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旅游管理论文,本研究在SOR理论的基础上,将居民的旅游企业社会责任感知作为影响其环境责任行为的驱动因素,将居民旅游获益感知、居民地方认同作为二者之间的桥梁,构建了居民的旅游企业社会责任感知对环境责任行为的影响机制模型。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旅游发展负面影响凸显
到21世纪,旅游已经成为一项覆盖全球的活动,旅游业也成为促进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之一,其作为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的地位日益凸显[1]。根据文化和旅游部相关统计数据,2019年中国国内旅游总人数超过60亿,比上年同期提升8.4%,全年旅游总收入为6.63万亿元,同比增长11%[2]。旅游的发展一方面带来了一定的积极影响,如促进就业、完善当地基础设施、保护当地文化等[3];另一方面也带来了大量负面影响以及现实问题。在旅游影响的相关研究领域中,关注较多的为旅游业发展给居民带来的经济负面影响,如物价、房价上涨[4];在生态环境方面,部分旅游景区营业者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盲目开发资源,不注重景区保护,最终出现旅游资源开发不当,消耗过度等问题,严重破坏和污染了当地的生态环境,影响了当地居民的生活质量[5];在社会影响方面,旅游的发展导致当地交通堵塞[6],同时,外来文化的入侵导致当地传统文化遭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取而代之的是越来越浓厚的商业文化氛围[7]。旅游目的地是一个具有不确定性、多边性的系统,同时又具有浓厚的自然、地理、生态和环境等绿色属性,是一个以自然生态资源禀赋和历史人文禀赋为主体的生活与经济活动的集成地,其发展过程中的负面影响倍受各界人士关注。
(2)旅游企业社会责任履行状况备受争议
随着“企业社会责任”、“负责任旅游”等相关概念的兴起,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研究旅游企业社会责任。作为旅游市场的主要开发者,并且主导着旅游业的发展,旅游企业与旅游地的关系极为紧密。在区域旅游项目开发过程中,政府的旅游发展规划实施需要旅游企业参与其中,尤其在大型旅游投资合作项目中,旅游企业也是主要的参与者与践行者[8]。但是,随着我国旅游业的蓬勃发展,面临巨额的利益诱惑,不少旅游企业在管理中出现了一些社会道德问题,导致被称为“无烟产业”的旅游业不断形成负面效应,严重侵害了当地居民的利益,扰乱了社会的安定[9]。政府、公众以及环保组织逐渐将这些问题归咎于旅游企业,认为旅游企业在带动就业、保护生态环境、完善基础设施、带动扶贫等方面应主动承担起更多的社会责任[9]。但是旅游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如果仅仅依靠政府和国家约束显然不够,还应该依赖于旅游企业提高自身履行社会责任的意识,主动承担自己的社会责任,在提升自身组织绩效的同时,促进整个旅游目的地的和谐发展。
..................................
1.2 研究意义
1.2.1 实践意义
旅游管理论文怎么写
(1)有利于提高旅游企业社会责任意识
本文以居民的旅游企业社会责任感知作为自变量进行研究,有利于旅游企业深刻认识到自身的社会责任对居民环境责任行为的影响,促使旅游企业制定行之有效的政策,从而引导居民对旅游地环境的认知、态度和行为发生正面转变,积极参与旅游地环境保护工作,最终有效地解决旅游地环境问题。
(2)有助于引导旅游地居民环境行为
通过该研究,可以对居民环境责任行为有更深层次的理解,使地方政府、景区企业等对相关影响因素进行调控,激发当地居民的主观能动性,促使其自觉能动地做出环境友好行为,从而形成居民环境责任行为在旅游目的地的主导氛围和良性循环。
(3)有助于实现旅游目的地绿色发展
在构建美丽中国的大背景下,为了解决旅游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居民环境责任行为研究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本研究有利于解决旅游发展过程中的生态窘境,减少人类活动对于环境的破坏,对整个社会的生态文明建设也有深远的影响。
................................
