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一章 绪 论
1.1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胡锦涛书记在十七大作报告中明确提出建设两型社会战略构想,将两型社会建设作为我国发展的基本国策。建设两型社会,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是契合我国社会发展现状的正确战略选择,当前我国正处于能耗高峰期,实施两型社会发展战略非常具有现实意义。2007 年 12 月 14 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下发了《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批准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的通知》。国家设立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目的在于:探索在资源环境压力日益加剧的趋势下,经济发展的新模式,为破解我国发展中遇到的资源和环境严重约束的历史性难题提供指导思想。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指出:坚持把建设两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深入贯彻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节约能源,降低温室气体排放强度,发展循环经济,推广低碳技术,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在未来五年中,将建设两型社会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的根本方法,同时指出了两型社会的努力方向。资源集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是一场新形势下的“革命”,不仅要再次解放思想,更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根据具体国情,采取适宜政策措施,推动社会发展。而农业问题是当前我国面临的最重大的问题之一。中央一号文件连续 7 年以“三农”为题,尤其在我国城乡差距日益拉大,农民收入增长乏力情况下,建设两型农业生产体系问题迫在眉睫,两型农业生产体系建设如否关系到社会主义战略转型的成败。两型社会建设的成功,不能缺少两型农业生产体系的成功建设。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当前我国农业的探索主要集中在生态农业,循环农业等农业方面,没有形成系统的两型农业生产体系理论研究,且部分理论过度关注理论层面,对国家建设两型农业生产体系指导作用不强。配合导师国家重大项目——两型农业生产体系研究,亟需一套完整的两型农业评价指标来评价我国两型农业生产体系建设水平。两型农业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形态,是新型农业发展道路,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方式。要把先进两型农业发展理念应用到实际,必须构建一个两型农业生产体系评价指标体系,评价两型农业生产体系发展程度和发展趋势。两型农业生产体系评价指标体系,根据可持续发展理论、系统论和评价理论以及现实可得数据(主要结合中国统计年鉴),根据专家意见,构建一套两型农业评级指标,并运用科学的评价方法评价和监测两型农业生产体系的发展状态、发展水平和发展趋势,为指导和管理两型农业生产体系发展提供决策依据。
两型农业生产体系评价指标既是在在国家新的发展理论和发展实践的为基础,结合我国农业发展国情,深深扎根社会主义发展初级阶段,深入分析我国农业问题的现状和问题,以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统计制度为支撑,构建一套科学的、操作性强两型农业生产体系评价指标体系,能够及时跟踪两型农业生产体系的发展,通过科学地评价,能够清楚认识两型农业生产体系发展水平,发现优势和不足,也为两型社会综合配套实验区的农业生产体系发展,提供评价依据和实践指导;两型农业生产体系评价指标体系还可以为正在或者将要进行两型农业发展的地区提供参考依据。评价我国农业发展,有利于正确适时进行两型农业的战略部署,选择适当的两型农业生产体系建设模式,把握我国农业发展方向,为两型农业又好又快地发展建言献策。
第二章 两型农业生产体系评价相关理论
根据国情和农业发展,界定两型农业生产体系内涵,廓清两型社会与资源节约农业、循环农业和生态农业区别与联系,开展深入研究,确定合理的边界。
2.1 两型社会的内涵
20 世纪 90 年代中后期,国际社会开始关注环境友好型经济发展,各种环境发展理论与概念相继涌现,开始渗透到各行各业,比如环境友好理念贯彻到土地利用和流域管理,城市建设,农业生产、建筑业等领域理论,开始研究并所需的各种配套措施,包括政府政策支持、环境立法、经济补贴等方式,以达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优化产业结构,实现产业升级的目的。根据以往几十年的经济发展经验,普遍认为,环境问题从根本上来说都是发展不足和发展不当造成的,解决环境问题根本出路在于转变发展思路和发展方式。我国当前正处于资源消耗高峰期,而且经济发展受环境制约越来越严重。
2005 年,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建设两型社会”,把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上升为国家战略任务。2007 年党的十七大报告再次强调要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强调把建设两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2010 年,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强调,要坚持把建设两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也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基础。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中华民族生存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指在社会再生产的生产、流通、消费环节中,通过健全机制、调整结构、技术进步、加强管理、宣传教育等手段,动员和激励全社会节约和高效利用各种资源,降低资源消耗强度、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成本获得更多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节约”有两层涵义:一是少浪费资源,即在生产和生活中减少浪费;二是经济化,产品和财富产出一定情况下,尽量少消耗能源。既包括自然资源,而“资源”也包括当不限于能源、矿产等自然资源,还应包括以人力资源为主的社会资源,以及包括货币资本等的经济资源,甚至还包括所有社会、经济资源。
