菲研究》的研究报告以来,国外内部审计职业团体和学者们掀起了对增值型内部审计有关问题研究的热潮。

1. 增值型内部审计基本问题的研究

国外诸多学者对增值型内部审计的重要性进行了探讨,Philomena 等(2005)通过案例研究指出管理者必须将内部审计视为关键的顾问[1];Walz(1997)认为内部审计部门要改变过去资源消耗者的形象就必须为组织增加价值,只有这样才能生存下去[2]。James Roth (2002)指出,增值型的内部审计部门有一些共同的特征2:(1)通常根据业务部门的分布情况来设置内部审计部门,并使用“联络经理”加强各部门之间的联系;(2)内部审计人员多是经验丰富的专家,能向管理者提供一流的咨询服务;(3)内部审计部门注重营造积极、良好的工作环境;(4)内部审计注重高管层的参与,通过合作型的方法评估风险;(5)内部审计减少用于符合性审计的时间,以更好地提供增值服务。

第 2 章 增值型内部审计的基本理论

要有效地开展增值型内部审计,必须首先理清增值型内部审计的基本理论。本章在追溯内部审计发展历程的基础上,分析增值型内部审计产生的背景,同时对其基本内涵、特征及理论基础进行阐述,构建系统的增值型内部审计理论体系。

2.1 增值型内部审计的历史沿革

2.1.1 内部审计的历史演进

内部审计可谓源远流长,自产生至今经历了由简单到复杂、不成熟到成熟的发展过程,在发展中不断深化。正如劳伦斯•索耶所言:“内部审计这棵大树扎根于古代,只是到了近代才开花结果”[12]。内部审计的发展大致经历了萌芽阶段、财务导向阶段、业务导向阶段和管理导向阶段,在发展过程中内部审计的目标、职能、业务范围等也随之发生了变化。

1. 内部审计的萌芽阶段

内部审计活动最早出现在奴隶社会,是“需要”产生了内部审计[13]。在奴隶社会,庄园的奴隶主往往委托他人对其下属庄园进行管理,这就带来了互相牵制及对受托经济责任监督的需要,包括审查受托责任人是否诚实履行责任、考核其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等,而这种需要的出现直接导致了内部审计活动的产生。这一时期,由于分权的程度和范围并不深入,内部审计活动未与其他管理职责分开,内部审计活动也仅限于监督和验证。

第3章 我国增值型内部审计的实施................. 33-52

3.1 增值型内部审计的实施条件............... 33-37

3.1.1 工作环境条件............... 33

3.1.2 组织条件............... 33-35

3.1.3 资源配置条件............... 35-37

3.2 增值型内部审计的实施途径............... 37-44

3.3 增值型内部审计的实施评价............... 44-51

3.4 本章小结............... 51-52

第4章 我国增值型内部审计的现状分析............... 52-62

4.1 增值型内部审计的现状问卷调查 ...............52

4.2 增值型内部审计的现状调查结果............... 52-59

4.3 阻碍我国增值型内部审计发展的原因............... 59-61

4.4 本章小结 ...............1-62

第5章 保障我国增值型内部审计开展............... 62-74

5.1 建立健全内部审计法律法规体系............... 62-63

5.2 健全增值型内部审计质量保障机制............... 63-67

5.3 拓展内部审计活动领域 ...............67-71

5.4 营销内部审计 ...............71-73

5.5 本章小结............... 73-74

结论

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内部审计的目标、职能、范围等都发生改变,继而发展到增值型内部审计这一全新的阶段。本文从增值型内部审计的基本内涵、理论基础谈起,进一步梳理了增值型内部审计理论与实务。通过系统的探讨,得到以下结论:

1.增值型内部审计是内部审计发展的一个新的阶段,较之传统内部审计发生了一系列的转变。增值型内部审计以企业价值增值为目标,通过保证和咨询两大职能,在内部控制、风险管理和公司治理等多个领域开展工作,采用系统和规范的方法分析、解决问题,并采取措施预防问题的再次发生。同时,增值型内部审计环境、目标、假设、本质、职能、技术方法等均有自身的特色,形成系统的理论框架。

2.增值型内部审计是一种全新的内部审计理念,在实践方面与传统内部审计有所不同。因此,要保证增值型内部审计的实施,应充分考虑增值型内部审计的特点,创造增值型内部审计实施的条件,发掘有效的实施途径,构建合理的评价模型,以满足全面实施增值型内部审计的需要。

3.近年来,增值型内部审计在我国已崭露头角,但由于我国内部审计起步较晚,在内部审计组织地位、审计理念和技术方法、内部审计人员职业素质等方面都不能满足增值型内部审计的基本要求,致使内部审计增值功能未能得到有效发挥,严重阻碍了增值型内部审计在我国的开展。因此,加快增值型内部审计在我国的发展任重而道远。

4.针对问卷调查中发现的问题,基于在我国企业中积极推广增值型内部审计的目的,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了建议:建立健全内部审计法律法规体系;完善内部审计组织模式;提升内部审计人员素质;革新内部审计方法和技术;加强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拓展内部审计活动领域;营销内部审计。

参考文献

[1]Paul L.Walker, William G. Shenkir, Thomas L. Barton Enterprise RiskManagement: Pulling it AllTogether[EB/OL].

[2]Anthony Walz.Adding Value-creating value has become a matter of survival[J]. InternalAuditor.1997(2)

[3]15 ways internal auditing departments are adding value. Stern G.M. The Internal Auditors. April1994

[4]Adding Value.Anthony Walz. The InternalAuditor. Feb 1997 Vol.54 p51-4James Roth(2003)

[5]James Roth, Donald Espersen. Internal Auditor's Role in Corporate Governance:Sarbanes-OxleyCompliance[M]. The IIA Research Foundation. 2003

[6]Philomena Leung, Barry J. Cooper, Peter Robertson.The Role of Internal Audit in CorporateGovernance and Management[EB/OL].

[7][11]王光远.消极防弊、积极兴利、价值增值—20 世纪内部审计的回顾与思考[J].财会月刊,2003(A2-A6)

[8]王爱东,邹维忠.增值性审计——国外内部审计发展的主流[J].财会月刊,2003(24)

[9]蔡春.现代审计功能拓展论[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6

[10]余玉苗,詹俊.论增值型企业内部审计的发展[J].审计研究,2001(05)

专业会计硕士毕业论文精选篇二

1. 导论

1.1研究背景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科学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现代企业的生存环境日趋复杂,影响和制约独立审计的因素越来越复杂,传统的审计模式已经不能适应这种环境的变化了。在此背景下,审计行业实务界需要一种新的审计方法来适应这种环境的变化,得益于实务界和学术界的不懈努力,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在实践中孕育、发展,并逐渐走向成熟,尽管在此过程中,历经波折,但其执业理念的先进性、优越性始终召唤着审计行业理论界和实务界去完善它、丰富它。特别是随着“银广夏事件”、“安然事件”等国内外审计失败事件的频繁发生,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作为审计行业执业理念的一次重大革命,一种审计理念和方法的革新,逐渐得到行业的理论界和实务界共同关注。2002年,美国政府通过了著名的《萨班斯一奥克斯利法案》,依据该法案的相关规定,公众公司会计监察委员会的组建结束了美国会计行业沿用了一百多年完全依赖自我监督管理模式,通过其对公众公司审计工作以及相关事项的监督,促使从事公共审计的职业者为投资者提供了更专业、更独立的审计报告,使投资者在做出投资决策时有了更准确、更可靠的财务信息可以利用。国际审计与鉴证准则委员会根据审计行业监管环境的变化对审计准则进行了修订,并于2003年10月发布了 4项全新针对审计风险的审计准则:《审计师针对风险评估水平应采取的程序》、《财务报表审计的目标和一般原则》、《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和评估重大错报风险》、《审计证据》,并出台了新的审计风险模型,对原审计风险模型进行了修订。按照新准则的要求,2004年12月15日以后幵始的财务报表审计项目必须遵循新的审计准则,从而大大推动了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迅速发展。

为了与国际准则接轨,敦促国内会计师事务所执业水平及管理层的监管水平赶上国际最新发展潮流,财政部于2006年2月发布了全新的审计准则,并于2007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其中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的推行成为了新审计准则的核心。目前,在国外,部分会计师事务所在实践中总结出了自己的风险导向审计程序,但对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探讨尚未形成统一权威的规定。在国内,中小会计师事务所对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认识也不够深入,缺乏推广应用的普及力度。因此,对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方法及应用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2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1研究目的

从目前国内外发生的因会计舞弊导致审计失败案例中可以看出相同特点:被审计单位管理层亲自策划并参与舞弊,粉饰财务报表,骗取审计师的信任,让其出具了不实报告,达到欺骗投资人的目的。传统的基于内部控制思路的审计模式已经不适应这种新的经济环境。2001年,由于银广厦泡沫的破灭,为其出具严重失实审计报告的会计师事务所及注册会计师得到了严肃处罚;同年,随着安然公司的轰然倒塌,负责审计业务的安达信公司遭遇了空前的信任危机,最终惨遭支解。上述因会计舞弊导致审计失败案件的持续发生,促使社会公众给予了独立审计行业更多的关注,对从事审计行业的会计师事务所及审计师在质量控制、职业道德、审计方法等方面提出了更髙的标准和要求。本文的研究目的是在系统分析已有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理论的基础上,展开对其流程、可行性及其应用的研究,为我国中小会计师事务所在执行审计业务时运用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提供选择思路。本文的研究不仅为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实务操作提供了借鉴,还有助于促进风险导向审计模式理论的发展和创新。

2.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理论研究

2. 1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内涵与特征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是指审计人员在对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充分了解后,识别出被审计单位的战略经营风险在对被审计单位针对战略经营风险实施的内部控制进行充分了解和正确评价的基础上,分析和判断审计风险的根源及其影响程度,得出风险评估结论,根据风险评估结果得出的结论,针对不同风险因素状况、风险程度采取相对应的审计策略,安排优势的审计资源向审计风险较高的领域流动,加强对审计风险高的领域的实质性测试,使审计能够成为一个不断克服和降低审计风险的过程7。从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应用的角度来看,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方法是以系统观和战略观为指导思想,要求审计人员从被审计单位企业管理战略出发,通过对企业的经营风险分析,发现财务报表中影响审计结论的风险因素。这种将财务报表错报风险与被审计单位的经营战略和经营风险相联系,通过对被审计单位的经营战略、经营风险的分析,找出影响会计报表错报风险根源的方法,是一种理论上的创新。它指导审计人员从源头上找到影响财务报表预期使用者判断的风险因素,识别影响财务报表信息质量的重大风险点,从而达到有效控制审计风险的目的。因此,从方法上,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要比传统的赃目导向审计、制度基础审计模式和传统风险导向审计模式的起点更高、着眼点更远,看得到企业经营风险的实质,对企业的了解更为透彻。它要求审计人员将被审计单位置于更加复杂的社会经济系统中进行分析考察,通过保持和加强企业竞争优势的角度分析和评价管理层采取的经营战略的适当性,从宏观环境、行业环境等方面对企业的经营管理风险进行分析,对细节风险点进行测试,根据细节风险点评价结果得出整体经营风险状况,并采取针对性的审计策略化解风险。

