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能源成为人类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而石油产品作为不可再生资源,是关系国家命脉与民生大计的重要基础物质,已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与保护,各国开始注重石油产品的节能减排与降低损耗,期望通过最少的能源,获取利润的最大化,才能够保证现代化建设的持续进行。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进程,油品的销售市场的利润已经完全透明,很多跨国石油企业进入我国成品油零售市场,国内成品油销售市场已经从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中化四家国有企业竞争变成了与国内民营油品销售公司及国际能源企业相竞争的局面,以前是国内企业的竞争,现在变成了全球成品油销售企业的竞争。在相同的市场环境下,成本控制能力成为了制胜的关键所在,只有获取更高的利润,才能够在国内外市场竞争中赢得生存和发展空间。成品油作为一种液态物质,本身具有易挥发、易渗透的特点,而在油品销售企业的整个经营过程中,接卸环节、运输环节、保管环节等都会造成油品的流动与转移,这就加大了油品损耗的概率,也成为目前各油品销售企业感到困扰的难题,因为油品损耗不仅会对企业效益产生直接影响,还会污染环境,进一步造成资源的浪费。
目前,我国油品销售企业主要的经营方式是加油站连锁经营模式,统一品牌,统一经营,统一管理,统一调配油品。油品从炼油厂经过一次配送到达油库,然后从油库经过二次配送批发给客户或配送到加油站,在整个流转环节过程中又贯穿着铁路、水路、公路等各种交通运输方式,转移与成交的过程也比较繁多,油品损耗贯穿整个流程。中国石油广东销售公司作为广东省油品主要供应商之一,占据市场主导地位,始终将油品损耗管理作为工作重点,并且一直致力于寻找现代化管理方法,提升企业自身经营能力与理念。从 2009 年至今,虽然中国石油广东销售公司每年的油品损耗率都在降低,但降低幅度并不大,并在某些运输方式上有上升趋势,因此,针对目前中国石油广东销售公司油品损耗管控体系应作出改进与完善,只有令中国石油广东销售公司的管理水平、制度水平、设备技术等跟随时代的发展变化,才能确保中国石油广东销售公司的稳步发展,提升其在广东省油品市场的核心竞争力。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本文对中国石油广东销售公司油品损耗管控进行研究,运用控制理论,主要分析中国石油广东销售公司油品损耗管控现状,制定能够提升油品损耗管控改进策略,其中包括完善管控制度,加强运输环节和保管环节的损耗控制等方面,使得企业的降耗增效目标能够实现,最终促使企业的利润最大化的实现。
1.2.2 研究意义
(1)有利于提升企业降耗增效能力
目前,大多数的油品销售企业在油品损耗管控体系建设都不太完善,比较注重销售量带来的经济价值,然而却忽视了油品损耗管理带来的经济效益。当前的油品销售市场竞争相对来说比较激烈,企业在同等销售量的前提下制定更优增效策略,这样挖潜增效才能使得企业实现已定目标。
(2)有利于企业保持强大市场竞争力
油品销售企业要想使得企业能够在市场上保持强劲的竞争力就要制定科学的营销策略。在无差异化产品的销售过程中,提升服务质量,确保“质优量足”至关重要,是提升企业美誉度的一个典型做法。所以一方面要足量保质的为客户做好服务,另一方面要从经营上降低费用,才能保证企业的合理利润。这样在实现企业预期目标的同时还能不断地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从企业拼资源变成了拼服务,更好的多样化的用户体验变成了消费者选择油品的首要因素。
.................................
第 2 章 油品损耗概念及控制理论基础
2.1 油品损耗概念与分类
2.1.1 油品损耗概念
狭义的油品损耗概念:包含了两方面内容,即蒸发损耗和残漏损耗。蒸发损耗是指在密闭性良好的容器内遵循事先设定好的操作规章制度对油品进行装卸、存储、运输流转等作业事项,或者在采取企业统一的油品零售方式时,因为石油物质自身的特点,在石油表面气化,从而使得油品数量减少的现象发生;残漏损耗是指在保管、运输、销售中由于车、船等容器内壁的粘附,容器内少量余油不能卸净和难以避免的滴洒、微量渗漏而造成数量上损失的现象。
广义的油品损耗概念:损耗是指期末实存量与本期账存量的差值[31]。而后者是由期初库存量与本期入库量的加和值,同本期出库量的差值。
《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成品油计量管理标准》(Q/SH039- 019- 90)中规定,油品损耗是指油品在生产、储运、销售等环节中因自然蒸发、不可避免的滴洒渗漏、容器粘附或底部余油未卸尽以及人为因素而造成的油品数量损失[32]。
2.1.2 油品损耗的分类
(1)蒸发损耗
蒸发损耗是指油品因具有挥发性,在油品液体层面上进行的气化过程,无论将油品储存在什么材质的容器中,在任何温度下,都会产生蒸发损耗。油品一旦与外界空气相接触,因为空气分子比油分子重量大,所以油分子会逸出,而因为容器具有密闭性,一部分逸出的油分子被阻挡,从而与油面层再次融合在一起,但另一部分油蒸汽永久留在了气体空间中,在整个环节中,油品由液态转化为气态,质量变小,因而可以称作是物理性永久损耗。
(2)滴洒渗漏损耗
滴洒渗漏损耗是指在油品运输或储存过程中,密闭容器因使用时间较长,而出现密闭性不足现象,从而导致油品的溢出,另一方面,因为油分子会与金属容器形成粘膜,从而粘附在容器具内壁。
...................
