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会计论文,会计论文在文章末尾应列出参考文献,注明此论文写作时所参考或引用的其他成果。这一方面表明作者严肃的写作态度出哪些是自己的观点和研究的成果,哪些是他人的成果或刃同时也表明尊重前人的观点或研究成果;指明引用资料的出处,便于检索。参考文献注明著者、书(题或篇)名、刊名(期)、页次、出版年、出版地等。(以上内容来自百度百科)今天为大家推荐一篇会计论文,供大家参考。
优秀会计专业论文范文篇一
第 1 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利率市场化、资本市场的开放和金融管制的放松,金融市场得到迅猛发展,金融工具不断创新。伴随经济的腾飞,对会计工作的要求同步提高。会计的主要职能是对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反映和监督,会计工作遵循确认,计量,记录,报告的主线,其中计量贯穿始终,是会计工作的重点。不同的计量方式向会计报告使用者反映的会计信息有很大差别,可见,对会计计量方式的管理特别重要。美国于 2007 年发生次贷危机,此次危机波及到了整个世界,许多金融界人士把危机的罪魁祸首指向公允价值,他们认为应该坚决杜绝在财务报告中运用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因为正是对金融工具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才导致了这场冲击全球的金融危机。2008 年,美国议会批准美国证券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临时放弃施行公允价值准则,在10 月 3 日,又准许了《2008 紧急经济稳定法案》。因为欧盟(EU)带来的巨大压力,仅仅过去很短的时间,IASB 就发布了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第 7 号关于金融工具相关披露和第 39 号关于金融资产重分类的规定,公允价值计量又重新被各国金融相关部门、实务界和准则制定机构重视起来。介于我国资本市场发展起步比较晚,市场经济发展不够成熟,我国对于公允价值的研究也比较滞后,但我国在公允价值应用研究方面也取得了巨大成果。我国财政部在 2006 年 2 月 15 日颁布了新的《企业会计准则》,在这次准则大修订中,公允价值被当作一种计量属性写入基本准则中,尤其是在金融工具的计量中涉及较多,这说明公允价值的计量地位在中国逐步得到认可。同时,考虑到我国的具体国情,我国会计准则对公允价值采取适度引入、谨慎采取的态度,这有利于合理反映我国上市公司的信息,从很大意义上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对于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研究,学者们大多从其与历史成本的对比方面着手,大多数学者认为,公允价值属性比历史成本属性更具有相关性,同时,公允价值在很大程度上是可靠的。在公允价值计量属性与历史成本属性的对比研究中,决策有用观的会计目标使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优越性凸显。在国外相关文献中,一般认为,最早对公允价值进行研究的为美国著名经济学家Canning,1929 年,Canning 在《会计中的经济学》一书中关于资产概念的界定、对定价的解释以及对资产价值变动损益即刻确认的看法就隐含了公允价值的基本雏形。这一研究表明部分学者开始考虑由于市场环境的改变所引起的资产价值的变化对公司业绩的影响。但这种做法在当时较为激进,并没有得到美国会计职业界的认可。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在 1953 年发布第 43 号会计研究公告,在无形资产一章中指出,“以证券交换途径获取的无形资产的成本需要考虑为其对付价格的公允价值或付出财产的公允价值”。美国会计原则委员会(Accounting Principle Board,APB)于1967 年 12 月颁布的第 12 号意见书中规定公司对应付债券的摊销使用现值方法。这些公告和意见书是美国在会计准则中加入公允价值的初步尝试。20 世纪 60 年代,斯科林指出,市场价格是资产最好的计量属性,而历史成本反映的是无用的过去信息,应完全抛弃。Bell 和 Edwards(1961)认为,应当关注非货币性资产现金价格的变动,若现行价格上升,则应将这种变动计入企业当期的经营收益。这些观点都趋向于对公允价值的认同。
………
第 2 章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公允价值
公允是从英文“FAIR”一词翻译过来的,其原意为“公平的、公正的”。公允一词在会计领域的首次应用可以追溯到 1844 年英国的《公司法》,在《公司法》中提出对资产负债表要“充分和公允”。1941 年。美国著名会计学家 Scott 指出,公允原则是建立在会计过程和方法之上的,会计过程和数据应该是公允、公正无偏的,财务报告应该完全真实、正当、无偏倚。直至今天,会计学界对“公允”一词的概念阐释还较少,对“公允”内涵进行会计解释的权威文献也较少,但“公允”的理念早已被会计信息的提供者、使用者和审计人员所接受和使用,“公允”已渗入到会计工作的整个流程中,成为财务报告的重要原则。单从字面上看,“公允价值”涵盖了“公允”,但二者之间还有差别,“公允”只是对公允价值的性质进行界定,但公允价值的核心还是价值。不同国家和不同时期对公允价值的定义并不完全一致。美国对公允价值的定义。美国最初将公允价值用在公共事业商品的定价上。EricKohler(1952)在《会计辞典》中将公允价值定义为:公平合理的价值,常用于公用事业。20 世纪 70 年代初期,美国会计准则委员会(APB)在第 4 号公告中涉及到公允价值的定义:在包括货币价格的交易中,收到资产时包含的货币金额,以及在不包括货币价格的交易中的交换价格的近似值。2006 年 9 月 15 日,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在历时 2 年多,数次征求意见后,出台第 157 号准则《公允价值计量》,其中对公允价值的定义及相关专业术语进行了阐述和解释。此次公告中将公允价值明确定义为:“报告主体在计量日所在市场的参与者进行有序交易时出售资产所收到的价格或转移负债所支出的价格”。
………
2.2 价值相关性
Admir(1993)在价值相关性缺乏明的确定义情况下率先提出表示权益市场价格及财务数据之间关系的“价值相关”一词。大多学者认为在资本市场上的企业价值与某项会计信息的关联性研究称为会计信息价值相关性。会计信息的相关性相比于会计信息的价值相关性两者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其共同之处在于都重视对信息使用者相关决策有影响的会计信息。差别在于,会计信息的相关性是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之一,而会计信息的价值相关性会受到利益相关者的支配,如果该信息对使用者来说是有效的,则该信息是具有价值相关性的。企业对外提供的会计信息按照相关性要求应与会计信息使用者(投资者)的决策需要相关且有利于投资者对企业过去、现在或未来的财务状况、经营状况作出正确的预期。判断会计信息是不是有用、是不是具有价值,主要是看该会计信息是否与信息使用者的决策需求有关,是不是能帮助使用者正确决策,提升决策水准。会计信息的价值相关性指的是,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对企业的价值(股价)产生影响,具有价值相关性的会计信息数据的增减变化会影响公司价值(股价)。对于信息使用者来说会计信息具有相关性就可能具有价值相关性,会计信息具有价值相关性不能违背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相关性要求。现在判断某项会计信息是否具有价值相关性,一般要通过实证模型对某项会计信息进行检验,如果该会计信息与企业价值之间有显著相关,则该项会计信息就具有价值相关性。
………
第 3 章 公允价值计量在我国的具体应用 ....... 24
3.1 公允价值在我国应用的发展历程 ..... 24
3.2 我国会计准则对公允价值的具体规定 ..... 26
3.3 本章小结 ..... 31
第 4 章 研究假设与模型设计 ........... 33
4.1 研究假设 ..... 33
4.2 变量定义 ..... 34
4.3 模型设计 ..... 37
4.4 本章小结 ..... 41
第 5 章 实证结果分析 ....... 42
5.1 描述性统计分析 ......... 42
5.2 相关性分析 ......... 43
5.3 回归分析 ..... 44
5.4 本章小结 ..... 46
第 5 章 实证结果分析
5.1 描述性统计分析
从表 5-1 的统计结果来看,股价的最大值和最小值分别为 39.69 和 2.47,股价的均值为 9.51,最大值和最小值与均值的偏离程度较大。股价的标准差为 4.61,这说明样本公司之间的股价差别较大,具有较大波动性,这与不同行业的经济发展程度不同有关。每股公允价值变动额 FVPS,即每股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与每股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变动额的和,FVPS 的最大值与最小值分别为 5.765609 和-0.0463,均值为 0.03253,这说明公允价值在我国非金融行业的总体应用程度不高,最大值与最小值之间的差异说明我国不同行业对公允价值的应用程度存在较大差异。在回归方程中,每股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FVT 的系数为 2.162,Sig<0.05,说明每股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FVT 与股价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每股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变动额 FAS 的系数为 0.092,Sig<0.05,这说明每股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变动额 FAS 与股价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每股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FVT 的系数 2.162 大于每股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变动额 FAS 的系数 0.092,说明每股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FVT 对股价的影响要比每股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额 FAS 大,公允价值变动计入利润表,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额计入资产负债表。这说明一种可能,与资产负债表内的会计信息相比,投资者更加关注利润表披露的信息,利润表的信息可能更能影响投资者的决策行为,进而影响股价。这与假设二相符,即非金融业上市公司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损益比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更具有价值相关性。
………..
结论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及我国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公允价值在我国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本文在国内外相关文献研究的基础上,对公允价值及价值相关性的理论进行论述,接着介绍公允价值在我国应用的历史演进及当前准则对公允价值的具体应用现状。在前面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提出研究假设,建立研究模型,选取非金融业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对公允价值在我国的应用效果进行检验,为公允价值在我国的进一步应用提出建议。本文选取我国沪深 A 股非金融业上司公司 2010——2013 年的数据为基础样本,经过一系列筛选得到研究样本,运用修正的奥尔森价格模型,应用描述性统计、相关性分析及回归分析等统计学方法对公允价值在我国应用的价值相关性进行检验,得出以下结论:
(1)通过描述性统计分析发现,公允价值计量在我国非金融业的总体应用程度并不高,而且由于各行业经济发展状况等因素的不同,各行业对公允价值计量的应用程度存在很大差别。
(2)通过回归分析发现,虽然公允价值在我国非金融业的应用程度不高,但公允价值计量会计信息具有价值相关性。本文提出的两个假设都成立:非金融业上市公司公允价值变动额与股价显著正相关;非金融业上市公司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公允价值变动损益比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其他资本公积更具有价值相关性。
............
参考文献(略)
优秀会计专业论文范文篇二
第 1 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今天,跨国企业之间以及本土企业之间的竞争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企业成本竞争能力的影响。只有企业不断进一步提升本身的核心优势,才能够在强者如林的世界经济中占据一席之地。在提高自己竞争力和保持成本优势的过程中,各个国家和地区都普遍关心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通过成本管理,使得自己拥有超过同行业竞争者的优势。成本习性作为成本会计的一个主要内容,主要讲述的是成本的变动和销量变动之间的关系。传统成本模式认为随着销售量的变化成本的变化是对称的。传统成本分为固定成本、变动成本和混合成本,这种传统的成本划分方法起源于 19 世纪八十年代。固定成本是指发生在一定时期一定销售量范围之内的成本总额不随销售量总量的变化而发生相应变动的成本。即当销售量处于一定范围内时,固定成本(如厂房等)是固定不变的,不随着销售量变化而变化,只有当企业销售量超出(低于)目前销售水平,企业急需扩大(缩小)规模时,固定成本才会随着销售量增减变动发生相应变动。函数公式为 y=a,y 代表成本总额,a 是固定成本总额量。不同的是,可变成本(如人工费)与销售量的变化关系表现出积极的变化。假如企业成本变动函数符合一般线性函数公式 y= bx,x 代表的是销售量。混合成本包括半固定成本、半变动成本、延伸变动成本和曲线变动成本等,其中半固定成本、延伸变动成本和曲线变动成本只适合特定的行业,半变动成本是标准式的混合成本。函数模型为 y=a+bx。假设 b=0.003,那么当销售量增长1%时,成本相应增加0.3%;当销售量下降3%时,成本相应减少0.3%。销售量变动幅度相同时,成本增加和减少幅度相同,即成本费用具有对称性。销售量的变化方向不会影响边际成本,即销售量不管是增加还是减少都不会影响到斜率 b的大小(孙铮、刘浩, 2004)0。从传统成本模式我们可以得出,公司成本只是被动的随着销售量的变动而呈现有规律的变动,与管理层决策没有关系,因此在传统成本模式下管理者是通过调整销售量变动来控制企业成本,而不会针对成本费用进行积极的直接管理。
……..
