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会计毕业论文范文十篇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11784 日期:2023-07-16 来源:论文网

本文是一篇会计论文,规范的会计论文结构一般应有论文的前置部分(多数要求中英文对照)、论文的主体部分、论文的文尾三大部分构成。前置部分主要包括标题、内容摘要(或称内容提要)、关键词,主体部分包括绪论(或引言)、本论、结论,文尾部分包括致谢、附注说明、参考文献。(以上内容来自百度百科)今天为大家推荐一篇会计论文,供大家参考。

优秀会计毕业论文范文篇一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随着互联网的繁荣发展,以及智能终端的逐渐普及,国内网民数量的持续攀升,观看网络视频已经成为网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曾经高额的宽带、版权成本以及相对单一的盈利模式为网络视频媒体平台企业的发展带上了沉重的枷锁,因此在网络视频媒体行业发展的初期,大多数视频企业都处于亏损状态。但是随着行业的逐步成熟,这种情况已经得到改观。目前,国内网络视频媒体行业的产品及服务都逐渐成熟,自制内容成为内容差异化和应对版权采购成本上升的重要手段。国内典型的网络视频媒体平台有爱奇艺、腾讯视频、优酷土豆、乐视视频等,这些视频平台不仅捧火了一部部热播剧,还打造出一个又一个互联网上市企业,其创造的社会价值和平台价值带动着传统的媒体行业转型升级。 目前,传媒界对网络视频行业普遍看好,学术界对网络视频行业的关注度也在提高。从网络视频流媒体研究到网络视频版权问题研究等等,这样的论文比比皆是。显然,关于网络视频信息技术支持方面以及版权法律方面的研究已经相对成熟。然而却鲜有关于网络视频媒体平台定价方面的研究,也缺乏关于网络视频媒体平台盈利模式的经济学解释。因此,对网络视频媒体平台定价方面的研究是必要的也是亟需的。 最近几年网络视频媒体市场出现以下几个新现象:首先,视频用户付费市场在各大视频企业推动下快速增长,付费用户大增。其次,网络视频细分市场多元化发展,短视频和视频直播更是呈现四处开花之势,由此出现的网红经济也成为投资和创业的风口。第三,视频广告形式多样化,各视频企业针对广告商不同的需求,面向不同的用户群体,根据大数据实现广告视频的精准性与创新型营销,促进了视频广告的新增长。针对这些新出现的现象以及这些现象对网络视频媒体平台市场进一步的发展在理论上找到合理的经济学解释也是必要而迫切的。

.........

第二节 研究意义

从理论意义上来讲,双边市场是产业组织研究的前沿领域和最新热点之一。当前国内外学者对双边市场的研究已从纯理论研究转移到了特定行业领域的针对性研究。其中涉及平台定价方面的研究已经容纳了银行卡业、软件业、在线音乐、传统传媒业、通讯业、电商行业等多个产业。这些领域都具有明显的双边市场特性,网络视频媒体平台市场除了具备双边市场的一些基本特征之外还有一些自身的独特属性。因此网络视频媒体平台的定价策略可能会与其它双边市场定价策略不同。所以,本文通过研究网络视频媒体平台的定价策略,能够为双边市场理论研究做一个应用补充。 从现实意义上来讲,随着互联网在我国的全面普及,网络视频媒体平台的发展已经日趋成熟,其盈利模式已经开始从最初的单纯依赖广告收入开始转向多元化收入渠道。那么这些网络视频媒体进一步的发展方向是什么?平台在进一步的发展中如何通过定价策略来实现利润最大化?影响平台企业利润的因素又有哪些?本文通过引入双边市场理论对网络视频媒体平台的定价机制进行研究,希望能够为网络视频媒体平台进一步发展的方向和以利润最大化为目的的定价策略提供参考意见。

.........

第二章 网络视频媒体平台市场分析

第一节 网络视频媒体市场概述

众所周知,网络视频的播放需要独立的播放器,因此本文所述的一家网络视频媒体平台是指同一品牌下的所有可以播放网络视频的播放器的集合。以腾讯视频为例,该平台涵盖了 PC 端的播放器、移动终端播放器(腾讯视频 For i Phone版、腾讯视频 For i Pad 版、腾讯视频 For Windows Phone 版、腾讯视频 For Android Phone 版、腾讯视频 For Android Pad)以及 TV 客户端。不同版本的客户端针对硬件性能进行优化,给用户以不同的试听体验。由于网络视频媒体企业是新型传媒企业,是视频产业与互联网结合的宠儿,所以谈到网络视频媒体平台时,会涉及许多计算机科学、通讯科学中的术语以及网络视频产业中通用的一些说法的。因此需要将这些术语的含义提前在本节进行说明与解释。本文中出现的与网络视频媒体市场相关的定义还有以下这些。(一)视频内容提供商:视频内容版权拥有者,主要包括一些电视台和影视公司。通常一家平台企业会与许多家视频内容提供商合作来优化和整合平台内容。比如,我们所熟知的美国好莱坞、我国的央视国际总公司、央视电视剧制作公司、海润影视、华谊兄弟以及一些地方卫视等都是视频内容提供商。(二)视频流量提供商:即通讯运营商,诸如中国电信、中国联通、中国移动等这些提供网络接入服务,为平台企业上传和播放视频提供流量,并收取一定费用的企业都是视频流量提供商。(三)日均 UV:UV 是 unique visitor(独立访客)的缩写,日均 UV 指一个网站每天平均的独立访客数量。(四)节目偏好追投:针对特定节目类型(综艺、美剧)站内咨询(某明星的咨询)进行人群追投。内容即偏好,广告主通过这类产品可以更精准地接触到与品牌相投的受众。

........

第二节 网络视频媒体平台的发展历程及现状

美国在线视频发展历程主要从两个最成功的视频网站You Tube和Netflix的发展来简要了解。 You Tube 公司成立于 2005 年,最初是在餐厅里为用户提供下载、观看以及分享短片或影片服务的一个平台。成立后不久,You Tube 就宣布其商业模式是以广告为基础,该公司认为免费的内容和优质的服务是为了吸引更多的广告从而获得更多的广告收入。那么从双边市场理论方面来讲,You Tube 在其创立的初始阶段,就制定了依靠双边市场独有的交叉网络外部性来进行倾斜式定价并依赖广告收入进行发展的策略。2006 年 11 月谷歌收购了 You Tube 公司,随后,You Tube与环球影片、时代华纳、哥伦比亚广播公司达成内容授权保护协议,消除了可能被追究侵权内容而进行的法律诉讼的风险。2008 年,Y

ou Tube 与米高梅、狮门娱乐和哥伦比亚广播公司达成协议,协议规定允许 You Tube 在美国网站内播放完整的电视剧与电影。2009 年开始与电视台签约,全面布局并丰富视频内容,与超过60 家公司合作,上传 4000 多个完整的电视剧。2011 年 3 月 You Tube 收购网络视频内容提供商 Next New Networks。自此 You Tube 在网络视频播放方面的产业链纵向一体化布局已经基本完成。2011 年 4 月开始推出针对内容按次收费新功能,从此步入用户收费时代。虽然 You Tube 还涉及在线音乐业务,但与本文研究内容不相关,因此不再赘述。此外,还值得一提的是,由于政治、宗教及内容方面的原因 You Tube 遭到过许多国家审查不通过的问题,目前在中国大陆仍处于封锁状态。

............

第三章 网络视频媒体平台企业定价模型 ....... 24

第一节 垄断市场结构下的定价模型 ....... 25

第二节 双寡头市场结构下的定价模型 ............. 28

第三节 本章小结 ......... 38

第四章 案例分析 ....... 41

第一节 网络视频媒体平台企业的生态图谱 ..... 41

第二节 网络视频媒体平台用户定价分析 ......... 42

第三节 网络视频媒体平台广告定价分析 ......... 44

第四节 发展建议 ......... 48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0

第一节 结论 ....... 50

第二节 展望 ....... 50

第四章 案例分析

案例分析法是一种对案例对象进行分析,得出该类对象的一般规律和特征的研究方法。适用于补充、完善某一观点和理论。本章就采用这种方法对网络视频媒体平台定价问题进行进一步的研究与分析,希望通过对所选平台进行深入研究,可使得本文理论研究的结论更加完善。在本章首先通过构建网络视频市场的生态系统图谱来对网络视频媒体平台有一个全面的把握,然后以爱奇艺为例主要分析平台企业的定价策略,并与其他两家企业定价策略进行比较分析。最后基于平台企业的定价策略,对其未来的发展给出个人建议。

第一节 网络视频媒体平台企业的生态图谱

网络视频媒体平台作为网络视频行业的主体之一,其运作机理、上下游企业及相关联产业间的相互联系是具有一般性特征的。了解这些联系这有助于我们更清楚了解视频媒体平台和把握其在未来的发展方向。借鉴生物学中生态系统的概念,如果以网络视频媒体平台为中心构建一个生态系统,那么这个生态系统应包括以下几个主体:1、网络视频媒体平台。2、内容监管机构 3、支持服务提供者。4、内容提供者。5、广告服务提供者。如图 4-1,就是以网络视频媒体平台企业为中心绘制的生态图谱。 通过生态图谱可以很清晰的看到平台企业的日常运作需要四个方面的支撑:其一,内容提供,内容提供者提供的内容包括传统内容和网生内容⑥两个方面的内容,传统内容提供者有 CCTV、华谊兄弟、地方卫视、制片厂等,网生内容提供者有个人用户、暴走漫画、万合天宜等。其二,内容监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负责对网络视频内容的监管。其三,支持服务。支持服务包括支付手段、技术手段、数据支持、通讯运营、设备。支付工具有支付宝、微信钱包,提供技术支撑的企业有 Arc Soft、CC 视频、Chips Media 等。提供数据支撑的企业有易观智库、IBM 等。提供设备的企业是我们所熟知的各大手机制造商、电脑、电视的制造商。提供通讯运营服务的企业有中国电信、中国联通、中国移动等。其四,广告服务。广告代理机构、DSP、广告交易平台、广告监测机构共同构建了网络视频平台广告服务系统。广告代理机构有 WPP,上海奇星广告公司等;DSP⑦(Digital Signal Processing)类的企业有云联传媒、品友互动、易传媒等。交易平台有百度、广点通等。广告监测平台有秒针系统、CTR、Nielsen 等。

.......

结论

本人通过对网络视频媒体平台定价策略进行研究,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网络视频媒体平台具有典型的双边市场结构。双边用户(广告商与消费者用户)之间存在明显的交叉网络外部性,其中消费者用户对广告商具有正的交叉网络外部性,广告商对消费者的交叉网络外部性与广告商发布广告的方式有关。双边用户中的交叉网络外部性要通过网络视频媒体平台间接发生作用。网络视频媒体平台对两边用户的定价显示了双边市场价格结构的非对称性。

第二,通过网络视频媒体平台定价模型的构建与推导,发现虽然网络视频媒体行业的网络外部性很强,但是基于平台企业自身的一些属性,是不可能形成绝对垄断的市场结构的。用户付费方面,内容差异化程度较低时网络视频媒体平台用户单方付费的定价策略与平台间内容差异化程度相关,内容差异化程度较大时,用户付费定价策略与平台提供内容质量相关。广告付费方面,厌恶型广告比例较高时,平台企业有降低这个比例的内在激励,会增加无差异型广告数量,或相对减少厌恶型广告数量。厌恶型广告比例较高时,平台企业失去降低这一比例的内在激励。企业会同比例增加两种类型广告数量。并且两种情况下广告付费的定价策略都与消费者与广告商的交叉网络外部性相关。

第三,通过对爱奇艺、腾讯视频、优酷三家网络视频媒体平台企业进行案例分析发现,三家平台企业对有广告的视频内容都采用了双边用户交叉互补的定价策略,即对广告商收费而对消费者用户免费的定价策略,并且三家平台企业的定价基本相同,与模型所推导出的结论基本吻合。目前,三家平台企业都在培育用户付费市场,致力于打造独家网络剧,以提高平台间视频内容差异化程度,并且用户付费的定价方法及价格高低基本相同,也与模型所得结论基本吻合。对比发现,网络独播剧的质量远不如传统版权剧,这也说明了目前我国网络视频媒体平台用户付费还处于第一个阶段。未来用户付费的发展方面,平台企业将从致力于提高平台间内容差异化程度转向提高视频内容质量。

.........

参考文献(略)

优秀会计毕业论文范文篇二

1. 绪论

1.1 论文研究背景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随之而来的是对生态的破坏,对资源的无度索取,全球范围内,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森林覆盖率降低,土地沙化,大气污染,水污染等问题层出不穷,严重威胁着人类赖以生存的空间。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经历了超高速发展的阶段,大部分 GDP 的增长是靠高能耗,高污染产业拉动的,但在经济腾飞的同时,随之产生的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更为不容乐观。根据《2016 中国环境状况公报》调查数据显示,对全国范围内 161 个城市开展空气质量检测,其中仅有 10%的城市空气质量达到国家要求,90%的城市空气质量超标,超标率高达九成。我国空气污染形式依然严峻治理雾霾道路任重道远,空气污染,水污染的事件还在不断发生,又有“镉大米”,“重金属蔬菜”等由于土壤污染危害食品安全的现象频发。然而这些问题的背后大多是因为企业无节制地索取资源的同时又排放出超过了生态环境所能负荷的污染物所导致的。 在国务院发布的“十三五”规划纲要里,与前几个五年规划不同的是,首次提出了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的目标。为了强化绿色发展理念,执行严格的环保制度,在改善空气质量和地表水质量方面制定了相应的指标。政府将从设计、原料、采购、物流、回收等全流程强化产品全生命周期绿色管理,推动绿色生产,打造绿色供应链,全面推进绿色制造体系建设。因此,在当前形势下,保护生态,改善自然环境是我国的重要任务之一。 经过各国实践研究表明,采用一定的经济手段来改善生态环境是十分有效的。环境会计就是以保护环境为目的而产生的一种经济手段。而环境成本作为环境会计中最重要的一环,环境成本支出的多少与其他环境要素都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对于企业财务绩效影响最大,也是目前环境经济政策制定过程中最重要的信息。虽然现行的会计制度将部分环境成本纳入核算范围,但是由于很多环境成本被忽略,因此其核算内容还是远小于企业应当承担的环境责任。如果能够企业在环境成本核算问题上自成体系,严格规范,使环境污染企业为其造成的污染付出相应的经济成本,将成为提高环境质量和改善环境问题方面的一剂良方。

.........

