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绪论
1.1选题背景和意义
近年来,全世界农业环境问题尤其是农业污染越来越突出,己经成为环境研究领域的热点和难点。农业污染是农业经济活动对环境产生的一种负面影响,这种影响既有技术层面的原因,也是农业经济政策和经济外部性作用的结果。’农业污染分为农业点源污染和农业面源污染。从目前对污染的治理情况来看,工业废水等点源污染的治理已经取得显著成果,而面源污染则成为水体污染的最重要的来源,尤以农业面源污染的贡献最大。全球有30哈50%的地表水体受到农业面源污染的影响,西方发达国家农业面源污染对水体污染的贡献率达到了70%以上。荷兰的农业氮、磷污染负荷分别占其总污染量的60c/0和500/0;“由于农业面源污染,我国63.6%的河流、湖泊呈富营养化状态。农业面源污染,又称农业非点源污染,是指在农业生产和生活过程中产生的、未经合理处置的化肥、农药、禽畜粪便等污染源对水体、土壤及农业生态系统造成的污染。
农田化学物质的流失是农业面源污染最主要的污染物来源之一。“合理使用肥料、农药可以改善土壤环境、提高农产品品质、增加作物产量,但如果使用不当就会造成土壤、水质和大气的污染。“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肥料和农药使用国,N、P的用量已达到世界总量的27.8%和26.00/0,每公顷耕地N、P的用量高出世界均值的2.05和1.86倍,但是氮肥的有效使用量只有8%,施用的氮肥中约有一半释放到空气中或是通过灌溉水流失,对流域环境变化产生影响。“过量使用农药在农业生产中达到了4于500k,许多被禁止使用的农药依然在使用,对环境造成损害同时有大量农药残留在食品中。
太湖流域内的耕地化肥施用量的均值已远远超过了欧美发达国家为防止化肥对环境污染而规定的225kg/hm,的安全值,达到了667.skg/hmZ。‘同时,流域内施用高N、高P的农田面积在大幅度增长,以及秸秆焚烧行为等造成了太湖流域水体富营养化程度不断加深。据陈磊山等学者统计,进入太湖的污染负荷中,83%的总N和84%的总P来源于农田、农村畜禽养殖业、城乡结合部地区和农村生活面源。’早在20世纪50年代初,太湖流域就己经开始使用农药防治农作物病虫害,但其使用量和使用范围也从最初的低水平、小范围逐年上升、逐渐扩大。“调查表明,由于化肥、农药的过量使用,全国2/3以上的水域和1/6以上的土地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
同点源污染相比,农业面源污染形成过程由于受地理、气候、土壤等多种因素影响,具有分散性、难以量化、难以识别和不确定性等特点,从而导致对其监测和治理都比较困难。因此,点源之后,面源污染己经成为我国最为主要的一类污染类型。同时,我国环境管理长期以来形成以点源控制为重点,以城市为主要环境管理对象的模式,在农村地区,环境保护工作长期以来没有得到关注,农业上又缺少相应的环境保护政策,出现了很多不适应性之处,如何能有效地进行农业面源污染控制,进而将环境管理在农村地区广泛开展,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因此,对农业面源污染的研究是当前水环境污染研究的难点和热点之一,寻求经济、简便、科学、高效的农业面源污染的控制途径已成为当务之急。
农业面源污染治理错综复杂,在污染治理的研究中,国内学者主要侧重于对污染治理的探讨和对国外成功案例的介绍,多数学者都是试图从工程技术的角度来寻找面源污染根治的途径,而对于建立有针对性的流域农业环境管理模式、制定科学合理的环境公共政策等研究则相对较少。工程技术措施并不是万能的,农业面源污染问题的根治最终取决于政府环境行政管理水平的提升和公众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因此,本文在公共管理学科的范围内,从环境公共政策的角度出发,来探讨实现太湖流域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的环境政策以及促进政策得以有效实施的措施。以本文作者有限的学识,可能并不能找到解决太湖流域农业面源污染问题的完美答案,但作者衷心希望本文的研究能给太湖流域农业面源污染问题的解决提供新的思路。
1.1.2研究意义
在农业面源污染问题己经引起政府、学者等各方面大力重视的背景下,笔者借鉴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成功经验基础上,并结合我国具体情况,在对我国农业面源污染现状、影响及原因综合分析基础上,探讨治理农业面源污染的可行的政策措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传统的农业经济及发展理论过分强调农业的经济和社会贡献,忽视农业对环境污染的贡献。国内的农业政策往往忽视农业生产对环境影响的评估,因此日益严重的农业面源污染正导致我国农业生态环境不断恶化。但己有研究表明,治理农业面源污染不能简单地照搬治理点源污染或国外的经验,必须针对具体地区农业面源污染发生的经济一自然机理,结合相关制度环境进行政策创新。“长期以来,由于过分强调农业污染的自然属性,缺乏对农业面源污染经济学和社会视角的研究,相关对策往往局限于农业面源污染的工程技术防治手段,面向具体社会经济实际、可行的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政策不足。
第2章相关理论研究综述
2.1农业面源污染及其特性
面源污染是相对于点源污染。在水环境污染问题中,点源污染是指污染源较易识别,污染物可以通过排污管网进行收集,从而使污染物进入水体的位置易辨别,易于控制的污染。’点源污染多为城市污染,主要表现为污染物的排污点集中、排污途径明确等特征。2通常包括工业污水、城市生活污水和集中的畜禽养殖场等,是人类最早认识并在近几十年来持续进行治理的污染源。许多国家和学者对面源污染进行了研究并定义,但是至今仍未有统一的概念和范围,更多地取决于不同国家、地区和部门管理的需要。目前被广泛使用的定义有美国《清洁水法》修正案(1977)的“污染物以广域的、分散的、微量的形式进入地表及地下水体”。综合国内外对面源污染提出的多种定义,并结合点源污染的集中定点排放的特征,面源污染即分散和广布的各类污染物,未经管网进行收集而进入地表及地下水造成水环境的污染。由于面源污染形成的位置和地理边界难以识别和确定,因而对其鉴别、治理和监控都很困难。’根据污染物形成的地域不同,面源污染通常分为城市面源污染和农业面源污染两大类,其中农业面源污染被认为是比重和危害性最大的面源污染。
本文的面源污染就是指农业面源污染。农业面源污染,是指在农业生产和生活过程中,由于化肥、农药、农膜、畜禽粪便、农村生活垃圾与污水等使用和处置不当,对水体、土壤及农业生态环境造成的污染。4由于畜禽粪便、农村生活垃圾等与农业生产中污染源形成的过程、原因存在较大的差别,为使本文的研究更具有针对性,本文仅以种植业为主要研究对象,文中的面源污染仅限于农业生产过程中,不涉及畜禽粪便、农村生活垃圾等污染源形成的农业面源污染。
第3章 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的成功................... 32-40
3.1 欧盟经验................... 32-34
3.2 美国经验 ...................34-35
3.3 日本经验 ...................35-39
3.4 本章小结 ...................39-40
第4章 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的利益相................... 40-54
4.1 利益相关者分析框架 ...................40-41
4.2 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利益相关者................... 41-43
4.3 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利益相关................... 43-50
4.3.1 政府行为................... 43-44
