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BA毕业论文2018年优秀范文十篇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1723 日期:2023-06-27 来源:论文网
本文是MBA论文,笔者认为MBA论文、市场营销、财务管理、法律管理、企业管理、运营管理、会计管理、等多方面的涉及,是MBA研究工作的记录和总结。今天该网为大家推荐一篇MBA论文,供大家参考。

MBA毕业论文2018年优秀范文一:电动汽车商业模式创新研究:以WX公司电动汽车商业模式创新为例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近年来我国汽车产业随着人民生活的不断提高发展迅猛,已连续5年成为全球第一汽车消费国,同时汽车(包括农用车)汽油、柴油年消费已占我国汽油、柴油消费总量的一半,石油消费的1/3左右。此外,我国目前车用燃油消费总量与汽车保有量之比偏高,即汽车的油耗量偏大。由于汽车市场的持续升温,石油安全风险不断增大,原油对外依存度已达到60%。车用石油消耗所产生的空气污染和二氧化碳排放也正在产生严重的雾霾天气问题,我国所面临的石油安全与环境污染问题给社会、经济等方面带来严峻挑战。另一方面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城市规模大幅度扩张,城市居民的交通需求在近几年内迅速增长,机动车保有量大幅增加,交通拥堵严重的主要为国内大城市。近几年,各大城市的道路交通的建设虽然都加快了,但拥堵现象普遍呈现加剧的趋势,交通拥堵在时间与空间上均呈现蔓延扩展之势,交通供需矛盾还是十分尖锐,一些大城市中心区的行程车速仅为每小时20公里左右。在交通高峰时段,拥堵耗费能源,并加剧环境污染,交通事故居高不下,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形势严峻。

对于我国汽车能源面临的危机和严峻挑战,我国采取的对策是采取立足两条腿走路:一方面,发展节能汽车以解决现阶段产业发展、能源紧张和节能环保问题;另一方面,开展电动汽车研究,实现车用能源多元化,保障汽车能源的可持续供应。

然而,电动汽车由于电池系统成本一直居高不下,整车制造成本远远高于同类型燃油车,国内外的研发经验说明车用动力电池的技术攻关仍将是一个长期和渐进的过程。电动汽车作为一种新的技术趋势,在真正大规模市场化产业化之前,在市场导入期还存在着车辆成本、产品产业链、基础设施等诸多困难。由于电动汽车的技术和市场还不成熟,尚未进入产业化运营阶段,国内外也没有形成成熟的商业运营模式和盈利模式,同时当前电动汽车生产企业不能正确认识产品的特点和把握新兴产业商业模式创新的规律,对于整车成本、市场规模、利润来源把握不准,容易造成财力、人力的无效投入,大规模产业化、商业化面临一系列问题。由此可见,商业模式创新已成为电动汽车产业化发展的首要任务。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商业模式的国内外相关研究

商业模式本身并不是现在才有的新生事物,其在前古典时期已成为经济和贸易行为的重要组成部分(Teece D J,2010)。虽然商业模式的概念很早就已经出现,但直至目前关于商业模式仍未形成公认统一的定义,商业模式往往被不同学者根据自己的研究目的定义为一种陈述、描述、体现、架构、概念性工具或模型、结构性模板、逻辑、方法、框架、反映以及集合等( Zott C& Amit R& Massa L,2011)。关于商业模式的理论研究,国内外学者从多个角度对商业模式的定义做了不同的阐述。商业模式这一名词在文献中使用的时候,有两种不同的含义:作者简单地描述它为公司如何从事商业的具体方法和途径为第一类,作者更强调模型方面的意义为第二类。其实这两者有实质上的不同:前者为公司从事商业的方式,后者为对这种方式进行概念化描述,描述公司的商业模式是由一些要素及其之间关系构成的参考模型,这是后一观点的支持者们提出的。

国外最早研究商业模式的学者之一 Timmers(1998),他将商业模式定义为用以表示产品流、服务流和信息流的一种架构,包括了商业活动参与者及其扮演的角色、各个参与者潜在利益以及如何获利、来源何处的描述,商业模式被他认为是一个有机系统。

Applegate(2001)基于 I/O 原理,指出概念、能力和价值这三个要素构成一个商业模式的框架结构,一项交易的市场良机、产品特色与服务、竞争情报、市场地位的维持战略和演进商业的选择战略是商业模式的概念定义;通过人员、伙伴、组织结构、文化、运作模型、营销和销售模型、管理模型、发展模型和基础结构模型来建立和传递商业模式的能力;然后通过包括市场占有率,组织的回报,名誉和财务绩效,品牌等途径给所有利益相关者回报价值。

Alexander Osterwalder & Yves Pigneur(2002)也从战略的角度对商业模式进行了研究,他将商业模式视为一种新的战略管理方法,并提出了一整套建立和实施有利可图商业模式的方法和理论,对现有战略管理方法进行了补充和延伸。

........................

2 商业模式创新理论概述

在上一章中,主要对本文的研究背景、课题意义、研究内容做了说明,本章将对本文研究所涉及到的商业模式创新理论进行说明。

2.1 商业模式创新的定义

商业模式是一种企业创造价值并分享价值的核心逻辑,企业在价值链条上各项活动都要围绕它逐一展开。同样,商业模式是企业为满足利益相关者的利益需求的交易机制,回答了如何利用企业资源和能力,提供价值物;如何获取持续利润。企业价值创造提供基本逻辑的变化就是商业模式创新,是一种生产体系,是把新的商业模式引入社会,为自身和客户创造价值,也就是说,企业以新的有效方式赚钱就是商业模式创新。商业模式的创新本质是企业对价值创造、价值分享以及价值维护组成的网络的重新规划。这个过程是复杂的,往返的,首先需要对行业内外部环境进行分析,发现财富源泉,继而整合企业资源,再造业务流程,或者定位目标细分市场,积累先发优势。所有的这些活动都是由一个旧模式向新模式创新实施活动,必须以企业组织学习能力和技术支撑能力为前提。企业商业模式创新过程是一个不断纠错,认知学习和发展的过程,不论企业采用何种创新方式,都将回答新的模式是否准确定位市场机会。商业模式创新不同于改变盈利模式和财务模式,它的意义在于发掘出新的技术空间或者市场空间,从而获得持续的竞争优势。

激烈竞争时代,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要求,要通过商业模式创新去实现。原有的模式已经不能满足需求,新的模式要改变商业思维,与技术变革和组织变革形成合力。商业模式创新的本质是创造更多的价值,来回馈给那些把自身资源投入到企业经营中,并还承担风险的利益相关者。新引入的商业模式和已有商业模式可能在构成要素方面,要素间关系或者动力机制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其必要条件为:

(1)提供全新的产品或服务、开创新的产业领域,或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提供已有的产品或服务。

(2)其商业模式明显不同于其他企业,而非少量的差异。

(3)有良好的业绩表现,体现在成本、赢利能力、独特竞争优势等方面。

因此,企业的绩效是商业模式创新活动思考的起点,但商业模式创新本质考虑的是如何实现内外部顾客的价值要求,这与传统创新还是有较大差别的。传统创新不是基于内外相关利益者价值要求,而是基于他们的偏好满足需求。创新手段亦不相同,传统创新根本手段是赋予产品更多的附加值和人性化生理体验,吸引顾客,创新寻求更多市场价值。其次对商业模式创新的企业实践中虽然有从其局部出发,研究要素创新,但主流上商业模式创新更加的系统,涉及企业整个价值链。然后商业模式创新是一项管理活动,实施这个创新管理过程,企业可以获得长期的竞争优势,既能在创新管理过程发挥组织能力,又能通过获得持续的竞争优势来强化这种企业的核心优势和核心资源。

..........................

2.2商业模式创新的描述

商业模式创新是实现可持续性商业成功的必要因素——商业模式创新能够在市场波动的环境中,保护企业的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维持企业的健康发展。能够持续产生效益的创新是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并贯穿企业发展的各个方面,体现在持续不断地发掘新的商业模式、激发有效的创意、改善客户体验、应用新技术、开发新产品和开拓新市场。然而,商业模式创新并不会凭空出现,企业必须学习科学地管理、评量和实现创新,同时对自身的商业模式创新要进行描述及总结。

对商业模式创新的描述包括了以下三个部分:第一部分需说明:创新后的商业模式是何种形态。第二部分需说明:其区别原有的模式创新之处究竟在哪里,或者与其他商业模式区别比较。第三部分需说明:商业模式创新过程是怎么样,是如何发生的。

研究商业模式创新的描述,笔者在研究成功企业的商业模式时,归纳和总结了商业模式创新描述的五个要素,它们是:目标客户的价值需求,产品或服务的价值载体,销售和沟通的价值传递,业务运作的价值创造,战略控制活动的价值保护。几乎所有企业的商业模式都是以某一两个要素为核心的各要素不同形式的组合。

价值需求是指企业的客户群,即企业提供的商品或服务的购买者和使用者群体,他们是企业利润的唯一源泉。客户群分为主要客户群、辅助客户群和潜在客户群。好的目标客户群,一是要有清晰的界定,没有清晰界定的客户群往往是不稳定的;二是要有足够的规模,没有足够的客户群规模企业的业务规模必然受到局限;三是企业要对客户群的需求和偏好有比较深的认识和了解,四是企业在挖掘客户群时与竞争者比较而言有一定的竞争优势。

价值载体是指企业可以获取利润的、目标客户购买的产品或服务,好的产品或服务是客户价值最大化与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结合点,它要求一要针对目标客户的清晰的需求偏好,二要为目标客户创造价值,三要为企业创造价值。有些企业的产品和服务或者缺乏客户的针对性,或者根本不创造利润,就不能称之为好的价值载体。价值载体反映的是企业的产出。

总之,成功的商业模式必须能够突出一个企业不同于其他企业的独特性。这种独特性表现在它怎样界定目标客户及其需求和偏好、界定产品和服务以满足目标客户需求、界定业务运作内容和价值传递和沟通渠道,以客户可以接受的价格创造和提供吸引客户的产品,界定竞争者以建立战略控制能力,保护价值不会很快流失。优秀的商业模式是丰富和细致的,并且它的各个部分要互相支持和促进;改变其中任何一个部分,它就会变成另外一种模式。

...........................

3 电动汽车产业现有商业模式现状及分析 ............ 14

3.1 电动汽车产业环境现状 .............. 14

3.2 电动汽车产业现有商业模式现状 ............ 18

3.3 电动汽车现有商业模式的不足 .............. 20

4 WX 公司电动汽车商业模式创新研究 ............ 23

4.1 WX 公司电动汽车商业模式概况 ............... 23

4.1.1 WX 公司电动汽车商业模式创新背景介绍 ........ 23

4.1.2 WX 公司电动汽车商业模式理念 ............ 28

5 电动汽车商业模式创新对策及建议 .............. 36

5.1 提升价值主张 ............... 36

5.1.1 降低整车购置成本 ........... 36

5.1.2 完善产业政策及制度 .............. 37

5 电动汽车商业模式创新对策及建议

5.1 提升价值主张

电动汽车商业模式价值主张方面主要是权衡商业模式中相关利益者的角色定位,整车生产厂商、电池生产厂商必须以顾客价值为导向,作为整个商业模式的制定者和实施者,以整体效益最大化的原则来确定利益相关者的责任和分工,能够实现顾客价值的最大化。本文认为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提升价值主张水平,从而创新电动汽车商业模式。

5.1.1 降低整车购置成本

(1)大力增加研发投入,降低整车成本

依靠技术突破才是降低新能源汽车的购买成本的根本举措(江秀,李爱琴和黄颖莉,2014),从长远来看,电动汽车全生命周期成本的下降主要依赖于技术进步和生产规模的提高,由此才能带来初始购买价格的下降。我国电动汽车整车生产企业、电池生产企业应增大研发投入,大力推进动力电池、驱动电机等关键核心技术创新,建设动力电池产业聚集区域,同时增强其他关键零部件研发生产能力。总结实际运行经验,提髙自主研发能力,利用新型金融工具融资、兼并等方式开展国际合作,引进新材料、新技术,优先降低电池生产成本,尽可能实现整车成本接近或达到传统燃油汽车购车成本,使得电动汽车的售价不在是决定走向市场的最关键因素。

(2)实行生产和消费的双向补贴

在产业化初期政府补贴应优先扶持产业链上处于关键但尚薄弱的环节,主要是电池生产厂商、电动整车厂商的生产补贴。生产补贴能在一定程度上激励生产,并有利于降低产品的价格,使之容易被市场接受;而在消费端,同时政府应通过资金补贴、退税等方式降低电动汽车的运营成本及电能供应成本,吸引更多个人选购电动汽车、更多民间资本参与电能供应市场,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高电动汽车市场的占有率。因此,建议同时加强生产补贴与消费补贴,两种补贴取长补短,更好地推进电动汽车的发展,使电动汽车快速实现市场化。

...................

6 全文总结

本文选取商业模式创新角度,结合已有研究成果,通过结合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的方法,对电动汽车商业模式创新进行系统研究,重点对电动汽车商业模式创新进行了具体案例研究和实际分析,从而对我国电动汽车商业模式创新的提出了对策建议。结合本文的论述,笔者得出以下几个主要结论:

第一,结合我国电动汽车产业发展现状和电动汽车运营模式特点,本文研究得出电动汽车产业商业模式创新途径是:电动汽车商业模式创新要以实现客户价值最大化为出发点,需要整个商业模式运行的内外各要素形成一个完整的高效率的具有独特核心竞争力的运行系统,同时整个商业模式的产品源头整车生产企业需承担起商业模式主导者的角色,并通过最优实现形式满足各环节价值主体需求、实现价值主体价值,同时使各价值主体达成持续盈利目标。

第二,通过具体案例研究表明,WX 公司电动汽车商业模式通过建立由商业化主导者产品制造企业牵头的多方共赢商业模式,更有利于总体利益最大化,资源配置更平衡,而不会造成“整车融资租赁模式”中只有其中部分参与者获利而其他参与者的利益受损。

第三,根据本文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结果,又针对性的提出提升价值主张、创新业务模式、强化价值战略、优化经营环境等四个方面电动汽车产业商业模式创新的对策建议。

参考文献(略)

MBA毕业论文2018年优秀范文二:C银行公司信贷审批授权制度优化研究

第一章 引言

第一节 选题背景

国内金融市场上融资的主力仍然是间接融资,商业银行仍然是社会融资中的最重要组成部分,据统计,2015 年上半年全国新增社会融资规模 8.81 万亿元,其中人民币贷款融资增加 6.59 万亿元,占比达到 76.8%,同比提升 21 个百分点,随着经济的下行和监管的加强,信贷在社会融资格局里的主导角色显著强化。

商业银行的法人授权是指商业银行的总行在国家法律法规规定下,对辖内分支机构和个人授予进行各项业务活动和内部管理活动的权限的行为。在国内,总行对分行的授权历史较长,如 20 世纪早期的银行家裕孙指出“总行对分行的管理,既不能太宽,也不能太严,失诸太严,行务难免丛生;失诸太宽,则行务散漫,缺乏统一;行务丛生,其害不过利益减少,行务散漫,则难免隐伏危机”。从发展历程来看,国有商业银行的分层次授权体制起步较早,从 20 世纪最后一个十年开始,随商业银行作为一级法人的界定得到商业银行法的确认,其他商业银行也开始按照总行和分支机构间分层次给予授权的管理模式进行管理。随着国内金融市场开放程度不断提高,股份制商业银行渐次设立,其在设立之初既有国有商业银行的现实经验,也逐步学习国外领先银行的做法,对法人授权的尝试和创新有后来居上之势。

广义的信贷授权涵盖信贷业务办理全过程,包括客户信用风险等级评定权、客户风险限额核定权、信贷业务审批权和信贷业务放款审批权等,其中,信贷业务审批权的管理是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关键,其权限与授信对象的信用风险评级、风险限额都具有密切的联系。狭义的信贷授权是针对信贷业务审批权的,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信贷授权。(张续立,王雁,孙智华,2006)本文的研究对象就是狭义的信贷授权。

笼统地说,不良贷款出现的内部原因是银行风险管理的问题,但具体来说,总是可以归结到客户选择,信贷审批,贷后管理等等具体的环节上,并进一步地细化到业务和管理流程的每一个步骤中。本文并不探究不良贷款的各种成因,而仅选取信贷审批授权这一个通常被忽视的具体环节来进行分析。审批权限设置过紧或或过宽,会最终传导为信贷的非常规膨胀或银行把握业务机会的反应力不够;授权管理和监督的制度若存在缺陷,就会诱发超越权限或者不合规行为;授权边界不够明确,带来的后果是没有效率的管理运作。对如何优化信贷审批授权制度进行研究,目的就是在有效管理信贷风险的同时提高管理效率和市场响应速度,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机制,保障商业银行信贷业务的平稳健康发展。

....................