3 A会计师事务所运用现代风险导向................ 27-34

3.1 A会计师事务所的基本情况............... 27-28

3.2 A会计师事务所面临的困境 ...............28-30

3.3 A会计师事务所运用现代风险导向............... 30-31

3.4 A会计师事务所运用风险导向审计............... 31-33

3.5 本章小结............... 33-34

4. A会计师事务所运用现代风险导向审............... 34-40

4.1 审计目标的确定 ...............34-35

4.2 A会计师事务所运用现代............... 35-38

4.2.1 计划阶段............... 35-37

4.2.2 实施阶段 ...............37-38

4.2.3 报告阶段............... 38

4.3 A会计师事务所运用现代风险............... 38-39

4.4 本章小结............... 39-40

5. A会计师事务所实施现代风险............... 40-60

5.1 案例基本情况............... 40-43

5.2 案例审计的主要过程............... 43-58

5.3 结果分析 ...............58-59

5.3.1 审计整体风险评估............... 58

5.3.2 审计意见类型 ...............58

5.3.3 项目目标与客户期望............... 58-59

5.4 本章小结............... 59-60

结论

从本文的研究可以看出,本文的研究没有对我国注册会计师的知识结构和会计师事务所的组织结构进行深入的分析了解,结合目前的情况,我国会计师事务所还不能完全满足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方法的要求。会计师事务所还不能达到充分了解客户所属行业和客户自身经营管理活动的要求,而且会计师事务所的业务能力并不在一个水平上,本文以A会计师事务所为例概括整个国内审计行业,没有对会计师事务所分门别类地研究,有失偏颇。

从现有的文献来看,国内学者或研究文献对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实务的研究多集中于大型会计师事务所的应用,对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在中小会计师事务所的应用研究得很少,因此对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实务的研究,除了需要借鉴已有的关于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理论与实务的研究,还需要结合我国中小会计师事务所实情,收集相关资料,总结审计方法,加深对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理论与实务的理解,特别是要发挥对中小会计师事务所的指导作用。只有这样,才能通过理论与实务的结合,在实践中探索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在国内中小会计师事务所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1、蔡宁.2008.投资者保护变迁与会计改革的共生互动性.会计研究,3

2、杜兴强.2008.制度环境、大股东性质与所有权结构.中国会计学刊,4

3、邓芙蓉.2010.会计师事务所对审计风险的防范与控制.北方经贸,3

4、财政部会计司.关于我国上市公司2007年执行新会计准则情况的分析报告.会计研究.2008. 4

5、葛家谢.2002.关于高质量会计准则的几个问题.会计研究,10

6、韩洪灵.2006.中国审计市场的结构、行为与绩效.厦门大学博士学位论文,104

7、狐爱民.2006.风险导向审计对我国会计师事务所的影响.北京交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

8、胡春元.2001.风险基础审计.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7-

9、罗洪霞.2006.风险导向审计应用研究及思考.财会通讯,2

10、吕惠聪.2006.大股东控制、审计监督与信息披露质量——来自深圳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经济管理,22

专业会计硕士毕业论文精选篇三

第一章引言

1.1研究背景与意义

商业银行论文格式范文作为金融体系中最重要的的金融机构,其特殊的融资结构(高负债经营和负债的高流动性和资产的低流动性)和对于公众信任的高度依赖,决定了商业银行经营具有比较高的风险。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之后,在金融创新的背景下,金融衍生工具交易迅速发展,银行业越来越深入的介入衍生交易中,对于金融市场的波动,银行越来越深受影响。2007年萌芽,2008年全面爆发的美国次贷危机,对于银行业的影响再次说明了商业银行越来越受各种风险尤其是外部风险的影响。维护银行业的安全和稳健,不仅需要加强对银行业的监管,更需要加强商业银行的内部控制和内部审计。根据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对内部审计最新的定义,内部审计在企业风险管理和公司治理中具有十分独特的作用和地位,是其他部门根本无法取代的,由于内部审计的信息优势,也是外部审计机构无法替换的。但从近年来银行业发生的种种会计丑闻和管理层舞弊案件中不难发现,传统的内部审计模式—以内部账表导向审计和系统导向审计模式,容易在高风险和低风险领域的审计资源的分配上产生不匹配的现象,从而容易导致低风险审计项目投入的审计资源相对过量,而高风险审计项目或其中的某些专项投入的审计资源不足,使得审计资源浪费,并导致缺乏足够的力量去减少或消除银行的审计风险。这表明传统的内部审计模式已经难以难以适应现在银行业面临的多种风险的挑战。而作为内部审计的最新发展—现代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由于其效率高、针对性强的特点,在银行的风险控制方面的作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现代风险导向的内部审计作为内部审计领域的最新发展,在其发展过程中,有许多理论和实践问题需要研究。本文对现代风险导向内部审计一些理论问题以新的视角重新进行研究,通过和多种易混淆的概念进行分析比较,致力于深化我国商业银行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理论研究;在实践上,本文的致力于研究并提出一些有关银行有效规避风险的建议,并对商业银行构建现代风险导向内部审计体系的构建做出初步的设计和构思。

1.2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外有关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研究偏重于单纯的理论分析。风险导向内部审计之父Mcnamee(1997)即提出了风险导向内部审计这个全新的概念。他指出传统的内部审计一般是直接测试企业的内部控制,通过衡量内部控制的充分性和有效性,来判断和分析企业内部控制的薄弱或者健全环节。其中风险的大小只是用于内部控制的评估。而风险导向的内部审计首先就是要确定企业的目标,通过对目标的分析,预测分析哪些风险会对目标产生影响,以及目前对于这些风险所采取的措施是否得当,能否真正的降低风险。风险导向内部审计不再关注内部控制的充分性和有效性。但MCnamee只是提出了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思路,并没有深入研究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当中的风险的具体的涵义,以及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在企业实施的程序。Ceorges.selim(1999)研究论述了传统的以制度为基础的内部审计的弱点,以及风险导向的内部审计给企业带来的深刻的变化。同时第一次系统的构建了风险导向的内部审计的审计程序,既先建立审计的系统目标,再评价企业所面临的风险,最后管理风险。国内学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现代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一般性理论阐述或基本理论研究上。

王光远(1994)第一次把我们国家内部审计的研究从过去财务型审计向管理型审计的方向发展。王光远也是我国第一位考虑改变我国内部审计目的的专家。之后国内研究内部审计的目的的文章如雨后春笋般增加,但极少有创造性的研究。严晖(2004)在其博士论文中从管理学和合规性的角度研究了风险导向的内部审计,全面考察了风险导向的内部审计的产生过程,指出现代信息科技的发展、以及经济全球化和企业生产方式的全面变化是推动风险导向内部审计产生的原因。同时,现代管理理论尤其是战略管理理论的发展,以及大量对公司治理和内部控制的研究,政府出台的各种风险管理的法规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产生。郑小荣(2006)指出,由于现在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将内部审计的工作外包给会计师事务所或其他财务咨询机构,内部审计部门对于自身职业前景的思考和担忧,也导致了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产生。胡春元(2001)将风险水平量化,指出风险导向审计实质性测试的范围和程度应该根据量化的风险水平来决定。但是胡春元只是从风险导向外部审计的程序来推导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程序,其并没有指出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在实质性测试时所拥有的信息优势。严晖(2004)提出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研究的框架,并明确指出风险导向内部审计中“风险”应首先选择企业风险,现代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应该将高风险领域优先纳入内部审计的年度计划。

第三章 现代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在商业银行运用................. 18-22

3.1 现代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在商业银行运用............... 18-19

3.2 我国商业银行实施现代风险导向...............19-22

第四章 现代风险导向内部审............... 22-34

4.1 现代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一般审计程............... 22-25

4.2 现代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在我国...............25-34

第五章 我国商业银行实施现代风险导向内部............... 34-37

5.1 我国商业银行内部审计人员素质相对较............... 34

5.2 我国商业银行并没有完全重视内部审计............... 34-35

5.3 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方法还不尽完善............... 35

5.4 国内目前还没有实施风险导向............... 35

5.5 传统审计工作思维的束缚 ...............35-37

结论

现代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是国际内部审计界的最新研究成果,是商业银行完善风险管理、改进内部控制体系的重要监控手段,是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最后一道防线。现代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是是商业银行实现有效的公司治理以及保证公司治理有效运行的有效方法。风险导向的内部审计还将公司治理与风险管理有效整合,不管在实务界还是理论界都有很大的创新性。本文主要运用一些文献梳理的方法,从理论联系实际的角度,比较系统的介绍了现代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涵义以及基本理论,并且在国内首次将现代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和常见的比较容易混淆的概念进行比较和梳理。进一步阐述了我国商业银行实施现代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必然性,同时得出我国商业银行己经初步具备了实施现代风险导向的内部审计的条件。通过研究,本文的主要的研究结论如下:

第一,本文从现代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基本概念入手,指出现代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是有别于风险导向审计、风险基础审计、风险管理审计以及风险管理的一种内部审计的最新方式。它是以风险为导向的内部审计方式,讲求以降低被审计单位的风险为内部审计的目标,将内部审计的审计资源用于对被审计单位有着高风险的领域,以达到最大限度的利用审计资源以提高审计效率和效果的新型审计方式。

第二,本文分析了我国商业银行实施现代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必然性,同时分析了实施现代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条件,指出我国商业银行初步具备了实施现代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条件。

第三,通过分析和探讨,本文构建了现代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具体程序以及将其用于商业银行的具体实施程序,并且根据对现代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理解,给出我国实施现代风险导向的内部审计的困难以及解决的办法。

最后,本人认为现代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比较适合我国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如果我国商业银行内部审计采用现代风险导向的内部审计,将会改善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以及内部审计的状况,同时也将提高内部审计部门在商业银行中的地位。并使我国商业银行在风险管理等程序中,逐步和世界接轨。

参考文献

[1] B W Arthur. Competing technologies; inereasing returns and lock in by historicalevent [J].The Eeonomie Journal, 1989

[2] Bain J . Industrial Organization [M].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Inc,1959.

[3] Bain J . Barriers to New Competition [M].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Press, 1956.

[4] Batt Rosemary. Explaining wage inequality in telecommunications services:Custome rsegmentation, human resource practices and union declme[J].Industrial and Labor Relations Review, 2001(10): 19-28

[5] Boyer, Mai cel. A Habit Forming Optimal Growth Model [J]. InternationalEconomic Review, 1978(19)

[6] Boyer,Maicel. Rational Demand and Expenditures Patterns under HabitFormation [J]. Journal of Economic Theory, 1983(31).

[7] Brynjolfsson, Erik,Michael D Smith, Jeffrey Hu. Consumer surplus in the digitaleconomy: Estimating the value of increased product variety at online booksellers[J].Management Science, 2003(11): 87-89.

[8] Chakravorti, Sujit. Theory of credit card networks: A survey of the literature [J].Review of Network Economics, 2003(12):103-112.

[9] Chaloupka,Frank. Rational Addiction Addictive Behavior and Cigarette Smoking[J].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991(99).

[10] ChappelL Davies, Griffiths. Online Computer Gaming [J]. Journal of AmerieanAcademy of Business, 2004(7):87-96.

