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地居民获益感知对价值共创行为意愿影响探讨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31936 日期:2023-07-22 来源:论文网

本文是一篇旅游管理论文,本研究在文献回顾与理论探讨的基础上构建了居民旅游获益感知、居民生活质量以及情感团结对价值共创行为意愿影响的概念模型,实证的探究了居民旅游影响获益感知对价值共创行为意愿之间的关系,以及生活质量与情感团结在两者之间的中介作用。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选题背景与意义
一、选题背景
(一)旅游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重要方式已成为现阶段研究的热点问题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世界各地独特文化与各民族独特记忆的载体,是一种宝贵的文化资源,对人类文化可持续和多样性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依赖于人类自身而生存的,主要由技艺、声音和形象等表现形式所展现,身口相传是其主要的传承方式。随着时代的改变与发展,人们的居住环境与生活方式也发生了较大的改变,一定程度上压缩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空间,使许多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逐渐走向消亡。如何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合理保护与有效传承,让其重新适应新的时代发展需求,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成为了亟需解决的问题。


旅游管理论文怎么写

国家和政府采取了统计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及传承人、发展与非遗相关的文化活动以及申报非遗保护项目等多种方式来保护与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提出,要系统的对非遗进行保护,完善其传承机制,加大非遗的推广力度,使非遗与人们的日常生产生活相结合,让人们参与到保护传承中来。同时,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性特征,其成为许多国家与地区旅游发展的重要依托。在文旅融合蓬勃发展的大背景下,以文促旅,以旅带文成为新的发展形式。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资源,成为支撑旅游发展的基础与依托,而旅游的发展又在一定程度上使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更多人的关注,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
第二节研究内容与方法
一、研究内容
本研究以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地为背景,围绕居民旅游获益感知、居民生活质量、情感团结以及居民价值共创行为意愿等核心变量展开,通过文献回顾等方法对其概念内涵、测量维度、研究进展等进行梳理与总结。并在此基础上构建居民旅游获益感知、居民生活质量以及情感团结对居民价值共创行为意愿影响的概念模型。利用问卷调查等方法进行数据收集,运用结构方程模型等实证研究方法验证模型的相关假设,剖析居民的旅游获益感知对居民价值共创行为意愿的影响、居民生活质量、情感团结的中介效果以及生活质量通过情感团结在居民的旅游获益感知以及居民价值共创行为意愿之间的链式中介效应。探寻影响居民价值共创行为意愿的相关因素,为提高居民价值共创意愿进而促进非遗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提出相关建议。
二、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
本研究对国内外相关书籍、期刊的文献进行整理与总结,梳理了旅游影响感知、价值共创、生活质量、情感团结等研究领域的相关文献,对各个变量的内涵以及研究现状进行整理与分析,同时借鉴相关领域的理论,确立变量间的关系,构建理论模型,为后续开展实证研究奠定前期的理论基础。
(二)问卷调查法
参考借鉴国外与国内期刊中与本研究相关的成熟量表,对问卷进行设计,征求具有专业经验的老师与专家的意见与建议,并根据现实情况对测量内容进行翻译与调整。采用实地调研的方法进行数据收集。
(三)数理统计分析法
PLS-SEM是基于偏最小二乘法的结构方程模型,主要用来进行探索式研究。其优点之一是避免了回归分析中的参数估计偏差。适合于在小样本量、处理中介效应以及高阶复杂模型中应用[4]。本研究利用SPSS 23以及Smart-PLS3软件进行相关的数据处理与分析。
.....................
第二章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第一节文献回顾与综述
一、居民旅游获益感知相关研究
(一)居民旅游获益感知的内涵