2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旅游目的地
针对旅游目的地的概念界定,目前学术界并没有形成统一的结果,所以导致现有的研究对该术语的使用也不尽相同,大到国家,小到一个景区,都可以被称为旅游目的地,因此,本文对现有的旅游目的地的概念进行整理归纳,并且明确了本文所用的旅游目的地的内涵。
关于旅游目的地的内涵,学术界形成多种观点。总体来说,可分为四种研究视角。第一种是以地理范围角度为切入点,认为旅游目的地可以是一个具体的风景胜地,或者是一个城镇,一个国家内的某个地区,整个国家,甚至是地球上一片更大的地方[18]。第二种是从游客感知角度对旅游目的地进行的概念界定,旅游目的地被定义为一个具体的可感知的独特实体,而这种实体拥有自身独有特色,可以为旅游者提供优美的风景、优质的服务体验等[19]。第三种是基于游客感知与地理区域两者结合视角,认为旅游目的地是一种独具特色的区域,对于除当地游客以外的其他地区游客都具有吸引力[20]。第四种是从行政依托角度,认为旅游目的地为依托在旅游吸引物及其服务设施上的城市或村镇[21]。根据现有的研究,并且鉴于本文研究的内容是旅游目的地居民的环境责任行为,本文认为,从地理范围角度对旅游目的地的概念界定更加符合本文的研究内容。
根据旅游目的地地理范围的不同,可以将旅游目的地分为三种基本的类型:第一种为景区型旅游目的地。这类旅游地是以资源条件为主导的地区,主要是以自然景观或者人文景观为核心,并且在其周围通过完善基础设施以及其他配套要素所形成的目的地。第二种是城市型旅游目的地,这类旅游目的地是与城市的基本行政区相重合的。第三种是跨行政区的旅游目的地。这类旅游目的地是区域超过了某一行政区范围的大型旅游综合地,尤其是对于长途旅游,旅游地需要由大的地理区域以及完美的旅游体验等有效组合才能激发旅游者的旅游意愿,如江南古镇就涉及了多个行政区域。本文所研究的旅游目的地为景区型旅游目的地。
.....................................
2.2 理论基础
2.2.1 利益相关者理论
(1)主要内容
二十世纪中后期利益相关者理论被正式提出,该理论认为利益相关者是所有可以影响或会受到组织目标实现影响的个人或者群体。该理论是为了解决企业管理领域问题而提出的,后由Freeman进一步发展和倡导,将企业的价值产生作为其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并由利益相关者共享这些价值。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利益相关者的主体也在不断扩充,不仅包括公司股东和经理,还包括其他可能对公司的运作感兴趣的参与者,从企业行为的直接受益者扩大到所有能够影响或受企业行为影响者[99]。该理论基于两个基本问题:第一,公司的目的是什么?第二,管理者对利益相关者负有什么责任?这些问题指导高管们思考他们想要如何开展业务,与利益相关者建立什么样的关系以及强调什么重点,来实现他们的目标[100]。
(2)研究方法
现有的关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研究方法也有多种,“规范性方法”是利益相关者理论研究的主要方法基础,这种研究方法主要目的是研究一个事物应该是怎么样的,也有学者用实证性方法研究,这种方法主要用于研究已有现象理论“是什么”,并且探究“会发生什么事情”[101]。随后又产生了评分法以及将规范分析和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102],也有采用博弈论对利益相关者进行分析[103 ]。这些方法的应用丰富了该理论的研究,也为我们未来的研究拓宽了视角。
(3)理论应用
企业管理领域最先展开了利益相关者的研究。企业是一个包含了复杂相关者网络的系统,管理者只有认真分析企业与各个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共生关系,理清彼此之间的关系,从而识别在这个利益关系网中值得被管理层关注的主体,才能在决策中充分体现各个主体的观点、利益和价值,有效管理企业,实现企业的较好较快发展。
...............................