1.2 费用粘性文献综述
2003 年 Anderson 等人研究证实美国上市企业的销售费用、一般费用以及管理费用和销售收入是不对称的。他们首次将销售减少时费用的减小幅度小于销售等量增加时费用的增加幅度命名为费用(成本)粘性,并由此开启了对费用粘性研究的先河。关于费用粘性,国内外有丰富的研究成果。本研究主要对费用粘性的存在性、基本特征研究和费用粘性的影响因素研讨进行综述。通过搜集美国的 Compustat 数据库中 1979 年-1998 年美国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并对这些数据进行实证检验,2003 年 Anderson 等学者研究表明,当销售收入增添 1%时, 销售费用、一般费用、管理费用之和增长 0.155% ; 当销售收入减少 1%时, 销售费用、一般费用和管理费用之和却仅仅减少 0.135%0。证实了费用的变动受到销售收入变化方向的影响,销售收入每增加或减少 1%时,两者费用变动差额为 0.02%。Chandra Subramaniam、Marcia L.Weidenmie(2003)基于 Anderson 的销售费用、一般费用、管理费用之和的费用粘性进行总成本的研究,总成本主要是在前者研究的费用中加入了销售成本,然后利用美国上市公司财务数据研究总成本的变动和销售收入变动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销售收入增加 1%时总成本增加幅度大于销售收入等量下降时总成本减少幅度,两者变化差值为 0.08%0。同 Anderson 等的研究一样证实美国上市公司成本粘性的存在。
……….
第 2 章 理论基础和假设提出
2.1 费用粘性相关理论
契约理论是指,公司是一组契约的结合体,公司与投资者、债权人、公司员工、政府和其他利益相关者签订各式各样的契约。企业是基于长期持续经营的原则,所以公司管理者会与供应商和需求商签订长期契约,以此降低采购成本或者是获得一些优惠价格等条件。但是,这些长期契约也是一把双刃剑,为企业带来优惠过程中也会有调整长期契约成本较高等缺点。所以,当公司销量下降时,管理者短期内是无法调整公司已签订长期契约的一些固定支出项,这就导致了公司销量下降时,成本和费用未能相应成比例的下调。效率论是基于管理者的经营管理水平和经济业务复杂变动而产生的。首先,宏观经济是不断变化的,变化过程中难免出现一些小的波动,但是这些波动可能是非常短暂的,如果只是因为一个小变动而大肆调整企业的人员和资源,可能会给企业带来不具有必要性的巨大损失。只有当经济是持续发生相应变动,公司作出相应成本费用的调整才是有效率和必须的。其次,管理者对费用粘性的理解也是因人而异,每个管理者都有自己的知识背景和经营方式,如果管理层自身素质问题导致无法根据已经发生的情况作出相应的反应,也会导致公司费用出现粘性特征。
………..
2.2 盈余管理动机理论
由于公司两权分离,公司所有权人需要对职业经理人的工作能力做出评价,以此确保职业经理人是为实现公司利益最大化而进行经营管理,所以公司所有者需要通过公司业绩或股价来评估职业经理人的工作成效也是无可厚非的。衡量公司业绩的数据主要来源于公司财务报表和公司股票价值。由于公司机密等各种各样的原因,导致即使是公司所有者也无法完全知晓公司真实的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职业经理人为了自身利益最大化会对公司经营状况和财务状况进行操作,使得公司财务状况和经营状况向着有利于自身利益的方向发展。所以,管理者处于自利的目的,会在会计准则允许的范围内管理盈余数字,并对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其他财务报表进行相应的管理。对于盈余管理动机理论,我们主要分为契约动机、迎合监管动机和资本市场动机。契约动机又分为债务契约和代理契约。第一,债务契约,公司为了抓住更好的投资机会、利用财务杠杆降低资本成本率或者是临时资金周转都会向银行等金融机构进行债务融资,银行等金融机构会对企业还贷能力和盈利能力做出评估,所以当企业为获得债务融资就有动机去管理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等报表。甚至,当企业已经获得了债务融资,银行为降低自身风险,也会在贷款合同中明文规定公司的盈利必须达到一定的标准,所以公司管理层才有动机进行盈利数据的管理。第二,代理契约,两权分离会带来代理成本,公司所有者为降低代理成本就要对公司管理者实施激励,对于股东来说,一个盈利的年末财务状况是公司职业经理人良好运营的结果,在公司盈利状态下,管理者可以向公司所有者交付一幅满意的答卷,也最终会获得来自公司所有者的奖励。所以出于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动机,管理者也会进行避免亏损的盈余管理。
………
第 3 章 研究设计..... 23
3.1 样本选择..........23
3.2 变量界定..........24
3.3 模型构建..........26
3.4 本章小结..........29
第 4 章 实证结果及分析...... 31
4.1 样本描述性统计....31
4.2 费用粘性存在性....32
4.3 销售费用粘性和管理费用粘性的实证分析 .........34
4.4 避免亏损动机与费用粘性..........35
4.5 不同费用类型下避免亏损动机对费用粘性影响.........37
4.6 连续避免亏损动机与费用粘性......38
4.7 管理者预期下的避免亏损动机与费用粘性..........39
4.8 本章小结..........42
第 4 章 实证结果及分析
4.1 样本描述性统计
本文所研究的全样本的主营业务收入和销售费用、管理费用之和的描述性统计如上表 4-1,4-2。从表 4-1 可以看出,2008 年-2013 年主营业务收入的平均数基本呈现一个上升趋势。与此同时,从表 4-2 可知,销售费用和管理费用之和的平均数也是逐步增加的趋势,说明 2008 年-2013 年我国制造业上市公司处于规模扩张状态。从2008 年-2013 年总和的平均值来看,主营业务收入总和的平均值 61.1 亿,销售费用和管理费用之和的平均值为 5.8 亿,费用占收入的比重为 9.49%。2008 年-2013 年销售费用和管理费用之和的极大值与极小值之差较大,标准差也非常大,说明在 792家制造业上市公司的规模差异比较大,所以在回归模型中销售费用和管理费用之和是采用变化率对数的形式来带入,以此来减少公司不同和时期不同带来的影响,同样处理主营业务收入。可能是因为自 2003 年开始国内外学者对成本粘性和费用粘性展开了广泛的研究,从公司治理结构、高管激励等多方面对费用粘性和成本粘性提出建设性意见,理论界的广泛关注引领了实践界的改革,经过 11 年的成本费用粘性研究,现实中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和高管激励方式的多元化,最终在实践界得到费用粘性降低的结论。其次,自从 2007 年实行新的会计准则,对费用的确定提出了更为具体的规定,同时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投资者和监管部门对上市公司财务报告审计质量提出更高的要求,使得公司高管进行盈余管理的风险加大。江伟,涂柳媚(2014)研究证实,金融危机前后不同战略对费用粘性的影响程度会有所减弱。所以 2008 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导致今天世界经济仍不是非常景气状态,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的高管对未来的经济预期,悲观的预期会导致高管更为严格的控制成本费用。
………
结论
通过避免亏损动机的角度,本研究对制造类上市公司的费用粘性问题展开了深入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检验,总结研究成果如下:
(1)在契约理论、效率论和机会主义理论的共同作用下,我国制造类上市公司的销售费用和管理费用之和存在显著的粘性现象,即当主营业务收入增加时销售费用和管理费用增加幅度大于当主营业务收入等量下降时,销售费用和管理费用下降幅度。这是本研究的基础,也是进行本研究的必备条件。
(2)销售费用和管理费用是两种不同类型的费用类型,销售费用是企业销售活动中发生的各种费用,与销量的变动紧密相关,而且销售费用的变动也会直接影响到主营业务收入的变动,所以销售费用调整空间较小。管理费用主要是企业管理过程中发生的各种费用,例如管理人员工资福利费、差旅费、业务招待费等。管理者进行调整的空间较大。但是管理者可以通过业务招待费等提高个人待遇水平,而只有当销量增长时销售费用增长,才会给管理者带来相关利益。所以,管理者更乐于去保持或者增加管理费用,当必须消减控制费用时,管理者往往从与自身利益无关的销售费用下手。所以管理费用的费用粘性程度要高于销售费用的粘性程度。当管理者存在避免亏损动机时,这个结论依然成立。
(3)在契约动机、资本市场动机和迎合监管动机的作用下,信息不对称使得管理者会通过选择有利的会计政策来调节当期利润,已达到向外部信息使用者传递企业盈利消息的目的。所以为了避免亏损、实现企业盈利目标,管理者会在销量下降时加速消减成本费用。这些消减成本费用的决策又会使得销量下降时,成本下降幅度变大,以此消弱了费用粘性程度。而管理者消减销售费用和管理费用的决策减弱了公司费用粘性程度。即使当管理者对未来销量持乐观态度时,为了避免损失,给公司造成亏损的财务结果,进而影响自身薪酬和股权,管理者仍会选择消减费用,这些决策又降低了企业的费用粘性程度。
............
参考文献(略)
优秀会计专业论文范文篇三
第 1 章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自上世纪 90 年代深沪两大证券交易所挂牌交易以来,我国资本市场得到了蓬勃发展并日趋成熟,上市公司数量和股票交易数量不断增加。据中国上市公司市值管理研究中心统计,截止 2013 年 12 月 31 日,A 股总市值收盘价为 23.76 万亿,较 2012年末市值增加了 9106 亿,增幅为 3.98%。日益壮大的资本市场促进了上市公司的繁荣发展,上市公司已经成为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我国经济发展做出贡献,上市公司已成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经济结构优化、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但是,放眼当今国际经济环境,金融危机带来的深层次影响还在不断显现,世界经济复苏步伐缓慢,就我国自身而言,资本市场发展还不够成熟,经济发展仍面临较多的矛盾。我国上市公司发展受到了很多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自身存在很多的财务和非财务问题,一旦受到公司外部不利经营环境的影响,上市公司存在的这些问题将会被暴露出来,甚至会使上市公司陷入财务危机甚至破产。这无无疑将会给上市公司自身、利益相关者以及整个证券市场、甚至国民经济带来非常大的损失。为了提高上市公司定期报告业绩信息披露的及时性、准确性,规范上市公司业绩预告、业绩快报的披露行为,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2006 年深圳证券交易所根据相关规定制定了《深交所上市公司业绩预告业绩快报披露工作指引》。该指引规定上市公司要定期报告公司年度报告、中期(半年度)报告和第三季度报告的经营业绩,当财务业绩出现大幅度的变动(上升或者下降 50%及以上)时,上市公司应及时进行业绩预告公告,降低业绩大幅度下降给利益相关者带来巨大损失,避免公司陷入财务危机。此外,财务业绩变化趋势显著下降是上市公司出现财务困境的前兆,对财务业绩变化趋势影响因素进行研究,能起到防微杜渐的作用,避免上市公司最终陷入财务困境,并最终被退市。
……….
1.2 文献综述
纵观国内外关于财务业绩方面的研究可以发现,关于财务业绩影响因素方面的研究较少,一般集中于财务业绩评价研究,某一指标变量与财务业绩的相关关系等,例如资本结构与财务业绩的相关性研究,公司治理与财务业绩的相关性研究,高管薪酬与财务业绩的相关性研究等。本文试图对前人的研究进行综述,为后续的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国内外关于财务困境的相关研究较多,但是关于财务业绩变化趋势方面的研究很少。财务业绩变化趋势下降可能是公司陷入财务困境的前兆,公司陷入财务困境前,公司的相关财务指标会产生相关变化。公司财务业绩下降与财务困境的研究的原理相同,因此财务业绩下降方面的研究可以比照财务困境方面的研究进行。Altman(1968)利用多元线性判别模型,选取了 5 个财务指标,将破产公司和非破产公司进行配对,进而对公司财务困境进行研究,后来该学者对模型进行修正,并将财务指标增加到 7 个,研究结果显示财务指标对财务困境的影响是显著的[1]。Ohlson(1980)选取了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对公司财务困境进行研究,分别建立了 Logit 模型与 Probit 模型,发现公司经营状况、资产营运能力等都能对财务困境产生影响[2]。吴世农、黄世忠(1986)从盈利能力、债务水平、资产变现和使用效率方面选取财务指标,对公司财务困境进行研究[3]。陈静(1999)年选取了同行业的 ST 公司和非 ST 公司,并将两者进行配对,选取财务指标对财务困境进预测,发现长短期偿债能力、营运能力和股东获利能力都能对财务困境产生影响[4]。张方方,卿平乐(2008)以 2002-2006 年制造业公司为研究对象,选取了盈利能力指标、股东获利能力指标、营运能力指标、发展能力指标、营运能力指标和现金流指标,利用 Logistic模型,对公司财务困境进行预测研究,发现公司盈利能力、股东获利能力预测效果最好[5]。
…….