1.2 论文研究意义

本文通过对企业环境成本核算体系构建的研究,帮助企业确认并量化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的直接或间接的环境支出。使企业通过核算环境成本来控制其对环境产生的影响,最终达到保护环境,改善生态环境的目的。不管是对社会还是对企业自身来说都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企业先行会计中对环境成本核算方面存在着很多不足之处,除了核算内容不全面之外对环境成本的账务处理和分配方面也存在很大的问题。企业将环境成本简化处理过多计入期间费用中,导致产品成本的信息不完全,无法反应产品的真实成本,而且在环境成本披露方面过于简单随意等。因此完整的环境成本核算体系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现行会计在环境成本确认、计量、报告中的不足,有助于企业更好地控制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所产生的环境成本。 环境成本按照责任主体不一致可以划分为内外两个部分。其中内部环境成本是指由企业自身负担的环境成本,外部环境成本是本应由企业负担却转嫁给其他企业或社会承担的环境成本,比如生产过程中造成的大气污染、水污染等,建立环境成本核算体系可以将这些外部污染成本内部化,有助于减少环境外部不经济性从而改善环境。

...........

2. 企业环境成本概述及相关理论基础

2.1 环境成本概述

由于环境成本的研究还没有成为主流,很多理论还在探讨阶段,目前国际上没有对环境成本的内涵和分类并做出统一的定义和标准。例如,联合国在《环境管理会计—政策与联系》报告中提出了环境成本的概念,认为环境成本是与破坏环境和环境保护有关的全部成本。荷兰国家统计局(CBS)将环境成本定义为企业为预防对环境造成负面影响所采取行动的成本,并且行动的目的不得涉及劳动者的安全或其他安全因素。这一定义的范围较窄,仅涵盖了企业依然处于被动的环境管理时所发生的环境成本,忽略了企业因追求环境收益时而主动采取环保措施时发生的成本。现在国际上较为具有影响力的界定是联合国国际会计和报告标准政府间专家工作组(ISAR)对环境成本给出的定义[20]:以对环境负责为宗旨,为了控制企业活动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而主动或被动采取的措施的成本,还有因企业执行环保目标和要求所发生的其他支出。 在此基础上,本文将环境成本描述为:企业为消减或者修复在生产经营中产生的环境影响,以及为达到一定的环保目标而采取的一系列措施所发生的各种耗费。 基于不同的立足点,环境成本有各种不同的分类,以下是几种有代表性的分类观点。 按照环境责任主体的不一致可以分为内部环境成本和外部环境成本。内部环境成本是指明确由企业承担的环境成本,比如企业的排污费,绿化费或者由于环境污染所承担的赔偿费用以及相关罚金等。外部环境成本,则是由企业对环境造成的不良影响未由企业负担而转嫁给社会负担的环境成本。 按照时间范围的不同,可以分为过去环境成本、当期环境成本和未来环境成本。过去环境成本是为了治理和补偿过去导致的环境损害所产生的支出。当期环境成本是为了治理和弥补当期导致的环境损害而的发生的当期费用。将来环境成本则是为了预防未来可能导致的环境损害而计提的环境准备金。

.........

2.2 环境成本核算的基础理论

可持续发展理论是在环境问题已经威胁到人类有限的生存空间,阻碍了社会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下产生的,是对传统发展观的修正和反思。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概念是指人类当前的发展既满足当前需要,也要满足人类后代繁衍生息的需求。具体来说主要体现在经济、生态、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这三个方面。首先,在经济可持续发展方面,改变过去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发展模式向集约型、环保型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以实现经济的永续发展。其次,在生态可持续方面,要平衡社会发展与环境承受能力,使人类的发展不超过环境承受能力。最后,在社会可持续方面,发展的本质应该体现在给全人类提供一个更高质量的、更美好的社会环境。 环境会计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经济手段之一。根据可持续发展的观点。生态环境是经济发展的基础。只有将人类对资源的耗减以及环境质量的下降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切切实实的反映在经济价值核算中才能够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可持续发展。但是传统会计的成本核算中只包含了那些已经发生的,可货币化的成本,并没有将企业对资源和环境的损耗纳入核算范围中。因此建立环境成本核算体系,对于企业来说可以更加全面的揭示企业的经济活动给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使企业更好的肩负起社会责任,在日常的生产经营过程中加强清洁生产,建立绿色生产线和绿色供应链,降低各环节的环境成本,从源头上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

3.企业环境成本核算的现状分析 ...... 12

3.1 现行会计核算中对环境成本的处理 ..... 12

3.1.1 在环境成本的核算内容方面 ...... 12

3.1.2 在环境成本的账务处理方面 ...... 12

3.2 现行环境成本核算中存在的缺陷分析 .......... 12

3.3 上述缺陷原因分析 ..... 14

4.企业环境成本核算体系的构建 ...... 15

4.1 环境成本的确认 .......... 15

4.2 企业环境成本的计量 ........... 16

4.3 企业环境成本的会计处理 ............ 21

4.4 企业环境成本的归集和分配 ........ 23

4.5 环境成本信息披露 .... 25

5. 案例研究——以民丰特纸为例 ............. 28

5.1 企业概况 ............ 28

5.1.1 民丰特纸发展概况 .... 28

5.1.2 民丰特纸环境成本核算现状 ...... 28

5.2 环境成本核算体系在民丰特纸中的应用 ...... 29

5.3 本章小结 ............ 43

5. 案例研究——以民丰特纸为例

造纸业在全世界范围都属于重污染、高消耗的产业。《2015-2020 年中国造纸行业深度调研及前景预测报告》报告中指出,在世界范围内造纸工业废水都是重要的污染源。根据环保部门统计,2015 年造纸业废水排放总量占所有产业废水排放总量的 18%,COD 的排放量占总量的26%,在所有被调查产业中居首位。基于这种背景下加强造纸产业建设绿色供应链显得非常必要。因此,本文选取了民丰特纸作为研究对象,深入了解企业的运行情况,收集该企业生产经营中消耗的各项资源、排放的废水、废气、固体废弃物等数据,针对各阶段发生的环境成本进行确认、计量,并采用了基于生命周期的作业成本法将当期发生的环境成本分配到该企业不同类型的纸产品中。

5.1 企业概况

民丰特种纸有限公司创立于上世纪二十年代,公司地址位于浙江省嘉兴市。企业总股本达到 35130 万元,在职职工约 1600 人。拥有世界上先进水平的造纸设备和相关配套水、电、汽、机械加工、造纸污水处理设备等辅助设施,设有省级技术研发中心,是国家大型特种纸综合性企业之一,致力于技术含量高的特种纸研发生产工作,公司主导产品有:卷烟纸及与卷烟配套用纸、工业特种纸、描图纸,年产量达15 万吨。民丰特纸自“十五”以来淘汰了多条落后的生产线,公司现拥有造纸生产线13 条,公司已得到了 FSC 森林认证,公司的产品从设计、研发到生产每个阶段都通过了ISO14001 环境管理体系。 民丰特纸现在有三条废水处理系统。废水经废水处理回用系统处理后,大部分在生产中循环利用,小部分用于浇灌厂区的绿化及景观。入网的废水经污水处理系统处理达到排放标准后,进入嘉兴市污水处理公司的污水处理系统中,进行集中处理和排放。民丰特纸共有六台燃煤蒸汽锅炉,蒸发量均为35 吨/时,所有锅炉烟气通过 1 根80 米高的烟囱排放[49]。

...........

结 论

本文通过构建企业的环境成本核算体系来弥补传统会计核算中对环境成本核算上存在的诸多不足,能够为企业提供更加完整、全面的环境成本信息,便于管理层对环境成本的管控。本文运用与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方式对民丰特纸的环境成本进行了确认、计量、分配、报告进一步论证了环境成本核算体系的可行性。以下几点是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

(1)本文按照环境成本的性质的不同可以将其分为:环境损害成本、环境治理成本、环境预防成本、环境管理成本四大类。对环境成本做出界定和分类可以防止在核算中遗漏了某些环境成本因素,弥补目前在环境成本核算在内容不完整问题上的不足。

(2)在企业环境成本的账务处理方面,为实现环境成本核算与现行成本体系更好的融合,按照是否与产品成本有关设置了独立的环境成本科目,增设一个成本类科目“环境成本”和两个损益类科目“环境费用”、“环境损失”,来将环境成本从一般的成本费用中区分开来,实现环境成本的单独核算。

(3)在环境成本的归集分配方法的选择方面,认为在本文介绍的三种方法中,基于生命周期的作业成本法是在企业的环境成本进行归集分配方面较为理想的方法。该方法综合了其他两种方法的优势,一方面延伸了环境成本的核算范围,另一方面又对环境成本按照成本动因在产品中的正确分配提供了指导。

(4)通过民丰特纸为例,检验了构建的环境成本核算体系在实践推广中的可操作性。对民丰特纸的原料获取阶段和生产阶段的环境成本进行确认、计量,并且在各类产品中进行分配,最后编制了独立的环境成本报告,分析企业的环境绩效,并提出针对性建议。 本文写作虽然已经完成,但对环境成本核算的研究依然是未来具有现实意义的研究方向。由于受到了本人学术水平和数据收集的限制,论文中还存在着很多不完善的地方,由于造纸企业生产工艺复杂、产品种类较多、数据难以获取的影响,本文只考虑了环境成本在产成品中的分配,分配方法还不够全面、成熟而且在环境成本的计算方法上可能不够完善,得到的结果不够准确。对于这些不足,笔者将继续在未来的工作中进行不断地改进和完善。

.........

参考文献(略)

优秀会计毕业论文范文篇三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21 世纪以后,美国发生过一系列重大财务舞弊案,但是类似财务事件似乎没有停止,在 2012 年,发生了“嘉汉林业”资产虚空欺诈案;2014 年,出现了万福生科的造假案;2015 年,再次爆出神开股份公司连续三年账目造假。因为不当的审计报告,部分投资者受了经济损失,同时人们也对审计师的信誉产生了质疑,那么在这些类似的审计情况中审计师的失职以及作用何在?与此同时,财务审计市场要求会计师在降低相应成本的同时,提高工作效率,这就使得社会对审计师提出更多的要求。正是这一系列的财务舞弊案让企业的治理层对独立审计要求越来越严格,对审计报告的需求也是日趋“多元化”。审计报告是审计最终成果的体现,同时也是审计风险的最终储备库。使得独立审计处境十分艰难,风险也越来越普遍。这也充分表明,多年来世界各国独立审计一直普遍沿用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1983 年提出的审计风险关系模型(AR=IR×CR×DR),还是国际审计和鉴证准则委员会(IAASB)2003 发布审计风险准则中描述的新模型(AR=MMR×DR),都与动态的、多元的审计风险评估的客观实际需要有较大差距。换言之,过去和现行的审计风险关系模型为世界各国开展风险导向审计做出思想指引,但就其考虑的风险评估环节和识别的风险要素范围而言,都不能真正适应和全面满足现代审计风险评估需求,尤其是我国审计风险评估的需要。审计准则和内部控制指引一样,其最大功能是指引审计组织、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遵循统一规范,加强行业和执业自律,旨在降低审计风险,减少审计损失和避免审计失败。作为审计管理规则,并不要求强制执行,而是完全靠自觉遵守。尤其是准则中未予规定或者规定与事务所客观实际不相吻合时,审计执行主体可以因事制宜地调整实施。调查发现,截至 2015 年 9 月 30 日,本年移交到财政部的 97 家存在重大违规的会计师事务所中,做出明确处罚决定的有 65 家,这些被处罚的事务所及相应审计失败的案例表明,注册会计师对准则规定的审计风险要素体系及其关系模型并无异议,应用也似乎得心应手,但测度的审计风险与实际风险水平往往脱离。究其原因,就在于中西方文化和审计环境差异所导致的国内审计对审计风险要素认识停留于概念表面,错误认为重大错报风险和检查风险是不可动摇的两个固定变量;同时,应用的指标评估方法和模型运算过程也过于简单化,多以“估计”替代数学论证。可见,立足中国文化铸就的思维逻辑方式和审计环境,针对本土化审计应用需要,研究优化审计风险模型应用问题,其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巨大。为此,本文确立此命题开展探索研究。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由于时代的进步,作为独立第三方审计模式的不断改变,相应在审计过程中产生了不同的审计风险要素,这就使得更多审计风险关系模型的产生。现在已经有不同审计风险模型,但是相对的角度不同,都或多或少的有不能涵盖的方面,本文通过提出基于审计程序的全要素审计风险结构体系,优化和健全现行审计风险要素,构建适于本土化需要的审计风险关系模型,努力完善审计风险关系模型,并开展应用性检验,为 CPA 开展独立审计提供有效的审计风险测试模式。通过研究,将健全审计风险要素,调整审计风险关系结构,构建更适应我国本土化审计风险控制的审计风险模型,从而完善审计风险理论体系,提升我国审计在国际审计理论研究的学术地位;同时,可以为 CPA 提供一套便于实践操作的审计风险关系模型公式,为CPA 正确应用审计理论武装审计实践行为,促进我国正确实施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提高审计的质量奠定理论基础,并为今后持续开展审计风险理论与风险导向审计实践研究抛砖引玉。

........

2 现行审计风险关系模型及其局限性

2.1 审计风险含义

根据 2010 年 11 月 1 日财政部发布,并从 2012 年开始实施的《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CSA)》(财会[2010]21 号),其中第 1101 号——注册会计师的总体目标和审计基本要求之第 13 条规定:审计风险,是指当财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时,注册会计师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但不包括审计师错误地认为财务报表含有重大错报的风险。审计风险取决于重大错报风险和检查风险。

........