专业会计硕士毕业论文精选篇四

第 1 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在冷战结束以前,政治安全和军事安全是各国对国家安全的主要关注领域。20世纪 60 年代后期,美国学者开始关注两大军事集团对峙导致的各自的经济利益问题,成为战后国家经济安全问题的萌芽;到了 70 年代,第一次石油危机对日本重化工业为主的产业结构提出了挑战,日本学者开始关注“日本的生存空间和国家经济安全问题”;到了 80 年代,美日学者、政府关注国家经济安全问题的兴趣不减,两国学者、政府机构相继出版了一系列学术专著和研究报告,日本曾发表过《以确立经济安全保障为目标》的国家经济安全报告;到了 20 世纪 90 年代,国家经济安全问题被逐渐融入到很多国家的国家战略或政府政策之中:1994 年美国政府的《国家安全战略报告》首次明确指出以“促进美国的繁荣”为美国国家安全战略中心目标,这表明经济安全已被定为其国家安全战略的三大目标之一;1996 年俄罗斯也明确提出“国家经济安全战略”和“国家安全基本构想”,力求通过保障俄罗斯经济在世界上的独立性,减少对西方发达国家的依赖,保证在经济利益不受威胁的状态下转轨和持续发展,并对外公布了衡量俄罗斯经济安全状况的 22 个指标,并且规定了明确的临近值参数;20世纪 90 年代以后,关于国家经济安全的研究在世界范围内普遍展开,美、法、英、俄、印、日等国都有机构在政府高层直接领导下,进行国家经济安全问题研究;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联合国非洲经济委员会等有关机构也都在有组织地研究国家经济安全问题[1]。我国对于经济安全问题的研究始于亚洲金融危机,党的十五大报告首次提出“维护国家经济安全”;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在扩大对外开放中,要十分注意维护国家经济安全”,并把国家经济安全提升到战略的高度;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扩大开放领域,优化开放结构,提高开放质量,完善内外联动、互利共赢、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

政府是国家经济社会安全的最终监管主体。当关系整个国家、全体民众的生存与发展甚至关系国家兴衰的重大经济利益受到侵袭、破坏时,在市场调节失灵的情况下,必须依赖政府的强制干预。国家审计是基于加强经济监督的需要产生的,作为宪法赋予独立地位的综合性经济监督部门,国家审计机关的首要职责就是维护国家经济安全。加拿大的《审计长法》、英国的《国家审计法》、美国的《预算和会计法》等各国的政府审计都把维护国家经济安全作为重要职责以及战略目标,尤其是美国,GAO在《2004—2009 发展规划》目标框架中指出了以向国会和联邦政府提供及时、高质量的服务,以应对随时变化的安全威胁和全球互相依赖的挑战作为未来 GAO 的经济安全战略目标,并且每过几年会根据环境形式的变化对其战略目标进行修正。2008年在南京召开的中国审计学会五届三次理事会暨第二次理事论坛上,刘家义审计长首次系统阐述了牢固树立科学审计理念,充分发挥审计保障国家经济社会健康运行“免疫系统”功能的观点。在我国审计署制定的《2008 至 2012 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中指出:未来五年,中国审计署的总体目标是推进法治、维护民生、推动改革、促进发展作为审计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充分发挥审计保障国家经济社会运行的“免疫系统”功能。因此,深入研究政府审计与国家经济安全的相关问题,对于充分发挥政府审计“免疫系统”功能,确保我国的国家经济安全,对于提高我国在世界经济中的竞争力,保障我国经济持续、健康、稳定发展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1.2 文献综述

本节回顾和梳理了当前国内外关于政府审计、国家经济安全以及政府审计与国家经济安全关系的相关研究,并对这些研究进行了评价和总结,以期为本文研究问题找出理论支持,并为后续研究提供指导和借鉴。根据研究主题,从国家经济安全的概念、政府审计与国家经济安全的关系、政府审计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理论依据、作用机理及其途经四个方面对相关文献进行了总结评述。

1.2.1 国内外文献综述

1. 国家经济安全的概念

马克思曾经论述过资本主义、帝国主义在改造传统社会并将整个世界结合为相互依存的世界经济方面有革命性作用。其后,发展经济学、结构主义不发达理论以及依附理论等也都阐述了国际资本主义的发展会使不发达国家的经济畸形化,与此同时国际市场体制的不完善加剧了这种不平等,使得发展中国家日益依附和受制于发达国家,从而引发国家经济安全问题甚至国家安全问题。国际学术界至今也没有对国家经济安全的概念形成一个比较统一的认识,这是由于每个国家的国情、所处的环境、经济社会发展状况、战略目标、利益出发点与别国不同,对国家经济安全的理解上也就存在着不同。目前,对国家经济安全含义的界定呈现出一定的层次性,但是各层次之间又相互交叉影响。

第 2 章 政府审计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理论基础

2.1 国家经济安全的概念及我国经济安全的现状

由于各个国家的国情、环境、发展状况、战略目标、利益出发点不同,各国在对国家经济安全的理解上也存在着不同,因此,对于国家经济安全的概念,国际学术界也没有形成比较统一的观念。研究国家经济安全问题,必须考虑如下客观背景:全球经济日趋一体化是不可改变的历史潮流,换言之,必须在国际商品市场竞争日趋一体化,国际资本流动、信息流动日趋一体化,国家间经济依赖程度日趋提高,国家间的竞争或依赖日益表现为资本、技术、信息、商品融于一体的形式,国际产业结构日趋高级化,发达国家加快发展知识经济等国际背景下来研究一国的国家经济安全问题。我国从 20 世纪 90 年代初期开始研究国家经济安全问题,但真正重视起来还是在1997 年爆发亚洲金融危机之后。下面是几种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庞中英(1996)认为国家经济安全包括国内和国外两个方面,是一种相对稳定、均衡和持续发展的状态,这种状态体现为一国的经济发展和经济利益是不受威胁的。也就是说国内不受失业、通货膨胀、经济市场秩序混乱等的威胁,国外不受稀缺资源的获取、投资利益等的威胁。张幼文(1999)认为国家经济安全是一个宏观的经济问题,要将其放在金融全球化背景下来看,它是国家采取防范措施、进行战略部署使国家在对外开放条件下整体经济免受来自外部的各种非军事政治因素的冲击和损害。雷家骕(2000)认为国家经济安全指的是国家的根本经济利益不受伤害,其具体内容主要包括:一国经济在整体上基础稳固、健康运行、稳健增长、持续发展,在国际经济生活中具有一定的自主性、自卫力和竞争力,不致因为某些问题的演化而使整个经济受到过大的打击和(或)损失过多的国民经济利益,能够避免或化解可能发生的局部性和全局性的经济危机[24]。

第3章 政府审计维护国家经济安全................. 28-35

3.1 政府职能对政府审计职责的决定................. 28-29

3.2 政府审计与国家经济安全的关系................. 29-30

3.3 政府审计维护国家经济安全................. 30-35

3.3.1 监督................. 30-31

3.3.2 评价 .................31

3.3.3 预警................. 31-32

3.3.4 修复................. 32-33

3.3.5 免疫................. 33-35

第4章 我国政府审计在维护国家经济安全................. 35-42

4.1 我国政府审计目前取得的成绩................. 35-39

4.1.1 专项审计................. 36

4.1.2 跟踪审计................. 36-37

4.1.3 经济责任审计 .................37-38

4.1.4 审计结果公告................. 38-39

4.2 我国政府审计在维护经济安全................. 39-42

第5章 我国政府审计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策略................. 42-48

5.1 政府审计维护经济安全的战略定位................. 42-43

5.2 我国政府审计维护经济安全的具体策略................. 43-48

结论

国家经济安全问题是一个紧迫而又现实的问题,本文以政府审计职能与作用研究——从国家经济安全视角为题,从国家经济安全这个热点问题切入,运用了经济学、审计学等多学科知识,讨论了我国政府审计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理论依据,政府审计与国家经济安全的关系以及政府审计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方式途径,分析了目前我国政府审计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现状,取得的成绩以及不足之处,提出了我国政府审计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战略定位,以及具体的策略。并以商业审计为例,具体论述了政府审计如何在维护国家经济安全中发挥作用。

本文有很多不足之处,总的来说,我认为有以下几点:首先,本选题的研究涉及国家经济安全这个比较宽泛的概念,由于研究水平有限,加之可参考的研究文献较少,尤其是国外参考文献比较缺乏,致使本文的研究深度有限;其次,由于缺乏实践经验,不能从一个审计工作者的角度结合自身工作来为政府审计维护国家经济安全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在操作性上还需要进一步的深入细化。再次,研究偏重于理论而忽视应用性研究,定性分析较多,定量分析较少。在政府审计在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战略定位、具体策略上还可以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雷家骕. 经济安全理论与方法[M]. 北京: 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0

[2]McNamara R.S. The Essence of Security[M]. New York: Harper and Row Publishers, Inc., 1968

[3]Krause Lawrence, Nye Joseph. Reflections on the Economics and Politics of InternationalEconomic Organizations[J]. World Politics and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1975.

[4]Buzan Barry, Wover Ole, Wilde J.D. Security: A New Framework For Analysis[M]. Colorado:Lynne Rienner Publisher, Inc., 1998

[5]Buzan Barry. People, State and Fear: The National Security Problem in InternationalRelations[M]. Sussex: Wheatsheaf Book Ltd., 1983

[6]Huntington Samuel. The Clash of Civilization and the Remaking of World Order[M]. New York:Simon & Schuster, Inc., l996

[7] Huntington Samuel. Why International Primacy Matters[J]. International Security, 1993, (4)

[8]Moran T. H.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and National Security[J]. Foreign Affairs, 1991, (4)

[9]Moran T. H. American Economic Policy and National Security[M]. New York: Council onForeign Relations, 1993

[10] Kapstein Barnaby.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National Security[J]. A Global Perspective, 1992,(5)

专业会计硕士毕业论文精选篇五

第1章绪论

1.1研究背景

审计收费问题的研究在西方己经有二十多年的历史了,最早始于SimuniC(1980)发表在《会计研究杂志》上的经典论文,这篇文章最先运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对审计收费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之后的学者在研究审计收费的影响因素时,大多也是参考SimuniC的模型。我国的审计市场发展历史不长,审计市场不是很成熟,长期以来,审计收费都没有公开披露过,这极大阻碍了我们认识、了解并研究审计市场的进程。这种信息的不公开、不透明,使我们无法发现审计市场是否存在低价竞争以及是否存在审计意见购买等违法违规行为,严重影响了审计市场的健康发展。为了加强我国证券市场的监管力度,规范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行为,中国证监会于2001年12月24日发布了《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规范问答第6号一一支付会计师事务所报酬及其披露》,并在2001年修订的上市公司年度报告内容与格式准则中,明确规定上市公司要将审计收费项目作为重要事项加以披露。该规范的出台意味着我国的审计费用将不再神秘,社会公众、监管部门以及学者等广大的信息使用者可以很方便地获取上市公司审计费用这一信息,从而有利于考察会计师事务所的独立性和遵守职业道德规范的情况,也对审计过程中潜在的恶性竞争问题和审计质量减损情况加以遏止,有利于保护各投资者的利益,提高注册会计师在社会上的公信力。在我国的审计收费研究中,王振林(2002)的博士学位论文是第一篇系统采用实证方法研究我国审计收费问题的文献,王振林也是借鉴了SimuniC的审计收费模型,由于当时审计收费数据还未公开,所以数据主要来源于中国证监会向上市公司获取的调查问卷数据。这一数据来源特殊,不具有公开性和可验证性,因此也很难评价研究数据的质量特征,对实证研究结果的可信性具有一定影响。自2001年起年度报告中的审计费用的公开披露是研究的一个转折点,与此相关的研究陆续展开,也产生了一些非常有意义的文献。大部分研究属于传统的审计收费研究,借鉴SimuniC的模型,利用上市公司公开披露的数据进行研究。本论文也属于这类研究,利用上市公司2009和2010年公开披露的数据,采用Simunic的审计收费模型进行实证性研究。