第 2 章概念界定及相关理论基础
2.1 财务业绩的界定及评价指标
在学术界,企业业绩的定义存在着分歧。这主要学者们对于业绩、效绩和绩效的内涵定义持不同的观点。其中以孟建民(2002)为代表的一些学者认为“效绩”和“绩效”的内涵大于“业绩”,但以张蕊(2002)和池建国(2005)为代表的学者则认为:三者在英文中都被翻译为“Performance”,因此三者的内涵是一致的[46]。基于本文的研究的需要,本文将“业绩”、“效绩”和“绩效”都视作“业绩”。业绩(Performance)体现了管理者的管理行为以及经营的最终结果。一般而言,业绩由经营业绩和管理业绩构成。经营业绩反映了企业经营活动所产生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一般以会计报表的方式表现;企业管理业绩是高级管理层努力程度所带来的结果和状态,是对管理者的主观能动性进行评价[47]。财务业绩(Financial Performance)又可以称为财务绩效,业绩管理一直是管理学领域的热门话题。由于研究的视角不同,国内外并为就财务业绩形成一致的看法。但大家普遍地将财务业绩定义为公司一定时期所取得的经济收益、效果和经营者业绩,是公司偿债能力、盈利能力、营运能力、发展能力、现金流能力和股东获利能力的集中体现。
………..
2.2 相关理论分析
“防范于未燃,未雨绸缪”的危机管理思想自古有之。外国学者 Otto Lerbinger认为对潜在威胁企业未来的盈利、发展、甚至生存的事件即为企业危机[48]。在经济全球化化浪潮下,企业面临的环境更加复杂多变,企业处于一个不确定的环境中,各种不确定因素使企业面临着巨大风险。企业需要对生产经营过程中各种不确定的可能性及时做出反应,并充分利用自有资源避免不确定因素的扩散。如果企业及时有效的应对,则企业能有效的降低这些不确定因素对企业带来的影响,将可能发生的企业危机扼杀在萌芽状态,甚至将其转化为企业的机遇。否则,一旦企业的不确定因素不断积累,并发生质变转化为企业的危机,则会给企业带来巨大的损失甚至导致企业破产[49]。危机生命周期理论将企业危机划分为了几个不同的阶段,总的来说就是将其划分为了危机前、危机中和危机后。其中危机前是指在危机发生前,识别出其传递出的信号,寻找可能的风险因素,采取措施预防,减少潜在损失。企业危机是由众多不确定因子不断积累,发生量变并最终产生质变而产生的。在不确定因子最终质变为企业的危机前,根据其传递出的相关信号,寻找可能的影响因素,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提前扼杀危机因子,尽可能避免企业发生危机,这才是最好危机处理方式[50]。公司陷入财务困境并最终破产是公司面临的最大的危机。公司在陷入财务困境前最先表现为财务业绩的大幅度下降,两者的原理相同,研究方法相通。在公司陷入财务困境前,对财务业绩变化趋势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对避免公司陷入财务困境有重要的意义。
………
第 3 章研究设计........ 2
4 3.1 研究假设.... 24
3.2 研究样本的选取及变量定义....... 26
3.2.1 研究样本的选取.......... 26
3.2.2 变量定义........ 26
3.3 指标选取.... 27
3.3.1 构建总体指标体系的原则........ 27
3.3.2 总体指标体系的构建......... 28
3.4 模型构建.... 32
小结....... 33
第 4 章实证研究........ 33
4.1 指标预处理....... 33
4.1.1 指标变量的正态分布检验........ 33
4.1.2 指标变量的显著性差异检验 .... 36
4.2 财务指标对财务业绩变化趋势的影响..... 38
4.2.1 因子分析结果....... 38
4.2.2 实证结果分析...... 43
4.3 非财务指标对财务业绩变化趋势的影响........ 47
4.3.1 变量说明........ 48
4.3.2 配对样本 T 检验 ......... 48
小结....... 51
第 4 章实证研究
4.1 指标预处理
本文在上一章中分别从短期偿债能力、长期偿债能力、营运能力、发展能力、现金流能力和股东获利能力六个方面选取了财务指标,但我们在进行实证分析前应该对选取的指标进行一系列的检验以提高实证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为了剔除在财务业绩变化趋势显著下降样本公司和财务业绩变化趋势显著上升样本公司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的指标,进而建立模型进行财务业绩影响因素分析。一般可以通过配对 T 检验来进行显著性差异检验,但在运用配对 T 检验前应该明确两样本来源的总体的分布类型,T 检验只能运用于正态分布检验。为了确定样本的分布类型,本文采用单样本的 K-S 检验。K-S 检验(Kolmogorov-Smirnov test)被用于检验样本是否是某一具体分布类型。为了明确数据的预处理方法,本文只需要对选取的 35 个原始指标数据进行 K-S 检验,据此观察样本数据是否符合正态分布。该检验的原假设 H0:来自于样本的总体与指定的理论分布类型没有显著性差异。在显著性水平 α=0.05 的水平上,当 P>0.05时,接受原假设,来自样本的总体与指定的理论分布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即样本总体符合正态分布;当 P<0.05 时,拒绝原假设,来自样本的总体与指定的理论分布存在显著性差异,即样本总体不符合正态分布。由于本文运用的是单样本的 K-S 检验,所以当每一个样本都符合正太分布时,所有的样本才符合正太分布。
………
结论
本文分别选取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对上市公司财务业绩变化趋势进行实证研究。在财务因素方面,本文从短期偿债能力、长期偿债能力、营运能力、发展能力、现金流能力和股东获利能力方面选取了 35 个财务指标,通过 wilcoxon 符号秩检验,从财务业绩变化趋势显著下降样本组和财务业绩变化趋势显著上升样本组间剔除不存在显著性差异的指标,其中有 13 个财务指标未通过显著性差异检验。将通过显著性差异检验22个指标进行因子分析,提取了8个公共因子输入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实证研究。本文研究发现:在 8 个公共因子中有 5 个公共因子是显著的,这些公共因子分别为“短期偿债能力因子”、“股东获利能力因子”、“现金流能力因子”、“短期偿债能力—股东获利能力因子”和“营运能力因子”。短期偿债能力指标中:流动比率、速动比率、现金流比率和营运资金对上市公司财务业绩变化趋势存在显著负相关影响;股东获利能力指标中:每股净资产、每股有形资产、每股未分配利润和市值与上市公司财务业绩变化趋势呈显著负相关关系;现金流能力指标:营业收入现金净含量、全部现金回收率和现金再投资比率对上市公司财务业绩变化趋势产生显著负相关关系;营运能力指标中:存货周转率和流动资产周转率对上市公司财务业绩变化趋势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即这些指标值越大则上市公司出现财务业绩变化趋势显著下降的可能性越小。
............
参考文献(略)
优秀会计专业论文范文篇四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在常规能源日益紧张的今天,风能作为一种可再生、无污染的廉价能源,其价值正在被重新认识,在过去十年间,风电厂以每年 30%左右的增速在迅猛发展[1]。随着全球经济形势的高速发展,人们对能源的索取量愈来愈大,风电作为新型清洁能源的代表,对于调整电力能源结构发挥着重要作用,其需求量也日益加大,如图 1-1 所示,因此,需要加快对风力发电的建设[2]。近年来,我国已经意识到利用新型清洁能源来调整目前电力结构的重要性。为了落实大力发展环保型清洁能源的要求,维持不可再生资源的存有量,积极发展风电产业显得尤为重要[3]。积极建设风电,不仅能优化当前我国的电力结构,更能有效遏制资源匮乏的不利局面,同时,对于保护当地人民生活环境与加快地区经济建设具有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为了加快风力发电的建设与发展,我国先后出台了多部风电投资的优惠政策,有力地打造了风电投资高速发展的良好环境。为了发挥青海省的风能资源优势,进一步优化能源结构,减轻环保压力,参与风电产业的开发,根据青海省风电发展规划,X 公司拟在格尔木乌图美仁乡开发风力发电场。格尔木风电一期工程装机容量 49.5MW,新建单机容量为 1.5MW 的风力发电机组 33 台。工程计划 2013 年初全部投产。青海格尔木小灶火风电场一期工程位于青海省海西州格尔木地区的乌图美仁乡境内,拟建风电场中心地理位置为东经 92°41′北纬 37°02′,平均海拔 2870m,风电场中心位置距格尔木市约 228km。一期工程占地约 28km2。风电场场址地理位置如图 1-2。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Myers(1977)[4]首次提出了“实物期权(Real Option)”这个术语,该术语其实就是指评价投资时间具有灵活性的投资项目运用净现值法是不准确的,而运用期权定价法的效果较好,自此,实物期权逐步被认知起来,他认为投资的机会将会成为一个增长的期权,同时企业可以通过其他的支付办法来获得后续投资的权利。“实物期权”也被越来越多的学者所关注。Merto(1978)[5]在 B-S 模型的基础上得出连续型的 B-S 模型,用以解决连续时间下的期权定价问题。Cox(1978)[6]在前者的基础上推导出了离散型的期权定价模型。Mason(1978)[7]进行了实物期权定价的研究,得出实物期权的价值可以根据期权定价模型进行估计。Ross(1978)[8]认为可以将风险投资机会看作一种实物投资,同时在利率不确定的环境中,净现值法所具有的缺陷。Godinho( 1984)[9]在基于实物期权方法的项目波动率的计算中引入了蒙特卡罗模型,并结合了具体的案例进行了分析。Cheah(1985)[10]参与基础项目建设研究中提出,应该把担保及其它的激励支持措施看作组合实物期权,应该对其标的物进行价值估计。对项目风险偏好进行简单的假设约束后,运用蒙特卡罗模型方法对传统的折现现金流进行模拟。现实情况下,实物资产未来所产生的现金流将会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并且会使管理模式出现变化。投资人也可以通过一定的管理模式来进一步的影响到未来现金流的趋势,如果其前景比较好,那么这就表明在以后的发展中将会远远的超过现有情况,另外,投资者也将会进一步的增加投资,如果前景不佳,投资人就会想办法使其损失降低。利用传统的现金流法对一些项目评估,往往会忽视该项目未来高速发展的潜力,将来可能带来的高额收益,该评估方法不能真实地反映项目的价值,而实物期权法充分考虑了不确定性带来的价值,这同时也是期权价值的来源。
………
第二章 实物期权理论与传统投资决策理论的对比研究
2.1 现金流贴现法的局限性分析
现金流贴现法(Discounted Cash Flow)顾名思义,此方法即将不同时间的货币资金按照一定贴现率进行贴现,将其贴现到当前时间段,此方法充分考虑了资金的货币时间价值。该方法包括净现值法,内含报酬率法以及动态投资回收期法等。针对现金流贴现法的特点而言,由于它能够充分考虑货币资金在每一时间段的真实价值,并且对于项目、风险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和考虑。该方法从现金的时间价值和项目风险收益方面做了全面周到的分析,是静态分析法无法做到的,具有十分大的优势。然而,尽管分析如此有效,现金流贴现法仍然不能将我国的金融项目全面分析,其在根本上存在着两个局限性:其一,是现金流量在每一个时点上的精确测量,尽管将货币资金的时间价值进行贴现对于项目分析来说具有科学严谨性,但具体现金流量的数值确定却较为复杂;其二,是贴现率的确定。在企业处于不确定环境中时,贴现率的测定便较为复杂[28]。另外,具体现金流的估计测定和贴现率的判定都有很大的个人主观性,现金流往往会带给许多“可批性”项目可以做手脚的机会;而对于贴现率,人们更加担忧财务战略中的风险,较高的贴现率往往会使人们对项目的价值估计出现偏差。因而,只有现金流和贴现率能够科学准确知晓时,现金流贴现法才会为人们所大量使用,然而两个能够准确测量出的情况也是十分有限的。
…….
