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会计论文,会计专业培养具备管理、经济、法律和会计学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在企、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从事会计实务以及教学、科研方面工作的工商管理学科高级专门人才。(以上内容来自百度百科)今天为大家推荐一篇会计论文,供大家参考。
精选会计硕士毕业论文范文篇一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从1989年的试点到2015年的《证券法》的二次修订通过一审,中国证券市场经历从无到有并逐步走向完善。一方面,为城乡居民开辟了一条新的投资理财的通道,能够使亿万人民闲散资金集中化,使长期投资风险短期化。中国证券市场扩大了资金供给者与需求者的接触机会,为双方开辟了广阔的投融资途径。另一方面,能够优化中国经济的资源配置,极大地促进了中国实体经济的发展。 但是,我国证券市场发展的历史上“银广夏”虚假陈述财务报表案、“中科创业”操纵股价案、“杭萧钢构”内幕交易案等违规事件不断提醒着我们证券市场监管仍需完善。随着我国投资者对证券市场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越来越多的投资者通过上市公司披露的财务信息了解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并据以做出相关决策。然而,我国上市公司的财务信息披露违规行为(严重误导性陈述、信息披露不及时、虚假陈述、披露不完全等)层出不穷。屡屡出现的上市公司违规行为,严重违反证券市场的诚信准则,这在很大程度上损害了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并对证券市场和健康发展构成了很大威胁。 2006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的《证券法》,标志着我国证券监管规范迈上一个新的台阶。我国各项证券监管制度的逐步完善和新《证券法》的实施,极大地推动了证券市场的规范发展,并保护了投资者的合法权益。但是,这些制度和法律未能彻底防止上市公司的违法违规行为的出现。上市公司的违规行为屡禁不止,严重违反证券市场的诚信准则,对证券市场的稳定和健康发展构成威胁。其中影响范围最广、性质恶劣的莫过于信息披露违规。 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推进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指明了中国股票发行的改革方向。《证券法》的第二次大修订目前正进行中,其中股票的发行制度广受关注。《证券法》的一审已经完成。一旦股票注册制得到施行,证监会的监管不再评价证券优劣,而转为以合规性审查为主。发行人主要通过信息披露让市场了解公司情况,投资者自行决定是否进行投资。在这样的制度背景下,上市公司的诚信以及信息披露制度的完善的要求将进一步提高。
.........
第二节 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上市公司通过对外信息披露向投资者和社会公众传递信息。上市公司及时、真实的信息披露,在很大程度上能够促进我国证券市场的诚信体系的建立。在我国“推进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的背景下,完善信息披露制度尤为重要。 本文将上市公司 CEO 作为高管中的典型代表进行深入研究。一方面,CEO这一职位在我国上市公司往往能够掌控所在公司的经营决策权,较股东有更多地信息优势。另一方面,CEO 的心理特征、能力差异影响 CEO 做出的决策,进而影响公司的各个方面,其中包括信息披露的真实性以及及时性。 根据高阶理论以及领导特质理论,CEO 的年龄、教育背景、性别和任期等背景特征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 CEO 的心理特征以及个体间的差异,并且具有较好的可测性以及简洁性。故本文针对 CEO 的背景特征与信息披露违规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是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的。本文认为研究 CEO 背景特征与信息披露违规的关系的理论意义在于: (1)本文重点研究的信息披露违规与高管存在密切关系,增强对信息披露违规的解释。纵观我国研究公司违规的文献,一部分学者致力于从公司层面探讨违规事件的动因和影响因素,往往将研究重点放在股权结构、公司治理等因素上。另一部分学者着眼于违规事件后的高管更换以及股价变化研究。在众多公司违规的研究中,鲜有考虑高管自身特性与违规事件的关系的研究。笔者将上市公司高管作为一个具有主观能动性的经理人,研究高管中最有代表性的 CEO 背景特征与公司违规中性质较为恶劣的信息披露违规进行关系研究。这是针对公司违规研究中较为独特的视角。通过将 CEO 的心理特征因素纳入模型中,增强对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违规事件发生概率以及违规严重程度的解释力度。 (2)检验高阶管理理论在中国的适用性。本文试图从我国独特的政治、经济及文化环境的基础上,探讨我国沪深 A 股上市公司 CEO 背景特征对公司信息披露违规之间的关系。从空间范围上扩展了高阶管理理论。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国内外关于公司违规的研究
国外对公司违规的研究主要从以下三方面入手:(1)从股权集中度的角度探讨上市公司违规的动因或制约因素;(2)研究违规的公司可能的特征;(3)从监管角度研究违规舞弊。 国外有关于股权集中度与信息披露的早期研究主要有 La Kaplan 和 Minton(1994)认为大股东持股能帮助减轻代理问题,从而改善公司信息披露质量。然而,Schadewitz 和 Blevins(1998)得出相反的研究结果,发现机构所有者的集中度与披露质量之间具有负向关系。Porta(1999)针对上市公司股权集中度与财务报告质量进行研究,得出随着股权集中度增高,企业财务报告的可靠性降低的结论。Chau(2002)的研究发现,股权集中度与信息披露违规呈正相关关系。总的来说,国外对股权集中度与信息披露之间的结论不一而适。 监管方面的主要文献有 Alexander(2010)选取 1996-2004 年被报告违规的美国公司为研究对象,以此研究哪些机制能够对公司违规起到检测作用,研究发现,违规检测并不是依赖于公司治理者的水平,如投资者、监管者、审计师,而是依赖于雇员、媒体、行业监管机构,并且这些人的检测动力主要源自经济利益。Waniak-Michalak(2010)发现许多慈善机构因内部和外部的欺诈行为,而对组织的声誉和未来产生负面影响。研究表明要求慈善机构要求发布财务报告可以成为阻止内部组织成员提交欺诈和隐藏信息的重要手段。 国外对于进行舞弊的上市公司的特征(财务指标、利润等)的研究已经比较丰富。Johan L. Perols(2011)收集 54 个财务报表欺诈样本并进行配对,发现欺诈的公司更可能进行前一年的年收益管理。并进一步研究发现,相比未进行欺诈的公司,欺诈的公司更有可能夸大收入。Clive Lennox(2013)认为激进的税务报告与涉嫌会计欺诈的概率存在着明显负关系。Somayyeh Hosseini Nia(2015)通过对2009-2014年德黑兰证券交易所上市的施行欺诈和未施行欺诈的公司进行独立样本的 T 检验,其结果表明两类公司在销售成本、毛利润、净利润三者间出现不匹配,以及通过减少计提资产减值等方式美化资产负债表。
.........
第二节 国内外关于高管背景特征的研究
Hambrick 和 Mason(1984)创新地提出了高阶理论。该理论以有限理性人为出发点,将高层管理者的特征、战略选择等因素纳入高阶理论研究的模型中,突出了人口统计学特征对管理者认知模式的作用。在此之后,国内外学者逐渐开始关注高管背景特征。国内外对于高管背景特征的研究主要从特定高管个人背景和高管团队背景特征为着眼点,主要的关注的背景特征有:(1)性别;(2)年龄;国内外对于高管背景特征中性别的研究众多,国内外多数学者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表明:女性经理人在决策时表现出更多的厌恶风险倾向。Francoeur 等(2008)的研究结果表明,在复杂的经营环境下,女性经理人占比较高的团队能够产生显著为正的超额收益,但单独考察女性高管却难以发现存在超额收益。Francis 等(2009)通过对 1988-2007 年间美国标准普尔 1500 指数成分股公司的CFO 的更换数据,验证了 CFO 为女性时有更好的会计稳健性以及更加稳健的财务报告策略。我国学者对高管的女性特征的研究结果较为丰厚。何威风和刘启亮(2010)对高管背景与财务重述的关系的研究,最后结论是:相比男性企业家,女性企业家表现出过度自信、做出激进的决策的现象较少,从而降低财务重述的可能性。常梦梦(2015)就 2009-2012 年沪深 A 股上市公司数据进行研究,得出结论:女性 CFO 对财务稳健性的关注高于男性 CFO,偏好长期负债。黄荷暑(2015)以 2008-2012 年沪深两市 A 上市公司为样本,验证了女性高管的比例与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水平显著正相关。
.........
第三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16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 16
一、信息披露违规行为的界定 ....... 16
二、CEO 背景特征的界定 ..... 16
第二节 理论基础 ....... 17
一、委托代理理论下的道德风险和管理者防御 ...... 17
二、舞弊三因素理论 ..... 18
三、领导特质理论 ......... 19
四、高阶理论 ........ 20
第三节 理论分析 ....... 21
第四章 实证研究 ..... 23
第一节 研究假设 ....... 23
第二节 数据来源、变量定义与模型设计 ............ 25
一、样本选取及数据来源 ...... 25
二、变量定义与模型设计 ...... 27
三、模型设计 ........ 31
第三节 实证结果与分析 .... 32
第四节 稳健性检验 ............ 42
第五章 结论及建议 .......... 46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46
第二节 建议 ...... 48
第三节 研究局限 ......... 49
第四章 实证研究
第一节 研究假设
为了能够更深层次地探索 CEO 背景特征与信息披露违规之间的关系,并对为上文的理论分析提供实证检验。本章将在前文理论分析的基础上为实证检验做相关的准备工作,包括研究假设的提出、样本与数据的选取、变量选取以及研究模型的建立。根据前文的文献梳理和理论分析,探索 CEO 背景特征与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违规的关系,由此提出以下八个假设: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相比男性,女性往往表现出细心、理性以及更加厌恶风险的典型特质。男性和女性领导人在领导风格差别亦是显而易见的。男性企业家在工作中更多强调完成任务,领导风格更偏向于任务导向型。但多数女性企业家不仅强调任务的完成,同时力求符合情理,不违背制度、规则,其领导风格往往更倾向于社会导向型。国内外学者对高管特征既有研究结果,表明:女性高管更倾向于会计稳定性(Francis 等,2009)以及稳健财务政策(常梦梦,2015)。女性高管的比例与过度投资现象呈负相关。黄荷暑(2015)发现女性高管更愿意披露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女性董事比例较高的团队能够带来较好的经营业绩Catalyst(2010)。何威风和刘启亮(2010)的研究结论表明:相比男性企业家,女性企业家表进行财务重述的可能性更低。一方面,在中国的传统观念里,女性的角色更多的跟家庭责任联系在一起,而非社会责任。另一方面,在中国的商业领域男性的主导特征比较明显(任颋和王峥,2010)。相对而言,女性经理获得新职位的成本更高(黄国良等,2013)。在面对同样的业绩压力时,女性经理有强烈的动机,避免信息披露违规行为,来确保现有的福利以及社会地位能不受威胁。
..........
结论
相比男性 CEO,女性 CEO 能够约束公司发生信息披露违规事件,并且降低违规的严重程度。这可能是女性独有的决策风格以及较强风险规避意识发挥的作用。并且从稳定性检验的结果可以看出,高管团队中女性比例较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约束信息披露违规的发生,降低违规的严重程度。并且相比女性 CEO,男性 CEO 偏好实施推迟披露和虚假披露。CEO 背景特征中年龄特征与信息披露违规的发生概率的相关关系未通过显著性检验。回归结果中年龄与信息披露违规的系数为正,违背原假设。可能的原因是年龄越大的 CEO,一方面生活物质条件越丰富,另一方积累的决策经验越为丰厚,从而对违规带来的风险的容忍度高于物质条件相对薄弱且经验较浅的年轻 CEO。另一方面,可能是因为信息披露违规在我国属于公司层面的违规并且难以归责,对于高管个人声誉影响较小,临近离职的经理人可能希望保持一贯的光辉业绩,从而变造或者推迟信息披露的程度过大,导致违规。 CEO 背景特征中的教育背景与信息披露违规的发生概率的相关关系未通过显著性检验。回归结果中年龄与信息披露违规的系数为正,违背原假设。可能原因是高学历的 CEO 由于自身的教育背景,拥有职业选择的余地更多,从而对信息披露违规的风险的容忍度较高。抑或是高学历者拥有更高的职业抱负,导致抱有侥幸心理违规以图更好的发展。
.........
参考文献(略)
精选会计硕士毕业论文范文篇二
第一章 引言
1.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大型综合购物中心在近些年来,已经相继成为了一些城市商业市场上的主力军,但是人们所熟知的现阶段传统的商业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市场对于其软件和硬件方面的要求,这就给我国的商业房地产留下了一块市场空白,因此融合了传统商业与现代地产业的商业房地产企业便随之应运而生[1]。 商业房地产就是特指作为商业用途的地产。它通常指用于零售、批发、餐饮、娱乐、休闲等经营用途的房地产形式。商业房地产从它的经营模式、功能和用途等方面都有别于住宅房地产。商业房地产的形式有很多,最主要的包括购物中心、大卖场、商业街、专业市场、批发市场、写字楼以及社区的底层商铺。商业房地产是以商业管理和运营为目的,通过招商与运营模式,从而从中获取稳定的租金收益。 据统计,从 2010 年开始,我国的房地产紧缩调控拉开了大幕,新的房地产政策主要针对的是我国的住宅市场,而商业房地产则在这次调控中成为了受益者。2010 年我国商业房地产呈现出爆发式的增长,创历史新高。2010 年全年,商业营业用房的开发投资完成额与办公楼的开发投资完成额分别达到 5,598.84 亿元与 1,806.55 亿元,同时也分别增长了 33.90%和 31.2%。 2011 年,随着我国地产格局的不断更替和新政策的不断调整,我国住宅地产的发展开始不断趋于缓慢,但是我国的商业房地产市场却在此时机散发出了前所未有的生机,已经逐步迈入到了蓬勃向上的发展期。商业营业用房与办公楼销售额在 2011 年,同比增长率都高达 23.7%和 16.1%[2]。 2012 年,我国商业房地产逐渐步入理性期。2012 年 1-9 月份,商业用房与办公楼的投资额同比分别增长了 25.3%和 36.1%。1-9 月份,商业用房销售额增长了 2.3%,办公楼销售额却下降了 4.2%。
.............
