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户对农业文化遗产的认知与保护研究——以福建安溪铁观音茶文化系统为例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28594 日期:2023-07-22 来源:论文网
笔者认为关于农户认知对其参与遗产保护行为意愿的影响路径和机制。在影响路径上,农户参与遗产保护意愿受其遗产保护的行为态度的正向影响不显著,但农户参与遗产保护意愿受其遗产保护的主观规范、控制认知的正向影响显著。同时,通过参与遗产保护意愿的中介作用,农户遗产保护的行为态度、主观规范和控制认知间接且正向影响其参与遗产保护行为。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进入近代,由于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的快速发展,人们不仅没有对具有悠久历史的农业文明加以重视,甚至对其持否定态度,而且研究和保护的对象都不包括为数众多的农业文化遗产(贺云翱, 2007)。随着农业发展中出现自然资源过度利用、传统农业技术与知识体系难以维持和农耕文化逐渐丧失等可持续发展危机,在农业文明社会中积累的对于协调人与自然关系、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全球意义的农业文化遗产重新得到人们的审视和重视(ALTIERI andKOOHAFKAN, 2004)。特别地,为应对农业可持续发展危机和传统农业系统逐渐被破坏的全球趋势,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自 2002 年倡议“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Globally ImportantAgricultural Heritage Systems,GIAHS)”保护,中国等 6 个国家的 5 类传统农业生产系统于 2005年成为首批 GIAHS(闵庆文, 2006 207; KOOHAFKAN, 2009)。截至 2020 年,联合国粮农组织已在全球 22 个国家认定了 62 个 GIAHS,其中,中国有 15 个,数量是所有国家中最多的(FAO, 2020)。
中国是具有悠久游牧和农耕历史的农业文明古国,农业文化遗产资源丰富,这些资源的保护和利用以及活态传承对于生态文明建设、推动乡村振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李文华 等, 2012; 闵庆文、曹幸穗, 2018; 孙超, 2019; 张灿强、龙文军, 2019)。中国是最早响应并积极参与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国家之一,在 2005 年浙江青田稻鱼共生系统成为第一批 GIAHS 保护试点,在 2012年原农业部正式开展“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China-Nationally Important Agricultural HeritageSystems,China-NIAHS)”发掘工作并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国家级农业文化遗产评选与保护机制。截至 2020 年,中国农业农村部已在全国 28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认定了五批共 118 个China-NIAHS(农业农村部, 2020)。
随着 GIAHS 保护项目的推进和 China-NIAHS 挖掘和认定工作的持续开展,GIAHS 和China-NIAHS 的数量不断增加,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实践和研究的成效显著,其保护途径和策略也得到了不断的探索和发展(张灿强、吴良, 2021)。作为一种新的世界遗产类型,活态性是农业文化遗产最大的特点,即农民的参与是完整的农业系统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农民是其主要的保护者(闵庆文、孙业红, 2009 916;KOOHAFKAN and CRUZ, 2011);同时,作为建立多方参与保护机制的主体之一,农民直接参与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闵庆文、张碧天,2018)。然而,当前在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与管理中,仍然存在农户认知度和参与度低的问题,这已经成为阻碍农户发挥保护主体作用和从农户层面探索保护途径的主要因素(何思源 等, 2020)。进一步地,由于对农业文化遗产缺乏了解,广大农村居民普遍缺乏农业文化遗产保护意识,导致农民参与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程度低,而且没有发挥作为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主体应有的作用,这已经成为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中面临的一个普遍性困境(李明、王思明, 2012; 伽红凯、卢勇, 2021)。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经过十多年的发展,中国的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取得了显著进展,但仍面临着诸多困境,许多农业文化遗产地农户调查数据显示农户参与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程度比较低,没有发挥保护主体应有的作用,而这主要与农户对农业文化遗产的认知有关。本研究以福建安溪铁观音茶文化系统为例,在计划行为理论的分析框架下,从农户认知视角出发,在划分农户对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认知维度基础上,探讨其如何影响农户参与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行为意愿,进一步拓展了计划行为理论在研究农户认知与行为方面的应用,也为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以期为深入推动农业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依据和建议。研究目的主要分为以下 3 个方面:
(1)结合实地调研和保护情况,通过梳理福建安溪铁观音茶文化系统的保护与发展政策措施和存在的问题,揭示遗产地保护和发展福建安溪铁观音茶文化系统的现实条件、农户参与保护困境,明晰农户的认知度和参与保护行为现状,厘清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2)经过问卷设计、问卷调查和数据收集整理,通过划分农户对福建安溪铁观音茶文化系统保护的认知维度并进行分析,以全面反映农户的保护认知状况。进一步地,以计划行为理论为依据构建结构方程模型,实证分析农户认知水平对其参与福建安溪铁观音茶文化系统保护行为意向和行为响应的影响路径,揭示影响农户参与福建安溪铁观音茶文化系统保护行为意愿的关键认知因素,明晰农户行为响应的内在机制。
(3)针对分析结果和研究结论,从农户保护认知状况出发,为了提高农户参与保护的意愿和行为,在农户遗产保护认知水平的提升、农户参与遗产保护能力的改善以及政府开展遗产保护积极性的提高等方面提出政策建议。
......................