2.2 实物期权理论的概念与特实物期权(real option)概念与金融期权具有对应关系,这一概念是金融期权在不能归属于金融的资产选择权上的一种扩展。金融买方拥有的期权能够给拥有者以预先确定的价格的权利并可以使用该权利购买一定价值的一些资产,不过需要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而拥有了这项机会的公司也等于拥有了一种期权,即拥有了能够在未来某一时段凭借初始投资额获得具有一定价值的资产。类似于金融市场上的买方期权。这种方式之所以能够获得价值,便是由于市场的不确定性。因为市场的不确定性,资产在未来便有可能升值使企业获得资金价差。倘若资产价值降低,企业也只会损失一定的机会成本[42]。《实物期权评估指导意见(试行)》一书中对实物期权作了解释:实物期权,是一种选择权,该选择权是依附于企业整体资产的权利,拥有了该项权利,能够在现实经济生活中实现项目资产的增长机会、发展机会以及扩展其发展潜能帮助企业获得更多利益。实物期权的概念最早是 Stewart Myers(1977)在 MIT 时提出的,对于此概念,他说一个项目其现金流量能够产生相当一部分的利润,该种利润来源于资产使用的过程,还有对未来投资的选择权。也就是说企业可以获得的一个权利,而且未来一定的价格取得或者出售,以此得到更多的资产或者实物。而实物资产的价值也可以用一般评估期权的方法来评估。
……
第三章 实物期权法对格尔木风电一期项目的适用性分析.....14
3.1 格尔木风电一期项目剖析 ....... 14
3.2 格尔木风电一期项目实物期权产生的原因 ....... 14
3.3 格尔木风电一期项目期权特征分析 ..... 15
3.4 格尔木风电一期项目的期权识别 ......... 15
3.5 基于实物期权的价值评估步骤 ...... 16
3.6 本章小结 ....... 19
第四章 一期项目现金流估算及期权价值计算参数的确定.....20
4.1 格尔木风电一期项目现金流的估算 ..... 20
4.2 格尔木风电一期项目收益率的计算及其他财务评价指标 .... 22
4.3 格尔木风电一期项目期权计算模型参数的确定 ...... 23
4.4 本章小结 ....... 30
第五章 格尔木风电一期项目期权价值测算与分析..........31
5.1 格尔木风电一期项目净现值的计算 ..... 31
5.2 格尔木风电一期项目期权价值的计算与结果分析 ......... 32
5.3 格尔木风电一期项目的可行性判断 ..... 33
5.4 本章小结 ....... 33
第五章 格尔木风电一期项目期权价值测算与分析
5.1 格尔木风电一期项目净现值的计算
经计算得到,格尔木风电一期项目的净现值为 3286.66 万元,格尔木风电一期投资在财务上可考虑接受;根据传统的贴现现金流法,NPV 即是格尔木风电一期项目的价值,但是格尔木风电一期项目含有后续投资机会的扩张期权,该扩张期权的价值不能忽略,所以,NPV 还不足以评价格尔木风电一期项目的真实价值。本论文研究确定格尔木风电一期项目的真实价值为一期项目的净现值和扩张期权 C的和。X 公司的格尔木风电项目投资战略如图 5-2 所示,第一期项目的投资在 2013 年初进行,这一部分的投资就如同购买期权付出的期权费一样,是获得扩张期权必须支付的价格,使 X 公司有权从后续的投资机会中获利,如果随后的增量现金流充分高,期权才会在 2014 年初被执行,下面将继续计算格尔木风电一期项目扩张期权的价值。
………..
结论
文章首先论述了格尔木风电一期项目的大致背景,通过查找国内外应用实物期权方法评价风电投资项目的研究现状,发现应用实物期权方法对风电投资项目进行评价目前主要集中在对实物期权概念性的介绍和虚拟性的案例模拟上。同时,针对不同发电投资项目的如果具有不同的自身特点时,实践中具体应当应用何种实物期权模型,具体如何操作,模型的实用性,有效性以及研究数据的真实性和研究结论的可靠性有多大等的研究成果甚少,因此,本文基于上述现状,从格尔木风电一期项目的角度出发,系统的说明实物期权在风电投资项目上的应用,通过建立实物期权模型,设置参数、计算参数,最后得以分析实物期权的价值,帮助决策者做出合理的决策。然后,文章剖析了传统的现金流贴现法的局限性,指明传统的贴现现金流法作为一种高度标准化的决策方法,对于评估未来波动不大的项目来说比较适用,但对于不确定性很高的项目或者含有期权的项目来说并不适用,同时,阐述了实物期权法的风险价值观,得出实物期权法完善了传统现金流贴现法的结论,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理论支持。接着,对格尔木风电一期项目运用实物期权法研究该项目的投资价值进行适用性分析,在具体的分析中,介绍了格尔木风电一期的项目背景,分析了该项目期权价值产生的原因和项目的期权特征,并在此基础上对实物期权进行识别,对该项目的价值评估方法提出了具体步骤。其次,文章计算了 B-S 模型中参数的数值,介绍了格尔木风电一期项目的投资、运营概况,估算出一期项目的运营收入与支出,进而确定一期项目未来各年度的现金流,为格尔木风电一期项目净现值与期权价值的计算分析打下了基础。最后,文章计算出格尔木风电一期项目的净现值为 3286.66 万元,实物期权价值为6189.42 万元,根据本文论证的评价原理,格尔木风电一期项目的真实价值等于净现值与期权价值之和,从而计算得出格尔木风电一期项目的真实价值为 9476.08 万元。此结论说明,格尔木风电一期项目的实施,在未来 20 年的生命周期内,在收回初始投资成本的基础上,还将为公司创造 9476.08 万元的价值,对于格尔木风电一期项目应该予以投资。
............
参考文献(略)
优秀会计专业论文范文篇五
第 1 章 绪 论
1.1 研究背景
当今,我国的经济建设处于快速发展时期,在各类的投资当中,固定资产投资所占的比重在大规模的增长,这大大的促进了建筑施工业的发展,已使该行业成为国民经济中的支柱行业。在 2013 年我国国民经济的行业排名中,建筑业在 20 个行业中排名第 5位。从行业增加值来看,我国建筑业的增加值从 20 世纪 70 年代末到 2013 年增加了 281倍,显然已成为国民经济的中流砥柱。此外,在我国每年的外汇收入中,有很大比重的外汇收入来源于建筑施工业。国际经验表明:在工业化快速发展,大量城市紧密建设的过程中,建筑施工业中流砥柱的地位会越来越巩固。我国目前就处于大批城市建设时期,因此,我国建筑施工行业的发展前景一片光明。
………….
1.2 研究目的
企业的财务状况如何,影响着与企业发展有关的方方面面。从企业内部来讲,企业财务状况的好坏影响着高层管理者对公司各项应对措施的拟定以及发展战略的调整,影响着企业监管部门对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的评价;从企业外部来说,财务状况的反映结果将影响企业外部投资者对企业的投资决定。因此,企业的财务状况影响着企业的命运。建筑施工企业中,具有良好的财务管理能力是该企业顺利发展的前提。然而,在大部分建筑企业中,由于工程项目数量多,企业日常发生的财务及相关业务数据量特别大,就很容易出现一些财务管理漏洞,比如:资金周转速度慢、资金管理内部控制制度匮乏等等。因此,对企业财务状况进行分析,就是为了能够了解企业财务状况的好坏,在好的时候大力发展,在坏的时候找到问题,改正问题,保证企业经营的顺利发展。为了能够长远发展,企业必须对其财务状况进行研究,找出企业存在问题的根源所在。
……..
1.3 研究内容
本文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主要对研究背景和目的、研究内容和思路、财务状况分析的意义和基本理论进行了阐述;第二部分是 TS 建筑公司简介,主要就行业背景和 TS 建筑公司做介绍;第三部分是 TS 建筑公司财务现状,对 TS 建筑公司 2009年-2013 年的财务报表进行分析,对四大能力进行总结和评价;第四部分是 TS 建筑公司存在的财务问题及成因分析;第五部分是改善 TS 建筑公司财务状况的对策研究。
………
第 2 章 TS 建筑公司简介
2.1 行业背景
建筑业是一个历史悠久的行业,自古至今,都与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建筑业就是一个巨大的生产部队,大到土木工程和房屋建设,小到设备安装和工程设计都包含在他们的工作范围之内。生活中,供我们容身的住宅和办公楼,出行必需的道路、桥梁和港口,还有工厂和矿井都是建筑业生产出来的产品。由此可以看出,建筑业对社会的建设和发展,对我们生活的和谐与安定意义非凡。世界上有很多国家把建筑业看作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顶梁柱,因此在 20 世纪 90 年代初,我国也将建筑业划进了支柱产业的行列。在这些年的发展中,建筑业一直在不断的学习和改革,承担着很多的社会责任,无私的把自己的经验分享给其他行业,确保各个行业的不断发展。除此以外,建筑业成就了大量的建筑民工,将偏远农村的劳动力聚集在了一起,避免了农村出现大量的无业人员,维护了社会经济的稳定。如今,经济建设的发展还不断的为建筑业带来各种有利因素,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推行新型城镇化建设是近几年我国工作中的重要内容。2014 年,我国正式发布了有关国家城镇化建设的规划书,提出要扩大城镇化范围,增加城镇人口,确保在本轮城镇化建设完成后,只有 40%的非城镇人口。这一政策的发布表明,将有大量的农业人口迁至城镇,要解决这部分人的安置,就需要增加住宅楼以及其他的一些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而无论是大量基础设施,还是学校、医院的修建,无论是生态环境建设,还是保障房建设、棚户区改造,都离不开建筑业作为主力来参与。
……….
2.2 TS 公司简介
TS 建筑公司于 1995 年登记注册,至今已成立将近 20 年。在公司近 20 年的发展中,由于业务规模的不断扩大,曾先后两次进行了增资扩股。注册资本由成立时的 3032 万元增长到了 9973.5 万元。TS 建筑公司是一家大型综合建设集团,公司业务涉及领域广,不仅包括一般的市政建设、交通建设、房屋建设和建筑装饰,还开始向投资领域和房地产业拓展。公司以“质量为本、争创一流、服务社会”为宗旨,具有建设部颁发的各类工程项目承包的资质证明。公司在 6 年的时间里通过了 5 项体系认证,并且因其优秀的施工质量连续多年被评为当地的先进龙头企业。TS 建筑公司不仅建筑产品质量高,企业的内部管理也是井井有条。在 20 年的经营运作中,企业始终重视对人才的管理,有上百名高级技术人才。尽管 TS 公司各部门员工已有几千人,但 TS 公司很好的划分了组织结构,恰到好处的把权力分配出去,建立了一套属于自己的运作高效的经济管理系统。由于企业发展良好,业绩瞩目,终于在 2002年在上海成功上市。随着国民经济改革的不断扩展和深化,行业内国有建筑企业和民营建筑企业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TS 建筑公司能够屹立于竞争中不倒在于其具有出色的自身优势。首先,TS 公司具有体制优势。在近 20 年的发展过程中,TS 公司创建了一种特有的内部竞争承包管理模式,这种模式的建立不仅提高了工程建设效率,保证了优质的工程质量,还能使企业管理层清晰的评定本公司各个工程团队的能力水平。其次,TS 公司具有品牌优势。由于 TS 公司已经成立了近 20 年,经手的工程项目已不计其数。这其中不乏一些受人瞩目,成为地标建筑的工程项目。TS 公司对这些项目的高品质完工,使人们在使用这些建筑的同时,内心也留下了 TS 公司良好的品牌形象。最后,TS 公司具有先进的技术水平优势。尽管 TS 公司在多年的经营过程中已经总结了很多建设经验,但这没有阻止它继续追求先进技术的步伐。TS 公司拥有很多在国际中都算是先进的技术,而且还在不断的自己研究开发新技术,这种不断追求的精神就足以使企业在竞争中脱颖而出了。
………….