1.2 国内外项目后经济评价的理论和研究现状
项目后经济评价起始于 20 世纪 30 年代,直到 60 年代,美国把大额的国家预算资金投入到建设当中,使后经济评价得到了蓬勃发展。70 年代中期,项目后经济评价才被许多国家以及世界银行等组织广泛使用在其投资活动当中。目前,项目后经济评价已经得到了世界各国甚至是国际金融组织的重视并开始加以采用,甚至作为了政府计划投资决策和宏观管理的一种有效工具[5]。近年来,国外项目后经济评价大规模地应用在了医疗卫生、基础设施、能源建设等项目中。这些项目的投资大、对社会环境的影响程度较高,有着很重要的地位。 Nils O.E Olsson(2005)[6]就选取了几个铁路项目作为研究的对象,研究了评价时点的不同对于项目后经济评价的不同影响,认为应采取多角度来开展对项目后经济评价的工作。 Marta Aymeric(2012)在研究过程中选取西班牙在 2007 年至 2008 年的 173 个公共健康项目进行了有关项目后经济评价的研究,得出两阶段的项目后经济评价方法可以有效的检验出项目的目标是否能够得以实现。 P.A Pilavach(2008)[7]将假设预测的与实际数据进行了相关对比,得出了模型并不能够准确预测的原因,并对欧洲 20 世纪 80 年代开展的“Energy flow optimization”、“Energy 2000”能源建模科研项目进行了项目后经济评价研究。 Ferko Bodnar(2011)对关于马里南部的水土保护的环保项目以及该项目对土壤的影响进行了项目后经济评估,认为环境因素也应当加入到项目后经济评价中去。 Q.G Wang(2000)将水坝项目对环境影响的前经济评价与对环境影响的后经济评价进行对比,提出可以将对环境影响的项目后经济评价作为该水坝项目环境管理的内容进行必要的推广。
..........
第二章 项目后经济评价的理论与特征分析
2.1 项目后经济评价的概念
项目后经济评价就是对已经完成项目的目的、项目效益、项目执行过程、以及项目作用和项目的影响所做出的系统的、客现的一系列分析。然后通过实际运营中的一系列检查和总结,进一步确定该项目的预期目标是否能够达标,项目的规划是否行之有效,该项目能否实现既定的效益指标,最后通过分析找出成功或者失败的原因,总结该项目的经验教训,并能够通过及时且有效的信息反馈,给后期项目的决策以及完善投资者的决策管理水平提出合理的建议。另外也能够为被评价项目在实施运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给予改进的建议,以此达到提高项目投资效益的目的。 具体到项目本身而言,项目后经济评价包含了三方面的含义[14]: 首先,项目后经济评价最主要是为项目的投资决策者服务的。虽然项目后经济评价是对已建成项目的总结和具体评价,对项目的进一步改进、完善起着指导的作用。但更加重要的还是为项目投资者在往后再投资同类型的项目,积累可取的经验教训,提高项目的决策水平,从而达到改善项目投资效益的目的。 其次,是一个总结与学习的过程。项目后经济评价是在一个项目建成完工后再在该项目经过了一段时间的投产运营基础上所进行的,是总结项目经验教训的一个学习过程。使项目的决策者和管理者都能从这一项目的成功或失败的实践中学习掌握到科学的决策方法,进而提高对未来项目的决策和管理水平。 另外,它又起到了一个监督和调控的手段。一个项目的项目后经济评价一般是由一个独立的机构根据投资者的相关要求进而完成的,项目后经济评价所需要的资料都会被作为工作的依据,因而它也起到了监督和检查的作用。同时,由于评价的结果会暴露出项目在决策、建设以及在项目运营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因此,项目后经济评价还可以提高相关建设和管理人员这方面的责任心,实现达到对该项目良好控制的作用。 项目前经济评价己经广为人知,而且项目前经济评价的理论体系和操作实务也已经相当的成熟,已经广泛地被应用在了各种各样的项目评估中。但项目后经济评价的体系却才刚刚起步,并处在一个快速发展的阶段。
........
2.2 项目后经济评价的方法
项目后经济评价的方法是进行项目后经济评价的手段和工具,如果没有良好的项目后经济评价方法就没有办法开展项目后经济评价工作。项目前经济评价主要采用财务评价方法和国民经济评价的方法,由于项目后经济评价与项目前经济评价二者之间的区别,决定了项目后经济评价的方法具有有别于项目前经济评价的特殊性。 项目后经济评价的分析方法主要有:对比法常用于项目后经济评价中的各个环节,可分为有无对比、前后对比以及实际情况与预估判断之间的相互比较。比较后找出该项目在实际运营中的各项指标差异,并找出具体原因。 有无对比法是比较假设不存在该项目时预计发生的情况与该项目实际发生的情况之间做出相互比较。由于一个项目影响的不仅是项目本身,更重要的是对项目外部环境的影响。在项目前经济评价中常用这种对比方法用于技术的改造,而在后评价中,采用的数据都是某一个项目在投产运营后的实际数据。 前后对比法是项目后经济评价的基础,该方法把项目的实际运营结果与项目前期预估的可行性研究报告之间进行相互比较,并分析二者之间差异产生的具体原因。这种对比方法尤其是在对项目进行财务评价分析时,是不可或缺的,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
第三章 C 房地产项目的投资特点与运营模式分析 ......... 15
3.1 C 房地产项目建设的背景和设计理念 ..... 15
3.2 C 房地产项目的特点 ..... 16
3.3 C 房地产项目运行情况分析 ...... 17
第四章 C 房地产项目后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 ......... 20
4.1 C 房地产项目主要指标设计的原则和指导思想 .... 20
4.2 C 房地产项目定性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22
4.3 C 房地产项目定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23
第五章 C 房地产项目后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运用与结果分析 ...... 25
5.1 C 房地产项目实施前后定性指标对比分析 ........ 25
5.2 C 房地产项目实施前后定量指标对比分析 ........ 28
5.3 C 房地产项目后经济评价的结果分析 ..... 36
第五章 C 房地产项目后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运用与结果分析
5.1 C 房地产项目实施前后定性指标对比分析
项目实施前经济评价认为:现代步行街是城市的意象,它以巨大的内聚力和辐射力形成一个开放式、跨区域的商业群体,它不仅具有城市商业中心的功能,又是城市文化的容器,现代商业步行街是城市竞争力的重要表现,现代城市零售市场的竞争已由单体竞争,上升到区域间的竞争。C 商业步行街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点,C 步行街被定位为一种多功能、多业种、多业态的商业复合体,具有城市商业中心和现代购物中心的多重功能。特点是:第一,功能全。具有:购物、餐饮、休闲、娱乐、 体育、文化、旅游、金融、电信、会展、医疗、 代理、修理和交通等 15 项功能。第二,品种多。C 步行街既是中国品牌的聚集地,又是国际品牌的流通窗口。第三,分工细。专业化程度高,是该步行商业街的重要特色。第四,环境美。购物是享受,该商业步行街突出体现购物、休闲和旅游等环境空间。第五,服务优。服务竞争是 21 世纪市场竞争的主要形式,它直接关系到零售业的生存和发展。 C 房地产项目预计投资逾 15 亿,建成总建筑面积约 32 万平方米的复合型体验式生活中心。它立足最繁华的二七商圈的人民路、东太康路、二七路金三角核心区,每日预计吸引超过 50 万的客流,30 多条公交线路环绕左右,消费效应能够辐射八方,立志打造成目前全国省会级城市核心商圈内规模最大的 SHOPPING MALL,成为 A 市最有影响力的商业项目之一。
......
总结
在我国的住宅房地产市场逐步陷入紧缩的调控政策后, 应运而生的融合了传统商业与现代地产业的商业房地产企业,逐渐成为市场上的新宠。我国房地产商更加大了对市场上商业房地产项目的投资,大量投资资金已经相继从我国各线的住宅市场撤离到商业房地产领域,使我国的商业房地产行业在此政策调整的背景下得到了蓬勃的发展。 就在我国商业房地产顺应政策调整,高速发展的同时,由于其市场本身的弊端以及人为等因素,使新兴的商业房地产产业出现了市场消化量低、商铺的空置率较高以及项目雷同率高等问题,致使各投资商之间的竞争压力大,出现盲目竞争的现象,甚至是项目的投资收益率低,资金难以回笼的问题,这样大面积的投资建设也导致了环境污染等状况。 项目后经济评价就是在项目实施后,对项目各阶段的进展情况进行全面的调查研究,并与项目前经济评价中定的各项指标进行相互比较,找出偏差,总结原因,得到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并为未来的建设项目总结经验教训。 因此,论文把项目后经济评价引入到我国的商业房地产开发项目中,由于步行街极具有现代商业房地产的代表,能够满足市场对其软件和硬件方面的要求,因此论文以 C商业步行街为例,对 C 项目的第一期开展了项目后经济评价。 我国商业房地产项目大多采用对比法进行项目后经济评价,但像 C 商业房地产这样的大型项目,是在国家以及社会经济发展这样的大环境中所进行的,项目外部的因素往往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而这种简单的对比法又难以把项目外部的影响和其自身的作用区别开。通过对比法我们得到的结论通常也只是各指标之间的偏差程度,无法找出具体原因。因此本文在对 C 房地产项目进行后经济评价时,创新将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与对比法结合在一起,加入了环境保护、公共空间价值等要素,并从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构建了项目后经济评价的指标体系,并把企业绩效评价标准值加入到对该项目的分析中。
.........
参考文献(略)
精选会计硕士毕业论文范文篇三
第一章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担保机构的存在是为了给客户提供信用担保,帮助客户从银行获取贷款。因此,客户向融资性的担保机构缴纳担保保证金是个普遍现象,但个别融资性的担保机构索要高额保证金,或者以帮助担保客户理财等方式变相地索要客户高额保证金。因为目前针对客户保证金管理的制度还没完善,近一段时间出现多起客户保证金被融资性的担保机构私自挪用或者占用来进行高风险性投资以及委托贷款等金融活动,然后由于遇到资金链断裂等情况出现了风险,不但让担保客户蒙受极其巨大的经济损失,而且让融资性的担保业务产生非常高的风险因素,从而极其严重损坏了融资性的担保行业的声誉。2012年初,华鼎系所涉及的华鼎、创富、中担三家担保公司资金链断裂,三家担保公司高达85 亿的在保余额几乎席卷了绝大部分商业银行,受波及的中小企业达到 1200 多家。事件的起因便是华鼎系通过截留贷款资金等方式进行资金腾挪,进而引发了一系列危机。 物的资产对应的是物权,物权包括占有、使用、收益、处分等不同权利,基于物权的不同权利产生倍数权利,担保公司就是利用倍数权利,在信用市场上为银行和客户提供资金融通服务,而倍数的取得由担保物的赔偿能力决定,倍数的大小由担保公司的经营水平决定。担保公司有别与一般企业或银行,其风险不同于一般企业的运营风险,也不同于银行的信贷风险。具体而言,担保公司可能遇到的风险包括以下特点:(1)系统性风险:充分利用杠杆放大倍数,如果发生系统性风险,损失也会被成倍放大;(2)政策性风险:很多政策性担保公司有政府资助,或接受政府的政策引导,政策的不稳定或方向性错误,容易成为担保公司的业务风险。(3)关联性风险:担保公司作为连通银行和企业资金流动的关键环节,担保公司的风险跟银行的信贷风险和被保企业的营运风险直接相关,在银行—担保公司—受保企业三者之间,银行是担保公司可能的债权人,受保企业是担保公司可能的债务人,银行和受保企业的风险都会沿业务链条传导到担保企业;(4)风险的复杂性:由风险的关联性决定了风险的复杂性。担保公司的风险不仅决定于自身营运风险,也决定于上游银行和下游受保企业的营运风险,如果银行拒绝授信、提前收贷、提高费率,甚至破产清算,相关风险将直接传导到担保公司.
.....
1.2 文献综述
融资担保理论研究源自西方,是因为西方长期以来的金融市场实践为理论提供了背景。融资担保是作为资本市场创新体系的一部分,西方学者们进行了多角度、多层次的研究,契约论、博弈论等相关理论又为融资担保理论的发展提供了分析工具。R. J. Barro(1976)[1]基于已有的信贷配给研究建立了融资担保模型,该模型成为融资担保理论化的基础,此理论之后渐渐成为金融经济学前沿领域之一。Stiglitz 和 Weiss(1981)[2]进一步提出信贷市场逆向选择担保理论,Thakor 和 D. Besanko(1987)[3]证明了融资担保作为信贷市场第三方总是能绝对地提高贷款企业的福利。但是 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部分信用风险管理的一线人员不满于既有模型的效果,尝试新的风险管理方法,创立信用风险定量分析、模型化分析技术。在金融产品的信用风险管理中逐渐形成了多级模糊综合评价等信用风险管理模型和定价模型。 国内方面以实证研究为主,关注信用担保机构运作机制、信用担保体系设计、风险收益分析等。 信息不均等条件下的信用性担保机构如何运行日常管理机制是学者们关注的焦点。杨思群、李杨(2007)[4]等专家通过对调研数据的分析,阐述了国内中小型企业融资难的情况,论述了解决这一问题可能的种种融资方式,他们的理论观点是“用自己的资本精神的思维方式来思考我国中小型企业的融资问题”,回避银行渠道,建议充分发展民间金融。张淑焕(2012)[5]认为,信用担保作为一种专业化的中介活动,目的是化解交易中的信息不对称,它的原理是以放大机制的方式来达到信用增级的效果,其前提是以相关的担保机构的资本当成信用基础,同时以专业方式获取及分析处理信息,高效管控运营风险,有效降低相关企业和金融机构,尤其是和银行相互间的信息壁垒。陈志莲(2007)[6]专家在经过分析信用贷款配给之后指出,信息的不对称导致我国中小型企业的融资难等问题,这时第三方的融资性担保组织就显得非常必要,从而一定程度上对市场缺陷进行弥补,进而重塑信贷配给的平衡。田乐(2011)[7]、顾海峰(2007)[8]认为 基于风险管理的思路对日常管理机制进行重塑,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
....
