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的背景
我国棉花生产是仅次于我国粮食生产的第二大农作物,涉及到农业和纺织工业两大产业,是中国棉花种植户收入的主要来源和纺织工业的主要原材料,是我国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必需品,同时棉纱及棉布还是出口创汇的重要商品。
整体上看来,棉花生产产量从 1949 年的 44 万吨到 2019 年的 1763.7 万吨,年均以24.57%的速度增长,棉花的产量可看作是生产技术等社会因素与气候因素的合成。但相对社会因素而言,气候因素对棉花生产更不可控,且气候对棉花生产十分重要。
近年来,极端天气、伏旱高温、沙尘暴似乎已成常态,王友华(2011)等人认为随着棉花生长期间温度的普遍上升、降水量增加,气候变化对棉花的生长发育相对比较有利,但降水分布不均以及在棉花生长季日照时数的减少对棉花生产又会产生不利影响,比如会对棉花的数量和质量的产出都有一定的影响。为应对气候变化对棉花生产行业所带来的影响,国内外学者做了大量的研究,如龚平(2018)认为应加大病虫害的防治、应将棉花种植区域集中化,当然一些地方政府也颁布了一些应对措施,比如加强农业保险体系构建、增加工程类基础设施投资、研发新品种等。棉花生产的主体还是一个个棉农,而基于棉农对气候变化的感知视角下,开展棉花生产调适行为的研究却并不多,存在着一定的拓展研究空间。
相对于政府采取的整体措施而言,棉农对气候变化的感知及生产调适行为对棉花生产就更加机动灵活、及时有效。棉农如果不能对气候的变化有清晰的感知从而采取的生产调适行为不当,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棉花生产的可持续发展、使得棉农增收困难、甚至会影响到棉花生产衍生业的安全。那么,当前全球气候变化已是不可阻挡趋势的情况下,棉农对气候变化的感知情况如何?棉农就气候变化对棉花生产影响的了解程度如何?为了克服气候变化给棉花生产带来的影响,棉农在棉花生产过程中采取的生产调适行为有哪些呢?棉农开展棉花生产过程中的生产调适行为有怎样的优先次序呢?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1.2.1 气候变化对棉花生长的影响方面的研究王友华等(2011)学者认为棉花为喜高温、干旱、无限生长型植物,其产量品质形成对光照、辐射、积温等环境变化较其他作物更为敏感。王友华等人还认为棉花开花以前的平均最低气温对棉花产量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在棉花生产的不同时期,光照这一气象因素对棉花质量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傅玮东(2009)等认为新疆 4-10 月的整体气候变化呈现增暖变湿、光照减少、终霜提早、初霜推迟、热量条件变好的状态。伴随着棉花生长期间,气温上升、降水增多,气候变化对棉花的生长发育比较有利;但降水分布不均匀以及日照时数的减少对棉花生长却有负面影响。王雪娇(2015)认为气候变化过程中,光照、热量、水资源的变化对棉花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形成会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温度是影响作物生长发育、产量以及发育速度的最主要的气象因子(Luo,2011)。对棉花物候期的早晚、最早播种日期、生长季的长度等均有重要作用,进而影响棉花产量和纤维品质(Luo et al.,2014)。