2.2 现行审计风险关系模型

随着上市公司报表舞弊普遍化和日益隐蔽化,源于会计报表的问题给外部审计带来的风险不断加剧。为治理审计风险环境,降低被审单位经营环境,弱化内部控制助推会计信息虚假所造成的审计危害,国际审计和保证准则委员会(IAASB)于 1979 年发布了以固有风险为基础的传统审计风险关系模型,确定了传统审计阶段审计风险包括固有风险、控制风险和检查风险等三种类型,其风险模型为“审计风险=固有风险×控制风险×检查风险”,其中固有风险与控制风险的乘积等于重大错报风险。随着国际财务准则变化和上市公司业务日趋复杂以及趋利化倾向日益加重,企业虚报、瞒报财务数据现象不断加剧,CPA 对含有重要错误的财务报表,发表审计意见的风险逐渐占据主流,于是 IAASB 于 2003 年重新修订了审计风险关系模型,并从 2004 年 12 月 15 日起实施。新审计模型为: 审计风险=会计报表重大错报风险×检查风险 式中表明,重大错报风险和检查风险均同审计风险正相关,CPA 注重合理评估识别重大错报风险,是减小检查风险水平的前提。虽然重大错报风险是财务报表在审计前存在重大错报的可能性,但因其对 CPA 进一步实施审计测试程序具有十分重要影响,是对审计检查风险的预见性提示。学术界普遍认为,CPA 注重合理评估识别会计报表的重大错报风险,是减小检查风险水平的前提。CPA 只有将风险导向逆势前移,追溯到影响会计报表形成的被审单位内部控制背景、治理结构、管理责任、账户余额真实性、会计核算资产处理方法正确性等层次,才能有效识别并合理评估重大错报风险,为正确实施测试程序和方法提供依据[26]。

..........

3 本土化视角的审计风险关系模型优化改革 ..... 11

3.1 审计风险关系模型优化改革的必要性 ............. 11

3.2 审计风险关系模型的本土化认识 ........... 11

3.3 审计风险要素关系 ..... 14

3.4 基于本土化视角的审计风险关系模型优化 ..... 15

3.5 审计风险关系模型优化评价 ......... 16

3.6 本章小结 ........... 16

4 本土化视角的审计风险关系模型应用 ............. 19

4.1 本土化审计风险关系模型应用步骤 ....... 19

4.2 本土化审计风险关系模型应用要求 ....... 20

5 博实事务所应用本土化审计风险关系模型 ..... 23

5.1 博实事务所简介 ......... 23

5.2 博实事务所受托审计情况 ............. 23

5.3 YS 公司审计实施 ........ 24

5.4 审计报告评价意见 ..... 26

5.5 审计风险测度模型应用比较 .......... 27

5.6 博实事务所运用优化审计风险模型建议 ......... 30

5.7 本章小结 ........... 31

5 博实事务所应用本土化审计风险关系模型

5.1 博实事务所简介

博实会计师事务所有限公司,是一家民营(合伙)会计师事务所。公司位于鸡西市鸡冠区,于 1998 年 6 月在鸡西市工商局注册设立,为合伙资企业,注册资本 100 万元,其中合伙人甲投资 50 万元,乙投资 30 万元,丙投资 20 万元。其主要经营范围包括承办各类审计、验资、会计咨询和会计服务及其他法定业务。公司总资产为 219 万元,其中固定资产为 183.17 万元。现有在职员工 17 名,其中注册会计师 11 名,注册评估师 3 名。自2004 年以来,先后承担了两家在境外(新加坡)上市企业——鸡西市天圜胶原蛋白有限公司和虎林碧港淀粉股份有限公司的会计报表审计业务,并接受农垦牡丹江管理局内多家企业的验资、税务咨询和会计代理记账、报税等业务,年营业收入 500 万元左右。 作为合伙制企业,合伙人分工是一项重要工作。依照公司合伙投资协议和合伙人决议,事务所主任即法人代表由最大股东甲担任,负责公司全面管理、财务审核、承揽业务谈判和《审计业务约定书》订立;第二大股东乙负责公司具体指挥审计项目和执业注会安排、审计报告审核和报告使用跟踪;丙负责培训、财税咨询、会计代理、企业清算管理等业务工作。按照合伙协议约定,主任负责对外签订审计业务约定书、送达审计报告和执行监控工作,相关责任要求为:项目谈判和《审计业务约定书》签订、履行应严格把握价格利润空间并确保资金回收能力,其成功保证率务必达到 95.5%以上;审计报告撰写和使用跟踪无事故率最低 80%。

.........

结论

审计风险应源自审计责任,且必然具有可操控性。多年来,国际国内习惯于将审计对象即会计报表自身所存在重大错报作为审计基础风险,但这并非将本属于审计上游的会计风险转移或递延给审计承担。从本土文化深入分析得出:1.合约风险是审计开始前可能产生的影响审计最终效果的风险;2.按照审计程序得出的审计风险要素群,能更全面的评估审计风险;3.基于本土化视角而构建的全要素审计风险体系,进一步丰富相关可控的风险要素,使审计风险关系模型更加完善和健全。这样,既可以促进 CPA 认真、细致、周密地考虑风险存在环节和类型,便于其积极设立风险控制点和风险值,从而使我国的风险导向审计尽量做到无风险或实现审计组织可忍受的风险水平。 研究过程中,曾考虑到实务中需将模型的因变量——审计风险转换为自变量应用,从而拟作出应对审计风险进行要素结构的细化分解的审计应用理论假设,也就是将审计风险按照其产生分布环节分解为合约风险、测试风险和报告风险等作为研究的逻辑起点。但鉴于审计风险与其构成要素的相关关系已经是国际国内公认的无需证明的“当然之理”,按此假设开展研究容易陷入理论误区,而且限于研究精力和学术水平也难于有所突破和创新,寄期望在今后工作中深入学习和认真钻研来完成此项研究任务。

.........

参考文献(略)

优秀会计毕业论文范文篇四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全球首个证券交易所建立于 1773 年的英国伦敦,直到今天,证券交易市场以及上市公司已经有 240 多年的历史,其存在和发展为各国的经济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中国首个证券交易所在 1990 年的上海建立。我国证券交易市场虽成立很晚,只有 20 多年,但发展迅猛。创业板市场自 2009 年 10 月 23 日在深圳交易所挂牌上市以来,短短的的几年间发展十分迅速,受到了各行各业的广泛关注。创业板市场在业界称为第二股票交易市场,与传统的主板市场以及中小板市场相区别,特指为有发展潜质的中小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在主板市场之外提供融资渠道的交易市场,不仅解决了此类企业筹措资金较为困难的问题,同时也给资本市场提供了良好的投资途径,这使得创业板市场在资本市场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位置。 国内创业板市场的出现和极其快速的发展是在我国经济现行的时代背景下从不同侧面满足市场需求的结果。第一,我国经济量的积累引发了质的改变,其模式也在逐渐由粗放型经济发展向集约型经济发展转变。大量的新型技术如雨后春笋般出现,知识经济的兴起影响了很多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很多新生的企业因此而迅速成长。第二,自从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加快了追赶世界领先经济体的脚步。贸易平等为经济发展带来新的发展契机的同时,也带来了竞争的加剧。美国纳斯达克市场的发展,为全球的股市运作和发展提供了一个成功的范例。大型企业的缓慢发展和中小企业的不断快速发展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创业板市场的开放成为适应市场发展的必经之路。第三,风险投资产业在世界各发达国家已经日渐成熟,然而我国风险投资业虽然已经诞生十年左右,但其集资途径抑或投资规模,仍然有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现已成为我国风险投资产业的发展障碍。创业板市场的出现为风险资本提供了广泛投资与谨慎退出的机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这个问题。第四,国家政策与方针对高新技术产业的快速成长起到了纲领性的作用。胡锦涛总书记在 2006 年提出建立创新型国家,政府高度重视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为创业板市场的出现和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

1.2 文献综述

公司绩效是评判上市公司发展情况的核心指标,而公司的股权结构对公司绩效通常有很大影响。要探讨公司的股权结构对公司绩效的影响,有必要从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着手。本章首先梳理国外学者相关理论的发展脉络,然后回顾国内学者对国内主板市场以及中小板市场的研究情况,最后总结近年兴起的创业板的相关结论,从而得出当前研究成果的局限和不足,并提出本文的研究思路。 股权结构对公司绩效影响的研究由来已久,国外学者针对此课题进行了充分的理论和实证研究,然而建立的模型却不尽相同,结论也并不一致。关于二者之间影响的描述,最早由 Berle 和 Means 于 1932 年在《现代公司与私有财产》中提到。书中提出,股权如果过于分散将降低股东个体对管理者监察的意愿;相反,适当的集中股权能够激发外部股东对管理者检查的意愿。因此,他们认为:当股权集中度处于合理范围内时,股权集中度这一因素能够有效正面作用于公司绩效。持类似观点的还有 Jensen 和 Meckling(1976),他们认为:当公司内部人士买入公司股份的时候,为了使手中的股份变得更有价值,公司内部人士会尽力提高公司业绩;反之,若公司的内部人士没有买入公司股份,或者持股较少时,公司人员提高公司业绩的能动性也很低。也就是说,公司业绩受到公司内部的持股比例的影响,公司内部持股比例对于公司绩效有正向激励作用。然而,在这一问题上,也有人持有不同的结论。Fama(1988)和 Jensen(2003)认为公司管理人士买入少量公司股份时,会受到其他股东的严格监管从而制定出符合股东群体最大利益的决策,而当管理人士持有较多公司股份时,则会制定出符合自己最大利益的决策,使得公司股份的价值下降。这个过程是公司股权结构自身博弈的结果,与公司绩效无实际联系。Demsetz 等人通过分析由美国 1980年 511 家大型上市公司组成的样本实例,结果表明:公司股权结构的集中程度与公司绩效无实际的关联特性。支持他的观点的学者还有很多。

..........

第二章 理论研究

2.1 股权结构概念

股权是股东基于在公司中的地位而主张的权利,也就是公司股票持有者按照拥有股票的比例所应承担的责任权利与获得的相应的权益。上市公司中股份持有者具有不同的性质,在上市公司的总股本中,不同性质的股份持有者所占比例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权利义务关系就是股权结构实质。对于上市公司而言,上市公司治理结构与股权结构密不可分,股权结构对于上市公司治理结构起到基本铺垫作用,换言之,股权结构能在很大程度对上市公司组织构架产生深刻的影响,影响其公司治理结构,而公司治理结构能够具象表现股权结构运行。 在我国,学术界普遍认可股权结构包括股权性质,股权集中度与股权流通性,通常主要考虑因素为股权性质与股权集中度,两者从不同侧面反映股权结构。股权性质重点指股东的身份与背景,是股权结构的具体表现形式。按照是否流通可分为流通股与非流通股,更为普遍的区分方法为按照股东身份进行分类,股东身份包含国家、法人、公众与境外投资者,并且以前三者为主,根据相应的持股比例,称为国家股、法人股与流通股。作为股权结构另一维度的股权集中度,其通常情况下由前几大股东持股比例取和来表示,其一般性的表征除了前十大股东持股比例之外,还包括前五大股东持股比以及第一大股东持股比和高管持股比。最为常用的是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并由此数据将上市公司区分为不同的控股类型,共分为三类:上市公司股权相对制衡、上市公司股权高度分散以及上市公司股权高度集中。所谓上市公司股权高度分散是针对上市公司中不具有绝对统治权的股东,最大股份持有比在 20%以下,且大部分情况下,股权高度分散的公司,其所有权和经营权是基本分离;上市公司股权相对制衡指的是上市公司存在大股东,但大股东不具有公司绝对控制权,第一大股份持有者所持有比例在 20%与 50%之间;上市公司股权高度集中指的是上市公司存在大股东,并且大股东具有公司的绝对控制权。此类型公司中,第一大股份持有者所持有比例在 50%以上。在研究中一般采用 H 指数与 Z 指数量度公司的股权集中度。H 指数:首先对前 n 大股份持有者所持有比例求平方和,在取平方后能够使原有持股比例的差距被体现的更为明显,H 指数距离 1 越近,表明上市公司中前 n 大股东所占有的公司份额差距越显著。

.........

2.2 公司治理理论

公司治理目的是合理利用投资者资产进行价值增值,同时带给投资者投资收益,主要途径是通过规范企业管理达到上述目的。在公司治理的过程中,管理者拥有战略决策权与经营管理权,然而,出于对自身利益的考虑,管理者在经营公司过程中有可能做出损害公司及全体股东利益而有益于自身的行为与决策。那么为了上市公司健康持续发展,需要不断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提高公司治理效率。公司治理机制包括激励机制、监督机制、收购兼并机制和代理权争夺机制,具体包括两类:上市公司在资本市场上通过产品、人才、科技竞争以实现对公司管理层的有效管理;或者,由董事会任命并监督经理人进行公司治理,以期公司的良好发展。 全世界上市公司中,治理模式占统治地位的为以下几种:日德治理模式、英美治理模式以及家族治理模式。日德、英美与家族模式都有其自身鲜明的特点。日德模式中,上市公司控制权一般在商业银行与财团手中,总股本中散户持有的流通股相对较少,公司股权集中度相对较为制衡。以商业银行与金融财团为代表的董事会通过对职业经理层有效约束与适度激励促进公司的合理经营;英美模式的基础为发达的资本市场,流通股比例较大,股权集中度低,上市公司监管主要来自市场,股东通过股权比例得到相应控制权,各股东通过股东大会将公司经营权下放到董事会,董事会通过对经理层激励与监督进行管理,使上市公司获得良好长期有效收益,以满足股东价值最大化。家族模式多应用在家族式企业中,并且中国创业板上市公司起步较晚,启动资金多由家族与朋友投资,在管理模式上与家族式企业类似。家族企业中,公司所有权与经营权都在家族成员手中,多为自我激励与约束,公司决策与治理相对家长式。 上市公司所处的市场环境不尽相同,并且受着自身民族文化与风俗的深刻影响,在管理模式上也各有侧重,并且每种模式下都有辉煌的企业成功案例,难以评价管理模式的孰优孰劣,只要是上市公司采用的治理模式符合经济、政治、文化的要求,能够有效促进公司健康长效发展,所采用的治理模式就是合理的,对于上市公司,合理的治理模式就是最优治理模式。在理论层面,世界范围内众多学者对于公司治理进行了细致严谨的研究,提出了两权分离理论、委托代理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超产权理论,以及不完全契约理论。

............