第二节 研究方法和意义

本论文将考虑按照将理论探讨融合于实践操作的比较分析中的研究方式,重视实例分析。研究依据的材料主要来源于作者所在商业银行的规章制度、管理实践和所接触到的信息,包括国内外商业银行在信贷业务管理和审批授权方面的过往和现实情况,所涉及的管理视角和理念出自当代国内外商业银行经营和管理实践和经验总结。

论文基本思路是:“概述理论基础——评述先进经验——分析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新的解决方案”,即通过对比部分国内外银行,分析 C 商业银行信贷审批授权管理体系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适合当前中国银行业发展阶段的对策。在本论文中,学术层面的探讨主要作为理论背景,更加关注对经营管理实践中问题的梳理和研究,达到为商业银行内控管理提供借鉴的作用。

.......................

第二章 基础理论评述与经验借鉴

第一节 基础理论评述

微观经济学基本假设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经济人”的假设,而“经济人”要能够做出理性的判断和行为,重要的前提就是拥有充分信息。在真实世界中,各个市场参与者是无法获取和了解完全充分的市场信息的。信息不对称(或非对称信息,就是某些市场主体占有而另一些市场主体不占有的信息)必然会导致信息的占有方按照自身利益最大化原则行动,伤害到另一方的利益,这种行为在理论上就称作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

为降低或排除这类行为发生的可能性,或者将信息发现和获取的成本降到比较低的程度,从而提高各项资源的配置效用,经济学家先后研究出了许多理论模型和分析范式。其中,乔治·阿克洛夫、迈克尔·斯彭斯、约瑟夫·斯蒂格利茨三位美国经济学家获得 2001 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就是表彰他们在“使用不对称信息进行市场分析”方面所做出的卓越贡献。他们基于信息具有价值的基本原则,将信息不对称理论推广运用到到经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并在实践中证实了这一理论,确立了信息在当今经济社会活动中的核心地位。

一、信息不对称与商品市场

阿克洛夫 1972 年在哈佛大学期刊发表《次品市场》,首先对信息不对称在商品市场的应用进行了分析;斯蒂格利茨研究了保险市场、信贷市场的道德风险问题,对于缺乏信息的交易双方怎样才能得到更多的信息进行了分析;斯彭斯的博士论文《劳动市场的信号》则对人才市场上用人单位与应聘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的原因作了详细的研究。

阿克洛夫在 1970 年提出的分析旧车市场的“柠檬(次货或二手货)模型”,首次提出了信息不对称理论:在旧车市场上,车的真实质量情况只有卖者自己最清楚,买者只能掌握车的平均质量信息,所以其支付的价格也是基于车的平均质量;而在一辆旧车的所有价格上,最着急想将车辆卖出的是那些车辆质量最差的次品车的所有者;当买主把这些次品买回家后,才会逐渐发现它的缺陷;这样的状况持续一段时间,买主愿意支付的旧车的平均价格会降低,那些缺陷较轻车辆的卖出者就会倾向于将车留作自用而不再卖出,这将导致继续在市场上出售的汽车的平均质量持续下降。这样,随着价格的降低,商品质量高于平均水平的卖者会退出交易,只有质量低的卖者才会进入市场。信息不对称问题的存在,将会造成信息占有优势一方经常会作出“败德行为”,而信息占有劣势一方就会面临交易中的“逆向选择”,这两种行为将会破坏市场机制的正常运作,扭曲市场信息,造成市场失灵。

.....................

第二节 国外领先商业银行的经验

花旗银行、汇丰银行、摩根大通银行等大型银行在公司信贷方面有长期的经营实践基础,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内部控制机制和制度,在商业银行最为传统的公司信贷领域,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理论总结,其公司信贷审批的组织架构和授权也有适合各自经营环境的不同安排。

一、统一理念

总结来看,在发展过程中,国外领先银行都会通过各种方式促进形成统一的风险文化,包括对信贷审批授权在银行经营活动中的作用的统一理解,这种统一理念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对授权的基本定位。信贷审批授权是银行内部授权的一部分,是银行内控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授权,可以更加有效地创造资本增值和获取股东回报。

二是对授权管理的认识。信贷审批授权是银行整体战略实施的支持力量,应该体现银行的风险偏好,反映银行的风险内控目标。在银行的发展战略和风险偏好没有大的变化的前提下,为保持管理的延续性和有效性,信贷审批的授权框架应该保持相对稳定。

三是对授权人的要求。授权人应该充分了解被授权人的情况和银行各类信贷业务,在此基础上建立信贷审批授权的管理机制;授权人和被授权人对授权的内容、授权管理的机制及权力责任的界定应有清晰的认识和理解。

二、基本原则

在统一理念的基础上,国外领先银行信贷审批授权管理的基本原则包括:风险授权原则。即信贷审批授权应按照风险大小来确定,将授权权限与客户的信用风险评级、信贷业务品种的风险程度、被授权人的风险评估能力等因素综合起来考虑。

适度授权原则。授权是对权力的合理分配,授权人应该根据被授权人的信贷风险管控能力、对业务发展的总体目标预期以及授权人的风险偏好进行部分的和差别化的授权,避免过度授权,避免过度集权。

权力责任对等原则。授权的行使既是一种权力,也是对责任的承担,权利的大小和范围应该与责任的大小和范围相匹配,权利过大还是责任过大都会导致授权行使的效率低下,被授权人的行为无法实现授权人的期望效用。

有效控制原则。与授权相配套的授权制度和控制体系应该首先建立,操作标准和报告制度应该得到执行。授权人对被授权人给予必要的指导、监督,对于不符合信贷审批授权目标的行为,应有机制及时发现并纠正,并按照授权后审批业务的质量和满意度对权限或授权对象进行适当调整,使授权成为有效的管理手段。

......................

第三章 C 银行公司信贷审批授权制度现状和存在问题.....................13

第一节 制度现状....................13

一、信贷管理架构....................13

二、信贷业务流程.....................14

第四章 C 银行公司信贷审批授权制度优化改进对策............28

第一节 落实垂直风险管理体系.............28

第二节 强化“授权到人”优化权限设置...............29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34

第四章 C 银行公司信贷审批授权制度优化改进对策

信贷审批授权是银行信贷业务经营中众多相关体系共同作用中的一个环节,要完善信贷审批授权管理,不能将视线仅盯在授权本身,还要关注到与其相关的其他系统和环节,尤其是与审批人相关的环节,从制度体制到系统支持进行全方位的优化。

第一节 落实垂直风险管理体系

所谓垂直管理是相对“科层制”管理而言的。在“科层制”管理模式下,总行的风险管理部门对总行管理层负责,分行的风险管理部门对分行的管理层负责,总分行在各自的权限范围内活动,超过权限就自下而上的申请、自上而下批准。各级信贷人员接受自己所在分行的管理和领导,而不是接受上级风险管理部门的领导。与此对应的是“部门制”的组织体系,在银行内按照不同的产品设立相应的业务部门,每个部门均相对独立存在,部门之间是“兄弟”关系。在这种组织架构中,风险管理部门和其他业务管理部门一样,也是相对独立的。

国内有的银行为了增强信贷审批的专业性和独立性,在“科层制”的管理架构内,在信贷审批职能上仿效“部门制”的做法,有的由总行组建区域审批中心,审批人员全部由总行管理,作为总行的外派机构独立进行信贷审批;有的将分行风险管理部门单列,直接对总行负责。在这些管理方式下,所有的风险管理人员和部门都向上一级的风险管理部门负责,而不向所在机构负责,这就是“垂直信贷管理”称谓的由来。从委托代理理论来说,这些管理模式虽然细节各不相同,但目标都是通过组织架构和管理体系的设置来明确委托代理关系,避免出现多头委托扭曲代理人的行为。

C 银行风险管理体制改革的目标是进一步完善全面、统一、独立、专业的风险管理体制,实现对风险的全覆盖管理,厘清风险管理职责边界,有效提升风险管理的独立性、专业性和科学性。其中独立性的实现最重要的就是要加强风险条线垂直管理。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信贷审批授权管理是商业银行构建内控体系的核心内容之一,其管理成效将直接体现在银行的经营活动中,并最终体现在高质量的资产和对市场机遇的把握上。

C 银行的信贷审批授权管理虽然起步较晚,但经过较短时间的探索调整,已经形成了相对完善的管理框架,具有明确的牵头管理部门,实现管理部门和执行部门的分离,确立了授权的原则和理念,有规范化的授权方案并下发授权书,在评价被授权人管理能力的基础上进行差异化的授权,对转授权和再转授权进行了明确的规范,完善与审批授权相关的规章制度和业务流程,开始建立对授权管理的系统支持保障,等等。这些进步的取得,是该行锐意探索的产物,通过与国外先进银行的比较可知,从理念到实践都有较多的相似之处,而且这些变化就是在最近十年内所产生的,体现了中国商业银行快速的发展进步,只是受制于国内市场经济和金融业发展的发展阶段,风险识别和管理能力的局限,以及信息科技辅助手段的局限,有的原则虽然已经提出,但在实施上还无法一步到位,有的做法已初具雏形,但效果上还不尽如人意。从这几年的发展历程来看,尽管还不够完善,但已经取得了巨大的进步。

在经济发展波动较大、市场环境迅速变化的情况下,现有信贷审批授权管理的不足也表现得越来越突出,主要包括:管理独立性还不够,业务管理部门通过授权促进业务发展的冲动明显,可能造成执行混乱;权限设定的前瞻性不够,尚未做到通过权限设置弥补流程运行和制度、系统的缺陷以及通过权限设置在行业和产品上的差异化来防范经济波动风险;信息系统支持薄弱,起到决策支持和辅助管理作用的系统刚刚起步,执行监控和考核评价的系统尚未进入管理层的视野;评价标准不清晰,被授权人不清楚自己的能力如何被评价,对授权人来说,其评价内容和所需信息还是有偏差。要解决这些问题,要从思路和理念入手,从国外领先银行的做法中总结其之所以然的精神实质,结合国内实际加以吸收运用。

参考文献(略)

MBA毕业论文2018年优秀范文三:民族文化差异对我国上市公司跨国并购绩效的影响:组织经验和组织结构的调节效应

1. 绪论

1.1 论文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随着第五次全球并购浪潮的到来,跨国并购成为全球经济实体进行国际投资的主要形式。根据联合国贸易发展会议(UNCTAD)的最新数据显示,1990—2010年间,中国企业跨国并购数量稳步上升,2010 年达到 288 起,是 20 年前的 9 倍。随后跨国并购活动依然活跃,清科研究中心数据表明,2013 年我国海外并购为 99起。在交易金额方面,08 年金融危机是并购金额剧变的分水岭,2009-2011 年,我国跨国并购对外直接投资金额约占对外直接投资总额的 40%。而到了 2012 年上半年,这个比率达到了 33.3%。2013 年交易金额达到 384.95 亿美元(占并购交易总金额的 41.3%),而 2014 年,我国跨国并购数量为 152 起,同比增加 53 起,并购涉及交易金额达到了 324.19 亿美元。

2015 年 1 月 21 日,商务部新闻发言人沈丹阳在该月度例行发布会上披露,据商务部和国家外汇管理局统计,2014 年我国共实现全行业对外直接投资 1160 亿美元,同比增长 15.5%,其中金融类 131.1 亿美元,同比增长 27.5%,非金融类 1028.9亿美元,同比增长 14.1%。全国对外直接投资规模与同期我国吸引外资规模仅差35.6 亿美元。如果加上我国企业在第三地的融资再投资,2014 年我国对外投资规模应该在 1400 亿美元左右。这个数据大约高于中国利用外资 200 亿美元,就是说2014 年我国的实际对外投资已经超过利用外资的规模了,中国已经成为资本的净输出国。

但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问题是:我国企业跨国并购的绩效并不理想。商务部研究院对外投资合作研究所的研究指出,截止 2012 年,我国企业并购成功的概率仅为 40%。并购后的企业整合是决定并购能否成功的关键,而文化差异是导致企业并购后难以整合并最终失败的重要原因。当企业施行跨国经营时,一方面,其所面对的是与本国文化根本不同的文化背景以及在此背景下所形成的价值观、态度与行为方式(赵曙明、张捷,2005);另一方面,跨国并购后,目标企业有其自身的企业文化,而且这种文化已经扎根于目标企业的生产、管理和销售的各个环节,从而更加剧了并购企业和目标企业之间的文化差异。

......................

1.2 研究思路与内容

1.2.1 研究思路

本文遵循演绎式和归纳式相结合的研究思路。具体来说,在理论部分(文献综述)通过演绎式思路提出本文的研究命题;在实证部分,通过归纳式思路对研究命题进行验证,从而概括出一般性的研究结论。本文的技术路线如图 1.1 所示。

1.2.2 研究的基本内容

本研究基于 Hofstede 的民族文化差异理论,并结合我国企业跨国并购的实际经营状况,探讨民族文化差异与我国企业跨国并购绩效的关系。研究的结构安排如下:

第一章为绪论。首先是介绍本文的研究背景,提出研究问题;在此基础上阐述本文的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然后介绍研究思路和研究内容,最后将简析本文的研究方法以及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为理论综述,该章首先对跨国并购绩效和民族文化差异等相关构念进行了界定,同时对跨国并购绩效的四种主要测量方法进行介绍和比较。然后通过梳理国内外相关文献,整理出了民族文化差异对企业跨国并购绩效影响效应的相关研究。最后又对调节民族文化差异与企业跨国并购绩效间关系的组织因素进行了总结。

.......................