第 3 章 TS 建筑公司财务现状........7
3.1 资产流动性与偿债能力分析 ........7
3.2 资产管理效率与营运能力分析........15
3.3 杜邦视角下的盈利能力分析 ........20
3.4 现金流量质量分析 ........25
3.5 可持续发展能力分析 ........29
3.6 小结........34
第 4 章 TS 建筑公司存在的财务问题........37
4.1 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 37
4.2 现行财务问题对本企业发展的制约........40
第 5 章 改善 TS 建筑公司财务状况的对策研究 ........41
5.1 提升偿债能力 ........ 41
5.2 加强存货管理,提高资产管理效率........42
5.3 控制成本费用,提高盈利能力..........43
第 5 章 改善 TS 建筑公司财务状况的对策研究
5.1 提升偿债能力
从上文的财务分析报告中,我们可以很明显的发现 TS 公司在偿债方面存在许多显而易见的问题,如公司的资产负债率异常的高,流动负债占有重大比例。因此,要想解决 TS 公司在偿债能力上的问题,就要严格按照以下两个办法去实施:1,降低 TS 公司的资产负债率;2,改善与改良公司的资产与债务结构体系。当一个企业进行负债经营决策时,我觉得,首要任务是我们应该合理安排企业的资产负债率。由于 TS 公司的资产负债率早在 2009 年时就已经超过了 60%,而当 2013 年时更已经达到了 78%。正是由于资产负债率的大幅度提升,并且比同行业水平都要高,所以 TS 公司更应该立即采取有力的方式来控制本公司资产负债率的提升,同时,尽力降低本公司的资产负债率,采取如下一些具体措施。第一步,加大还款力度。当公司现金流动较为轻松的时候,可以考虑适量的分批偿还一些外部贷款,一些已经过了质量保证期限的公司供应商的质保金。与此同时,当条件成熟时,我们可以考虑采用股权融资的方法。这是一种有效的降低资产负债率的方法,增加注册资本而进行融资。而为了增加注册资本,我们可以采取如下两种措施;第一,吸收社会公众群体的资金进行融资;第二,发售新股面向老股东。前面一种方式可以按照不少于每股资产价格的原则进行筹资,而后者则可以采用不高于每股净资产价格的方式进行发售。
…………
结论
从 TS 公司的经营成果来看,公司长期以来处于利润连续下降的局面,企业的盈利能力较差。从费用支出的规模及其占业务收入的比重来看,TS 公司费用支出太大了。对比之下,GT 公司净资产收益率连年居高,盈利能力非常的好,这说明 TS 公司在成本费用控制上存在的问题导致其盈利能力低下,因此 TS 公司应将 GT 公司当作学习对象,注重对成本的控制,减少费用的支出,从而增强企业盈利能力。首先,从根本上加强对成本开支的控制,精确产品的成本构成,严格按成本构成去执行,执行过程中还要密切的监督,杜绝一切浪费。其次,加强技术改造和创新,提高科研成果、技术专利等的转化率,使其能尽快应用于生产,并最终取得成本效益。再次, 提高员工成本意识,使企业从部门到个人,人人关心成本,注重成本与技术、质量、安全之间的关系,安全生产、严控质量,以减少成本支出。最后,加强成本预算管理。企业需结合利润目标,制定出各部门、分公司的科学、合理、可行的成本控制目标和成本计划,并以此作为绩效考核方式进行监督管理。
............
参考文献(略)
优秀会计专业论文范文篇六
第一章绪论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作为一种新兴产业,对我国经济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根据国家统计局、科技部的相关统计,我国高新技术行业增长迅速,已成为国民经济增长最快的行业。1996年我国高新技术企业的个数为12547个,年末从业人员达到214.2万人,总收入4029.6亿元,净利润304.2亿元。而截止2012年我国高新技术企业的个数达到45313个,增长近四倍左右,年末从业人员达到1621.3万人,增长近八倍左右,总收入为167743.9亿元,净利润达到10892.0亿元。一批市场占有率高、竞争力强的产业集群不断发展壮大,已初步形成了布局较为合理的高新技术产业体系。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可以提高国家的科技研发和技术水平,从而提高国家的竞争力,促进整个社会的进步和发展。2008年4月,经国务院批准,科技部、财政部、税务总局三部门联合出台《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这一办法的实施意味着高新技术行业更加成熟化、规范化。截止2013年,根据国家统计局和科技部的数据统计,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办法实施5年以来,引导和支持了近5万家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壮大,累计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约362.6万人?。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组织单位不断完善科技创新创业服务体系,持续优化高新技术企业政策环境,为高校毕业生就业做出了积极贡献,促进了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建设高新技术产业,不仅可以实现当地经济的快速发展,从而带动整个经济产业的发展,还可以通过高新技术企业的引入对当地的资源充分的整合与利用,从而更好地改善当地的生活条件和生活状况。总之,高新技术产业的迅速发展促进了我国整体经济的进步,是我国经济进步关键的力量。因此,对高新技术产业的绩效合理评价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然而一般的企业绩效评价体系不能适应高新技术产业的特点,正是基于这一背景,本文将构建一套适合高新技术企业发展规律的绩效评价体系,并在此依据上进行实证检验。
…….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近年来高新技术企业的绩效评价问题逐渐成为学术界探讨的重要课题,但每个人的研究视角各有侧重。下面主要从高新技术企业绩效评价的规范研究和实证研究两个方面对国内外有关的文献进行概述。Moriarty和Kosnik(1989)从市场因素和技术因素这两个方面出发,建立了髙新技术企业的评估指标体系。Souder(1994)[2]建立了三因素的高新技术企业评估指标模型,这三个因素分别是商业因素、市场因素和技术因素。Antti Lonnqvist(2001)认为高新技术企业绩效评价体系与一般企业的不同,它除了需要注重综合因素和智力因素的影响,还需要注重本身特性的影响。同时,高新技术企业的评价体系也应涵盖基于运作过程的指标和硬件的财务指标,以保证高新技术企业正常的财务结果。JohnHagedoom et.Al(2002)[4]实证结论说明:公司的研发创新能力不仅能够通过研发投入水平、创新行为规模、新开发产品的质量和推广规模来进行评价,还能够通过组织电子系统效率和沟通效果这两个指标进行说明。Fang Mei Tseng et. Al(2007)[3认为高新技术企业绩效评价应该包括财务因素和非财务因素,而且这两个因素的共同运用能够全面地衡量高新技术企业的绩效。
………..
第二章高新技术企业绩效评价的基础分析
一、高新技术企业绩效评价的概念界定
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是随着社会的进步而不断发展进步的,因此,有关高新技术企业的定义国内外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比较有代表性的有以下几种:美国劳工统计局认为由于高新技术企业与一般的制造业不同,特别是在技术人员的占比方面,因此,其将技术人员占比高于制造业一倍的企业界定为高新技术企业;美国商务部认为界定高技术企业应同时符合下面三个条件:技术类工人人数占比不低于10%,研究与开发支出与公司产品销售总额的占比大于10%,企业生产的产品主导技术属于该国认定的高新技术产业;英国贸易工业部认为那些包含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等属于科学研究前沿的企业应该属于高新技术企业;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观点是高新技术企业具有比其它制造业更明显的指标,即研究与开发密集度,它是研究与开发经费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能够通过研究与开发密集度这一指标来辨别是否属于高新技术企业[29]。一般来说,高新技术企业的研究与开发密集度高于非高新技术企业。总的来说,国外对于高新技术企业的界定是通过企业所属的行业来判断的,如果企业所属的行业是高新技术的领域,则认为该企业属于高新技术企业的范围;否则,不属于高新技术企业的范围。………
二、高新技术企业绩效评价的相关理论
委托代理理论是在20世纪30年代初伯利和米恩斯提出的,其主要思想是委托方作为公司的股东和债权人,将公司的经营权转让给作为被委托方的公司管理者,而委托方仅仅拥有对公司的剩余索取权社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必然会导致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而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因为彼此之间信息不对称,因而彼此之间很难达到相互的信任,为了约束受托方的行为,使受托方的经营目标与委托方一致,企业的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产生了一种契约关系,那就是,委托代理理论。这就是委托代理理论产生的背景。一般而言,存在委托代理关系,就意味着会产生委托代理问题,当契约双方存在信息不对称且契约双方都是经济人的时候,才会产生委托代理成本。根据委托代理理论,为了减少委托代理成本,规避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的问题,提高委托方的投资回报率,为投资者获取更高更大的收益,委托方必须设计一套激励约束机制来规范约束受托方的行为,使受托方为委托方的目标而行动。企业绩效评价作为一种非常有效的激励约束手段,对受托方的经营业绩进行合理公正的评价,并适当给与一定的激励,根据其所创造的绩效水平进行奖惩或者激励,从而可以调动受托方与委托方的积极性,从而使双方的目标趋于一致。因此,委托代理理论是企业绩效评价的直接动因,也是企业绩效评价的理论核心。
……..
第三章高新技术上市公司绩效评价现状分析...........16
一、高新技术上市公司绩效评价现状分析..........16
二、高新技术上市公司绩效评价指标的设计原则..........19
三、高新技术上市公司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20
第四章高新技术上市公司绩效评价的实证检验..........23
一、数据来源..........23
二、变量的设计和样本的选取..........23
三、实证检验及结果分析..........26
第五章研究结论、政策建议与研究展望..........40
一、研究结论..........40
二、政策建议..........41
三、研究展望..........42
第四章高新技术上市公司绩效评价的实证检验
一、数据来源
本文的数据主要来源于巨潮资讯网披露的高新技术上市公司年报和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工作网,财务数据和企业概况数据主要来源于RESSET和国泰安数据中心以及同花顺。其中使用DEAP2.1对最终的数据进行整理与分析。本节将上述衡量体系划分为投入和产出两个方面,这样才能适应数据包络分析法与Malmquist指数法。另外,基于上述选择绩效评价体系应遵循基本原则和企业绩效评价的目的,本文进行指标蹄选的原则是:(1)对于某些表示的性质一样的因素可以仅仅留下其中一个或者两个;(2)对于有包含关系的因素,选取其中一个有代表性的因素;(3)由于数据的收集性,对某些没办法使用的因素予以剔除。另外,数据包络分析法要求釆用的因素个数不能太多。因此,副除一部分因素之后构建如下表4-1所示,其中X表示投入方面,Y表示产出方面。本文以截止2013年12月31日前在上交所上市的我国认定高新技术企业为研究样本。高新技术企业上市公司有2013年年报的共有225家,有2012年年报的有221家。按照下列原则对样本进行选择:(1) Malmquist指数法要采用面板数据,需要有同一家公司两期的完整数据。因此,考虑到数据的完整性和样本量,本文重点研究了 2012年、2013年高新技术企业上市公司的绩效情况;(2)剔除了*ST及ST的样本公司和部分研发费用没有披露、披露不完整或者数值异常的样本公司。数据进行蹄选之后,最终得到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法的有206家样本公司,其命名为样本组1,则采用数据包络分析法对样本组1进行分析;最终得到运用Malmquist指数法的有197家样本公司,把它命名为样本组2,则釆用Malmqiiist指数法对样本组2进行分析计算得出每个样本公司Malmquist指数值。
…….
结论
本文以委托代理理论、系统理论、权变理论和利益相关者理论作为理论基础,整理了国内外学者对高新技术企业绩效评价相关的文献综述,介绍了企业绩效评价与高新技术企业的相关概念。基于以上的理论,结合我国上交所高新技术上市公司的实际情况,构建了高新技术上市公司评价指标体系。在实证方面,样本数据选取了我国2012-2013年上交所高新技术上市公司,将数据标准化处理后分别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法和Malmquist指数法评价高新技术上市公司绩效的水平和变动情况,从而实现本文的研究目的。本文得出以下结论:
1、 高新技术企业绩效评价是一个复杂的工作。本文结合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对高新技术企业进行了界定。按照高新技术企业的特点,从投入性、创新性、成长性、风险性与收益性五个方面构建高新技术企业绩效评价体系,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法与Malmquist指数法综合评价了高新技术上市公司的绩效水平。
2、高新技术企业绩效评价是高新技术产业迅速发展的必然产物,其绩效评价的结果离不开委托代理理论、系统理论、权变理论及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影响。在针对高新技术企业绩效评价体系研究的过程中,遇到一些问题,主要有不能合理配置企业的资源,对已有的资源利用率低,技术跟不上高新技术企业的快速发展等。
...........