第二章案例正文
2.1 YX 公司的基本情况
YX 融资担保有限公司(以下简称 YX 公司)成立于 2008 年,是广东省众多商协会的联盟协作企业和金融服务单位,服务于广东信用担保协会、广州市中小企业服务中心,广东省福建商会、茂名商会、温州商会,广东省高科技产业商会、电脑商会,广州市青年企业家协会、皮具协会、服装协会、鞋业协会、汽配协会等。YX 公司首批通过了广东省金融办、广州市金融办的严格审核,领取了经营许可证,并与广州市融资担保中心签署了再担保业务相关合作协议。目前在我国中行、工行、农行、建行等四大国有银行已获取授信并开展业务,并将与招商银行、深发银行、平安银行、国家开发银行等建立良好合作伙伴关系。 股东会为最高权力机构,董事会对股东会负责,是公司决策机构,总经理对董事会负责,是公司经营管理者,监事会是公司经营和业务的监督机构。总经理下设风险评审委员会和项目评审委员会,其行使项目评审权和重大风险控制事项的审议权,为总经理最终决策提供基础。风险评审委员会成员 6 人,由公司高管组成,决策实行投票制。
.....
2.2 YX 公司融资担保的风险控制现状
YX 公司建立了风险管理与控制制度。通过分层授权管理、程序规定、部门分工、代偿准备与反担保、加入地方政策性再担保体系,多方式减少担保风险。YX 公司为提高业务的审批效率、统一分配金融资源,遵循“审贷(保)分离”的基本原则,建立了三级风险管理层次,分别予以相应层次的审批权限。 风险管理层次和授权:基层(风险控制部),中级(如风险评审委员会),高级(总经理和股东会)。只有高级管理层次才能授权、再授权和解除授权,被授权人不得转授权。未经授权的事务,一律由高级管理层次行使终审权。授权内容包括: ①一定条件下(如:期限,金额,担保费率,反担保,管理程序和各程序意见等),某管理层次对某类产品设计和创新方案的终审权。 ②一定条件下,某管理层次对某些合同内容的终审权。 ③一定条件下,某管理层次对某些风险管理制度(含程序)的终审权。 ④一定条件下,某管理层次对某业务品种(如“企业流动资金信贷(全程性)担保”)“同意出具担保”具有终审权。
....
第三章案例分析 ....... 31
3.1 审批环节结合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 .... 31
3.2 申保客户筛选和担保业务的分析 ...... 32
3.3 内部控制及控制风险分析 ....... 37
3.3.1 公司组织架构及内部控制管理 .... 37
3.3.2 风险管理与控制 ...... 42
3.4 本章小结 ...... 43
第四章案例启示 ....... 44
4.1 担保业务和客户筛选流程影响担保公司的整体抗风险能力 .... 44
4.2 寻找建设性的人才和扩大资金来源解决业务的多元化 ........ 49
4.3 内部控制与组织架构的协调一致 ...... 50
4.4 形成担保公司、申保客户和银行互动三角良性循环的关系 .... 51
4.5 本章小结 ...... 52
第四章案例启示
前文首先针对 YX 公司风险点作了说明,然后结合 K 企业和 I 企业项目,对 YX 公司在审批环节、申报客户与项目筛选、内部风险控制、外部环境等几个方面进行了深入分析。本章尝试从 YX 公司的经验与教训出发,从筛选担保业务和客户、解决业务多元化困境、建立与组织结构协调的内部控制、加强银担企合作等四个方面提出具有较强适用性的建议。
4.1 担保业务和客户筛选流程影响担保公司的整体抗风险能力
对于担保公司而言,关键在于担保业务与客户的筛选流程的梳理,提升公司在融资担保过程中的风险控制。担保公司应该在以下几方面流程和环节进行完善,进而从流程和环节上对担保风险进行控制。通常企业的盈利能力,是项目首要考虑的第一还款来源。 (1)关注销售毛利率,寻找同行业的竞争者进行对比分析,测算核实整个公司的盈利能力; (2)留意经营活动产生的净现金流量,正数代表融资担保的客户具有一定的质量的盈利能力,负数代表客户的盈利能力较差,很可能是年年营利,但是无力偿还贷款; (3)对比同业数据。通过横向对比同行业的毛利率可以预测企业的盈利能力的和所占优势。 企业核心竞争力应包括:市场占有份额,先进的生产技术,员工素质,应对危机的能力,具有成长性的产品市场,良好的管理机制等等。对于反担保措施齐全,但是第一还款来源不足的融资担保客户,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如果客户具有的良好的市场前景和较强的核心竞争力,虽然当前没有很理想的的财务状况,仍然可以作接受客户的担保申请。 通过贷前资信调查的担保项目,将由项目经理带队去客户现场根据财会及非财会因素考核审查。担保公司的业务部门不但得从申保客户中搜集资料,而且得从税局、银行、客户的服务商、客户的上游供货商、客户的下游采购商等方面知悉贷款客户的相关信息,对收集来的资料从定性和定量两方面进行分析。与此同时,担保项目团队必须通过走访企业法定代表人或相关负责人,了解企业历史、还款来源和资金使用用途,采购渠道、销售量、销售市场和渠道、年销售利润、通过银行了解和工商部门了解企业的背景和资信状况,预测企业的还款能力。项目团队通过整理现场考核审查的资料,综合财务要素和非财务要素分析申保客户的还款资金来源,运营状况。此外,对于提供了反担保的客户,需要考察反担保人的担保物等反担保方面的能力。以汇票、支票、本票、债券等出质的,辨别其真伪,如果不能做出判断,则要请相关部门进行专业鉴定;以房产或动产进行抵押或者质押的,需要查看抵押物和质押物的用途和评估价值等,同时对考察的上述实物务必拍照留存。综合以上的现场考核和审查,主要需要达到的目的是全面评价分析申保客户的风险,包括但不限于:系统风险、非系统风险、道德风险、经营管理风险和产品风险,以财务要素和非财务因素为基础,结合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担保公司的业务部门和风险控制部门共同出具详尽的调查报告。
..........
结论
本文选取YX公司作为融资担保研究案例的对象。通过从业务流程、担保业务类型、公司内部管理和外部环境等四个方面,具体分析了 YX 公司存在的风险点及问题,针对项目实例,本文分别列举了成功的担保案例和受损案例,全面梳理了业务流程环节的风险点的案例分析,本文得出以下结论:
1. 对于担保公司而言,担保公司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是担保公司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担保公司面临的风险很高,高效地预测、防范以及管控风险成为担保公司长期而艰巨必须面对的重大的任务,也是担保公司的核心竞争力。由于 YX 公司本身作为经济发达地区的商业性担保公司,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然而 YX 担保公司自身的风险管控能力强,担保公司在为中小企业提供担保服务时,担保公司的风险管控能力一定是要高于它的上游银行和下游客户。
2. 担保公司在筛选申保客户时,重视申保客户的第一还款来源和警惕贷中担保物流失是担保公司抵御高风险的重要砝码。由于担保公司作为中间机构,并不需要花费许多精力去建立客户渠道,面对的是许多中小企业主动寻求担保融资的服务。这些公司良莠不齐,在申请银行贷款方面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因此担保公司须慎重选择客户,确保客户具有还本偿息的能力,遇到代偿危机时,须确保反担保措施的落实。同时担保公司需要分散客户行业,降低担保费率,提供多元化业务,提高客户自身的风险管控能力,最终分享客户成长所创造的价值。
.........
参考文献(略)
精选会计硕士毕业论文范文篇四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问题的提出
在完美的资本市场中交易双方掌握相同的信息,然而现实世界中并不存在完美的资本市场,由于信息的掌握程度不同,持有更多信息量的一方更容易做出正确的决策(Akerlof,1970),与此同时,现代公司制度中利益相关者之间利益的不一致产生了第一类代理问题和第二类代理问题(Jensen & Meckling,1976),信息不对称和代理问题的产生都会增加交易成本,降低资本市场的运行效率。 分析师(Analyst)最初起源于美国,主要向资本市场提供盈余预测、投资评级等服务。从国外资本市场的实践看,分析师活动已具有完善公司治理、提高股票市场运行效率的功能,一方面,证券分析师可以降低资本市场中企业与投资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Merton,1987;Amihud & Mendelson,1986),在信息生产和信息传递方面扮演重要角色,分析师拥有的独特信息(包括公开和非公开信息)和能力有助于分析师通过盈余预测和投资评级对企业未来发展前景进行分析,分析师也通常比投资者能够更好地解读上市公司发布的财务报告(Ramnath,2002),对资本市场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另一方面,分析师活动可以减少于所有权和控制权分离产生的代理成本,是一种社会生产力(Jensen & Meckling,1976)。Healy & Palepu(2001)认为,从事私人信息生产的分析师、评级机构等信息中介机构有助于发现管理者的不当行为。Dyck et al. (2013)研究发现,对于公司欺诈行为,最有效的外部举报人是分析师,证券交易委员会和审计师在发现企业欺诈方面只扮演次要角色。Yu(2008)也认为分析师对管理层的行为可能具有约束作用,如果分析师能够直接发现公司舞弊行为,那么管理者的信息决策会被分析师活动影响。Chang et al. (2006)通过检验分析师关注与企业证券发行和资本结构的关系,间接证明了分析师关注具有的降低代理成本功能。Chung & Jo(1996)也发现,分析师关注与 Tobin’ s Q 正相关。此外,也有少量研究发现,分析师关注可以缓和股东、经理和债权人之间的利益冲突,从而影响债务融资(Cheng & Subramanyam,2008;Mansi et al.,2011)。 相较于成熟的西方资本市场,我国资本市场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虽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总体的运行效率与成熟资本市场相比存在较大的差距,资本市场仍处于不断发展和完善的阶段,证券分析师在成熟资本市场上具有的功能在中国新兴市场上是否得到发挥需要更多的检验,特别地,我国股票市场在融资方面仍然存在着局限性,上市公司往往需要满足证监会一系列实质性要求(如对盈利能力、财务状况等的要求)才能在股票市场增发,企业从债务市场获得融资成为不少企业在日常经营过程中的主要融资手段。分析师关注具有的缓解信息不对称、降低代理成本的作用可能会对企业债务融资产生影响,有助于降低上市公司的债务融资成本。进一步地,分析师关注对债务融资的影响在我国当前特殊的制度环境下(包括不同的金融生态环境与产权性质)可能存在差异,一方面,不同的金融生态环境的资源配置能力可能存在强弱,另一方面,我国民营企业存在“信贷歧视”,国有上市公司可以从国有商业银行获得更低的债务融资成本。
.........
第二节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本文从理论和实证两方面研究分析师关注与债务融资成本的关系以及这种关系在不同的金融生态环境、产权性质下发生的变化。我国分析师在早期往往通过在媒体上发表股评对投资者进行投资推荐,对上市公司的研究也常仅限于对其财务报告的分析,近年来才开始真正成为专业的证券分析师,学术界也开始将分析师归为企业外部治理机制的一部分。我国现有对分析师关注的研究主要包括其对股票市场、公司治理行为的影响等,本文基于债务融资成本的视角探究分析师关注产生的经济后果,为分析师关注具有的完善公司治理、提高资本市场效率的功能提供了企业债务融资领域的微观证据,从而丰富了分析师关注的相关研究文献。 其次,国内不少有关债务融资的研究大多是从公司财务特征角度(如公司规模、盈利能力等)出发,对公司外部因素如何影响债务融资的文献相对较少。本文从公司外部治理机构的角度出发,同时结合我国当前特殊的制度背景,研究分析师关注对企业债务融资成本的影响,不仅丰富了现有债务融资研究的文献,同时也为现实中不同企业的债务融资成本差异提供了环境和制度层面的解释。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关于分析师关注的文献综述
国外学者关于分析师关注行为影响因素的研究起步早,研究领域也较为广泛,实证研究发现主要有以下因素对分析师关注产生影响,如公司规模(Bushman,1989;Brennan & Hughes,1991)①②,信息披露程度(Hope,2003;Nichols & Wieland,2009; Schipper,1991)③④⑤,公司治理机制(Lang et a1.,2004;DeFond & Hung,2004)⑥⑦,法律环境(Bushman et al.,2005)⑧等。 由于分析师的精力有限,且分析师关注上市公司的信息成本和研究成本较高,因此分析师一般只能选择关注少量上市公司。Bushman(1989)较早研究公司特征对分析师关注的影响,他认为公司规模、盈利能力、业务数量以及所处行业等都是影响分析师关注行为的重要因素,通过建立分析师关注的供需模型,实证结果发现公司规模和盈利能力与分析师关注显著正相关。 分析师的关注行为也可能与公司内部治理环境相关,但是学者对两者间的关系没有得出统一的结论。Lang et a1.(2004)发现分析师更倾向于关注有着薄弱的公司治理环境的的企业。DeFond & Hung(2007)也认为治理水平较差的公司会引起分析师的关注,利用27个国家的2500家公司的样本数据,他发现在投资者保护程度更低的国家,家族持股比例或者管理层持股比例与分析师关注显著负相关。Previts & Bficker(1994)⑨通过实证检验发现分析师更喜欢关注存在较多盈余管理的公司。但是,也有学者认为分析师关注行为与良好的公司治理水平相关,如Sulaiman & Khaled(2014)①通过英国样本公司的实证检验发现公司治理环境与分析师关注呈正相关关系。此外,Hope(2003)发现公司信息披露政策会影响到分析师关注行为,信息透明度越大,分析师可利用的信息越多,因此会提高分析师的关注行为。 除了公司本身的特征以外,公司所处的外部环境也会影响到分析师的关注行为。例如,Bushman et al.(2005)考察了法律制度环境对分析师关注的影响,他发现如果国家颁布的限制内部交易的法律得到执行,那么资本市场中作为信息中介分析师对上市公司的关注会增加,并且这种关系在新兴市场的国家中更加显著。
.......
