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会计硕士毕业论文十篇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11749 日期:2023-07-16 来源:论文网

本文是一篇会计硕士毕业论文,论文的结构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谋篇布局,是有规律可循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科学技术期刊编排格式》的有关规定。(以上内容来自百度百科)今天为大家推荐一篇会计硕士毕业论文,供大家参考。

优秀会计硕士毕业论文篇一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当今社会,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旅游的消费的需求日益旺盛,文化旅游类公司发展形势大好。在新常态下认真审视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方式和方向,既可以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也有利于建设生态文明国家。从文化旅游类公司自身的发展特点来看,文化旅游具有其他产业难以比较的复杂性、综合性和渗透性,在其发展过程中会产生新的经济增长点。当经济增长到一定程度时,就需要新的要素的投入用来拉动整个产业的进一步发展,进而带动金融、文化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同时,文化旅游类公司的发展对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生态环境的保护、城市形象的提升等方面都有重要的正相关作用。可以说,文化旅游类公司的发展所带来的不仅是经济效益,其带来的社会效益更是全方面、多层次的,对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有着巨大的意义和效果。这种相互促进的作用还表现在经济腾飞的同时,金融市场会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这种优势又有反作用与文化旅游类的公司,因此这是一种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关系。文化旅游企业要想健康快速发展,绝对离不开大环境的支撑,包括金融环境和政策环境。一套有序、积极的国家政策,会使得一个行业的发展更具活力。相关行业的公司可以紧紧抓牢政策性的优势,投入国家政策的洪流,充分利用机遇,促进自身的发展。为了实施项目带动战略,促进文化旅游类公司发展,陕西省人民政府 2013 年 9 月提出《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实施项目带动战略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意见》。第十四条提到:完善文化旅游类投融资机制,整合现有部分文化资金,设立专项资金用于文化旅游产业项目。充分发挥省文化旅游投资基金优势,通过股权投资、债权投资等多种投资方式方法参与重大文化旅游项目建设,带动更多社会资本和社会资金投入文化旅游产业领域;根据发展需要,省文化旅游投资基金可下设各种子基金,推动构建完善的文化旅游类公司投融资机制。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外国学者的研究重点倾向于酒店与宾馆,并在宏观层面对于融资的阶段性困境,提出合理的意见和决策。外国学者更多的倾向于研究政府行政干预与文化旅游产业投融资之间的联系,以本国的客观国情,对于融资产生的影响要素展开分析。J.A.Bodlender 对旅游项目融资问题从宏观、微观方面,从政府和私人机构的等不同的角度进行了分析。[1]Larry Dwyer and Peter Forsyth (1994)通过分析行业动机,确定了外部资本对于全球旅游业发展的积极影响。他指出无论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在合理利用外资的情况下,其旅游业发展都会从中受益;但他忽略探讨了对外资投资的负面影响。[2]Kumi Endo (2006)研究表明旅游企业投资中,与其他产业的外资引进成度相比,旅游业的外资所占规模较小。但作者表示,在未来旅游企业引进外资是今后发展趋势,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势头会更明显,但吸引外资也不能掉以轻心,应当警惕外资带来的消极作用。Sanford and Dong (2000)分析了美国的旅游业融资状况,得出其旅游业经济的增长与其外部的融资量呈现同方向增长的结论。然而不同行业的准入标准又反作用于这样的正相关关系之中。服务与旅游在融资发展中的关系就显得十分微妙,因果分析没有在研究过程中得到体现。[6]Song[7](1997),Witt[8](1995) Shan and Wilson[9](2001)釆用计量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建立联立方程研究投资和旅游业发展之间的关系,得出结论:投资激励影响投资力度,其减少资金成本,运营成本,加强投资担保这三个方面构成了投资激励的主体。

……….

第二章 相关理论

2.1 文化旅游融资概念与特点

为推动旅游产业向一个新兴方向发展,全面提高旅游业的景区质量和服务水平,“十二五”期间,一个响亮的名词出现在公众视野,那就是“文化旅游”。从此,全国旅游相关部门把“文化旅游”的地位提高到以往旅游的顶峰。一些著名的旅游资源大省也纷纷将文化旅游列为今后发展的重中之重,为文化旅游的和谐发展制定了方针政策。“文化”是文化旅游产业的精髓,传统的旅游产业是其必不可少的载体。早在 2005 年,Khalid 在已经提出了“文化旅游”这个概念,但他并没有给出一个清晰、官方的定义,国外多数学者也是以“文化旅游”作为研究对象,证明了“文化旅游”复杂性和多样性。通过对文化旅游以及旅游景区的相关文献的进行深入研究后,可以看出文化旅游与历史文化遗址、遗物、建筑等具有密切关系。顾名思义,文化旅游来源于带有历史文化颜色和旅游景区的双重结合,根据世界旅游组织以及欧洲旅游与休闲教育协会(ATLAS)文化旅游是指人们为了满足自身的文化需求而前往日常生活以外的文化景观所在地进行的非营利性活动[2]。根据《2010-2015 年中国文化旅游投资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所述,文化旅游是以旅游文化的地域差异性为诱因,以文化的摩擦为过程,以文化的相互融洽为结果,具有独特性、差异性、教育性。文化旅游实际上可以说成是游客亲临某种文化资源,亲身感受文化所带来的心理满足,这种满足是以某个景区作为支撑的。某项文化旅游景区拥有一定的核心景点,并且可以带动其他行业的发展,比如本文案例中的 QJ 文化旅游景区,除了以景区为中心的服务以外,还衍生出房地产、饮食、酒店、会所、影视以及商业圈。文化旅游公司涵盖的文化精髓和辐射力,可以提高旅游产业的附加价值,通过不断的挖掘改造,可以产生很多后续的旅游产品,从而抬高了旅游景点的层次。同时,它与我国许多产业也是具有不可分割的联系。第一产业可以为它提供坚实的后续保障,第二产业可以为它提供基础设施的建设,第三产业可以更好地服务于文化旅游,因此,文化旅游就是一个具有巨大影响的产业,与其他产业密不可分。它为我国今后的产业升级做出巨大的贡献,必将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

2.2 融资理论综述

国内学者将融资定义为是资金从资金剩余部门向资金匮乏部门流动的过程,也可以将其理解为是购买力有效转移的过程。融资方式说的是利用何种途径筹集资金。本文试图所提到的 QJ 公司的融资方式是指该公司在一定时期内选择哪一种融资方式,这几种融资方式怎样排序才能是成本最小,风险最低。当然,现实中,融资方式的确立并不是随意的排序,融资渠道的拓展以及投资主体多元化才是解决融资问题的根源。现有融资方式为 QJ 文化旅游景区有限公司的融资之路提供了参考意见。一方面,文化产业要积极争取国家部委、地方政府的资金支持,另一方面,充分利用金融市场,创新其融资。由此可见,QJ 文化旅游景区有限公司必须增加新的融资方式,为了保证该景区今后可以良性循环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文献综述为后文制定 QJ 文化旅游景区有限公司的融资方式提供了选择。

……..

第三章 QJ 公司融资方式存在问题分析 ....16

3.1QJ 公司简介 .........16

3.2QJ 公司经营状况 ........17

3.3QJ 公司资金需求 ........19

3.4QJ 公司融资方式存在问题 ......22

3.5QJ 公司融资问题成因 .......25

第四章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 QJ 公司融资方式排序探讨 .......28

4.1QJ 公司融资方式影响因素分析 .....28

4.2QJ 公司融资模型构建 .......29

第五章 QJ 公司融资方式建议 ......38

5.1 制定合理的融资战略........38

5.2 增加内源融资......38

5.3 利用民营资本......39

5.4 发行短期债券......40

5.5 引入风险投资......40

5.6 减少银行贷款金额 .......41

第五章 QJ 公司融资方式建议

通过第三章对 QJ 文化旅游景区有限公司的经营状况在行业内保持良好,可以判断该公司具有一定的偿债能力和营运能力。通过对其资金需求的预测可以得出,该公司确实有融资的需求。根据该公司融资方式存在问题分析得知,该公司正处在快速发展阶段,资金需求量会继续会不断增加。通过第四章对影响融资方式因素研究以及熵模型分析得知该公司不仅要发挥自身的融资优势,还可以按照研究得出的最优融资顺序,尝试一些新适合该公司特性的新融资渠道,解决现阶段所面临的融资成本大、融资方式单一、后备资金不足等问题。然而现阶段,债券融资、吸取民营资本、风险融资等融资渠道并没有被充分利用。针对 QJ 文化旅游景区管理有限公司融资方式单一的问题,根据上一章节探讨出来的最优融资顺序,笔者提出以下建议按照以下顺序来拓宽该公司的融资渠道。

5.1 制定合理的融资战略

从申请条件方面看,QJ 文化旅游景区管理有限公司在中国境内依法设立,具有独立法人资格,财务管理制度健全,会计信用和纳税信用良好,具有一定规模实力、成长性好,其中净资产高于 1000 万元,均满足《财政部关于重新修订印发旅游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财文资〔2014〕4 号)的申请条件,因此,向上级申请财政拨款具备一定的可行性。一个公司的融资规划不是把简单的集中融资方式相叠加,而是在制定融资战略的时候必须把融资风险、融资成本的因素加以考虑,选出优先的融资方式,否则,即使公司需求的资金到位了,也给公司带来了巨大的财务风险和财务负担,就失去了融资的意义。QJ 文化旅游景区管理有限公司应当遵循已有的融资引导机制,以自身发展状况为基础,以融资方式的特点为导向,请教专家或者是吸取其他先进同类公司的融资模式,为自身制定一个科学的、针对自身特殊性质的融资战略,实现景区融资的主体的多元化、领域的多向化以及方式的多样化。

………….

结论

首先,本文介绍了文化旅游公司融资方面的研究背景和意义,详细阐述了国内外研究现状并对已读文献进行了总结和归纳,介绍了本文的研究内容、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其次,对 QJ 文化旅游景区管理有限公司所属的文化旅游的概念做出了明确界定、分析了该类公司的具有的显著特点,以及该类公司融资方式的特征,并诺列了对本文所用到的融资理论,对其进行了简要的概述。再次,分析 QJ 文化旅游景区有限公司现阶段融资方式面临的瓶颈,在这个章节中,本文简单介绍了该公司的性质、所属行业以及特殊收入来源,分析出为什么该公司可以作为文化旅游公司的代表性公司;阐述了对 QJ 文化旅游景区有限公司现阶段的融资方式以及已经显露出来的主要融资问题;对该公司融资方式存在问题成因的分析。再次,依据前文分析所得的影响融资方式的因素的指标构建,依照熵模型的要求,采用了层次分析法对各个影响因素的子因素进行权重分析,以表明他们对其指标因素的影响程度,通过得出了处在发展期的 QJ 文化旅游景区有限公司所应该遵循的最理想的融资顺序。 最后,通过对适合景区生命周期发展阶段融资方式以及影响融资方式因素的分析研究,得出了现阶段该公司应该遵循的最优融资顺序,在此基础上,针对 QJ 文化旅游景区管理有限公司的融资方式的问题提出了优化其融资方式的几点建议。建议如下:首先,不能盲目增加融资方式,也不能一味银行贷款,要制定一个科学、合理并且适用于自身的长久的融资战略;其次,要需要提高 QJ文化旅游景区管理有限公司的经营能力和公司利润,才能运用低成本的内源融资,并逐步提高内源融资的比例;在此基础上,按照最优的融资顺序按照“民营资本、发行债券、风险投资”的顺序来逐步增加融资方式;最后,由于银行贷款的排序最后,本文建议缩小银行贷款融资的规模。

............

参考文献(略)

优秀会计硕士毕业论文篇二

第 1 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我国资本市场作为经济的晴雨表,自诞生至今,一直保持着强劲的发展势头,对社会主义的建设,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可见资本市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目前,学术界主要从产权制度、公司内部治理等角度出发研究其对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从会计信息透明度这个微观角度出发研究两者间关系的文献并不多,所以本文从这个角度出发进行相关研究。在市场经济社会中,会计信息是一个企业的命脉,它直接关系到国家资本市场和经济运行的稳定性,会计信息透明度成为影响以资本市场为核心的经济体系的重要因素。目前,国内外虽然对会计信息质量的研究比较丰富,但大多只是对其进行定性的分析,很少有学者对其进行定量的分析。会计信息透明度作为一个可计量的指标,可以衡量会计信息质量。所以近年来,会计信息透明度逐渐受到学者们的青睐,他们开始透过微观层面关注会计信息透明度对整个资本市场即宏观层面的影响。但从我国实际出发,我国会计信息透明度并不是很高,会计造假及违规操作屡见不鲜,会计信息严重扭曲,不仅产生信息不对称,使投资者不能充分了解企业,而且违反市场规律,不能达到资源的优化配置,阻碍了资本市场的发展。通过对资本市场完善的发达国家进行研究,发现会计信息透明度与资源配置效率呈正相关关系,即高透明度的会计信息有助于资源的高效配置。然而,我国资本市场尚不成熟,具有时间短、制度不健全的特点,且学者对这方面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所以我认为在我国关于二者的关系有待进一步研究。本文以中国上市公司的财务数据为依据,首先度量了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透明度;然后深入的研究会计信息透明度与资源配置效率间的相关性及它们之间相关性的制约因素;最后针对如何保护投资者利益、优化上市公司资本配置效率和完善中国资本市场提出对策建议。

………..