旅游影响指的是旅游发展对旅游地所产生的相关影响,旅游获益则是指旅游发展对当地经济、环境、文化等产生的一些有利的、积极的影响。居民旅游影响感知指的是居民对其居住地旅游业发展的人地关系以及物质环境变化的主观认识[5]。20世纪60-70年代,开始对旅游影响感知进行了初步的探讨,其研究主要聚焦于旅游活动对本地居民的经济作用[6]。随着旅游发展的深入,旅游活动对居民的影响范围不断扩大,不再仅局限于经济影响[7-9]方面,此时学术界也逐步关注到旅游对旅游地居民的社会文化影响[10-13]、环境影响[14,15]等。居民旅游获益感知是居民旅游影响感知的一个具体表现方面,主要表现为居民对旅游活动产生的有益影响的感知。随着旅游影响感知的研究不断深入,居民旅游获益感知也逐渐由旅游发展的经济获益感知研究扩展到社会文化、环境等非物质领域的获益感知中。
(二)居民旅游获益感知研究现状
由于居民旅游影响感知会对后续居民的旅游活动态度与行为产生较大影响,且在旅游影响感知的两种表现形式中,获益感知较成本感知来说对后续居民的态度行为影响更加明显。因此,研究居民旅游获益感知对旅游发展的影响有重要意义。
1.研究内容
目前,研究主要集中在居民对旅游发展影响的看法,不同旅游背景下的居民旅游获益感知以及居民旅游获益感知对后续旅游活动的影响三个方面。首先,Kim从经济、社会、文化、环境四个维度研究了旅游地居民的积极旅游影响感知的具体因素以及四个领域的旅游获益感知分别与居民生活满意度之间的关系,并探讨了旅游发展阶段如何调节居民对旅游获益感知与他们对特定生活领域的满意度之间的关系[16]。Long以越南滨省立芳国家公园为案例地,从环境、社会、经济三领域以及积极消极两方面研究了居民旅游影响感知对旅游支持的影响,认为三个领域的积极影响感知会提升居民对旅游发展的支持程度[17]。Jani以社会交换理论作为基础,研究了乞力马扎罗山周围居民对旅游发展的感知,得到在旅游中获得经济利益、与游客有直接接触和参与旅游规划的居民对旅游影响会有相对积极的感知,为目的地组织管理提供了借鉴意义,将居民的感知纳入到之后的旅游规划中[18]。
..................................
第二节理论基础
一、社会交换理论
社会交换理论是古典政治经济学、行为心理学、人类学等学科发展而来的一门社会学理论。它把人们的互动与交往行为看作是一种权衡得失的行为,认为追求最大利益是人们产生交往与互动的目的,是一种关于个人或群体间的资源交换的社会学理论。社会交换理论主要研究分为霍斯曼的“行为主义交换理论”与布劳的“结构主义交换理论”。其中,霍斯曼对社会交换的着眼点在个体的交换行为上,提出了与成功、刺激、价值、剥夺-饱和、攻击-赞同等相关的命题。其认为所有的人际关系都是一种交换关系,只有当人们之间物质与精神的交流达到对等的平衡时,人际关系才能保持与和谐[133]。布劳受霍斯曼的影响,从社会结构出发研究人与人交往的过程,他把社会交换定义为当其他人做出回应时即开始,其他人结束回应后即停止的行为[134],认为在社会互动中只有双方互动才可以实现目标以及互动双方为达成目标所面临的困难相同两种情况同时满足才能构成社会交换[134],并提出了宏观社会交换理论。20世纪80年代左右,旅游研究中开始引入该理论,主要是用来解释旅游影响的作用机制,特别是居民的旅游影响感知与态度[135]。美国德克萨斯农工大学的John在综合了多种社会交换的基本理念和要素的基础上,构建了一个社会交换的过程模型,旨在了解游客与居民的互动关系,并解释了居民对旅游发展影响产生的感知[136]。此外,许多学者通过构建理论化的概念模型和居民对旅游的支持模型,并运用结构方程模型等方法研究了居民旅游影响感知,态度及其后续行为的关系,进一步验证了社会交换理论对旅游地中居民感受及其后续的行为具有一定解释力[137]。Gonzalez结合了社会交换和承载力理论,对旅游地居民的交换关系进行了研究,得出了居民对旅游的依赖程度对他们是否进入交换关系有一定的影响[138]。价值共创行为也是基于社会交换理论形成的,利益相关者为了实现各自的目标,分别发挥自己的优势与特长,将自己拥有的资源投入到共创行为中,彼此合作,共同生产,创造出满足各方利益的价值。因此,社会交换理论为研究中的获益感知与价值共创行为意愿关系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
第三章研究假设与模型构建......................23
第一节研究假设.................................................23
一、居民旅游获益感知与价值共创行为意愿的关系......................23
二、居民生活质量的中介作用.......................23
第四章问卷设计与案例地选取.....................27
第一节问卷设计..............................................27
一、问卷的基本结构....................................27
二、量表的选择与具体测度...........................27
第五章数据分析与假设验证..........................34
第一节描述性统计分析.......................................34
第二节同源偏差检验.....................................35
第三节信效度分析.........................35
第五章数据分析与假设验证
第一节描述性统计分析
采用SPSS 23.0对调查问卷中的人口统计学部分的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得出目的地居民的基本情况如下表:


旅游管理论文参考

调查问卷分析结果显示,填写问卷的当地居民女性占总样本的50.7%,略高于样本的一半,男性占比49.3%,总体来说,男女比例相当,较为合适。参与问卷调查的居民年龄主要集中在20-35岁、36-50岁、51-65岁,分别占总样本的27.6%、29.1%、30.2%,可以看出年龄分布相对较广,年龄分布较为均衡,青年、中年、老年均有涉及。参与调研的居民的文化程度主要集中在初中、专科学校及技校,分别占总样本的38.4%和38.9%,本科以上的居民较少,占总样本的7.3%。总体来说,居民的文化程度不是较高。被调查的居民多为土生土长的当地人,其居住时长就是从出生到现在的年份,在本地的居住时长大于16年居民量的占总样本量的77.8%,对杨家埠的发展与变化有较为明显的、长期的感知。通过个人月收入的调查,可以看出被调查的居民月收入多集中在1000-6000之间,占比80.6%,说明居民的收入水平处于一般中等的状态。
.................................
第六章研究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研究结论
本研究在文献回顾与理论探讨的基础上构建了居民旅游获益感知、居民生活质量以及情感团结对价值共创行为意愿影响的概念模型,实证的探究了居民旅游影响获益感知对价值共创行为意愿之间的关系,以及生活质量与情感团结在两者之间的中介作用。主要得到以下结论:
第一,居民旅游获益感知对价值共创行为意愿有显著正向影响关系,假设H1成立。通过分析之前学者对于居民旅游获益感知的相关研究以及对杨家埠居民的实地调研,本研究选择用收入、就业、环境、文化保护与发展等方面的测量题项来构成居民旅游获益感知。经过实证分析,得到居民的旅游获益感知越高,会更加愿意投入自身所拥有的资源来满足游客的价值体验需要,更主动的实行价值共创行为。这与大多数学者研究的结果相符合。徐彤[148]以杭州市珠儿潭社区等旅游社区为案例地,得出居民的旅游收益感知会正向的影响后续居民的主客价值共创行为。郑智越[155]也在其论文中对以妈祖文化为基础的非物质文化旅游地湄洲岛做了调研,发现居民的经济、社会文化、环境三方面的获益感知会正向影响居民的价值共创行为。本研究在以美术手工艺非遗文化为发展基础的杨家埠非遗旅游地中验证了居民旅游获益感知对价值共创行为意愿的影响,拓展了研究的范围。
第二,生活质量在居民旅游获益感知与价值共创行为意愿中起部分中介作用。假设H2、H3、H4成立。根据自下而上溢出理论,居民的生活质量感知会受到底层的居民旅游获益感知的影响,旅游影响的获益感知会通过物质、社区、情感、健康与安全、家庭等领域正向的影响居民的生活质量感知。同时,出于心里交换,当居民感知到生活质量提高后,由内及外,居民会更愿意与游客产生互动,为其提供相应的信息与服务。根据实证分析,可以看到获益感知到价值共创的直接效应显著,且生活质量作为中介变量加入后,其间接效应同样显著。因此,生活质量在获益感知与价值共创行为意愿中起部分中介作用。这一结论支持了Kim[29]、Woo[152]等学者的研究结果,其认为生活质量会在旅游影响感知与旅游支持度之间起中介传导作用,而居民参与价值共创的意愿也是居民表达对旅游支持程度的一种形式。因此,在杨家埠这个非遗旅游地中,居民旅游获益感知越高,其对自己生活质量的满意度就越高,进而也提升了其参与价值共创行为的意愿。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