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前提是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在社会福利大幅度提高的同时,使得资源消耗没有大幅度的增长。离开这个前提,虽然资源节约了,但却是“不发展的社会”,这与科学发展观背道而驰。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发展初级阶段,“环境友好”首先应该是社会经济活动对环境的负荷和影响要达到现有技术经济条件下的最小化;最终这种负荷和影响要控制在生态系统的资源供给能力和环境自净容量之内,形成社会经济活动与生态系统之间的良性循环。中国不可能再按照发达国家传统的发展模式实现现代化。传统发展模式的前提是资源充足,像美国这样的国家,只占世界人口不足 5%的发达国家消耗了世界能源总量的 3/4,美国只有中国不到 1/5 的人口,消耗的能源却是中国的11 倍。中国无论从资源的充足性,还是从经济角度思考,传统经济发展模式都是不可行的,中国不可能再走这样的老路。我们必须根据国际国内的具体情况,充分立足中国国情,走两型发展道路,建设两型社会。
第三章 两型农业生产体系评价指标的构建........................ 29-41
3.1 指标体系的评价目的........................ 29
3.2 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 29-31
3.3 评价体系构建过程........................ 31-32
3.4 两型农业生产体系评价指标体系内容 ........................ 32-35
3.5 层次分析法确定两型农业评价指标权重........................ 35-41
第四章 两型农业生产体系的综合评价........................ 41-63
4.1 两型农业生产体系模糊综合评价 ........................ 41-44
4.2 两型农业生产体系的灰色理论评价........................ 44-48
4.3 基于BP 神经网络的两型农业评价 ........................ 48-52
4.3.1 BP 神经网络基本原理........................ 48-49
4.3.2 BP 神经网络模型........................ 49-50
4.3.3 两型农业生产体系的神经网络评价........................ 50-52
4.4 两型农业生产体系的DEA 分析........................ 52-63
4.4.1 数据包络(DEA)分析基本原理 ........................ 52-56
4.4.2 两型农业生产体系评价分析........................ 56-63
第五章 两型农业生产体系构建的转变与转型 ........................ 63-75
5.1 建设两型农业生产体系必须转变农业........................ 63-67
5.2 建设两型农业生产体系必须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 67-75
结论
本文按照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对两型农业的理论问题进行了研究,分析阐述了两型农业的内涵与特征,初步回答了“什么是两型农业生产体系”的问题,并给出了界定两型农业生产体系的定性标准,即经济发展,可持续发展,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创新潜力。分析了当前我国农业的现状,提出当前我国农业向两型农业生产体系的转变的初级阶段,并且基础脆弱,并分析得中国农业问题的关键在于农业生产体系建设,根据两型农业生产体系的要义,建立两型农业生产体系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的权重,使用模糊评价法和灰色理论对全国两型农业生产体系进行综合评价,并利用数据包络和神经网络进行评价,针对当前我国各省农业两型农业生产体系建设水平低下,输出效率低下的原因进行深入分析,分析了建设两型农业生产体系的急迫性和艰巨性,根据评价的结果和农业现在分析得出建设两型农业生产体系的必须实现农业生产方式由小农生产方式向产业化经营方式转变,现阶段建设两型农业生产体系的首要任务是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并探索一系列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方式和农业产业经营制度创新。
虽然指明了我国农业转型的方向,也探索了一些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方式,但我国农业问题历史欠账多,人口基数大,问题异常复杂,政府对于农业问题慎之又慎,关乎国本,系于国家根基,下一步研究的重点是关注各地两型农业生产体系实践情况,通过正反两面的论证,深入剖析两型农业生产体系建设中面临的各种挑战和成功经验,期待能为两型农业生产体系建设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 胡锦涛.党的十七大上的报告. 新华社,2007 年 10 月 24 日.
[2] 国务院.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批准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的通知. 国家发改委以发改经体[2007]3428 号文件,2007 年 12 月.
[3]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十二五规划的建议(纲要).北京:新华社,2011 年 3 月.
[4] 温家宝.2010 年中央一号文件.北京:新华社,2009 年 12 月 31 日.
[5] 刘志扬.美国农业环境问题管窥与启示[J].东方论坛.2009 年第 2 期:58~60.
[6] 杨 辉,葛娅男.美国农业发展对我国发展现代农业的启示[J].农业环境与发展.2009 年第 3 期:64~68.
[7] 朱臣.日本农村剩余劳动转移对中国的启示[J].世界农业,2007.6:32~36.
[8] 徐旭初,贾广东,刘继红.德国农业合作社发展及对我国的几点启示[J].农村经营管理,2008.5:41~45.
[9] 德国农业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国农业.人民网,2008.
[10] 刘晓越:中国农业现代化进程研究与实证分析[J].统计研究,2004 年 2 月:1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