3 研究假设与理论模型 ....................................... 24
3.1 研究假设 ...................................... 24
3.2 假设模型 ................................... 27
4 研究设计 ................................................ 30
4.1 问卷设计 ................................ 30
4.1.1 问卷调查方法与流程 .............................. 30
4.1.2 问卷设计形式 .................................. 30
5 实证分析与结果分析 ......................................... 32
5.1 描述性统计分析 ........................................ 32
5.2 信度效度检验 ....................................... 33
5 实证分析与结果分析
5.1 描述性统计分析
旅游管理论文参考
描述性统计通过对数据的整理分析,可以到达简化样本数据的目的。本研究对被调查者人口统计学信息进行统计,内容包括性别、年龄、每月平均收入、居住时长等,最终得出不同指标不同选择所占的比例。受访者的基本人口统计学信息如表5.1所示,可以看出受访者在这四个人口统计学项目上具有明显差异,具体分析内容如下:
根据表5.1的调查结果,从受访者的人口统计学特征来看,被调查者中男性共有166人,所占比例为46.1%,女性共有194人,所占比例为53.9%,男女人数比例接近,样本总体比较均衡。
从受访者年龄分布来看,本研究将年龄段划分为5个阶段,受访者的年龄遍布各个年龄层,其中25岁及以下的受访者共89人,占样本比例的24.7%,26-35岁人数最多,共计106人,所占的样本比例为29.4%,36-45岁所占的样本比例为21.1%,46-55岁所占的比例为19.2%,56岁以上受访者人数最少,所占的样本比例为5.6%,本研究的样本很好的覆盖了各个年龄阶段的居民,能够较全面的反映各个年龄阶段真实的想法。
从月均收入可以看出,收入在2000元以下的有79人,占比21.9%,收入在2001-5000元之间的有213人,占比59.2%,收入在5001-10000元之间的有60人,占比16.7%,收入在10000元以上的有8人,占比2.2%。本样本涵盖了低收入、中等收入和高收入水平,其中超过一半的受访者人均月工资在2001-5000元之间。
从居住时长来看,居住时长不足5年的为26人,占比7.2%,居住时长在6-15年的为90人,占比25%,16-25年的为141人,占比39.2%,26-35年的为49人,占比13.6%,居住时长超过36年的为54人,占比15%。由此可以看出,在本地居住时长在16-25年的人占多数,占样本比例三分之一以上。就整体而言,有效受访者的居住时长分布还是比较广泛的。
...................................
6 讨论与启示
6.1 研究结论
本研究在SOR理论的基础上,将居民的旅游企业社会责任感知作为影响其环境责任行为的驱动因素,将居民旅游获益感知、居民地方认同作为二者之间的桥梁,构建了居民的旅游企业社会责任感知对环境责任行为的影响机制模型,并提出了居民的旅游企业社会责任感知对其环境责任行为的影响具有直接和间接两种途径,其中居民旅游获益感知与居民地方认同在旅游企业社会责任感知与居民环境责任行为之间发挥中介作用。对问卷调查的数据结果进行大样本数据分析,计算结果检验了所有的假设,合理阐释了居民的旅游企业社会责任感知对其环境责任行为的影响机制,明晰了该关系的不同作用路径。具体来说,通过实证分析,本文最终得出以下结论:
(1)居民的旅游企业社会责任感知对其环境责任行为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旅游企业承担的经济责任、环境责任和社会责任对旅游目的地居民的环保行为具有正面影响。这一研究结果表明,如果想要提高居民的环境责任行为,旅游企业应该承担起自己的责任,无论是经济、社会还是环境方面,都要付出努力,从而提升和改善当地居民行为。社会交换结论表明,居民所实施的交换行为都是建立在评价收益和成本的基础上的,所以,当居民的感知利益大于感知成本时,居民则会产生对旅游发展表达积极的态度的意愿,从而产生支持旅游发展的行为。对观光型旅游企业而言,其旅游业的发展主要依赖于自然景观环境,良好的生态环境状况是旅游业持续获得收益的基础。当居民感受到旅游企业的利益刺激的时候,会积极回报企业对他们的付出,保护旅游目的地的环境以使企业获得更多的利益,进而自身也能从中获得较大的回报。
(2)居民旅游获益感知正向影响居民环境责任行为。相对于旅游者来说,社区居民的环保行为是深远且持久的。随着居民的生产和生活对旅游活动依赖性的日益提高,其旅游获益感知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其环境保护行为。本文的研究结果验证了以往的学者关于旅游影响感知对居民环境责任行为的影响研究结果。作为社区的主人、旅游业发展影响的主要承担者的社区居民,他们在旅游利益分配中本该获得相应的经济和社会等方面的收益。当旅游业的发展可以为当地居民带来持续性的收益,而且这些收益可以实现源源不断的增长,旅游发展所带来的正面影响感知也会获得提升,居民行为也会相应改善。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