第三章 创业板上市公司现状分析 .... 17

3.1 创业板市场发展现状 ....... 17

3.2 创业板上市公司股权结构特点 ......... 17

3.3 创业板上市公司绩效现状 ........ 18

3.4 创业板上市公司面临的问题 .... 18

第四章 实证分析 ..... 20

4.1 研究假设 ......... 20

4.2 样本选择 ......... 21

4.3 变量设计 ......... 22

4.4 模型构建 ......... 29

4.5 实证结果分析 .......... 30

4.5.1 股权结构各变量对公司绩效的统计分析 .... 30

4.5.2 股权结构各变量对公司绩效的回归结果 .... 34

4.5.3 回归结果分析 ............ 41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 43

5.1 研究结论 ......... 43

5.2 研究建议 ......... 44

5.3 研究不足 ......... 45

第四章 实证分析

4.1 研究假设

继承着前文主要从股权集中度与股权性质两方面表征创业板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此部分主要从以下五个角度,即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高管持股比例、国有股比例、法人股比例与流通股比例,提出股权结构对创业板上市公司绩效的影响假设。 股权集中度越高,意味着上市公司大的股份持有者对于公司的经营管理具有绝对的权威。为了能够使创业板上市公司健康长效盈利,他们会更愿意对公司实施监管,通过对公司管理层职业经理人的直接任免加大对公司高层管理者的控制力度。相对严格的监督与控制能够有效减少管理者机会主义经营措施,改善治理机制并提高治理的效率,促进经理层制定合理的经营机制,共同推动创业板上市公司的发展。因此本文提出假设: H1:创业板上市公司绩效受到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正相关影响。 高管人员持股比例的增加,能够有效促使创业板上市公司管理层的利益与公司利益的发展紧密相连,个人利益与公司利益的统一也避免了上市公司高管人员由于追逐自身利益而采取牺牲公司利益的经营举措。与此同时,公司股权激励的效果相当明显,在个人利益的驱使下,高管持股能够有效激发高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使他们更有动力去经营和管理好公司,提高工作效率,进而提高公司绩效。另一方面,需要认识到创业板上市公司的特殊性,高管人员与创业板上市公司大股东们一般是亲属或朋友关系,他们的利益是相一致的,作为利益共同体,也会对公司采取积极有效的管理。

........

结论

学术界关于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与公司绩效的关系研究已开展多年,针对国际市场以及国内主板市场等相对成熟的证券市场,相关的研究已取得很多成果,但国内创业板市场同类研究刚刚展开。创业板市场有其自身的特点,自身规律与其他证券市场有较大差异,创业板上市公司需要具有针对性的理论进行指导,使其进行高效改革与发展。本文选取了我国创业板上市公司 2013 年的数据作为研究样本,通过三组被解释变量:公司绩效综合评价指标、每股收益和净资产收益率,探讨创业板上市公司股权结构对公司绩效的影响。所选取的表征创业板上市公司股权结构的解释变量分别为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高管持股比例、国有股比例、法人股比例与流通股比例。首先提出假设,从相关性角度对各解释变量与被解释变量进行了预测与分析。随后,从数据统计与回归分析角度去验证假设,得出本文的结论:创业板上市公司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与高管持股比例对公司绩效有正向影响,而流通股比例对公司绩效具有较强的负面影响,这三者都通过了显著性检验。然而国有股比例以及法人股比例对公司绩效的影响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 上述结论与之前学者对上市公司股权结构对公司绩效的影响相关结论略有不同,本文认为这与创业板上市公司所处的发展特定阶段和自身的特点有关。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越高意味着股权集中度越高,创业板上市公司健康持续的发展符合大股东们的自身利益,因此以第一大股东为代表的大股东们会对上市公司的经营管理投入更多的精力与成本,结果会导致对公司绩效有显著的正向影响;高管持股使高管与上市公司整体利益趋同,他们在追求自身利益的同时可以更高效的管理公司经营,因此高管持股比例对公司绩效的正向影响显著;国有股比例对公司绩效的影响并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是因为创业板上市公司一般是科技型的中小企业,并不涉及到能源与民生领域,国家不需要对其进行严格管控。另外,在创业板上市公司中,国有股所占比例相当的少,因此造成影响不显著;法人股的回归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是因为对于在起步阶段的创业板上市公司来说,法人股的主要成分为风险投资基金,这意味着法人股在现阶段主要追求的是短期收益,并且受近年全球经济不景气的影响,大部分法人股更倾向于相对稳健的主板市场,因此共同导致了其对公司绩效微弱的影响关系.

.........

参考文献(略)

优秀会计毕业论文范文篇五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在当今国内经济快速发的背景下,企业是否能掌握发展的契机,实现可持续发展是决定企业能否不被淘汰的关键问题。国内企业必须要通过将外部资源进行整合从而实现跨越式发展,而不能再以从前的内生增长式的发展为主要模式。而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要素是资本运作。企业通过进行资本运作得到所需的资金,购买企业资产,不仅使企业避免了进入壁垒,成功进行战略转型或取得协同效应,实现多元化,而且还可以通过资产重组重新恢复企业活力。 在国内外金融危机影响下,中国经济结构急需调整。中国经济已经开始进行战略性转变,国内需求也会随之增大。国家对国内文化产业开始进行改革,一方面政府对进一步完善我国文化产业的市场体制和提升整个文化产业领域的规模化水平等制定了更高的标准,另一方面政府也出台了许多有助于文化产业发展的措施和战略,国内文化产业正进入一个快速的发展时期。出版业作为文化传媒行业改革的重要前线,国家对出版业给予了更多的政策支持,出版业获得了加速发展的有利环境。近几年国内产业快速发展,出现了众多实力强大的著名文化品牌和企业。新媒体更是异军突起,新媒体企业和各种机构借助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以及国内外资本市场正在快速发展和成长,对传统出版行业造成了一定的威胁。如今文化传媒行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如果传统出版行业不立即改变传统观念,向新媒体领域发展进行战略转型,一定会在市场竞争中出局。因此近几年我国出版传媒企业资本运作浪潮迭起,文化产业开始顺应时代潮流和市场发展趋势进行资本运作,希望借助资本运作手段来获得发展实现战略转型。

..........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1.2.1 研究目的

在本文中以广州日报报业集团的资本运作为研究对象进行了案例分析,就如何使广州日报报业集团通过资本运作来不断发展壮大实现战略转型,得出相关的结论并提出建议。

1.2.2 研究意义

历史经验表明,体制的改革升级、经营机制再生和规模化可持续发展需要企业依靠资本的力量才能实现。因此,资本运作是传媒行业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下的必然选择,是大型出版传媒集团增强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广州日报报业集团想要发展壮大必须进行资本运作,通过资本运作加快传统出版行业产业升级和转型的步伐。 随着数字时代的到来,人们更多地通过互联网获得所需的信息,这给以印刷为基本载体的传统新闻出版业带来了不小的冲击。在新媒体日益崛起的影响下,广州日报报业集团与全国其他地区的传统报业集团一样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我国传统出版行业进行战略转型已经成为必然趋势。广州日报报业集团以子公司粤传媒为运作平台进行资本运作,作为集团报业的先驱,广州日报报业集团的行为具有明显的先行先试、寻求突破的意味。广州日报报业集团是我国批准成立的首家报业集团,在出版传媒领域具有一定的代表性。通过研究该报业集团的资本运作过程,不仅对理解报业集团体制创新具有现实意义,而且对出版传媒领域的资本运作研究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本文对广州日报报业集团资本运作进行案例研究,结合所学知识,希望通过对该资本运作的过程、内外部环境、动机和绩效等方面的分析,获得相关的结论,希望能为我国出版传媒领域转型发展之路提供有效的参考。

.........

2 资本运作的理论基础

2.1 相关理论

企业并购的动因并不完全是因为收购方发现内部存在利用不充分的专属资产,而且还发现目前的经营领域投资机会较少。其动机是通过并购利用成本较低的内部资金获得被并购方所在行业中的投资机会。因此对于有大量内部现金却没有投资机会的企业,以及有较少内部现金却有很多投资机会的企业来说,选择并购会是一种非常有利的投资方式。 如果企业管理者只有少量的公司股票或股权分散,将难以有效监督管理层,那么代理问题很可能会发生。代理理论认为,企业并购可以有效限制现有管理层从而解决代理问题。外部管理者通过接管要约收购或争夺代理权,可以利用自己现有的条件限制管理者和董事会,最终取得目标公司的决策权。然而,当由于效率低下或者因为代理问题而使公司业绩不佳、股票下跌时,外部管理者就会有很大的压力,从而促使管理层改变自己的行为,保护股东利益的同时降低了代理成本。 在代理问题日益突出的背景下,以下几点可以对并购活动的产生有一个很好的诠释:第一,并购可以使被收购方的代理成本有所减少。第二,自由现金流假说鼓励有大量现金流的公司积极参与并购活动。这个假设源于代理问题,即企业内部大量现金流可导致代理人与所有人之间对绩效报酬分配产生冲突。并购一方面使得自由现金流活动减少从而有效缓解这一矛盾,一方面是因为并购对资金需求量大,企业往往通过贷款融资作为辅助手段,将会适当提高资产负债率,有助于降低代理成本。

.......

2.2 资本运作的模式

企业并购是指企业用现金等购买被并购公司所有或部分资产或股权,取得相应控制权的经济行为。其实质是企业控制权的一种运动过程或者让渡行为,企业并购的过程同时也是其权利主体不断变化的过程。 按照市场关系可以分为横向并购,纵向并购以及混合并购。按照出资形式可分为现金并购,股票并购以及杠杆收购。 并购可以加快企业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通过并购公司能够产生规模效应并且专业化生产的问题也会得到解决。第二,企业通过纵向和横向并购能控制销售渠道和市场,从而提高企业差异化和进入壁垒,提高企业的市场份额,从而有效牵制竞争对手。 资产重组是指通过将原公司的资产和负债进行合理的变化和调整,以满足以资本最大升值的目的,是对实物资本,无形资本和其他资本的重新组合。 资产重组的重要作用主要有:第一,资产重组后,企业将会淘汰效益较低的产业,选择效益较高风险较低的行业和产业投入大量的资金,使企业能更好地调整产业结构以及进一步优化组合生产要素和社会资源。第二,通过资产重组使企业更顺利地进行战略布局和转型。在扩张型发展战略中,资产重组能够帮助企业将资金集中进一步扩大企业规模。在收缩型发展战略中,通过减少资产重组的规模来引导资金的转移。第三,资产重组通过实现部门和行业之间的资金划转,使得企业资产实力和抗风险能力提高,从而进一步增强了企业的综合实力。

.........

3 广州日报报业集团资本运作的环境与过程介绍 ...... 10

3.1 资本运作双方介绍 .......... 10

3.2 广州日报报业集团资本运作内外部环境分析 .... 13

3.3 广州日报报业集团资本运作过程介绍 .......... 17

3.3.1 第一阶段:粤传媒上市 .......... 17

3.3.2 第二阶段:优质经营性资产注入粤传媒 .... 18

3.3.3 第三阶段:兼并收购,逐步实现新媒体战略转型 .... 20

4 广州日报报业集团资本运作的动机与绩效分析 ...... 22

4.1 广州日报报业集团资本运作的动机分析 ........ 22

4.1.1 提高上市公司的独立性,降低关联交易比例 ........ 22

4.1.2 实际控制人履行承诺,资产注入将显著提升公司价值 ........ 22

4.1.3 逐步实现战略转型 ...... 23

4.1.4 拓宽筹资渠道,实现从证券市场直接融资 .......... 24

4.2 广州日报报业集团资本运作的绩效分析 ........ 25

4.2.1 广州日报报业集团资本运作的市场绩效 .... 25

4.2.2 广州日报报业集团资本运作的财务绩效 .... 27

5 案例研究结论与建议 .... 33

5.1 案例研究结论 ...... 33

5.2 案例研究建议 ...... 33

5.3 案例研究不足 ...... 34

4 广州日报报业集团资本运作的动机与绩效分析

4.1 广州日报报业集团资本运作的动机分析

广报集团利用上市公司粤传媒进行了一系列资本运作,对其动机分析如下。广报集团下属各子公司从事的广告代理,报纸印刷等业务有交叉会容易造成关联交易,目前粤传媒的广告代理及报纸印刷等业务与实际控制人广报集团下属各单位有持续的关联交易。虽然粤传媒和广报集团下属各单位建立了长期稳定的业务关系,但长此以往会对粤传媒的独立性有影响。 因此广报集团进行重大资产重组,将优质经营性资产注入粤传媒。重组成功后,广报集团下属的报刊印刷、发行、广告等上下游产业链将得到更好地整合,将会降低经营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同时可以显著降低关联交易的比例,提高粤传媒的独立性,粤传媒的资产质量也将得到改善同时盈利能力也会提升。由于集团内部同业竞争比较激烈,广报集团为避免同业竞争出具了《避免同业竞争协议》等相关文件,并且利用将资产注入粤传媒来降低关联交易比例,避免了同业竞争。同时承诺广报集团将利用自己在技术、品牌等方面的优势,帮助粤传媒进行资本运作,积极发展广告、印刷等业务并不断扩大服务范围,另外还要进一步加强在新媒体领域的发展。 主要资产注入前印刷为粤传媒的主要经营业务。在资产重组前的几年中,印刷业务毛利率下降且收入增长缓慢主要是因为纸张等原材料和劳动力成本不断增加,从而导致粤传媒的经营陷入困境。广报集团注入的资产是其下属优质资产,盈利能力强,资产注入后将有助于粤传媒降低运营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和盈利能力,更好地经营印刷和广告等业务,同时也有利于整合新媒体。

.........

