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前言
1.1研究背景
当前,我国农业生产进入了-个新的发展阶段,推动农业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发展农业经济,增加农民的农业生产收入,越来越依赖于科学技术水平的进步和农民素质提高。此时,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成为当前我国推动农业科技发展、提高农民素质的有效载体。改革基层农业技术服务体系,完善运行机制是构建高效低耗的新型农业技术服务体系的关键。新疆作为-个以农业为主要产业的省份,它的农业技术服务工作相比内地某些省区,有比较先进的地方,取得了骄人的成就,例如新疆的棉花栽培管理技术水平均比黄河流域棉区和长江流域棉区先进,新疆的机械化程度普遍较高,这不仅归功于新疆独特的地理位置,最主要的是新疆引进了比较先进并且符合当地实际的栽培技术模式和比较完善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截止2010年初,新疆的区、地、县、乡四级农业技术服务和推广机构936个,其中区级4个、地级30个、县级191个。从管理体制看,区、地、县三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由农业主管部门管理,乡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中既有县农业主管部门和相关业务部门管理的,也有乡镇-级政府管理的。从队伍建设条件来看,区、地、县级建设情况好于乡级。从技术人员的构成情况来看,具备初级职称的技术人员占大多数,而高级职称的技术人员较少。
在这些农业技术推广和服务的机构之中,大多数是由政府的相关部门主导成立,少数是由-些大型涉农企业主导成立。虽然他们的运行机制有所不同,但在具体的运行过程中,由于基层政府主导的农业技术服务推广机构总体处于转型阶段,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大型涉农企业总体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各种农业技术服务组织的运行存在着-些问题。由于信息传递不畅,农业技术的科研机构不了解农户的实际需求和偏好,农户对当前的农业技术信息的了解也不充分,造成了有效供给不足和有效需求不足的“双冷”现象;由于各主体间的利益分配不合理,导致各个利益主体工作的积极性不高,表现为科研机构没有动力搜寻农户对农业技术的需求信息,推广机构没有积极性推广各项成熟的农业技术。
在这种状况下,很多的科研机构自己进行技术推广,获取了技术变迁的利润,使农业技术的推广机构失去了应有的作用;由于决策机制不尽合理,农户切实的技术需求无法有效的影响技术的研发、推广,使供需长期失衡;由于激励和约束机制不尽合理,无法调动各相关利益主体的积极性,以至于技术服务机构对农民进行技术服务的动力不足。目前对于新疆涉农企业农业技术服务的运行机制的研究还处于空白。为此,本文在分析农户对技术需求偏好的基础上,详细分析了涉农企业技术服务的信息传递机制、激励约束机制、决策制定机制和利益协调机制;然后探求其无法有效满足农户技术需求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结合天业集团的技术服务运行机制的创新模式进行案例分析。
1.2研究现状
从农村技术服务的实际情况看,我国农业技术服务体系主要的组成机构是政府系统的农业科技服务组织、农民专业协会、大型涉农企业三类主要机构。由于研究内容的限制,本文的文献综述就以大型涉农企业的技术服务运行机制为主线对现有的相关研究进行梳理。
1.2.1对于龙头企业性质的研究
对于龙头企业性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概念或者内涵上面。如《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认定和运行监测管理暂行办法》中规定,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是指以农产品加工或流通为主业,通过各种利益联结机制与农户相联系,带动农户进入市场,使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有机结合、相互促进的企业。王贵元,郑杰(2006)认为龙头企业是指产业化链条上与市场衔接最紧密、起主导作用的-个最重要环节。它连接国内外市场,具有开拓市场、引导生产、加工增值、提供服务的综合功能,可以是-个加工企业,也可以是-个流通组织。王学林(2005)从减少交易费用的角度研究了龙头企业的性质,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他认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作为-种独立的企业形态,其存在的意义在于交易费用的节约,并且龙头企业是-种相对松散的具有-定市场特征的企业组织。为此,必须从-般企业的性质研究龙头企业的性质。王锋(2006)对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进行了研究,认为主要联结方式有五种:市场主导型、合同契约性、龙头企业带动型、中介组织代理型和股份合作型。并且提出完善利益联结机制的对策:努力提高农民自身的科学文化素质和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促进农民增收;做强作大龙头企业,带动农民增加生产收入;建立各种监督和约束机制,实现农民增收;完善和落实党的各项惠农政策,扶持农民增收。