第二章 福建安溪铁观音茶文化系统保护现状

2.1 遗产地概况
我国福建省泉州市安溪县是福建安溪铁观音茶文化系统的遗产所在地,为实现更加有效的保护,遗产地划分成核心区和缓冲区 2 个部分,即核心区以铁观音茶品种、传统种植方式、传统制茶工艺和相关文化作为主要内容,尽可能的按照传统的方式进行保护和传承;缓冲区除保护传统茶树品种、茶种植和制作技术和传统茶文化外,还遵循动态保护管理原则适当吸收现代技术。
安溪县地处福建省东南部,位于戴云山脉东南坡,晋江西溪上游,界于 117°36′~118°17′E,24°50′~25°26′N。土壤以红壤、黄壤和赤红壤为主, 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约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 85%。气候为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四季常青,春末夏初,雨热同步,年平均气温 16~21℃,年平均降水量 1782.4mm;秋冬两季,光湿互补,年平均日照 1943.5h,年平均相对湿度 78.5%,全年无霜期 260 d,非常适宜茶树(Camellia sinensis)生长,是国家级茶树良种铁观音、本山、黄旦、梅占、毛蟹和大叶乌龙的发源地,拥有丰富的茶树种质资源。
2018 年安溪县茶园总面积达到 4.0 万公顷,其中铁观音茶园面积 2.7 万公顷,占全县茶园总面积的 67.5%。在安溪县,铁观音广泛分布于安溪县现辖行政区域中的 24 个乡镇。其中,芦田镇、西坪镇和虎邱镇是铁观音的相对集中种植区,也是目前传统种植方法的主要分布区,这 3 个镇为核心区,2018 年茶园面积分别为 0.19 万公顷、0.41 万公顷和 0.40 万公顷,其他 21 个乡镇为缓冲区(图 2-1)。


图 2-1 遗产地范围及核心区

.......................

2.2 经济与社会价值
改革开放后,安溪铁观音茶叶成为中国第一个快速崛起的茶叶品类,在进入新世纪以来的发展中,茶产业已经成为安溪县的支柱产业,安溪县茶产业的多项指标都连续多年位居全国重点产茶县第一,包括茶园总面积、茶叶年产量和涉茶总产值等指标,尤其是在茶产业从业人员、茶产业受益人口和农民来自茶叶中的收入比例的指标上。依靠茶产业的发展,安溪县从福建省最大的“国定贫困县”转变为“全国百强县”。以 2018 年为例,从茶园总面积、茶叶年产量和涉茶总产值来看,全县茶园总面积 4.0 万公顷,约占全国茶园总面积的 1/50,茶叶产量 6.7 万吨,涉茶总产值 175 亿元;从茶产业从业人员和茶产业受益人口来看,在全县人口中,50 多万人以茶为生,35 万劳动力从事与茶相关的行业,80 多万人受益于茶产业;特别是从农民来自茶叶中的收入比例来看,安溪县 26 万农户中,从事茶叶种植、加工农户约 20 万农户,多年来农民来自于茶产业的收入都占其人均纯收入中一半以上,尤其是对于以茶为生的农民,茶产业收入的占比至少为90%(安溪县统计局, 2019)。因此,福建安溪铁观音茶文化系统保护对于促进遗产地经济社会发展、带动遗产地农民就业增收意义重大,而且遗产保护在农户生计当中的重要性在众多农业文化遗产地中尤为突出。
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必须遵循整体保护原则,其中,将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来看,其保护的对象比较广泛,既包括农作物品种资源、传统农业生产工具等物质性部分,也包括传统农耕技术与经验、民俗文化、相关表演艺术等非物质性部分(苑利 等, 2012)。福建安溪铁观音茶文化系统的保护对象主要分为茶树种质资源、茶园生态种植知识与技术、铁观音制作技艺和茶文化活动。
(1)茶树种质资源。得益于独特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等,安溪县被誉为“茶树良种宝库”,境内分布着丰富的茶树品种资源,现有茶树品种 100 多个。特别地,在 1984 年,安溪县的铁观音、黄旦、本山、毛蟹、梅占和大叶乌龙 6 个品种进入国家级茶树良种名单。目前,铁观音、本山的发源地——西坪镇的茶树种质资源主要分布在松岩村、尧山村和南岩村,黄旦的发源地——虎邱镇的茶树种质资源主要分布在罗岩村和美庄村,梅占的发源地——芦田镇的茶树种质资源主要分布在芦田村、三洋村和福岭村。
(2)茶园生态种植知识与技术。安溪县拥有上千年的种茶历史,当地茶农在长期生产实践中,形成并传承了有利于当地生态环境保护的各种茶园生态种植知识与技术,例如茶园管理知识、茶园生态种植技术等。目前当地茶农仍然在使用并得到政府推广的茶园生态种植技术主要有茶园合理种树、茶树适当留高、梯壁种草留草和套种绿肥等。
...........................