研究表明,如果棉花生长初期遭遇了低温(低于12 摄氏度)将会使得棉花生长发育延迟;如果生长中期遭遇高温天气(高于 35 摄氏度)则会使得棉花的花粉活力、受精率、棉铃体积、棉籽数量和蕾铃脱落等现象发生,从而影响水分利用效率、产量和纤维品质;如果在棉花生长的末期遭遇了低温,不仅会影响棉花的成熟时间而且影响乙烯利对棉花的催熟效果,使得霜前花减少,导致棉花产量和品质下降。IPCC (2014)第五次评估报告指出,在未来气候变化过程中,极端高温事件将增加,极端低温事件将减少,Luo et al. (2014)研究也表明,在排除病虫害对棉花生产的影响因素下,未来气候情景将会使得棉花生殖生长期延长、冷害发生频率减小,这些现象对棉花产量和品种的提高都有正向影响;但研究也同时指出,气候变暖后,高温出现的频率增加,同时也将提高棉花生长发育速率,进而使得成熟期提前,如果不采取应对措施就会限制生殖生长期的延长。Yang et al.(2014)关于气候变化大环境下对我国新疆棉花生产的研究也得到类似结论,气候变暖这一现象会使得棉花生育期缩短、产量增加,但是 2070 年后,棉花产量因生长发育速率加快而生育期缩短致使产量下降,更换生育期更长的中熟、晚熟品种则对提高棉花产量有正向的作用。另外,水是光合作用必不可少的原料,在作物生产的生理、生态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水资源的短缺制约着棉花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气候变化会导致水资源时空分布的变化(樊静和毛讳峄,2014),而降水时空分布不均衡造成的水分胁迫,对棉花产量、品质均造成不利影响。不同生育阶段的棉花蕾玲脱落率对土壤水分的敏感系数不同,土壤水分不足或过大,都会使得棉花的蕾铃脱落现象增加以及棉花品质下降。同时也有研究表明,高二氧化碳浓度下,棉花水分利用效率将提高,但主要原因是气候变暖导致产量增加而不是用水量减少。
........................
第 2 章 概念的界定及理论基础
2.1 概念的界定
2.1.1 气候变化
气候与天气变化有差别,其具备一定的稳定性,两者之间既有关联又有差异,天气过程是大气中的短期过程,而气候是指多种影响因素在长期的相互影响下在某时间区间内,所有天气活动的综合,它既是对某地长期以来常态天气情况的描述,并且也记录了个别时间点的偶发极端天情况。气候是对长久以来所记录的天气情况的分析与提炼,是在给定某研究时间区间之内综合总结许多观测到的天气情况进行分析而得出的大气的长期运动特征。
气候变化是指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即趋势或离差出现了统计意义上的显著变化。
气候变化可以根据时间分类为长期气候变化(主要指 30 年以上的平均或其他形式的气候变化),年际间气候变化(主要强调年际间的天气变异)和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如干旱、洪涝、风暴、温热带气旋等)(Smitet al., 1999)。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又称为极端天气事件,是指天气(气候)的状态严重偏离其平均态,在统计意义上属于不易发生的事件(IPCC,2012)。
2.1.2 感知
感知是个体利用自己的感官通过观察客观存在的外界环境,将接受到的外界信息在人脑中进行主观诠释的过程,在这里,感是通过人体感官接受外界信息的过程,知则是人脑处理感官所接受的外界信息的过程。感知即意识对内外界信息的察觉、感觉、注意、知觉的一系列过程。感知可分为感觉过程和知觉过程。感觉过程中被感觉的信息包括有机体内部的生理状态,心理活动,也包含外部环境的存在以及存在关系信息。感觉不仅接受信息,也受到心理作用影响。知觉过程中对感觉信息进行有组织的处理,对事物存在形式进行理解认识。
.................................
