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绪论
一、研究背景
(一)区域旅游一体化发展的趋势所需
21世纪以来,科学信息技术的不断革新使得社会经济发展的条件逐渐发生变化,区域一体化已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全球旅游业的迅速发展,改善区域旅游形象、提高旅游综合竞争力是实现区域旅游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在我国旅游业的发展过程中,由于行政区划的局限性,面临着各自为战、各为其政的分割局面,严重影响了区域旅游的发展进程,人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突破这种局面的必要性,进而形成了经济区、经济圈、经济带等众多区域类型,逐步推动着区域旅游合作网络的建设。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们休闲时间的增加,使得旅游者出游范围受空间距离的限制逐渐减弱。与此同时,全域旅游呼声逐渐升温,区域旅游一体化将成为旅游经济活动的总体趋势。城市作为旅游节点的功能逐渐增强,城市群的迅速发展同样表明城市化发展不再是城市个体单元的扩张,而是围绕一定区域内城市群空间结构的完善,由一批规模等级大小不一的城市,依托交通与信息网络的互联互通,构成协调发展的统一体。要优化配置区域旅游资源和培育区域整体竞争优势,全面分析区域旅游空间结构,促进区域旅游空间结构的优化已刻不容缓。
经济带内分属两个不同省份的11个核心城市虽被划入同一区域,但各省份城市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促进经济带旅游快速发展仍面临不少困难,如:旅游经济发展水平不一,旅游基础设施有待完善,旅游产业结构布局亟需优化,推进旅游协同发展仍面临较多体制机制障碍,旅游城市等级体系不合理,旅游综合竞争力需进一步提升等。产生上述众多问题的深层次原因就在于区域旅游空间结构的不合理。优化区域旅游空间结构,使区域旅游空间分布更合理、空间关系更密切、空间网络更完善,是一个迫在眉睫的基础性工程。区域旅游空间结构研究是推动区域旅游一体化建设的基础性课题,有助于协调区域与城市、城市与城市之间的关系,为构建完善的区域旅游网络提供科学依据。
.....................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城市旅游发展进程是中国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构成,本文在前人研究的相关理论和成果基础上,对经济带城市旅游网络结构特征进行研宄,为进一步提升优化经济带城市旅游发展提供科学指导,使其旅游职能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得以突出体现,促进省际间的旅游经济交流与合作以及推进区域旅游产业的协调发展,探讨城市间旅游差异与关联程度还对发展经济带城市旅游产业及我国整体旅游经济的发展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理论意义
1.丰富了有关旅游网络结构的研究内容和方法。本文在研究过程中对旅游空间结构的相关理论进行了总结梳理,对城市旅游网络体系进行系统的分析,并尝试基于旅游信息流这一新视角对城市旅游“流空间”结构进行剖析,在理论层面上进一步促进旅游空间结构研究趋于多视角和定量化研究。
2.推动了旅游学科理论与其他学科的融合。本文借鉴了当前城市网络、旅游空间结构、城市旅游空间结构的相关研究内容,并运用其他学科如区域经济学、地理学、城市学等学科的相关理论方法,构建了城市旅游网络体系研究模式,系统分析经济带城市旅游规模分布、旅游职能结构和旅游“流空间”结构。这不仅丰富和完善了区域旅游空间结构理论的实践内涵,同时也为相似地区及相关学术研究提供一种研究思路和方法借鉴。
(二)现实意义
1.客观分析经济带城市旅游职能及其发展方向。从城市旅游规模分布、旅游职能结构和旅游“流空间”结构对经济带城市旅游网络特征进行系统的定量分析,得出11个核心城市的旅游规模差异、旅游位序分布、旅游等级大小、旅游职能专业化程度及城市旅游网络关联程度,宏观把握经济带核心城市职能定位和发展方向,促使经济带旅游空间结构趋于合理化。
2.为制定经济带城市旅游发展规划和决策提供定量参考。文章在搜集经济带城市旅游相关指标数据的基础上,综合运用位序规模理论、变差系数、赫芬达尔指数、相对发展率、纳尔逊法、优势流分析法等参数或模型对经济带城市旅游网络体系特征进行分析,根据定量分析结果系统地提出优化经济带城市旅游网络结构的政策启示,为区域旅游决策者提供可行性建议作为参考,促进经济带旅游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同时,也为正在逐步形成的类似地区提供实践参考和借鉴。
.......................