1.2 研究思路和方法

1.2.1 研究思路

首先,通过对以往相关研究文献的梳理,从理论上阐述会计信息透明度对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其次,利用企业对外公布的数据定量的衡量会计信息透明度和资源配置效率,并通过构建实证模型分析两者之间的相关性;最后,根据实证研究结果,提出切实可行的提高会计信息透明度的政策建议,促进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

1.2.2 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规范研究和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一方面用规范研究方法描述会计信息透明度和资源配置效率的相关概念和度量方法,然后运用文献研究法和归纳法对两者的相关理论进行梳理;另一方面通过实证研究方法,以 2010-2013 年我国深沪两市上市公司 A 股为样本,通过运用 Spss、Excel、Eviews6.0 等软件进行相关数据处理,构建实证模型分析两者间的关系,采用描述性统计等统计方法对提出的假设进行了检验。

………..

第 2 章 文献综述会

2.1 国外文献综述

Sun(2005)率先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对 23 个国家的财务报告质量和资本分配效率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他采用 Wurgler 模型估计资本配置效率,研究发现,财务报告质量会影响一国之内不同行业的资本配置效率,在财务报告质量较差的国家,行业依赖于债务融资时其资本成本较低;而在财务报告质量较好的国家,行业依赖股权融资时其资本成本较低。Bushman 和 Smith(2001)认为由于委托代理关系的存在导致了投资者与管理层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而高质量的会计信息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缓解这种矛盾,并且能够使有效的财务资本和稀缺的人力有效地流向更好的投资项目,帮助企业甄别好的项目,从而提高企业的投资效率,改善公司治理水平并更好的保护投资者,从而提高资源配置效率。Liang(2007)综合分析了以投入为基础和以产出为基础的会计信息质量,探讨了这些会计信息质量对公司股票定价的影响机制,进而提出了其对投资效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当会计信息真实并且未被操纵时,以产出为基础的信息能促使公司作出更优的投资决策;而当这些会计信息被虚假陈述或被操纵时,以投入为基础的会计信息更有利于公司作出更优的投资决策。Menichols 和 Stubben(2008)以美国上市公司为样本,研究了影响公司投资效率的因素,结果表明当公司的会计信息质量低下时,公司容易发生财务报表重述或被证监会调查,在这种情况下,公司的过度投资程度较高,因此,提高会计信息质量能够避免上述现象,改善公司投资效率。

………..

2.2 国内文献综述

谢志华和肖泽忠(2000)把证券市场的信息披露分为公开披露和私下披露,认为私下披露与内幕信息密切相关,当内幕信息被私下披露时对绝大多数投资者而言是不公平的,但私下披露内幕信息又是不可避免的,所以应对私下披露进行严格的控制,从而达到市场的有效配置。周中胜、陈汉文(2008)在《会计信息透明度与资源配置效率》一文中选取了深沪两市 5 年的数据作为样本,用公司对应计利润的操控程度来衡量会计信息透明度,借鉴 Wurgler(2000)的研究,考察了行业间会计信息如何影响资源配置效率。研究发现,两者呈正相关关系,会计信息越透明,越能引导资源的有效配置,此外,行业中持股比例和竞争程度也影响它们之间的关系。董锋和韩立岩(2006)通过对深市 A 股市场的相关指标进行研究,认为提高信息透明度可以有效促进市场的流动,使市场信息在投资者与筹资者之间的传递更为直接有效。虽然透明度的提高不会使企业的经营业绩指标发生很大变化,但是,企业整体趋势是向着良好的方向发展,因此提高中国股市透明度对提高中国股市的质量起到了积极的影响。周中胜、陈汉文(2008)主要研究了高质量的独立审计对证券市场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得出的结论是:把证券市场的规模和流动性控制后,它们二者显著相关。如果具有胜任能力的审计人员能保持独立性,客观的对公司进行审计,那么潜在投资者就能真实了解公司经营状况,从而引导资源的优化配置。曾颖和陆正飞(2006)及于李胜和王艳艳(2007)主要研究了会计信息质量对上市公司资本成本的影响。研究发现,会计信息质量越高,公司的资本成本越小,从而公司的业绩越高。当公司业绩较好时,更容易获得外部资金的支持,也更能有效地引导资源的配置,然而他们均没有提供会计信息质量如何影响公司实际投资决策和资源配置的经验证据。彭韶兵、黄益建和赵根(2008)通过实证研究探讨了会计信息质量对企业会计盈余可持续性的影响。研究发现,会计信息质量越高,越能反映企业的真实经营情况,会计盈余持续性也越好;反之,就会存在一定程度的盈余操纵,具体表现为少计或多计利润,这不仅打击了投资者对资本市场的信心,而且干扰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所应起的作用,从而降低了资源配置效率,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

第 3 章 会计信息透明度与资源配置效率的相关理论.........10

3.1 概念界定........10

3.1.1 会计信息透明度的概念及度量.........10

3.1.2 资源配置效率的概念及度量.......12

3.2 会计信息透明度与资源配置效率的关系....15

3.2.1 公司提供高透明度会计信息的动因.......15

3.2.2 会计信息透明度对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分析.........16

3.3 理论基础........17

第 4 章 实证研究.........21

4.1 研究假设与变量及模型设定......21

4.2 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23

4.3 实证研究结果......24

第 5 章 结论、政策建议和展望.........32

5.1 研究结论........32

5.2 政策建议........32

5.3 研究局限和未来展望......37

第 4 章 实证研究

4.1 研究假设与变量及模型设定

资本市场作为现代金融体系的核心,对未来中国的发展有重要影响,而会计信息是企业经济活动的反照,是社会经济有效运行的重要基础。因此,研究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透明度是否对资本市场的资源配置效率产生影响对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本文在第三章从理论角度出发分析了二者之间的关系,从理论上得出会计信息透明度可以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的结论。故本文提出假设:假设:在资本结构、盈利能力、公司规模和流动比率一定的情况下,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透明度与资源配置效率正相关。当衡量资本市场资源配置效率时,脚标 i 表示行业;t 表示年份,包括 11、12、13;Ecpi,t为 i 行业的上市公司 t 年加权平均每股资产增长率,通过i 行业 t 年总资产减去 t-1 年总资产后的差额除以 t 年股本计算所得;Avpi,t为 i 行业的上市公司在 t 年的每股加权平均收益,通过 i 行业 t 年的总收益除以总股本计算所得;回归系数大于 0 ,说明资金投资于回报率高的行业,该系数越大,说明资源配置效率越高,小于 0,说明资金投资于回报率低的行业,资本市场资源配置效率低下,等于 0,说明资金投资与行业回报率无关。鉴于我国上市公司普遍存在盈余管理现象,在实证研究中多采用盈余质量衡量会计信息透明度,本文基于这种思想,采用 Jones 模型计算可操控的应计利润,可操控的应计利润可以为正,也可以为负,我们用其绝对值衡量会计信息透明度。其绝对值与会计信息透明度呈负相关关系,即可操控的应计利润绝对值越大,会计信息透明度越低,其绝对值越小,会计信息透明度越高。

………

结论

本文探讨了会计信息透明度与资源配置效率的关系,首先阐述了它们的概念,然后对其度量方法进行了归纳,从理论角度分析了它们的关系,在此基础上,用琼斯模型衡量会计信息透明度,以 2010-2013 年深市主板和沪市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构建了会计信息透明度对资源配置效率影响的模型,选取资本结构、盈利能力和流动比率作为控制变量,进行了相关性分析和回归分析,研究结果如下。

(1)对全部样本而言,会计信息透明度与资源配置效率呈正相关关系,这与理论分析结果一致;

(2)从各行业角度分析,发现只有 7 个行业呈现正相关关系,其它 14 个行业均呈现负相关关系,即会计信息透明度越高,资源配置效率越低,会计信息没起到引导资源配置的作用。这 14 各行业分别为:B(采掘业)、C1(纺织、服装、皮毛)、C3(造纸、印刷)、C4(石油、化学、塑胶、塑料)、C5(电子)、C7(机械、设备、仪表)、C9(其他制造业)、E(建筑业)、F(交通运输、仓储业)、G(信息技术业)、H(批发和零售交易)、K(社会服务业)、L(传播与文化产业)、M(综合类)。究其原因有两种可能,一种是企业自身没有提供高透明度的会计信息;另一种是投资者没有有效地利用会计信息。从时间序列角度分析,会计信息透明度与资源配置效率呈正相关关系。

............

参考文献(略)

优秀会计硕士毕业论文篇三

第 1 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自 2001 年安然事件以来,不管是国际上还是我国国内,大公司财务丑闻事件层出不穷,如世界通信、默克制药、施乐、蓝田等公司,这也使得投资者对盈余数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产生了怀疑,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但是实际当中披露的信息与投资者的期望值之间总是存在着差距,差距的大小又与风险、收益紧密联系,尤其是对于内部控制缺陷的披露亟待加强和规范。2006 年我国颁布了《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内容只包括基本规范和几个具体规范,其中部分还只是以试行文件发布,还有一部分是以征求意见稿的形式发布。虽然对于当时我国的证券市场来说,这些规范已经能够给企业做好会计控制工作提供结构上以及操作性方面的指导,但是,这些规定更多的是宏观地把握而忽视了应有的细节关注,实际上还没有形成完整的应用体系。2008 年,我国财政部发布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及其应用指引,从内容上可以看出我国在不断加强对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的监管,相对 2006 年的规范内容,此时已更加具体,在金融危机爆发的背景下,内部控制暴露的问题使得整个企业链遭遇重重危机,基本规范的完善也是适时而出;2010 年 4 月 26 日,财政部又联合各大部委发布了《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该配套指引由相应的应用指引、审计指引以及评价指引等 18 项具体内容构成,以此为依据,代表将国际先进经验融入我国特殊国情的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基本建成。近些年来我国政府对制度的不断完善说明我国对于内部控制的重视程度正在不断提高,经营业绩和发展前景不再是衡量公司价值的首选标准,内部控制制度是否有效在某种程度上比经营业绩波动更具风险性,因而,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成为评价上市公司发展的稳定性及可靠性的“晴雨表”,投资者也将其视为关注的重点。

……….

1.2 研究思路和方法

本文研究思路:首先,阐述本文的研究背景、选题意义以及创新点,并确定文章研究所用的具体方法。认真阅读国内外已有的研究文献,并对其进行归纳总结,通过文献分析法,综述前人不同的研究成果;然后根据前人研究中存在的局限性,引出本文研究所要验证的假设,并建立实证模型;最后根据实证结果分析得出结论,并提出未来展望。在研究方法上,本文采用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通过查阅文献,对国内外研究文献及相关理论进行了归纳总结,从而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另外,本文选取深市主板 A 股上市公司 2009-2013 年数据作为研究对象,首先进行了我国上市公司内控缺陷披露状况分析,发现目前仍然存在的问题,以此作为本文研究的契机;在实证阶段,先运用比较分析法进行描述性统计,通过将样本对象分为缺陷披露组和未披露组,比较目标值进行初步验证;继而采用相关分析、线性回归分析等分析方法,对研究假设进行深入验证,并提出建议。

……….

第 2 章 国内外研究综述

2.1 内部控制缺陷研究文献综述

内部控制缺陷的基本定义是公司内部控制制度的设计或运行无法合理保证内部控制目标的实现。自安然事件以来,内部控制已成为诸多学者研究的新领域,从基本理论研究到实证研究,可归纳为以下几大类型:不管是我国学者还是国际上的审计准则对内部控制缺陷的定义都是相近的,也已经普遍被人接受,但是对于具体分类,按照不同的标准,可以得到不同的缺陷类别:美国公众公司会计监管委员会在 2004 发布了第 5 号审计准则,在准则中委员会按照既定的标准对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缺陷信息进行了分类,其中,最重要的参考标准就是公布的内控信息最终会导致公司财务报表产生重大错报后果的严重程度,并以此划分出三大具体类型:控制缺陷、重要缺陷和重大缺陷,这和我国审计准则中最常见的划分标准是相近的,我国的审计准则中是按照上市公司公布的缺陷信息对自身财务状况的影响程度,将内部控制缺陷划分为一般缺陷、重要缺陷以及重大缺陷,这在我国一直以来得到了广泛认可以及应用,在诸多学者的理论和实证研究中都有体现。对内部控制缺陷的分类是国内外学者更好地研究内部控制必要的步骤,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同年也发布了针对公司生产经营过程中涉及到的控制例外和缺陷两项内容的评价规范,虽然不是具体的量化标准,但是这些规范被视为划分内控缺陷严重程度的的参考;在对缺陷的重要性分类方面,综合运用定性分析和定量判断等方法,并通过将缺陷按照控制活动、信息系统控制等要素进行重要性分析。

……….