2.2 理论基础
2.2.1 农户行为理论
农户行为体现了当地社会、经济结构与自然资源环境特征(宋春晓,2018)。学者们关于农户行为方面做了大量研究并形成了不同理论,本文将不同的农户行为理论总结为以下三个方面:
理性小农理论:以舒尔茨(1964)为代表的经济学家在《改造传统农业》一书中,从传统农业的特征方面入手去分析小农行为,并认为小农是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理性经济人。随后,波普金(1979)在《理性的小农》一书中,进一步发展了舒尔茨的观点,提出了农户是理性的个人或家庭福利的最大化者假说,并认为农户可以合理使用和有效配置可控资源,从而去追求利润最大化。
生存小农理论:恰亚诺夫在其代表作《农民经济组织》一书中提出:家庭农场经济活动的基本动力产生于满足家庭成员消费需求的必要性。他认为小农的行为是一切经济活动以生存为目标,而非成本收益间的比较。随后,斯科特提出了著名的道义经济命题,认为农户做出行为是基于道德而不是理性,农民在风险规避和收益之间偏好于规避风险。在不确定的情况下,农户选择安全的生产行为,而不会冒险追求平均收益的最大化。
商品小农理论:黄宗智认为中国的农村家庭生产是一种“过密化”的生产。“过密化”生产的小农就像是一个虚弱的病人,必须要依靠非农兼业收入作为拐杖支撑才能生活下去,这就是其著名的“拐杖逻辑”,认为农民的行为同时受市场经济和农户劳动结构的制约,需要从生存者角度和消费者角度结合去分析农户行为。
表 3-1 2010—2019 年中国棉花种植面积情况表
第 3 章 棉农对气候变化的感知情况................................16
3.1 一师垦区情况........................16
3.2 调查区域与问卷设计.............................23
第 4 章 棉农生产调适行为及优先序分析............................ 37
4.1 棉农棉花生产过程中调适行为分解.....................................37
4.1.1 棉花生长苗期的生产调适行为分解..............................38
4.1.2 棉花生长花蕾期的生产调适行为分解............................39
第 5 章 棉农生产调适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
5.1 棉农生产调适行为的比较分析
不同环境下的棉农选择棉花生产调适行为必定不相同,本节将从不同各区域、不同个体特征、不同经营情况、不同感知四个方面来分析棉农开展棉花生产过程中选择调适行为的情况。
5.1.1 不同区域棉农生产调适行为的选择情况
棉农生产调适行为选择与区域分布情况如表 5-1 所示。
表 5-1 棉农生产调适行为与区域分布情况表
第 6 章 基本结论与对策建议
6.1 基本结论
本文在大量回顾有关气候变化、气候变化对棉花生产的影响和棉农棉花生产调适行为的研究文献的基础上,以一师垦区 8 个团场的棉农调查数据为研究样本,摸清棉农对气候变化的感知、气候变化对棉花生产影响的了解程度,结合实际情况,从棉花生产行为中选取最具代表性的 7 中棉农生产调适行为进行解释说明,并分析其优先次序,然后选择综合排序前四位的棉农生产调适行为,分析棉农采取不同生产调适行为的具体情况,并对影响棉农选择这四种生产调适行为的主要因素进行深入探究。通过上述分析研究,基本的研究结论有:
第一,棉农对气候变化的感知存在差异且信息相对滞后。基于 1980-2019 年调查区域气象站点气候资料日值数据集,分析了 40 年来研究区域气温、降水量、日照、沙尘暴天气这四个气候因素变化的主要特征。结果表明.自 1980 年以来,研究区域年平均气温与四季气温均呈增长趋势,年均降水量也呈波动缓慢增加趋势,日照呈波动起伏的状态,沙尘暴天气呈减少状态。同时,不论客观事实上,还是棉农的主观感知上,气候变化都确实给棉农的棉花生产、生活等方面带来了很大影响。在气候变化的内容上,棉农对降水量变化的感知更为强烈而且准确,但是对日照的感知则存在着一定的偏差,而且个体之间差异明显。探究其原因,能够发现当地降水量变化的趋势更加的明显,棉农也更容易感知,而日照的年际变动量相对总量来讲不够大,并没有出现让人们明显可以感受到的增加或减少的现象,所以棉农也不容易感知。降雨对一师棉区的人们来说是少见且珍贵的,所以,对棉农来说,降水量的变化大家感知相对集中统一,而对于日照这个因素,棉农的感知上可能会存在偏差。棉农对沙尘暴天气变化的感知强烈且相对准确。棉农对气候变化的感知几乎都在事实发生以后,尤其是极端天气的变化,往往是在事实已经开始发生,棉农对此产生反应从而再发生调适行为。
第二,棉农生产调适行为优先序为调整水肥用量及时间≥调整农药的用量及频率≥调整棉花采摘时间和方式≥调整棉花品种。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