2. 论文研究的相关理论综述

本章将首先介绍跨国并购绩效的相关概念与测量,再归纳出跨文化整合的主要内容,包括民族文化差异的内涵与相关研究,以为论文后续开展民族文化差异与跨国并购绩效间主效应和调节效应的相关研究奠定坚实的基础。

2.1 跨国并购及其绩效

2.1.1 跨国并购相关概念、类型

并购(merger and acquisition,M&A)是兼并和收购的结合。兼并(merger)特指两家或两家以上的企业合并为一家企业的行为,我国公司法明确规定,企业合并采取的形式主要有吸收合并和新设合并,吸收合并(consolidation merger)指的是 A 企业获得 B 企业的全部产权,B 企业解散并丧失法人资格,而 A 企业依然存续的一种合并形式,B 企业的债权债务由 A 企业承担,用公式表示为“A+B=A”。新设合并(statutory merger)则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企业 A、B 合并设立一个新的企业 C,原合并各方解散且法人地位均消失,随之而诞生一个新的法人并由其承担债权债务,用公式表示为“A+B+…=C”。

收购(acquisition)指的是一家企业用资金或股票购买另一家企业的股票或资产,以获得对该企业的控制权。根据收购对象的不同,收购可分为资产收购和股权收购。资产收购是指收购方收购目标企业的部分或全部资产的行为。股份收购则通过收购目标企业已发行的股份,或认购其发行的新股两种方式进行的。当收购的股份足以达到控制目标企业的比例时(取得控股权),即为控股收购;对于未取得控制权的收购,则可为投资、参股或部分收购(田泽,2010)。

跨国并购是并购行为的一种延伸,它是伴随着企业对外投资和国际化经营战略的推进而产生的。很多学者对跨国并购的概念进行了界定,最权威的定义则由联合国贸易发展会议给出:在跨国兼并中,兼并方与被兼并方进行合并,兼并方取得被兼并方的全部资产,承担其全部的债权和债务;在跨国收购中,被收购方原来的法律实体地位继续存在,只是产权或经营控制权的归属发生了改变。20 世 纪 90 年代以来,盛行强强联手、恶意并购减少、战略性并购占绝对优势、水平并购逐渐增多、互换股份成为大型跨国并购的主流融资方式等,成为跨国并购的新特征(徐颖,2014)。通常而言,跨国并购可分为如下三种类型:

(1)横向跨国并购。两个以上国家生产或销售相同产品或服务的企业之间的并购称为横向跨国并购。这种并购有利于快速实现企业间的资源整合,降低交易成本,扩大市场份额。横向跨国并购由于风险较小,并购双方整合难度较低,并有助于促使规模经济的形成,因此该种方式深受并购企业的青睐。然而,考虑到该种并购(尤其是大型跨国企业的并购)容易削弱竞争,刺激甚至加速垄断局面的形成,故而成为许多国家高度关注并进行反垄断制裁的重点对象(田泽,2010)。

(2)纵向跨国并购。两个以上的国家处于生产相同或相似产品但又处于不同生产阶段的企业之间的并购即为纵向跨国并购。纵向跨国并购是围绕产业链开展的,供应商位于产业链的上游,销售商则处于产业链的下游,并购双方一般是原材料供应者与产成品购买者。该种跨国并购为企业获得充足的原材料或畅通的销售渠道提供了便利,从而有利于提升企业国际竞争力。这种并购方式的最大特点是有利于控制某行业生产到销售的整个价值链,降低交易费用,实现纵向一体化效益(田泽,2010)。

.......................

2.2 跨文化整合

跨文化整合就是并购双方之间文化由浅入深不断融合的过程和行为,目的是减少双方之间的文化冲突,实现文化协同效应。跨文化整合的重点是通过系统的文化整合过程,构建双方互信互助的关系,拓展并购双方管理层与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进行合作交流的能力,促成双方在企业文化建设和战略决策等方面达成共识,以帮助并购企业最大化地实现跨文化整合效用,增强其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比如,联想集团对 IBM 的文化整合,TCL 集团对汤姆逊的文化整合,都属于典型的跨文化整合案例。然而在整合过程中,并购双方不但要进行企业文化的磨合,更要面临不同文化在民族层面上的差异,因此跨文化整合不可避免地要面对并购双方在多重文化上的巨大差异。研究认为,企业文化价值观比民族文化价值观要更浅显,它的立足点是一个企业而非整个国家和社会的价值观,因此,对企业文化进行整合的可行性更高,而对民族文化的整合就要面对更大的挑战和波折(唐炎钊等,2012)。总而言之,跨文化整合需要考虑多重文化差异的影响,以民族文化差异为最,因为它对文化整合效果影响甚大。因此本研究拟通过民族文化差异来考察跨文化整合与中国上市公司跨国并购绩效的关系。民族文化的三个层次:民族文化的基本假设、表现出来的价值观念体系以及体现在表层的行为模式和物化行为等(Harris & Moran,1987)都是民族文化整合过程中需加考虑的(如图 2.1)。鉴于其中的价值观在研究上的可操作性更强,因此本研究将选取价值观层面对民族文化差异进行操作。

......................

3. 民族文化差异与企业跨国并购绩效关系的实证分析 ···················· 22

3.1 样本选取 ·················· 22

3.1.1 数据来源及选取说明 ·················· 22

3.1.2 样本描述 ·················· 22

4. 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 ···················· 36

4.1 研究结论 ··············· 36

4.2 对策建议 ··················· 37

4. 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

本章将首先总结实证研究的结论,在此基础上为我国上市公司的跨国并购实践提出一些针对性对策。

4.1 研究结论

本文以 2008 年 1 月 1 日—2012 年 12 月 31 日五年间的 36 个跨国并购事件为研究样本,重点探讨了民族文化差异对我国跨国并购前一年、并购当年、并购后第一年及并购后第二年绩效的直接影响。与此同时,考察了组织经验和组织结构两个组织因素对民族文化差异与跨国并购绩效间关系的调节作用。研究最终得出了如下结论。

首先,对所有样本进行描述分析后,我们发现,就跨国并购事件的时间分布而言,2008 年世界金融危机发生时,我国上市公司跨国并购的数量和交易金额均不容乐观,随后的几年便出现了明显的复苏,尤其是在 2011 年,跨国并购数量和交易金额均创金融危机后的新高。从空间分布来看,经济发达的欧美地区是我国上市公司实施跨国并购的主选。一方面,这些地区高度发达的市场经济和相对宽松自由的经济环境为我国跨国并购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条件;但另一方面,西方文化与中国文化存在的巨大差异亦成为我国跨国并购进行文化整合的重要制约因素。从行业分布来看,事关国家经济命脉的能源矿产业和占产业结构重大比重的制造业深受我国上市公司跨国并购活动的青睐。此外,随着我国民营企业的发展壮大,越来越多的民营上市公司实施跨国并购,并在并购数量上逐步缩小与国有上市公司的差距。然而,在并购交易金额上,民营上市公司与国有上市公司之间依然存在较大的差距。

其次,本文对研究变量中的自变量和因变量进行仔细测算和描述。自变量民族文化差异由文化距离(CD)来反映。经计算,欧美等西方国家与我国的民族文化差异普遍较大,CD 分值较高,而亚洲地区与我国的民族文化差异普遍较小,CD分值较低;当然,CD 分值与地理距离并无明确的相关关系。因变量则通过并购前后共 4 年的财务绩效综合考察了我国上市公司跨国并购绩效的动态变化。尽管上市公司并购当年和并购后第一年的绩效未出现明显提升,但在并购后第二年绩效便有逐步提升之势,说明跨国并购能从总体上提升公司绩效,但需要一个过程。当然,为了更明确地考察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本文选择了行业性质、企业性质、上市年限、目标国的经营环境和上市地点五个变量作为控制变量,它们与我国跨国并购绩效之间的关系均未达到统计意义上的显著。

........................

5. 研究总结与展望

5.1 研究总结

本文基于前人对民族文化的测算方法和上市公司财务数据,运用实证研究方法探索了民族文化差异与我国上市公司跨国并购绩效之间的主效应,以及组织经验和组织结构两大组织因素的调节效应。

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首先,在测算方法上,本文所选用的民族文化差异测算法以更多的维度更加严谨准确地对自变量进行了测量,因此是对已有测算法的一种有益改进;其次,本文研究结论基本支持民族文化差异负向影响跨国并购绩效的观点,因此对民族文化差异与跨国并购绩效间关系的研究文献进行了补充和完善;最后,本文重点探讨了民族文化差异与跨国并购绩效间关系的调节机制,确定了组织经验和组织结构两个变量的调节效应,因此实现了对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内在机理的深入挖掘。

然而,尽管研究过程遵循了科学、严谨的基本原则,但由于客观环境的限制,主观上个人能力有限,因此在研究中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不足。

(1)变量的测量方面

尽管 Kogut & Singh(1988)基于 Hofstede 文化维度理论提出了民族文化差异的测算公式,并且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运用(如 Morosini,Shane & Singh,1998;李进龙、吕巍和郭冰,2012;Xu & Jiang,2014),但其依然存在一些瑕疵。一方面,测量民族文化差异所需的各文化维度指数均存在一定的主观性。仅仅用一些具体的数字来反映各个国家或地区的抽象文化尚缺客观性和准确性;另一方面,这种测算方式暗含着一个假设:各文化维度之间的协方差为 0。然而,这受到了一些学者的质疑,他们研究后认为,部分变量间的协方差达到了统计学意义上的显著正相关,与暗含的假设不符,因此需要对测算公式进一步修正完善(Kandogan,2012)。

在对因变量的测量上,本文基于会计研究法,运用因子分析将财务指标是压缩并计算出综合得分。尽管该方法也得到了广泛的关注,但也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不足。该方法所根据的是静态的财务数据,不利于考察公司动态的财务变化。

(2)样本选择和研究方法

样本方面,由于样本所跨年份只有 5 年,且样本筛选标准严格,从而使得样本容量不够大。此外,本文对因变量的考察只延伸到并购后第二年的绩效。研究方法方面,本文在对因变量的研究上采取的是单一的会计研究法,并无配合事件研究法等有效方法。整体上,本文是基于客观经验数据的规范经济学研究思路,未能结合案例研究法、问卷调查法等方法全面提升研究的信效度。

参考文献(略)

MBA毕业论文2018年优秀范文四:国泰君安证券内蒙古分公司财富管理业务竟争战略研究

第一章绪论

1.1研究背景及目的

1.1.1论文研究的背景

金融行业内众所周知的是,中国证券行业目前处于一个迅猛扩张阶段,同业竞争异常激烈,新设营业部数量持续增长,客户资源争夺惨烈。对于大多数中小券商来说,价格是竞争的唯一手段,而大型券商在创新业务尚未被市场广泛认可的现状下也只能被动应战,因而送场价格战的硝烟弥漫了整个市场,佣金率一降再降,全市场佣金水平从2007年的万分之10左右降至2010年的万分之10左右,2013年更是下滑至万分之7左右。近两年,随着非现场开户技术的实现和政策监管限制的放开,在互联网经纪券商"万三开户"、甚至"万二开户"的猛烈攻势和宣传刺激下,佣金下滑庭势更是势不可挡,信息传播的便捷性和广泛性使得不发达地区的投资者也逐渐开始有了议价的意识和要求,原先的地区差异正在被无形的力量逐步打破。再加上市场内占比最重的大客户其议价能力比较强,直接影响了市场平均佣金水平的下降。而且近年来机构交易占比相对于个人投资者的交易占比来看是不断上升的,大规模资金的运作成本也迅谨拉低了市场的平均佣金水平。随着佣金巧整监管力度的逐步放松,经纪业务佣金率下滑的速度可以预见的是只增不减。

在这样的形势逼迫下,中国证券行业原先的主要收入来源一一经纪业务,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券商的传统盈利模式经受着严峻的考验。图1-1中国证券行业经纪业务收入表中可以看出,20邮年至2013年,中国证券行业收入中占比最大的依然是经纪业务,一旦这一收入来源遭遏严唆挑战,那么证券行业必须面对的就是传绮盈利模式的转型突破。近年来关于经纪业务转型的讨论也是此起彼伏,但是较受大型券商一致认可的模式就是发展财富管理业务寻找新的收入増长点和新的主营业务。

............................

1.2硏究思路与方法

本论文通过对中国的财富管理业务现状的分析,对中国证券行业开展财富管理业务的大环境的研究,并运用PEST分析法对中国证券行业发展财富管理业务展开宏观环境的分析,从政策环境、经济环境、社会环境、技术环境等多角度研究中国证券行业开展财富管理的外部条件是否具备。然后以加拿大皇家银行金融集团证券业务的财富管理业务开展为例,总结出国际先进金融机构的成功理念和做法,这对作为国内券商领军梯队的国泰君安证券的财富管理业务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下一步则是具体对国泰君安证券的财富管理能力展开分析,包括背景、行业地位分析、战略部署和现有的财富管理业务开展条件,讨论国泰君安证券内蒙古分公司的上层建筑对财富管理业务的思考和安排。之后再进一步对国泰君安证券内蒙古分公司的财富管理现状进行分析,再用SWOT模型对其发展财富管理业务进行优劣势分析和机会威胁分析,探讨国泰君安证券内蒙古分公司开展财富管理业务所面临的困难和所具备的条件,最终总结出其应当采取的战略定位和竞争策略。

......................

第二章国内外财富管理模式的演变

2.1财富管理涵义及作用

2.1.1财富管理的涵义

过去,财富管理师针对高端客户提供投资管理服务,而现在,财富管理面对的是更广泛的人群,提供的服务也不仅仅是投资咨询及投资管理,而是需要针对高净值客户的全面和终身需求提供综合性的理财服务。要实现财富管理就必须具备综合提供理财工具和咨询服务的能力,于能够协助目标客户在其一生中顺利地积累、保有、转移财富。所财富管理不仅仅是理财规划,也不应仅仅是私人银行或者家族办公室,财富管理需要提供的是一站式的综合理财服务。财富管理重视的是以客户需求为中屯、,要求一定的私密性和个性化,需要涉足非常广泛的投资市场和品种,更需要有专业人员及方法的支持,为客户提供全面的、专业的、综合性的服务,以达到较高的获利能力,最终获得客户较高的满意度和粘度。所以i综上所述,财富管理其实是一种解决方案,是针对客户在不同生命周期和不同财富阶段的不同需求,通过提供严谨、专业的销售和服务流程,风险按制和合规管理为基础,为客户提供使其财富实现保值增值目的的综合金融解决方案。

2.1.2财富管理的作用

财富管理的作用如表2-1所示。通过财富管理,可帮助客户保障其父母子女的生活及教育,可以弥补家庭收入、保障家庭安全和个人健康、建议一个长期有效的关杯制度。客户还可以通过管理养老金、积累收入、爸理减少税款、储蓄未来以提高自己的财务舒适度。财富管理还会着眼于客户的退休计划,通过了解客户的愿景,提前为未来的一些可能性变化包括健康、养老、居住环境等提供立足长远的计划。甚至还为客户安排好遗产赠予、继承和延续的相关计划。财富管理充分考虑到了客户一生中所需要考虑和面对的各种因素和环节,具备全局性、长远性、持续性、现实性的优点,解决了客户对人生规划、生活安排的一系列问题。这类较之前仅限于投资管理服务更为全面的服务,更容易获得客户的满意度和粘度,从而赢得更高的资产管理规模,实现更高客户保有量,获取更多的业务推荐,最终造就财富管理机构更大的获利能为。

.........................

2.2中国财富管理市巧发展历史及需求分析

2.2.1中国财富管理市场发展历史

中国的财富管理业务是由外资银行首先引进国内的。20化年9月,,瑞±友邦银行获准在上海登陆,这是中国第一家为境内客户提供私人银行业务的外资银行。2007年4月,汇丰、花旗、渣打这几家外资银行也相继在中国推出私人银行业务。这一趋势开启了中国财富管理的序幕。而紧接着,2007年上半年,中国银行推出了私人银行业务,是中资银行中的首家,然后工商银行、招商银行、交通银行等也陆续开始推出自己的私人银行业务。而证券行业中首家登陆国内财富管理市场的仍然是有外资背景的瑞银证券,也是在2007年。之后,国泰君安证券、广发证券、兴业证券、招商证券等券商也开始启动对财富管理业务的研究。为什么银行、券商这些金融大鳄都把目光集中到了中国市场的财富管理业务上究其原因,还需要看一组国内的财富数据才能够找到答案。

2.2.2中国财富管理市巧需求分析

根据中国家庭金融调查与研究中屯、与西南财经大学联舍发布的《中国家庭财富的分布及高净值家庭财富报告》下简称"报告")中的统计数据显示,中国最富有的10%的家庭拥有狂会总财富中的60. 6%,资产分布不均匀现象明显。图2-1将家庭按拥有资产的数量排序列出十组数据,并给出了每组代表的家庭资产占全国总资产的比重,能够更直观地看出中国资产的分布状况。其中,资产规模最低的10%的家庭资产占全国总资产的比重仅有0.1%。而资产规模最高的10%的家庭所拥有的资产却占了全国总资产的60.6%,他们就属于高净值客户群体。综上所述,中国家庭资产分布不均且资产聚集程度比较高,这就是各大金融机构财富管理业务瞄准高净值客户的原因所在。

..........................