二、关于分析师关注对资本市场影响的研究
许多国外学者都检验了分析师关注对股票价格(Colker,1963; Lys & Sohn, 1990;Francis & Soffer,1997)②③④与评级(Cheng & Subramanyam,2008)⑤的影响。 Colker(1963)较早对分析师关注与股票市场进行研究,他使用分析师在华尔街日报中推荐的股票作为研究对象,发现这些股票的市场表现相比大盘更加强势,说明了分析师关注对股票市场产生一定的积极作用。在他之后,学者们对分析师关注与股票市场的研究更加细致和深入,主要表现为:第一,对分析师研究选取的变量不仅局限于研究报告,还包括其他综合信息,如盈余预测、评级报告、分析师个人特征等;第二,分析师关注对股票市场的后果研究更加复杂化和多样化。例如,Grossman & Stiglitz(1980)⑥通过建立盈利预测的二次损失效用函数,发现分析师具有的特殊信息与专业分析能力可以降低资本市场的信息成本,进而提高整个资本市场的运作效率。Roulstone(2003)⑦研究了分析师特征与市场流动性之间的关系,实证发现分析师可以为资本市场提供信息,并且分析师关注的提高可以增强市场流动性。Chung et al.(1995)⑧实证检验了分析师与做市商之间决策的交互影响,在控制内生性变量的影响后,他们的实证结果表明,做市商会根据股票的分析师关注量来对股票买卖价差进行决策,同时,更大的股票买卖差价会产生更多的分析师关注,两者相互影响从而减轻了信息不对称。Hong et al.(2000)①研究了分析师关注与股价惯性之间的关系,发现分析师在企业坏消息时段的影响大于好消息时段,这可能是因为人们具有“选择性轻视”的倾向。Easley et al(.2004)②认为公司知情交易和不知情交易的频率与分析师关注有关, 分析师关注的提高会引起私人信息和公众信息的增加,但是公众信息增加得更多,因此分析师关注的提高会降低知情交易发生的概率。Fernandes & Ferreira(2008)③认为分析师关注有助于提高在美国跨境上市的发达国家公司的股价信息含量,但是与发展中国家的公司股价信息含量负相关。Lys & Sohn(1990)也发现分析师的研究报告与股票的价格波动显著正相关。
..........
第三章 理论基础与假设提出 ..... 17
第一节 理论基础 .......... 17
第二节 假设的提出 ...... 19
第四章 分析师关注与债务融资成本的实证研究 ..... 24
第一节 研究设计 .......... 24
第二节 描述性统计与相关性分析 ...... 28
第三节 多元回归分析 .......... 34
第四节 稳健性检验 ...... 41
第五章 研究结论、局限性与展望 ..... 48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48
第二节 政策建议 .......... 48
第三节 研究局限及展望 ...... 49
第四章 分析师关注与债务融资成本的实证研究
第一节研究设计
由于笔者仅能搜集到截止至 2011 版的《中国地区金融生态环境评价》,因此本文以 2007-2010 年沪深两市 A 股上市公司非平衡面板数据为初始研究样本,研究分析师关注对企业债务融资成本的影响。本文按照以下原则进行数据筛选: (1)剔除金融、保险业上市公司。为了控制行业的影响,本文以证监会 2001年发布的《上市公司行业分类指引》为基础对上市公司行业进行分类,其中制造业按二级目录细分。由于金融、保险业上市公司的会计处理方法、会计政策不同于其他普通 A 股上市公司,特别是金融业上市公司本身资金流动频繁,债务融资政策也与其他普通 A 股上市公司存在差异,因此本文将金融、保险业上市公司剔除;(2)剔除 ST、*ST 、PT 的样本公司与资产负债率大于 1 的样本公司。这类公司的财务状况或是异常,或是己两年以上连续亏损,其债务融资能力显著低于正常企业,即使获得债务融资,融资成本也更高,如果将这些公司纳入样本可能会影响本文结论的可靠性和一致性;(3)剔除上市仅一年的样本公司。本文使用的分析师关注数据来自企业上一年的分析师关注人数,新上市公司缺乏相关数据,因此本文将上市仅一年的公司剔除;(4)剔除除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之外其他产权性质的上市公司。本文分组研究中的产权性质仅包括国有和民营,因此剔除其他产权性质的上市公司;(5)仅保留利息支出大于零的样本公司。本文研究分析师关注对债务融资成本的影响,如果公司当年未发生利息支出,那么就无法观测到分析师关注对企业债务融资成本影响结果,利息支出等于零的企业对本文没有研究意义。
.........
结论
本文以我国 2007-2010 年沪深两市 A 股上市公司为样本,检验分析师关注对上市公司债务融资成本的影响,得出以下主要结论:
第一,分析师关注的提高可以降低企业的债务融资成本。分析师关注作为一种重要的外部治理机制,具有降低信息不对称、减少代理成本的作用。在我国资本市场中,具有特殊信息渠道与专业能力的分析师已经成为信息中介的重要力量,分析师关注的提高一方面能够缓解企业与债权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另一方面也意味着企业受到更多来自外界的监督,管理者发生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等问题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控制。
第二,在金融生态环境好的地区,分析师关注的提高能够促进债务融资成本的降低,但是这一结论在金融生态环境差的地区不成立。不同上市公司的分析师关注存在差异,金融生态环境的改善能够提高债权人识别异质信息——分析师关注——的能力,对于存在较高分析师关注的公司,债权人信贷风险的减少导致公司获得的债务融资成本降低,并最终表现为公司治理的改善与资本市场效率的提高。
第三,分析师关注的提高能够促进民营企业债务融资成本的降低,但是这一结论在国有企业不成立。国有企业天然的政治联系导致其本身就能以较低的成本获得来自国有商业银行的债务融资,弱化了分析师关注产生的信息异质性功能。进一步的检验还发现,在金融生态环境差的地区分析师关注难以降低民营企业债务融资成本,同时,在金融生态环境好的地区,分析师关注对国有企业债务融资成本的降低也没有产生显著的积极影响。
.........
参考文献(略)
精选会计硕士毕业论文范文篇五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自 2014 年 4 月底起,一家一直以来默默无闻的老牌上市公司新都酒店突然风波不断,证监会立案调查、公司被出具“非清洁”审计报告、股票被 ST、新董事长宣布辞职,这一连串事件的起因源自 2011 年起的多项违规担保,年净利润 300余万元的新都酒店计提预计负债高达 3.34 亿元。时隔一年,停牌 8 个月的*ST 新都公布与华图教育的重组预案谋求转机,然而此后公司再次被投诉违规担保事项,违规担保与违规债务诉讼由此前的 9 笔上升至 11 笔,立信会计师事务所第二次出具无法表示意见的审计报告的同时出具了否定意见的内部控制审计报告,*ST 新都被暂停上市,华图教育最终于 2015 年 6 月单方面宣布“弃壳”,公司第二至第五大股东也纷纷出逃,宣布联合出售股票计划。事实上,证监会等相关机构多次出台政策法规对上市公司担保加以约束,但违规担保问题始终没有得到根本解决,究其原因,其实是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不健全,审计委员会及内部审计机构未能有效发挥其监督检查作用,导致实际控制人权利未形成有效的制约。 面对频繁发生的违规造假事件,内部审计的用武之地何在?审计长刘家义在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Institute of Internal Auditors,IIA)2015 年全球委员会会议开幕式上强调内部审计应在组织机构的治理中担当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一是要做国家法律的维护者;二是要做健全完善内部控制的推动者;三是要做绩效提升的促进者。内部审计的一大优势在于对组织相对了解,有利于发现组织内部控制的单薄环节和治理机制的弊病,发挥长效动态监控作用,从源头上堵塞漏洞,预防和发现腐败行为。中国内部审计协会借鉴西方现有经验,制定了一系列制度规范和标准来确保内部审计的有效开展。协会会长余效明表示,2014 年全国近 7 万个内部审计机构总计 25 万内部审计人员共完成增收节支 11860 亿元人民币。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展开,曾经在计划体制和市场体制夹缝中求发展的民营企业犹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民营经济占国内生产总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GDP)的比重不断上升,其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作用日趋明显。根据全国工商联公布的数据显示,2011 年到 2013 年短短两年时间,我国民营经济占 GDP 的百分比已经从 50%攀升至超过 60%。因此,民营企业内部审计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
第二节 研究内容与方法
本文内容共分为六章,图 1-1 为本文的研究思路图,各章具体安排如下: 第二章:文献综述。主要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内部审计的根源及特征从根源、模式、职能以及内审与公司治理之间的互动关系四个个角度回顾内部审计的发展历程;第二部分是对内部审计治理效应的文献回顾,从组织特征、内审资源、内审流程、内审关系、宏观因素五个维度分析影响内部审计治理效应的要素,然后从改善公司绩效、实现价值增值和减轻盈余管理程度、提高财务报告质量两个方面对内部审计治理效应的表现形式进行梳理;第三部分是民营企业内部审计研究主要分为规范研究和实证研究两个部分;第四部分是对现有文献进行述评,指出不足之处。 第三章:内部审计治理效应的理论基础与制度背景。本章首先根据内部审计定义、公司治理涵义和两者之间的关系明确了内部审计治理效应的内涵;然后从内部审计的本质和目标出发选择受托责任理论和价值链理论作为内部审计治理效应的理论基础;最后从治理的角度对我国内部审计相关法规政策进行梳理,回顾了我国内部审计制度发展的三个阶段,分别是财务监督内部审计、管理控制内部审计和协同治理内部审计。 第四章:生命周期视角下民营企业内部审计治理效应研究。本章首先对民营企业的背景与界定、生命周期理论的理论基础与阶段划分以及民营企业的特征及生命周期阶段的选择在第一节作了详细的说明。然后,本文借鉴谭劲松等(2003)的民营企业内部审计理论框架构建了本文的逻辑分析路径,并进一步分析了本章重点研究的“民营企业特征—内部审计需求—民营企业内部审计特征”的三角结构。最后,本文根据“民营企业特征—内部审计需求—民营企业内部审计特征”的三角结构从组织结构与规模、财务状况和企业文化三个企业特征对不同生命周期阶段的民营企业内部审计展开分析。 第五章:生命周期视角下民营企业内部审计治理效应的实证研究。本章首先根据理论分析和文献梳理提出假设、设计变量并确定模型,然后选取 2010 年—2014年 849 个民营上市企业有效研究样本按照全样本和不同生命周期阶段对内部审计治理效应展开实证研究,并通过交乘项的 F 检验对不同生命周期阶段内部审计治理效应差异展开进一步研究。 第六章:研究结论与展望。本章首先对基于生命周期理论的民营企业内部审计治理效应的相关研究结果进行总结并提出相应的建议,然后指出本文的研究局限,提出进一步研究方向。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内部审计的根源及特征研究
在现有企业制度的安排下,企业内部存在复杂的委托代理关系,代理理论被广泛运用于外部审计的研究,国内外现有文献主要以此研究内部审计设立的动因(Adams,1994;Carcello 等,2005;Goodwin-Stewart 等,2006,张立民,2002;叶陈刚、程新生,2006)。Laughlin(1990)、秦荣生(1994)、王光远(1996)指出内部审计的本质在于受托责任,受托责任履行是内部审计的主要职责。交易费用和契约成本理论是内部审计外包的理论根源(Widener&Selto,1999;Caplan,2000,韩晓梅,2004)。价值链视角拓展了内部审计在企业风险管理中的应用及其增值路径的研究(闫学文、刘澄,2013)。Ahmad&Taylor(2009)、程新生等(2010)、Fazli 等(2013)将角色理论运用到内部审计的研究中,深入分析内部审计角色不明(内审职责内容不明及报告对象不明)和角色冲突(无法同时满足服务于管理层、董事会以及更多利益相关者的要求时形成的冲突)的形成机理及其后果。
.........
第二节 内部审计治理效应研究
Lenz 和 Hahn(2015)从供给(内部审计人员)与需求(利益相关者)的角度出发对现有内部审计有效性的研究进行回顾和梳理:从供给角度,得出董事会及其审计委员会的影响、执行管理层支持、内部审计主管及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和组织结构均会影响内部审计的有效性;从需求角度,认为有效的内部审计应当分别满足被审计单位、执行管理层、董事会及其所属审计委员会和外部审计师的预期。郭慧(2006)将影响内部审计治理效应的要素主要分为两个层次:一是组织地位、内部审计人员、可利用资源和职责范围四个维度构成的内部审计自身特征;二是公司治理主体、公司特征和外部监管三个维度构成的影响内部审计安排的因素。为了从其他角度更加全面分析内部审计治理效应的影响要素,本文采用 Lenz 等(2013)从微观与宏观两方面构建的内部审计特征模块(Building blocks of IA characteristics)对国内外现有文献进行梳理分析,分别是组织特征(Organization)、内部审计资源(IA resources)、内部审计流程(IA processes,)、内部审计关系(IA relationships)、宏观因素(Macro facts)。
.........
第三章 内部审计治理效应的理论基础与制度背景 ............ 12
第一节 内部审计治理效应的内涵分析 ....... 12
第二节 内部审计实现治理效应的理论基础 ........ 13
第三节 我国内部审计制度背景的变迁路径:基于治理视角 ....... 16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19
第四章 生命周期视角下民营企业内部审计治理效应的理论分析 ..... 21
第一节 民营企业及其生命周期特征分析 ............ 21
第二节 民营企业内部审计特征的分析框架 ........ 23
第三节 生命周期视角下的民营企业内部审计特征分析 ...... 25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29
第五章 生命周期视角下民营企业内部审计治理效应的实证研究 ..... 31
第一节 研究契机 ....... 31
第二节 研究假设 ....... 31
第三节 变量设计与模型设定 ..... 32
第四节 数据来源与样本选择 ..... 35
第五节 本文对企业生命周期的度量 ........... 35
第六节 实证结果与分析 .... 36
第七节 本章小结 ....... 43
第三章 内部审计治理效应的理论基础与制度背景
第一节 内部审计治理效应的内涵分析
自 1941 年成立以来,IIA 关于内部审计的定义是伴随世界经济形式的改变经过实践检验得出的,在内部审计研究中一直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引领内部审计发展的风向标。内部审计定义先后经过 7 次修订,每一次的修订都是从目标、方法和领域等方面的进一步深化。在 1999 年的修订后,IIA 对于内部审计的定义保持不变:内部审计是一项独立、客观的确认和咨询活动,旨在增加价值和改善组织的运营。通过应用系统化、规范化的方法,评价并改善风险管理、控制和治理过程的效果,帮助组织实现其目标。定义明确了内部审计的主要目标是价值增值和改善运营,同时提出改进程序的方法,强调系统性和规范性的实现风险管理等次要目标。在内部审计的两项职能中:“确认”涵盖传统审计服务的所有内容并加以拓展,包括财务审计、合规审计、经营审计和效率效果审计;“咨询”是内部审计人员在不承担执行管理层责任的前提下参与公司治理,为企业价值增值和改善运营这两个主要目标提供建议,不担责的前提增强了客观性与独立性。根据定义的内容与分析,内部审计的治理职能逐渐得到强化。
..........