2.2 盈余质量研究文献综述

Ball 和 Brown(1968)在对盈余信息质量研究上打破了原先只围绕理论研究的模式,他们收集了公司的财务报告盈余数据与股票价格等信息,对相关数据进行整合、分析,结果发现在上市公司发布其会计期间内的盈余信息后,市场上的信息使用者会根据自身关注的需要提取出所需要的信息,并在一段时期之内,根据各自的风险偏好、投资能力等因素将这些盈余信息归为“好的”与“坏的”两大类,而这样的市场反映又会反过来直接影响公司是股票价格涨跌,这就体现出盈余信息的有用性。2002年,美国会计学会举办了关于盈余质量的研讨会,会上对一直以来模糊不清的盈余质量的定义进行了统一界定。盈余质量被定义为“在公司一定的经营期间内,在应计制下确认的收益数额与公司实际发生的现金流入的匹配程度”,也就是说,盈余质量的高低与会计收益转化为现金的能力大小息息相关:现金是被视作没有风险的已实现的会计收益,而应计利润则是在未来一段时间才会实现的会计收益,而在收回之前这项收益是存在一定的风险的,因而若是应计利润在会计盈余中占有高比例的话,其自身的风险性必将影响盈余的稳定性和预测力,带来低质量盈余;反之现金等已实现的会计收益在当期会计盈余中占有较高比例的话则会带来高质量盈余。Schrand(2004)认为公司现阶段的运营指标良好、未来运营预测指标良好以及能够真实地反映公司的内在价值这三个方面得到满足时就能判断公司盈余质量较高。

………..

第 3 章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14

3.1 概念界定..... 14

3.2 理论基础..... 16

3.2.1 委托代理理论 ..... 16

3.2.2 信号传递理论 ...... 16

3.2.3 有效市场假设理论 .... 18

3.2.4 信息不对称理论 ....... 19

3.3 本章小结..... 20

第 4 章 内部控制缺陷披露现状分析........21

4.1 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缺陷披露现状......21

4.2 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缺陷披露现状存在的问题....... 21

4.3 本章小结.....23

第5章 实证分析......24

5.1 模型设计..... 24

5.2 实证结果分析与结论......... 28

5.3 本章小结..... 32

第 6 章 对策建议

6.1 制度层面

虽然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已经在逐步健全,但是面对我国特殊的国情,也需特别注意:我国的整体框架系统可以参考美国和日本两个国家的丰富经验,但是绝不能照搬应用,相对西方发达的资本市场,我国还缺乏相应的资本市场环境,因而在体系初建期,更要注重相应的法制建设,为内控指引更好地实施保驾护航。另外,我国在内部控制制度方面,采用《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与《内部控制评价指引》并行制,但是二者的应用范围上存在着差异,评价指引侧重于内部的全方位控制,包括整体、局部、公司以及会计各个层面,而审计指引则更关注于对内部控制的审计与鉴证,这会带来企业内部控制审计在整体层面上失衡,以及以后内部控制的不稳定性,为了克服这样的缺陷,加强法制建设亟待实行;另外,从本文研究发现,制度环境实际上是上市公司能够树立正确的披露观点的有力支撑,越是完善、健全的制度背景下,就越是对上市公司披露内部控制缺陷起到激励作用。

……….

结论

本文依托相关的理论基础研究内部控制缺陷披露与盈余质量关系,根据研究需要提出假设,并设计实证模型加以验证。实证结果表明:对于我国主板 A 股发展较为稳定的上市公司来说,能够及时披露内控缺陷并能予以整改可以提高公司的盈余质量,反之,则会降低;同时,对于上市公司来说,信息披露的制度保障既包括外部宏观审计制度完善也包括企业自身的内部审计制度建设,内外部制度越完善,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缺陷披露就越对盈余质量有促进作用。由于诸多因素存在的影响,本文的研究仍然存在一定局限性,这些局限性也正是未来研究可以不断改进的地方:样本数据范围局限。文中涉及到的研究主体是深市主板A股公司中从2009-- 2013年发展较为稳定的公司作为研究对象,研究结果只能对条件相符合的公司具有参考价值,并不能应用于所有的上市公司,因而在后期研究文献中,应该对本文的样本进行扩充,才会得出更加可靠的研究成果。本文解释变量选择与计量局限性。文中是以内部控制缺陷披露为解释变量,在进行不同的分析时采用了不同的计量模式,描述性统计分析时,将虚拟变量只是作为一个分组依据,然后根据其他控制变量数值进行解释;在相关分析及回归分析时,将内部控制缺陷数值进行量化,参考前人的计量模式,将内部控制缺陷按照一般缺陷、重要缺陷和重大缺陷赋予权重得出模型所需数据,前后计量模式口径的变化也是在后续研究中可以加以改进的方面。

............

参考文献(略)

优秀会计硕士毕业论文篇四

第 1 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因信息不对称而产生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行为,严重影响着资本市场的资源配置效率。充分的信息披露能够确保与企业主体有关的可靠信息及时准确地传递给企业外部的利害关系人,从而有效解决企业与利害关系人之间因信息不对称而产生的矛盾。为此,“会计信息透明度”这一概念被提出来并受到了学界的广泛关注,其中会计信息透明度对资本市场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是研究的主要方向之一。从目前的研究成果来看,大多数学者将研究的焦点集中于股票市场,而对信贷市场关注相对不足。然而在我国,信贷市场在资本市场中占据着重要份额。根据调查,2013 年,年度社会融资总额为 17.29 万亿元;全年人民币贷款占同期社会融资总额的 51.4%;外币贷款占比 3.4%;委托贷款占比 14.7%;信托贷款占比 10.7%;未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占比 4.5%;企业债券占比 10.4%;非金融企业境内股票融资占比 1.3%。由此可见,尽管在资本市场的发展过程中,直接融资在国民经济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总体而言间接融资仍处于主导地位,贷款仍是我国企业资本形成和资金供给的主要渠道。现有研究表明,在资本市场上,提高会计信息透明度可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那么,在信贷市场上,会计信息透明度能否也有利于优化信贷资源配置呢?这一问题还需要我们进一步去验证。目前我国信贷融资中存在很多问题,例如银行资产质量低下,存在许多不良贷款;不少信贷资金被闲置,未能充分实现其价值等。总而言之,我国信贷资源配置效率还没有达到最优状态。而之所以会有这些问题,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这些公司的会计信息透明度较低。所以,在此背景下,讨论资本市场上会计信息透明度如何影响信贷资源配置效率,既有理论意义,又有现实价值。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国外学者较早的开始了会计信息透明度的相关研究。20 世纪 90 年代,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最早提出了“会计信息透明度”的概念,认为应该首先从准则的高度来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率先提出了高质量的会计准则的要求,并得到了人们的广泛认同。但是由于会计信息透明度一词过于抽象,随后一些组织如巴塞尔银监会(1998)、普华永道(2001)、世界银行就从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角度对会计信息透明度进行定义,使人们对会计信息透明度的认识更加清晰、具体。对于会计信息透明度的发展历程及内容本文将在第二章予以介绍。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开始探索会计信息透明度对资本市场产生的经济后果,包括会计信息透明度对信息不对称、股票流动性或交易量、投资效率的影响等方面,研究的内容比较全面。在会 计 信息 透明 度与信 息不对 称关系 的研 究方面 , Akerlof(1970) 、Diamond(1985) 、 Graham et al. ( 2005 ) 、 Marquardt 和 Bhattacharya,Desai 和Venkataraman(2007)分别从信息的传递性、信息的高质量、信息成本和盈余管理的角度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认为,提高会计信息透明度可以充分公开披露企业信息,减轻信息不对称,增强信息传递的有效性,减少企业“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行为,达到规范市场秩序、提高资本市场配置效率的目的。在会计信息透明度与股票交易量或流动性关系的研究方面,Hasbrouck(1991)、Kim 和 Verrecchia(1994)、Bhattacharya,Daouk 和 Welker(2003)、Heflin,Shaw和 Wild(2005)分别从交易价格、股票流动性的角度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认为,会计信息透明度有助于减少“逆向选择”的发生,降低交易成本,提高股票的流动性。在探索会计信息透明度和投资效率的关系方面,Wang(2003)、Durnev et al.(2004)分别运用 Jeffrey Wurgler (2000)模型、边际托宾 Q 模型度量投资效率,研究结果认为会计信息透明度与公司投资效率是正相关关系。

……..

第 2 章 会计信息透明度与资源配置效率概念界定及衡量方法

2.1 会计信息透明度的内涵及衡量方法

企业提供会计信息的目的是为信息使用者决策提供参考。20 世纪后期,由于美国资本市场上市公司存在严重的盈余操纵现象,会计信息失真严重,已不能作为投资者进行决策的依据。为此,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呼声越来越强烈。1994 年,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前主席阿瑟 利维特(Arthur Levitt)首次提出了“会计信息透明度”的概念,从会计准则的角度进行规范会计信息,认为高质量的会计准则应满足“透明度”这一质量要求。随后,1996 年 4 月,SEC 正式声明,评价 IASC“核心准则”的主要标准之一是“准则要高质量,可以提供充分的信息披露、透明和可比,使投资者可在不同时期对不同公司进行评价和分析。”至此透明度成为了代表会计信息质量的核心表达。由于透明度只是一个抽象概念,究竟什么样的会计信息符合透明度的要求呢?一些组织开始通过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来界定其涵义。1998 年,巴塞尔银监会在《增强银行透明度》的报告里指出,会计信息透明度是指包含了全面性、相关性、及时性、可靠性、可比性和重大性这些特性的信息。2001 年,普华永道在《不透明指数》的调查报告中将“不透明”界定为在商业经济、财政金融、政府监管等领域缺少清楚、精确、正式、易理解、普遍承认的惯例。世界银行将透明度界定为拥有可获得性、可理解性、相关性和可靠性的信息。综上所述,虽然不同的组织对会计信息透明度的界定不同,但大多数都同意会计信息透明度应体现相关性、可靠性、可理解性、及时性、重要性等特征。

……..

2.2 资源配置效率的内涵及衡量方法

资源配置是指经济中的各类资源(包含自然资源、资本资源和人力资源)在所有使用者中的分配,以促使有限的资源产出尽可能多的为社会所需求的产品和劳务。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有其历史必然性和现实可能性。一方面,社会资源的总量是有限的,而人们对资源的需求量是无限的,这种“有限资源”和“无限欲望”之间的对立和统一构成了经济生活中的一对矛盾,这对矛盾之间的博弈运动使得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具有了历史必然性。另一方面,在经济生活中,由于生产工艺、技术水平以及劳动者素质等多方面因素在不同企业间分配的差异性,导致不同企业生产同一产品的效率不同。考虑到资源具有稀缺性,在市场经济环境下,社会资源必然会由低效率的领域流入到高效率的领域,以使有限资源能够最大限度的实现其价值,因而社会资源之间优胜劣汰的竞争性发展,又使得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有了现实可能性。综合以上分析,我们可知资源配置效率是指在一定的技术水平条件下,将生产要素分配到各个生产主体,使有限的资源在不同的国家、地区、企业以及部门之间分配,实现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产出的目标。探究资源优化配置对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有重大意义。

………

第 3 章 会计信息透明度影响信贷资源配置效率..........21

3.1 会计信息透明度影响信贷资源配置效率的理论基础.......21

3.2 会计信息透明度影响信贷资源配置效率的传导机理.......24

3.3 本章小结.........26

第 4 章 会计信息透明度影响信贷资源配置效率......27

4.1 研究假设.........27

4.2 研究设计.........28

4.2.1 主要变量设计.....28

4.2.2 模型设定......29

4.2.3 样本选择与数据处理.......31

4.3 实证结果分析........31

4.4 本章小结.........39

第 5 章 研究结论及展望....40

5.1 研究结论.........40

5.2 政策建议.........41

5.3 研究局限性及未来发展方向.....42

第 4 章 会计信息透明度影响信贷资源配置效率的实证分析

4.1 研究假设

资本市场的一个核心功能是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由于信贷市场是资本市场的有机构成之一,因此,也要实现信贷资源的优化配置。在信贷市场上,实现信贷资源合理配置离不开银行等金融机构。银行作为营利性企业,其发行贷款的目的是通过让渡资金的使用权来获得预期收益,实现经济利益。为了实现这一目的,银行必须对企业目前真实的发展现状进行全面了解、综合分析和系统评价。但是,银企之间存在着信息不对称矛盾,这会导致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影响银行作出正确的的信贷决策,最终将会制约信贷市场的资源配置效率。因此,怎样化解银企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矛盾是实现信贷市场资源优化配置的关键。会计信息是连接企业与银行等外部信息使用者的纽带,是银行作出投资决策的依据。银行通过审查企业的会计信息,分析它的财务状况、经营绩效和现金流量,评价企业的偿债能力、盈利能力和发展能力等,对企业进行恰当的定位,进而作出正确的贷款决策。可见,会计信息对于银行作出信贷决策有重要的意义。因此,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就必须重视会计信息的作用,而会计信息来源于企业,对于企业而言,想要有效的发挥会计信息的作用,就必须增强会计信息透明度。从上一章的理论分析,我们可知增强会计信息透明度:第一,可以降低信息不对称,实现信贷资源在市场上的自由流动;第二,可以优化信息传导机制,引导信贷资源的流向,提升信贷机构投资决策的科学性;第三,可以对债务人进行有效的监督和约束,提高信贷资金的使用效率。

……….