第三章国泰君安证券内蒙古分公司财富管理能力分析...........13

3.1国泰君安证券公司背景概述...........13

3.1.1国泰君安证券公司基本情况概述.........13

第四章国泰君安证券内蒙古分公司竞争战略定位..........28

4.1战略定位..........28

4.2战略迄择...........28

第五章国泰君安证券内蒙古分公司财富管理竞争战略措施..............30

5.1竞争战略措施概述...........30

第五章国泰君安证券内蒙古分公司财富管理竞争战略措施

5.1竞争战略措施概述

近几年来,国泰君安证券全面落实其"行业领先的综合金融服务商"的战略规划,基本完善了作为投资银行的交易、投资、托管、融资、支付送五大基础功能,涵盖了场内场外、公募私募、境内境外、线下线上,初步构建起行业领先的、较为完备的综合金融服务体系。业内凡是提到金融创新,这其中一定有国泰君安证券的身影。而内蒙古分公司也在这个总战略的基础上,全面实施了符合区域实际情况的多项竞争战略措施,包括产品策略、专业研究服务策略、客户分类分级策略、人才策略、服务平台策略、后台支持策略等,这些战略措施共同组成了内蒙古分公司的差异化竞争战略。

国泰君安证券总部近几年全力打造了一套比较完整的财富管理产品体系作为创新盈利模式的驱动,解决了中国证券公司普遍存在的制约财富管理业务发展的产品单一的问题,目前国泰君安证券的产品体系涵盖了不同资金口槛、不同期限、不同收益水平、不同风险等级、不同交易策略、不同市场……的产品种类,可以基本满足不同类型、不同级别、不同风险偏好、不同目标……的多样化的客户需求。国泰君安化券内蒙古分公司及时紧密对接了这些产品,为客户进行了初步的产品配置尝试,同时引导其高净值客户树立家族财富管理的理念,为他们对接总部的各项资源,为未来的财富管理之路做铺垫。

.........................

第六章结论

当前,中国证券行业进入一个大变革时代,同业竞争激烈,佣金率下滑速度惊人,中国证券行业的传统经纪业务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证券公司的传统盈利模式转型突破的要求愈加迫切。在这个时点对中国财富管理业务的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

国泰君安证券探讨并借鉴了国际成熟市场中先进金敲机构的财富管理理念和方法,将财富管理定义为一种解决方案,是针对客户在不同生命周期和不同财富阶段的不同需求,通过提供严谨、专业的销售和服务流程,以风险控制和合规管理为基础,为客户提供使其财富实现保值增值目的的综合金融解决方案。

国泰君安证券内蒙古分公司在总公司"健全投资银行基础功能,提升综合金融服务能力,努力把国泰君安证券打造成为斤业领先的综合金融服务商"的战略基础上,借助综合理财账户体系、产品服务体系、专业研究服务体系、客户分类分级体系、人才培养体系和数据中心及服务平台支持体系等竞争战略措施的规划和实施,结合总公司的各业务条线,加快传统经纪业务的转型突破,寻找新的盈利模式,最终落脚到财富管理业务上来实现。

参考文献(略)

MBA毕业论文2018年优秀范文五:四平市农民增收途径研究

第 1 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意义

1.1.1 研究背景

促进农民增收,不断缩小城乡差距,一直是我国政府以及社会的关注问题,而农民收入问题,又是农民问题的核心,具有复杂性,2004 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将农民增收问题作为政府重点工作,并相继出台一系列政策,农民增收问题是学者与政府研究的焦点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农民收入快速增长,但仍存在与城镇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农民增收速度放缓,收入增长过程中呈现不稳定性、脆弱性等问题。农民增收速度虽快于城镇居民,但由于基数小,收入增长额有限,并呈现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呈现扩大的趋势。

近年来,四平市农民收入快速增长,2014 年四平市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万元。但与城镇常住居民可支配收入对比,仍有较大距离;与我国其他地区农民收入相比,尤其是发达地区相比,仍处于低收入;从农民收入增速上看,呈现放缓趋势。农民持续、稳定增收存在困难,相关问题亟待解决。

1.1.2 研究目的

本文研究的目的在于通过实证分析,深入了解四平市农民收入情况、结构、差距及问题,通过回归分析,研究各制约农民收入因素的相关性,并结合分析出来的农民收入现状、制约因素、存在问题,选择适合四平市的农民增收途径与对策。希望通过此文,对政府相关部门了解农民收入,制定增收政策有一定的参考与借鉴价值。

1.1.3 研究意义

本文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一方面农民增收影响因素较多,相互之间关系复杂,增收途径不仅要单一看经济、收入增长指标,还要坚固粮食安全、民生稳定等问题,研究存在理论价值;另一方面,本文利用回归分析方法,分析制约农民收入的各相关因素,将相关分析方法应用到农民是收入分析中,有一定的理论应用价值。

本文研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一是农民增收途径研究具有现实意义。影响农民收入因素较多,随着市场经济发展,农民增收向多元化方向发展,增加农业种植收益、剩余劳动力转移、农民获得二、三产业经营收入、城镇化发展等都可以提高农民收入,但哪种增收方式更有效、具有可操作性、能保障农民长期稳定收益、可以坚固农民利益与粮食安全、经济发展等,研究农民增收途径具有现实意义。二是四平市农民增收途径研究具有现实意义。我国领土辽阔,不同地区农村与农业发展存在差异,也影响到农民增收途径的选择。如,江浙地区商业发达,尤其是近年来电子商务快速发展,形成很多电子商务村,农民收入不再依靠农业种植;四川、湖南等省,人口较多,农村劳动力富余,但土地资源贫瘠,需要劳动力转移,外出务工增加家庭收益。而四平市处于世界第二大黄金玉米带,土地辽阔平整,适宜玉米种植,也是国家储备粮重要基地,农业发展不仅关系到农民收入,也关系到国家粮食安全。所以四平市农民增收途径研究,要考虑到地区特殊性,具有区域指导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关于农民收入结构的分析。陈汉圣、武志刚等人(1997)在农户收入结构变动分析一文中全面的分析了农民收入结构的变动。阐述我国农民收入变化经历 1978-1984 年超常规变动期,1985-1990 年农户收入结构缓慢变动期和1991-1996 年农户收入结构稳步期三个阶段。曾令秋(2007),在《浅析农民收入结构与农民增收》一文中研究农民收入结构,并认为农民收入以经营性收入和工资性收入为主,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为辅。何剑(2007),在《新疆农民收入结构问题的实证分析》一文中对新疆八个地区的农民收入数据进行汇总分析,并得出新疆农民收入以农业经营为主,但农业经营收入增长缓慢,限制农民增收速度,而近年来,农民外出务工增加,工资性收入逐年上涨,成为农民增收带来新的增长点。汪远忠、孙少娟(2009),在《农民收入构成与农民增收的实证分析》一文中以河北某村为例,实证分析当地农民收入情况,并发现农民非农业经营收入水平高于农业生产收入,这也造成农业劳动力向其他产业专业,但由于外出务农民缺少文化与技术,在就业选择上有一定局限性,并在人力竞争中被淘汰,工资水平也相对较低,最终,农民还将回到农村,从事农业种植。张淑萍(2013)在《我国粮食增产与农民增收协同制度研究》中,研究粮食增产与农民增收之间二者的协同关系,并认为促进农民增收与粮食增产里不该土地产权改革、粮食经营方式的转变、城乡二元结构改变、粮食政策的优化与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冯春梅,史贤华等(2013),在《安徽省城镇化对农民收入影响的实证分析》中对安徽省及其各市农民收入变化、结构、增长率等进行分析,应用回归分析方法,对影响农民增收因素分析,得出城镇化、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指数和城乡差距四个变量对农民人均纯收入影响显著。

国内关于农民收入实证分析。熊吉峰,王雅鹏(2005),在《中国农民收入结构的灰关联与模型研究》一文中运用灰色关联分析得出家庭经营收入对农民纯收入影响显著,而种植业对农民家庭经营收入影响最为显著。并且工资性收入对农民纯收入影响越来越大。王科,张东山(2007),在《现阶段农民收入结构的实证分析》一文中分析农民纯收入来源,得出粮食产量影想农民家庭经营性纯收入水平,并且认为农业劳动力过剩降低人均农业经营效益,劳动力转移促进农民增收。李翠锦(2010),在《农户收入结构对农村贫困缓解的影响研究》一文中采用面板数据分析方法,利用固定效应模型对数据进行了分析,认为家庭经营性收入增长过缓,是农民贫困的主要原因。

......................

第 2 章 农民增收的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理论

2.1.1 资源禀赋理论

赫克歇尔(1919)、俄林(1933)提出了资源禀赋学说,又称为要素禀赋。是指如果一个国家某种要素的供给所占比例大于国家同种要素的供给比例,而价格相对低于其他国家同种要素的价格,则具有这种要素的国家是相对丰裕;反之,如果在一个国家的生产要素禀赋中某种要素供给所占比例小于其他国家同种要素的供给比例,而价格相对高于其他国家同种要素的价格,则具有这种要素的国家是相对稀缺的。

现阶段,我国农业生产中土地与劳动力资源均属于稀缺资源。从土地资源禀赋来看,我国国土面积虽大,但可作为农业耕地的土地资源有限,18 亿亩耕地红线保证存在困境,加上城镇化进程,土地价格也随之增长,土地成为农业发展中稀缺要素。另外,劳动力成本价格也在增长,随着农民外出务工,留守村民老龄化问题严重,农业劳动力严重不足,农业劳动雇工价格也逐年增长,在农忙时日,农业雇工工资也在 150 元/日以上,甚至高于城镇日均工资水平,劳动力的紧缺性逐渐显现。

2.1.2刘易斯模型

刘易斯模型是指,经济欠发达地区,普遍存在这二元经济结构,即在农村依靠传统的农业生产技术和工具生产,效率低、收入少;而在城市,依托于现代化工业生产水平,效率高、收入高。形成农业与工业生产效率差距。并在工资差的作用与工业产业发展需要,工业以较低水平招聘到大量农业劳动力, 而节省下来的利润继续作为资本投入,扩大产业规模,并进一步增加对农村劳动力的吸纳,最终达到全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而农业在此过程中,实现剩余劳动力转移,平均生产效率提高,农民收入随之增长。将农业与工业达到平和水平时,二元结构消失。刘易斯模型中将资本的积累、人口转移以及城市化等结合在一起分析,真实的反映了发展中国家的发展过程,对农民增收途径选择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2.1.3农业收成周期理论

也被称作太阳黑子周期理论,是英国威廉?杰文斯(W. Jevons)、赫伯特?杰文斯(H.Jevons)金额美国穆尔(E.L.Moore)等将太阳运动与农业生产收益相关性分析。该理论认为农业收成的好与坏,与气候以及宇宙变化等外因素周期波动有关。他们认为太阳黑子活动周期会影响地球气候的变化,形成气候变化周期;而气候变化影响到农业生产与收成,从而形成农业生产收益的周期波动。

........................

2.2四平市农民收入的现状

2.2.1 四平市农民收入水平概况

近年来,四平市农民收入快速增长。2014 年,四平市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性收入10723元,实现农民收入超万元,同比增长9.5%,高于地区GDP 6.4%的速度。但从总量上看,比中国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10489 元,仅高出 234 元,并略低于吉林省农村常住居民可支配性收入 10780 元的水平,远低于四平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20894 元,四平农民收入额仍处于较低的水平。

2.2.2四平市农民收入增长情况

改革开放以来,四平市农民收入快速增长。四平市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由1978 年 109 元,增长到 2013 年 9960 元,36 年间,收入增长 90 倍有余,农民收入大幅增长。尤其是近 10 年,国家连续出台有关“三农”问题的一号文件,“三农”成为社会聚焦,农业实现增产提效,农村市场化建设进程加快,农民生活越来越有保障,农民收入也随之提升。2004 年,四平市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 3063元,2013 年 9960 元,是其 3 倍。(数据来源:四平统计年鉴(2014))

从增长速度来看,呈现波动性,这与农业种植受季节因素影响有关系。四平市多数农民收入来源依靠种地,收成好坏是影响农民收入的重要因素,而农产品收成又取决于气候变化,具有周期性。从近 20 年四平市农村居民村收入增长率来看,1997 年、1999 年、2000 年、2001 年、2003 年是负增长,增长率分别为-18.1%、-7.7%、-27.1%、-0.2%和-1.1%。而 1994 年、1995 年、1998 年和2002 年收入增速过快,达到 41.1%、53.2%、35.0%和 56.4%远远高出其他年份。2004 年后,随着我国农业科技发展、农业保险的推进、农民收入逐渐向多元化转型,农民增收速度渐进稳定,稳定在 15%左右。(数据来源:四平统计年鉴(2014))

........................

第 3 章 四平市农民收入现状与问题分析 .................. 12

3.1 四平市农民收入的现状 .......... 12

3.1.1 四平市农民收入水平概况 ........ 12

3.1.2 四平市农民收入增长情况 ............... 12

第 4 章 基于回归分析方法的四平市农民收入影响因素分析 .......... 23

4.1 模型假设............ 23

4.1.1 问题描述 ............... 23

4.1.2 数据来源及说明 .................. 24

第 5 章 四平市农民增收途径及对策建议 ................ 32

5.1 四平市农民增收途径 .............. 32

5.1.1 加快现代农业建设,增加农业生产收入 ................ 32

5.1.2 扩展经营渠道,增加二、三产业经营收入 ........ 33

第 5 章 四平市农民增收途径及对策建议

5.1 四平市农民增收途径

5.1.1 加快现代农业建设,增加农业生产收入

通过对四平市农民收入结构分析可知,农业经营收入是农民收入主要来源,而在土地资源有限的前提下,只有提高农业单产效率才能有效的实现增收目的,而农业现代化是成为促进农民增收有效途径。

一是借助科技助力农业升级。加大农业科研投入,借助科技发展实现农业生产现代化。并加大农业推广力度,推进已有的农业科技技术成果转化,以科技提升农业单产可能,以科技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就现在四平地区比较成熟的农业科技,高光效农业、测土施肥农业等,可显著提高玉米单产,适于地区推广。另外,四平地区地处松辽平原,地势平坦,适宜机械化大面积种植、收割,但由于农机价格较高,四平地区机械化程度仍然有限,应推进农机租赁事业,降低农民使用农机成本,促进机械化水平,从而提高生产效率。

二是加快现代农业市场体系建设。一方面建立农产品流通体系,发展农产品物流,促进农产品交易;另一方面,加快农产品标准化建设,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保证农产品品质和食品安全;另外促进农产品出口,四平市虽属内地地区出口贸易不多,尤其是农产品贸易发展不足,更应推进四平市高品质农产品出口,提高农产品销售价格,增加农民收益。

三是发展地区特色农业。发展地方特色农业,以特色体现价值,赢得市场,并提高收益。四平市地处世界第二大黄金玉米带上,适宜玉米种植,公主岭市被评为玉米之乡,四平市玉米种植具有优势,但玉米种植广泛,国内外玉米主产区较多,玉米仅能算上是主要农产品,不可说是特色农产品。如果,将四平地区玉米品质通过加工,制造成特色农副产品,就可收益“特色”附加值。四平市梅花鹿养殖具有悠久历史,清朝就被奉为皇家鹿苑,并形成四平梅花鹿种系。而在四平市铁东区石岭镇哈福村大力发展梅花鹿养殖,几乎家家饲养梅花鹿,并在吉林吉春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带动下,将鹿养殖延伸到鹿产品,并打出四平品牌,获得较好收益,其特色鹿产业发展经验值得地区内推广。

..........................

