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旅游管理论文,本文以以乡村旅游精准扶贫联动机制构建为核心,构建科学系统的乡村旅游精准扶贫融合体系,让旅游在扶贫事业中的作用能够得到更加有效、全面的发挥。
1绪论
1.1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研究背景
我国农村地区有大量贫困人口,与此同时乡村旅游资源充裕并且产业结构相对单一,这些都决定了发展乡村旅游产业能成为一条很好地发展乡村经济的路子,而在现实生活中也确实有很多农村地区通过乡村旅游的发展实现了生态环境保护与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改善的同步目标。推进乡村旅游与精准扶贫的融合,属于旅游扶贫的范畴,通过合理路径的设计可以实现产业扶贫的目标。近些年,东北地区在各项利好政策的推动下加速推进经济结构转型,但是整体发展态势依然不佳,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压力依然巨大,这在开展精准扶贫的过程中必须要予以考虑。肇源县坐落于黑龙江省大庆市,现有的产业结构中第一产业占据着主导性的地位。当地乡村旅游起步较晚,乡村旅游资源要素相对贫乏且质量不高,这使乡村旅游精准扶贫事业遇到了一些问题。目前肇源县扶贫事业已经进入了攻坚克难的关键时期,如何创新乡村旅游与精准扶贫融合的有效路径,将直接决定了扶贫事业的战略目标能否如期实现。在这种情况下,推进乡村旅游精准扶贫就十分重要了。
1.1.2研究意义
乡村旅游在精准扶贫领域的应用并不是肇源县的“原创”,在一些地区已经得到了具体实践。基于精准扶贫视角来研宄乡村旅游发展并提出完善策略,有着理论和现实两个方面的积极意义。
1.1.2.1理论意义
发展乡村旅游是盘活农村旅游资源、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推动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实现城乡均衡式发展的积极举措。当前,全国各地正在大力推进精准扶贫工作,借助乡村旅游发展推进精准扶贫有着更为特殊的时代意义。肇源县地处东北地区,产业转型升级的压力巨大,基于精准扶贫视角对肇源县乡村旅游的发展进行研究,结合相关理论提出具备可行性的改进建议,从而最终构建起提高旅游扶贫效果的有效措施体系,全力保障肇源县精准扶贫目标的早日实现。这丰富了旅游扶贫以及肇源县精准扶贫事业管理等相关主题的研究,弥补现存的一些不足,能够为其他学者进行该主题研究提供一些参考,推动该主题研宄的进一步深入。
..........................
1.2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国内研究现状
将精准扶贫与乡村旅游发展相结合有着理论和现实两个层面的双重考量,面对第二产业发展难言优势的县域经济而言,发展以乡村旅游为代表的第三产业不失为一个很好的选择。乡村旅游与精准扶贫的有效融合,值得学者们深入探究。
1.2.1.1旅游扶贫的提出与发展
旅游扶贫作为一种产业扶贫中的重要形式,人们对其认知经历了一个从简单到复杂、从片面到全面的过程。人们对旅游扶贫的核心点逐渐从“旅游”转移到了“扶贫”上,周歆红就提出了“‘扶贫’才是旅游扶贫的本质,旅游扶贫过程中的旅游产业发展仅是实现扶贫目标的手段”。自此以后,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从扶贫的角度去解释旅游扶贫。2011年旅游扶贫在我国的政府扶贫纲领性文件得以体现。2014年“旅游精准扶贫”的概念被首次提出,随后的2015年,国务院扶贫办将旅游扶贫列为了我国十大精准扶贫工程之一,同年,国务院发布了《关于进一步促进旅游投资和消费的若干意见》,提出了对旅游扶贫要加大关注力度,并具体设定了旅游扶贫的目标。因此,发展乡村旅游扶贫是大势所趋,而在政府的大力推动下,各地也纷纷开展了旅游扶贫的具体实践。
乡村旅游发展中受制于一些因素使得其在扶贫领域的效果无法得到发挥,这些因素主要集中在居民、资源、区位和市场、经济、政治和社会文化这几个方面。李娟通过实证研究提出发展乡村旅游需要以当地旅游资源为基础,充分考虑旅游地资源、生态和环境的影响。陈秋华认为利用乡村旅游进行乡村旅游精准扶贫是一个开放、不断反馈的系统,这个系统能够有效运行的关键取决于扶贫对象的精准识别,即扶贫工作是否做得扎实到位将直接决定了乡村旅游精准扶贫的效果。
.......................