2.2 控制理论
2.2.1 控制的含义
为了保证组织中每个计划都能按照事先设置好的目标、过程去完成,从而采取的监督与纠正等一系列管理活动的过程称为控制。换句话说,控制其实是利用组织内外部信息之间不停的交换、传递与接纳,遵照事先设定的计划目标与标准准则,在实际经济活动过程中通过调查、监督等方式查看计划执行情况,如果情况发生偏差,立即寻找主要原因,并且依据变化莫测的内外部环境,组织内部采取自我调整、变更的应对措施,从而令组织的生产经营活动能按照事先设定好的计划继续进行或适当修改计划,保证组织经济目标得以实现的一种管理活动。
企业所有的管理者都应承担控制的职责,即使他的部门是完全按照计划运行的。因为管理者对已经完成的工作与计划所应达到的标准进行比较之前,他并不知道他的部门的工作是否正常[33]。一个有效的控制系统可以保证各项行动完成的方向是朝着达到的组织目标的。控制系统越完善,管理者实现组织目标就越容易。
想要对控制职能的内涵有个全面的了解,就需要将计划职能和控制职能联系在一起。因为计划和控制既是相互独立的,又是紧密关联的。计划能够为控制工作的顺利进行提供标准与准则,如果事先没有计划,控制也就失去了依据。相反,如果只是制定了计划,并没对执行情况采取控制,那么设定的计划目标也很难能够圆满达成。所以,计划和控制有时被看作是一把剪刀,失去任一一刃,这把剪刀都将失去它的功能。
.....................
第 3 章 中国石油广东销售公司油品损耗管控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分析 .............................113.1 中国石油广东销售公司概况 ....................................11
3.1.1 市场环境情况 ..........................................11
3.1.2 第三方承运方情况 ....................................12
第 4 章 中国石油广东销售公司油品损耗管控改进措施 ............................17
4.1 完善管控制度 ....................................17
4.1.1 制定油品损耗控制点制度 .....................................17
4.1.2 制定损耗管控考核机制 ..................................19
第五章 中国石油广东销售公司油品损耗管控实施保障 ...................................32
5.1 员工保障 ..........................................32
5.1.1 开展实际案例教育培训 .....................................32
5.1.2 开展计量培训 ..................32
第五章 中国石油广东销售公司油品损耗管控实施保障
5.1 员工保障
在油品损耗管理的实践过程中可以发现,因员工人为因素所导致的损耗率误差占比并不小,而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一是员工对操作流程的不熟悉以及操作过程的不规范;二是因为责任感不够。因此,中国石油广东销售公司应加强员工队伍建设,提高员工培训的次数与质量,力图通过多方式的培训环节强化员工的责任感、职业素养以及专业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
5.1.1 开展实际案例教育培训
以全国各地乃至全球石油企业针对油品损耗管理的实际案例作为教育培训内容,组织警示教育和案例分析讨论,令员工意识到油品损耗管理全过程中的重要性和严重性。油品损耗问题不仅关乎企业利益、环境问题,更是与员工自身利益息息相关,只有提高员工的警惕性,才能够细化工作环节,令各项数据保持精确。
5.1.2 开展计量培训
在油品损耗管理过程中,计量工作贯穿整个环节,并且占据着主导地位,因此,中国石油广东销售公司应对各级计量管理人员、基层员工开展计量法律法规和本企业管理制度的培训。而所挑选的培训师必须具有相应资质和技术能力,管理层与培训师应制定出详实的培训计划,定期举行中小型培训学习,并将理论与实际数据紧密结合,避免培训内容的空泛,利用蹲点、挂点定期到加油站进行操作训练,提高自身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水平。
........................
结论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