第 6 章 结论

农民增收问题是“三农问题”的核心,而四平市作为农业大市,是国家商品粮基地,农业人口比重大,研究其农民增收问题具有一定价值与意义。本文通过借鉴国内外有关农民增收研究方法,结合四平农民增收的现状、特点、动力与问题,利用方法研究相关因素对四平市农民收入影响,并结合针对研究结果,提出促进四平市农民增途径,和改善农民收入状况的相关建议。

四平市农民收入快速增长,但仍低于吉林省平均水平,与城镇居民收入差距较大。从农民收入结构来看,出现农业经营性收入占比较大,二三产业经营收入不足;工资性收入占比次之,并呈现逐年增长势头,财产净收入与转移净收入明显不足。政策扶持、规模化经营、农企带动、城市发展促进农民增收。但仍存在增收途径单一、动力不足、增速慢、城乡差距大等问题。

对影响四平市农民收入因素进行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农业财政占财政总支出比重、城镇人口比重、一产业从业人数占比对农民增收影响显著,其中,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系数、GDP 增长率、一产业从业人数占比与四平市农民纯收入呈负相关。

根据四平市农民收入特点与结构,得出促进四平市农民增收途径可从加快现代农业,增加农业生产收入;扩展经营渠道,增加二三产业经营收入;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完善农业保险等政策,稳固农民转移净收入四方面入手。针对农民增收问题与影响农民收入相关分析,提出增加政府投入,减少城乡二元结构;加快城镇化建设,吸纳过剩农业劳动力;完善市场经济体制,顺应农产品价格变动规律;扶持农企成长,提升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加强农民教育,培养现代高素质农民;加强农村合作社建设,提升农民经营能力六点建议。

参考文献(略)

MBA毕业论文2018年优秀范文六:独立董事、CEO权力与信息披露质量研究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自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我国的证券市场在政策性支持和市场条件不断宽松的情况下,迎来了高速发展期。资本市场在国民经济中所起的作用与日俱增,信息披露作为完善市场秩序和监管体制的主要手段,其重要性也日益凸显。

而具有全球最大资本市场的美国,虽然在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方面监管相对严格,但在 21 世纪初仍出现了安然、世通等一系列重大的会计造假案件。2002年 7 月美国颁布了著名的《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从会计职业监管、公司治理、证券市场监管等方面要求上市公司披露更多、更透明的会计信息。而这一事件也引发了全球金融业对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管理的改善和研究。

自 2007 年 1 月 30 日《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管理办法》颁布实施以来,我国上市公司在信息披露的规范性、可靠性方面有所提高,但从统计数据来看,现状仍然不容乐观。根据国泰安数据库公布的数据显示,自 1995 年 1 月至 2006年 12 月间,共查处上市公司违规行为 764 项,其中,涉及信息披露违规的行为高达 510 项,占比达到 67%;而 2007 年 1 月至 2013 年 12 月间,共查处上市公司违规行为 1664 项,其中,设计信息披露违规的行为高达 758 项,绝对数量不减反增,且占比仍然高达 46%。

深圳证券交易所从 2001 年来,每年公布分级的信息披露质量考评结果(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而上海证券交易所则在 2002 年后停止了信息披露质量评级。由于缺乏统一的考评和监督,虽然监管部门一再强调要提高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质量,但仍未收到显著成效。

1.1.2 选题意义

信息披露是公司自我解析、使市场和投资者能够充分了解公司经营状况和发展前景的重要途径。对于上市公司而言,信息披露则是一项必须严格执行的责任和义务。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主要包含四个部分:第一,招股说明书(或债券募集说明书),即首次信息披露;第二,上市公告书;第三,定期报告(包括年度报告、中期报告和季度报告);第四,临时报告。目前,投资者等外部利益相关者对上市公司信息的获取,主要是通过定期报告和临时报告,而这些披露的信息则是其进行投资抉择的主要依据。上市公司只有真实、全面、及时、充分地进行信息披露,才能对投资者真正有帮助。

....................

1.2 研究框架及主要内容

信息披露是上市公司主动或被动发起的,面向公众、投资者和其他市场信息接受者的“单向沟通”行为。从资本市场的宏观层面看,发布信息的主体是公司;但如果从单个公司的微观层面看,信息的发布者是公司的实际管理层,而信息的接收者则是公司的股权所有者或债权所有者。

从宏观角度入手,可以用统计学方法了解公司信息披露质量的变动趋势以及外界环境对其产生的影响;而从微观角度入手,则可以分解影响公司信息披露质量的内在因素。

本文将依次从这两个方面开展研究,全文共分为 6 个部分。第 1 章为绪论,在对现有文献做出充分总结和分析的基础上,明确提出本文的研究主题、研究方法,同时也是随后几个章节的基础。第 2 章是本文所涉及的基础理论,主要包括 “信息不对称”、“委托—代理”和经济博弈论等理论,为解释公司信息披露质量的差异和变动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第 3 章运用统计学工具,从宏观的角度对 2005 年以来我国企业的信息披露质量及相关影响因素的变动情况做出数值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总结趋势,提出影响公司信息披露质量的数理模型。第 4 章和第 5 章则分别从独立董事制度和 CEO 权力的角度入手,运用计量经济学方法,对影响信息披露质量的潜在因素进行实证研究。第 6 章在前文的基础上进行总结,并根据统计和计量研究的结论,提出改善公司信息披露质量的对策建议,将理论研究的结果回归并应用于实际问题。

..................

第二章 理论分析

2.1 公司治理理论

2.1.1 公司治理理论的产生及发展

公司治理理论是现代企业管理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朱长春(2014)认为:从广义上来说,公司治理是企业权力安排的一门科学;而从狭义上来说,公司治理是建构在企业所有权层次上研究如何向职业经理人授权和监管的一门科学。

公司治理理论的发展是建立在企业发展和结构变动基础之上的,公司治理理论的诞生和发展大致可以分为四个主要阶段:

第一阶段(1870 年前):企业的所有者即是企业的经营者,所有者独立决策,而其一切行为的后果也完全是自负其责的。因此在这一阶段,企业的主要问题是“经营”而非治理。

第二阶段(1870 年——1930 年):企业规模大幅度扩张,跨国、跨地区、跨行业经营的企业逐步走上历史舞台。而股份制和资本市场也伴随着企业规模的发展而进入了新一轮的成长期。此时,企业的所有者很难再通过个人的能力管理和经营企业,这就导致了一个新团体——“职业经理人”的诞生。

第三阶段(1930 年——1980 年):自 18 世纪工业革命将全世界卷入了现代化的潮流之后,20 世纪的信息革命成为了另一个改变世界的引擎。信息革命推动公司发展的同时,促进了企业的所有权与经营权进一步分离,资本的价值形态同实物形态相分离,企业经营者的控制权不断扩大,信息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价值日益凸显,公司治理问题引起人们的关注。也正是在这一时期,美国学者 Berle Adolf 和 Means Gardiner 最早提出了公司治理结构的理论。

第四阶段(1980 年至今):企业管理者的权力过度扩张胀,所有者与管理者之间的矛盾开始加剧,特别是安然、世通事件,使“公司治理”这一问题再次受到了人们的重视。

自从公司治理的概念被提出以来,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其进行了研究,具代表性的是超产权理论、两权分离理论、委托代理理论和利益相关者理论,这些理论构成了公司治理的理论基础。而近年来,经济学家和管理学家通过对于公司治理的目标结构安排以及机制改革等问题的进一步研究和整合,提出了单边和多边治理理论。

.......................

2.2 信息不对称理论

传统的经济学的一个基本假设是市场的参与人具有完全信息,然而在现实生活中,经济行为主体在大多数情况下不仅不具备完全信息,而且获取信息的能力也非常有限。因此,行为人的决策行为面临许多不确定性。信息不对称问题理论在弥补传统经济学理论漏洞的基础上推动了现代经济学理论的新发展。

信息不对称理论是指:在经济活动中,不同参与人对信息的了解程度是有差异的;信息掌握比较充分的参与人,往往在交易过程中处于有利地位,而缺乏信息的参与人,则处于被动和不利的地位。与传统的市场交易不同,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信息充裕的一方会通过向信息缺乏的一方提供信息以获利,而信息贫乏的一方也会积极的从信息拥有者处获取信息。而市场信号显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信息不对称的问题。

信息不对称理论最早是由 George A. Akerlof在 1970 年对次品市场问题进行研究的过程中提出的,之后经过了 Spence 和 Stiglitz等人的发展日趋完善。

对于上市公司信息披露问题,信息不对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从信息的使用者角度看,不同信息使用者所能获得信息不同。首先,不同的信息使用者需要的信息内容不同。比如个人投资者可能更关注上市公司的财务指标和股票发行交易情况,而机构投资者则更关注公司的经营情况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其次,不同的信息使用者获取信息的能力不同。很显然,机构投资者相对于个人投资者而言能够获取更为充分、详实的信息。再次,不同的信息使用者处理信息的能力不同。即使从信息源处得到的原始信息相同,不同的信息使用者由于具备的处理能力和使用的处理方法不同,所得到的结论也有所不同。综上而言,信息使用者在信息源、获取的信息量、信息处理方法上都会造成其所持有的信息是独一无二的,即一定会存在信息不对称。对于使用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市场也会通过各种途径的信息交换和信息交易。常见的手段如各种媒体发布的证券信息评论、投资者之间相互交换的内幕信息,等等。但从实际情况来看,不同的信息使用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程度还是非常大的。

(2)从公司内部看,公司的管理者和所有者之间信息不对称。管理者是公司经营状况的直接负责人,是各种原始信息的掌握者。而公司的所有者所了解的有关公司经营状况的信息主要是从管理者处获取的。虽然,管理者为了博取所有者的信任,对所有者提供的信息量远大于其对外界投资者和公众公布的信息量,但是,由于所有者和管理者之间存在不可避免的委托—代理问题,管理者向所有者提供的信息也往往是经过其严格筛选的、“希望”管理者知道的信息。

........................

第三章 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现状分析 ..............24

3.1 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监管 ..................24

3.2 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现状 ...............24

第四章 独立董事制度与信息披露 .................30

4.1 独立董事制度的产生与发展 .....................30

4.2 独立董事的职权与作用 .............................31

第五章 CEO 权力与信息披露.......................42

5.1 CEO 权力扩张对信息披露影响的研究假设 ...................42

5.2 CEO 权力与信息披露的实证研究 ..............43

第五章 CEO 权力与信息披露

5.1 CEO 权力扩张对信息披露影响的研究假设

如前文所述,现代公司治理结构中,委托—代理方式已经成为既定且无可变更的选择。而且随着公司规模的逐渐增大,股东和董事会更多的把经历放在资产管理和投资方面,而越来越忽视对公司的具体运营管理。一个人或一个资产管理公司身兼十几家甚至几十家公司大股东的现象愈发常见。

而相对于此,CEO 被授予的权力和对公司的实际控制能力却是与日俱增。CEO 在管理公司时往往面对一个“两难选择”,即如何在以收入衡量的自身利益最大化和以公司经营状况衡量的个人成就最大化之间进行权衡。这两者在公司发展的前期是可以达成一致的,公司经营状况的改善会给 CEO 带来更加丰厚的现金收入,但当其收入达到了管理层劳动力市场的均衡水平时,CEO 就很难再通过提升公司业绩来改善自己的收入状况。而往往在这一阶段,CEO 已经被赋予了非常大的权力,过度的权力必然导致寻租现象的发生,考虑到可以利用自己手中的权力获取实际收入,CEO 就会不惜铤而走险,内幕交易、回扣、任人唯亲、信息舞弊等现象也就会出现。由此而产生的公司经营业绩的波动和下滑就不可避免了。

从信息披露的角度看,公司起步初期,经营管理存在很多漏洞,作为管理者的 CEO 当然既不希望公众,也不希望股东过多的了解对公司产生负面影响的内部信息。随着公司治理的逐步规范化,CEO 能够用于披露的信息量也逐渐增多,在这一阶段,股东、CEO 和外部投资者都处于“蜜月期”。一旦当 CEO 开始利用手中的权力换取利益时,信息披露质量就会出现不可避免的下滑。其一是因为存在不能公布的暗箱操作,其二是因为寻租行为导致公司业绩波动或下滑的消息会使 CEO 的个人声誉下降。

........................

第六章 关于提高信息披露质量的对策及建议

6.1 完善资本市场运行机制和监督机制

信息披露是是上市公司在资本市场生存的交流方式。要提高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质量,首要任务是完善资本市场的运行机制和监督机制。正如欲望是人类的天性一样,逐利是资本的天性。在一个缺乏制度和规则限制的市场,公司会通过一切手段聚集资本,以获得更高的利润。只有在可执行、可监督、可控制的规则约束下,上市公司才能在资本市场上有良性发展。

从本文的分析中可以看出,我国对于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监督管理机制建立比较晚,相关的法律法规还存在许多不足。但从另外的角度看,欧美发达国家的有充分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改善信息披露的监督管理机制:

第一,加强证券交易所在信息披露管理中的重要性。虽然深圳证券交易所目前执行的信息披露评级制度具有较强的规范性和可执行性,但究其本质,还是以维护股票市场的运行为出发点,而不是以投资者利益为首要关注对象。完善信息披露评级制度,就要使信息披露更加满足投资者对信息使用的需求,对公司披露的信息按内容、质量进行分类、分级公布,而非简单的公布评级结果。

第二,强化信息披露质量监督的奖惩机制。奖惩机制不仅要做到对违规信息披露的警示,而且要能够对出现违规的公司进行持续的追踪式监督。奖惩措施是有效监督的手段,而不能仅仅被动的以之为目的。

第三,有效提高独立董事在信息披露中的监督效用,不仅在独立董事数量、规制等方面对上市公司进行要求,还要逐步完善独立董事资质的外部审核,公司任命独立董事应由证券管理机构审批,对于独立董事的专业背景、个人能力进行严格把关,避免独立董事尸位素餐的现象。

参考文献(略)

MBA毕业论文2018年优秀范文七:A公司家庭户外用品品牌管理预究

第一章绪论

1.1研究的背景、目的及意义

1.1.1研究背景

1、行业背景

户外用品行业在中国正处于稳定增长期,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崇尚自然、环保、舒运的新领域的生活休闲方式,而户外运动作为亲近自然、放松也情的一种休厢方式,日趋受到人们的喜爱。从而催生了户外用品行业的发展。户外用品行业即为人们参与各类户外活动提供舒适和功能性始专业产品。目前参与户外活动的人数逐年增加,体现了中国户外用品行业的广阔前景与户外用品市场的巨大商机。一些国际知名户外品牌因看好我国的户外用品市场,从而加大对我国市场的投资,因其拥有雄厚的资金实力及户外品牌营销经验,从而在中国高端户外用品市场上占据了一定份额,而我国的户外用品企业化于发展阶段,只能结合企业自身条件通过低价格夺得部分市场份额。与此同时,体育用品行业瞒低迷而户外用品显示出超强的活力,使得运动鞋服及体育用品业的经营者也参与到户外用品恩一细分行业的竞争。

2、企业背景

A公司是一个成立于1999年并快速发展起来的户外运动品牌。A公司的服饰与鞋子深受消费者的喜爱。A公司通过在全国建立直营或加盟的户外店,铺建电子商务系统的网络销售模式,向消费者提供舒适的功能性户外装备,且公司以打造卓越品牌,分享户外阳光生活"为使命,在加大产品研发为度的同时,丰富产品线,使得其产品能覆盖户外生活的各个领域,不仅能满足极限爱好者对专业装备的需求,同时也能倡导一种积极、健康的户外休闲方式。

..........................

1.2研究内容与硏究方法

1.2.1研究内容

本文一共分为七个章节:

第一章;绪论。本章阐述了选题的研究背景、目的与研究意义,总结了论文的研究方法,研究的主要内容,简述了论文的创新点。

第二章:品牌及品牌管理的相关概念及研究文献综述,探讨品牌的构成要素及意义,品牌管理的基本步骤及意义。

第三章:国内外户外用品市场研究。归纳和整理目前国内外户外用品行业现状,国外户外用品发展经验及国内户外用品发展趋势。

第四章:A公司家庭户外用品的营销环境分析。首先介绍A公司经营状况,通过宏观环境及微观环境分析,得出A公司所处的外部竞争环境及内部优劣势。

第五章:A公司品牌管理现状及相关问题的分析。A公司目前品牌战略及发展战略,品牌形象资产要素分析,提出A公司目前品牌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第六章:A公司户外用品品牌管理策略。通过细分企业品牌定位,重塑品牌形象,提升品牌体验度,加强晶牌危机管理及规划品牌全球化,来解决A公司目前品牌管理问题及对将来的发展提出建议与意见。

第七章:全文总结与展望。简单总结了论文研究的内容与成果,对论文的不足之处进行了说明,同时展望了将来的研究方向。

.....................