结论
本文以受托责任理论和价值链理论为理论基础结合生命周期理论对民营企业内部审计治理效应展开动态研究,选取沪深 A 股 2010 年—2014 年的民营上市企业数据,通过构建多元线性回归模型,采用多元混合截面回归分析的方法对民营企业内部审计与财务报告质量、盈利能力和代理成本之间的关系及不同生命周期阶段的差异进行实证检验。得出如下两个结论:民营企业内部审计在与董事会及其审计委员会、执行管理层、外部审计的相互作用下提供确认和咨询服务,有助于企业降低代理成本,提高财务报告质量和盈利能力,实现价值增值。全样本回归的实证结果显示内部审计与财务报告质量、盈利能力、间接代理成本显著正相关,与直接代理成本显著负相关,印证了内部审计作为治理机制能有效参与民营企业治理。在生命周期视角下,民营企业内部审计在不同生命周期阶段同样具有治理效应,成熟期民营企业内部审计治理效应最佳。不同生命周期阶段的实证结果显示内部审计在不同生命周期均在不同程度上对民营企业的公司治理水平产生积极影响,具体表现在财务报告质量、企业盈利能力和间接代理成本三个方面,内部审计与直接代理成本在不同生命周期阶段差异不显著,这可能是由于直接代理成本从民营企业设立内部审计初期就是重点关注对象造成的。
.........
参考文献(略)
精选会计硕士毕业论文范文篇六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和意义
在我国,社会资本是企业经营发展的一个重要资源。Allen(2005)①指出在法律保护不完善和制度环境不健全的情况下,中国经济,尤其是民营经济获得飞速发展,究其原因,可发现企业的社会资本(关系机制和声誉机制等)发挥了重要作用。我国企业纷纷用非正式制度来弥补正式制度的缺陷,特别是对受体制歧视和信用条件薄弱的民营企业来说尤其需要这种非正式制度。政治关联和金融关联都是社会资本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国有企业相比民营企业建立政治关联的难度明显较大。因此,不少民营企业希望通过聘请有金融机构工作经历的高管来为企业建立良好的金融关系。目前,具有金融机构工作背景的成员进入民营上市公司工作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现有文献研究表明,民营企业建立金融关联可以有效缓解融资困境。一方面,金融关联可以帮助企业提高信贷资金的可得性(邓建平和曾勇,2011;唐建新等,2011;Ciamarra,2012;陈仕华和马超,2013);另一方面,金融关联可以使民营企业以较低的融资成本获得更多的信贷资金(周好文和李辉,2005;Lu et al.,2012;Ciamarra,2012;陈仕华和马超,2013)。 近年来,风险承担(Risk-taking)引起实务界、学术界和政策部门的特别关注。企业风险承担不仅在企业经营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而且对于社会经济增长也发挥着重要作用。较高的风险承担水平意味企业对那些高风险高净现值的项目的投资,由净现值投资法则可知,这有助于提高企业的价值。同时,企业的风险承担水平越高意味着更高的资本预算效率(Durne 等,2004)和更高资源配置效率(余明桂等,2013)②,有利于企业的科技进步。企业风险承担虽然有可能会加重企业的破产风险,但是限制企业的风险承担行为会使企业很难在竞争的市场中取得成功(Nakano&Nguyen,2012)。即抑制企业的风险承担行为不利于企业的成长和提高公司绩效,而提高企业的风险承担水平则有利于增加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同时也有利于企业的长期发展。企业的发展需要资金,投资风险高的项目更是需要资金,如果企业没有资金,当面临高风险高收益的投资机会时,就只有选择放弃,而具有金融关联的企业可以获得更多的信贷资金,有了资金,企业才有机会去投资一些高风险高回报的项目,由此看来,金融关联是有可能影响企业的风险承担的。目前我国理论和实务界对金融关联和企业风险承担的文献几乎没有,所以无论是从现实角度还是理论角度,研究金融关联对企业风险承担的关系都是有意义的。
...........
二、选题意义
本文从金融关联的视角来研究企业风险承担,以 2010-2012 年我国非金融类民营上市公司为最终研究样本,考虑到我国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均衡,引入金融生态环境这一调节变量,研究金融生态环境、金融关联和企业风险承担三者之间的关系。本文的研究不仅可以丰富财务风险理论和投资理论,又可以对民营上市公司是否建立金融关联提供依据。国外学者对金融关联的研究起步较早,得出了大量的研究成果,但国外经济学家鲜有对中国金融关联的具体分析,而根据其他国家的情况得出的理论未必完全适用于我国的国情。国内的学者对金融关联的研究大多集中在金融关联的投融资方面,分析金融关联对民营企业风险承担的研究几乎没有。本文的理论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金融关联的研究文献主要集中在金融关联的融资约束效应、企业投资效率、企业价值这三个方面。但是所得出的结论并不一致,大多数学者认为金融关联会给企业带来融资的便利性、降低资本成本、改善企业的投资效率以及提升企业价值。金融关联相关文献研究虽然很丰富,但很少有学者研究金融关联与企业风险承担之间关系,本文通过企业的财务决策研究金融关联与企业风险承担之间的关系,填补了上述研究空白。 第二,本文从金融关联的视角为企业风险承担提供了新的解释。已有文献主要关注企业自身因素以及社会文化、法律环境、货币政策等外部环境对企业风险承担的影响,很少有文献从金融关联的视角研究。此外,由于金融生态环境对企业的治理效率、投资决策都具有重要的影响。因此,本文进一步研究了金融生态环境、金融关联和企业风险承担三者之间的关系。
.........
第二章 文献回顾
第一节 金融关联
金融关联(Financial Connection)是指公司高管(董事会和经理层,不包括监事会)中包括曾经或现在有在银行、基金公司、证券公司、保险公司或信托公司等金融机构任职或兼职的现象。纵观已有文献可以发现,金融关联研究关注最多的金融关联对企业融资、企业投资、企业价值等方面的影响,因此,本文主要从这三个方面,对已有文献进行整理和归纳。
一、金融关联与企业融资
自上个世纪 80 年代起,学者们便己开始关注金融关联(Financial Connection)对企业融资的影响。国内外学者主要从以下两方面入手:一方面是研究金融关联对信贷资金可得性的影响;另一方面则重点关注金融关联对融资成本的影响。但由于研究时选取视角和采用研究方法以及样本选择的不同,因此,研究所得结论存在较大的差异,甚至是相反的结论。国外关于金融关联对信贷资金的可得性的影响的文献比较丰富,各学者得出的结论差异也较大。大多数学者认为金融关联对公司的贷款可得性有积极的影响。Jiangli,Unal &Yom(2008)⑧跨国研究了金融关联强度对信贷融资可获性的影响,他们发现,在韩国和泰国,随着企业的金融关联强度的增强,其信贷融资可获性也相对应的提高,即两者之间存在着正相关的关系。Ciamarra(2012)研究了金融关联与企业信贷数额间的关系,研究发现,相对于没有拥有银行工作背景董事的企业来说,有银行工作经历董事的企业能够获得更多银行贷款。Lu et al.(2012)⑨的研究发现,持股银行的企业其融资约束能够得到有效的缓解,并且企业能够获得更高的信贷额度。
........
第二节 企业风险承担
关于公司风险承担的相关研究,国外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其进行了非常丰富的研究,然而,国内已有的研究却相对较少。较高水平的风险承担意味着管理者更少放弃高风险但预期净现值为正的投资项目。本文主要从风险承担的影响因素和风险承担对企业价值的影响这两个方面梳理、归纳现有文献。国外研究该主题的学者有,Wright(2007)①把薪酬激励分为固定薪酬激励和股权薪酬激励两种方式,实证结果表明,股权激励方式会促使公司承担更高的风险水平,然而,固定薪酬激励方式明显的使公司规避风险,降低公司的风险承担水平。Chen 和 Ma(2011)②也得出了类似的观点,他们选取美国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研究发现,股权激励通过降低高管的风险厌恶程度,进而作用于公司的风险承担行为,提高公司的风险承担水平,最终增加了公司的市场价值。 国内研究该主题的学者有,张瑞君等(2013)③通过分析我国 2005-2009 年沪深两市上市公司数据,实证检验了高管货币薪酬激励对公司风险承担的影响,实证结果显示,高管货币薪酬激励与公司的风险承担水平呈正相关关系,而风险承担水平的提高又有助于提升公司绩效,即风险承担水平起中介效用的作用。李小荣和张瑞君(2014)④以 1999-2010 年全部非金融类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研究了股权激励对公司风险承担的影响,通过研究发现,股权激励和公司风险承担之间有非线性相关关系,高水平的风险承担意味着高管的高创新精神,企业的创新会增加企业的价值。然而,黄建仁、苏欣玫和黄建铭(2010)⑤发现风险承担会降低企业的价值,不利于企业绩效的提升,他们选取 2002-2004 年中国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研究结果显示,在规模小的公司中,自由现金流越多,公司风险承担水平越高,而经营绩效也越差。
.......
第三章 理论分析与假设.... 22
第一节 金融关联与企业风险承担..... 22
第二节 金融生态环境、金融关联与企业风险承担......... 24
第四章 实证研究设计........ 25
第一节 样本建立......... 25
第二节 研究变量和实证模型..... 26
第五章 实证结果与分析.... 29
第一节 描述性统计..... 29
第二节 相关性分析..... 30
第三节 单变量分析..... 33
第四节 多元回归分析......... 34
第五节 稳健性检验..... 37
第五章 实证结果与分析
第一节 描述性统计
参考邓建平和曾勇(2011)对金融关联的定义,本文将公司高管(董事会和经理层,不包括监事会)中包括曾经或现在有在银行、基金公司、证券公司、保险公司或信托公司等金融机构任职或兼职的企业认定为具有金融关联。以公司中曾或现在在银行任职的高管来衡量银行金融关联,以公司中曾或现在在非银行金融机构的高管来衡量非银行金融关联。表 5-1 显示了金融关联描述性统计结果,从表中可以看出,本文最终得到了 1604 个样本量,并对这些样本进行了分组。 首先,将总体样本分为有金融关联组和无金融关联组。由表中数据可知,在2010-2012 年,样本企业有金融关联的共有 734 家,占总样本量的 45.76%,论证了我国民营企业建立金融关联已是普遍现象这一观点。在我国,因为金融机构和银行倾向于把资源投向经营有保障的国有企业,所以,民营企业很难从经济市场上获取信贷资源。民营企业建立金融关联的直接目的是解决融资困境,最终目的是促进企业的发展,出于这两个目的,民营企业有强烈的需求和动机去建立金融关联。 其次,按照金融关联的类型对金融关联样本进行分组,将其分为银行金融关联和非银行金融关联。由表中数据可以看出,银行金融关联的比例为 46.19%,非银行金融关联比例为 53.81%,在金融关联中,银行金融关联几乎占了五成左右。说明民营上市公司金融关联主要集中于银行金融关联。这可能是由于建立银行金融关联对于企业获取信贷资金的作用相对与其他形式的金融关联(证券、基金、保险、信托等)更为直接、显著导致的。
........
结论
自改革开放以来,民营企业在不断发展壮大,并逐渐成为了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民营企业所面临的融资约束也已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金融关联可以缓解民营企业的融资约束,从而促进企业的发展。从现有的文献来看,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学术界更多地只是在讨论金融关联对融资的影响,鲜有学者考虑企业建立金融关联后对企业风险承担水平的影响。本文参考邓建平和曾勇(2011)的做法,把金融关联分为银行金融关联和非银行金融关联,并结合我国转轨时期的特殊制度背景,选取 2010-2014 年沪深上市的 A 股民营上市公司为初始样本,并以一定的标准和要求筛选出 2010-2012 年沪深两市的中国民营上市公司作为最终研究样本,检验了金融关联是否会显著影响企业风险承担水平,并进一步考察了随着金融生态环境的加快,金融关联对企业风险承担的影响是否减弱。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如下:金融关联对企业风险承担水平的影响显著。相对于非银行金融关联,银行金融关联对企业风险承担的影响更大,且不同形式的金融关联的企业风险承担水平均显著高于非金融关联企业。这可能是由于建立金融关联的企业有相对稳定的融资渠道,其融资约束相对较少,资本成本也降低很多,充裕的资金使企业有能力投资更多高风险、净现值大于 0 的项目。另外,具有金融机构任职经历的高管有良好的经济财务背景,其专业的投融资技能也会使企业更少的放弃净现值为正的项目,从而提高企业的风险承担水平。但由于民营企业面临的主要困境是融资约束,具有银行金融关联的企业相比于非银行金融关联的企业在获取信贷资金时更为直接方面,投资行为受制于融资行为,虽然有非银行金融机构工作经历的高管有更好的投融资技能,但其在融资方面的作用相对来说较弱,所以银行金融关联相比于非金融金融关联对企业风险承担的影响更大。
.........
参考文献(略)
精选会计硕士毕业论文范文篇七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所有权和经营权相分离会使股份制公司产生一系列的问题”,这是由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第一次提出的,至今已有 300 多年的历史。而该现象真正引起人们的关注是在 20 世纪 70 年代之后,当 Jensen and Meckling(1976)提出委托代理理论。该理论认为,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会引起现代公司普遍存在的委托代理问题,股东和管理者都希望自身利益最大化,当利益不一致时,管理者往往会损害股东利益而使自己的利益达到最大化。在此基础上,一系列的激励机制便产生了,它们一方面为了确保管理层有足够动力完成其经营管理职责,另一方面可以使经理者与股东的利益尽可能保持一致,从而减少损害。其中薪酬激励机制便是激励机制的一种,管理人员会因公司业绩好而获得更多的薪酬和奖金,业绩差时便刚好相反。这样的激励机制设计的初衷时为了减小代理现象而带来的损失,但是当以业绩为评价标准时,却带来了另一个公司治理问题——盈余管理。公司治理可以分为内部和外部治理,早期学者们对于公司治理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内部治理。随着内部治理因素研究的逐渐成熟,法律等外部因素为公司治理提供了新的思路,也逐渐得到人们的重视与关注。LLSV(1998)“法与金融”系列兴起后,许多研究都证实了法律制度和环境对完善公司治理体系具有重要的意义。然而我国属于经济转型期国家,法律制度尚且达不到发挥良好的公司治理作用时所需的健全与完善,所以想要通过法律制度解决公司治理问题,尚需相当长的时间。当今,报纸、电视、网络等媒体对资本市场的影响越来越大,是投资者了解企业信息的重要来源,会对投资者的行为产生重要影响。于是,媒体在公司治理方面的作用逐渐受到关注,不同的学者对它们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从国外的“安然事件”到国内的“银广夏”事件、五粮液违规经营事件以及双汇瘦肉精事件,都是由媒体发现后扩散,得到社会公众和政府部门的关注,相关事件也在媒体的监督下得以公平透明处理。所以,一方面媒体报道对上市公司的违规行为进行披露,对公司治理具有作用;另一方面,公司治理缺陷为盈余管理提供了存在的可能性,而且管理者也可能会因为媒体报道所带来的强大的市场压力而采取更多的机会行为。那么媒体报道是否可以抑制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可以成为媒体报道是否可以具有公司治理作用的重要依据。
.........