参考文献(略)
优秀会计专业论文范文篇七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企业价值管理(Value-Based Management),即基于企业价值的管理,简称 VBM。企业价值的概念随着产业所有权市场的建立产生,以企业价值评估为主。而后,理论界对于企业价值管理的探究范围扩大,企业价值如何实现增值成为了主要论题、通过企业价值评估的手段、分析企业价值驱动因素以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目标。随着研究深入,企业价值管理由财务领域研究扩大到了战略管理领域、进而扩展到了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之中。企业价值驱动因素分析、进而实现企业价值增值,已成为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新重心。信息与技术的发达使得信息资讯全球化、经济也实现了全球一体化,国内企业价值评估的方法也和国际相融合。主流的企业价值观分为几种类别,主要依据评估的方法不同来进行划分。主要有以下几种:一、基于现金流量的企业价值观。有 Copland、Rappaport 等著名学提倡,是企业价值的主流观点。二、基于经济增加值(EVA)的企业价值观。由美国 Stem Stewart 公司提出,企业在一定时期内为投资者创造的价值由经济增加值的折现值体现。三、基于MVA 的企业价值观,在 EVA 的基础上提出,以预示公司成长型的股价为基础,对股票收益有较强的解释能力。四、基于 Tobin’s Q 的企业价值观。企业的价值以其在市场上的价值形式表现出来,具体计算为公司市价和重置价值之比,这一观点在 1969 年由托宾提出。五、基于期权定价形成的企业价值观。这一观点的主要创新处在于将未发生的盈利部分加入到了企业价值中去提供了可能性,这一观点由布莱克和舒尔斯提出。六、成本法的价值观。由于企业价值管理在企业经营管理中有着重要地位,其理论不断发展的同时、企业价值评估也不断得被应用到企业价值管理中去。企业价值管理面对愈发复杂的经济形势以及市场竞争,企业自身需要定期进行企业价值评估、分析企业价值驱动因素、对企业长短期的发展目标进行调整、不断改进经营以及管理方法,以期实现企业价值的不断增值。
……………
1.2 研究对象及方法
本文将运用企业价值管理理论和方法,分析 PM 公司的企业价值以及影响 PM 公司企业价值的驱动因素,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一系列提升 PM 公司企业价值的策略及建议。企业价值评估是企业价值管理的基础工作,主要是分析影响企业价值的各种驱动因素及分析其创造企业价值的程度。影响企业价值创造的因素又可以分为内部价值驱动因素以及外部价值驱动因素两个方面。外部环境对企业价值的影响主要从宏观经济环境分析和行业分析两个角度入手。而内部环境因素对企业价值驱动因素影响主要从财务类驱动因素和非财务类驱动因素两个角度进行分析。 本文将从国际、国内、煤炭行业为切入点,对 PM 公司的外部环境进行企业价值管理环境进行分析分析。 此外,本文将运用 SWOT 分析法(优势、劣势、机会、威胁)来分析 PM 公司所处的行业竞争状况以及分析 PM 公司的竞争力。 财务类企业价值驱动因素分析从自由现金流的角度入手,运用杜邦分析,将自由现金流折现的估值模型细化分析。对 PM 公司融资策略、投资渠道、经营方式、分配办法以及公司的四大能力(偿债能力、营运能力、盈利能力、成长能力)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预测 PM 公司未来财务指标,并分析企业价值增值策略。 从国内外来看,收益法、市场法和成本法是应用最多的企业价值评估方法,收益法主要是通过估测被评估企业未来预期经济收益流的现值,以此来判断企业价值;市场法,市场法是比较评估法,将被评估企业与可进行对比的上市类企业进行比较,从而进行价值评估。本文将采用收益法、市场增加值两种方法进行评估,并做出评估结果的对比和调整。 文中分析所运用的数据、信息和资料,主要通过文献查阅、与内部人士沟通交流、网上搜集等方式获得,并采取定性及定量分析两种分析方法结合得出结论。
…………..
第二章 企业价值增值驱动因素分析
2.1 企业价值及价值管理涵义
从不同的方面来看,企业价值的涵义也有所不同。从市场来看,企业的价值是在市场进行交易价值的加总;从经济学的方向来看,企业的价值由企业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从财务会计角度来看,企业价值由其在未来经营期间和现金流以适当折现率贴现的价值;从会计的方面出发,企业的价值可以通过将资产负债表各个项目进行加总求得;此外,会计又将企业价值分为清算价值、重置价值和账面价值。 企业价值是一个整体的、多方面的、持续的概念。企业价值的持续性表现在企业持续经营创造价值,价值体现为过去现在和未来三方面;企业价值整体性体现在,企业价值的影响因素由内外部两方面的因素组成,除了企业内部资源的运用之外、还包括对外部资源的整合所共同创造的价值,同时企业价值也收到企业内外部因素的影响。企业价值的多元性体现在企业是利益相关者的联合体,反映众多利益相关者的利益。 由此可见,企业价值是衡量企业经营发展状况的良好指标。企业利益相关者如投资者、债权人、债务人以及企业管理层,能够采用对企业价值进行评估的方法了解企业在一个时段的状况、并对其未来发展做出预测和判断,以此为基础债权人和债务人能够判断企业发展状况,投资者能够看出企业发展潜力、管理层则可以通过企业价值的变化调整企业经营管理模式以及发展战略。
……….
2.2 企业价值评估理论及基本方法
公司价值理论来源于 MM 资本结构理论的无税模型,在 1958 年由美国财务学的学者米勒(Miller)以及莫迪格利安尼(Modigliani)提出[1],公司价值的概念被严格地进行了界定,其中包含债务价值以及股票价值,除此之外、公司价值也与风险和资本成本的关系进行了比较定义[2]。另一种观点认为,“公司价值可以由资产的求偿权价值来进行表示”,也就是说股东权益市价和负债市价两部分相加即公司价值,公式可以表述为:公司价值=权益+负债,这种观点由约翰. D .芬尼特(John D.Finnerty)和道格拉斯. R .爱默瑞(Douglas R.Emery)提出[3]。区别于上一种观点,有学者认为公司价值即是股东权益的市场体现,因而、公司价值应该就是股东权益的市值。这两方面观点都从资产负债表的角度出发,一个是资产负债表左边一列、另一个是右边一列。古巴比伦时期,复利被运用到现金流量计算中去,企业价值评估思想从这时起源[4]。20 世纪较有名的关点是艾尔文.费雪(Irving nsher)的资本价值论,在他的《利息率:本质、决定及其经济现象的关系》和《资本与收入的性质》两本书中,全面讨论了资本和收入两者的关系,形成了资本价值评估框架的理论雏形。到了 19 世纪 30 年代,现金流折现模型被费雪创造出来,折现现金流有其固有局限性,也就是必须能够对未来预期收入进行折现,这种局限性使得这一观点的应用很难实现。
………..
第三章 PM 公司企业价值管理的环境分析........12
3.1 宏观环境及行业分析........ 12
3.1.1 宏观环境分析.... 12
3.1.2 煤炭行业分析.... 14
3.2 PM 公司基本情况 ....... 16
3.3 PM 公司竞争力分析(SWOT)........ 17
3.4 煤炭企业价值管理的特征...... 18
第四章 PM 公司企业价值增值的驱动因素分析......20
4.1 PM 公司财务分析及预测 ....... 20
4.2 PM 公司企业价值评估 .....23
4.2.1 基于自由现金流折现模型的企业价值评估 .........23
4.2.2 基于 MVA 的公司价值评价 ....31
4.3 PM 公司企业价值增值驱动因素分析 .....33
4.3.1 PM 企业价值增值驱动因素关联性分析 .........33
4.3.2 PM 企业价值增值驱动因素敏感性分析 .........34
4.4 评估结果说明 .......35
第五章 PM 公司企业价值增值策略........37
5.1 PM 公司企业价值增值策略关键点 .........37
5.2 PM 公司企业价值增值策略 .........37
第五章 PM 公司企业价值增值策略
5.1 PM 公司企业价值增值策略关键点
根据本文以上章节对 PM 公司企业价值增值因素的分析、企业价值评估以及 PM 企业价值敏感性分析,PM 公司企业价值增值应着眼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将企业发展形势与国际经济和国内经济相结合。企业的发展不仅要受到企业内部管理环境的影响,也与国际经济学形势与国内相联系。宏观环境的发展与变化,特别是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政策影响,都对企业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二、将企业发展与行业形势及竞争环境相结合。作为煤炭行业,行业形势中的政策变化、技术改进、企业结构变化、产业结构优化都对企业产生各类影响。企业价值增值须得与行业形势相结合、了解行业政策、熟悉竞争环境态势、紧跟行业发展变化。
三、注意企业非财务因素对企业价值变化的影响。企业非财务因素主要涵盖有公司特性、产品与服务、客户与市场因素、企业发展战略,公司治理机制等。产品与服务特色、企业发展战略、公司治理机制都影响着企业的发展。
四、注意财务因素对企业价值的影响。财务活动是企业经营活动的最重要板块之一,企业价值管理更是企业有效运营的必要前提。从财务因素入手,掌握各个因素对企业价值创造的影响,从而做出相应调整,以提高企业价值管理效率。
………
结论
企业价值最大化是当代企业进行价值管理所要实现的核心目标,企业价值评估是企业价值管理的手段之一,在进行企业价值评估的基础之上对企业价值驱动因素进行分析,从而得出各个因素对企业的影响程度,评估结果自然就形成了可量化的提高企业价值的关注方向。PM 公司企业价值影响因素主要包括企业外部宏观环境影响因素以及企业内部环境影响因素:外部宏观环境影响因素从国际、国内经济形势,以及行业形势分析几个角度具体分析。内部环境影响因素从非财务类企业价值影响因素以及财务类企业价值影响因素入手进行分析。影响 PM 公司企业价值的驱动因素相互联系、相辅相成、共同对 PM 公司的企业价值进行作用,各因素缺一不可,因为各因素均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 PM 公司的营运能力、偿债能力、盈利能力进而反映到 PM 公司企业价值。本文通过收益法以及绩效评估两类方法,使用 FCFF 折现模型以及 MVA 评价方法评估企业价值。FCFF 折现模型评估企业价值为-113.5 亿元,MVA 评估的市场增加值为-3.95 亿元。这两种方法分别从企业自由现金流折现及企业绩效、市场发展潜力入手对 PM 公司企业价值进行评估。由企业价值影响因素敏感性分析可知,在财务类驱动因素的盈利能力、营运能力、偿债能力中,PM 公司企业价值与销售毛利率、营业收入增长率以及流动比率正相关,影响倍数分别为 1.15、0.63、0.39;而 PM 公司企业价值与存货周转天数、应收账款周转天数呈负相关,影响倍率分别为-0.72、-0.39。
............
参考文献(略)
优秀会计专业论文范文篇八
第一章 导 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石油天然气行业主要以开采石油天然气资源为主,因此石油企业油气储量的多少不仅是关系到企业生产发展的重要指标,也是关系到我国经济民生的重要参考数据。油气储量资源作为石油企业的主要生产原料,是企业生产发展的原动力,它不仅是企业经济利益的源泉,也是企业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为了顺应世界经济发展的大潮流与国际接轨,我国三家石油上市公司中石油、中石化和中海相继走出国门与世界经济融为一体。当各大石油公司上市融资后,其财务状况也更加透明,财务信息使用者对各石油公司油气储量资产的信息也更加重视。因此,向投资者、企业管理层以及企业的债权人等不同的信息使用者提供准确的油气储量信息,满足其决策的要求,便成为企业所必须面对的问题。石油企业根据财务会计的要求,把油气储量作为资产对其进行确认、计量和披露。这已经在国内外的理论界形成共识,一直以来国内外财务会计中争议跟分歧最大的内容是关于油气储量资产的含义、计量属性和石油企业对于油气储量信息的披露等内容。 分析发现,石油公司油气资产以成本计量的价值跟其实际的公允价值存在较大的差异,从而导致报表信息披露中油气资产价值的相关性过低,所以如何提高所披露的油气储量信息的相关性便成为石油企业乃至整个会计行业都要去解决的问题。为了很好的解决上述问题,我国管理部门在 FASB1977 年颁发SFAS No.19、1982 年颁布 SFAS No.69 等具体的准则以后,也在 2006 年颁布了《企业会计准则第 27 号—石油天然气开采》,但仅仅通过颁布一个简单的会计准则是无法满足石油企业对于油气储量信息披露要求的,我们还必须建立完整的理论作为支持。美国作为世界经济的主体,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便对油气资产的公允价值计量进行会计研究,并且于20世纪70年代发布了第一个运用公允价值计量的会计准则,然后不断扩展公允价值的应用范围,2007在收集了大量的意见之后年出台了《公允价值计量》公告。IASC也从IAS.16开始,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广泛运用到会计准则中。我国对于油气资产的理论研究起步较晚,但这并不影响我国理论研究的前沿性,对于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学者们在大量的准则中进行了广泛的运用。公允价值的广泛使用,为油气储量资产提供了新的计量属性,虽然在计量中仍存在一些不可避免的问题,但相比于历史成本所产生的计量影响公允价值要减弱很多,并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是:油气企业财务报告中油气储量的计量与油气储量的信息披露问题。其中主要以分析油气储量信息披露为主。要使企业合理的反映油气储量资产的价值,最重要的就是依据油气资源其独有的特性选择合适的计量模式。计量属性的选择则是确定计量模式的前提,对于油气储量资产而言则就是历史成本与公允价值之间的选择问题。1977年12月SFAS No. 19即第19号财务会计准则公告的颁布,结束了关于油气储量资产初始计量属性究竟采用历史成本还是公允价值的争论。准则中明确指出石油企业在进行会计计量时必须以历史成本为基础对油气资产进行核算。随后FASB又制定了SFASNo.69即第69号财务会计准则,对石油企业的油气探明储量的核算及披露进行了更加明确的要求,规定对已探明储量的价值在年报中进行补充信息披露[1]。因为研究起步比较晚,我国的油气会计与资本主义国家相比比较落后,理论和实践都还处于初级阶段。企业油气会计的核算主要还是根据美国的相关规定及理论进行计量,很多的著作也都是从国外翻译而来。长久以来我国石油企业在财务信息核算,披露中对于储量资产的揭示接近空白。例如,中石油在1996年制定的《石油工业企业内部会计核算办法》中要求使用“储量使用费”一个会计科目对油气储量信息披露进行计量,这无论从深度还是广度上都是不足的。许家林教授在其文章《资源会计研究》中,探讨了资源会计研究的实际意义,鼓励企业使用更多的会计科目对相关经营活动进行计量。
………..