第二章相关理论综述

2.1品牌概述

2.1.1品牌的定义

关于品牌定义,有多种说法,至今未达成共识,级览国内外品牌界对品牌概念的不同理解,可以归纳总结为以下几类:

1、符号说:据说品牌(brand)—词来源于古代斯堪的纳维亚语“brandr",意为打上烙印,即在牛马的身上烙上记号,用以区别自己的牛马和别人的牛马而使用的一种手段。中世纪的烧陶工也在陶器的底部印上自己独特的签名和标志,用来别自己的产品,此外品牌还可作为区分产地的手段,通过产地区别排除竞争对手,提高自己的独占性。整体来说,品牌在古代是一种用来区别的标志,如烧陶工的标志、牛的烙印;到了中世纪手工业发达及基尔特的管制,品牌发展成一种表示信用的出处标识;到了近代随着产业革命的发展,品牌保护必要性的提高产生了国家由标保护;现代随着媒体的发达,形成了品牌创造的概念。美国市场营销协会认为品牌是一个名称、标识、符号、包装设计,或是上述元素的组合,或是有助于识别产品并区别其他产品的属性。从符号的角度来理解品牌是基于品牌最原始、最直观的含义,是品牌应该具备且必要的条件,但不能揭示全部品牌的内湿。

2、资产说:将品牌视为一个资产是着眼于品牌的价值功能,主要是站在经济学、会计学的立场,从品牌的外延突出品牌价值及其在市场运营中的作用,它是一种无形资产并且可以买卖。

3、互动说:企业创造品牌特质而顾客决定品牌命运。由产品品牌挂一形成机制可知,完整的品牌形成过程插盖了生产领域、流通领域和消费领域。互动概念是将品牌从企业和消费者的角度来途释品牌,品牌不仅呈现了企业的研发和生产能力、市场推广及企业文化等的企业和产品信息,而且反映了消费者对品牌的感知。

...................

2.2品牌管理

2.2.1品牌管理的定义

品牌管理顾名思义是对品牌整个过程的有效管理,能有效驱动品牌运营在企业管理过程中不断提高核也价值及品牌形象资产,从而为品牌的长期发展打下基础,它贯穿品牌从建立、发展到成熟、扩张至终结的全过程,它具有战略性、系统性和长期性等特征。

2.2.2品牌管理的基本步驟

有效的品牌管理要求对顾客、竞争对手、市场趋势、技术趋势等有较全面的理解认识。如何在企业实施有效的品牌管理来创建强势品牌,是一个新颖的替理思维。实施品牌战略的四个步骤:

第一步:规划以核心价值为中心的品牌识别系统,对企业进行全面科学的品牌调研与诊断,充分研究企业所面临的市场环境,目标消费者与竞争者及企业自身环境,为品牌战略决策提供详实、准确的信息;在品牌调研与诊断的基础上,提炼具有高度差异化、易感知且能触动和感染消费者内也世界的核心价值,继而规划以心价值为中屯的品牌识别系统,使核心价值具体化生动化并能有效的和企业的营销传播活动对接;以品牌识别指导企业一系列的传播营销活动,每一次传播都演绎品牌的核必价值、品牌的精神与追求,从而为品牌资产提升做积累。

第二步:优选品牌化战略与品牌架构。在单一产品时,营销传播都围绕同一个品牌资产而进行,但当种类増加后,面临诸如新产品用原品牌还是新品牌,如果用新品牌,该如何协调与原品牌的关系,怎样协调企业总品牌与各产品品牌之间的关系,这就是品牌化战略与品牌架构优选战略要解决的问题,在熟悉品牌战略模式规律的基础上,深入研究企业财力、规模、发展阶段、产品特色、消费者必理、竞争格局及品牌推广能力等实际情况,按成本底又能实现企业高的销售业绩、利润及培育强势品牌的战略目标,优选出科学高效的品牌化战略模式。

......................

第三章国内外户外用品市场的发展.............10

3.1户外运动的起源与发展.............10

3.1.1户外运动起源............10

3.1.2户外运动的发展............10

第四章A公司家庭户外用品的营销环境分析.............23

4.1公司情况简介............23

4.1.1经营范围及发展历程.............23

第五章A公司家庭户外用品的品牌管理的现状...........43

5.1公司品牌名及品牌文化............43

5.2公司发展战略及品牌战略现状...........43

第六章A公司户外用品品牌管理策略

品牌管理是对品牌的全过程进行有效的管理。由于所处环境及社会背景不同,我国企业的品牌管理有很多特殊之处,目前我国企业品牌管理现状主要表现在品牌管理缺乏规划、品牌过渡延伸现象严重及扁牌维护不够。

6.1细分品牌定位

2014年,A公司按照户外场地的差异及运动形式的不同对企业的产品和业务进行了细分,建立起了六大事业部来适应公司销售渠道的改变及战略方向的转型。主要为了给消费者提供全面高品质的产品及个性化的服务。在期货订货绘上,A公司同它的合资品牌的六大事业部各自介绍了各事业部的产品功能性及专业化的特色。登山事业部主要介绍HIMEX系列产品,主要针对对产品有科学技术要求且勇于创新的专业户外使用者,专注攀岩、探洞等极限运动。徒步事业部主要介绍TREKKING系列产品,融合自然灵感及人体结构的设计,针对徒步、短途穿越、户外跑、溯溪等户外运动。旅行事业部主要介绍TRAVELAX系列产品,在保证产品功能及舒适性的基础上更在意消费者对潮流的追求,针对旅行、摄影、钓鱼等孩户外活动。另外,2014年电子商务的销售额达到公司全部收入的30%,未来希望电商业务占整体份额50%,而目前线上销售主要以家庭出游和休闲化的形式存在,而线下则偏向于专业化。

因此,目前根据市场的风向,"家庭式消费"呈增长趋势,今年户外用品消费变化最大,以家庭为主的消费群体提升很大,因此建议主品牌"探路者"建立一个综合事业部,用来生产和销售家庭式的户外用品。

.......................

结论

A公司是一个品牌运作非常成功的民族企业。近几年户外用品市场由过去的粗放高速增长阶段向持续深化的健康调整阶段发展,国内经济环境和消费回暖的趋势仍不明显,预计户外行业目前发展趋势仍将持续一段时期。目前我国企业的品牌管理知识普遍缺乏,品牌管理出现诸如品牌等于商掠,做品牌就是做名牌、销量、产品或CIS(企业识别系统),过分迷信广告或品牌过渡延伸的误区,同时企业品牌管理还面临着资金,传播一致性及媒体信息混乱等挑战。因此,对于户外用品龙头企业的品牌管理分析,剖析其成功经验及需改善的地方,能促进行业发展及给相关企业品牌战略起到借鉴和参考的价值。

文中对网络销售渠道的潜力及发展前景进行了分析,略提到一些建设网络渠道的方法,这种品牌传播渠道具有针对性强和数据性强的特点。对于资金并不丰厚的中小品牌来说,是很适合使用的一种渠道。

第一,企业品牌运作及资本运作对公司占领市场份额,提升知名度的重要作用,也成为目前民族企业飞速发展的样本教材。

第二,借力而行。A企业在1999年新年伊始宣布由一家已上市九年的公司董事长作为企业代言人,这是对A公司的产品与企业文化的一种肯定,提高企业的知名度和促进了公司品牌的发展,同年10月,A企业成功上市,为成长型企业拓宽了融资渠道,进一步增加了企业知名度;在现在产业融合市场浪潮中,A企业通过品牌联盟来降低风险及借助联强企业的优势来服务自身企业品牌战略,达到双赢目的。

第三,专业务实。A企业能够取得飞速的发展,得益于易记好识别且符合所从事行业精神的品牌名、正确的晶牌定位、及时的品牌文化和优秀的風牌营销。产品定位于"泛户外"的大众市场,虽此战略在户外圈饱受争议且被批不专业,但得到资本市场的肯定,同时户外是个很宽的领域也有理论支撑,公司定位从事户外用品研发和销售的品牌运营企业,在产品同质化竞争激烈时,品牌文化会成为消费者做出采购决策的驱动因素。成功的品牌名、品牌定位、品牌战略,促进了品牌的发展。

参考文献(略)

MBA毕业论文2018年优秀范文八:农民专业合作社社员搭便车行为研究——以陕西省关中地区为例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

中国是拥有 2 亿农民的农业大国,农业收入在农户的总收入中所占比例较重,为了提高农民的收入,切实改善农民的生活,就需要有一个组织可以在农产品种植的各个环节对农民给予帮助。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国家政策的建立实施,全国各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逐渐成立并不断发展壮大。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产生和发展,面向农民、服务农民,增加了农民的收入、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其次,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产生和发展,拉近了农民与市场的关系,提高了农产品的质量以及市场竞争能力,符合农民对专业的种植技术、及时的市场信息以及放心农资的需求;最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产生和发展,进一步完善了农村的经营体制,加大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提高了建设现代农业的能力,同时也响应了国家建设新农村的号召。自从 2007 年实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以来,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在国家优惠政策的扶持下,其发展势头强劲,运营环境逐步改善,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有越来越多的农户开始了解并加入合作社,合作社以组织的形式将农民团结在一起,共同抵御市场风险,引进专业的种植技术提高农民的生产能力,建立集体的销售网络减少农户交易成本,真正提高了生产效率,增加了农户收入,为农村经济的繁荣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虽然合作社拥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但就目前我国合作社发展中暴露出来的种种问题显示,其运营效率、组织结构、社员水平等方面仍有待提高。因地区、产业的不同导致的发展不平衡问题,因规模小、产业链较短造成的竞争能力较弱、无法与上下游企业抗衡的问题,因合作社内部组织结构、章程规定流于形式而引发的制度问题,以及因社员的参与程度低、只追求个人利益、忽视集体利益而导致的组织效益问题等等,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有效解决,势必会阻碍合作社的发展。所以随着合作社成员的增加、队伍的壮大,以及国家政策和市场环境的改变,合作社要及时发现组织内部存在的问题,在提高经济利润、组织效益的同时,必须注意建立明确合理的规章制度,并监督其实施,以保证合作社能够长期健康运营。

合作社社员与一般的企业成员不同,他们可以投入资本即所有者,可以购买农资即消费者,也可以将农产品销售给合作社即惠顾者,这几种不同的身份和角色使得社员的管理比一般组织成员难度更大。所以合作社的发展与社员的行为息息相关,如果合作社不能对其社员进行规范化的管理和引导,不能建立有效的组织结构来保护社员的合法权益,使社员享受合作带来的经济利益,那合作社的自身发展也就会困难重重。因此,探讨合作社社员行为的必要性不言而喻,现有文献已从多方面分析了社员行为,如社员异质性、社员参与程度、社员需求因素等等。梳理相关文献发现,对社员搭便车行为的研究较少,本文将从这方面入手,分析其对合作社的影响及具体的影响因素,并进行实证分析,同时,社员搭便车问题也是合作社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不仅关系到农民的收入提高问题,对农村经济的发展以及农业结构的改善也至关重要,但国家政策的实施、外部市场环境的改变,以及内部社员的行为都会影响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健康成长。在众多的影响因素中,准确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进而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将有助于合作社的发展。本文研究的目的就是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对影响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社员搭便车行为进行深入的分析、论证,并提出可行性意见供有关部门参考。 研究的具体目的包括:

(1)系统的梳理国内外关于合作社社员搭便车行为的研究成果,根据前人的研究对比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现状,分析其存在的问题,把握有关搭便车行为的理论依据,理清社员搭便车行为的具体表现、危害以及度量方法。

(2)运用集体行动的逻辑理论、产权理论、博弈论等理论和方法,阐明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社员存在的搭便车动机的深层原因,分析社员的思想行为和合作社面临的集体行动的困境及其对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的影响。

(3)以陕西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实际调研数据为依据,对社员搭便车行为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探索改进合作社集体行动的措施。

(4)讨论实证分析的结果,提出解决合作社社员搭便车问题的对策和措施。

1.2.2 研究意义

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一种新型的组织经营模式,其发展得到了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从近几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中就可以看出,2013 年提出要大力发展新型的多种形式的农民合作社组织,2014 年提出要拓宽三农投入资金渠道,各省则根据文件精神,将扶持合作社的财政补助资金提高到 60%,如此宽松的政策环境下,合作社的发展又将进入新的阶段,加强对合作社的研究可以加快其发展的步伐。本文对合作社社员搭便车行为进行深入分析,在运用集体行动的逻辑理论、产权理论、博弈论等理论的基础上,利用陕西省农民专业合作社实地调研数据,从理论和实证两个方面分析社员搭便车行为的影响因素,这对于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内部治理和健康成长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

第二章 合作社社员搭便车行为理论分析

广大合作社社员是实施合作社民主控制的主体,他们既扮演惠顾者的角色,同时又有投资者和管理者的身份,他们的行为影响合作社的整体发展,事关合作社的健康持续运作。本文希望从理论上阐明农民专业合作社社员搭便车行为的内涵,包括产生的原因、具体的表现方式,以及社员搭便车行为对合作社产生的影响,分析影响因素并运用实地调研数据进行验证,为了更清晰的阐明社员的搭便车行为,有必要先对相关概念进行界定。

2.1 概念界定

2.1.1 农民专业合作社

2007 年 7 月 1 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法》正式实施,这表明了国家正式以立法形式规范和发展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也体现了国家对于农民经济互助组织建设方面的重视。根据该法定义,农民专业合作社以农村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这表明了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前提要求;主体是同类农产品的生产经营者,同类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的提供者,这两个同类表明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专业特征;其次说明它是自愿联合、民主管理的,这表明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组织特征;最后定义它是一种互助性经济组织,这表明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基本性质。这些规定,将农民专业合作社与一般的企业法人、事业法人和社团法人区别开来,有利于农民专业合作社依法开展经营服务活动,有利于国家实施有关扶持政策。

农民专业合作社以其成员为主要服务对象,其成员主要由农民组成,他们拥有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法律规定,农民至少要占合作社成员总数的 80%,这保证了农民的主体地位,而农民创办、农民拥有、农民管理、农民收益也是合作社的基本要义。

农民专业合作社为社员提供了各种各样的服务,其中产前服务包括社员可以在合作社购买质量有保障的农业生产资料,而且其价格往往比市场价格低;产中服务包括聘请专业技术人才、大学教授等为社员传授与生产种植以及经营相关的科学技术与信息,产后服务包括农产品的加工、快捷的运输、有些合作社还建有专门的冷库用以储藏、当然还包括收购社员的农产品统一销售。合作社提供的服务涉及农业生产经营的方方面面,给农户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效益。

总之,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本质就是农民联合起来,以互助合作的组织形式进入市场,合作社为其成员提供上述服务,社员将农产品交予合作社统一销售,形成规模经济,这样既可以减少查找信息、联系买家等交易费用,也可以提高生产销售的效率,提高市场竞争力,最终达到增加社员收入的目的。也就是帮助农民解决在独立经营时所面临的困难,减少了许多中间环节,节省时间、提高效率,达到了单个农户所不能达到的成效。

.....................