结论

高透明度的会计信息为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创造了条件。它不仅与投资者的利益密切相关,而且还关系到整个资本市场的有序运行。高质量的会计信息可以缓解信息不对称,有利于投资者做出正确的投资选择,提高资本市场资源配置效率。信贷市场是资本市场的一部分,既然提高会计信息透明度有助于提高资本市场资源配置效率,那么提高会计信息透明度也会有利于提高信贷市场资源配置效率。因此,本文对会计信息透明度与信贷资源配置效率的关系进行研究,并从理论和实证两个方面展开分析,得出了以下结论:首先,从理论上讲,会计信息透明度有利于提高信贷市场资源配置效率。提高会计信息透明度可以缓解借贷双方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减少“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使信贷资源在信贷市场上真正做到自由竞争,提升信贷市场的活力,进而提高整个信贷市场资源配置效率;提高会计信息透明度也可以提高信贷市场的有效性,优化信息传导机制,使企业会计信息真实地反映其发展现状,从而引导信贷资源自觉流入到优质的行业中,有利于信贷机构作出真实的信贷投资决策,提高信贷市场资源配置效率;提高会计信息透明度还可以加强对公司的监管力度,抑制投资不当,促使每一笔信贷资金都按照事先协议中的约定有效使用,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提高上市公司信贷资金的使用效率。其次,在实证方面,本文选取了 2009-2013 年深市 A 股 1328 家上市公司相关会计信息指标,构建了影响信贷市场资源配置效率的回归模型,在控制了公司的规模、财务杠杆、可抵押资产、经营现金净流量、成长性等一系列可能影响企业银行借款的因素以后,通过描述性统计分析、相关性分析、回归分析,得出了如下结论:第一,会计信息透明度没有在上市公司获得银行借款时发挥积极作用,这与假设一不符;第二,上市公司资产收益率和银行借款能力呈正相关关系,这与假设二相符。

............

参考文献(略)

优秀会计硕士毕业论文篇五

第一章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创业板上市公司一般来说规模不大,但多属于高成长性、高科技型企业。它也不同于中小板市场,中小板市场上市公司主要是因为规模原因才未能在主板上市,并非没有达到上市条件。经历了十多年的期望和努力,2009年我国的创业板市场正式宣告成立。创业板GEM(Growth Enterprises Market)也叫做二板市场,地位不及主板市场,但特点明显。由于成立时间不长,创业板上市企业的发展还处在一个调整期,所以探究创业板上市企业的发展情况是在当前社会条件下,有利促进创业板上市企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契机。创业板上市公司是没有达到主板和中小板上市标准的企业的一个融资平台。作为对资本市场结构层次的一种补充,创业板的诞生为成长性较好的中小企业和新兴企业提供了广阔的融资平台,拓宽了它们融资的渠道。创业板上市公司自挂牌上市以来,在促进国家经济发展和扩大社会就业问题等方面都做出了很大的贡献,特别是在增加财政收入和出口创汇方面的贡献特别明显,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之一。然而,虽然创业板上市公司得到了良好而快速的发展,但是由于体量较小等原因也在发展中经常遇到融资和投资方面的问题,创业板上市公司面临的融资和投资问题已经成为阻碍其发展的主要因素。为了主动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培育和催生经济社会发展新动力,研究解决创业板上市公司融资与投资问题,为创业板上市企业更好的发展提供有利的依据。具体而言当前创业板上市企业不同于主板的主要特点主要有:创业板融资平台成立的最主要目的之一就是助推高新技术产业的健康、快速成长,多涉及高新科技产业是创业板市场最显著的特征。作为新兴的融资平台,创业板为这些企业提供了广阔的融资空间,很好的起到了高新技术产业助推器的作用。

………..

1.2 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市场经济最初在西欧开始萌芽,在西方发达国家的发展最为充分,因此,西方发达国家的学者对市场经济的相关理论研究较为全面,在融资结构和投资行为方面的研究已经在理论和实证研究方面都取得了相当的成就。笔者分别从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两个方面来梳理国外研究综述:西方经济学家提出与资本结构理论相关的一系列理论成为了创业板上市公司融资活动的理论依据。Durand在1952年在对早期资本结构理论的归纳总结的前提下,提出了关于公司资本结构系统研究[1]。紧接着,Modiglian和Miller于1958年在《资本成本、公司理财与投资理论》在不考虑企业所得税的情况下,假设市场是完全竞争,企业的融资方式在一般情况下不会影响公司价值,也就是说企业的融资方式不会直接影响企业的投资行为[2]。但是,完全竞争的市场几乎是不存在的,所以这个结论的得出也存在着较大的争议。Akerlof于1970年对美国二手车市场出现的“柠檬问题”这一现象进行分析,其认为造成这一问题的根本原因是买卖双方存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随机提出信息不对称理论,这一理论被后人一致推崇。针对代理成本的问题,Myers(1977)和Jensen(1986)都做过一些专门的理论研究。通过研究发现,股东与债权人之间的利益冲突和代理成本的存在,在大部分情况下会产生资产替代和投资不足的情况。Grossman和Hart(1982)也对破产理论进行了研究。他们提出,企业破产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会促进公司管理层对投资行为正确定位,减少投资失误,为股东带来更多的收益。Aghion和Bolton(1992)对企业惩奖制度对管理层的影响,得出奖惩制度对管理层追求私立起到了预防的效果,奖惩制度的设立可以使投资行为变得更加理性,也使投资行为变得更加有效[3]。

………

第二章相关理论和假设提出

2.1投资行为与融资结构的理论概述

在市场经济为主导的体制下,投资行为是多元化的。企业在创业初期,常常会对未来市场的需求有超额需求的预期,企业大量增加固定资产投资扩大产业链,获取经营利润后继续扩大公司的规模,提升公司的竞争力和抵御企业经营风险的能力。当企业发展开始稳定后,企业会将一部分资金投入到进入金融市场中,获取资金利润。在我国常用来分析企业投资行为相关理论主要有:企业管理者滥用资金,盲目投资一些盈利效率低下的项目,或投资到项目风险超出股东和债权人的风险承受范围出现企业存在潜在的经营风险,是过度投的现象的表现管理权和所有权的分离导致了经理人与股东之间存在冲突,由于控制现金,经营者可能基于自身利益进行过度投资。其行为常表现为随意支配企业自由现金流量在NPV<0的投资项目,一般经理们都会采纳成功率低的投资项目来应对股东与债权人的利益冲突。

………

2.2融资结构对投资行为影响的理论分析

学术界对融资结构与投资行为的影响进行了许多的理论分析。古典经济学认为,投资需求与利率负相关,与储蓄水平一致。凯恩斯主义则认为,投资需求主要由投资者对产品的预期。新古典综合派认为投资行为只与技术偏好和产出有关,与金融无关。随着委托代理理论和信息不对称理论等分析工具的成熟,学者们开始用其解释企业投资行为。委托代理理论认为,在委托代理成本的存在下,企业会产生过度投资或投资不足两种情况,过度投资的造成是因为,当企业的所有权与控制权分离时,企业的经理人与股东之间矛盾的激化会产生过度投资。这主要是因为企业的经理人出于对自身利益的考虑,为获得个人的自身成就或实现个人表现欲望时,会做出过度投资的行为,这种行为会损害股东的利益。而企业经理人与股东之间的矛盾可以通过调整经理人的持股比例来减缓,经理人的过度投资行为与其持股比例呈负相关,即企业经理人的持股比例越小,过度投资行为出现的概率就会越大。在这种情况下,企业通过调整经理人的持股比例或者调整企业的债务水平可以缓解矛盾,但是企业的债务水平调整需要谨慎处理,不能任意调整。而投资不足则是表现为债权人与股东之间的矛盾冲突,这种冲突可以通过发行股票、债券等方式削减债权人的权益来缓解。而当企业宣布发行股票时,债权人则会根据他们自己对企业价值的估计来反应新信息。如果债权人不了解企业的真实价值时,企业的股价可能会遭到低估,这时代表股东利益的经营者就会放弃未来预期收益大于零的投资项目,出现非效率性投资,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投资不足。

………

第三章创业板上市公司投融资的实证分析........13

3.1数据来源和样本的选择....13

3.2变量选择.........14

3.2.1被解释变量的选择.........15

3.2.2解释变量的选择....16

3.2.3控制变量..........16

3.3实证模型的研究设计......18

第四章实证检验结果及分析......19

4.1数据的描述性统计分析....19

4.2解释变量与控制变量之间的自相关性检验.........22

4.3样本回归的结果分析......26

第五章创业板上市公司投融资的结论及建议......29

5.1实证结果结论.....29

5.2促进创业板上市公司发展的建议..........29

5.3文章的不足.......31

第四章实证检验结果及分析

文章以创业板上市公司的相关样本数据进行统计和描述,以了解我国创业板上市公司与西方发达国家的标准作比较,找出我国的创业板上市公司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公司之间的异同。作者首先对文章选取的变量进行相关性分析,为找出各变量之间的关系进行探究,再对所有样本进行整体的多元回归检验后,分组对样本数据进行回归检验,找出他们之间的异同。

4.1数据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随着创业板上市企业业务的不断发展壮大和研发投入的不断加大,企业需要的资金支持也逐渐增加,企业的自身资金已不能满足企业业务不断扩张的资金需求,因此企业需要从外部谋求融资机会以支撑企业的不断发展壮大。结合我国的资本市场以及我国的经济环境和企业自身经营情况,我国创业板上市公司融资渠道有两大类:内源融资和外源融资。外源融资则有多种具体可分为通过银行贷款融资、私人权益融资、风险投资、战略投资以及政府创业扶持。以下的主要内容就是对这些融资方式进行介绍。并分析取得这些融资方式的条件和对企业发展的影响。在研究创业板上市公司的发展阶段融资结构对投资行为的影响时,采用深市创业板408家2009年10月30日至2014年12月30日年报提供的财务数据,应用EXCEL计算出相应的变量指标,再用SPSS对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为保证所得数据的可信度,减少数据之间由于自相关性等的干扰而影响实验结构。

……..

结论

笔者以我国创业板上市企业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研究,从整体的实证分析结果上看,企业的融资结构与投资行为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这表示在企业的经营活动过程中,企业可以通过调整企业的融资结构来改变企业存在的过度投资或投资不足的现象。由于在我国创业板上市企业的主要融资方式为债务融资,实证分析中可以看到,企业的债务融资与企业的投资呈负相关,即一个企业的债务增加,投资会相应的减少。企业要想保持一个良好的发展水平,就必须保持一个稳定的债务水平,才能确保企业的投资与债务水平相适应,使得企业的资金更有效分配,获取最大效益。文章在对研究样本进行分组研究中的研究结果显示,滞后一期的资产负债率的回归结果在置信度和相关系数上,大规模企业的债务融资比例与投资支出的相关度比小规模企业相关度要高,所以债务融资的变动对大规模企业的影响作用更大。大规模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债务水平的变化会对公司的经营产生较大的影响,也对企业的投资支出产生影响,应当谨慎的使用债务融资这一融资方式。而对小规模企业而言,债务融资对投资行为的影响没有大规模企业的高,可以通过负债融资的方式,扩大企业的规模,从而获得快速发展。在负债融资率与投资支出的关系验证中,与融资结构对投资行为理论中的相机治理作用的表现相符。在股权融资方面,从整体实验回归上看,通过股权融资的方式进行融资有助于企业扩大投资规模,上市企业由于业务要求等因素需要在短时间内扩大规模时,通过股权融资的形式最容易达成。而在大小规模分组研究中,股权融资对企业扩大投资支出的影响更加明显。当企业处于高速发展阶段时,调整股权融资的方式是比债务融资的方式更能促进企业的发展的。另外,文章中也对企业价值即现金流量和主营业务收入率等进行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在企业的正常经营活动中,现金流量和企业的价值都对企业的投资行为有促进作用。在适当的时候调整企业的现金流量以及企业价值是可以改变企业的投资行为的。

............