第三章 农户对安溪铁观音茶文化系统的认知和保护.............................18
3.1 数据来源.........................................18
3.2 农户基本特征...............................18
第四章 农户认知对其参与安溪铁观音茶文化系统保护行为的影响..........................25
4.1 研究假说....................................25
4.2 模型选择.................................25
第五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32
5.1 主要结论...........................................32
5.2 政策建议..............................32

第四章 农户认知对其参与安溪铁观音茶文化系统保护行为的影响

4.1 研究假说
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内涵,结合已有的研究成果,本研究提出以下 5 个假说:H1:农户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行为态度对其参与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行为意向有显著正向影响;H2:农户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主观规范对其参与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行为意向有显著正向影响;H3:农户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控制认知对其参与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行为意向有显著正向影响;H4:农户参与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行为意向显著正向影响其行为响应;H5:农户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行为态度、主观规范和控制认知两两存在显著正向影响。根据以上假说,形成研究模型如图 4-1。


图 4-1 研究模型

................................

第五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5.1 主要结论
以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福建安溪铁观音茶文化系统为例,研究了农户对农业文化遗产的认知与保护,研究得出的主要结论如下:
(1)关于农户遗产认知状况。在农户对遗产的认知状况上,农户对遗产的历史、现实、情感、文化、价值和行为方面的认知程度较高,尤其是文化、价值和行为方面的认知,而且认知态度与保护态度之间存在相互促进作用。农户对遗产保护的认知状况分为三个方面,在行为态度上,农户对遗产保护的意识较强,而对遗产保护知识的了解不足;在主观规范上,农户主要认识到政府在积极要求保护遗产,而认为周围农户对自身参与保护的影响不大;在控制认知上,农户对自身参与遗产保护的能力评价较高。
(2)关于农户参与遗产保护的行为意愿现状。在意愿上,虽然农户参与遗产保护的意愿较高,但是农户对子孙后代继续种茶的意愿较低,这主要与传统种茶劳动强度较大有关;在行为上,农户参与茶园生态种植、铁观音制作技艺传承、茶树种质资源保护和茶文化活动的积极性较高,而且农户对这些遗产主要保护对象的参与保护水平差异不大。
(3)关于农户认知对其参与遗产保护行为意愿的影响路径和机制。在影响路径上,农户参与遗产保护意愿受其遗产保护的行为态度的正向影响不显著,但农户参与遗产保护意愿受其遗产保护的主观规范、控制认知的正向影响显著。同时,通过参与遗产保护意愿的中介作用,农户遗产保护的行为态度、主观规范和控制认知间接且正向影响其参与遗产保护行为。具体而言,在影响农户参与遗产保护行为意愿的主要认知因素中,农户认为自身对参与保护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农户认为自身参与保护的时间能力、农户认为积极参与保护是否能取得成效、农户认为村委会是否积极开展保护和农户认为县政府是否积极开展保护是影响农户是否愿意参与遗产保护的主要因素,即参与遗产保护的能力、遗产保护的制度环境是决定农户参与遗产保护与否的关键因素。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