结论

本文以广报集团为研究对象,对其其资本运作的三个阶段进行分析:第一个阶段是旗下子公司粤传媒的上市为广报集团进行下一步的资本运作奠定了基础;第二个阶段,广报集团将内部经营性资产注入粤传媒,完成重大的资产重组;第三个阶段是通过并购、参股和投资等方式逐渐实现向新媒体转型。通过分析其三个阶段资本运作的内外部环境、动机、市场绩效和财务绩效,本文得到的结论如下:

第一,内外部的环境共同影响了广报集团的资本运作。内外部环境所带来的优势与劣势都关系到广报集团进行资本运作的成败,都是在进行资本运作必须要考虑的方面。广报集团充分利用了这一点成功进行了资本运作。在动机方面,首先成功实现战略转型是广报集团考虑的首要因素。在企业不同的发展阶段,企业会有对自身的发展有不同的定位,有了这样的定位企业才能制定正确的发展战略,使企业向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广报集团通过进行资本运作增强了自身的实力,获得快速的发展。其次,资本运作也提升了粤传媒的价值,降低了关联交易比例。

第二,这几年广报集团以资本运作为手段进行战略转型,首先收购了清远建北(粤传媒前身)36.79% 股权,并使其在 2007 年成功上市。然后通过两年的时间广报集团进行重大资产重组将优质经营资产性注入粤传媒。最后从 2012 年开始粤传媒通过并购、参股和投资等方式开始布局新媒体板块,实现业务多元化,这些都取得了不错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股东带来了一定的价值,从市场绩效和财务绩效方面都得到了印证。

第三,资本运作是促进企业快速发展的手段,粤传媒通过以资本运作为手段扩大了企业规模,促进了企业成长,同时粤传媒规模的扩大和自身的成长又会促进粤传媒的资本运作,而且企业自身的发展情况和内部实力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企业对发展策略的制定,所以企业应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方式来实现战略转型并不断做大做强。

.........

参考文献(略)

优秀会计毕业论文范文篇六

一、 绪论

近期,陆续有新闻报道就阿里巴巴上市做出了各种各样的猜测与讨论,而马云作为阿里巴巴的创始人也再次成为了媒体热烈讨论和追捧的对象。早在2013年7月,就有媒体传出阿里巴巴即将在香港上市的消息。2014年9月19日,阿里巴巴终于应了各大媒体报刊连续多天以来的报道,成功在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作为中国电商行业的巨头,阿里巴巴的上市一直以来都备受社会关注,终于阿里巴巴不负众望,创下了史上最大 IPO(Initial Public Offerings)的纪录。而在2014年11月5日,阿里巴巴也发布了公司上市后第一份财务报表。根据该财务报表的数据显示,截止到2014年9月末的第三季度中,阿里巴巴集团实现营业收入168.29亿元,同比增长了53.7%;实现净利润68.08亿元,每股盈利为2.79元;截止到第三季度末,阿里巴巴拥有现金及等价物共计1099.11亿元。与阿里巴巴的积极上市大相径庭的是中国另外两家广为人知的企业“华为”和“老干妈”,他们的创始人却都表示坚持“不上市”的观点。华为老总任正非认为,股东的贪婪之心没有遏制,会榨干公司的最后一点利润。老干妈创始人陶碧华也表示,不会利用上市入股等手段来吸引人们投资,避免公司走上成为空壳公司的死路。上市公司是我国市场经济走向全球金融平台迈出的第一步。纵观中国上市公司行情,我国众多知名企业都已上市。而在上市公司财务报表中也不难发现,有很多知名企业已退市。如何判定企业是否应该选择上市?企业又根据什么确定其上市价格?这就是资产评估的作用和意义。资产评估行业为公司提供社会中介服务,近些年来已在经济市场闯出自己的一方天地。我国的资产评估行业大概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经过二十余年的发展,资产评估从最初生搬硬套国外资产评估的各种理论和方法的牙牙学语与填鸭式的吸收引进,到现在已形成了具有符合中国市场特色的不同于国外的资产评估体系。根据《中国资产评估行业2011——2015发展规划》,我国资产评估近年来出现在了很多新兴领域,如知识产权的资产评估、森林景观的资产评估、旅游资源的资产评估、品牌资产评估等,尤其是在上市公司的资产业务中扮演着价值发现、价值判断和价值实现的重要角色。 上市公司资产评估被认为是资产评估业务的一个分支,它有资产评估特点的同时也具有自己本身的特性。近年来,上市公司在我国的发展如雨后春笋崭露头角,成为了很多公司走向世界舞台的重要的一个途径。在上市公司在我国经济中所发挥的比重越来越大的背景下,资产评估作为上市公司们实现上市的手段也起着不可磨灭的重大作用。本文主要从上市公司和资产评估这两个不同的主题入手,在研究分析了上市公司和资产评估的相关理论之后,再综合资产评估在公司上市过程及应用过程中所存在问题加以研究和分析,提出相应的对策,希望本文最终的研究结果能对我国上市公司的发展以及资产评估行业的发展提供一定现实意义。

........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自从上市公司80年代出现在我国以来,它便以雷霆万钧的气势在我国的市场经济中迅速占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对我国的经济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上市公司在我国经过二三十年的发展,上市公司的结构已经逐步优化,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成为了各个行业的领头羊,并大大地推进了国民经济的发展。另外上市公司的直接融资规模则膨胀式地扩大,直接融资所占的比重明显大幅度提高,资本市场在市场体系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仔细分析我国上市公司为经济发展所带来的积极的影响和效益,我们可以发现它对我国经济市场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上市公司的迅速发展及其活跃的参与到经济中来刺激了我国资本市场的大发展,这对于现代经济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力。其次,上市公司本身在为社会创造巨大的财富同时,其所缴纳的赋税对财政收入也做出了极大的贡献,成为了我国现代经济不断增长的源泉。上市公司通过融资的方式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优化了我国资本市场的资源配置,促进了资本累积和资本集聚,对于我国的经济建设和发展有着积极作用。 根据证监会官方网站的数据统计,截至2015年3月,在我国上市的公司数量已经达到2673家,其中上交所1024家,深交所1649家。相比2014年7月的2545家,增加了将近五个百分点,股票市价总值也由2014年12月287271.37亿元增加到454446.99亿元,增加了167175.62亿元。这些数据都反映了上市公司在我国强劲的发展势头,也预示着上市公司面临着更多的发展机遇和发展空间。

.........

二、 上市公司的理论研究

(一)上市公司的概念

上市公司又称为公众公司,在英美法系中被命名为 the listed company 或者 public company, 抑或 the quoted company。在我国,上市公司特指经过国务院授权和相关证券管理部门批准后而发行股票并在证券交易所上市的股份有限公司。 从上市公司的概念方面来看,需要明确以下几点:上市公司属于股份有限公司的范畴。股份公司在18世纪产生于欧洲,目前,股份公司是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股份公司是指公司的资本通过股份的形式对外发放,公司的企业法人凭其认购的股份对公司承担有限责任。中国股份制公司的历史追溯到19世纪中期,第一家股份制公司是在“洋务运动”时期由李鸿章带头筹建的轮船招商局,标志着中国股份制的诞生。上市公司在中国也有了三十余年的历史。1984年的上海飞乐音响股份有限公司成为中国的第一家股份制公司。上市公司要发行股票,必须经过有关证券监管机构的批准。

........

(二)上市公司的类型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第三章中的第二节指出,我国的上市公司分为两种,即股票型上市公司和债券型上市公司。股票型上市公司是指该公司在获得相关证券管理部门批准之后,公司股本总额不少于三千万元,发行股份占公司总股份比重不得少于百分之二十五(股本总额超过四亿时则不得少于百分之十),并且同时满足该公司在上市前三年中未造假或是伪报财务会计报告,且无重大违法行为。如果开业时间大于三年须得满足连续三年盈利的条件。债券型上市公司指依据相关法律法规而设立经营的公司已经公开发行公司债券一年以上,金额不得少于五千万元。 股票和债券是证券市场上最主要的两大金融工具,两者的共同点在于均为有价证券,都是通过公开发行来实现募集资本的融资手段和投资工具。股票和债券都是在一级市场发行,并且都在二级市场流通转让。因此,股票的价格和收益率与债券的价格和利率存在着相互影响的关系,往往伴随着一致的运动趋势,即同时上升或同时下降,但升降幅度并不一致。同时,两者存在着明显的区别。第一,股票和债券的发行主体不同。股票必须是由股份制公司发行的,而债券的发行主体可以是企业或者地方公共团体。第二,股票和债券其保护资本的能力不同。股票的所有权始终属于公司,公司可以进行自由支配。如果公司破产,股票本金便面临着被蚀尽的风险,而债券到期便可收回本金。第三,股票的收益稳定性与债券的不同。股票的收益是随着公司的盈利情况而变动的,股息率在购买之前并不确定,其收益与公司的盈利呈正相关。而债券的利率在购买之前就已确定,因此无论公司盈利与否,持有者到期便可获得固定的利息。第四,股票和债券面临的风险性不同。由于股息率的不确定,股票的市场价格常常面临着暴涨或者暴跌的情况,变动幅度大,因而风险大。股票往往可以为投资者带来更高的收益率,因而更多的人选择购买股票。

........

三、资产评估的理论研究 ..... 10

(一)资产评估的概念 ............. 10

(二)资产评估的特点 ............. 11

(三)资产评估的准则 ......... 11

1 重置成本 .... 12

2 现行市价 ........ 13

3 收益现值 .... 13

4 清算价格 ............13

(四)资产评估的方法 ......... 13

1 市场法 ...... 14 2 收益法 .......... 14

3 成本法 .......... 14

四、上市公司资产评估的实践研究 ....... 16

(一)上市公司资产评估的类型及理论解释 ..... 16

(二)上市公司资产评估的六要素 ............. 19

(三)上市公司资产评估方法 ....... 19

1 现行市价法以房地产为例 ............ 19

2 收益现值法 ...... 21

3 重置成本法 ...... 21

4 阿里巴巴上市公司的资产评估分析 ...... 22

五、上市公司资产评估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 24

(一)上市公司资产评估存在的问题 ........... 24

(二)上市公司资产评估存在问题的解决对策 ............. 25

五、上市公司资产评估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一)上市公司资产评估存在的问题

资产评估在刚进入我国时,各种理论完全是以西方国家已经成型的理论作为参考,这就已经决定了在起始阶段,以国外相关理论作支持的实践肯定是存在一定的问题的。后来,经过我国相关学者的积极研究,逐渐把资产评估的理论研究与我国市场的基本情况相结合,探索出了适合我国发展的资产评估理论体系。然而,资产评估的实践经验远远滞后于其理论研究,这是我国资产评估行业所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资产评估在刚刚进入我国时,作为一种我国当时的新兴产业,吸引了大量学者进行研究。由于资产评估具有良好的市场前景,也吸引了更多的人选择加入到资产评估的研究中。然而,由于我国的资产评估行业起步晚,而很多的学者对于资产评估的研究仅仅停留在理论方面,并没有实际操作的经验。从而造成理论研究处于领先位置,而一旦投入到资产评估项目中却处处碰壁。 这种理论研究与实践经验极大的不对称性对我国资产评估行业的发展是极为不利,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进行改善:首先,加强对资产评估从业人员的从业能力和职业道德的监管。资产评估的实践主体是资产评估的从业人员,因此资产评估从业人员的水平会对资产评估产生直接影响。我国相关单位应该建立起统一的对资产评估从业人员的执业规范,最重要的是把这种执业规范切实贯彻到平时的实践中去。其次,国家积极鼓励更多的人参与资产评估的实践研究,而非一直停留在理论研究方面。作为一门大学学科,资产评估向大学生所传授的主要是专业知识,即理论,由于本身缺乏实践机会,使得大学生的知识水平只能停留在理论水平。国家应当通过一些政策鼓励,让更多的人参与资产评估的实践。最后,我国资产评估行业必须规范化发展。我国对于资产评估从业人员的管理应当借鉴会计从业资格人员的发展,逐步建立起等级职称制度,促使资产评估从业人员将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共同发展。

.........

结论

本文以上市公司资产评估为主题,论述了与此相关的两大主题——上市公司及资产评估的相关理论,并对其在实际应用中所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对策都做了进一步的分析研究。文章所参考的资料有限,运用的研究方法也有限,因此所得结论可能不具有全面性。希望能够通过本文对于我国上市公司资产评估的现状有一个清晰的了解,也希望本文对于我国上市公司资产评估的偏差解决有一定的实际意义和参考价值。

.........

参考文献(略)

优秀会计毕业论文范文篇七

1 引言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随着政府不断推动及外部环境的持续改善,机构投资者逐步呈现良好的发展趋势。国家出台的相关政策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机构投资者的快速发展。2004 年国务院发布的相关政策中明确表明:积极推动保险资金以各种形式进入证券市场,使机构投资者在证券市场上占据主导地位。近年来随着机构投资者的不断发展,机构投资者的持股比例不断上升,其在资本市场和企业中的地位也不断上升,并且机构投资者在一定程度上呈现多元化发展的现象。资本市场上的机构投资者类型则包括了证券投资基金、QFII、社保基金及保险基金等。机构投资者是资本市场上不可忽视的力量,机构投资者作为上市公司的股东之一,其肯定会对公司治理产生影响。但是目前我国的机构股东还处于成长的阶段,并存在一些缺陷,国内外学者就其能否起到改善公司治理的作用仍未得出统一的结论。 因此,本文主要研究在机构股东持续快速成长的形势下,机构股东持股对公司治理是否能够起到一定的改善作用,并对公司业绩产生一定的影响。而目前机构投资者已经呈现出多元化的格局,不同种类机构投资者具有其自身的不同特点,那么不同种类的机构投资对公司治理产生的影响是否具有一定的差异,进而对上市公司的业绩产生不同影响?这些都是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因此本文以机构投资者的类型为出发点,并运用理论和实证相结合的方法研究分析类型不同的机构投资者对公司业绩的影响。

.........