参考文献(略)

优秀会计硕士毕业论文篇六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

伴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全球环境问题不断恶化,这已然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西方国家环境问题由来已久,最早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的 30 年代。我们的邻国日本,也在 19 世纪的 50 年代末就出现了严重的污染问题。污染问题出现后,各国就开始积极地作为,对环境信息的披露研究也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发展到现在,这些最早出现环境问题的国家已经有了完善的环境保护体系,他们对环境信息披露的研究也已经相当成熟,而中国环境信息披露的相关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来促使其完善和发展。近些年来,环境信息披露研究在中国呈现出百花齐放式的景象。来自各个不同领域的学者们从环境信息披露的内容、方式、影响因素以及经济后果等多个方向进行了深入地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为我国环境信息公开制度的建立与健全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持。政府作为国家的权力机构,它肩负着保护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社会职能,对公共事务具有引导和管理的职责。各种有关环境信息公开的规范性文件的出台,就是政府执行这一社会职能的具体表现。2008 年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出台《环境信息公开办法(试行)》,办法要求不管是环境保护部门还是企业,都应当及时、准确地公开环境信息。2008 年,上交所发布《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指引》,要求上市公司及时、准确、完整地披露重大的环境事件和相关的环境信息。2010 年,国家环境保护部发布《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指南》,要求重污染行业定期披露环境信息,鼓励其他行业披露环境信息。这一系列的规范性文件丰富了我国环境信息披露的制度体系,为我国环境信息披露提供了制度保障,使企业对环境信息的披露有据可考,有法可依。高污染、高能耗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这种粗放型的发展模式短期内似乎对我国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事实上,能源的高消耗和污染物的高排放已经严重地制约了我国经济的发展。企业如果想要长期稳定地发展下去,就必须将环境保护工作纳入到未来的发展战略中来,而环境信息披露正是这项工作的主要内容之一,可以说环境信息的披露即将成为体现企业综合竞争力的一项重要指标。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中国目前仍是发展中国家,经济水平相对较低,获取利润仍是绝大部分企业经营的主要目标。治理环境污染,将好消息传递给社会公众固然会提升企业形象,但污染成本的内化必然会增加成本,减少企业利润;反过来,不治理污染,将坏消息披露出来,又会影响企业的形象与销售。对企业来说,这是一个两难的选择。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内涵和外延在不断扩大,企业环境信息已然成为了利益相关者衡量企业持续经营,业绩好坏,是否有投资价值的指标。国民环境意识的提升,也给企业制造了不少压力。为了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实现企业的持续发展,相当一部分企业会主动公开自己的环境信息。然而,中国的环境信息披露体系并不完善,定量信息少,可比性差,使企业与利益相关者之间的信息严重不对称,不能完全将其作为优化资源配置决策的依据。由此看来,企业环境信息的披露不论是对于企业自身来说,还是对于利益相关者来说都是相当重要的。本文对外部压力、公司绩效对企业环境信息披露的影响进行研究,希望给企业、政府及其他相关部门提供建议,使其在追求利润的同时不忘履行环境责任,积极主动地披露环境信息。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环境信息披露的外部影响因素

环境问题具有明显的外部特征,不能简单地用经济行为来形容企业披露环境信息的行为。也就是说,企业环境信息披露除了与经济利益有关,还与企业的外在压力有密切联系。环境问题日益严峻,各利益相关者对环境信息的需求日益增多,为了获得相关的环境信息,他们会对企业施加压力。因此,受到外界压力的影响,企业会公开更多的环境信息(Tilt,2004)[1]。来自政府部门的压力是一种相对直接的压力,对企业有着重大的影响。政府部门有义务和责任来规范企业在环境方面的行为,而这一责任和义务就体现在制定和颁布一系列法律法规。Frost(2007)认为政府部门对于环境问题的规范性指南与办法出台以后,企业披露环境信息的水平会有所提升[2]。Clarkson (2008)[3]和Aerts(2009)[4]等经由一系列的统计分析发现,如果媒体发布了某家企业的负面信息,那么该企业就会公开大量的正面信息,以应对可能出现的公关危机。由此可见,环境信息披露是企业管理层为了应对各种利益相关者的压力所作出的一种反应(Cho,2007)[5]。王建明(2008)经过实证研究分析得到结论,来自制度的压力时刻提醒企业要披露环境信息[6]。张国清(2008)通过“松花江事件”分析了相关行业披露环境信息的情况,研究表明为了应对来自外部的压力,企业高层选择披露更多与环境相关的信息[7]。赵红雨(2008)认为环境法规的出台与企业环境信息的披露之间有着一定的联系,企业会在环境法规出台后,更加及时、详细地发布环境信息[8]。沈洪涛、马杰(2012)以沪深两市所有重污染行业上市企业为样本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发现很多企业之所以会公开环境信息是因为他们受到了媒体报道的影响,媒体报道很大程度主导着社会舆论,负面的报道对企业的发展是非常不利的,企业唯有公开更多正面的消息才有可能扭转不利的局面。政府部门主张企业要按规定及时、准确地披露环境信息,并对企业进行监管,这样可以很好地引导企业公开环境信息。此外,政府对信息公开监管力度越强,企业对新闻报道的敏感度就越强,会公开更多的环境信息[9]。毕茜、左永彦(2012)以沪深两市的重污染行业企业为研究对象实证研究发现,有关环境信息披露的规范性文件的发布与实施会对企业环境信息披露水平产生正面影响[10]。徐小东(2013)研究发现企业的环境信息披露状况会受到行业差异以及政府制度压力的显著影响[11]。

……….

2.2 环境信息披露的内部影响因素

Coppock et al(1978)首次提出了公司规模可以对企业的环境信息披露进行解释,研究也证实了资产规模大的企业与资产规模小的企业相比更易受到关注,企业的一切活动都被公众看在眼中,因此企业会考虑公开更多的环境信息,达到维护企业形象的目的[12]。Heledd (2006)研究指出规模较大的矿业企业更偏向于披露与健康、环境、社会责任等有关的信息[13]。Brammer (2008)分析认为规模大的企业对社会的影响比规模小的企业大,因此规模大的企业履行环境责任更容易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正因为如此,他们更倾向于公开详尽的环境信息[14]。SalamaA(2010) 对英国 245 家上市公司年报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规模大的企业在做出某一项决策后会影响许多人和组织,他们来自社会的各个领域,对信息的需求也很高,因此企业必须披露高水平的环境信息[15]。汤亚莉等(2006)以 60 家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实证分析发现企业是否公开环境信息会受到其资产规模的直接影响[16]。刘祥玉(2009)研究了 90 家上市公司发布的年度报告和社会责任报告,发现公开环境信息的企业其资产规模一般都比较大[17]。高凯丽、王璐(2013)对江苏省重污染行业上市公司进行研究发现,规模大的企业为减少外部误解,改善公共关系会公开较多的环境信息[18]。郑春美、向淳(2013)研究了上交所 170 家重污染企业近 3 年的数据,指出企业的资产规模对披露环境信息有正向显著的影响[19]。王永德、宋丽英、董淑兰(2013)以 60 家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也得出类似结论[20]。

………..

第三章 环境信息披露的理论基础与研究假设.........9

3.1 相关概念的界定.............9

3.1.1 企业的环境责任...........9

3.1.2 企业的环境信息及其披露.....9

3.2 理论基础.............10

3.3 研究假设.............13

第四章 实证研究设计............17

4.1 样本选择和数据来源.............17

4.2 变量设定.............17

4.3 模型构建.............22

第五章 实证分析..........23

5.1 信度分析.............23

5.2 描述性分析..............235

5.3 独立样本 T 检验...........27

5.4 相关性分析..............28

5.5 多重共线性检验...........30

5.6 回归分析.............32

第五章 实证分析

5.1 信度分析

信度是衡量研究中所使用数据无偏差水平的指标。本研究采用评分者间的信度来测量评分者对环境信息披露评分体系的理解是否一致。如果不同的评分者对相同样本企业的环境信息披露评分是一致的,那么就表明通过了信度检验,说明用这种方法对企业环境信息披露进行评分是可靠的。首先,使用 EXCEL 中的随机函数 RAND( )随机抽取 5 家样本企业,其股票代码分别是 000807,002033,600029,600031,600858,其中 000807 是 2013 年的云铝股份,002033 是 2011 年的丽江旅游,600029 是 2012 年的南方航空,600031 是 2012 年的三一重工,600858 是 2011 年银座股份。抽取样本后,请 4 个具有不同职业背景的评分者对这些样本进行评分,加上作者本人的评分结果,共记 25 个样本。然后对它们进行一致性检验。从表 5-1 中可以看出样本的协和系数 W 为 0.956,卡方值为 19.111,伴随概率为 0.001,检验水平为 1%,伴随概率小于检验水平通过了显著性检验。所以可以认为评分者对于评分体系的掌握具有一致性,该指数可以用于相关研究。

…….

结论

本文从外部压力和公司绩效两个层面探讨研究了其对企业环境信息披露的影响。通过对样本企业数据的实证研究,得出结论如下:

(1)我国企业的环境信息披露水平总体比较低,各行业、各企业的环境信息披露情况差异较大,重污染行业披露环境信息的水平略高于非污染行业,但是高质量、高水平的环境信息披露不多。

(2)整体来看,企业受到外部压力的影响会披露更多的环境信息。外部压力中的合法性压力、政府监管对企业披露环境信息水平的提高有促进作用。社会公众对信赖的企业有较高的期望,这就在无形中给企业施加了压力,从而使企业增加环境信息的披露,提高环境信息的披露水平。政府监管对企业公开环境信息有显著影响,来自政府的监管压力会直接促使企业披露环境信息。制度压力在实证检验中没有显示出对企业环境信息披露水平的显著影响,我国环境信息披露制度执行力比较差,独立性也较弱,对企业披露环境信息没有达到理想的规范效果。

(3)企业的公司绩效对企业披露环境信息的影响与预期相反并且不具有显著性。本文所选取的数据时间跨度只有三年,企业保护环境,履行环境责任时,会投入大量的环保资金,短期内成本是上升的,造成企业盈利能力、成长能力暂时下降,而环保投入的投资回收期一般情况下是比较长的,实证检验结果受到了经济绩效滞后性的影响,在当期可能不会对企业环境信息披露表现出有显著的影响。

(4)规模大的企业更愿意主动披露环境信息,传递更多的信息给利益相关者,以谋求更多的投资和社会各界的信任,提升企业形象,促进企业飞速发展。企业的负债水平对环境信息披露有着反向的影响,负债高的企业可能会因为面临较大的财务风险而选择不披露环境信息以减少成本的支出。国有股比例高的企业会主动履行环境责任与义务,并向外界公开更多的环境信息,以此接受国家和社会的监督和检查。监事会规模越大,企业活动就越会受到来自监事会的约束,从而做出有利于整体利益的决策,企业越有可能会披露更多的环境信息。

............

参考文献(略)

优秀会计硕士毕业论文篇七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资金的筹集是企业经营发展的血脉。内源融资和外源融资是企业融资的两种形式。受投资拉动经济的宏观政策影响,基础设施建设投入量不断增大,施工企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许多施工企业为了扩大发展,不断承揽各种基建业务。大量业务的承接势必导致企业内部资金积累无法满足企业的发展需求,使得施工企业不得不采用外源融资的方式筹集资金。然而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不够完善,并且建筑业中上市的大多数企业的每股股票价格一直低于其每股净资产,使得企业无法采用股权融资的方式筹集资金。迫于这些因素,施工企业不得不采用大量举债的方式进行融资,导致企业资产负债率普遍偏高。而过高的资产负债率会对企业自身乃至国家的利益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资产负债率偏高的问题一直是企业财务人员和管理者急于解决的难题。鉴于资产负债率的重要性,自 Modigliani 和 Miller 研究的 MM 理论提出以后,合理资产负债率的研究就成为学者们普遍探讨的问题。资产负债率是企业总负债与总资产的比例关系,它是反映企业长期偿债能力的重要指标,同时也是调节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财务杠杆,一直受到各类投资者的广泛关注。对债权人来讲,借款的收益性和安全性是其关注的重点。也就是说,债权人希望在其能够承受的风险范围内获得更多的收益。通常情况下,债权人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会在借款前评估企业资产,考核各项指标,对企业资产负债率指标的考核尤其重视。只有当债务人企业的资产负债率处于合理范围内,债权人才会同意发放借款。当债权人收到债务人需要增加借款的请求时,债权人会根据企业当时的经营状况采取适当的措施进行约束。当企业还具有一定的偿债能力时,债务人增加借款的请求会得到债权人的同意。对资产所有者来讲,投资收益的多少是他们重点关注的指标。

……….