第二章 油气储量数量及价值信息披露基本理论
2.1 油气储量定义和分类
全国储委会石油及天然气专业办公室在 1988 年,颁布了《GBn269—88 石油储量规范》和《GBn270—88 天然气储量规范》,并且严格按照国家标准施行。两“规范”规定了我国油气储量及远景资源量的分级(定义)、计算、评价的方法以及储量报批程序。规范对油气储量及远景资源量的分级分类体系标准,这里只对企业油气资源披露有关系的油气储量加以讨论。两“规范”规定各级储量的定义为[19-24]:地质储量(油气储量):是指在地层原始条件下,己发现的油气储层有效空隙总体积中储藏的油气折算到地面条件下的总量。探明储量:是指油藏评价钻探阶段完成或基本完成后计算的储量,是在现代技术和经济条件下,可供开采并能获得社会经济效益的可靠储量。计算探明储量的同时必须标定相应的可采储量和剩余可采储量。可采储量是指在现有经济技术条件下,从油气藏中可采出的油气总量。
………
2.2 油气会计储量数量及价值计算方法
如前所述,石油企业经过大量的勘探工作得到了不同类别的储量信息,在这一基础上,企业需要决定是否开采、何时开采这些储量,或者说要对这些储量能够给企业带来多大的收益进行评估,在评估过程中依据现有的评估方法将勘探所得到的各种不同类别的储量地质参数结合经济参数进行评估。可以这样来看,油气储量的分类标准是为“有没有储量、有什么样的储量”提供指导,而储量的评估方法则为“储量的数量是多少、价值是多少”提供依据。从这个意义上说,储量评估的结果将对石油企业开发投资的投向、今后的收益以及公司价值的大小产生重要影响。我国当前的油气储量核算核心仍然是对于油气储量数量的核算,并在 2005 年通过发布《石油天然气储量计算规范 DZ/T 0217-2005》对油气储量的计算方法做出完整的计量规定。具体而言,油气储量的计算方法以容积法为主,在实际运用过程中,由于油气田的不同也可能采用动态法或者运用概率法这种非确定性方法进行估算[33-35]。
…………
第三章 油气储量数量及价值披露现状分析........20
3.1 油气探明储量数量及价值信息披露规定评述 ...... 20
3.2 我国三大石油公司油气储量披露实务分析 ..... 22
3.2.1 三大石油公司油气探明储量信息披露内容状况 ..... 22
3.2.2 三大石油公司油气探明储量价值信息披露状况 ..... 33
第四章 油气储量及价值信息披露及其信息的相关性研究....38
4.1 研究假设及模型设计 ...... 38
4.2 基于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 41
4.3 基于多元回归检验实证分析 ......... 44
4.4 面板数据及多元线性回归实证分析结论及对比分析 .... 47
第五章 研究结论及建议........49
5.1 我国石油行业油气储量信息披露研究结论..... 49
5.2 改进三大石油公司油气探明储量数量...... 50
5.3 本文的不足 ....... 52
第四章 油气储量及价值信息披露及其信息的相关性研究
4.1 研究假设及模型设计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三大石油公司重组上市和实施海外战略,我国石油界与外国石油公司和机构的业务来往和技术交流日益频繁,我国石油公司油气储量数量价值信息披露远多于我国会计准则的要求,这些信息的及时发布能否对证券产生应有的影响是学者和准则制定者需要了解的问题。同时,在企业拥有的储量价值已不仅仅是国家拥有的资源和财富,而是投资者潜在报酬(如果自营)和现实报酬(如果转让储量)的体现时,探究储量数量、储量价值与资本市场的关系非常必要。本文选取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三大石油公司的石油储量数量、储量价值为解释变量。据此,提出假设 H1:三大石油公司储量数量、储量价格与股价呈正相关关系。企业经营成果最直接的反映指标就是企业的每股收益,分析每股收益的大小对于企业信息的使用者而言意义重大。它决定了企业的发展潜力,处于的怎样的发展阶段,投资者根据不同的分析结果进行投资决策。因此引入每股收益为自变量,为验证前述的研究假设,引入了油气资产(OGAit)、每股净资产和期初总资产账面价值的自然对数(LNA)作为价格模型的另外三个自变量。据此,提出假设 H2:三大石油公司每股收益、油气资产与股价呈正相关关系。据此,提出假设 H3:三大石油公司每股净资产、期初总资产账面价值的自然对数与股价呈正相关关系。
………
结论
通过以上研究可以发现,油气储量价值对股价有正向解释能力,表明储量价值具有会计信息相关性。石油企业拥有的储量价值越大说明企业的资产规模越大,盈利能力更强。相反,储量数量与股价呈负相关关系。究其原因,一方面可能因为储量数量的评估结果并不能得到有效的审计,另一方面则有可能油价受国际大宗交易的影响,并非储量数量越多就意味着企业能够更好的发展,而在国际油价下跌但企业勘探成本不变或变多的情况下反而会对企业产生不利的影响。对于油气储量数量的披露问题而言,由于油气储量深埋于地下,所以对于油气储量的数量的估计具有很高的风险性和不确定性,对于其影响因素的评估是一门跨多学科的学问,它涉及地质勘探、油田开发开发、油气钻采工艺和财务会计估计等知识。油气储量数量和价值的估计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不能进行准确的核算,只能进行大概的数据分析。这从我国三大油气公司财务报告中所披露的储量数量的调整就可以看到。石油公司对于油气储量估计的调整因素主要包括对以前估计的修正、采收提升、扩边及新发现以及产量,根据这几项调整因素可以对石油公司每年的油气储量数量披露数据进行修正,由于这几项数据的不断变化,加上储量估计的主观性,运用了大量的假设和预测,导致油气储量的数据一直需要调整,提供的数据达不到信息可靠性的要求,因此只能在表外未经审计的地方进行储量信息的披露。
............
参考文献(略)
优秀会计专业论文范文篇九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作为一种既古老又现代的企业组织形式,无论是在重视“家文化”的东方还是在“契约文化”的西方,家族企业都充当着各国经济发展的重要角色,为世界经济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家族企业的古老在于它的存在能够追溯到几千年前,它伴随着商业活动应运而生,并逐渐成为各国经济重要且特殊的部分,可见人类经济史从某个角度来说是一部家族经营史[1]。追溯历史的脚印,最长寿命的家族企业创办于南北朝时期(公元 578 年),已经历一千四百多年的变迁,被誉为全球最古老的家族企业--日本大阪寺庙建筑企业金刚组。当然还有很多知名的百年老字号,如福特(1903)、保洁(1837)、可口可乐(1886)等等。同时,家族企业也是现代的,不管是过去还是未来,它都将继续发展并遍布于世界的各个角落[2]。克林•盖尔西克(1998)指出,家族企业在各国企业中的比例最保守的估计也能达到 65%-80%,即便是在世界五百强企业中其比例也能占到 40%[3]。家族企业的大量存在且快速发展,足以使其与经济领域举足轻重的地位相匹配。Neubauer(1998)认为,家族企业对各国经济的贡献水平将超过 45% -70%[4]。甚至有学者认为各国经济几乎是由家族企业支撑的[5]。根据《2012 全球家族企业调查》显示,英国家族企业创造的国内生产总值(GDP)超过了全球国内生产总值(GDP)的25%。根据《2013 福布斯》中国现代企业调查报告,2470 家民营上市公司中 711家是家族企业,其比例几乎达到 50%。根据 FEUSA 调查显示,家族企业创造的价值达到美国国内生产总值(GDP)的 57%,雇佣的劳动力也占到全国劳动力的 63%。纵观全球,家族企业占据三分天下,可见家族企业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不可忽视。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我国家族企业研究始于上世纪 90 年代后期,且家族上市公司研究对象的资料稀少,因而缺乏整体理论的构建和系统研究;而国外家族企业研究起步较早,且已取得较大成就,这就给中国家族上市公司研究带来了新的挑战。就中国家族上市公司研究而言,一方面应慎重借鉴国外家族企业的研究方法和经验,另一方面应该更多的考虑中国独特的文化和现实背景,构建适合中国家族上市公司的理论体系与研究方法,进而在增进世界家族上市公司研究的知识积累方面发挥应有的贡献。与国外相比,中国家族企业研究存在明显的特殊性:(1)“家文化”影响。李新春(1988)指出:“家文化是支撑中国社会的基础”[9];储小平(2000)同样指出“中国家文化对人心里与行为的影响是难以比拟的”[10]。尽管家文化也处在动态的变化之中,但其具有顽强生命力的核心结构依然存在,可见缺乏对中国家文化的了解与融入,那么对中国家族上市公司的研究是不完整甚至是不准确的。另外,“家文化”对家族上市公司的影响无论是在程度、性质以及方式等方面都可能与国外家族上市公司截然不同,这就意味着国外对家族上市公司的定义、理论和研究发现等都未必适合中国的家族上市公司。因此,针对中国家族上市公司的研究,应建立和发展符合中国情境的研究框架和理论体系,进行有“中国特色”的家族企业研究。这既是研究中国家族上市公司的前提,同时也为国外学者了解中国独特的“家文化”、丰富世界家族企业研究提供重要的学术价值。(2)中国家族上市公司群体尚处在成长和发展阶段。(3)中国“新兴加转轨”的独特背景与西方国家存在明显差异。对家族上市公司研究的主流理论与实证数据大都来自发达国家,然而我们认为,将这些国外家族上市公司的研究移植到中国家族上市公司时必须保持足够的谨慎。
………..
第二章 相关概念的界定
2.1 家族企业的理论基础
李新春(1988)指出:“家文化是支撑中国社会的基础”;李亦园(1988)也指出“中国文化是家文化”;储小平(2000)同样指出“中国家文化对人心里与行为的影响是难以比拟的”。可见缺乏对中国家文化的了解与融入,那么对中国家族上市公司的界定是不完整甚至是不准确的。另外,中国“家文化”对家族上市公司的影响无论是在程度、性质以及方式等方面都可能与国外家族上市公司截然不同。梁漱溟指出中国的根基在于家庭,而西方则在于个人[13]。也就是说,中国人是依靠伦理组织社会的“伦理本位”思想,而西方人依靠宗教和个人权利自由平等来组织社会的“个人本位”思想。因此,在“个人本位”的社会结构中,个人意愿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而家庭观念几乎很淡薄,一切仅以个人的厉害得失为转移而与家族的兴衰荣辱无关。中国社会则以家庭为中心,家庭伦理和家庭观念是影响决定的要素,家庭观是极重要的思想观。在这种文化背景下,家庭模式就会不自觉的应用于企业管理之中,对企业的治理产生很大的影响。
……….