1.2 写作思路及研究方法

本文的主要写作思路是:首先,在回顾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提出问题;其次,对所提出的问题进行相关的理论和实证分析;最后,根据研究得出的结论提出建议解决问题。 提出问题:近年来机构股东持续快速的成长,其已经成为资本市场上极其重要的一员并逐步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且随着我国政策制度的鼓励及法律与监管环境持续改善,机构投资者在一定程度上呈现多元化发展的现象,并在 2005 年后逐步发展成多元化的格局。然而,现有的研究多集中于机构投资者整体对公司治理及业绩的影响,各类的机构投资者拥有自身不同的特点,那么各类机构投资者是否因自身特点的差异性而对公司业绩发挥不同的作用呢?本文以机构股东的类别为出发点,分析各类机构股东对上市公司治理起到的不同作用,研究探讨不同类别的机构股东持股对公司业绩的影响。 分析问题:本文归纳了各个学者关于机构股东与上市公司治理的研究成果,并在相关理论的基础上剖析了机构投资者介入公司治理的动因,及详细分析了机构投资者影响公司业绩的各种途径,并在此基础上就机构投资者对公司业绩的不同影响提出了研究假设。最后,通过多元回归的方法对假设进行验证,从而得出类型不同机构投资者对公司业绩发挥的作用不同的结论并进行论述。 解决问题:通过分析各类机构股东对公司治理及公司业绩的影响,本文得出各类不同的机构股东对上市公司业绩发挥的作用不同的结论,并根据结论就如何促进机构投资者良好发展的提出了可行性措施。

..........

2 文献回顾

本文通过归纳各学者的相关研究成果,详细分析了机构股东有意愿介入公司治理的原因,并分类归纳了机构投资者对公司业绩产生的不同影响,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相应的理论依据。

2.1 关于机构投资者参与公司治理动因的研究

随着政策的推动及外部环境的持续改善,机构股东呈现快速发展的形势,其逐步成为资本市场上重要一员。机构股东持股份额的扩大能够加大对其上市公司股东的制衡作用,能起到完善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作用。目前,国内外学者就机构股东参与公司治理的动因做了一些研究。本文分主客观两方面对机构股东有意愿介入公司治理的原因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机构投资者参与公司治理的主要因素就是其自身主观逐利偏好。早期,国外学者 Johnson(1990)研究认为,由于法律制度尚不完善,机构投资者并没有“用手投票”的权力,其主要采用“用脚投票”的方式,因此机构投资者并没发挥有效的制衡与监督作用。Keasey et al.(1997)研究认为,当机构股东与公司股东目标基本一致时,机构股东则有意愿介入上市公司的治理中。Black(1998)则认为随着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的不断增加,机构投资者持有的股票数额很大,其大规模抛售股份必然引起股价大规模的下跌,因此机构投资者“用脚投票”所付出的代价不断上升,而获取“监督收益”不断增加,其更倾向以积极的态度参与到公司治理当中。Rubach 、Sebora(2009)就机构投资者参与公司治理的因素进行了研究,并认为影响其参与公司治理的主要因素为持股规模、投资时间的长短、应对风险的能力及对公司经营业绩的期望。国内学者对此也做了一些研究。李向前(2002)采用实证的方法系统的分析了机构股东有意愿介入的原因,研究认为影响因素主要包括机构投资者的持股规模、公司的经营状况以及监督成本。王永海、王铁林(2007)也采用了实证研究的方法剖析了机构投资者参与公司治理的因素,包括其持股规模、公司治理结构的合理程度及监督成本。刘曼琴(2008)研究发现机构股东是否介入公司治理的主要取决于监督成本与监督收益的大小。当机构股东介入公司治理的“监督成本”小于“监督收益”时,机构投资者将以积极的态度参与到公司治理当中,并对完善公司治理结构起到积极的作用。

...........

2.2 关于机构投资者持股对公司业绩影响的研究

机构投资者作为资本市场的重要一员,随着其在上市公司持股规模不断扩大,其在上市公司的地位也不断上升。就整体机构投资者对公司治理的影响的研究,国内外学者已经取得了大量的成果,但是尚未形成一致性的结论。国内外一些学者认为机构股东能够对公司治理产生积极影响。 早期,国外学者 Pound (1988)提出了有效监督假说,认为机构投资者与小股东相对比具备了一定的优势,其有能力承担监督管理层的成本,并由此优化公司的治理水平从而获取比成本更高的监督收益。因此,机构投资者有利于增加上市公司的价值,从而维护了中小股东的利益。Schleifer 、Vishny (1986)通过分析股权高度分散的美国证券市场,认为机构投资者作为公司的大股东,随着其持股比例的上升,对公司管理层的监督力度也不断加强。因此机构投资者以积极的态度介入公司治理当中。Tanrun、Khanna 等(1999)运用了实证研究的方法,详细分析了境外机构投资者对公司绩效的影响,发现其持股比例与公司业绩呈正相关关系,而且机构投资者更愿意投资信息透明度更好的公司。由此得出了机构投资者能够充当监督者的角色,能够监督经理人维护中小股东的利益。Gillan 和 Starks(2001)通过对比发现,一个国家如其资本市场的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较高,这个国家的公司治理水平也越高,并认为机构投资者起到了推进公司治理的作用。 国内部分学者持相同的观点认为机构投资者持股能够改善公司治理并由此提高公司业绩。肖星和王琨(2005)基于资金占用的角度,探讨机构股东对公司治理的影响。通过实证分析,研究发现机构投资者持股与占用的资金成负相关关系,机构投资者作为上市公司的前十大股东能够起到缓解公司资金占用的问题。从而得出机构投资者能够提升上市公司的治理水平,对上市公司有一定的监督制约作用。程书强(2006)以盈余管理为出发点,分析机构投资者对公司治理所产生的影响。实证分析得出,其持股比例越高盈余信息越及时。进一步说明,机构投资者持股能够有效的制约盈余管理的行为,提高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质量。由此可知,机构投资者介入到公司治理当中,并对改善公司治理提高公司经营效率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高雷、张杰(2008)研究认为,机构投资者拥有股权能够对公司的大股东起到制衡作用,同时还能对公司的经营管理层起到一定的监督作用,以此能够达到改善公司治理的目的,且其持股持股比例越高对公司治理的改善作用越明显。

..........

3 机构投资者影响公司业绩的理论分析 ...... 12

3.1 机构投资者的内涵及类型 ......... 12

3.2 机构投资者影响公司业绩的理论基础 ......... 15

3.3 机构投资者影响公司业绩的途径 ....... 17

4.机构投资者影响公司业绩的实证研究分析 ........ 22

4.1 不同类型机构投资者持股与公司业绩关系的理论假设 ........... 22

4.2 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 25

4.2.1 样本的选取 ....... 25

4.2.2 数据的来源 ....... 25

4.3 研究方法 ....... 25

4.4 描述性统计与相关性分析 ......... 28

4.5 模型的实证回归分析 ....... 31

4.6 稳健性检验 ............. 32

5.结论、建议与不足 ........ 34

5.1 研究结论 ....... 34

5.2 政策建议 ....... 35

5.3 不足之处 ....... 35

4.机构投资者影响公司业绩的实证研究分析

本部分根据前文的分析,解析两者之间的关系及提出假设,最后通过回归分析的方法得出结果。

4.1 不同类型机构投资者持股与公司业绩关系的理论假设

近年来,机构投资迅速发展逐渐成为了资本市场上重要一员。随着机构股东的持股份额不断增加,机构投资者更倾向于长期投资获取收益。为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机构投资者开始以积极的态度参与到公司治理当中。与其他投资者相比,机构投资者能够通过影响公司管理层的任免及经营政策的制定影响公司业绩。机构股东能够通过监督公司的经营活动以获取收益,因此其会选择介入到公司治理当中。(Shleifer,1996)。 我国目前的主要机构投资者包括证券投资基金、社保基金、境外合格机构投资者(QFII)、保险公司等。但是,各类机构股东之间具有一定的差别,例如投资理念不同及受到的行政干预程度不同等。因此类型不同机构投资者持股对公司业绩的影响也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因此本文以证券投资基金、社会保险基金、境外机构投资者(QFII)及保险公司为研究对象,讨论机构投资者持股对公司业绩的影响。证券投资基金是资本市场的主要成员之一,并能起到推动资本市场繁荣发展的作用。与其他投资者相比较,它有能力介入公司治理。首先,证券投资基金不受政治干预的影响,与被投资企业无任何业务关系,并且其目标是公司价值最大化,这与公司目标基本一致,其与公司之间会产生利益趋同效应(Jensen and Meckling,1976),因此机构投资者会积极参与公司治理改善公司业绩。其次,证券投资基金的资金主要来源于证券市场上的中小股东。中小股东关注证券投资基金的投资信息,且其有权转让持有的基金。而向托管人收取的费用是基金公司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为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证券投资基金有动力监督公司管理层改善公司业绩以达到保护中小股东利益的目的(范海峰,2009)。最后,证券投资基金倾向于获取长期利益,其会选择股权结构合理且经营状况良好的公司进行投资(肖星、王琨,2005),因此证券投资基金会长期持有上市公司较大的股票份额。持股份额大的机构股东为获取长期收益其会选择介入公司治理。(Monks and Minow,1995)。

............

结论

本文梳理了机构投资者的相关文献,着重分析了促使机构股东参与公司治理的原因以及各类别机构股东对公司治理的影响。本文选取了四种主要类别的机构投资者为研究对象,并以 2009~2013 年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探讨了两者之间的关系。并得出以下结论:

(1)证券投资基金持股有利于改善公司治理提高公司业绩。证券投资基金持股比例高、独立性强及倾向于长期投资,因此其关注公司的经营状况并有动力参与到公司治理当中。证券投资基金持股能够有效的制衡上市公司的控股股东,监督公司的管理层,从而起到改善公司治理的作用。因此,证券投资基金的持股能起到改善公司业绩的作用。此外,证券投资基金作为主要的机构投资者,其在资本市场上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2)社保基金持股不利于提高公司业绩。社会保险基金倾向于长期持股获取利益,具备了参与公司治理的能力,但是社保基金持股对公司业绩产生了负面影响。由于社保基金的资金来源特殊,其容易受到政治干预的影响,且其管理层的薪酬与公司业绩并无关联,因此社保基金的目标与公司目标容易产生冲突,社保基金无法起到改善公司治理的作用,对上市公司业绩具有负面影响。

(3)境外机构投资者(QFII)持股有利于改善公司治理提高公司业绩。境外机构投资者具有成熟的投资理念且倾向于长期投资,并具有较好的独立性,能够对公司治理产生一定的影响,从而改善公司业绩。QFII独立性强,倾向于长期投资获取收益,但是其进入中国资本市场的时间较短,投资态度谨慎以及持股规模受到相关政策的限制,因此QFII的持股比例较低,对公司治理发挥的作用较小。由此可知,QFII能够对公司治理产生一定的影响,从而达到改善公司业绩的目的。但QFII持股份额小,因此其改善公司业绩的能力较弱。

.........

参考文献(略)

优秀会计毕业论文范文篇八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二十一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高科技是二十一世纪的发展方向。高新技术领域的发展直接关系到国家经济的发展速度,以及国家的综合经济实力和整体竞争力,以及在世界经济格局中地位。风险投资作为这一经济发展模式的支持力量, 对于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推动企业技术创新,优化企业结构及资源配置等方面有重要作用。 美国的硅谷最先开始研究风险投资,由于风险投资具有高风险和高收益的特性,由此吸引了投资者的眼球,市场的推动使得风险投资获得迅速发展。风险投资为获得高额在资本回报,主要投资新兴技术领域或前沿科技,企业技术的研发成功,则会形成核心竞争力和自主知识产权,并由此获得垄断利润,也因此促进了科技的创新和经济的腾飞。 我国的风险投资与 20 世纪 80 年度萌芽,由于市场经济发展的局限,风险投资也发展缓慢。直到 1985 年后,国务院支持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并制定了关于科技体制改革的重要决定,从此推动了高新技术企业和风险投资的快速发展。1998 年全国政协通过了《关于尽快发展我国风险投资事业的提案》,1999 年召开了科技创新大会,我国才掀起了风险投资的热潮,加之政府大力支持,财政部和科技部给予创业投资机构一定的风险补助,并主动发起设立一定数量的创业投资机构,促进了风险投资业稳定健康地发展。由于宏观政策的支持,风险投资和高新技术企业迅速发展,同时民间资本和国外资本也迅速跟进,风险投资机构在各地纷纷建立。随着风险投资的发展,全国科技创新也加快了步伐,经过不断地发展,中国的风险投资得到了一定的发展,高新技术革新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2006 年,政府颁布了《创业投资企业管理暂行办法》,从而规范了高新技术企业管理制度,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法律准则。随着我国对外经济的开发和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风险投资和高新技术企业都进入了迅速发展阶段。高新技术企业进行技术研究、产品开发或商业模式的创新,其研究往往是该领域的前沿,具有开创性。新兴科学技术是经济发展的方向标,代表国家或地区的综合经济实力。

.........

1.2 研究意义

风险投资是新型金融制度创新的产物,风险资本投资高新技术企业,为其提供资金支持和专业化的服务,促使企业技术研发或商业模式的创新,使其商业化和产品化。但同时双方也存在信息不对称问题,技术的研发也具有高度的不确定性。投资决策与企业项目价值评估是风险投资运作的重要环节。国外这方面的相关研究已经非常深入,但是国内仍然是借鉴国外经验,没有结合自身情况因地制宜分析适用自身的决策模式,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都不完善,缺乏成熟的理念。成都地区的高新技术企业虽然发展迅速,但也没有形成规范的决策模式,风险投资应该结合当地环境,以及高新技术企业的自身情况,综合各种因素,选择高质量的风险投资项目进行投资,以优化资源配置,这样无论是高新企业自身和风险投资机构,还是对整个市场经济的发展都有重要作用。 因此,文章立足于成都市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状况,针对风险机构投资于成都市高新技术企业,结合风险投资的理论知识,分析影响成都市高新技术企业风险投资决策的因素,并探讨项目评估方法。为风险机构或公司提供投资决策的依据,提高决策的准确性和成功率,从而有利于风险投资的规范化运作,节约风险资本,优化资源配置。最终有利于成都市科学技术的创新,使得风险投资发挥其推动作用,更加有效地投资于高质量的项目,促进成都市高新技术企业的快速发展。

..........