1.2 文献综述

美国学者 Modigliani 和 Miller[1]在 1958 年提出了可以称得上是资本结构“鼻祖”的MM 理论。该理论认为,在没有企业所得税的情况下,并且确保企业具有相同的经营风险时,无论企业资本结构如何变化,企业的价值都不会因为资本结构的变化而发生变化。进而Modigliani和Miller推出没有最优资本结构的理论。随后Modigliani和Mille(r1963)[2]在加入了企业所得税因素的前提下,对企业价值与资本结构之间的关系进行深入研究。得出资本结构与企业价值呈正相关关系,也就是说,企业价值随着负债的增加而增加,并且极端的认为企业在处于完全负债情况下的资本结构是最优资本结构。此外, Miller(l977)[3]就个人所得税和企业所得税对企业资本结构的影响,提出回归 MM 理论。他认为,如果企业采取的是股权融资的方法,那么说明个人所得税较高;如果企业采取的是债务融资的方法,那么说明企业所得税较高。自此之后,MM 理论便成为国外学者们深层次研究企业资本结构的理论基础,分别从资本结构的深度和广度进行剖析,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理论。

………

第二章 相关概念和理论

2.1 融资结构、资本结构和资产负债率之间的概念界定

2.1.1 融资结构

融资结构一般指的是企业所有资金来源之间的关系,包括从企业内部取得的资金和以外源融资方式取得的资金。它反映了企业债权与股权之间的比例关系,即长、短期负债和所有者权益间的比例关系。企业的融资结构不仅反映了企业资产的产权归属问题,同时也反映了企业融资风险的大小。当短期负债所占比重较大时,企业的偿债风险越大;当长期负债所占比重较大时,企业的偿债风险越小。

2.1.2 资本结构

狭义上的资本结构是指企业长期资本金(长期负债和股东权益)的组合及其之间的比例关系。而广义上的资本结构则与融资结构相类似,指企业全部资本的构成及其比例关系。它是决定企业偿债能力和再融资能力的关键因素,决定了企业未来的发展,是衡量企业财务状况的重要指标。作为评价企业融资能力和财务状况的关键,合理资本结构的研究就变得尤为重要。目前学者们对合理资本结构的研究往往是从股东权益最大化、企业价值最大化或综合资本成本最小化的角度出发。通过确定合理的资本结构,达到降低企业财务风险、筹资成本的效果,使企业持续健康地发展。

……….

2.2 基于不同角度的资产负债率分析

对债权人来讲,借款的收益性和安全性是其关注的重点。也就是说,债权人希望在其能够承受的风险范围内获得更多的收益。当债务人经营的企业越来越好时,企业的资产负债率就会越低,债权人的利益就会得到更多地保障。反之,当债务人所经营的企业每况愈下时,企业的资产负债率就会越来越高,财务风险也随之加大,严重地威胁了债权人的利益。债权人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通常会在借款前评估企业资产,考核各项指标,尤其重视对企业资产负债率的考核。只有当债务人企业的资产负债率处于合理范围内,债权人才会同意发放借款。当债权人收到债务人需要增加借款的请求时,债权人会根据企业当时的经营状况采取适当的措施进行约束:当企业还具有一定的偿债能力时,债务人增加借款的请求会得到债权人的同意。为了控制投资风险的增加,债权人会提高债务人的借款利率,同时在债务合同中对被投资企业的经营活动和财务指标进行更为严格的控制。这样,迫于融资成本加大的压力,债务人便会主动控制资产负债率以确保其处于合理区间内。当企业资产负债率畸高,偿债能力不足时,债务人增加借款的请求便会遭到债权人的拒绝,使得债务人无法再继续提高资产负债率。

……….

第三章 中国中铁简介及其资产负债率的分析.........15

3.1 中国中铁企业简介...... 15

3.2 行业环境........ 16

3.3 中国中铁资产负债率分析...... 18

3.3.1 中国中铁资产负债率现状...... 18

3.3.2 中国中铁资产负债率偏高的原因...... 20

第四章 中国中铁合理资产负债率研究.........25

4.1 合理资产负债率模型的建立.... 25

4.2 合理资产负债率模型的改进.... 29

4.3 中国中铁合理资产负债率区间确定.... 31

第五章 建议和措施....... 33

5.1 加强企业应收账款管理........ 33

5.2 增发股票筹集资金...... 34

5.3 融资租赁大型设备...... 35

5.4 加强企业成本控制管理........ 36

5.5 提升企业涉税管理...... 38

第五章 建议和措施

5.1 加强企业应收账款管理

中国中铁的法律部门或法律顾问应在企业签订施工合同前对合同进行严格的审核,确保所签合同合法合规且内容完整。尤其是应对工程承包合同中的付款时间、付款方式和延期付款等关键条款进行仔细研读。同时,还要对供应商实行收入与付款同比例原则,落实履约责任,从而减轻中国中铁对资金需求的压力。另外,中国中铁应在企业内部对超过合同规定范围的垫资建立审批制度,杜绝盲目垫资、垫料现象发生。在履行合同义务的同时,企业也要充分享受合同中各种维权的利益,使合作双方真正达成“相互平等、互惠互利”的共赢理念。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企业能否及时收回客户欠款。所以建立客户资信档案至关重要。中国中铁应综合客户的偿债能力、盈利能力、发展能力和企业的信誉度等因素,将客户的信用划分为不同等级,根据信用等级来选择合作的客户。对于信用等级好的客户,企业应加强与其之间的合作,维护企业长久发展。而对于那些信用等级偏差的客户,企业应对其进行动态追踪管理,以免出现工程款无法收回的现象。同时,在以后的经营过程中还应减少和该类客户的合作,防止企业应收账款的产生。

………

总结

资产负债率是反映企业偿债能力的重要指标,过高或者过低的资产负债率都会给企业带来一定程度的损失。如果企业资产负债率过高,那么就会使企业陷入债务成本偏高、风险偏大、偿债能力减弱的境遇。如果企业资产负债率过低,那么会使企业损失了负债带来的抵税成本。此外,资产负债率也是调节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财务杠杆。当息税前利润率大于债务资本利息率时,随着资产负债率的增加,企业的价值也随之增加;反之,当息税前利润率小于债务资本利息率时,随着资产负债率的增加,企业的价值便会随之下降。所以说,合理利用好财务杠杆效应可以为企业带来意想不到的收益。中国中铁的资产负债率一直处于偏高的状态,超出行业的平均水平。本文选取了中国中铁 2007~2013 年的数据,结合企业的背景和行业的历史找出了导致中国中铁资产负债率居高不下的原因。其原因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一是由历史原因造成的。在国家出台“拨改贷”之前,国有企业的资金全部来源于国家。国有企业的一切行为都按计划进行。当出台“拨改贷”之后,企业的资金不再由国家拨付,改为银行贷款,增加了企业的负担。同时,经济改革中政府出现的财政赤字也部分转嫁到了国有企业的身上,从而加重了企业的债务负担。二是由于企业的资本金不足。一方面,中国中铁每年的净利润相对于成本来说微不足道,使得企业的内部留存无法满足自身的发展,企业只能依靠举债经营。另一方面,企业存在大量应收账款被拖欠的现象,降低资产流动性,企业资金短缺。三是由于企业对项目成本管理薄弱造成的。中国中铁把成本管理的工作只交由财务部门执行,而没有加强其他部门员工对成本管理的意识,导致企业人员在工作中不考虑节约成本,成本浪费严重。此外,中国中铁在项目施工前没有编制好成本计划,导致工程合同的亏损的现象时有发生。四是由于企业税负过重。中国中铁在购买砂石料时有时无法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在企业进行“营改增”后,导致购买砂石料的增值税进项税额无法从其销项税额中抵扣,加大了企业的税负。五是由于中国中铁每股市价低于每股净资产,使得企业暂不适合采取股权融资方式筹集资金而只能依靠债务融资,从而加大了企业的债务负担。

............

参考文献(略)

优秀会计硕士毕业论文篇八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我国目前正处于经济转型时期,金融体系尚不完善,金融市场亦不成熟,因此上下游企业间相互提供的商业信用融资方式,同银行借款一起成为了企业外部债务融资的重要手段。但是由于我国信贷资源分配很不平衡,“信贷配给”现象普遍存在,很多企业受到各种条款的限制,难以从银行获得贷款,融资难成为制约我国企业发展的主要瓶颈之一。这些受到信贷约束的企业被迫求助于供应商,因而商业信用作为银行信贷的一种重要的替代性融资方式,及时地为企业提供了短期资金支持,缓解信贷配给压力,改善了企业融资状况和资金周转压力,成为一种简单、便捷、低成本的短期融资形式,为我国企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了保障,同时在市场经济中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我国现在社会信用体系尚不完善、法律保护机制也不健全,导致了商业信用缺失问题较为严重,供应商等商业信用债权人的利益较难得到保护。一方面,商业信用本身存在着事前无保障、事中难控制、事后难维权等特征;另一方面,随着我国市场化进程的加快,企业间竞争变得日益激烈,这使得企业时刻面临着较高的经营风险与财务风险,当企业的持续经营能力或财务状况出现问题时,将会给供应商等商业信用债权人造成巨大的损失。同时,企业商业信用的缺失也增大了企业自身的经营风险,阻碍了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更破坏了整个市场经济的良好运行。因此,如何缓解企业的信用缺失现象,降低供应商与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保护供应商等商业信用债权人的合法权益,帮助商业信用债权人做出正确的信用决策显得尤为重要。内部控制作为公司治理的四大基石之一,不仅能够合理保障供应商的利益免受侵犯,而且能够为供应商进行商业信用决策提供识别信号。根据信号传递理论,一方面,内部控制质量较高的企业有动机向市场披露信息,以此传达企业治理良好的信号,该信号在企业与供应商缔约过程中起到了信息甄别和置信作用,增强了供应商对企业的信心;另一方面,企业内部控制质量的提高,有助于增强会计信息稳健性、改进财务报告质量,缓解企业与供应商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从而进一步增强了企业与供应商之间的信任关系。

……..

1.2 研究意义

本文的研究进一步丰富了我国企业商业信用融资理论。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商业信用作为一种重要的外部债务融资方式,越来越受到国内学者的广泛关注。国内现有的研究主要围绕着三方面展开:影响商业信用融资的因素、商业信用融资和银行贷款之间的关系以及商业信用融资的动机。但是由于我国商业信用融资研究起步较晚,金融法律体制也尚不健全,所以在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上都不及西方发达国家。到目前为止,我国学者对商业信用融资的研究文献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对商业信用融资进行理论分析,主要涉及我国不同发展阶段对商业信用融资理论动机的探讨以及实施效果的表述;另一类是对商业信用融资所进行的实证研究,比如从货币政策、政府干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等宏观角度,或者从企业的信贷规模、偿债能力、盈利水平等微观视角,运用相关数据进行分析,研究商业信用融资的影响因素。总体来看,国内现阶段的研究相对分散,对有关问题的探讨也尚未达成一致意见,并且忽视了企业的产权结构和内部控制水平对商业信用融资的影响。基于此,为了丰富我国商业信用融资理论体系,为其提供更多的研究视角和理论支持,本文从内部控制的角度出发,结合我国特殊的制度环境,深入探讨企业内部控制水平和产权性质差异对商业信用融资水平的影响。

……….

2 文献综述

2.1 商业信用相关研究综述

商业信用水平的高低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国内外学者也对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本文主要从企业内部和外部两个角度对影响商业信用的因素相关的文献进行回顾和总结。关于影响商业信用的内部因素,国内外学者们进行了广泛的探讨。Petersen 和Rajan(1997)[1]对此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分析。首先,他们发现企业规模的大小对商业信用的取得具有显著影响,规模较大的企业取得的商业信用较多。其次,他们发现企业成立时间的长短对商业信用的取得也具有显著影响,企业成立时间越长,越有助于交易双方从长期的业务往来中相互增进了解,提升信任程度,从而有效的降低信息不对称,因此成立时间较长的企业更易取得商业信用。张捷等(2002)[2]同样发现公司规模越大越容易取得外部融资,他们分析认为即便公司经营失败,大规模企业也具有更多的资产用以抵债,因此风险相对较低,研究者将这种现象称为“规模歧视”。谈儒勇(2004)[3]、周蕊(2005)[4]等人对“规模歧视”现象的研究也得出了相同结论,他们发现企业外部融资的各种影响因素中,企业规模是个突出因素,企业规模越大,在取得外部融资方面越具有优势。但是,钟田丽、陈静和高源(2005)[5]以我国中小企业为研究样本进行研究后却得出了相反的结论,他们研究发现企业规模和商业信用融资之间不存在显著关系,规模较大的企业在取得商业信用融资方面不具有规模优势。同样,叶栋梁(2008)[6]的研究也发现,企业规模的大小不会对企业获取商业信用融资产生重要影响。此外,徐小斌(2009)[7]在对我国中小企业进行研究后发现,商业信用水平与企业规模成反比。由此可见,企业规模因素对商业信用的影响至今还没有得出一致的结论,这可能是由于不同的研究者选取了不同的样本所导致研究结论的不一致。

……….