1.2研究意义

众所周知,注册会计师服务是一种中介服务,为企业或者其它经济单位提供审计鉴证、资产评估、咨询等服务。但是,它又与其它的中介机构如律师事务所、管理咨询等机构存在很大的差异性。最重要的差异就体现在它的风险上,尤其是为上市公司提供的审计服务。根据经济学原理,一定的风险必然要求一定的收益作为保障。但过高的审计费用不仅会成为上市公司的负担,也会损害股东的利益。因此,加强对审计费用的指导和监管就成为注册会计师行业监管的一项重要内容。我国上市公司审计收费不合理的问题一直比较突出,各地区在审计收费标准的制定上也具有很大的随意性,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或者是行业指导价格。一些会计师事务所根据当地物价局的有关规定(如上市公司资产总额的百分比等)进行收费,但大多数审计收费是由会计师事务所和被审计单位共同协商确定的。因此,在目前证券市场走向规范化的今天,作为市场行为的审计费用却显得比较混乱。

第2章理论基础及文献综述

任何一种现象的背后都应有理论的支撑。当然关于审计收费的影响因素理论也不例外,它大量存在于现代市场经济环境中并有着深刻的经济根源。本节将从信息不对称理论、委托代理理论、保险理论和博弈理论等方面对其产生背景及条件做一些探讨和解释。在此基础上,对国内外关于审计收费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文献综述和总结评价,以便为后文的继续研究奠定理论基础。

2.1理论基础信息不对称

理论信息不对称理论认为:在市场经济活动中,各类人员对有关信息的了解是有差异的,掌握信息比较充分的人员,往往处于比较有利的地位,而信息贫乏的人员,则处于比较不利的地位。通常市场中卖方比买方更了解有关商品的各种信息,掌握更多信息的一方可以通过向信息贫乏的一方传递可靠信息而在市场中获益,买卖双方中拥有信息较少的一方会努力从另一方获取信息,而市场信号显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在企业中,如果将上市公司经营者的业绩看作一种商品的话,那么财务报表则可以被看成是这种商品的表现形式之一。在资本市场上,由于投资者和经营者之间存在着信息不对称,投资者需要注册会计师对上市公司财务报表进行可靠性鉴定。同时,由于注册会计师和上市公司经营者之间也存在着信息不对称,经营者对自己的行动或能力拥有私人信息,由于注册会计师无法准确观测到经营者的行为,经营者会在这种情况下选择最大化自己效用水平的行动。也就是说,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注册会计师只能通过借助财务报表来判断经营者的表现,因此,对财务报表的审计就变得非常重要,财务报表中各项数据指标的真实程度以及财务信息披露的充分程度就成为注册会计师出具何种类型审计报告的关键。所以,信息不对称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注册会计师对审计风险的评估,进而影响注册会计师所实施的具体审计行为。

2.1.2委托代理理论

委托代理理论是制度经济学契约理论的主要内容之一,其概念最早是由罗斯(Ross.S)提出的:“如果当事人双方,其中代理人一方代表委托人一方的利益行使某些决策权,则代理关系就随之产生。”[2]Jensen和Meckling(1976)将委托代理理论看成是这样一种契约关系:委托人授予代理人某些决策权,要求代理人提供有利于委托人利益的服务。在财产委托代理关系中,所有者让渡财产经营权,支付给经营者报酬,目的在于获取财产增值;经营者行使财产经管权,努力使所有者财产增值,并接受所有者的监督管理,目的在于获得相应报酬。

第3章 我国审计收费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26-31

3.1 我国审计收费存在的问题................... 26-28

3.1.1 审计收费缺乏统一标准................... 26-27

3.1.2 审计收费总体偏低,恶性竞争严重................... 27-28

3.1.3 审计收费信息披露机制不规范................... 28

3.2 我国审计收费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28-31

第4章 审计收费影响因素实证研究设计................... 31-37

4.1 上市公司对审计收费的影响 ...................31-35

4.1.1 上市公司规模................... 31

4.1.2 上市公司业务复杂度................... 31-32

4.1.3 上市公司审计风险................... 32

4.1.4 上市公司盈余管理 ...................32-33

4.1.5 上市公司董事会的独立性................... 33-34

4.1.6 上市公司的其他特征................... 34-35

4.2 会计师事务所对审计收费的影响................... 35-37

第5章 审计收费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37-57

5.1 研究假设................... 37-41

5.2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41-42

5.2.1 样本选择 ...................41-42

5.2.2 数据来源 ...................42

5.3 模型构建与变量定义................... 42-43

5.4 模型检验与实证分析................... 43-57

结论

本文通过对中国A股上市公司审计收费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发现不同情况下审计收费的影响因素不尽相同。首先,通过对全体样本的回归分析,可以发现,上市公司的资产规模、纳入合并报表子公司数目、资产负债率、公司上一年度是否发生亏损、盈余管理幅度、是否变更事务所、事务所规模和审计意见类型等变量如理论预期一样,对审计费用产生了显著影响。其次,通过不同年份的样本数据进行线性回归,得到了较为理想的实证结果。上市公司资产规模、纳入合并报表子公司个数、资产负债率和会计师事务所规模是影响较为显著且恒定的变量,而公司上一年度是否发生亏损、盈余管理幅度、是否发行新股、是否变更事务所和审计意见类型等变量在不同年份中表现出了不同的显著性。第三,通过对制造业、房地产业、批发零售业、信息技术业、水电煤业等不同行业的线性回归,发现各行业的审计收费影响因素差异较大,其中制造业审计收费的影响因素与全体样本的最为接近,这可能与制造业样本数据最多有关。而在其他四个行业中,由于样本数据较少,很多因素无法体现出显著性,某些因素如资产负债率甚至无法得到合理解释,实证效果不是特别理想。

总体来说,上市公司资产规模、纳入合并报表控股子公司个数、会计师事务所规模是影响审计收费最为重要且显著的因素,在所有情况下这三个变量均通过了显著性检验。公司资产负债率、上一年度是否发生亏损作为风险变量,只在某些情况下显著,其显著性存在着不确定性;而同样作为风险变量的流动比率对审计收费影响并不显著,未能通过显著性检验。此外,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董事会的独立性以及上市公司是否发行新股、是否变更事务所、审计意见类型等变量也只在某些样本中体现出显著性,并非在所有情况下都显著。

参考文献

[1] B W Arthur. Competing technologies; inereasing returns and lock in by historicalevent [J].The Eeonomie Journal, 1989

[2] Bain J . Industrial Organization [M].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Inc,1959.

[3] Bain J . Barriers to New Competition [M].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Press, 1956.

[4] Batt Rosemary. Explaining wage inequality in telecommunications services:Custome rsegmentation, human resource practices and union declme[J].Industrial and Labor Relations Review, 2001(10): 19-28

[5] Boyer, Mai cel. A Habit Forming Optimal Growth Model [J]. InternationalEconomic Review, 1978(19)

[6] Boyer,Maicel. Rational Demand and Expenditures Patterns under HabitFormation [J]. Journal of Economic Theory, 1983(31).

[7] Brynjolfsson, Erik,Michael D Smith, Jeffrey Hu. Consumer surplus in the digitaleconomy: Estimating the value of increased product variety at online booksellers[J].Management Science, 2003(11): 87-89.

[8] Chakravorti, Sujit. Theory of credit card networks: A survey of the literature [J].Review of Network Economics, 2003(12):103-112.

[9] Chaloupka,Frank. Rational Addiction Addictive Behavior and Cigarette Smoking[J].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991(99).

[10] ChappelL Davies, Griffiths. Online Computer Gaming [J]. Journal of AmerieanAcademy of Business, 2004(7):87-96.

专业会计硕士毕业论文精选篇六

第1章导论

1.1研究背景及选题意义

众所周知,美国拥有世界上最为成熟和规范的资本市场。但进入21世纪,在经历了-系列重大的财务丑闻之后,曾让其骄傲自豪的公司治理机制弊端逐-尽显,美国人也开始反思自身的公司治理问题,随之内部审计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其实,内部审计并不是-个最近几年才兴起的新鲜事物,但-直未得到人们给予的足够重视,直到辛西亚•库拍(Cynthia Cooper)(世界通信公司的内部审计部门副总经理)凭借良好的职业素养揭示了世通公司的重大舞弊问题后,使人们看到了内部审计在公司治理中积极的-面,众多的学者甚至是公司开始热衷于探讨如何将内部审计置于公司治理的框架之中,使其起到强化和完善公司治理的作用。对此,-些政府和组织也纷纷采取紧急出台相关措施来防止此类事件的再次发生,最为著名的就是美国国会于2002年安然事件之后,颁布了《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该法案在会计职业监管(包括会计信息披露)、公司治理、证券市场监管等方面作出了许多新的详尽的规定。该法案虽未直接涉及内部审计,但是暗含了对内部审计的许多新要求。之后纽约证券交易所(SEC,2003)为回应《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要求所有在纽约证券交易所挂牌交易的上市公司都必须建立内部审计制度,如果没有设立需要在报表附注中进行专门说明,自此,内部审计正式的从“默默无闻”的角色转变成了“备受关注”的新宠登上了历史的舞台。

1.1.2选题意义

现代企业制度下,人们越来越关注公司治理在改善企业经营业绩、提高投资回报中的作用,并希望通过内部审计对公司治理的监督与咨询功能的发挥,来完善公司治理框架,保证企业持续健康发展。但在我国,-方面,目前融合内部审计与公司治理两者的研究还处于初期阶段,对某些问题的研究还不深入,相关的理论基础也不完备。如何正确认识公司治理与内部审计的关系,不断创新内部审计理念,适应公司治理的变革与发展的需要,成为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课题,这使得本文的选题具有了理论意义;另-方面,在经济全球化程度日益提高、市场竞争日益加剧的今天,我国企业在做大做强的过程中同样也会面临公司治理方面的问题,本文选择了基于公司治理的视角下的内部审计进行研究,旨在希望通过在研究内部审计与公司治理相关理论的基础上,探求内部审计部门在企业中的设立的依据,发掘内部审计与公司治理的深层次关系,强化内部审计在公司治理中的参与程度,并通过对典型案例的分析以期找到对我国内部审计的发展有意义的启示,最终达到提高公司治理效果与国际竞争力的目的,这使得本文的选题也具有了现实意义。

1.2研究综述

1.2.1国外研究综述

国外现有的内部审计文献内容很广泛,为研究内部审计在公司治理中当前及潜在的作用提供了有益的平台。关于融合了内部审计与公司治理的国外相关文献主要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

(1) 内部审计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方式

Roussey(2000)在肯定公司治理重要性的同时,还详细的指出了内部审计在公司治理中的发挥作用的方式,他认为“内部审计通过帮助公司管理层采用更为恰当的会计系统和内部控制制度,并且凭借自身的经验、知识和能力为管理层进行科学决策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和建议的方式,促进公司治理的改善。”①Hermanson(2002)从内部审计设置上的隶属关系出发,认为“内部审计向审计委员会报告这种内部审计模式,最有利于内部审计成为公司治理的-部分,最有利于内部审计发挥公司治理作用。”②虽然这-说法显得过于绝对,但不可否认,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能够从独特的视角提出这种内部审计模式,还是给未来内部审计参与公司治理途径的寻找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第2章公司治理与内部审计的相关理论