4.3.2 农户行为................... 44-47
4.3.3 政府与农户................... 47-48
4.3.4 农企农协与政府和农户................... 48-50
4.4 基于利益相关者分析的农业面源污染................... 50-52
4.5 本章小结 ...................52-54
第5章 太湖流域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利益................... 54-72
5.1 太湖流域经济社会发展与农业................... 54-55
5.2 太湖流域农业面源污染治理................... 55-58
5.2.1 政府行为................... 55-58
5.2.2 小结................... 58
5.3 太湖流域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中................... 58-65
5.3.1 农户行为................... 58-64
5.3.2 小结................... 64-65
5.4 太湖流域农业面源污染治理................... 65-68
5.5 太湖流域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模式评价................... 68-72
结论
为了促进太湖地区农业合作组织的蓬勃发展,可以采取以下的一些措施:①政府为农业合作组织提供信贷、培训、信息交流等方面的支持;②建立健全农业合作组织管理法律法规,明确组织的产权和法人地位;③积极发展金融服务业,允许农业合作组织从事金融业务,积极帮助农民获得资金;④开展土地的规模经营,发展农业种植业专业户,研究并推广合理施肥技术和新型肥料的应用,降低施肥成本,提高农业生成效益。
在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政策体系中,经济激励手段是必不可少的治理工具,可以在太湖地区开展化肥税和污染收费政策、费用分摊政策、环境补贴政策和排污权交易等外部性内在化的政策试验,探索农业面源污染外部性内在化的机制和途径。政府应借鉴欧美农业发达国家对生态环境的管理技术,实行“绿箱政策”、“黄箱政策”、“蓝箱政策”等一系列环境保护政策。如2008年江苏推出的“全省商品有机肥推广应用补贴”政策,该绿箱政策,大大地推动了有机肥的生产和使用进程,既解决了畜禽养殖业带来的面源污染,农田改施有机肥,又减少了化肥施用而造成的氮、磷大量流失。政府应研究并有效实施营销贷款、按种植面积补贴、种子、肥料等投入补贴等“黄箱政策”措施;以及在控制农民农业种植数量的前提下,实行按固定面积或产量提供的补贴、按固定牲畜头数所提供的补贴等“蓝箱政策”措施。通过一系列政策大力改善农业推广的宏观环境,引导农民利用现代农业技术,探索环境友好型农业生产经营模式,真正做到削减农业面源污染,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Jiang Guo, Yuehong Liao, Behzad Parviz. Department ofhttp://sblunwen.com/nytglw/ Computer Science. California StateUniversity Los Angeles. Proceedings of the 13th Annual IEEE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andWorkshop on Engineering of Computer Based Systems (ECBS’06).2006:1~2
[2] Chen Hao,Ying Shi, Liu Jin, SE4SC: A specific search engine for software componentsProceedings - The Four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er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CIT 2004, p 863-868, 2004, Proceedings - The Four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er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IT 2004:1
[3] Work . flow Mallatgement Coalition . Workflow Standard Inter-operabifity AbstracaSpecification[M],1 999.
[4] Bartusch M., Mohring R. H.,Radermacher F. J.. Scheduling project networkswith resource constraints and time windows[J]. Annals of Operations Research,1988, 16: 201-240
[5] Blazewicz J., Lenstra J. K.’ Rinnooy Kan A. H. G.. Scheduling subject to resourceconstraints: classification and complexity[J]. Discrete Applied Mathematics, 1983,5: 11-24
[6] Chrzanowski, E.N. , Jr && Johnston,D.W. Application of linear construction.Journal of the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ASCE, 1986, 112(4): 476-491
[7] Harmelink D. J., Rowings J. E.. Linear scheduling model:development ofcontrolling activity path[J]. Journal of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andManagement, 1998, 124(4): 263-268
[8] Harmelink D. J.. Linear scheduling model:float characteristics[J]. Journal of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and Management, 2001, 127(4): 255-260
[9] Harris, R.B. Scheduling projects with repeating activities. UMCEE Report No.96-26, Civil and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Department, University of Michigan,Ann Arbor, ML 1998
[10] Kallantzis A., Lambropoulos S.. Critical path determination by incorporatingminimum and maximum time and distance constraints into linear scheduling[J].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and Architectural Management, 2004, 11(3): 211-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