第二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本文主要研究媒体报道与盈余管理的关系,当存在抑制作用时,表现为媒体报道具有公司治理的作用。由于公信力不同的媒体所作的报道质量不同,在人们心中的地位和影响力都不一样,所以有必要根据公信力的不同将报道进行分组,检验报道影响力的不同。本文将从以下几点展开研究: 1. 首先在梳理已有文献的基础上,对国内外现有的研究成果进行归纳分析,通过评述得出本文研究的特别之处。 2. 基于信息不对称理论、声誉机制、传统监督机制等一系列的理论基础,分析媒体报道的公司治理作用及发挥途径,为后续研究假设的提出及实证检验奠定基础。 3. 在样本和数据方面,本文以我国深市 A 股主板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样本量不是很大,这与数据收集的难度有关。因为媒体报道数据全都为手工收集,且要按照来源进行分类,工作量非常大。 4. 实证部分,通过设定的模型,对样本数据进行回归,得出结论。最后根据研究结果提出相关建议。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盈余管理相关文献综述
在理论界或是实务界,盈余管理都已经有很长的历史。相对于国内,国外对于盈余管理的研究要更早,但都形成了比较完善的体系。许多学者对盈余管理进行了研究,但由于研究视角不同,尚未得到一致的定义。 国外学者主要从以下五个角度定义了盈余管理。 第一个角度是从盈余管理的动机或目的出发,认为盈余管理是一种欺诈行为,是管理层出于企业或者自身的私利考虑而故意操作财务信息。Shippe(r1989)提出“管理者为了获得个人的利益,会对外部的财务报告过程进行干涉和控制”。这个定义认为管理者会利用会计方法的选择和一些特别的方法进行盈余管理。Healy and Wahlen(1999)提出“盈余管理是管理者进行的变更财务报告的行为,目的是为了误导利益相关者的决策或者影响某些相关契约”。 第二个角度是从报表中盈余信息的质量出发。Marin,Aldhizer and Campbell(2002)指出“会计报道在经过盈余管理之后,虽然会缺乏之前的真实性,但也不具有欺诈性”。这种观点认为盈余管理使会计报告超越真实性与欺诈性报告边界。 第三个角度从盈余管理的方式出发,认为盈余管理是管理者通过将个人的判断和观点介入财务报表,对会计数据进行或多或少的调整的行为。Watts and Zimmerman(1990)就支持这种观点。 第四个角度从报表编报与会计准则出发。Johnson(1999)认为,盈余管理是企业滥用会计准则的体现。有赞成此观点的,如林肯·特纳(Lynn Turner),也有反对的,William Scott(2000)认为盈余管理是通过会计政策在公认会计准则允许的范围内的选择,最大化经营者自身的利益或者企业的价值。 第五个角度是从盈余管理的后果出发。Ronen and Yaari(2008)认为,当通过提前确认收益、以会计选择影响盈余后,以盈余管理进行解释。
.......
第二节 媒体治理相关文献综述
公司治理存在内部和外部两种治理机制,早期的公司治理大多指的是内部治理,随着“法与金融”系列(LLSV,1998)兴起后,人们的注意力慢慢扩散至外部治理机制。Allen and Gale(2000)曾提出过公司的治理模式,当时被当做公认模式得到广泛的传播。把公司治理模式按照企业性质分为市场中心,以英美为代表;按照融资机构分为银行中心,以德日为代表。这样的分类不被 La Porta,Lopez-silanes,Shleifer and Vishny(LLSV,2000)肯定。LLSV 的系列研究(1997,1998,2000,2002)、Levine(1999,2001)以及 Friedman,Johson and Mitton(2003)的研究结果表明,法律保障的提高可以更好保障投资者权益、可以使股权结构更加分散、使上市速度更快,这些研究将法律加入了讨论之中。各国有差异的公司治理模式形成的内在原因之一便是法律对投资者权益保护的差异。所以要改善公司治理需要建立和完善相应的法律制度。但我国属于经济转型国家,完善正式的法律制度需要很长的时间,原因可以归纳为以下方面:文化、宗教和语言差异阻碍国外成熟的投资者保护法律的移植;转型国家的信息披露不够充分、法律执行效率有待提高;其他的法律外制度会减缓法律制度发挥作用。所以对公司治理发挥作用的其他法律外制度也应同样受到重视(Coffee,2001;郑志刚,2007;Hilary and Hui,2009)。
......
第三章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19
第一节 理论基础..... 19
第二节 理论分析和研究假设......... 20
第四章 研究设计...... 24
第一节 样本选取和数据来源......... 24
第二节 变量设计..... 25
第三节 模型构建..... 27
第五章 实证分析...... 28
第一节 描述性统计....... 28
第二节 相关性检验....... 30
第三节 回归分析..... 31
第四节 稳健性检验....... 37
第五章 实证分析
第一节 描述性统计
首先,本文将自变量媒体报道按年份进行描述性统计的结果在表5-1中列示。本文主要研究媒体报道与盈余管理的关系,且按照报道的基调分成了负面报道(Media1)和正面报道(Media2),故专门对其按年份进行了描述性统计。从结果来看,负面报道的平均数量从 2011—2013 年分别 1.766、2.091、2.096,负面报道的最大值从 2011—2013 年分别为 12、13、21,都呈现出逐年增加的趋势,这与媒体不断发展,增加对上市公司的关注度相符合。正面报道的数量没有呈现出规律性递增,平均都在 3.4 左右,最大值出现在 2012 年。从总体来看,正面报道的数量多于负面报道。主要变量的描述性统计结果由表 5-2 列出: 1. 被解释变量。本文用 DA 来衡量盈余管理。DA 的平均值与中位数分别为0.011、0.014,相差不大,说明所选样本进行正向盈余管理的公司比较多。DA的最大值为 0.366,最小值为-0.313,负向盈余管理的最大程度为 0.313,要略小于正向盈余管理程度。 2. 解释变量。本文因为对负面报道和正面报道按媒体公信力分组之后,一共有 6 个解释变量。首先从负面报道和正面报道的总数来看,平均值分别为1.987、3.466,正面报道的数量多于负面报道。负面报道的最大值为 21,最小值为 0,正面报道的最大值为 29,最小值为 0。
......
结论
当公司外部治理机制逐渐兴起,媒体的治理作用也受到重视。对于媒体的治理动机,国外研究起步较早,其中较为代表的有 Dyck and Zingales(2002)的三种影响声誉的途径,即通过声誉机制发挥作用,还有 Dyck 等(2008)认为“引起监管部门的注意和重视”可以使媒体报道发挥公司治理作用。而我们作为经济转型国家,国有股大量存在于上市公司,董事会制度尚不完善,所以媒体通过声誉机制发挥作用的效果存在质疑。李培功和沈艺峰(2010)研究认为媒体可以通过报道而引起行政机构的介入,从而对公司产生约束,这种约束存在于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 媒体也存在营利性,本文按照主办单位,将其划分为“国有官方背景”媒体,和“非国有官方背景”媒体。媒体获取信息的难易程度、发布信息的成本以及在公众心中的地位都会有差别,这些会导致它们所作的报道产生的效果也不一样,公司治理作用可能会存在差异。 本文基于以上分析,形成了这样的研究步骤:提出假设 1,负面报道与盈余管理负相关,对盈余管理有抑制作用;提出假设 2,与负面报道相比,正面报道对盈余管理没有抑制作用;假设 3,媒体报道对国有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抑制作用更强;假设 4,公信力强的媒体所作的报道对盈余管理的抑制作用更强。
.........
参考文献(略)
精选会计硕士毕业论文范文篇八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目的
家族企业始于 18 世纪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经过几百年的历史,大部分企业都在迅速的发展并且在各国都占据着重要的地位,美国学者克林·盖尔西克指出:“在世界全部的企业中大约有五分之四的企业属于家族企业,既包括像 Wal-Mart 这样的世界型大公司,也包括在街角的一家小杂货店”。据统计,在美国上市的企业中家族企业占据 40%以上的比例,在英国 116 家较为大型的企业中约有 29%为家族企业,在法国也同样做过调查,法国规模前 200 名的公司中有一半的公司都属于家族企业①。 20 世纪 70 年代以来,我国家族制民营企业得到了飞速的发展,根据福布斯中文网发布的“中国现代家族企业调查报告”,截止到 2014 年 7 月 31 日,在 2528家 A 股上市公司中,58.7%(即 1485 家)的企业为民营企业,其中民营企业中共有 747 家家族企业,占比 50.3%②。数据显示中国的家族企业已经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举例来说,在美国标普 500 的企业中,有三分之一的企业在不断的形成家族所有权,这些家族平均拥有公司 19%的股份(Anderson,R.C.和 Reeb,2003)③。家族影响在其他的国家甚至更严重,例如 Becht 和 Mayer(2001)的研究表明,在一半以上的欧洲国家里的公司都有单一的过半数家族控制的情况。 经历过三十多年的时间,我国家族企业创始人大多数年近花甲,二代正值有所作为的年龄段,在未来的 5-10 年内,企业面临着代际传承的严峻挑战,很多案例清晰地向我们展示了家族企业的成长情况,学者们的研究表明家族企业似乎是陷入了一种“一代创业,二代守成,三代衰亡”的怪圈,似乎代际传承就是企业的“生死劫”(王世权,2008)④,国外家族企业研究者通过理论分析出能够成功代际传承到第二代的家族企业仅占 30%,能够成功传递到第三代的企业更不多见,比例不足 14%(Bjuggren 和 Sund,2001)⑤,同样我国企业也面临同样的难题(郭萍和陈凌,2010)①。中国私有企业的接班问题将成为今后观察中国私有企业演化方向的一个关键视角(韩朝华等,2005)②,中国家族企业的“家业长青、持续发展”也是企业实践者和理论学者们的主要研究目标(窦军生和贾生华,2008)③。要想使企业保持长青,就要不断进行创新,学者们普遍认识到创新对企业获取持续竞争优势有着重要作用(魏江,2011④;熊军和章凯,2009⑤),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大量的创新承诺和投入,研究表明,在影响企业创新能力的众多要素中,研发投入是最主要的决定因素(Dosi,1988)⑥,研究家族企业研发投入的因素成为研究企业创新能力的一个核心环节,国外的学者对于家族企业的创新活动的研究所涉无多,国内学者对这个问题的研究更是着墨甚少(陈凌和吴炳德,2014)⑦。
.........
第二节 研究内容、论文框架及本文创新点
本文主要围绕下列问题展开研究:代际传承中参与管理、共同管理、接收管理三个不同的阶段对企业研发投入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是促进?还是抑制?具体来说,是按照以下内容展开的: 第一章为绪论。主要论述“代际传承是否影响企业创新”这一选题提出的背景、选题研究的目的、论文研究的框架和本文存在的创新点。 第二章为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文献综述部分分为四个方面阐述:一是家族企业的研究;二是代际传承的相关研究;三是企业技术创新的相关研究,以及本文对参考文献的归纳总结和自我评述。 第三章为理论分析与假设的提出。根据学者对家族企业的理论研究,对代际传承和企业研发投入的关系进行理论分析,并在此基础之上提出研究假设:二代参与管理与家族企业研发投入呈负相关关系;一代与二代共同管理与家族企业研发投入呈负相关关系;二代接收管理与家族企业研发投入呈正相关关系。为本文接下来的实证研究奠定理论基础。 第四章为实证研究设计。本章内容主要包含模型的构建、选取变量及定义、样本的搜集等。本文的代际传承数据需要手工收集,从国泰安数据库搜索,下载民营企业上市公司基本数据信息,选取实际控制人为自然人或者家族的企业;搜集企业实际控制人信息,通过股东比例判断企业第一大股东,并结合上海证券交易所、深圳交易所和百度等互联网工具核对信息是否相一致,综合判断选取的样本企业是否为上市家族企业,即可作为本文研究的对象.
...........
第二章 文献回顾
第一节 家族企业
20 世纪 80 年代后期,对于家族企业的研究成为独立的研究领域而逐渐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重视。国内外相关学者通过自己的研究对家族企业的概念进行了相关的阐述,然而对于家族企业这一概念至今尚未形成一个明确的定义。本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了梳理,总结出一些对家族企业概念界定的结论。目前,关于家族企业的定义很多,从家族参与要素方法来归纳起来主要有四种类型:所有权角度、经营权角度、所有权与经营权角度以及代际传承角度。 从所有权视角,Anderson 和 Reeb(2003)①等认为,家族企业是指企业的所有权被某个家族或者家族成员控制,并且家庭成员或后代在其中管理的企业。Lansberg,Perrow 和 Roglosky(1988)②等同样从所有权角度来看,认为家庭成员对家族企业拥有合法的所有权。克林·盖尔西克(Gerisuck,1998)提出来划分家族企业与非家族企业的标准:通过企业所有权是否被创办企业的家族所掌控来判断该企业是否为家族企业③。钱德勒(1977)拓宽了所谓“家族”的概念,提出企业创始者及其亲密的合伙人,包括家族成员或非家族成员,都可以看作属于一个“家族”。并且钱德勒认为,当该“家族”持续拥有公司的大部分股权,同时掌握企业的相关决策,如财务决策、经理选拔决策、掌握企业的资源分配等,这样的企业就可称为是家族企业④。吕占峰(2008)认为,家族企业是以血缘关系和家族道德伦理为基础,以控制企业的所有权为手段,达到控制企业剩余索取权的目的的一种企业组织形式。通过文献的回顾还可以发现一些关于所有权视角下的其他结论,比如虽然大部分学者对于家族企业应拥有所有权这一观点基本一致,但是对于家族应拥有企业所有权的具体比例意见不一。Westhead 和 Cowling(1998)认为家族企业拥有该企业 50%以上的普通股权,则该企业称之为家族企业。
...........