2.2 内部控制与商业信用研究综述

从企业角度看,影响商业信用融资水平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公司治理水平。目前有关公司治理是如何影响企业商业信用融资的研究文献,大多都只专注于外部独立审计对商业信用融资的影响,而有关内部控制如何影响商业信用融资的研究则相对较少。Hui et al.(2012)[50]的研究指出,企业在商业交往过程中,都有对交易对象真实可靠的财务信息的需求,以便及时了解对方的经营和财务状况来调整自身的信贷决策。因此,健全有效的内部控制就起到了关键作用,有效的内部控制不但可以增强会计信息的可靠性,而且有助于提升交易伙伴对企业的信心,从而使企业获得较多的商业信用融资。Bhojraj 和 Sengupta(2003)[51]研究发现,如果公司存在内部控制重大缺陷,则会降低债务投资者对公司财务报告的信任程度,由此导致债权人降低对企业的信用评级,则债务人不得不承担较高的融资成本。Schneider 和 Church(2008)[52]在研究了公司内部控制有效性对银行贷款的影响后指出,相对于被审计师出具了标准内部控制鉴证报告的公司而言,那些被出具非标准内部控制审计意见的公司的信用评级水平显著较低,同时此类公司所取得的商业信用金额也显著较低。Costello 和 Wittenberg(2011)[53]的研究同样发现,非标准内部控制鉴证报告会对债权人作出的信贷决策产生显著影响。Dhaliwal et al.(2011)[54]通过检验企业内部控制重大缺陷与银行借款利率之间的关系,发现相对于那些没有披露自身存在内部控制重大缺陷的上市公司而言,内部控制存在重大缺陷的上市公司的融资成本显著较高。Kim et al.(2011)[55]的研究同样发现了存在内部控制重大缺陷的上市公司融资成本较高,同时债权人也给予了此类企业较多的融资约束限制。

………..

3 理论分析.........19

3.1 相关概念界定.........19

3.2 内部控制相关理论.......20

3.2.1 信号传递理论.....20

3.2.2 信息不对称理论.......20

3.3 商业信用相关理论.......21

4 实证研究设计.......23

4.1 研究假设...........23

4.2 变量选取及模型设定.........24

4.3 研究样本及数据来源.........27

5 实证研究结果与分析.......28

5.1 描述性统计.......28

5.2 相关性分析.......29

5.3 多元回归分析.........31

5.4 稳健性检验.......33

5 实证研究结果与分析

5.1 描述性统计

表5-1列示了主要变量的描述性统计结果。本文首先对总体样本进行描述统计,然后将样本按照不同产权性质进行分样本统计。从总体样本描述性统计结果中可以看出,2010-2012年我国企业的商业信用比重(TC1_lag)的最大值为0.78,最小值为0.127,各企业间商业信用融资水平差异较大。商业信用总体均值为0.17,这与 Rajan 和 Zingales(1995)[1]对西方发达国家商业信用融资水平的统计结果相比要低得多,他们研究发现,1991年法国、德国、意大利等国商业信用融资占总资产的比重为25%,而在2000年英国的商业信用融资比重甚至达到了55%。由此可见,我国商业信用融资水平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差距较大,说明我国企业总体商业信用融资水平还比较低。内部控制指数(IC)的最大值为995.4,最小值为0,表明我国企业的内部控制水平差异较大。资产负债率(Lev)的最大值为18.94,说明有些企业资不抵债的情形非常严重,财务风险较大。总资产报酬率(Roa)的均值约为4.9%,最小值为-1.05,最大值为1.38,表明不同企业间资产的盈利能力差异巨大。企业按照产权性质分组后的描述性结果显示,国有企业的商业信用水平(TC1_lag)、内部控制质量(IC)、资产负债率(Lev)、银行贷款水平(Bank)、固定资产比重(Capital)、经营现金流量(Cfo)以及上市年限(Age)等指标的均值都要高于非国有企业。国有企业的商业信用水平之所以较高,可能是由于我国特殊的制度环境导致的,相对于非国有企业,国有企业在财政和经营上便于取得政府的较多支持。国有企业的内部控制质量、经营现金流量也比非国有企业高,这表明我国实施的国有企业改革成果显著,大幅提高了国有企业的公司治理水平和经营状况。从资产负债率和银行贷款水平两个指标角度分析,国有企业的平均负债水平要显著高于非国有企业,这可能是因为有国家信用作为支撑,为国有企业在融资方面提供了较多的便利。此外,我们不难看出,国有企业起步较早,上市时间较长,经营状况较为稳定,这巩固了国有企业在商品市场的竞争地位。

………

结论

本文利用2010-2012年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的数据为样本,以迪博公司颁布的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数作为衡量企业内部控制质量的替代变量,采用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相结合的方式,综合考察了企业内部控制和产权性质与企业商业信用融资之间的关系,并通过实证检验得出了以下结论:

(1)企业内部控制质量与商业信用融资水平显著正相关,企业内部控制质量越高,取得的商业信用融资金额也越多。该结果表明,企业内部控制在获取商业信用融资方面发挥了显著作用,有效的内部控制不但可以降低交易双方的信息不对称,提高财务报表的可信度,而且减轻了委托代理问题,缓解了经理人员侵占债权人利益,因此更加有助于获得供应商信任从而取得更多的商业信用融资。

(2)提高企业内部控制质量,将有助于企业获得更多的商业信用融资。该结论强调了加强公司内部控制建设的重要性,内部控制质量的提高将有利于提升企业的商业信用融资水平,良好的内部控制表明公司治理水平较高,财务报表信息更加准确,并且公司经营与财务风险也会得到有效的控制,这将有助于企业与供应商之间形成一种良好的信任机制,从而获取低成本的商业信用。因此企业要积极建设自身的内部控制体系,充分发挥内部控制的外在经济价值,为企业的发展获取更多的资金支持。

(3)内部控制与产权性质的交互项与商业信用融资水平也显著正相关,相对于非国有企业而言,内部控制质量较高的国有企业获得了更多的商业信用融资。该研究结果表明,非国有企业不但在正规金融体系中的银行信贷市场中受到“产权歧视”,甚至在商业信用领域也遭受了同样情形,由此可见非国有企业所面临的融资约束情况较为严重,因此非国有企业要通过其他的途径,如不断提升自身的市场竞争力等手段来获取更多的信贷支持。

............

参考文献(略)

优秀会计硕士毕业论文篇九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公司 IPO 热潮引发的上市审核研究成为当下一个非常具有吸引力的研究领域,因此,对于公司应当如何以有效途径来提高其质量水平的探讨尤为重要。现有理论研究和实际案例均表明,公司的财务质量是决定其能否上市的基础。中国资本市场的参与者,无论是监管层,还是投资者都很关心上市公司的财务信息质量,而拟上市公司的财务规范就是上市公司财务信息质量的保证,故提高资本市场质量,需要从源头上提高拟上市公司财务质量。拥有优秀的公司质量等于跨出了上市的第一步。这里的公司质量包括产品评价、技术评价、管理评价、财务评价、制度评价、独立性评价和综合评价。其中财务评价包括财务指标和财务规范两块内容。财务指标有:毛利率水平和净资产收益率、营业利润占利润总额的比率、现金流、主营收入及净利润的增长比率;财务规范有:公司财务状况是否存在问题,会计核算基础是否规范,财务报告是否可靠等。在经历了漫长的上市培育期、引入创投机构、完成一系列诸如审计、递交上市材料等繁琐工作后,没有一家拟上市公司希望等待来的是发审委一纸“不予核准发行”的决定。然而,根据 WIND 资讯数据统计,2010 年以来至 2014 年重新启动 IPO 前(其中 2013年全年停发),被发审委共否决 169 家拟上市公司上市的 8 大原因,其中:持续盈利能力、独立性和募集资金问题等三大财务问题成为公司 IPO 审核时被否的三大主要原因,分别占 45.56%、20.11%和 12.43%,合计占被否原因总数的 78%(见表 3),这其中的“湖南金大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就是因财务问题被否的典型代表。本文目的是通过对现有财务评价对公司 IPO 审核上市造成的影响进行理论分析,并结合实际案例深度分析,最后总结拟上市公司 IPO 审核的财务评价方面的审核要点,给出相应意见,对今后我国各大公司的财务质量提高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同时,由于学术界针对财务评价对公司 IPO 的影响分析,还没有达到深入研究其实际的经济后果的程度,本文将丰富财务指标和规范相关研究的领域,因此本文亦具有一定的实务创新的价值。

…….

1.2 文献综述

我国自 1990 年股票市场成立以来,众多学者围绕着新股发行的问题进行了大量的细致研究工作,其关注点主要集中在新股发行的方式、新股定价等问题。但针对国内的发行审核具体问题的研究著作相对比较少,针对发行审核具体内容的专题研究也不多,近年随着发行规模的不断扩大,发行审核制度的不断改革和完善,才开始关注研究 IPO 审核问题。本文对于拟上市公司申请 IPO 审核问题研究方面的文献进行综述,旨在探寻审核制度和公司 IPO 被否的原因,并从中寻找财务评价对其影响,为论文内容作铺垫。由于国外发行审核执行注册制的比较多,相对研究的论著也较多,这对我国今后 IPO从审核制过度到注册制、开通国际板块很有参考价值。

………..

2 IPO 发行审核被否问题的理论与分析

2.1 会计信息及其披露的理论基础

吴水澎教授等认为“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就是会计信息所应达到或满足的基本质量要求,它是会计系统为达到会计目标而对会计信息的约束”。本文探究的财务会计处理规范问题涉及到的信息质量要求为信息的可靠性、可比性和可理解性。可靠性要求公司如实反应会计主体的各项会计要素及其相关信息,完整对实际发生的交易或事项为依据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对信息进行充分披露,为会计信息的使用者提供真实有效的决策信息。可比性要求公司提供的会计信息在其不同期间的信息具有可比性,便于信息使用者了解公司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对其发展做出全面、客观的评价和预测。为保障其信息的可比性,要求同一公司在不同时期对相同或类似的交易或事项采用一致的会计政策,不得随意变更。同时还要求不同公司采用规定的会计政策,确保其会计口径一致,在相同的会计期间相互可比。可理解性则要求会计信息尽量清晰明确,易于理解,对于复杂的信息需要在财务报告中充分披露,便于使用者有效利用。目前拟上市公司因财务会计处理的可靠性受质疑和滥用会计政策及会计估计变更导致会计信息丧失可比性和可理解性,最终影响了公司通过 IPO 上市审核的案例尤为多见。

……….

2.2 IPO 发行审核被否问题的分析

在公司 IPO 实现过程中,毫无疑问,规范性是上市审核的重点问题所在。公司上市后要求公司各类运作行为在规范中进行,而财务作为各类运作行为的集中体现,其运作是否规范,可直接反映公司各类经营活动是否规范。其重要性堪称公司能否顺利 IPO 的“入场券”。公司的财务不规范的情况或现象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是公司经营活动形成的财务不规范,也就是公司经营活动不规范导致的财务不规范;二是没有按照公司准则的规定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形成的财务不规范。本文主要对常见的财务不规范的情况或现象的表现形式进行理论分析。我国《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管理办法》第三十条规定:“发行人会计基础工作规范,财务报表的编制符合企业会计准则和相关会计制度的规定,在所有重大方面公允地反映了发行人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即并不是所有财务会计处理不规范都会对上市造成实质性障碍,但只要在某一重大方面未真实反映公司情况必然对公司上市造成重大影响。根据致同会计师事务所《致同研究:历年 IPO 被否原因汇总》,因会计核算原因被否的并不多,2010-2012 年 3 年期间只有 8 家因为会计核算问题被否,如 2010 年上会的安徽富煌钢构股份有限公司单就因为未计提安全生产费用而被否。

……….