2.2 理论分析

2.2.1 集体行动的逻辑理论与搭便车行为

《集体行动的逻辑》一书是美国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曼瑟尔?奥尔森(Mancur Olson)教授的代表作之一,是一本关于集体行为理论的经典著作。它基于理性经济人的假设,分析了公共物品的公共性对集体行为的影响,探索了集体行动问题的内在逻辑。奥尔森作为公共选择理论的奠基人,一直在探求“为什么个人的理性自利行为会对集体行为不利,无法达到预期的集体行动结果”这一问题的答案,最后在集体行动的逻辑理论中指出:因为公共物品的存在,集体中的每一个成员,无论他对这个物品的产生做出努力与否,都能从这个公共物品中受益,即不做贡献也能得到好处。公共物品不同于私人物品,它由集体中的成员共同享用,一个人对它的消费并不会影响其他成员在消费时获得的效用,即公共物品的非竞争性;而某个成员在消费公共物品时,不能或者很难排除其他成员的消费,即公共物品的非排他性,结合这两个特点我们就会发现,如果一个集体需要全体成员为了某个公共物品而共同努力奋斗的时候,理性的人很可能产生自私自利的倾向,发生类似“三个和尚没水喝”故事中的结果,那就是都等着别人为这个共同的利益和目标做贡献,自己只享受好处,最终导致搭便车困境。合作社为社员提供的免费服务具有公共物品的特征,这也就引发了社员的搭便车动机。奥尔森认为搭便车困境会随着集体中成员数量的增加而加剧,其原因有四点,农民专业合作社社员搭便车行为可以从这四点着手分析:

第一,当集体成员数量增加的时候,集体中的每一个成员获取这个公共物品中的好处就会相应减少。对合作社而言,当社员人数增加时,也就是合作社规模增大时,其地域分布可能更广,不能全面照顾每个社员,普通农户获取合作社服务的机会及好处就会相应减少。

第二,当集体成员数量增加的时候,每一个成员对集体所能做的贡献就会相应的减少。合作社的无形资产,诸如可以用来吸引社员投资、企业合作的口碑、声誉等都是一种潜在的社会资本,口碑、声誉良好与否关系到合作社的长期利益,然而,农户在并不了解其它社员对合作社的贡献的情况下,自己也不为合作社的声誉做出贡献,即选择搭便车,有些社员还会为了使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可能会做出有损合作社集体利益的机会主义行为。

第三,当集体成员数量增加的时候,集体内成员与成员之间进行直接监督的难度就会增加。也就是说,在一个比较大的集体里面,某个成员参加集体行动与否很可能无人关注。一个社员数量较多的合作社往往跨村甚至跨镇,社员之间并不十分熟悉,某个社员是否参加社员大会、是否参与合作社的事务,其他社员很难知道,加之我国大多数合作社不够规范、组织结构松散,合作社对社员是否按规定使用农药化肥、所交售的农产品是否符合规定等行为缺乏监督或者监督成本高、难度大,而农户之间也很难相互监督,这就导致搭便车行为在短期内无法及时发现并解决。

第四,当集体成员数量增加的时候,组织全体成员一起参加集体行动的成本就会增加。也就是说,一个大的合作社需要付出更大的成本才能组织起来,而这个成本如果只是由合作社少数核心成员付出人力、财力组建而成,那其他无所作为的社员则属于搭便车行为。

...........................

第三章 农民专业合作社社员搭便车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 ................. 18

3.1 社员个人及家庭特征 ...................... 18

3.1.1 社员个人特征 ........................ 18

3.1.2 社员家庭特征 ........................ 18

第四章 农民专业合作社社员搭便车程度的测度 ..................... 21

4.1 数据来源 ......................21

4.2 样本描述性统计分析 ....................... 21

4.2.1 合作社基本情况 ........................ 21

4.2.2 社员基本情况 ................................ 22

第五章 农民专业合作社社员搭便车行为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 24

5.1 模型选择 ........................... 24

5.2 变量描述 ....................... 24

5.3 结果分析 ....................... 25

第五章 农民专业合作社社员搭便车行为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5.1变量描述

调查样本的基本情况及主要变量的描述性统计见表 5-1。

............................

第六章 研究结论及政策建议

6.1 研究结论

本文在阐述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社员搭便车行为的内涵以及相关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根据对陕西省 235 户合作社社员的实地调查数据,运用有序 Probit 模型对社员搭便车行为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基于以上研究,本文得出的主要结论如下:

第一、合作社内部管理不规范、存在社员搭便车现象。根据此次对陕西省关中地区的调查显示,合作社的内部管理仍不规范,具体表现在合作社组织结构松散,理事会监事会的设立不清楚,财务制度不规范、有些合作社并没有专业的会计,合作社与社员联系不紧密,在访问中社员对自己是否加入合作社以及何时加入并不十分清楚。加入合作社的门槛低,的确可以吸引农户,增加社员数量,但这样的合作社往往出现效率低下、盈利能力差等问题,反而增加了合作社的运营成本,增加合作社的治理难度,合作社的不规范使其整体素质能力难以跟上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难以达到使农户团结起来共同抵御市场风险的初衷。

第二、产权结构不明晰阻碍合作社的进一步发展。作为理性的经济人,社员必然希望自己的付出有回报,对共同积累的组织财产得以收益,但合作社模糊的产权结构导致合作社不能与社员建立长期紧密联系,社员参与合作社事务的积极性不高,社员倾向于谋取自己的个人的短期利益,缺乏对合作社集体利益和长期利益的关注,这必然会阻碍合作社的进一步发展和壮大。

第三、合作社缺乏有效的监督和激励机制。合作社作为一个互助性合作组织,各项事务的开展和运行需要全体社员的共同努力,然而大多合作社缺乏有效的监督和激励机制,普通社员缺乏专业知识,对于合作社的一般事务、财务状况等都难以起到监督管理的作用,使合作社的规章制度成了一纸空文。而入股社员的比例较低,难以把社员的投资积极性和生产积极性联系起来,不入股的社员责任意识淡薄,不会主动的去关心监管合作社的运营情况和管理活动,所以,总体来说,合作社对社员缺乏激励,社员对合作社缺乏监督管理。

第四、社员合作意识淡薄,对合作社忠诚度低。农户大多习惯于传统的一家一户的经营方式,对合作社的事务缺乏参与热情,对合作社的发展缺乏信心,这种小农意识和独立经营的习惯,往往造成社员对合作社忠诚度低、进而产生搭便车动机。合作社应加强对社员的培训和引导,提高其忠诚度,比如多开例会进行宣导,可以请村里德高望重的人或政府人员对社员进行思想教育,培养其“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意识。

参考文献(略)

MBA毕业论文2018年优秀范文九: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引导政策对农村居民低碳能源购买行为的影响研究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城镇化为发展国民经济、提升广大农村地区发展水平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却没有彻底改变农村地区粗放的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目前,我国许多农村地区没有常规的清洁能源,可供利用的能源资源主要是生物能源如薪柴、秸秆草类、人畜粪便、煤炭、液化气等利用率低、污染重的原料。从全国范围来看,我国农村清洁能源供给不足、能源利用效率低下进而导致环境持续恶化的形势依然十分严峻。为了应对环境恶化和能源紧张的形势,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在制定全国节能减排目标的同时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2009 年 12 月,国务院正式批复《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标志着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生态经济区规划城市南昌和景德镇先后被列入低碳试点城市(2010,2012)。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备受重视与快速发展要求我们对其区域内农村居民能源消费进行积极引导,进而应对能源利用效率低下、环境持续恶化的形势,实现节能减排目的。

综合来看,目前国家及地方制定的农村居民能源消费的引导政策主要集中在经济政策,如农村沼气建设补贴、太阳能下乡、建材下乡(节能环保)等。总体上,多数学者认同经济激励的重要性,认为经济政策对于居民低碳能源消费具有激励和约束功能,但也有部分学者认为特定的经济政策并不必然会诱发居民的低碳能源消费行为。那么这些政策实施后,农村的低碳能源消费模式是否发生了改变?农村的生态环境是否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另一方面,不同消费群体对经济政策的反应是异质的,当前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带来的影响可能会导致居民的购买决策出现明显的各种短视现象或呈阶段性特点,因此而如果在政策制定过程中忽视各消费群体的异质性行为,必然会使政策的有效推广大打折扣。根据预调查,我们发现农户对一些节能环保产品(如太阳能、节能家电等)的购买意愿并不高,利用程度较低等诸多问题,这样我们就非常有必要去解答:这些问题背后的深层原因是什么?不同类型农村居民的低碳能源购买行为有何特征?政府应该如何选择对特定农村居民群体低碳能源购买行为的最优引导政策?

......................

1.2 研究对象与概念界定

本论文以农村居民低碳能源购买行为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低碳能源消费行为的系统研究,得出实证结论,进而为政府引导政策的选取与组合提供依据。因此,首先对相关概念进行界定。

1.2.1 农村居民

农村居民指居住在农村的公民,与村民含义相近。

1.2.2 低碳能源消费行为

“低碳能源消费行为”是一个复合概念。本研究对“低碳能源消费行为”的概念界定以芈凌云(2011)对“低碳化能源消费行为”概念的界定为基础,指“以减少二氧化碳等排放为目标的能源消费行为”。

居民能源消费行为常与居民节能行为、家庭能源使用行为等概念交叉,通过居民能源消费行为的表现方式来体现。国内外相关研究对“生态友好行为”“绿色消费行为”“能源节约行为”等概念进行了界定与探索,这些概念虽与“低碳消费行为”概念存在着密切联系,但其内涵、研究目标并不完全一致。借鉴上述研究对居民能源消费行为的定义和分类,本文把“农村居民低碳能源消费行为”界定为:农村居民直接或间接以减少碳排放为目地的能源消费行为,包括对低碳产品、绿色能源、节能家电、节能设施的购买行为及日常生活中对能耗设施的低碳使用、管理行为。购买行为主要包括购买低碳产品、节能家电、绿色能源、住宅节能投资四个方面,使用、管理行为包括居民在日常生活中对能耗设施的用能量的主动管理行为(节能使用行为和提高能效行为)。

围绕本文的研究对象和研究目标,本研究共分为五个阶段展开。

...................

2 理论基础及文献综述

2.1 理论基础

2.1.1 消费者异质性理论

“有限理性经济人”假设是传统经济学的研究前提之一。假设认为人是同质的,即人与人之间具有完全的可替代性。因此,“有限理性经济人”所代表的同质人的所包含的的行为性质特征其实就是整个人类的行为性质特征。然而“有限理性经济人”的同质假设是不符合现实情况的,现实中存在的人既有共性又有个性,个体作为经济主体,由于遗传基因、教育和外部环境等因素的差异,其素质及能力是不同的,即人是异质的。

在研究集体行动的相关文献中,“异质性”最早是由 Haddad(1992)在《异质性、分配与共享资源管理中的合作》明确提出的。Haddad 指出人的异质性可以分为个体的异质性和群体的异质性两种,前者指不同个体表现在收入、偏好、知识水平等方面的差异,后者指的是不同群体间因不同群体规范导致的行为模式差异。在经济理论中,人们对事物抽象属性的偏好是稳定的、普遍的,可视为事先给定、固定不变的,但是在人们的现实生活中由于存在选择行为,所以具体偏好表现出了可变性、个性化,与环境和他人的行为是密切相关等特点,即存在偏好异质性;博弈论中研究非均衡路径及多重均衡的均衡选择等,都以不同表现形式揭示了个体差异、行为交互、对环境的依赖等行为的异质性问题;还有微观经济计量学也发现微观主体数据采集中具有异质性和自我选择性等特征。

奥尔森在《集体行动的逻辑》中提到的理性选择理论对个体参与集体行动构成强有力的理性约束。随着我国“四化同步”建设的持续推进,农村劳动力流转的速度和规模都在急速提升,农村居民从事非农产业、参与兼业副业的比例增大,传统农村社区人员社会结构变动和特征分化趋势明显。农村居民个体的异质性导致在资源禀赋、社会偏好上存在很强的个体差异,因此也必然导致在低碳能源消费行为方面存在少数异质性成员,同时农村社区内广大同质性成员的存在,形成了本文实证分析部分聚类分析的现实理论基础。

........................

2.2 文献回顾

2.2.1 低碳能源消费相关概念界定

现有文献中,与居民能源消费概念相似的还有“居民能源行为”、“家庭能源使用”等。有学者从消费的内涵进行研究,例如 Van Raaij 等(1983)定义“居民能源消费”为“能源的购买、维护和使用等相关行为”;进一步地,Cutter 等(2000)把家庭能源行为总结为投资行为、管理行为和缩减行为共同组成的用能行为。也有学者从能源用途角度定义居民能源消费,如 Van Diepen(2000)将家庭能源消费划分为住宅能源使用和交通能源使用;Barr 等(2005)在总结以往文献研究的基础上,把居民节能行为界定为习惯相关节能行为和购买相关节能行为两个方面;Pullin等(2006)把居民节能行为界定为取暖照明、清洁、食物供应、娱乐和信息五大方面的能源消费行为;Lindén 等(2006)在研究中把居民能源行为表述为取暖照明、清洁、餐饮和娱乐的用能行为。我国学者郭琪(2007)在研究公众节能行为时,把节能行为划分为降低单位能耗实现和使用优质能源实现两个层次;陈利顺(2009)将城市居民能源消费行为定义为“城市居民对能源的各种使用和消费行为”,并将其划分为选择性和习惯性能源消费行为;在此基础上,羋凌云(2011)将城市居民低碳化能源消费行为界定为“城市居民以减少二氧化碳为目的的能源消费行为”。

纵观以往文献,生态友好行为、绿色消费行为、能源节约行为等概念与低碳消费行为之间存在密切联系,但这些行为所表示的含义及研究目标与低碳能源消费行为并不完全一致,因此对这些行为的研究结论并不适用于本文所探讨的低碳能源消费行为。

2.2.2 低碳能源消费行为的影响因素研究

影响因素是探讨农村居民能源消费行为的起点,也是进一步理解行为干预政策的基础。由于能源消费行为的复杂性,不同学者的侧重点也各不相同。然而把农村居民细分出来开展能源消费行为影响因素的研究基本没有,因此,文章借鉴相关的一般研究,总结居民能源消费行为影响因素包括心理类因素、习惯和惯例、情境因素、人口统计学因素等。

(1)心理类因素

心理类因素或称内部因素,是研究成果比较丰富的部分。多数研究认为消费者的环境态度、环境价值观、环境知识、环境感知或自我效能、社会责任感等会影响其能源消费行为。例如,Berger 和 Corbin(1992)研究表明,环境感知能力对环境态度和个人消费行为之间关系的强度和结构起调节作用;Roberts(1996)的研究进一步表明,环境感知变量对生态意识行为的影响最为显著,超过其他心理变量和人口统计变量;Chan 和 Lau(2000)验证了环境情感、环境知识对相应环境行为存在显著相关关系;Thgersen 等(2002)的研究显示,个人价值观和低碳消费模式之间存在因果关系,同时探索出感知行为效果、态度等变量在价值观对绿色消费行为产生影响时起中介作用;Fraj 等(2007)通过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后认为,环境情感和环境态度两个变量对环境行为有显著影响。

............................

3 变量选取与数据收集....................13

3.1 变量选取..............13

3.2 问卷设计...........14

3.3 数据收集.......................15

4 描述性统计与因子分析.......................... 17

4.1 描述性统计分析...........................17

4.1.1 农户的个人特征描述性统计分析.............17

4.1.2 农户的家庭特征描述性统计分析..........18

5 农村居民低碳能源消费行为聚类分析............... 27

5.1 模型构建与方法选择...........27

5.2 计量结果与分析...........27

5.3 研究小结....................30

6 政策工具对不同族群低碳能源购买行为的影响分析

6.1 模型构建与方法选择

在探索了能源消费过程中农村居民低碳行为的族群划分后,进一步地,文章将研究不同政策工具对农村居民群体低碳能源购买行为的影响方式及影响程度,从理论上解释我国农村居民低碳能源购买行为对不同引导政策组合的异质反应,以探求对特定农村居民群体低碳能源购买行为的最优化引导政策。

为了考察各自变量的真实作用,而不仅仅是了解其系数的大小,文章构建标准化的 Probit 模型,分析被调查农村居民族群对政策工具刺激的反应强度:

(1)因变量,即响应频率。购买行为主要包括购买低碳产品、节能家电、绿色能源、住宅节能投资四个方面,因为篇幅及问卷设计局限,本文在模型中选取农村家庭购买节能家电数量作为因变量,为“1”-“7”的数值型有序分布。节能家电包含低能耗彩电、低能耗冰箱、变频空调、低能耗洗衣机、节能燃气灶、太阳能热水器、沼气池等七类家电,研究将购买了以上节能家电的行为定义为有低碳能源购买行为,为因变量。从表 6-1 可以看出,在有效样本中,高碳型、中间型、低碳型购买了以上节能家电的数量比例依次递增,说明低碳特征对购买节能家电行为的影响是正向的。

.............................