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2.1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风险投资兴起于美国,推动力美国的经济和科技发展,并带动了全球范围内的风险投资热潮。对风险投资相关的研究于 20 世纪 80 年代也因此拉开了序幕,市场的需求推动了风险投资研究的深入,90 年代逐步走向成熟形成丰硕的研究成果。风险资本家在决策的评估过程中,依据一定的评价指标以及决策准则,由此判断企业的预期风险与收益。Wells(1974)最先研究了风险投资的决策指标体系,通过系统调查分析把影响风险投资的决策因素归结为: 产品、管理承诺、市场开发能力、营销计划、融资能力、其它的项目参与者、制造能力、变现方法、工程设计能力、推荐材料、行业/技术,并对这些因素赋予了权重[1]。Tyebjee 和 Bruno(1984)定性分析风险投资的评价准则,并在因素分析和实际问卷调查的基础上,构建了适合美国的风险项目评价模型。实际调查中调研了 46位风险投资家和 156 个风险投资企业,以此得出实证数据,最后选出其中 90 个作为其研究数据并进行分析。最后综合得出风险资本家在进行风险投资时的决策准则即:产品的市场潜力、产品或技术的独特性和管理能力,这三个是风险资本家最重要的投资决策准则[2]。后来的学者在实践中对 Tyeb_jee 的理论补充了三要素:竞争优势、市场大小和风险企业管理团队。MacMillian(1985)通过实际调查美国地区的风险投资家,探讨风险投资决策模式,并访谈了 14 个风险投资家。总结出了 6 类 27 个投资评估标准即创业家的素质和经验、市场特征、产品或服务的特色、财政补偿、创业团队,并涉及 27 个投资评估标准,其中熟悉目标市场、企业家的敬业精神等 10 项是必须使用的标准。并根据实际问卷的回答,对这些因素进行评估分析,最后运用聚类分析法得出三个群的研究结果[3]。Robert D.Hisrich(1990)运用新技术对风险投资决策进行探索性研究,分析了有效的决策模式[4]。

...........

2.2 国内研究现状

我国对风险投资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开始于 20 世纪 90 年代的后期,主要的研究集中在政策环境、制度层面、风险投资理论、风险投资全过程从决策投入到退出机制问题以及全过程的风险控制等。宏观研究以及微观的实证研究都有一定的研究成果:杨青(2002)根据风险投资理论,在《风险投资的理论与决策方法研究》中系统分析了风险投资的决策指标体系,具体分为六个方面:管理团队、财务状况、市场潜力、宏观微观环境和技术产品前景。但指标的确立和指标的评价依据缺乏有力的数据支持。对风险投资其高风险与高收益特性进行了深入分析,基于投资学的基础,构筑了动态变化规律的收益模型,在此模型的基础上揭示其不确定性,最终对风险投资的发展提出了对策建议[34]。王双正(2003)通过研究指出,风险投资不仅能有效解决企业技术创新过程中资金问题,还可以为企业提供管理及商业产业化经验。并在风险投资理论的基础上,运用定性和定量的方法,深入探讨了风险投资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35]。 郭田勇(2006)认为风险投资提供资金、技术及管理经验等,支持企业进行技术研发,最终达到双赢,推动了各国技术的进步和发展[36]。张震宇(2007)研究认为,风险投资虽然可以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资金等方面的支持,但由于技术创新和研发具有高度的不确定性,风险投资和企业双方存在信息不对称问题,因此在风险投资决策是因综合分析各方面的因素,权衡利弊,选择恰当的时机进行投资[37]。

.........

3 高新技术企业与风险投资的关系研究 ..... 12

3.1 高新技术企业风险融资 .... 12

3.1.1 高新技术企业的界定 .... 12

3.1.2 高新技术企业的特征 .... 13

3.1.3 高新技术企业的融资分析 .......... 14

3.2 风险投资相关理论概述 .... 15

3.2.1 风险投资的概念 ..... 15

3.2.2 风险投资的特征 ..... 15

3.2.3 风险投资的运作原理 .... 16

3.3 高新技术企业与风险投资的关系 ......... 17

3.3.1 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需要风险投资 ........ 17

3.3.2 风险投资以高新技术企业为主要选择 .... 17

4 风险投资决策方法考察与借鉴 .......... 18

4.1 AHP 层次分析法 ........ 18

4.2 净现值原理 .......... 21

4.2.1 净现值法概论 ......... 21

4.2.2 风险投资决策中净现值法的应用 ..... 22

4.2.3 净现值法的局限 ..... 23

4.3 实物期权定价法 ......... 23

5 成都高新技术企业风险投资决策影响因素 .... 27

5.1 成都市高新技术企业概况 ....... 27

5.1.1 成都市高新技术企业现状分析 ......... 27

5.1.2 成都高新技术企业的风险投资 ......... 28

5.2 风险投资决策因素分析 .... 29

5.3 调查问卷 ....... 35

6 案列分析

6.1 公司案例分析

成都某基因技术有限公司于 2007 年 7 月,注册于成都高新区,目前注册资本 2700万元,实收资本 2700 万元。主要经营业务有:医疗器械、体外诊断试剂的研发、生产与销售;教学科研试剂、教学科研仪器的批发与零售业务。公司致力于诊断试剂的研发、生产与销售,成功研发并申请国家发明专利 4 项,产品技术水平处于国际先进与国内领先水平,自 2015 年起将逐个实现产业化。 生物产业是新兴的高科技产业,是战略性的产业。生物技术的快速发展全面改变了医药技术领域,突破了传统的生物技术。近年来,全球生物技术发展迅速,生物产业不断发展,诊断试剂页不断突破。并经历了 4 次技术革命,应用范围也不断扩大。对医药行业也带来了革命性的发展,在疾病的预防和愈后的检测中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同时也具有很高的商业价值和投资价值,而两高增长和高回报的竞争优势也使其稳步增长。公司注册资本 2700万 元,本次计划增资至4 200万 元,投资方增资1 500万元占有 35.71%的股权。新建 150 万人份产品生产基地,进行系列体外诊断试剂产品的研发、生产与销售,建成国内有影响力的的医学诊断产业发展的自主创新示范基地。

.......

结论

风险投资对初创型或种子期的企业进行投资,促进企业技术研究、产品开发或商业模式的创新,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同时也促进了技术的不断革新,资本市场的日益完善,国家和地区综合实力和竞争力的不断攀升。然而高新技术企业往往存在高风险,因为企业的技术处于研发阶段,商业模式并没有得到认可,产品和行业空间也不确定。并且企业的管理团队也存在磨合问题,风险投资不仅为高新技术企业提供资金支持,也为企业提供专业化的咨询管理服务,从而降低风险,并最终获得高额的资本回报。但风险投资的最终成功投资也依赖于企业的研发成功,风险投资的项目选择也是社会资源优化配置的方式,经济发展的方向。 通过理论分析风险投资和高新技术企业、实际调查研究和问卷分析,并结合成都市高新技术企业和风险投资的实际状况,综合分析成都市的高新技术企业风险投资应当考虑的风险因素,并在此基础上运用层次分析法构造判断矩阵,进行检验论证。而对于投资项目的评估问题上,净现值法只考虑了现金流,没有考虑投资中的不确定性,具有一定的片面性。实物期权则从多方面分析了项目的不确定性和管理的弹性问题,可以综合评价项目风险,弥补了净现值法的局限。并综合层次分析法对影响投资的因素进行风险,从整体上构建风险投资决策程序,降低不确定性带来的风险。为成都市的高新技术企业风险投资决策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为风险投资者提供一个参考依据。

.........

参考文献(略)

优秀会计毕业论文范文篇九

第 1 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问题的提出

我国上市公司于 2002 年财务报告中引入 MD&A 披露,证监部门于 2005 年在 MD&A 框架下规范了前瞻性信息披露,在《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内容与格式准则第 2 号<年度报告的内容与格式>(2005 年修订)》的文件中新增“对未来发展的展望”一节,界定了前瞻性信息的概念,细化了对前瞻性信息的披露要求。理论上所有关于公司未来的、有预测性质的信息都属于前瞻性信息范畴,但本文研究的前瞻性信息主要包括“对未来发展的展望”一节,即包括:行业发展趋势、公司未来发展战略、新年度经营计划、未来资金来源及使用计划、未来可能的风险因素五个方面。在之后的几年中,又不断修订完善这一理论体系,表明我国证监会对前瞻性信息披露的情况越来越重视。 但是,目前我国各大上市公司披露的前瞻性信息质量水平参差不齐,影响到证券分析师的预测结果。如:一些上市公司披露的前瞻性信息全面而具体,有些公司只详细披露部分内容,有的公司仅披露很少量甚至不披露前瞻性信息。 现代经济学理论表明,会计信息是决定市场经济能否有效运行的关键因素。财务信息作为一种“硬信息”,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上市公司整体财务状况、经营成果以及现金流量情况,但受到会计确认和计量方法固有缺陷的制约,只能反映公司过去的信息,无法满足会计信息相关性和及时性的要求;前瞻性信息作为一种“软信息”,它是对公司未来发展的一种预测,更具相关性和及时性。即前瞻性信息与投资者决策需要相关,更具有时效性。所以,前瞻性信息的披露越来越受到投资者和其它信息使用者的关注和青睐。 虽然上市公司自愿披露的前瞻性信息具有相关性和及时性,对投资者评估公司未来价值有一定的帮助,但其很难被有效利用。究其原因,一是法律制度不健全,监管效率低下。管理者缺乏有效的监管和制约,可以有选择性地或虚假地披露信息以迷惑市场和投资者,从而更方便为自己谋取利益;二是前瞻性信息的预测性和不确定性。前瞻性信息的预测面临较大的政策变化和市场变动等风险,可能会造成较大的预测误差,客观上损害信息质量。 证券分析师作为会计信息使用者和提供者,是验证前瞻性信息价值的重要信息中介。相比普通的投资者,证券分析师具备更为专业的知识和技术,有能力对虚假信息进行更好地鉴定和量化,并作出盈余预测,传递给投资者。

..........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本文研究了我国上市公司披露的前瞻性信息对分析师预测的影响。从前瞻性信息的“量”、“质”以及“披露方式”三个方面衡量前瞻性信息披露情况,相比于以往只从“量”方面衡量的指数法或只从“质”方面看是利好、利差还中性消息,本文的衡量将更为全面且合理。以往的文献大都从基本面来探讨会计信息质量对分析师预测的影响,目前国内尚无直接研究上市公司披露的前瞻性信息对分析师预测影响的文献。因此,本文的研究将有利于丰富分析师盈利预测的理论基础,并为研究信息质量对分析师盈利预测的影响提供新视角。同时本文的研究对完善披露与监管制度、促进分析师行业的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我国证券市场尚不成熟,上市公司总体信息披露质量较低,从层出不穷的会计丑闻便可看出我国的信息披露现状着实令人担忧。上市公司公开披露的信息是分析师预测的主要来源,公开披露的信息质量很大程度上影响分析师预测的准确性。而我国证券分析师行业起步比英美等发达国家晚,分析师的预测能力、客观性及准确性也与发达国家分析师存在巨大差距。我国证券分析师能否有效识别出虚假信息、充分利用能获得的各类信息作出准确的预测仍存在较大争议。本文关于前瞻性信息和分析师预测关系的研究,首先对于明确分析师的作用、指导中小投资者的投资决策、保护中小投资者的利益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其次为我国监管部门了解前瞻性信息的披露现状、制定和完善信息披露制度提供重要参考;最后能为改善证券分析师所处的信息环境、促进分析师行业的健康发展提供有力的实证支持。

.......

第 2 章 研究综述

2.1 前瞻性信息的披露现状及其效应

综合国内外文献,我国与欧美等发达国家在前瞻性信息披露制度及披露现状方面存在着较大差距,其带来的效应也有所不同,下面我将对前瞻性信息的披露现状和披露效应作简要阐述。目前,我国前瞻性信息的披露情况较为混乱。刘昱熙(2009)对机构投资者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显示大部分机构投资者认为 MD&A 中需要加强前瞻性信息的披露,排在前三位的依次为:“公司未来发展机遇、发展战略和经营计划”、“公司面临的风险因素”和“所处行业发展趋势和竞争格局”。这表明投资者非常重视前瞻性信息,而上市公司目前对前瞻性信息的披露水平还远达不到投资者的要求。 蒋奇(2012)通过分析 MD&A 中新年度经营计划的披露情况,发现公司披露的收入计划、费用计划和成本计划等前瞻性信息不充分。有的只披露收入计划,有的只披露费用计划,有的将费用计划和成本计划合并披露,诸如此类。究其原因是我国年报准则对 MD&A 的披露要求不够明确,同时缺乏对上市公司进行MD&A 信息披露的指导。李晓蒙(2013)通过研究前瞻性信息发现,上市公司对“未来行业发展趋势”、“重大风险分析”的阐述没有实质性内容,大多采用套话、凑字数的方式叙述;“资金计划”通常被公司忽略,在 199 家公司中,披露水平仅占 25. 12%;而下一年度经营计划中的“收入计划”在客观的数据上具有实质内容,其披露水平在 199 家公司中占到 50. 25%。说明管理者没有对公司未来盈利及风险做客观公正且全面的预测和披露。

...........

2.2 分析师预测准确性的影响因素

在本文所界定的前瞻性信息对分析师预测的影响方面。Saverio 等(2009)研究了具有定量特征的前瞻性信息,研究发现,这些披露是财务可验证的,能对分析师的预测准确性产生一个额外的正效应。刘昱熙(2009)对对机构投资者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结果发现:①86.67%的被调查者认为“对公司未来发展的展望”比“报告期内公司经营情况的回顾”更为重要。这表明相比于公司披露的历史性信息,投资者对公司披露的前瞻性信息需求更大。②70%的被调查者认为上市公司披露的“对公司未来发展的展望”比“报告期内公司经营情况的回顾”更为有用。这说明机构投资者在对上市公司进行分析时,相比于历史性信息,上市公司披露的前瞻性信息发挥了更大的作用。 管理层盈余预测对分析师预测的影响方面。国外研究表明,管理层的盈余预测会影响分析师的预测行为,管理层盈余预测披露越多的公司,跟随的分析师人数也会越多(Wang(2007)),分析师会根据管理层披露的预测来更新、修正他们的预测(Waymire(1986)和 Houston 等(2010))。如果管理层以往预测越准确,分析师越会依靠他们的预测来修正自己的预测,提高预测准确性(Williams(1996));如果发布盈余预告的管理层完全不可信,那么分析师不会因为他们披露的盈利预告而对自己的盈余预测作出任何修正(Hassell(1988))。王彦超、王玉涛(2012)研究了管理层发布的业绩预告对分析师预测的影响,研究表明定量的业绩预告比定性的业绩预告更能吸引投资者的关注,更能提高分析师预测的准确性,降低预测分歧度。

...........