2基本概念与相关理论
2.1基本概念
2.1.1精准扶贫
精准扶贫系2013年由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是与粗放式扶贫相对应的一个概念。在精准扶贫概念的界定上,目前学术界尚没有形成比较统一的界定,学者们对精准扶贫的解释更多地基于理念和内涵而展开。本文主要采用王思铁的定义。他认为:“精准扶贫是指针对不同贫困区域环境、不同贫困农户状况,运用合规有效程序对扶贫对象实施精确识别、精确帮扶、精确管理的治贫方式”。山西省扶贫开发办公室也提出了精准扶贫的概念。
虽然各个学者、相关政府部门对精准扶贫的概念界定有所差异,但通过对若干代表定义的概念的分析来看,精确识别、精确帮扶、精确管理是精准扶贫概念的三个核心要素,这与传统的粗放式扶贫形成了鲜明对比。
精准扶贫依托对贫困对象的精准识别,从多个维度构建起了对贫困户的评判标准,并且根据每个扶贫对象的实际情况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有针对性的帮扶,并建立了动态的管理机制,确保对扶贫对象的管理能够更好地取得预期的效果。
乡村旅游是众多旅游形态中的一种类型,对于乡村旅游的概念界定,世界旅游合作组织在《地方旅游规划指南》中将乡村旅游定义为“旅游者在乡村(通常是偏远地区的传统乡村)及其附近逗留、学习、体验乡村生活模式的活动”。鲁春阳等认为:乡村旅游是以乡村特有的地域空间和资源为载体,以乡土为特性,以吸引城市居民为主要消费群体的旅游形式。
.........................
2.2相关理论
2.2.1内生式发展理论
内生式发展是指以区域内的资源、技术、产业和文化的基础创新为动力,促进区域内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全面发展的模式。按照内生式发展理论,乡村扶贫的最终目标就是提升乡村及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和自我发展的能力,即实现个体身体状况从孱弱需要输血向健康能够自我造血的方向转变。这就需要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要吸纳贫困户以及村民组织的参与,在保留乡村文化传统的前提下让贫困家庭能够有效地融入到扶贫的全过程中。与此同时,在进行乡村旅游的具体发展中,也应当对区域内的各类资源进行创新管理,并将其与贫困户脱贫有效结合起来。
2.2.2利益相关者理论
利益相关者这一概念最早于1984年由弗里曼在《战略管理:利益相关者管理的分析方法》一书中提出,所谓的利益相关者是指能够影响一个组织目标实现,或受一个组织目标实现影响的人。利益相关者理论认为获得长期繁荣的最好途径是:考虑其所有重要利益相关者并满足他们的需求,此后众多的学者们对利益相关者理论进行了扩充和丰富。
借鉴利益相关者理论意味着在开展乡村旅游精准扶贫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不同利益主体的利益诉求,通过利益补偿机制的构建让各方利益能够得到有效地表达和伸张。在开展乡村旅游精准扶贫过程中,相关利益者包括地方政府、旅游企业、农民、游客等,他们的利益诉求有所差异,由于各个相关利益者的话语权不同,如何协调政府与旅游企业的关系以保证农民利益得以有效实现,离不开地方政府在制度和体系构建上的考量。
....................
3肇源县乡村旅游的调查研究...........11
3.1问卷与访谈设计.........11
3.2问卷调查过程...........11
4精准扶贫视角下肇源县乡村旅游发展的现状分析...........26
4.1肇源县经济发展状况
4.2肇源县乡村旅游精准扶贫工作的举措体系............27
5肇源县乡村旅游精准扶贫的发展困境与原因分析.........31
5.1肇源县乡村旅游精准扶贫的发展困境......31
5.1.1乡村旅游要素相对贫乏且未形成有效整合.......31
5.1.2乡村旅游产业缺乏特色且整体发展水平偏低........32
6立足实际大力改善乡村旅游精准扶贫效果
6.1推进管理机制创新整合旅游要素资源
发展乡村旅游推动精准扶贫事业,需要持续推进管理机制创新以盘活低效资源、集聚优势资源,通过对旅游要素资源的有效整合形成助推乡村旅游精准扶贫目标实现的有效合力。
一是推进景点开发管理机制的创新。在景点开发中还应该树立保护性开发的理念,坚持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就景点开发中可能涉及到的环境问题有所预判,对各类资源进行系统整合,以此保证乡村旅游发展对环境的破坏降低到最小程度。要成立专门的沟通协调部门,就景点开发进行沟通协调,明确各方的责权利,推进资源的有效整合和旅游品牌的大力打造,最终打造出若千个具有竞争力的景点和旅游品牌。
二是要积极构建肇源乡村旅游发展的规划机制,习近平总书记在2017年10月19日参加十九大贵州省代表团的讨论时提出:发展乡村旅游要有前瞻眼光,以此在肇源县发展乡村旅游的过程中需要做好规划环节。在编制《肇源县旅游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以及具体行动计划的过程中,应广泛征求相关部门以及社会公众意见,高瞻远瞩为肇源乡村旅游发展做好前景设计。在具体规划中要注重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文化效益等的统一。从特色化、精品化建设出发做大做强乡村旅游产业。通过合理的规划找准肇源县乡村旅游发展的思路,通过合理的引导实现乡村旅游产业的良性发展,依托乡村旅游与精准扶贫联动机制的构建,切实保障乡村旅游服务精准扶贫的实际效果。
......................
7研究结论与展望
7.1研究结论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