第二章城市旅游网络结构研究的基础理论
一、概念界定
(一)城市网络
城市网络主要是指城市之间的联系。城市间的关系性数据对城市网络的研究尤为关键,概括起来大致分为属性法和关系法。城市之间人员流动、物质交换、信息交流等具有现实或抽象意义的能够体现和承载城市之间各种关联的数据,都可以理解为关系性数据。传统的城市网络研究多是从城市等级、规模、核心-边缘等模式展开,本文所研究的城市网络是指旅游信息流表征抽象意义视角的城市网络,通过抽象的研宄视角揭示城市旅游之间的联系。
伴随科学信息技术的不断革新,学者们开始对城市间的人流、物流、信息流等密切关注与研究,重新界定城市体系与城市网络的概念,并认为城市体系既有传统的等级性,又有网络化发展趋势,而城市网络不再仅由规模与空间邻近条件所决。我国学者周振华也提出了相似的看法,并对此做了详细的论述。基于众多理论,刘辉等认为城市网络是伴随城市间交通可达性的提高,通过产业的多元分工、彼此密切合作、人员的频繁流动等,依托各种“流”将区域内城市密切联系在一起而形成的。
(二)城市旅游网络
城市旅游网络研究更加注重旅游在城市间相互作用中的角色和作用。它是以城市旅游研究为基础,两者有着共同的研究主体,城市旅游研究只是关注城市个体或城市本身,而城市旅游网络研究更加侧重于城市与城市之间在旅游方面的关系。
相对于单个城市来说,城市旅游网络是基于旅游的视角来研究城市群之间的联系。本文认为城市旅游网络是指一个由众多不同旅游规模、服务等级和旅游职能强度的城市作为节点,通过多种不同强度的“流”要素相连接而组成的旅游网络系统,城市的旅游节点价值是由它与其他节点之间的关联度所决定。
..........................
二、理论基础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旅游空间结构研究范围、领域不断拓展与深入,所涉及的理论范围更包括了中心地理论、增长极理论和点-轴理论等理论基础,这些理论基础为研究城市旅游网络结构特征的问题提供了科学依据。
(一)中心地理论
中心地理论被认为是城市地理学和区域经济学研究的基础理论,也是城市体系空间结构研究的奠基理论。中心地理论是关于区域内城市职能大小以及空间结构分布的学说,它揭示了中心地体系空间结构的基本特征,其重要意义在于提出城市体系地域分布模式,首创了定量研究城市体系的方法。而在旅游实践研究中,城市旅游体系结构主要研究体系等级划分、一定区域内的空间布局和彼此之间的联系等。对城市旅游等级进行分析,为下一步的区域旅游空间结构提供支撑。
(二)区域发展理论
区域发展理论作为基础理论,在对城市旅游体系的研究中,为分析城市旅游体系发展演化特征提供了科学依据
该理论为区域旅游优先发展提供了依据。由于旅游业的综合性特点,通过区域旅游增长极的聚集、扩散,将旅游业的联动效应延伸到更大的区域范围。此外,区域旅游最初并非平衡发展,可以依据该理论的发展模式,以优先发展的地区来带动其他地区的旅游发展,使其发挥增长点的聚集扩散作用,带动整个区域旅游业的经济增长。该理论用于旅游空间结构中的主要是点轴结构和网络结构2种形式。
........................
第三章城市旅游网络结构研究方案设计................17
一、研究区域概况..................17
(一)珠江-西江经济带概况..............17
(二)珠江-西江经济带旅游发展现状............17
第四章珠江-西江经济带城市旅游网络结构分析................26
一、城市旅游规模分布特征分析.............26
(一)珠江-西江经济带城市旅游规模差异变动特征分析............26
(二)珠江-西江经济带城市旅游规模分布特征分析......................33
第五章结论与展望...........53
一、研究结论.............53
二、研究不足与展望.............54
第四章珠江-西江经济带城市旅游网络结构分析
一、城市旅游规模分布特征分析
(一)珠江-西江经济带城市旅游规模差异变动特征分析
1.珠江-西江经济带国内旅游收入差异变动分析
.......................
第五章结论与展望
一、结论
1.利用不同层面的测算指数与方法模型,并从国内、国际以及旅游总收入3个方面,对经济带城市旅游规模差异的变动特征及其分布规律进行深入而较为全面的分析,结果发现经济带城市旅游规模分布差异较大,其规模分布仍处于高度聚集状态,城市旅游规模分布差异是导致城市旅游职能结构不合理的重要因素,小型城市经济发展水平低下是其旅游发展的软肋。需充分发挥经济带旅游规模首位城市的扩散效应,突显中小型城市资源优势及民族文化特色,实现中小型城市旅游快速发展;加快百色、崇左等城市转化为经济带旅游产业新的增长极,进一步强化旅游资源整合,加强跨区域、跨景区的旅游交流与合作,构建珠江-西江经济带无障碍旅游区,缩小旅游规模分布差异。
2.构建经济带城市旅游职能强度划分模型,即利用纳尔逊法从职能规模、职能地位两个维度综合判定城市旅游职能强度,并对经济带城市旅游类型进行划分,结果发现经济带城市旅游职能结构不合理,职能规模及职能地位主要聚集在中、低层次,其旅游规模主要集中在极少数大中型城市,旅游整体规模分布不合理;城市旅游专业化程度整体较低,旅游总体职能强度有待提髙,经济带仍具有巨大的旅游发展空间,而出现这一状况的深层次原因是其城市旅游信息网络结构的不合理,依托国家和区域发展战略,促进区域旅游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优化旅游职能结构,完善珠江-西江经济带旅游等级体系。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