2.1公司治理相关理论

公司治理的英文译文为“corporate governance”,这个词的产生和提出是与现代经济社会的发展密不可分的。按照微观经济学的理论,企业在发展到比较大的规模时,由于生产专业化水平的提高等原因,企业的单位成本(包括单位固定成本和单位可变成本)下降,从而形成企业的长期平均成本(短期下,固定成本是不变的)随着产量的增加而递减的现象,这叫做“规模经济”。出于规模经济的考虑,很多企业都通过扩大生产规模来达到降低生产成本的目的;伴随而来的企业创立的形式和发展壮大所需的资金来源也更加多元化,所有权与控制权之问的关系因此具有了新的内容:即所有权与控制权不再是统-于-体的而是相互分离开来的。那么,“如何协调控制权与所有权之间对于剩余权益索取的分配,如何激励约束管理者在经营管理中的行为,使之与企业的发展目标相-致就变得非常重要了。”①最初的公司治理问题雏形也就因此而形成。我们下面将从显性和隐形因素两个方面做出具体的解释:-方面,存在“显性因素”-代理成本。奥利弗•哈特在《公司治理理论与启示》-文中提出了“当以下两个条件同时成立的情况下公司治理问题就会产生:第-,组织成员之间存在着代理问题,或者说是利益冲突问题;第二,存在着交易成本,从而代理问题不能通过-个完全合同来解决。”也就是说,代理问题和不完全合同的存在,使得管理者不是公司的完全所有者,企业的所有者通过集体协商来管理企业的成本就显得过高,而单个所有者既不能(公司不是他-个人说了算)也没有充足的时间精力去单独经营企业,普遍存在的“搭便车”的心理使得他们对企业管理没有充分的积极性。为了有效解决这个问题,所有者开始通过订立契约的形式委托代理人来经营企业,自此所有权和经营权得到真正的分离,分离后公司的价值小于管理者是公司完全所有者时的价值,这部分损失的价值就是代理成本。

第3章 公司治理与内部审计的关系................... 32-35

3.1 两者分析采用的理论具有同源性................... 32

3.2 两者要达到的目标具有-致性................... 32-33

3.3 内部审计对公司治理的促进作用................... 33-35

第4章 内部审计对上市公司治理效果................... 35-45

4.1 案例分析................... 35-38

4.1.1 帕玛拉特事件简介................... 35-36

4.1.2 帕玛拉特事件所暴露的审计问题 ...................36-38

4.2 我国目前内部审计在公司治理................... 38-40

4.3 对我国内部审计在公司治理中角色................... 40-45

第5章 全文总结及展望................... 45-47

结论

通过以上理论研究和实际案例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内部审计确实能在公司治理中发挥建设性作用。完备的内部审计将为公司治理-直处于正确轨道上保驾护航,而不完备具有缺陷的内部审计将会导致公司治理的失败。在我国,己把健全法人治理机构作为现代企业制度的核心,企业的改革正在进入公司治理改革的阶段。我国的内部审计应顺应当今时代公司治理发展的需要,充分利用内部审计对公司治理的促进作用,在促进自身不断完善的同时最终提高公司治理水平。回顾我国的内部审计的发展历程,它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被忽视到现在的提到公司治理层次上的-系列过程,其内容不断丰富,方法更加科学,理论也更加成熟。在看到我国内部审计逐步成长,逐步健全的同时,不可否认我国的内部审计还有很多丛待解决的问题。内部审计理论工作者和实务参与者应当与时俱进,在内部审计的深度和广度上努力探索与创新,就像我们从传统财务审计到经济责任审计、增值型审计(经济效益审计)、风险导向审计、战略导向审计和治理导向审计,不断赋予内部审计独特的视角和更高的综合性。诺曼•马克斯曾说:“从来没有-个时代像现在这样给内部审计带来如此巨大的挑战,也从来没有-个时代像现在这样给内部审计带来如此丰富的机会。”未来的内部审计将有如下的发展趋势:跨国公司的各分支机构设立的较为分散,要实现对这些公司的有效控制是件不容易的事情。如果内部审计人员每个公司都亲自过去实施审计,不仅耗费很多的时间精力,审计成本也会加大。而发达的网络时代,则可以很好满足内部审计人员有效的应对地域分散的困扰。通过获取相应人员的权限后,远程调用被审计单位的资料,按照统-的审计计划、审计程序,利用辅助审计工具实时检查和评价被审计单位的业务操作是否正确,会计信息所反映的经济活动是否真实、合理合法,以及通过与相关人员的交谈来评价内部控制是否的健全有效等,在很多方面,完全可以实现现场审计的效果,从而内部审计方式更加的现代化,更加适应时代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维迎.《企业的企业家契约理论》[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89-93

2迈克尔•波特.竞争优势.陈小悦等译[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7:55-59

3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内部审计实务标准[M]北京:中国审计出版社,2001:104-107

4李维安.公司治理[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2:233-23

5徐政旦,谢荣,朱荣恩等.审计研究前沿[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34-35

6林钟高、章铁生:《公司治理与公司会计》[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3:127-129

7王光远.受托管理责任与管理审计[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4:166

8蔡春、赵沙等.现代风险导向审计论[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6:78-80

9杜轩、黄可嘉.内部审计定位与组织设置的思考-基于公司治理的视角[M].现代商业.2002(3):240

10何亚东,曾刚.公司治理的产生、内涵与机制. [M].现代管理科学.2002(4):52

专业会计硕士毕业论文精选篇七

第 1 章 绪 论

1.1 研究背景

商业银行作为经营论文格式范文特殊商品——货币的特殊企业,是一种高风险的金融行业。最显著的特点是吸收存款、发放贷款的高负债经营,近年资产和负债不断增长,它的这一特点决定了风险管理在经营管理中具有导向性作用,内部审计在风险管理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如何防范商业银行的高风险,加强内部审计的监督管理,维护商业银行稳健运营成为重中之重[1]。伴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日益深入和金融风险的日益突出,如何加强控制和管理金融机构风险已成为现代商业银行管理者面临的重要课题之一。内部审计能够很客观地对整体组织的风险管理进行审查、监督与评价,能够以“第三方”的角度指导商业银行的风险策略[2]。日趋复杂的金融经营环境使得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着更加严峻的考验,内部审计在商业银行应对激烈竞争中扮演者重要角色,我国商业银行的内部审计在管理中还存在不少弊端。笔者就此全面分析了我国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的存在和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应对措施和建议 。商业银行完善自身的内部审计制度,健全内部控制,就要全面分析、总结自身的特点,借鉴国外商业银行的成功经验,全面运用系统审计方法和手段,定位管理职能边界,加强对审计风险的控制,对重要经营活动组成临时审计小组实施专项审计,同时进一步完善考核激励机制,有针对性的提出改进、完善意见,进一步发挥内部审计的整合优势[3]。

为加强内部审计的公正性、独立性,适应商业银行治理结构,主动调整现行的“层级管理”的内部审计机构设置。内部审计部门与被审计部门或个人的平等地位是影响独立性的关键因素,所以商业银行应该实行垂直组织管理机制。将风险管理观念引入内部审计的工作中,旨在帮助商业银行建立全面、系统、宽领域的风险管理机制,保证内部审计的监管质量,依靠密集的检查程序把金融风险降低至最低。首先,应该建立风险管理评价模型,通过对商业银行的综合业务风险进行全面、系统的评估,找出高风险环节和薄弱环节,确定内部审计的重点,分析产生高风险的主要原因,制定科学、系统的、有效的内部审计计划,集中精力实施控制和监督,充分发挥内部审计控制商业银行风险的重要职能。以风险为导向的审计以审查、监督、评价商业银行经营和管理活动的合规性为主,为商业银行的经营活动提供改进的建议,协助其把经营风险降到最低,督促商业银行的经营部门及银行的管理层更好的履行管理责任,降低金融风险。传统的商业银行内部审计主要是监管执行,一般为事后审计,内部审计功能没有全面体现出来,而以风险管理为导向的内部审计不仅对事后进行审计,更多的是参与到经营管理的过程,监督经营活动的整体过程,使商业银行经营的各个环节健康、有指向性地进行、发展。

1.2 研究意义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速和国际间资本流动的不断加剧,我国商业银行所面临的市场竞争压力与日俱增,营运风险也随之增加,在结构上基本形成了以国有商业银行为主体,股份制区域商业银行及农村商业银行并存的多元化,笔者以我国商业银行内部审计为研究主体,以风险管理为研究视角,希望为我国审计理论研究提供部分理论支持。为我国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理论深入研究扩宽思路,我国部分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的操作水平落后于理论研究水平。之所以产生这样的情况,笔者认为最主要原因在于我国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理论研究更多属于“舶来理论”,相关理论成立的前提条件不是基于我国商业银行的基本情况,使得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理论研究仅仅停留在概念阶段,很难和具体的实际工作相结合。笔者个人认为,理论研究指导实践工作的意义不仅在于指导完善工作内容,还在于根据实践工作对相关研究理论内容进行修改、完善。我国商业银行风险体系建设处于初级阶段,单一地依靠原有风险理论无法指导内部审计,更无法全面降低商业银行整体的风险管理水平。因此本文通过以风险管理为视角来研究我国商业银行的内部审计理论,希望可以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为我国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参与风险管理的理论研究提供一些思路。本文从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现状分析切入,对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必要性进行分析,针对具体案例进行系统分析,得出我国商业银行加强风险管理的内部审计的具体建议,研究以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由于我国商业银行内部审计自身的不完善制约着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发展提高,提出了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现状的建议和对策,希望为我国商业银行的实务工作提供一些参考。

第 2 章 中国商业银行风险的成因及商行内部审计现状

2.1 中国商业银行的风险分类

根据巴塞尔银行委员会分类,商业银行主要面临信用风险、国家和转移风险、市场风险、战略风险、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法律风险、声誉风险等八大风险。

1. 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是指银行借款人或交易对手无法按照协议条款、合同条款偿还债务的可能性,它是威胁商业银行机构乃至整个金融系统稳健性的最大因素[12]。只要存在银行资金的发放、承诺、投资或其他的风险敞口,无论是放在资产负债表内还是表外,都会产生信用风险。信用风险不仅包括借款人违约的可能性,还包括借款人信用状况或评价下降的风险[13]。2010年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总额4336亿元,不良贷款率为1.1%。如表2.1、表2.2:

2. 国家风险

国家风险又称国家信用等级风险,是指该国经济主体与非本国居民进行国际贸易过程中,由于别国经济差异、政治分歧和社会风俗等方面的变化而遭受损失的风险。国家风险通常是由于债务人所在国家的一系列失误操作行为引起的。如冰岛、希腊等欧洲国家出现的政府信任、政府债务危机,局部国家的战争等[14]。国家风险可分为三类,政治、社会、经济风险。政治风险是指境外开办的银行受所在国家的政治不稳定因素影响,不能按时足额把在该国贷款等汇回本国总行而遭遇到的风险。社会风险是指由于受所在国家社会风俗习惯的影响、宗教信仰的差异导致的风险[15]。经济风险是指境外银行仅仅受特定国家直接或间接经济因素的限制,而不能把在该国的借款等汇回本国总部而遭受到的风险。

第3章 内部审计在我国商业银行风险................... 26-33

3.1 风险管理的概念与发展................ 26-27

3.2 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体系................ 27-28

3.2.1 单一层面的管理................ 27

3.2.2 风险管理事后化................ 27-28

3.2.3 风险跟踪能力较差................ 28

3.3 内部审计在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体系中................ 28-30