第 3 章 理论基础与研究假设 ....... 11

3.1 理论基础 ..... 11

3.1.1 信息不对称理论 ...... 11

3.1.2 有效市场假说理论 ......... 11

3.1.3 信号传递理论 .......... 12

3.2 研究假设的提出 ....... 13

第 4 章 研究设计 ...... 16

4.1 样本选择及数据来源 ...... 16

4.2 前瞻性信息质量的评价 ......... 16

4.3 分析师预测准确性的评价 ..... 18

4.4 变量说明及研究模型 ...... 18

第 5 章 实证结果及分析 ........ 22

5.1 前瞻性信息质量对分析师预测准确性影响的实证分析 ...... 22

5.2 企业生命周期交互影响的实证分析 .......... 27

第 5 章 实证结果及分析

5.1 前瞻性信息质量对分析师预测准确性影响的实证分析

表 5-1 为利好字数、利差字数及分析师预测的中位数偏差这三个连续变量的描述性统计结果。从表中可以看出,利好字数的最大值为 4298,而利差字数的最大值比利好字数的要小的多,为 2934,说明公司相对愿意披露更多的利好消息,存在乐观主义倾向;两者的标准差都非常大,其中利好字数的标准差达到383.55,利差字数的标准差达 375.77,且利字数的标准差大于利差字数的标准差,说明上市公司披露的利好消息及利差消息存在很大差异。分析师的预测偏差均值为 0.83,最大值为 71.5,最小值为 0,标准差为 3.5,说明分析师的预测能力参差不齐,预测能力有限。表 5-2 为一些虚拟变量的描述性统计结果,从表中可以看出,处于生命周期成熟期的公司占整个样本的 33.27%。完全按照准则要求披露了五类前瞻性的公司仅占 25.7%,说明我国上市公司在前瞻性披露方面对准则的遵循程度很低,披露不全面的占大多数,达 74.3%。在前瞻性信息的量化方面,披露了量化的收入计划的比重是最大的,达 57.47%,表明样本中有 57.47 的公司都有披露量化的收入计划,这与李锋森(2007)的研究结论“前瞻性信息中销售收入披露是最好的”是一致的;其次是量化的资金需求计划和经营目标,分别达到 30.43%和 30.06%。相比于其它量化信息,公司对盈利预测的披露是最少的,仅有 17.2%的企业披露了盈利预测,这可能与预测的难易程度、以及出于怕被投资者误以为是盈利承诺而与投资者之间产生不必要的矛盾的考虑有关。在整个样本中,亏损企业所占比重为 6.6%。

..........

结论

本文以 2010 年沪市 A 股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从前瞻性信息的“量”、前瞻性信息的“质”以及前瞻性信息的“披露方式”三个方面衡量了前瞻性信息的披露情况,并研究了前瞻性信息的披露情况对分析师盈利预测的影响。同时,本文还考虑了上市公司所处生命周期的影响。得出以下主要研究结论:

(1)我国上市公司披露的前瞻性信息总体质量水平不高,不能提高分析师盈利预测的准确性,反而会误导分析师的预测。这与前瞻性信息本身的可鉴证性较差、我国上市公司信息透明度低有关,信息透明度低,分析师仅依靠前瞻性信息以外的其它信息尚不足以支撑其盈利预测,故会转而参考相关性较高,但可鉴证性较差的前瞻性信息,加之我国证券分析师行业发展时间较短,分析师预测能力有限,故而会被上市公司披露的前瞻性信息所误导。

(2)我国证券分析师已具备一定的辨别及预测能力,但与英美等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巨大差距,正是由于我国分析师的预测水平有限,才会被披露质量差的前瞻性信息所误导,对信息的真伪缺乏足够的辨别能力。这也可能与我国目前的信息披露环境不利于分析师行业的健康发展有关,我国信息披露质量总体低下,信息披露透明度低,使得分析师缺乏足够的信息来作出盈利预测,以致于冒险使用可鉴证性较差、难以量化的前瞻性信息。

(3)上市公司披露的前瞻性信息质量并不会因为客观上预测偏差的降低而提高,而是管理层主观上并不愿意披露高质量的前瞻性信息,这可能是出于怕泄漏商业机密的考虑。

.........

参考文献(略)

优秀会计毕业论文范文篇十

第一章 绪 论

1.1 研究背景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银行业的竞争逐渐趋于白热化,2012 年 6 月份,央行做出了下调存贷款的基准利率以及放开了其上下限浮动限制的决定。由于我国银行业现在的主要收入来源为存贷利差收入,受到利率市场化和国家宏观调控货币政策运用的影响,导致传统存贷利差收入不稳定因素增加,这一举措引发了国内外学者对我国利率市场变动的进一步研究,对龙江银行的考验也随之而来,由于其规模同其他银行相比较小,也没有对当前市场进行全方位的调查和预想,在科技上也存在投入不足的问题,信息技术也相对落后,这就需要龙江银行必须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这一趋势意味着龙江银行未来发展必将逐渐地告别以往以存贷利差为主的经营方式。 就龙江银行自身来说,可以从中间业务发展上找到突破口,从而提高其效益,实现利润的新增长。开展这项业务可以颠覆龙江银行先前一元化的资产状况和取得利润的方式,构建全新的资产结构,最终获得长期稳定的收入来源。当前龙江银行的中间业务每一个品种上都有很大的发展潜力,但全面分析后可以看出其仍处于较低的发展水平,与其它发展位于前列的我国城市商业银行相比,发展状况仍显滞后,该银行大部分中间业务类型现处于初级发展阶段,仍然受到诸多问题的严重制约。 综上所述,如何应对来自行业内外的全方位竞争,保持中间业务长期稳定地可持续发展,是龙江银行现在应该思考的问题。及时分析龙江银行发展现状、找出龙江银行中间业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制定更加有效的中间业务发展对策,优化银行的产业结构、提高资产的使用效率,从而应对激烈的中间业务领域的市场竞争,获取更大的生存空间,是龙江银行所面临的重要问题。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通过对龙江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现状进行剖析,找出其中间业务存在的问题,探讨龙江银行中间业务研究对策,为龙江银行中间业务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及营业利润提供发展建议。同时,希望对其他城市商业银行能起到有益的借鉴作用,使我国城市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在经营规模、服务领域、及产品创新等方面实现新的突破。对龙江银行中间业务当前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梳理和分析,针对这些问题进而研究出使其摆脱问题困扰的几点对策和建议,这些研究内容不仅可以使龙江银行对照镜子,发现自身在该业务发展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有利于其明确目标,促进该业务朝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有利于使更多的城市商业银行更加关注自身中间业务的发展状况,从而得到更多的政策支撑,增强其中间业务的盈利能力与安全性;有利于完善银行金融系统,满足中小企业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对中间业务日益增加的需求;有利于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

...........

第二章 相关理论

2.1 中间业务基本概念

就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界定而言,国内外各个专家学者都持有不同的意见,同时对中间业务包含的业务范畴界定也有所区别。在该概念的发展历程中,其慢慢地被划分为狭义和广义上的区分。 中间业务从狭义上来说,主要指中间机构由商业银行来承担职责,有需求的客户将自己的要求告知商业银行,并向其缴纳一定的费用,就银行自身来说不必担负任何风险[31]。在商业银行开展这项业务工作的过程中,其既不是信用活动主体,也不是债务人或者债权人,而仅仅是一个延伸产品,不体现在银行的资产负债之中,这比较接近传统定义[31]。就广义角度而言,该业务主要指和银行中表内资产和负债具有明显界限的,不计入银行利息收入的业务类型[31]。我国国内的中间业务和广义上所指的表外业务是相一致的,其可划分为两种形式:金融服务性质的业务和表外业务[31]。在国外则将其叫做获取佣金的业务和收入业务,意思指不触动自有资金,依据机构、人员、信息、服务等资源来起到中介的作用,为有需求的客户提供相关服务和事项,并收取一定的手续费[32]。 本文研究的龙江银行开展的服务性质的金融业务有:结清算业务、代理业务、理财业务、银行卡业务、信贷业务及托管业务。龙江银行主要表外业务有:银行承兑汇票、投资银行业务、信用卡业务、个人理财业务、开出保函、信用证业务及贷款承诺业务。

.........

2.2 中间业务分类

2.2.1 巴塞尔委员会对中间业务分类

在中间业务的分类上,巴塞尔委员会对其进行了专门研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各类担保业务。本分类中囊括了担保履约以及其他担保等[33]。 (2)贷款承诺业务。本分类囊括了透支、贷款等额度以及循环、备用贷款等承诺[33]。 (3)金融工具创新业务。本分类主要包含了期权业务、金融期货、利率互换业务和货币等[33]。 (4)传统中间业务。本分类囊括了询问、保管、结算等多项业务内容[33]。

2.2.2 我国中间业务分类

我国商业银行在对中间业务进行划分类别时主要以其性质和功能为角度来划分的。2001 年,央行对该业务的分类进行了明确性规定,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34]: (1)支付结算类业务。汇票、本票、支票等。 (2)银行卡相关业务。借记卡、贷记卡、准贷记卡等。 (3)代理类型的中间业务。代理银行、保险、证券业务、代收代付业务等。 (4)担保类型的中间业务。银行承兑汇票、信用证等。 (5)承诺类型的中间业务。信贷承诺、贷款承诺等。 (6)交易类中间业务。远期合约、金融期货、利率互换等。 (7)托管类业务。开放式、封闭式证券投资基金及其他基金的托管业务等。 (8)咨询顾问类业务。企业信息咨询业务、财产顾问类业务、个人理财业务等。 (9)其他类中间业务。保险箱、电子银行、电话银行业务等其他中间业务。

..........

第三章 龙江银行中间业务发展过程及现状分析 ....... 13

3.1 中间业务产品结构分析 ...... 13

3.2 中间业务产品分析 ............ 15

3.3 中间业务近四年变动分析 ............ 19

3.4 中间业务收入和其他银行进行比较 ......... 21

第四章 龙江银行中间业务问题分析 .... 27

4.1 对中间业务发展还不够重视 ......... 27

4.2 低风险中间业务收入低及产品同质化严重 ......... 28

4.3 中间业务专业人才及科技投入不足 ......... 29

4.4 管理机制不健全制约中间业务发展 ......... 29

4.5 中间业务营销策略不够完善 ......... 30

第五章 龙江银行中间业务发展对策 .... 31

5.1 提高对中间业务重要性认识 ......... 31

5.2 优化中间业务收入结构增强其抗风险能力 ......... 33

5.3 加大人力资源及科技投入 ............ 35

5.4 完善中间业务管理机制并严格执行 ......... 37

5.5 制定完善的中间业务营销策略 ...... 38

第五章 龙江银行中间业务发展对策

上一章分析了龙江银行中间业务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龙江银行对中间业务发展还不够重视、低风险中间业务收入低及产品同质化严重、中间业务专业人才及科技投入不足、管理机制不健全制约中间业务发展、中间业务营销策略不够完善等五个方面的具体问题。本章对龙江银行中间业务存在问题给出了相应的对策。

5.1 提高对中间业务重要性认识

从一定程度上来说,龙江银行的中间业务发展状况如何是由银行的高层管理人员对其的重视程度决定的。要想使该银行的中间业务得到良好的发展,最重要的是提升高层管理人员对其的认识。在机制、视野、理念、思维、实践等方面的影响下,银行高层们往往形成了重视资产负债方面的业务,看轻了中间业务发挥的作用,当前这些银行领导们仍然将中间业务作为一种辅助方式[47],来帮助开拓银行的存贷款业务,因此银行领导们对该业务的考虑、认识、研究等都不具有深度,总是处于一种被动、懒散状态。这就需要提高银行高级管理人员对中间业务重要性的认识,从而积极地投身到大力发展中间业务的实践中。具体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龙江银行应聘请国内知名专家、教授和学者对银行的决策层和高管层进行中间业务发展形势的知识传授。其内容为:国际上发达国家和国内银行在中间业务上的发展状况、目标以及认识状况;国内外有关该业务产品和收入的发展趋势;国内中间业务的政策,法律法规;本行的管理机制等。使决策层认识到,随着全球性大经济时代的来临,市场经济愈发成熟和完善,竞争也变得越来越激烈,社会公众对金融服务的重视程度和要求也越来越高,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越来越离不开银行的身影了。企业客户在挑选银行时,不仅会考虑地理位置的便捷,还会考虑银行的信誉和形象[48]。所以,在当前的金融市场中,龙江银行占据市场份额的多与少可以从一定程度上表明其形象和地位。在当前全新的经济形势下,中间业务的开辟可以满足公众对于金融产品和服务的相应需求。

........

结论

我国所开展的中间业务是与传统的资产负债业务有着明显区别的一种新型银行业务,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起步较晚,发展处于起步阶段,市场并不成熟。通过本文的分析和研究得知,国外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已经占总收入的 50%左右,而我国的城市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占总收入比例最高的北京银行也不过 12%左右。同时,其中间业务增长速度较快,每年增长约 30%左右。说明了我国城市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方面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市场发展潜力非常巨大。 龙江银行自 2009 年成立以来,随着银行的日益发展,中间业务盈利能力逐年增加,发展中间业务可以使银行在较短时间内得以较快发展。本文对龙江银行开展的深入研究,不难看出其在中间业务拓展上仍旧存在很多问题,其发展、前进的潜力还很大。因此,该银行要想使其中间业务获得的收入保持不断增长的发展态势,必定需要采取多种措施,例如:强化对中间业务重要作用的认识、优化其产品结构、加大人财物、科技投入、制定严格的规定、采取精准营销策略等,在整个银行培养起全员重视发展中间业务的良好意识,积极开展中间业务的产品创新和管理创新,使龙江银行获得效益的同时为广大客户提供优质服务,促进龙江银行持续健康发展。

.........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