第二节 代际传承
家族企业代际传承相关议题自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就一直为学术界所重视,对家族企业的研究在西方国家一直也是研究热点。根据 Dyer 和 Sanchez(1998)以及 Christman、Chua 和 Steier(2003)①等学者的研究表明,家族企业相关研究课题中大约有 20%的研究都将代际传承问题作为研究主题。在我国,对于家族企业的研究随着我国民营企业的成长和发展而逐步推进。我国大部分民营企业起步于改革开放之后,而在这些民营企业中有相当大的一部分企业依靠的是家族的力量而成长和发展起来(陈凌和应丽芬,2003)①,经过 30 多年的发展,很多的家族企业基本走向成熟,创始人也逐渐步入老年,如何使公司长青?如何稳步度过交接期?这都是当前中国家族企业所面对和亟需解决的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同样也吸引着学者与专家。然而当前的研究现状是人们对代际传承内涵的界定还尚未清晰,因此有必要对代际传承的内涵与定义进行论述。 Hugron(1991)认为,家族企业代际传承就是指管理的诀窍和管理的所有权从前任向其继任者的传递。Lambrecht(2005)②认为家族企业代际传承是一个在企业中持续的过程。在该过程中创始人将其管理企业的理念、价值观、自身特质、专业知识和企业精神文化传承给接班人。朱素英(2006)③认为代际传承是家族成员对企业家精神的继承、发展和创新。窦军生和贾生华(2008)认为家族企业代际传承过程包括了企业家缄默知识、企业家关系网络和企业家精神要素的代际传递。李蕾(2003)④认为,代际传承是同时具有家庭长者身份和企业领导者身份的家庭成员,将企业领导者的职务传递给家庭成员的过程。黄锐(2009)⑤将代际传承定义为企业在家庭两代成员中的传递,表现为企业领导人的更换,并且前后的领导人都是家族成员。
.........
第三章 理论分析与假设提出 ........... 23
第四章 实证研究设计 ....... 26
第一节 样本建立和数据筛选 .......... 26
第二节 变量定义和模型构建 .......... 27
第五章 实证检验与结果分析 ........... 30
第一节 描述性统计 .......... 30
第二节 相关性分析 .......... 31
第三节 多元回归分析 ...... 34
第四节 稳健性检验 .......... 35
第五章 实证检验与结果分析
第一节 描述性统计
本文采用的是代际传承三阶段的划分标准(金一禾,2014),根据家族企业二代对企业管理涉入程度及进入管理层的情况,将整个代际传承阶段分为参与管理、共同管理和接收管理三个阶段。按照这个标准并结合文章研究的需要选取了2012-2014 共三年共 142 家共 404 个观测值,代际传承描述性统计如表 5-1 所示。其中 Panel A 依据上市家族公司是否进入代际传承对样本进行分类统计,在本文的全部样本中大约占 30.28%的样本进入代际传承阶段。由此可见,我国家族企业正经历或即将面临代际传承这个重要阶段,Panel B 进一步将进入代际传承上市家族公司按照二代参与管理、共同管理和接受管理三个阶段(金一禾,2014)进行细分。其中参与管理阶段约占 44.18%,共同管理阶段约占 27.91%,接收管理阶段约占 27.91%,基本验证了国外研究只有 30%的家族企业能够传承到第二代(Churchill和 Hatten,1987),同时说明代际传承是保证家族企业长青的重要阶段。
...........
结论
随着经济的发展,家族企业陆续进入了代际传承的关键阶段,如何使企业顺利地渡过代际传承这个阶段,成为了学术界近几年来研究的热点。本文参照其他学者的代际传承模型,将代际传承过程分为参与、共管和接管三个阶段,同时从社会情感财富理论这个视角分别研究代际传承不同阶段与家族企业研发投入强度之间的相关性。 本文选取 2012-2014 年期间 A 股主板上市家族企业代际传承与企业技术研发投入强度作为实证样本,实证研究了其两者之间的关系,并得出以下结论:家族二代进入企业管理的程度与企业创新投入存在一定的相关性。二代初步进入企业管理层,任职于总裁、总经理、董事长成员、副董事长等重要位置,与创始人共同管理家族企业事务,对企业日常经营进行决策,因为这两个阶段处于代际传承的动荡阶段,未确定因素较多,出于对家族内部的情感财富的保护,通常情况下家族企业会显示出风险规避的倾向,尽量减少不确定行为,实证结果显示参与管理阶段和共同管理阶段与研发投入强度分别呈现反方向相关关系。当二代人员就职总裁、董事长,并全面接管企业时,理论分析认为家族企业二代接管企业后,随着工作年限的增长,家族所有者和家族管理者的利益趋同,能够减缓代理问题,并降低企业 R&D 投入风险,进而提高企业 R&D 投入水平,但是手工搜集数据时可能由于主观原因造成一定的误差,而且现实中家族企业完成接班的观测样本较少,故而对于接收管理与企业研发投入强度之间的关系没能得到有效验证,实证结果显示接收管理与企业研发投入强度不显著负相关,初步判断可能是由于随着二代接管企业的时间增加,R&D 投入也逐渐增加,负相关从十分显著向缩小的方向发展,导致接受管理实证结果为不显著负相关。尽管如此,本文仍然为二代接管家族企业的研发投入强度研究提供了研究范式,可以进行持续性关注和研究。
.........
参考文献(略)
精选会计硕士毕业论文范文篇九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当今世界,自主创新在经济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熊彼特(1934)在其《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也强调了创新对经济增长的重要作用①。新经济增长理论认为研究与开发(Research & Development,简称 R&D)行为是驱动科技进步、推动国家创新的最直接来源(Romer,1990)②。已有的相关研究也发现,研发投入③对一国创新能力的提升有着决定性的影响(Furman 等,2002④;Anneloes和 Hesen,2004⑤)。在当前社会全面转型、经济结构面临调整、产业结构亟待升级的背景下,我国政府越来越重视技术创新和研发投入。自 2006 年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以来,“十二五”规划明确指出坚持把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十三五”规划建议中再次强调要坚持创新发展,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R&D 投资是创新活动中最为核心的部分。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3 年全国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显示,我国共投入 R&D 经费 11846.6 亿元,比上年增加1548.2 亿元,增长 15%;R&D 经费投入强度(与国内生产总值[2013 年 GDP 初步核算数据]之比)为 2.08%,比上年的 1.98%提高 0.1 个百分点,这也是我国研发经费投入强度首次突破 2%⑥。但纵观世界研发现状,我国的研发经费投入强度相比于创新能力较强的国家来说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申嫦娥和王达,2012)⑦。而企业作为创新活动的重要主体,其研发投资行为无疑是自主创新的关键环节。陈实和章文娟(2013)指出,如果考虑国有企业研发投入的来源,将占中国企业R&D 经费近 40%的国有企业的 R&D 投入归为政府投入,那么企业的研发投入还处于很低的水平①。因此,如何增强我国企业的研发投入、改善研发状况、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就成为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那么,企业的研发投资到底会受哪些因素的影响呢?自熊彼特提出创新理论以来,国内外学者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包括企业外部环境、内部影响因素等。然而,有观点认为决定企业研发投入的关键因素是“不易观测”的(Cohen 和 Klepper,1992)②,它们并不能完全解释不同企业间研发强度所存在的差异。大量心理学和管理学的研究表明(Weinstein,1980③;Camerer 和 Locallo,1999④),管理者普遍存在着过度自信的心理,并且这一特点会反应在投资决策中。但在已有关于 R&D 投资的文献中企业管理者均被假定为理性的决策者,忽视了过度自信这一“不易观测”因素的影响。作为企业投资决策的直接行为主体,过度自信的管理者会对企业的 R&D 投资决策产生怎样的影响呢?管理者的这一特征是否能成为另一个影响R&D投资的关键因素呢?这些问题是值得深入探讨的。
.........
二、选题意义
本文基于管理者非理性视角研究其对企业 R&D 投资的影响,丰富了有关管理者过度自信对企业行为的影响以及企业 R&D 投资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从现有文献来看,关于管理者过度自信对公司决策的研究侧重于在投融资决策方面,对其他方面的研究涉及较少,而本文将其影响的重点转移到企业的 R&D 投资上,深入了该领域的研究。另外,国内外研究内部控制经济后果的文献相对较为丰富,但是鲜有文献探讨内部控制在公司投资中的角色,尤其是对企业 R&D 投资的影 响,本文的研究既丰富了内部控制经济后果方面的文献,同时又为该领域的研究发掘了一个全新而有益的视角。对加强上市公司管理层决策的监督管理、完善上市公司管理层权力的制约机制具有指导意义。过度自信的管理者具有较高的创新意识和冒险精神,能够推动企业的创新活动,加大企业的 R&D 投入,然而如果在忽视企业所能承担的风险水平下进行的投资则有可能会毁损企业价值,因此企业应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对过度自信管理者的投资决策建立相应的监督机制,亦可通过本文的研究发现,即加强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建设这一有效途径来实现对管理者权利的有效监督和制衡,以提高企业 R&D 投资的效率,进而促进企业实现发展战略。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管理者过度自信相关文献综述
大量的心理学实验结果表明,过度自信的心理特征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而掌握经济资源、承担重要职责的管理者是企业投资行为的直接决策主体,则更易滋生过度自信心理。随着行为财务理论研究的发展和深入,国内外学者将关注的重点转移到管理者的非理性行为上,分析其对企业各项决策的影响。本节主要是从管理者过度自信的产生、对企业财务决策的影响以及公司治理对管理者过度自信行为的影响这三方面着手对管理者过度自信研究领域的相关文献进行梳理。过度自信①是心理学的专业术语,是指人们过于相信自己的能力,并且倾向于将失败归因于外部环境或者他人的心理偏差(Wolosin 等,1973②;Langer,1975③)。一系列的实验研究表明,这一心理特征是普遍存在的(Weinstein,1980;Svenson,1981④),人们在同所在群体的其他个体比较时,往往会存在“优于平均效应”(better-than-average)的心理倾向。 许多研究发现,在管理学领域也存在这一现象,并且企业管理者的过度自信程度尤为严重。Cooper、Woo 和 Dunkelberg(1988)通过对美国 2994 位企业家的调查显示,81%的企业家认为自己很可能成功,而认为别人很可能成功的比例只有 39%⑤。这说明企业家普遍存在过度自信心理(extreme optimism)。Camerer和 Locallo(1999)的实验研究也表明,企业家普遍认为自己的能力优于竞争对手,这种对自身能力的高估使其过多地进入商业竞争,并且容易导致企业经营的失败。
.........
第二节 内部控制相关文献综述
自 SOX 法案强化对内部控制的监管以后,内部控制逐渐成为学术界研究的重点。从国内外已有的相关文献来看,对内部控制的研究可以分为以下两大类:影响因素研究和经济后果研究。由于本文主要探讨内部控制质量对企业 R&D 投资的影响以及高质量的内部控制是否能够弱化管理者的过度自信行为,即属于内部控制经济后果的研究范畴,因此本节着重从这一角度来进行文献回顾,对有关内部控制影响因素部分的研究只做简单的梳理。内部控制作为公司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举措,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国外学者对此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如何完善企业的内部控制。Bronson 等(2006)研究发现,在 SOX 法案实施以前,那些成立了审计委员会、盈利更多的大公司更愿意披露内部控制报告①。Doyle 等(2007)发现,规模较小、成立时间较短、财务状况比较糟糕、业务较复杂、成长较快或者正经历重组的公司,内部控制更容易存在缺陷②。Ashbaugh-Skaife 等(2007)研究表明,在 SOX 法案执行前,披露了内部控制缺陷的公司相对于未披露的来说,面临着更为复杂的经营环境、存在着组织结构的变动、承担着更高的财务风险③。Li 等(2010)则发现,更高素质的 CFO 会提高企业的内部控制质量④。
...........
第三章 理论分析与假设提出 ...... 24
第一节 相关理论基础 ..... 24
第二节 管理者过度自信与企业 R&D 投资的关系 ...... 26
第三节 内部控制与企业 R&D 投资的关系 ...... 28
第四节 内部控制对管理者过度自信与企业 R&D 投资关系的影响 ........ 31
第四章 实证分析 ........ 33
第一节 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 33
第二节 变量定义与模型构建 ..... 33
第三节 描述性统计及相关性分析 ......... 37
第四节 多元回归分析 ..... 40
第五节 稳健性检验 ......... 46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 50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50
第二节 政策建议 ....... 51
第三节 研究局限性 ......... 51
第四章 实证分析
第一节 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由于我国从 2007 年开始执行新会计准则,要求企业对研发支出情况予以披露,而迪博·中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数是从 2008 年开始发布的。但笔者在搜集数据资料过程中,通过对 2008 年披露研发支出数据的上市公司和发布内部控制指数的上市公司对比整理后发现,最后获得的研究样本很少。同时,C-SOX 是于 2008年 6 月发布的,之后上市公司才开始重点关注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因此,本文选取 2009-2013 年对研发支出数据进行披露的沪深 A 股上市公司为初始研究对象。另外,根据研究需要,对样本进行了以下筛选过程: (1)剔除金融保险业上市公司,因为这些公司有其特殊性,相关数据不具有可比性; (2)剔除 ST、*ST 的上市公司,因为这些公司的财务状况或其他方面存在异常情况; (3)剔除当年 IPO 以及数据缺失的上市公司。 经过筛选,本文最终获得 5 年共 4569 个样本观测值,其中 2009 年 578 个,2010 年 767 个,2011 年 913 个,2012 年 1115 个,2013 年 1196 个。为了排除异常值的干扰,本文对所有连续型变量在上下 1%处进行了缩尾处理。本文的企业研发支出数据、高管薪酬数据以及企业盈利预测数据均来自同花顺数据库,“迪博·中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数”来自深圳市迪博企业风险管理技术有限公司,其余数据来自 CCER 数据库和 CSMAR 数据库以及手工整理获得。本文通过 Excel进行简单的数据处理,运用 Stata12.0 进行实证分析。
........