3.4 基于风险管理导向的商业银行内部审................ 30-33

3.4.1 内部审计度计划的制定................ 31

3.4.2 内部审计工作的开展................ 31-32

3.4.3 内部审计的后续审计阶段................ 32-33

第4章 商业银行案例分析................ 33-42

4.1 案例介................ 33-34

4.2 案例启示................ 34-42

4.2.1 明确重点,拓展范围 ................35-36

4.2.2 强化内部审计评审,健全审计制度................ 36-37

4.2.3 全面内部审计机制 ................37-38

4.2.4 开发内部审计软件................ 38

4.2.5 提升内部审计人员素质................ 38-39

4.2.6 明确内部审计目标................ 39-40

4.2.7 加强信息可信度和透明度................ 40-41

4.2.8 明确内部审计的角色 ................41-42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42-44

5.1 结论 ................42

5.2 局限性与展望................ 42-44

结论

笔者以我国商业银行内部审计为研究主体,以风险管理为研究视角,对我国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理论进行深入研究,结合实际案例得出以下结论:我国商业银行风险制度的缺陷主要是因为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原因或者国家金融制度本身的缺陷。在市场经济金融化过程中,如果金融化速度太快,偏离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方向,金融资产短期内增幅过快增长,金融机构开始膨胀,国家金融资产的泡沫就会不断变大,在金融资产迅速膨胀情况下,如果风险管制放松的过快,金融行业缺少审慎的管理,金融审计监督管理不到位等,这类的金融资产扩张很有可能成为系统性金融资产风险爆发的根源,进而对市场经济的主局产生不良影响。内部审计工作任重道远,主要着手明确重点,拓展范围,强化内部审计评审,健全审计制度,建立全面内部审计机制同时开发内部审计软件,提升内部审计人员素质,明确内部审计目标,明确内部审计的角色,加强信息可信度和透明度。

参考文献

[1] 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IIA).内部审计实务标准—2110.风险管理[EB/OL]

[2] 邵懿.风险管理审计在TA保险河南分公司的应用研究[J].西安理工大学硕士论文,2007

[3] 温鉷.我国银行内部审计与风险管理研究[J].北京交通大学硕士论,2008

[4] 企业管理 — 整体框架 [S] . 美 国 COSO(Committee of Sponsoring Organizations of the Tred way Commission)委员会,2004

[5] William R. Kinney.风险评估和风险管理审计[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

[6] 罗伯特•莫勒尔•布林克.现代内部审计学(第6版)[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5

[7] 王旭.现代企业风险管理下的内部审计作用研究[J].经营管理,2009(23):61-62

[8] 刘丽云.试析内部审计与风险管理机制的融合[J].财经监察,2006(8):68-69

[9] 梁素萍.风险管理框架下内部审计模式研究[J].审计观察,2010(2):93-94

[10] 王金凤.内部审计彩玉企业风险管理的实例探讨[J].审计,2010(1):44-45

专业会计硕士毕业论文精选篇八

1.前言

1.1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随着我国经济实力论文格式范文的提升以及扩张性发展需求的增强,交易形式的多样性、交易实质的复杂性以及企业活动的国际化成为经济发展的主题。会计师事务所的规模化发展以及提供审计服务的质量能否满足企业国内、国外发展的需求,实现规模与审计质量之间协调发展并提高整体竞争力成为重要任务和必然选择。会计师事务所规模的扩大能否有效地提高审计质量呢?LDeAngfo(1981)创新性地将规模做为审计质量的替代变量,指出规模大的会计师事务所能够承受失去个别特定客户的准租金,因此会具有较少的保住准租金的欺骗动机,其审计质量会更高。我国政府一直致力于会计师事务所规模化的改革,分别在1998-2001年、2002一2005年、2006年至今共经历三次规模扩张与资源整合,人们习惯称为“资格导向”整合、“声誉导向”整合和“危机导向”整合。这里需要注意两点:一是我国审计市场整合具有很强的行政干预色彩,未必尊重市场规律;二是虽然扩大了规模但其动机并不能够有效说明独立审计质量随着规模的扩大而提高,如拥有“资格”并不能够代表质量的全部。其实,规模的扩大具有双重性。(1)通过收入成本效益体现经济规模性,同时也会通过人才积累与技术沉淀形成核心竞争优势,从而提高审计质量。(2)规模扩大形成市场空间与地域的多样化、内部组织的复杂化、人员与制度融合的利益化使规模对审计质量的影响依存一定的法律与市场环境前提。会计师事务所会因为一国法律的约束程度而调整其质量投入并体现理性和非理性特点,利益博弈使监管出现低约束性,助长不利因素的形成,例如,规模扩大必然会使内部管理层次增多、管理复杂性增加以及人员、技术、制度的融合困难等问题(DeF0nd和Jiambalvo,1993;原红旗,2003;武晓玲、张亚琼和周水龙,2007)。

此外,规模对审计质量的影响又具有差异性和协调性特征。两者主要通过规模对审计质量的影响具有相对动态性和静态性来实现,一方面规模间具有大小之分的差异,使感知的质量与服务能力有所不同,从而产生差异性,差异化会促进特色质量的形成;另一方面规模本身具有变更的过程,从而实现自主的内部质量优化和服务升级,从而使规模与质量间具有协调性,协调性将有利于规模与实际质量间的相互推动。如规模大的会计师事务所拥有众多熟练和专业素质高的审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较高,发现会计处理问题的能力较强,值得注意的是,规模对审计质量的影响效果研究大多是基于相对发达的资本市场基础之上,如审计契约与制度安排、市场机制与利益监管、人才培养与道德规范建设均较为发达,为规模对质量推动建立了理想化的氛围和前提。在我国,由于特殊的国情、审计市场、监管方式以及委托关系,关于会计师事务所规模与审计质量的关系争议较大,如存在法律监管不到位或者监管不公平现象,规模大未必质量就高(刘峰和许菲;2002);再如我国审计市场关系的“扭曲”以及契约制衡机制的失灵,使投资人和产权人无法真正监督与评价审计质量,规模差异化和协调性的市场需求动力与自身增长动力不足;盲目追求规模化与品牌化,出现了政府强制规模整合、为“四大”提供政策便利、为增设“小所”提供宽松的准入机制等割裂规模与质量间关系的做法受到质疑不断:更为严重的是,我国审计市场不断受到国际会计师事务所壮大以及国际资本扩张的激烈竞争以及业务水平差距不断扩大的威胁,甚至不能够为本土企业的国际化发展提供相应的保障服务,使民族企业的发展受到极大的影响。刘玉廷(2010)认为我国经济总量排名世界第三位,市场化、国际化、信息化不断深入以及我国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进程提速使注册会计师行业面临发展机遇和严峻挑战①。可见,规模与审计质量间的研究可谓是“老生常谈”但又不乏时代性、现实性和紧迫性,一这一问题的关键是如何处理好差异化与协调性问题。

2研究文献回顾

2.1关于审计质量内涵与影响要素

回顾审计质量的内涵目前说法并不统一。一种观点认为审计是产品,审计质量应当以财务报告或审计报告的结果来衡量,以信息准确度衡量审计质量,主要体现在工作的效果之上,公司财务报告越准确地反映公司真实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审计质量就越高,如Titman和Trueman(l986)。谢志华(1990)采取了更直接的方法,认为审计结论的质量就是审计质量,主要体现为审计报告的意见类型选择的正确性。第二种观点认为审计是一种服务过程,审计质量是审计整个过程中的优劣程度,主要关注审计过程中的行为的完整性以及审计质量的保证水平,审计报告、审计意见类型仅是审计过程的一部分,保证水平才是审计质量的最直接体现。保证水平往往被认为是较少的错报漏报水平和较高的发现与报告水平,Palmrosc(1988)认为审计质量就是则一务报告中没有重大错报漏报的概率;simmunic和stein(1987)认为以财务报告可信度来衡量质量,审计质量是财务报告中没有重大错报漏报的保证水平,应包括更为可靠和更少人为错报与漏报:最为著名的是DcAngelo(1981)以审计师发现被审单位会计系统中某一特定违约行为并对己经发现的违约行为进行报告或披露的联合概率表述审①计质量,从而使审计质量取决于审计师能否发现和独立地报告的综合效果。我国学者对审计质量又有进一步的拓展,汪军(2005)认为审计质量最终是由审计师专业胜任能力、职业道德、审计投入和独立性等的联合乘积共同决定的保证水平。彭桃英(2005)认为审计质量是指“审计工作及其产品(审计报告)在其各自固有特性上综合满足审计信息使用者和社会公众明确或隐含需要的程度”,包括产品质量(报告质量)和工作质量(工作过程质量)。孙宝厚(2008)将审计质量表述为狭义和广义两个层次,狭义方面强调审计结论与被审计事项真实情况的吻合程度,而广义方面强调审计结论与被审计事项真实情况的吻合程度以及对审计需求的满足程度。

可见,审计质量从信息使用者的角度认为是能够满足其需求程度的一种保证水平,而做为信息提供者显然应当具备保证水平的保障能力。保证水平的高低由审计师胜任能力和审计师独立性的联合效应决定,而需求的满足程度则由信息相关者的利益因素或感知决定。当高程度的需求与审计师的弱保证水平相遇时,便出现了严重的审计质量问题。中外学者的审计质量内涵的说法虽不统一,角度也有所不同,但显然信息提供者的审计保证水平与审计的报告、工作过程有关,并有效降低所审报告的错报和漏报。同时,随着需求的不断提高,这一保证水平也应进一步提高。随着企业的国际化发展以及业务交易的复杂化,需求者对信息质量的需求显然具有上升的势头。当然,低程度的需求和弱保障水平结合在一起时,虽然质量不高但市场和监管等多种原因存在不发达状态时,需求者的需求程度得到满足时审计质量是合理的。审计质量从信息提供角度还应当体现出其依据法律环境和制度的自我选择状态,从而具有限理性下的自我利益博弈性。

3 研究的理论基础与制度背景............... 37-68

3.1 研究的理论基础 ..............37-58

3.2 制度背景.............. 58-64

3.2.1 "做大做强"战略需要规模.............. 58-61

3.2.2 "做大做强"战略需要差异.............. 61-62

3.2.3 "做大做强"战略需要协调.............. 62-64

3.3 本章小结.............. 64-68

4 不同规模会计师事务所审计质量.............. 68-98

4.1 研究假设.............. 68-71

4.2 模型设计及变量定义 ..............71-71

4.2.1 模型选择.............. 71-72

4.2.2 变量定义.............. 72-77

4.3 样本与数据 ..............77-78

4.3.1 样本选择.............. 77-78

4.3.2 数据来源.............. 78

4.4 实证研究及结论.............. 78-92

4.5 本章小结.............. 92-98

5 会计师事务所规模变化的审计质量研究.............. 98-121

5.1 会计师事务所规模变化的审计.............. 98-111

5.1.1 审计质量调整倾向的研究假.............. 98-103

5.1.2 样本与数据.............. 103-106

5.1.3 审计质量调整倾向的实证检验.............. 106-111

5.2 规模变化的客户增减选择实证检验.............. 111-116

5.2.1 规模变化中新增的客户群选择.............. 112-114

5.2.2 规模变化中减少的客户群选择.............. 114-116

5.3 规模变化的质量控制取向分析.............. 116-119

5.4 本章小结 ..............119-121

结论

审计质量与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师、客户、审计市场与法律环境以及行业监管与处罚程度的过程管理有关。本文的研究建立在质量过程观的基础之上,认为审计质量是过程质和结果质量的统一,体现为审计过程中审计师和事务所对质量满足程度的保证水平,因此审计质量主体涉及多个层次主体元素特征。同时,审计质量又是形式质量要素和实质质量要素的统一,规模是审计质量的形式要素。规模扩大引起会计师事务所服务领域变化以及人数的变化导致行业专长和人才积累的变化,并形成特色声誉和品牌优势;伴随行业监管与处罚的完善,事务所也会面临更多的“深口袋”压力,审计质量会提高。因此规模对审计质量的影响在现实中是规模经济、声誉理论、“深口袋”理论以及有限理性理论的共同综合的结果。利益博弈使参与者面临在短期机会与长期机会间的选择,做为有限理性的“经济人”,会计师事务所面临的市场与法制环境、制度与机制以及地方利益干扰表现出不同的质量控制倾向选择,因此,有必要研究规模与审计质量间的关系以及具体产生的影响的方式和途径。