2.2 界定家族企业的现实意义
家族企业在不同定义下样本的不同导致研究结果差异较大。本文在此对家族企业的界定进行讨论,希望能够揭示家族企业区别于其他企业的本质特征。李春新(2005)在访谈中发现这样的现象,即便在家族拥有 100%股权和控制权的企业里,仍有部分 CEO 认为自己不是家族企业,相反有的家族拥有股权但没有控制权,却被认为是家族企业。对此李新春进行了深入研究,搜集整理了 198 篇定义家族企业的文献,并进行归类,共整理出 21 种关于家族企业的定义。然后分别进行实证检验,其结果差异较大,有的甚至完全相悖[16]。这进一步强化了我们的观点,即必须对家族企业进行界定。缺乏这样的界定,对家族企业的研究是不一致、不可靠甚至是相互矛盾的,可想而知,其结果将会导致对家族企业的理解和预测缺乏科学性。
………
第三章 文献综述...... 17
3.1 家族控制与企业价值的相关性.... 17
3.1.1 股权结构与企业价值........ 17
3.1.2 董事高管治理与企业价值. ..... 22
3.2 国内外研究成果的比较分析........ 24
第四章 研究设计...... 27
4.1 理论基础及相关分析........ 27
4.1.1 代理理论.... 27
4.1.2 管家理论.... 30
4.1.3 董事会治理相关理论........ 31
4.2 研究假设.... 31
第五章 实证分析...... 35
5.1 数据来源与样本选择........ 35
5.2 变量定义和研究模型设计...... 36
5.3 描述性分析...... 37
5.4 相关性分析...... 42
5.5 回归分析.... 47
5.6 稳健性分析...... 51
第五章 实证分析
5.1 数据来源与样本选择
本研究主要从国泰安数据库、锐思数据库、民营数据库、公司治理结构数据库查找或计算所需数据,还有部分数据由逐一查阅上市公司年报、中国证监会网站及巨潮等相关上市公司资讯网站整理获取。由于在创业板上市的家族控制性上市公司创立时间、上市时间均比较短,企业内家族成员间关系明确,得到的数据也相对可靠,因此本研究选取我国 2013年底已在创业板上市的 380 家民营企业为初始样本,并采取两轮筛选,最终获得90 个有效数据。如图 5.1。第一轮筛选:(1)公司的最终控制者须可以追溯到家族;(2)达到或高于临界控制权的企业才可以归入家族企业范围,其他的则予以剔除。(3)在上市公司中,两名及以上的家族成员担任高级职位(董事、法人代表、经理、核心管理者)第二轮筛选:(1)剔除公司中发行 H 股和 B 股的公司;(2)不含缺失数据和ST、PT 等特殊处理或异常的公司。经过筛选,最终获得 90 家家族上市公司,作为实证样本。样本企业见附表。
………
结论
理论和实证研究表明,上市公司家族治理这一特殊治理结构存在双重代理关系,且这种双重代理关系对公司价值影响较大。进而发现家族上市公司治理的核心更倾向于第一重委托代理关系。以金字塔结构为基点进行研究,包括家族采用这种模式的动机与条件等,发现金字塔控制结构能够使家族以较低的成本获取公司的控制权,进而论证了因两权分离引发的家族股东对社会股东利益的侵害及其表现形式。另外,家族控股股东与职业经理人的委托代理冲突所引发的代理成本的高低与企业所处资本市场、司法完善程度、企业发展阶段以及社会资信系统相关的惩罚机制等环境因素密切相关。就我国家族控制性上市公司而言,在其自身发展还不够充分的情况下进入到尚不完善的资本市场,其管理能力必然受到很大挑战。加之目前我国还未形成较为成熟的职业经理人阶层和社会资信体系,第二重委托代理冲突也不容忽视。我国上市公司股权较为集中使得权利制衡机制形同虚设,公司资源极容易以家族意志为转移,形成家族对上市公司的完全控制。家族控制性股东完全有动机和能力通过与关联方交易、资产重组等方式来转移上市公司财产,损害公司利益,从而达到剥削其他股东的利益来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这种低透明度运作模式造成了公司资源的大量流失,也就是所谓的“大股东利益侵占”。
............
参考文献(略)
优秀会计专业论文范文篇十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公司的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是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最大特点。投资者投入资本,拥有上市公司的所有权,但并不直接参与公司经营管理活动,而是通过中期或年度的财务报告及股东大会等公开渠道来了解自己所投资的公司的经营管理情况,并据此做出进一步的投资决策。关乎投资者本身利益的股利分配作为公司的重要财务管理政策,当然毫无例外的也是投资者重点关注的对象。至于上市公司是否分配股利、分配多少股利,在一年之中何时分配的具体股利政策的制定就要在以下这两者之间权衡选择:一是留存于公司用于未来扩张的资金数额与当年即分配给股东的资金额之间的比例,这一比例关乎着公司的未来可持续发展;二是用于发放股票股利的资金额和用于发放现金股利的资金数额之间的比例。如果当前公司进行高额派现,那么既可以使股东获取不菲的报酬,也可以使证券市场上的股价大幅上扬,让股东除已经拿到手里的股利收益以外还能够从市场中获取资本利得,在公司的高额派现中,获取双重收益。但一味分光吃光无异于杀鸡取卵逞一时之快,只顾及当下不考虑未来。而刻意多留存少分配,保证公司积累了充裕的发展资金,却损害到投资者的投资热情也与股东愿望背道而驰。如果公司过于“一毛不拔”,最严重的后果可能会使投资者放弃投资收益转而关注投机收益,对上市公司本身和市场来说都是弊大于利。股利信号传递理论认为:稳定可预测的股利政策能够起到传递公司各个方面经营良好的信号给投资者的作用,树立正面积极的企业形象,是上市公司稳健经营的重要参考指标。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由于国外发达国家涉足证券市场的时间早一些,所以其制度规则等各方面相对来说更为规范,有关股利理论的研究也相对较为成熟。国外证券市场股利政策也包括现金股利,股票股利,财产股利和负债股利等多种分配方式,但是更喜欢以现金分红为主,根据实际情况兼顾其他,一般实行较高的支付率。因为在国外股利的支付水平是评价一个公司业绩的重要指标,较高的股利支付率也能更好的吸引投资者,因此公司制定股利政策时会特别谨慎,其分配水平往往会跟随着收益变化而变化,且其变化比收益的变化更为平滑。只有其管理者预期未来利润将增长才会增加红利的支付,反之亦然。因此,在欧美等相对较成熟的资本市场,即使上市公司的经营利润发生了很大的波动,也能够保证稳定的股利并适时增长。与西方资本市场的发展保持高度一致的是西方学者对股利政策与股价关系的研究,他们的研究理论已经较为成熟,具体来说可归为两个学派:古典学派和现代学派。一是股利理论诞生与形成阶段,在这个过程中产生的观点基本上归属为三个学派,统称古典学派:“右派”一鸟在手观点认为股利会影响企业市场价值,高股利会带动企业价值的增长;与此相反,“左派”税差理论则坚持低水平股利能够对企业市场价值起提升作用;“中间派”MM 股利无关论则秉持股利无论高或低均与企业价值没有任何关系的观点。1961 年,立足于完善资本市场的“股利无关论”(又称 MM理论)由现代财务管理理论的带头人默顿•米勒(Merton Miller)和弗兰科•莫迪利安尼(Franco Modigliani)[35]提出,认为在企业投资决策已经固定时,股利政策何种效力都不会显现出来,企业价值完全取决于资产实际盈利能力。
……..
第二章 相关理论基础
2.1 股利分配与股票价格关系的理论基础
股利政策与股票价格之间理论关系可以分为两大类:股利相关论与股利无关论。股利相关论认为:不同股利分配政策会对股价产生不同的影响,包括“一鸟在手”理论、税差理论、信号传递理论、代理成本理论和追随者效应理论。股利无关论,即MM 理论则与股利相关论的观点恰好相反,认为股利政策不会对股价产生影响。“一鸟在手”理论由 Gordon 和 Lintner 提出。此理论假设投资人极度厌恶风险,他们在放弃现在较少的股利后,未来公司可能会利用这部分资金用于投资以赚取更多的收益,自然他们就可能获取更多的股利,但他们不会为了这种可能性而冒险,他们更愿意现在就把收益拿到手,更偏好实实在在拿到手里的现金股利。因为把利润留在公司用于未来再投资项目给投资者带来的收益有非常大的不确定性,而且时间越长伴随在其中的风险越大,也就代表投资者所承担的风险越大。当投资者需要承担的风险达到他们的心理界限时,他们更乐意为那些支付高额股利的股票买单,不惜支付较高的价格。该理论认为:股票价格与股利支付水平正相关,权益资本成本与股利支付水平负相关,当公司实行高额派现时,会使投资者获得很高的安全感,使他们主动降低必要投资回报率,公司股票价格上升,企业市场价值也会提高;反之,则会增加投资者所面临的风险,他们必然要求高额的必要投资回报率,导致公司股价下降。
……..
2.2 股利分配和股票价格的内涵
配股利政策是上市公司通过股东大会或董事会的讨论,得出公司是否发放股利、发放多少股利以及何时发放股利等方面的方针和策略,属于内部的筹资决策。它所涉及的核心问题是确定支付给股东的股利与留在企业的保留盈余之间的比例关系。所以股利分配既决定了给股东支付多少红利,也决定了有多少净利留在企业,二者之间此消彼长。企业每年进行股利分配时一般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包括股票股利、现金股利、财产股利、负债股利和同时包括纯现金及纯股票股利形式的混合股利等。现金股利是上市公司通过货币形式分配给股东收益;股票股利是上市公司按照一定比例通过股票的形式向股东分配股利,也就是一般所说的送红股;财产股利是通过非现金的方式向投资人分派股利,如向股东支付上市公司所持有的其他公司的有价证券;负债股利是指上市公司由于某些原因无法支付股利时,可以通过发行票据的方式,在未来某时刻支付股利,所以也称票据股利;混合股利是指既包括现金股利形式也包含股票股利形式的支付方式。本文所研究的是纯现金股利的分配形式。
……..
第三章 我国上市公司现金股利分配现状.......17
3.1 上市公司不分配股利现象普遍存在..........17
3.2 上市公司股利分配缺乏连续性和稳定性..........19
3.3 上市公司现金股利分配水平偏低...... 20
第四章 现金股利分配水平对股价影响的实证研究.......21
4.1 研究样本及数据来源.......... 21
4.2 短期角度实证分析.............. 22
4.3 长期角度实证分析.............. 27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35
5.1 结论.............. 35
5.2 建议.............. 36
第四章 现金股利分配水平对股价影响的实证研究
4.1 研究样本及数据来源
沪深300上市公司每年的现金分红总额大约占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所有上市公司每年现金分红总额的 90%,可以看出所占比例非常大,具有非常好的代表性。所以本论文选取 2011 至 2013 年间,沪深 300 上市公司的股票交易数据为研究对象。由于沪深 300 指的成分股经常会发生变化,而本文考量的是一种连续性数据和持续性影响,基于此本文以最近一次中证指数有限公司官网公布的的 300 只股票做为初始样本(截止 2015 年 1 月 26 日),对其 2011 至 2013 年这三年间现金股利发放和股价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
(1)剔除未能 3 年连续进入沪深 300 指数成分股的企业;
(2)剔除进行中期股利分配的企业,防止中期股利政策会对股价波动造成干扰;
(3)剔除在这 3 年里采用纯股票股利,混合股利分配形式的企业,排除其他股利分配所传递信息的干扰;
(4)剔除在发行 A 股股票的同时,还发行 B 股及 H 股的所有企业,防止其他股利政策对 A 股股价产生影响;
(5)由于金融类的上市公司受到国家相关宏观调控政策的影响,并不能够真实的反应市场信息,而且资产负债有其自身的特殊性,所以剔除金融类的上市公司。
(6)剔除研究期间财务数据缺失或有效资料不完整的企业。
………
结论
本论文从短期的角度采用事件研究法,以沪深300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通过2011年、2012 年以及 2013 年连续三年间的纯现金股利支付数据,观察预案公告日之前之后各五天共计十一天的日均异常收益率和累计超额收益率变化,对我国上市公司不同现金股利支付水平对股价的影响进行实证研究;从长期的角度采用多元回归法,在加入上市公司盈利能力,发展能力,偿债能力,公司规模和股权集中度控制变量的基础上,对现金股利支付水平对股价的影响进行实证研究,得出了以下结论:现金股利分配形式能够对股价产生显著影响,验证了它有信号传递作用的假说。但与西方成熟的资本市场恰恰相反的是,我国证券市场上的现金股利有很显著的负向反应,并不受广大投资者的喜爱。直观的表现为在股利分配预案对市场公布之后,累计超额收益的持续走低。“一鸟在手”理论认为:股票的收益包括股利和资本利得,与未来的资本利得相比,人们更喜欢实实在在拿到手的股利,而非未来的风险性较大的资本利得。所以在西方成熟资本市场上,投资者更加关心上市公司的经营状况及企业价值,更偏好现金股利;而我国的资本市场上,投资者特别是散户投资者更关注的是从价差投机中获得收益,跟风现象屡见不鲜,存在较强的盲目性和投机性,对股价走势的关注远超过对公司经营情况和企业价值的关注,导致现金股利产生了非常强烈的负效应。这些表明:我国证券市场和西方发达国家证券市场还有很大距离,市场的有效性有待进一步提高。
............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