结论
R&D 投资活动对企业自身竞争优势的形成和国家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国内外学者对 R&D 投资的影响因素也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但很少有文献关注管理者过度自信和内部控制在研发投资中的角色。本文以披露研发支出数据的 2009-2013 年沪深两市 A 股上市公司为样本,分别研究了管理者过度自信、内部控制质量对企业 R&D 投资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考察了内部控制质量是否会影响管理者过度自信与 R&D 投资的关系。本文得出以下研究结论:
第一,我国上市公司管理者同样存在着过度自信的心理特征。这一结论与姜付秀等(2009)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君臣思想的强调和外部约束机制的不健全,使得我国上市公司管理者过度自信程度较高的观点是一致的。管理者作为企业投资行为的直接决策主体,其过度自信心理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第二,管理者过度自信与企业的 R&D 投资显著正相关,即相对于非过度自信的管理者,过度自信的管理者愿意投入更多的资金在研发投资项目上。这主要是因为过度自信的管理者有着“优于平均效应”的心理偏差,过于相信自己对不确定事件的掌控力,高估决策收益并低估与之相伴的风险,容易增加对具有挑战性、高风险项目的投资,采取激进的投资策略,包括企业的 R&D 投资。
第三,内部控制质量与企业的 R&D 投资显著正相关,即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企业的内部控制质量越高,其 R&D 投资强度就越大。内部控制能对企业的 R&D 投资活动起到促进作用,主要是因为作为一种内在治理机制,对于企业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实现发展战略具有重要意义。良好的内部控制能够有效缓解代理问题,防止管理者的自利行为,同时向投资者传递积极的信号以降低融资成本,为企业的研发活动提供持续的资金支持。此外,高质量的内部控制能够促进企业的 R&D 投资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近年来我国政府及相关监管部门对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大力推进取得了积极效果。
.........
参考文献(略)
精选会计硕士毕业论文范文篇十
第一章 绪论
1.1本文的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随着经济发展的步伐日趋全球化,站在国际视角下统观全球范围内的经济,与经济增长相伴相生的是财务会计制度日趋完善,然而,财务舞弊行为亦随之出现并在近年中呈现出愈演愈烈之势。纵观历史,第一例财务舞弊出现于十八世纪二十年代的英国,在这片资本主义的发源地上,南海公司首幵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的先河,受其影响在随后的一百多年中股份公司制度在英国直接被封禁,南海公司财务舞弊案件同时引发的连锁反应推使英国举国上下的经济长期进入停滞状态。在财务会计制度最为发达和完善的美国,随后亦爆发出震惊世界的巨人零售财务舞弊案;上世纪末期,美国经济在二战后迅速腾飞,经济增长迅猛,与此同时,财务制度日趋发达,财务舞弊手段日趋隐蔽,财务舞弊案件发生比率逐年上升;安然公司财务舞弊案件将美国国内上市公司的财务舞弊问题推向顶点。近年来,不少扎根美国本土的大型跨国企业相继爆出大量财务丑闻,波―音公匈便是其中典型案例之一。对比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我国的经济发展集中在新中国建立之后,经济的高速腾飞集中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改革开放政策实施后,而我国的证券市场建立很晚,证券市场在上世纪末才得以初步建立。尽管我国的证券市场较其他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而言发展较缓,近年来财务舞弊丑闻依旧延绵不断,伴随财务会计制度的发展,呈现出愈演愈烈之势。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以“长城机电”财务舞弊案为标志,首幵新中国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的先河,尽管当时的财务舞弊手段较为单一,手法较为落后,依然蒙蔽了一批投资者并造成严重损害。几年之后,“东方锅炉,,财务舞弊案爆发,舞弊手段有所丰富,较之前更为隐蔽和耐人寻味。近年来,大批财务舞弊案例集中大规模爆发,“银广夏”、“小天鶴”、“五粮液”不过是其中几个代表,云南本土上市公司如“绿大地”、“昆百大”也逐渐步入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的舞台。
..........
1.2国内外研究现状
1986年,RomneyM.B.在其研究中发现,分析公司的财务报告,可以从中窥到一些公司进行财务舞弊的蛛丝马迹,有些公司不能对其自身给出的报表数据作出合理解释,比如为何公司存在大量关联方交易,为何公司会经常性变更会计政策,为何公司会频繁更换事务所,为何公司的收入增长速度与其费用增长速度不能实现配比等等。1989年,Loebbecke在其研究中发现在被检验的样本对象中,约有四分之三的的样本存在局部小团体作出的决策不利以及内部控制不力的现象,由此公司财务舞弊体现出很高的风险。比如公司存在大量关系不清晰的关联方交易,比如公司内部的控制体系不够完善等信号都预示着该公司有更高的财务舞弊风险。除此之外,我们应该关注宏观环境,如果市场整体环境不好,尤其是该行业的运行处于萧条期时,公司的管理者经常为实现利润或其他动机而对报表进行舞弊。1999年,Beneish在其研究中确立出用于识别公司财务舞弊的因子有以下几个:该公司的增长速度,该公司对于财务杠杆的利用程度,该公司其股价震荡的幅度,该公司的企业文化。与此同时,该研究者还发现,在公司实施财务舞弊行为时,可能经常被用于操控的指标有:异常增加的销售收入,出现异常变动的毛利率水平、呈下降趋势的资产质量、呈现出上升趋势的应计利润、突然大幅增加的应收款项。1998年,Summers在其研究中表明,通过运用计量工具建立实证模型,分析公司内幕交易,可以提炼出公司财务舞弊的预警信号。1999年,Howard在其研究中表明分析公司的经营洁动现备流与盈余两者之差,披露出这组数据指标与财务舞弊两者相关性。2000年,Bdl运用Logit建立模型进行回归分析,表明财务舞弊风险较高的因素集中在:管理者着重强调预期盈利,内部控制体系较为薄弱、获利水平长期呈现出不一致、管理者主观欲欺骗审计人员、公司发展速度过快。2004年JohnA.Byme在研究中表明上市公司的高管人员由于自身大量持股,为使自身利益最大化而提升股价,导致财务信息失真。
.........
第二章财务舞弊的相关概念与上市要求
本章是概念理论分析部分,主要介绍财务舞弊的相关概念和基本理论,分析财务舞弊,概念;介绍上市公首次公幵发行股票的相关概念及基本理论,IPO发展历程,阐述中国证f监督管理委员会对获取上市公司第一次公开发行股票资格基本制度要求,为后文的剖析研究务实理论基础。
2.1上市公司财务舞弊概念
财务舞弊,是指在处理相关会计信息并对其进行加工披露的过程中,操作主体基于其自身利益的需要,使用欺骗性手段对相关财务信息进行满报、谎报以期获得不正当利益的违法行为。进行财务舞弊的主要途径是粉饰财务报表。该行为具备以下几个的特征:行为具有违法性,行为是相关法律法规所明令禁止的;财务舞弊行为的违法行为决定了其行为的应受处罚性。行为具有隐蔽性,财务舞弊行为的实施总是有具备相关专业知识的人员运用一定的技术手段对财务报表信息进行美化后实现,非专业人士一般难以发现其舞弊行为。行为具有故意性,财务舞弊行为的发生并非具有偶然性,往往是相关管理人员故意为之,财务舞弊往往与其背后的巨额利益紧密相连。2行为具有危害性,财务舞弊行为多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财务舞弊行为不但会破坏整体资本市场运行的稳定性及市场运行秩序,还会危害各类财务信息使用者的利益。经济利益是舞弊诞生的有力推手,行为人通过实施财务舞弊行为大多可以实现直接或间接的经济效益转化。纵观我国近年来受证券监督与管理委员会处贸过的公司中,其进行财务舞弊目的大多归为以下几类:一部分公司是为了取得发行股票资格实现公司上市需要进行舞弊,一部分公司是为了得到增资配股资格而进行舞弊,一部分公司是为了配合炒作重组等信息的需要进行报表粉饰,一部分公司是为避免受到处罚躲避相关部门的监管需要进行舞弊,还有一部分公司是迫于退市压力下强行对财务报表进行粉饰。无论是基于何种直接目的进行的财务舞弊行为,从资本市场上圈钱,通过粉饰信息获取高额收益是财务舞弊背后最直接、最根本的驱动因素。无论公司的经营管理者以何种手法进行报表粉饰,最终都是为了以非正常手段获取高额经济利益。
.........
2. 2上市公司第一次公开发股的概念和相关要求
上市公司首次公开发行股票指的是股份有限公司首次面向社会公众公开招股的发行方式。多数情况下,上市公司的股份销售是以相应的招股说明书或登记文书为基础,依据其中的相关条款规定,以绿济商或特定的证券承销商为依托进行。在上市相关手续完成之后,此公司便具备了到证券交易所申请挂牌交易的资格。证监会对于申请上市的公司有严格的审批标准及审核流程,具体而言中国证券监督与管理委员会对于中国上市公司首次公开发行股票的要求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发行人其自身应该是依照我国相关法律设定的且为依法存续的股份有限公司。从股份有限公司成立,该公司的持续经营最短期限至少是三年。如果改股份有限公司的公司性质是由有限责任公司按照原账面净值折算成股份后进行整体变更的,该公司的持续经营期限应该公司成立之日起就进行计算。作为股票的发行人,该公司的注册资本必须已经足额缴纳。如果公司股东以自由资产进行出资的,该资产的财产转移手续必须以全部办理完毕,与此同时,任何重大的权属纠纷是不允许在发行人主要资产中出现的。作为发行主体的公司其自身生产经营必须符合相关法律及行政法规的所有规定,其主营业务行为必须与国家相关的产业政策、大政方针相契合。在申请首次公开发行股票的三年内,该公司的主营业务、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是稳定的,并未发生任何重大变更,该企业的实际控制者也没有发生任何实质性变更。
..........
第三章财务舞弊动因及理论......13
3.1财务舞弊的动因研究......13
3.1.1关于财务舞弊的冰山理论......13
3.1. 2关于财务舞弊的三角形理论......14
3.1.3关于财务舞弊的四因素理论(即GONE理论)......15
3.1.4风险因子说理论......15
3.2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理论根源......16
3.3上市公司财务舞弊行为识别阐述......19
第四章万福生科财务造假案分析......20
4.1对于万福生科财务造假案的概述......20
4.2对于万福生科案财务造假手段分析......22
4.3对于万福生科案造假的审计手段分析......25
4.4对于万福生科财务造假案的处罚结果......26
4. 5对于万福生科财务造假特征分析......27
4.6以三因素理论对万福生科财务造假动因分析如......28
4. 6.1关于企业内部动因分析......28
4.6.2关于企业外部环境分析............29
4.7万福生科财务造假的启示......30
第五章对于上市公司财务造假治理建议......30
5.1对于上市公司自身......31
5. 2中介机构角度......32
5. 2.1提升中介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标准......32
5. 2. 2规范对于会计事务所及律师事务所的管理......32
5. 2. 3完善保荐体制......33
5. 3行政机关层面......33
5. 4社会媒体层面......35
第五章对于上市公司财务造假治理建议
创业板市场指的是为较短期限内难以在主板市场获得上市资格的新兴公司和中小企业创立的目的在于为其解决融资困难,提供成长平台的证券交易市场,创业板市场又被称为二板市场,有效补充主板不足,是资本市场重要组成部分。创业板市场由于其门槛相对较低而备受众多企业亲赖,于此同时,也蕴含着较高的风险,它是高新技术企业的成长孵化园,更是财务舞弊行为滋生的温床。万福生科不过是众多财务舞弊企业中极具代表性的一个个例而已。然而万福生科身上所折射出的确是我国大多数上市公司在运作上市过程中呈现出的共性。回顾近几年的财务舞弊案件,胜景山河、绿大地、当升科技、新大地等一批被中国证监会处罚的公司均出自创业板。在这一批新生代企业中,大多具有以下几类通病:首先,企业的股权分布较为集中。很大一部分企业都是一股独大的家族式企业,这在中小企业中尤为明显。其次,这些企业大多主营业务单一。庞大的企业集团背后往往由单一的业务进行支撑,与此同时该主营业务没有较强的创新性和不可替代性竞争优势。再次,这类企业的内部控制体系均存在较为严重的制度缺陷,内控制度局部缺失,甚至完全不能在企业运营过程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最后,这种类型的企业自身财务制度架构很不规范,财务管理制度非常混乱,财务会计政策的选用经常发生任意性改变。与嵌同时,它们的舞弊手法大多极为相近,多改关联方交易为支撑,虚增收入,虚构上下游交易链,少计成本费用等途径进行,于此同时对公司外观进行全方位包装,打造出立体而丰满的高科技新兴技术企业形象配合作秀。针对这一类企业,我们有必要从个体提炼出其舞弊过程中的核心特质以及相关的防控措施,以期对其他同类企业的财务审计提供借鉴及参考。
...........
结论
现有的政府业绩评价体系较为孤立、单一,多以单纯的经济指标作为衡量考核依据。由此导致了地方政府不顾长远发展,仅注重当期政府业绩的短视行为。为了实现当期政府的政绩目标,地方政府多以各种形式鼓励、推动本土企业的上市行为。更有甚者,为本土企业运作上市提供保护伞,创造有利条件,对这些企业的违法违规行为予以包庇纵容,甚至在其中开辟绿色通道,使其推波助澜。因此,笔者认为应该改变单一的政绩评价观,建立科学、系统、客观的政绩评价体系,真正做到以当地实际为基础,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发展地方特色产业,以实现地方经济长期持续、健康的发展。上市公司舞弊向大众通报的同时,利益受损害最为重的经常是散户和中小投资者,而在现有制度之下,往往面临理赔困难的局面,因此国内相关法律上理赔制度的缺失及其所引发的制度架构迫在眉睫。在财务造假案件中,多为标的额巨大的经济案件,对于这部分案件而言,相关人员严格执法对于打击上市公司财务舞弊有着非常突出的意义。严格的法律规制可以对违法者造成震慑,并提升其违法成本,进而减少造假行为的发生。
.........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