在我国,审计市场目前的发展面临巨大的挑战和压力,一方面需要抢占市场份额和满足本国企业国际化的需求,加速“做大”,形成短期利益诉求;另一方面又面临审计核心竞争力的提升,需要品牌化和“走出去”的长期性过程。两者间的权衡发展需要明确自身优势和弱势之处。按照则一政部的《若干意见》规划,中长期内发展需要积极地应对市场变化和供给需求均衡,否则,我国的独立审计将不断被边缘化,甚至淘汰,影响整个上市公司的海外服务和国际资木扩张战略的发展。显然规模对审计质量的影响具有时代性和紧迫性,国家推行会计师事务所规模化有其正确性和远见性,但最新颁布的《若干意见》和《实施意见》等改革措施的落实是否能够满足当前的发展需求,则需要相关研究增强其针对性和有效性并及时调整和完善。

参考文献

1蔡春,黄益建,赵莎.关于审计质量对盈余管理影响的实证研究--来自沪市制造业的经验证据[J].审计研究,2005,(2):3-10

2蔡春,鲜文铎.会计师事务所行业专长与审计质量相关性的检验--来自中国上市公司审计市场的经验证据[J].会计研究,2007,(6):41-47.

3陈涛,张雁翎.审计师的行业专业水平对盈利信息质量的约束作用研究[J].管理现代化.2006,(5):7-11.

4陈郁.所有权、控制权与激励[J].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6.

5成法民.审计功能拓展条件下的现代审计质量概念[J].会计之友.2007,(9):40-41.

6陈丽红,吕永斌.对英国审计质量框架的评述.审计文摘.2009,(4):119-120

7程用文.中小会计师事务所发展问题研究[J].第1版.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425-455.

8财政部会计司.突破会计师事务所做大做强瓶颈的重要制度创新[J].财务与会计.2010,(9):7-11.

9财政部会计司.规范财务管理促进做大做强[J].财务与会计.2010,(9):17-19.

10胜.市县审计局长读本「M」.第1版.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8.1一19.

专业会计硕士毕业论文精选篇九

一、我国政府审计体制的概念与改革的现实需求

(一)政府审计体制的涵义及我国政府审计体制的历史沿革

审计按照审计主体的不同,分为政府审计、社会审计和内部审计。简单地讲,政府审计是指政府审计机关独立检查会计帐表、凭证及相关资料,监督财政财务收支真实、合法、效益的行为。社会审计是指依据注册会计师法的规定,注册会计师事务所的注册会计师,依法接受委托人的委托,对被审计单位的会计报表及其相关资料进行独立审查并表达审计意见。内部审计是指由部门或单位内部设置的审计机构和专职审计人员,对本部门或单位及下属单位进行的审计。政府审计和社会审计、内部审计有共同的内容,但有很大的区别,主要表现为性质不同、目的不同、手段不同、责任不同。政府审计应从以下几方面来理解。

一是审计的本质是对受托经济责任履行情况进行独立的监督。审计的产生及其本质是缘于受托经济责任。政府代表人民行使管理国家财产和公共事务的职能,而这些职能又是由国家机构内部的很多部门、不同层级的机构来完成的,做为国家最高权力机关或者代表人民行使职责的政府为了检验不同层级的政府部门、机构履职履责情况,设置专门机构——审计机关来进行检查监督。

二是审计的主体是独立的政府审计机关。为了保证审计结果的客观公正,要求承担审计职责的主体必须是独立的第三者。因此,政府审计的主体--政府审计机关既要代表国家又要独立存在,并且与被审计对象在经济上、组织上保持独立。这是审计监督与设置在政府部门的内部审计相区别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与财政、税务、工商等其他经济监督相区别的重要方面。政府的财政、税务、工商等部门在各自的业务中虽然也实施了某一方面的监督,但那是结合本职业务派生出来的,是为了执行好具体业务而进行的监督。只有审计监督才是由专门机构和人员进行的独立经济监督。

三是审计的客体是财政财务收支。审计一个部门或单位,最直接的是要通过监督其货币运动情况来实现。一个国家或部门、企事业单位团体的货币运动被概括为财政收支、财务收支两种,监督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及其结果,就必然落实到对财政财务收支的监督。当然,在具体实际工作中,财政财务收支不是截然分开的,在某些方面它们是重合或交叉的。

四是审计的基本方式是检查会计帐表、凭证及相关资料。会计帐表、凭证以及相关资料是反映财政财务收支活动的载体,监督财政财务收支情况,就必须对被审计单位的会计帐表、凭证及相关资料进行检查,这是审计最基本的方式。随着信息化的推进,现在很多单位、大量的财政财务收支数据是通过计算机进行处理的,这种状况对审计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这也是数据处理形式不同,不会对审计基本工作方式产生本质的影响。

五是审计的目标是监督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效益。被审计单位应当保证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这也是审计机关开展审计监督的主要目标和任务。审计机关在审计工作中,首先应检查和评价被审计单位的会计帐表、凭证及相关资料是否符合客观实际,是否真实、完整和公允地反映了其财政财务收支状况;其次应当审查和评价其财政财务收支是否违反国家规定和有关财经法纪;在前两步基础上,还应当审查和评价其财政财务收支活动是否存在决策失误、是否因管理不善等造成损失浪费和国有资产流失,是否达到效率和效益最大化。真实、合法、效益可以分别做为审计目标,也可以统一做为一个审计目标。

2、政府审计体制的涵义与特征

从广义上来说,审计体制是指各审计主体(即政府审计、社会审计和内部审计)的组织体系、管理制度和监督形式。从狭义上来说,审计体制单指政府(国家)审计体制,是国家根据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通过法律法规等程序,将国家审计机关中各层次、各部门之间的关系予以制度化的表现形式①。本文论及的审计体制,也即通常人们所说的狭义的审计体制,即政府审计体制。审计体制包括三个基本要素:审计组织体系、审计监督管理制度和审计监督形式。对于审计体制不能独立、静止地理解,要从静态和动态两方面来看。从静态看,它是一个机关体系;从动态看,它是一项活动,包括机关内部和上下级机关之间的职责划分、权力分配,人员的分工与合作等。审计体制除了具有体制的共性外,还有其自身的特征:

一是体现国家意志。审计机关是国家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审计机关依法行使审计监督权限,其他任何机关、组织、团体和个人都不得干涉。政府审计在本质上是审计机关行使权力的活动,其目的是通过行使审计监督权,维护国家财政经济秩序,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促进廉政建设,保障国民经济和社会健康发展②。社会审计和内部审计与政府审计并存,但有着本质的区别,社会审计机构行使的是委托权--委托人的授权,遵照一定的职业标准开展审计业务,维护委托人的利益;内部审计机构是一个单位或部门的组成部分,由所在单位或部门授权开展工作,维护单位或部门的利益。

二是依法独立行使职权。独立性是审计的本质要求和灵魂。审计独立性具体包括组织、人员、工作和经费方面的独立。1977 年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第九届大会上通过的《利马宣言》指出:最高审计机关独立于被审计单位,不受外界影响;它不可能绝对独立,但必须在职能上和组织上保持独立;其建立和独立的程度在《宪法》中规定;其独立性与其官员的独立性密切关联并应由《宪法》保障,特别是撤换官员的程序应列入《宪法》;其审计人员在任职期间应独立于被审计单位;其有权直接向制定国家预算的政府机关申请经费;其经费应保证其完成审计任务。《利马宣言》随后在各国政府审计的实践中倍受推崇,获得极大成功,各国都相应地在有关法律中保证审计的独立性。

二、我国现行政府审计体制内容

与对全社会问责制建立的影响政府审计体制,简言之是指政府审计机关归谁领导、上下级审计机关之间的领导与被领导关系。前文提到,由于各国国情不同、政体不同,审计体制也各有不同。目前世界上的 160 多个国家(地区)建立了适合本国国情的政府审计制度。

(一)我国现行政府审计体制的内容

我国的审计机关是根据 1982 年的宪法,从 1983 年开始建立的。我国宪法规定,国务院设立审计署,在国务院总理的领导下,主管全国的审计工作。同时,地方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设立审计机关,在本级政府首长和上一级审计机关领导下,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审计工作。这样,建立起了全国上下的政府审计机关组织体系。

1、我国政府审计体制中的领导体制审计机关的领导体制,是指审计机关的隶属关系和审计机关内部上下级之间的领导与被领导关系①。我国的审计机关的领导体制是,地方审计机关实行双重领导,既受本级政府领导同时又受上一级审计机关领导;审计机关受本级人民政府行政首长直接领导;地方审计机关的业务以上级审计机关领导为主。

2、我国政府审计体制中的机构设置我国各级审计机关隶属于同级人民政府。中央审计机关即国家审计署,是国务院的组成部门,在国务院总理的直接领导下开展工作,同时主管全国的审计工作。地方各级审计机关,是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设区的市、自治州、县、自治县、不设区的市、市辖区的人民政府的审计机关,分别在同级政府首长和上一级审计机关的领导下开展审计工作,同时对本级人民政府和上一级审计机关负责并报告工作。由于我国审计管辖事项地域分布广泛,所以法律规定,审计机关根据工作需要,经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可以在其审计管辖范围内设立派出机构。派出机构根据审计机关的授权,依法进行审计工作②。这样有助于就近进行集中审计和对同一行业集中审计。

三、我国现行政府审计体制的弊端................ 19-22

(一) 我国现行政府审计体制...............19-21

(二) 我国现行政府审计体制诸多问题............... 21-22

四、以独立性为目标改革我国现行政府审计体制的设想............... 22-29

(一) 世界主要国家审计体制模式及比较............... 22-24

(二) 我国政府审计体制改革的............... 24-25

(三) 以独立性为目标改革我国政府...............想 25-29

结论

改革完善我国现行的政府审计体制,是加快政治体制改革,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监督体系,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一个重要课题。它不但要从历史的角度去探索审计活动规律,还要从现代动态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法律环境中去掌握审计活动中的发展趋势。本课题的研究,并不能解决现行审计体制中存在的所有问题,只想通过自己粗浅的研究引起相关人士的重视和关注,进而多方面推进问题的解决。审计制度是我国基本的政治制度之一。改革完善现行的审计体制有助于发展和完善我国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改革完善我国的审计体制应当置于国家政权结构重要地位和主要部门加以考虑,让审计机关成为真正独立于政府的监督机关,依法独立行使职权。研究改革完善审计体制,就应当成为政治学或法学研究的重要内容,而不是仅仅将审计学做为会计学或会计学派生的一种理论加以研究。

究竟建立什么样的审计体制才能更适合中国国情、更适合中国国体、更适合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更适合建设和谐社会的需要,这是国内审计学界和经济学界一直关注的问题。本文总结我国多年审计实践经验,分析借鉴西方主要国家审计体制,在比较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建立立法型审计体制的设想,设立与政府、法院、检察院并列的审计院(一府三院),向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负责。这是一个大胆设想,如能实现,也是我国审计法律体制、更是政治体制上的一次大跨跃。当然,这种重大的体制变革,不仅涉及到政府的机构和职能的调整,也涉及人大行使权力方式的转变。更重要的是,这种调整需要对《宪法》的某些条款进行修订,与此对应的审计法规和制度也要作出相应的变动,这需要漫长而艰苦的努力。最主要的,是权力机关、国家高层领导必须形成一致共识,并下定决心!即使如此,此项重大的体制变革同样需要一个酝酿、规划、设计、实施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但是,“需求决定供给”,需要决定行动,如果审计体制应该改革、应该尽快改革、应该这样改革,那么我国审计体制由行政型向立法型转变,一定会尽快实现。

参考文献

[1]李金华.审计干部知识问答[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2004.