7 结论与启示

7.1 主要研究结论

本文从微观层面出发,结合理论探讨与现实情境,通过对现如今我国特定发展阶段、特殊文化心理下农村居民群体的能源消费观念、心理特征异质性进行实证调查,探索在能源消费过程中农村居民低碳能源消费行为的族群划分,深入了解影响不同族群低碳能源消费行为的深层次因素及影响程度,剖析了农户对于政府能源消费引导政策的反馈及认同度。

(一)农户的能源消费集中在生活能源消费,其消费种类多样化,主要以商品能消费为主,能源消费需求不断增加。通过对被调查农户平时生活中对电器使用习惯进行调查,推断得出被调查农户的节能意识及样本群体的用电频率分布。总体来说,农村居民对显见的能源消耗具有较强的节约意识,而对于不易见的能源消耗并没有养成好的消费习惯。

同时,通过对个别样本地区能源消费结构对比发现,农户能源消费特征已经发生了改变,传统非商品能源的消费逐渐减少而向商品化能源消费转化,高碳能源消费逐渐减少,但能源结构仍然处于转换初期,且由于家庭收入水平、受教育程度、相关群体等差异,转变方式各不相同。

(二)总体上来说,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农村居民对能源问题普遍持有较为积极的低碳认知,然而环境价值观及责任感并不强,能源消费行为的实施比例一般,与“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所要求的低碳生活方式还有一定的距离。根据能源消费的行为与心理特点,被调查地区农村居民可以分为 3 类:“高碳型”、“中间型”和“低碳型”。这 3 类能源消费族群在个人特征、家庭特征方面差异显著,具体如下:

第一,女性、年轻的、受教育程度高和家庭规模较小的农村居民更容易实施低碳能源消费行为,对环境问题持有更积极的情感和责任感。这些特征和西方学者的研究结果较为一致。在我国农村家庭中,女性作为家务活动的主要实施者,日常中更多地接触各种能源消费行为,因而更关注节能、更善于合理地实施节能行为。在农户座谈中发现,年轻的农村居民普遍具有较好的环保意识和更丰富的环保知识,乐于接受先进的理念和践行低碳的生活方式。此外,家庭规模小的农村居民多为低碳型,这主要是由于家庭规模小、人口少,更易掌控各种能源消耗,从而约束家庭成员更注重节约用能、降低生活成本。

第二,低收入家庭的农村居民多为低碳型,高收入家庭的农村居民多为高碳型,这一研究结论与国外学者的研究正好相反。本论文发现,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低收入农村家庭中的居民出于经济考虑更易于实施低碳能源消费行为,高收入家庭往往追求生活品质、舒适度、高消费,缺乏节能意识,甚至过度消费。如问卷调查中就有农户表示:“有些(问项中的行为)没有必要”、“生活品质是最重要的”、“不能为了节能影响生活质量”等。这说明我国农村地区部分收入较高群体正在走“超前消费”、“过度消费”的老路。

参考文献(略)

MBA毕业论文2018年优秀范文十:A展会餐饮公司以KPI为核心的绩效管理体系研究

第一章绪论

1.1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研究背景

广州是一座传统商贸城市,以广州为中也的商贸网络直接覆盖整个泛珠三角,影响力遍及全球,会展业的发展非常迅速。其中,琶洲国际会展中也是其前亚洲最大的会展中也。据《2014-2018年中国会展行业投资前景分析报告》数据显示,广州仅仅每年"广交会"、"广博会"、"汽车展"等会展业直接收入就达到10多亿元。2会展业的蓬勃发展带动了一条以会展为龙头的,集交通、宾馆、餐饮、购物、观光为一体的"会展消费链"。而反过来作为配套的交通、宾馆、餐饮、购物、观光等服务又影响了前来参加会展的参展商、采购商对会展的满意度。就如会展餐饮,民以食为天,餐饮对于很多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广州也是以美食著称的城市,餐饮的质量影响了来宾对会展的满意度,也影响了他们对广州的印象。随着会展业的成熟发展,餐饮业也不再是分散地,各个餐饮店各自迎接来解决吃饭问题的来宾,而是有专门承接会展餐饮的企业存在,会展餐饮也变得专业化。会展餐饮业作为服务业,具有服务业的特点,但由于展览排期的需要,会展餐饮具有明显的淡枉季,出于经营成本考虑,会展餐饮企业临聘员工、季节工数量较多,人员结构变得更加复杂,会展餐饮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面临越来越多的挑战,必须通过变革来寻求突破。

A展会餐饮公司坐落在在琶洲国际会展中也内,是广州一家大型国企近年来重点发展的事业部,餐饮业务涵盖会展餐饮及集团员工饭堂等经营业务。随着A展会餐饮公司的不断发展,现步入了快速发展阶段,集团赋予了A展会餐饮公司相对独立的经营权、财务指标,相对独立的用人权与用工方式,与总公司使用不同的工资方案和绩效方案。然而A展会餐饮公司内部绩效考核体系的不完善导致了公司绩效出现了很严重的问题,例如员工工作积极性不高、客户投诉增多、营业额不法标等等,直接影响了A展会餐饮公司的发展。只有通过解决绩效管理存在的问题,激发员工热情,泣成绩效目标,才能实现业绩提升,规范管理,使A公司更具竞争力,在展会餐饮行业中走的更远。

.....................

1.2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绩效管理的国内外硏究

绩效管理的概念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后期,由西方学者最先提出,而绩效管理真正逐渐被广泛认可是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和90年代早期。绩效管理的发展主要有以下三种观点:

第一种观点认为绩效管理是管理公司绩效的系统。1995年,布雷德拉普提出了绩效管理是由计划、改进和考察三个环节组成。送种观点将绩效管理理解为公司绩效的系统,强调可以通过对公司的姐织架构、内部业务流程等方面的提升进而达到公司的战略目标。

第二种观点认为绩效管理是管理雇员绩效的系统。1993年,安史沃斯和史密斯提出了用计划、评估和反馈的循环过程来描述绩效管理的三步骤循环模型,两年后,特灵顿和霍尔提出了计划、管理和绩效考察的三步骤模型。这种观点将绩效管理看做一个周期,提倡员工对组织活动直接参与和投入,认为绩效管理是管理雇员绩效的系统。

第三种观点认为绩效管理是公司和员工绩效管理相结合的体系。这种观点是将绩效管理作为公司和员工绩效管理的综合体来考量的,认为绩效管理是通过将組织目标与个人工作相连接来支持组织目标的达成,提离个人绩效从而最终可以提升姐织的绩效。

绩效管理的重要性研究。彭剑锋等人总结了我国绩效管理的四个阶段,即平均主义思想下的赏罚制度、主观评价、德能勤绩评价及量化考评与目标考评。他指出,通过对企业人力资源的整合来驱动企业核也能为的形成和保持是战略性人为资源管理的最终目标。从某种程度上说,整个企业的管理就是绩效管理。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目的就是要盈利,要盈利就必须要有绩效。张一弛认为能够有利于激励员工和提高员工能力的人力资源管理是企业建立和保持竞争优势的基础,高绩效人为资源管理措施更可能是作为一个整体在发挥作用的。刘昕认为,对人才考核和评价不是一项独立的工作,而是整个人才资源开发和管理体系中的一个重要姐成部分,它与人才资源开发与管理的所有其他职能都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只有使送些职能构成一个整体,才能充分发挥人才考核和评价的作用。

.....................

第二章理论基础

2.1绩效管理

2.1.1绩效管理的概念与内涵

绩效管理就是利用持续开放的沟通,激发组织和个人采取系统化的行为达到组织目标。绩效管理和绩效考核,二者是有区别的,二者的区别主要表现在;绩效考核只是绩效管理系统中的一部分。绩效管理是一个过程,它不仅关注结果,更关注过程的循环和提升,而绩效考核注重一个阶段的总结结果;绩效管理更关注未来,帮助企业查找问题,规划未来发展和促进员工提升,而绩效考核不具有前瞻性,只说明过去的绩效结果;绩效管理是一套从计划、监督到控制的完整体系,而绩效考核只是一种接受、分析、提取信息的手段;绩效管理最终目标是建立企业的绩效文化,提升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水平,形成激励的用工氛围,而绩效考核主要是督促员工完成绩效,并没有上升到企业文化的高度。综上所述,绩效考核仅是绩效管理系统的一部分,绩效管理理论是绩效考核理论的发展。

2.1.2绩效管理体系

1、绩效管理体系的概念

绩效管理体系是一整套管理流程和系统的有机整合,核也在于对绩效数据的确立、捜集、处理和监控,以综合平衡的测量指标促使企业实现战略规划和经营目标,对増强企业决策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绩效管理体系是为了全面实现企业战略目标,通过关键绩效指标和具体的工作目标,使用一系列手段来激发员工的潜能与积极性。

1.绩效管理体系运作流程

绩效管理体系是螺旋上升的PDCA循环管理体系,PDCA源于美国的戴明博士,所以又称戴明环。而将PDCA此循环理论应用于研究企业的绩效管理中,就构成绩效计划、绩效实施、绩效考核和绩效反馈运作流程。刘新燕,赵晓哗(2011)利用PDCA理论对图书馆的绩效进行考核研究。绩效营理流程如下图所示。

......................

2.2会展餐饮业

2.2.1会展餐饮业的行业特征会展业把商品展示交易、经济技术合作、科学文化、信息咨询、招商引资、交通运输、商务旅游等多方面进行了整合,具有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经济效益离、产业链带动长等特点的新兴服务产业。会展餐饮业就是为举办的会展活动提供餐饮服务的产业,由会展附近的餐饮店组成。随着会展业的发展成熟,会展餐饮业也变得专业化,出现了以外包形式负责会展餐饮的企业。

2.2.2会展餐饮业绩效管理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在上个世纪末,就有一部分学者对会展这一行业具有浓厚兴趣并开展研究,其中研究比较出名有米尔顿阿斯道夫、卡林韦伯、克里斯汀克里斯曼,主要针对会展行业的实际运作方面,如策划、流程、营销和会展结束的后续工作。其中,米尔顿阿斯道夫首次在会展中提到饭店的问题,并研究了饭店在会展过程中的影响,还提出饭店的创新要结合会展管理,并指出餐饮服务在参会当中有着重要影响力,这些米尔顿阿斯道夫的著作——《会展管理与服务》都有体现。

近几年,我国会展业理论研巧不断深入,研究视角也日趋广泛,会展餐饮业也开始受到学者的关注。华中科技大学王微明(2006)在其论文《会展服务的价值链分析和服务流程的再设计》中提到要提高会展服务价值就要整合会展饮食资源。华南理工大学的张守彬(2012)在其《PZ会展中也客户服务质量测评体系建设及应用研究》一文中,运用SERVQUAL模型,并根据SERVQUAL模型在各个服务领域的广泛应用,设计构建了PZ会展中也客户服务质量测评体系,依据会展业服务的将点,设计了六个指标下的25项二级指标体系,其中就融合了餐饮服务。杭州师范大学的薛姜和林瑶满(2012)在《广州琶洲展馆大型展览会餐饮消费问题探析》一文中,通过对广州琶洲展馆的一些大型会展参展商、参展观众、工作人员选取调查样本,从会展用餐的餐饮信息获取、用餐交通及用餐过程的舒适性、便利性还有安全性等方面展开调查,发现其中存在了就餐不便、价格偏离、品种选择较少各种问题,计对这些问题,薛董和林瑶游从会展的用餐布局、餐饮服务、餐饮竞争、周边服务、人员培训等方面提出解决办法。

......................

第三章A展会餐饮公司绩效管理现状..............16

3.1基本情况简介..............16

3.2A公司的战略...............16

3.3A公司组织结构.............16

第四章A展会餐饮公司绩效管理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25

4.1绩效管理存在的问题................25

4.1.1企业管理模式陈旧.............2

4.1.2整体导向与战略脱节..............25

第五章A展会餐饮公司以KPI为核心的绩效管理体系设计..............30

5.1A展会餐饮公司构建基于KPI的绩效管理体系的必要性.............30

5.2A展会餐饮公司绩效管理设升的思路与原则............30

第六章绩效管理方案的落地与实施保障

6.1A展会餐饮公司绩效管理方案落地的宣传保障

加强宣传工作,提高思想认识。A展会餐饮公司过去从来没有重视过对绩效管理的宣传,只是通过一些通舍、通知文件参照执行,所从绩效过程中产生很多误解,大家也对绩效管理满不在乎。A展会餐饮公司必须首先从宣传上抓起,利用公司的大会小会向全体员工重申绩效管理的意义和重要作用,让员工进一步认识绩效管理,全体员工统一到绩效管理之中。行政部要积极组织各种有关绩效管理知识与技巧的培训课,让员工能更好地理解绩效管理是怎么一回事,为什么要进行绩效管理,绩效管理做好了对大家有什么好处。让考核者也可以懂得怎么去操作绩效管理,避免许多错误与误解。形成绩效管理的良好氛围,大家都乐于通过绩效管理来获得公正的绩效考核评价。绩效管理办公室从组织上为绩效管理体系的顺利运斤提供狙织保障见表6-1。

.......................

结论

展会餐饮业作为服务型的行业,服务是这个行业的生命线,而人力资源决定了服务质量的好坏。绩效管理不仅是人力资源管理的核也,也是企业进行科学管理的重要手段。有效的实施绩效管理将有助于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改进员工的工作绩效,从而改善展会餐饮公司的经营业绩,创造更多的利润。因此,如何通过构建一套科学、有效的绩效管理体系,己受到越来越多展会餐饮公司管理者的关注。笔者选取了A展会餐饮公司作为研巧对象,其绩效管理存在的问题在我国展会餐饮行业具有普遍的意义,通过研究A展会餐饮公司的绩效营理对我国展会餐饮行业成功开展绩效管理工作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本文首先系统地研究绩效管理的基础理论之后,对A展会餐饮公司绩效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结合A展会餐饮公司的实际情况,设计出一套基于KPI的科学有效的绩效管理体系,完善了A展会餐饮公司的绩效管理,为A展会餐饮公司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提供了一条有效的途径。笔者把本文观点总结如下:

第一,量化了绩效考核指标。本文针对A展会餐饮公司的战略目标进行层层分解,逐步细化到部口和个人,根据不同岗位制定不同的KPI,是绩效考核变得具体,可以量化并易于操作。并把员工和部门统一到公司战略目标之中,使公司上下步调一致,围绕战略目标一起努力,实现公司整体绩效的提升。

第二,建立了完整的绩效管理体系。A展会餐饮公司原本只有绩效计划、绩效考核从及应用不充分的绩效结果,通过对绩效管理体系的重建,构建了包含绩效汁划、绩效实施和管理、绩效考核、绩效反馈和改进、绩效结果的应用五大流程的完整体系,使A展会餐饮公司的绩效管理能够运作顺畅。并且在实现A展会餐饮公司经营目标的同时,也兼顾了员工的工作、学习、成长与发展,做到了全方位的定量和定性的考核,是一种全新的激励手段,从而最终达到企业和个人发展的双赢。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