3我国拟上市公司 IPO 发行审核现状分析 .....20

3.1 我国 IPO 发行现状.......20

3.2 我国现行 IPO 发行审核制度背景和特点分析.....22

3.3 中国证监会对拟上市公司 IPO 发行审核条件的基本要求.........23

3.4 近年我国拟上市公司 IPO 发行审核整体分析.....25

4 湖南金大地 IPO 因财务问题被否案例分析 .......27

4.1 湖南金大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简介.........27

4.2 湖南金大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IPO 被否原因分析.........27

5 规范公司财务问题的对策......32

5.1 财务会计处理的规范.........32

5.2 加大创新以保障其持续盈利能力.......33

5.3 募投项目实施的风险控制.......34

5.4 相关信息披露质量的提高.......35

5 规范公司财务问题的对策

目前我国资本市场,在发展史上可谓处于机会与挑战的最好时期,正值各大拟上市公司改制,申请 IPO 的最佳时机。若能及时抓住这一机遇,充分利用资本市场的资源,就能掌控先机,在激烈的经济竞争中占取一定优势。尤其是近年创业板的推出,更是引发了各地公司的上市热潮。IPO 已经成为公司发展的风向标,各大公司纷纷盼望上市融资。当然,首先要通过把公司财务质量水平的完善和提高与长期发展规划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实现公司的可持续发展。业内人士分析指出:水泥行业整体面临兼并重组、转型升级,湖南金大地此举亦是转型突破之举。但公司重大转型需要一个过程,且应将相应的风险控制做到位。将尚在起步阶段的项目进行募投,等于完全把风险推向市场,倘若风险兑现,最终买单者将是广大股民;“当然,若成功,则机遇也属于股民”。

5.1 财务会计处理的规范

作为调节信息披露与资本市场的关键点,会计信息质量值得重点关注。会计信息质量完整性甚至真实性的的缺失,不仅会使外部信息使用者对其的信任度和重视度受损,甚至对投资者的判断决策造成一定误导,进而导致投资者遭受一定损失,而且会对现有资本市场的资源配置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对资本市场的资源优化和其持续发展产生一定的阻碍作用。拟上市公司应高度重视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合理性和完整性。应当通过构建合规的财务管理制度和完善相应的内部监管制度,提高会计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等方式,不断提高公司会计信息质量。

………

结论

我国正处于资本市场发展的兴起阶段,与国外相对完善成熟的资本市场相比存在种种不足,无论从审核制度的合理性还是相关法律的健全性来看,我国的相关领域都有待提高。本文首先研究了目前拟上市公司 IPO 发行审核过程中呈现的财务问题,将近年来失败公司的实际案例进行统计、分析,对被否原因进行了一一梳理,并着重分析了财务规范、持续盈利能力、募投资金和信息披露的问题,期望对公司在四大财务问题处理方面提供一定的参考、指导,方便其对相关问题进行整改,以确保公司的财务评价水平。其次,本文对我国拟上市公司 IPO 的发行审核制度进行了历史演变的回顾,并对今后的发展趋势进行了一定展望。无论审核制度如何变革,财务规范及其相关问题始终是公司上市的基础问题。因此,各大公司必须规范会计基础工作,以企业会计准则和相关制度为标准认真编制财务报表,增加创新力度从而保证公司的持续盈利能力,控制募集资金风险,以及完善相关的信息披露工作。希望通过本文的分析,明晰近年来中国证监会的审核重点,掌控其监管趋势,为公司提供一定参考依据,进而根据公司自身财务条件进行改善,提高其财务评价水平;其次,本文弥补了当前对于拟上市公司 IPO 审核中存在问题通过理论结合实务研究不足的缺陷,有望吸引更多专业人士对这一领域进行深度研究,进一步规范我国各公司的相关财务问题;最后,也望因此有助于从源头上提高各大上市公司的质量,为投资者提供更多选择,为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作出微薄贡献。

............

参考文献(略)

优秀会计硕士毕业论文篇十

第 1 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2008 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了全球性金融危机,拥有 158 年历史的美国第四大投资银行雷曼公司宣布破产,之后又扩展到实体经济,2009 年 4 月 30 日有着 85年历史的美国第三汽车巨头克莱斯勒公司向美国法院申请破产保护,成为美国破产保护申请史上最大的制造商。破产引起了一系列问题:企业需拍卖资产抵偿债务;员工失业;债权人的债权只能得到部分偿还,不能收回的那部分被依法豁免,造成巨大损失。因此,有必要预防和控制企业破产,提高预警能力。装备制造业是事关国家经济安全、国防安全的战略性产业,近年来,国家发布了一系列关于装备制造业发展的指导性文件,如《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等,这些文件都凸显了装备制造业的行业重要性。但是我国装备制造业“大而不强”,产能过剩,加之金融危机、欧债危机的影响,使得我国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受挫。在我国装备制造业的发展中,除了需要更多的技术人员、研发人员的努力,同时也需要银行、投资人的资金支持,如何防止企业破产以保护债权人利益,受到银行等债权人的关注;如何防止企业破产损害投资人利益,受到投资人关注;如何防止企业破产损害员工利益,受到员工关注;如何防止装备制造业企业(尤其是大型装备制造业企业)破产,受到国家等各方的关注。因此,我们有必要对我国装备制造业进行财务预警研究,但是在以往的财务预警研究中,主要运用资产报酬率等以利润为核心的财务指标进行预警研究。但是,统计资料表明,在众多倒闭的企业中,有很多企业存在账面利润,有的是大额利润,却仍然因资不抵债面临破产。究其原因,权责发生制下的利润并不一定带来现实的偿债能力。而现金流指标能够真实地反映企业的偿债能力。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William Beaver(1966)提出了财务预警的单变量模型。他首先界定了财务危机的概念,认为企业破产、债券违约、银行账户透支、无力支付优先股股利等均属于财务危机的表现。然后,以1954-1964年79家财务危机企业和同行业的79家财务健康企业作为研究对象,建立各财务指标的单变量模型。结果表明:分别以资产负债率、资产报酬率、现金流负债比建立的单变量模型预测准确率较高,其中现金流负债比的预测准确率最高,且随着破产临近,模型预测准确率越来越高①。Altman(1968)以1946-1965年破产的33家公司和同行业、相近资产规模的33家健康公司为研究对象,从22个备选变量中选出营运资本总资产占比、留存收益总资产占比、总资产息税前利润率、总资产营业收入率、股东权益与负债比五个变量作为判别变量,建立了用于破产预警的多元判别模型,即Z-Score模型。实证结论表明模型方程的函数值Z值越小,企业破产的可能性越大,因此Z值对企业破产具有预测作用①。Altman、Haldeman 和 Narayanan(1977)对已有的只适用于制造业的多元线性预警模型进行扩展,以 1969-1975 年的 53 家破产企业和 58 家非破产企业作为研究对象,提出了适用行业范围较广的 ZETA 评分模型,该模型引入了经营收益总资产占比、普通股权益总资产占比、流动比率等在内的七个变量。结果表明:ZETA 模型优于 Z 模型,它的预测准确度较高,在财务失败前五年的预测准确度就高达70%②。Aziz、Emanuel和Lawson(1988)进行财务预警研究并建立了现金流量预测模型。他们通过对破产企业和健康企业的数据对比,发现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和现金支付的所得税在破产前五年内具有显著均值差异;比较Z分数模型、ZETA信用风险模型和现金流量预测模型三种模型的预测效果,发现现金流量预测模型的预测准确率最高③。Green J.P(1999)对英国 197 家上市公司的长达 23 年数据为样本,证明了披露的现金流量与利润质量存在显著相关性,现金流量披露能证明收益质量④。

………

第 2 章 财务预警的理论基础

2.1 财务危机

对于财务危机的界定,国内外看法不一,至今没有形成统一的观点。一些国外学者将财务危机看作是企业没有经济能力偿还到期债务或优先股股利,如Beaver(1966),Scott(1981)等,他们认为企业陷入财务危机是企业破产的前提,财务危机加大了破产的可能性,但并不一定导致企业破产;其他国外学者认为财务危机即企业的法定破产,如 Altman(1968), Ohlson(1971),Deakin(1972),Bartczark(1984)等。在我国,上市公司的数据便于收集,因此企业财务研究几乎都以上市公司数据为依据,财务危机相关研究也不例外。另外,我国至今尚未有一家上市公司破产,这是源于上市资格在我国仍是一种珍贵的壳资源,当一家上市公司面临破产时,其他公司可以将其接收,以借“壳”上市,原上市公司也就避免了破产清算。因此,以破产作为企业发生财务危机的标志不具有现实意义。我国绝大多数学者将财务危机的界定锁定为公司是否被“特别处理”(ST),如陈静(1999)、张玲(2000)、吴世农与卢贤义(2001)等。国内学者将 ST 作为发生财务危机的标志,基于以下几点:①财务失败是指企业进入破产清算程序,而发生财务危机是财务失败的充分非必要条件,从企业出现财务危机到最终破产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因此我们可以在企业财务失败之前进行预警。2007 年 6 月施行的破产法规定,债务人不能清偿到期债务,资产不足以清偿全部债务或者明显缺乏清偿能力,应进入破产清算程序。为了减少甚至避免破产对所有者、债务人等利益相关者造成的损失,我国对未来可能发生破产的上市公司进行特别处理,即 ST。

………..

2.2 财务预警的基础理论

财务预警的基础理论包括宏观经济预警理论、企业危机管理理论、风险管理理论、权变理论、统计估计理论等,这些理论或者明确了财务预警的必要性、可能性,或者指明了财务预警的方向。宏观经济预警是在明确宏观经济所处周期的基础上,发现并分析影响经济正常运行的因素,以便调控机构及时采取措施。宏观经济预警为财务预警提供了思路,首先明确预警对象,然后找出导致警情发生的因素,最后通过分析进行警度预报。企业危机管理理论主要探讨企业危机的产生、预警、防范以及危机的解决。企业危机预警通过设置预警指标来监测和预报危机。而财务危机预警归属于企业危机预警,是企业危机管理的重要环节。这也是本文进行财务预警研究的基础理论。风险管理理论认为风险管理是贯彻整个组织的、旨在保障组织目标实现的动态过程。该理论强调组织应树立风险意识和理念、运用恰当的风险管理方法与技术,这些为财务预警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思路。权变理论认为没有普遍适用的管理模式和方法。组织的内外部条件是决定管理模式和方法的依据,应适时改变,以适应环境的变化。据此理论,随着内外部环境的变化,企业应适时更新指标体系,使财务预警指标体系能够更加灵敏地反映财务危机警情。

………

第 3 章 我国装备制造业上市公司的财务现状分析..........16

3.1 装备制造业上市公司的财务现状 ....16

3.2 装备制造业上市公司财务预警指标选择的角度 ......18

3.3 小结 .......19

第 4 章 基于现金流的装备制造业.........20

4.1 选取财务预警指标的原则 ..........20

4.2 现金流指标在装备制造业财务预警中的作用 ........21

4.3 现金流预警指标 ....21

4.4 辅助性传统财务预警指标 ..........23

4.5 基于现金流的装备制造业上市公司.......25

4.6 小结 .......26

第 5 章 实证分析.........27

5.1 研究假设 ..........27

5.2 样本设计 ..........27

5.3 财务指标的筛选 ....27

5.4 基于现金流的装备制造业财务预警模型....33

5.5 实证分析结论 ......37

5.6 小结 .......37

第 6 章 企业防范财务危机的对策及建议

6.1 增强忧患意识,确保企业健康发展

一个企业的管理者拥有大量内部信息,他们有能力洞察到财务危机的苗头,所以对于企业防范财务危机而言,首要的是管理者的财务危机意识。装备制造业企业的管理者应该提高财务危机意识,认真安排财务预警工作。装备制造业企业可以建立符合自身情况的财务危机预警系统,该预警系统以行业预警模型为根据,引入本行业财务预警中较为重要的指标,并加入对本企业而言较为重要的非量化指标,如行业竞争力水平、、内控的有效性、公司治理水平等,最终应用计算机技术和工具构建。在使用财务预警系统时,管理者只要输入原始数据,系统便可自动生成企业发生财务危机的概率。这样的财务预警系统,便于管理者随时掌握企业财务状况,利于财务危机的预防。财务预警的有效性是建立在真实完整的财务信息基础上的,因此装备制造业企业需要加强内部控制,以合理保证财务信息的真实完整;防止财务危机,从根本上说,应该提高企业经营效率和效果,因此装备制造业企业需要加强内部控制,以合理保证企业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为了提高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装备制造业企业应采取有效的预防性措施和程序,设立良好的控制活动。如不相容职务相分离、建立严密的授权及批准制度并要求全员执行、定期盘点存货、加强会计系统控制等。

…….

结论

金融危机给众多企业带来发展的停滞甚至破产,众多利益相关者深受影响,如何提早发现财务危机、预防财务危机引起人们的关注。装备制造业是事关国家经济安全、国防安全的战略性产业,但是,较低的存货周转率和较差的收入质量加大了企业发生财务危机的概率,如何对该行业财务危机进行预警显得尤为重要。在对装备制造业进行财务预警研究时,本文首先对该行业财务状况进行分析,结合财务预警的理论基础,提出装备制造业财务预警时需要考虑的指标,特别指出现金流指标在预警时的作用;其次,运用指标体系中的各指标进行实证分析,得出企业发生财务危机的概率与偿债能力、营运能力、盈利能力有紧密的关系,说明了现金负债比和现金流动负债比这两大现金流指标对装备制造业上市公司财务预警的重要作用;最后,实证结论表明经营活动现金流在财务预警中的重要作用,并证明了对 ST 的预警有助于破产预警。

............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