[2]李金华.审计理论研究[M].北京:中国审计出版社,2001.

[3]李金华.审计干部法律知识读本[M].北京:中国审计出版社,2000.

[4]张国庆.行政管理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5]李金华.审计干部综合素质读本[M].北京:中国审计出版社,2003.

[6]董大胜.审计技术方法[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4.

[7]国家审计署法制司.国家审计法规[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6.

[8]张庆龙.审计原理[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7.

[9]项俊波.国家审计法律制度研究[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2.

[10]刘华、李小敏.审计学[M].北京:立信会计出版社,2005.

专业会计硕士毕业论文精选篇十

第1章概述

1.1研究背景

目前,我国的论文范文民生问题即社会保障问题是我国改革开放取得成功后所面临的比较突出的新问题,如何使改革取得的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成为全国人民群众日益关注和讨论的焦点,中央针对这些问题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但这些政策的执行情况是各级政府比较关注的问题,所以当前形势要求审计机关要加强对这些涉及民生工程的重点专项资金的审计和审计调查,确保各项惠民政策落到实处。经过近20年的改革,我国已经初步建立起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有力地促进了社会稳定,支持了各项经济建设和改革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社会保障制度作为一项重要的社会经济制度,涉及到大量的资金流转,涉及到亿万国民切身利益的社会公共事业,因而社会保障制度的运行状况以及社保资金运营的效果和安全性,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但是,当前我国现有的社会保障体系仍不健全、保障制度仍不完善,社会保障基金在筹集、管理和支付等环节中还存在拒缴保险费;缴费比例、缴费基数不足;稽核力度不够,基金满报、漏报、冒领现象严重等违规违纪的问题。虽然政府、人大等各方面都很关注社会保障资金的管理和使用,但至今尚未建立有效的日常监督机制。尤其是近年来社保基金挪用案时有发生,说明我们在社保基金监督方面还力度不够、手段不够,如何加强对社保基金的南计力度是目前审计机关普遍关注的问题。审计信息化是审计工作的核心和生命线,随着信息论、系统论和计算机引入审计,给整个审计工作带来了革命性的挑战的同时也给审计工作带来更多的机会,因为唯有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才能够更及时、更准确的发现被审计单位存在的问题和漏洞,才能最大程度的发挥审计机关的国家监督职能。

2002年国家启动了金审工程一期建设项目,2005年金审工程一期建设项目顺利通过国家发改委的验收,2007年启动了金审工程二期建设。经过国家金审工程一期、二期建设,审计机关审计人员的计算机素质和应用水平得到了较大提高,信息化基础设施得到了极大改善,实现了国家审计署、省级审计机关、州市级审计机关和区县级审计机关的审计专用网络的四级互联互通。陆续幵发了审计专用工具软件,如现场审计实施系统(以下简称“AO系统”)和联网审计系统,这些软件工具的使用彻底改变了审计人员的屯计作业方式、方法和手段。金宙工程二期项目重要成果之一的联网审计统一作业平台系统地方审计机关开发建设地方联网审计系统提供了基础平台。本项目研究依据云南省审计厅正在组织实施建设的云南社保联网审计信息系统为原型,目标是建立社会保险联网审计系统,实现联网跟踪、实时监控,推动社会保险审计关口前移,由事后审计向事前、事中审计转变,对于保证社会保障基金的安全和完整,促进我省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与完善,充分发挥社会保障基金使用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保障人民群众基本生活的权益,维护社会的稳定,构建和谐文明社会等都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1.2现有审计软件系统分析

国家金屯一期、二期工程建设的主要成果是审计管理系统(英文名称Office Automation简称“OA”系统)、现场屯计实施系统(以下简称“AO系统”)⑴和联网屯计统一作业平台系统,OA系统主要包含审计机关公文流转发文审批和审计项目管理两大功能AO系统为一线审计人员提供了审计作业平台,联网审计系统为审计机关提供了社保帝计作业统一平台下面是AO系统和社保联网审计系统优缺点的简要对比分析。

1.2.1 AO 系统

AO是现场审计实施系统的缩写,是指一个用于现场环境对电子数据进行审计的操作平台,是审计师的现场审计办公室,英文名称为Auditor Office,简称AO。经过金审工程一期、二期近十年的完善和优化,审计署先后推出了 A02005版、A02008版和A02011版[5]。AO系统本质上是为全国审计机关广大审计人员提供一个通用的便于携带和操作的审计作业平台,在开展一般的只涉及财务数据的政府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审计项目中能较好地发挥作用,完成单一的审计项目管理和查账分析。但面对海量业务数据便暴露出了很多缺点,对处理分析百万条以上数据时性能较低,不能实现审计组信息共享,无法实现上下级审计机关统一组织实施的审计项目作业与管理。

第2章相关技术

2.1 WebService 接 口技术

Web service是一个平台独立的,松稱合的,自包含的、基于可编程的web的应用程序,可使用开放的XML标准来描述、发布、发现、协调和配置这些应用程序,用于开发分布式的互操作的应用程序,Web Service平台需要一套协议来实现分布式应用程序的创建。Web Service主要是为了使原来各孤立的站点之间的信息能够相互通信、共享而提出的一种接口。Web Service所使用的是Internet上统一、开放的标准,如HTTP、XML、SOAP (简单对象访问协议)、WSDL等,所以Web Service可以在任何支持这些标准的环境如www.51lunwen.org Windows, Linux中使用[“2]。Web service实质上就是一个应用程序,它向外界暴露出一个能够通过Web进行调用的API。这就是说,能够用编程的方法通过Web来调用这个应用程序。调用这个Web service的应用程序称为客户。本平台将采用SOAP作为服务器端与客户端通信的标准。SOAP协议(SimpleObject Access Protocal,简单对象访问协议),它是一个用于分散和分布式环境下网络信息交换的基于XML的通讯协议。在此协议下,软件组件或应用程序能够通过标准的HTTP协议进行通讯。它的设计目标就是简单性和扩展性,这有助于大量异构程序和平台之间的互操作性,从而使存在的应用程序能够被广泛的用户访问。

2. 2 SQLServer2008 介绍

SQL Server 2008是一个重大的产品版本,它推出了许多新的特性和关键的改进,使得它成为至今为止的最强大和最全面的SQL Server版本[I3]。SQL Server2008在微软数据平台展望图中,可以让企业在降低数据基础架构管理成本的同时,运行其最重要的应用程序,并为所有用户提供洞察力和相关信息。SQLServer2008是一个值得信赖的、高生产力的、智能化的数据平台.

第3章 系统需求分析................. 18-33

3.1 审计业务目标分析.............. 18-23

3.2 社保联网审计业务流程分析.............. 23-27

3.3 功能需求分析 ..............27-32

3.4 性能需求(非功能需求).............. 32-33

3.4.1. 时间特性要求.............. 32

3.4.2. 海量数据访问需求.............. 32-33

第4章 系统设计.............. 33-62

4.1 系统结构设计.............. 33-34

4.2 数据采集管理 ..............34-35

4.3 预警管理 ..............35-38

4.4 模型构建管理 ..............38-45

4.5 疑点管理.............. 45-46

4.5.1 功能概述.............. 45-46

4.5.2 基本设计概念和流程.............. 46

4.6 通用数值分析.............. 46-58

4.7 报告管理.............. 58-62

4.7.1 分析报告设计 ..............58-60

4.7.2 分析报告展现.............. 60-62

第5章 系统实施研究 ..............62-66

5.1 项目前期准备工作.............. 62

5.2 联网审计系统开发和安装.............. 62-63

5.3 被审计单位数据采集及恢复.............. 63

5.4 被审计单位数据结构分析及加工.............. 63-64

5.5 系统审计模型构建及部署.............. 64-65

5.6 系统上线 ..............65-66

结论

云南社保联网审计系统建设是云南金审工程二期建设项目的重要内容之一,是云南省工信委和发改委批复的重点电子政务建设项目。该项目于2011年初启动项目实施各项工作,在项目组全体成员的共同努力下,该项目目前已完成了需求分析、系统设计、开发等工作,省医疗保险业务数据和养老保险业务数据巳完成了数据采集与分析转换工作,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两个险种审计模型的幵发也基本完成。社保联网审计系统的整个分析与设计过程紧扣“社保联网审计业务”,同时基于后期幵发成本以及丰富联网审计模型扩展的考虑而展开,基本完成了该系统开发的根本任务:构建一个基本通用且能够支持社保审计业务扩展的社保联网审计平台,借助于审计作业统一支撑平台来实现对社保各行业数据的管理与系统化管理。

本项目比较庞大,由于时间及论文篇幅的限制,没有对社保审计涉及的业务数据结构进行罗列分析,由于社保联网帝计模型构建与管理模块在审计署发布的社保审计方法体系中已做了详细的流程描述和实现说明,由于篇幅有限本文也没有进行详细分析与设计。本文未能对第四章系统结构设计部门所列举的所有子系统进行详细设计与功能的实现。若能于实际的应用环境中搭建本平台,不但能够提社保审计的效率,同时对地税、财政、金融行业也可进行扩展应用,还可以节省屯计信息化建设成本和缩短建设周期等。

参考文献

[1]国家审计署.审计署关于印发《现场审计实施系统》规格说明书——计算机审计实务公告第2号的通知[R].北京:国家审计署计算机技术中心,2006.

[2]国家审计署.帘计署办公厅关于印发地方审计机关审计管理系统部署指导书的通知[R].北京:国家审计署计算机技术中心,2006.

[3]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审计软件开发指南[R].北京:国家审计署计算中心,2003.

[4]国家审计署.审计信息化建设指导书[R].北京:国家审计署计算机技术中心,2005.

[5]国家审计署.金帘工程总体设计[R].北京:国家审计署计算机技术中心,2003

[6]新浪科技.贝才经时报[B/OL]

[7]国家审计署.审计署关于印发社会保险计算机十方法体系——计算机审计实务公告第30号的通知[R].北京:国家审计署计算机技术中心,2011.

[8]国家审计署.审计署关于印发地方税收十数据规划的通知一计算机审计实务公告第9号的通知[R].北京:国家审计署计算机技术中心,2008.

[9]百度公司.百度百科[B/OL]

[10]李玲,刘汝焯.计算机数据审计.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