第二章新疆农户技术需求偏好与有效供给主体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家庭承包制的实行确立了农户生产经营的自主权,伴随着制度环境的变迁,农户的收入水平和种植结构、农业的生产经营方式、农民的素质和生活方式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生产技术在增加农户收入、提高农业生产能力中的作用开始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在整个技术研发、推广和运用的过程中,实现技术的供需均衡需要科研机构、农户、推广机构等相关利益主体的密切合作。而在以上的利益主体中,农户不仅拥有最终的技术需求信息,还掌握最终的技术采纳决策权。但农户作为技术得使用者,随着各种条件的不同,农户对技术的需求偏好是不断变化的。横向来看,不同的产业结构、要素桌赋、文化水平会使不同农户产生不同的技术需求;纵向来看,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市场化水平的提高,农户的技术需求偏好也会不断的变化。在当前需求决定供给的前提下,与农户技术需求偏好同时发生的是技术的供给主体的多元化,政府组织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垄断格局将被打破,大型涉农企业、专业合作组织等科技技术服务组织不断发展壮大,为满足农户对技术需求开始发挥重要的作用。为此,要实现农业技术的供需均衡,必须了解农户对技术需求的偏好,然后从需求偏好出发,确立有效的技术服务供给主体,并通过改革各供给主体的运行机制,减少机制运行的交易成本,以最经济、最有效的方式满足农户对技术的需求。
第三章 新疆涉农企业农业技术服务....................... 23-27
3.1 新疆涉农企业简介....................... 23
3.2 涉农企业技术服务的信息传递机制....................... 23-24
3.3 涉农企业技术服务的利益协调机制 .......................24
3.4 涉农企业技术服务的决策制定机制....................... 24-25
3.5 涉农企业技术服务的激励约束机制....................... 25-27
第四章 涉农企业技术服务有效供给....................... 27-29
4.1 涉农企业规模小....................... 27
4.2 涉农企业技术推广中的利益分.......................27
4.3 涉农企业技术服务选择与农户....................... 27-28
4.4 政府的“越位”较为严重....................... 28-29
第五章 优化涉农企业运行机制....................... 29-32
5.1 政府应采取有效措施扶持....................... 29
5.2 加快新疆农业信息化进程....................... 29-30
5.3 建立涉农企业与农户之间....................... 30
5.4 保障农户的生产经营决策权....................... 30
5.5 合理界定相关利益主体的关系 .......................30-32
结论
本文从新疆的农户技术需求偏好和有效供给主体的分析开始,指出目前新疆和兵团农技服务供需之间的失衡。调查结果显示,目前新疆农技服务供需的现状可以概括为:农技服务供需在双重不足的情况,存在“供不应求”和“供需失衡”的特点。在这样-个大背景下,本文以天业集团为例,从涉农企业技术服务的运行机制为出发点,即涉农企业运行的信息传递机制、利益协调机制、决策制定机制和激励约束机制四个方面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在当前兵团政府与涉农企业合作的这种技术推广模式下,兵团政府出于对自身利益的考虑,不能充分代表农户对技术需求的意愿,导致技术服务接受者的农户对技术服务的意愿并不能得到很好的表达,造成技术服务无法满足农户需求的局面;兵团政府统-组织农户推广技术的模式虽然-定程度上提高农户的组织化程度,提高农户和涉农企业的谈判地位,为农户尽可能的争取更多的利益,但由于兵团特殊的土地制度和生产管理制度,致使采用先进技术的收益只有很少-部分被农户占有,而技术变迁的大部分收益都被政府和涉农企业占有,造成农户采用生产技术的积极性不高,不利于技术的高效推广和农业生产的长远发展;兵团政府对农户的统-组织虽然-定程度上减少了技术市场中的交易费用,但-定程度上也削弱了农户选择技术服务的选择决策权,不利于技术服务的有效供给;政府统-的组织为涉农企业节省了大量的产品和技术的推广费用,同时,兵团政府通过税收政策的优惠和财政转移支付等形式激励涉农在农业技术方面的研发和推广行为。这样的激励约束机制不仅对涉农企业的行为起到了很好的约束行为,同时还形成了有效的激励,很好的起到了约束激励机制的作用。但不可否认的是,这样的激励机制不利于激发广大农户接受技术变迁的积极性,长远来看,不利于农业的快速和健康的发展。因此,为了促进新疆和兵团涉农企业技术服务机制的高效运转,笔者认为应从信息传递机制、利益协调机制、决策制定机制和激励约束机制四个方面进行改革和完善,提高农业生产技术服务的总体水平,为农业生产的发展提供强大的技术保证。
参考文献
1高启杰.从国外农业推广分权论我国农业推广改革.科技导报,2000(10),n页-13页
2何忠伟.现代农业技术的经济分析.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
3胡瑞法、李立秋、张真和、石尚柏.农户需求型技术推广机制示范研究.农业经济问题,2006(11),50页-56页
4胡瑞法.农业技术诱导理论及其应用.农业技术经济,1995,24页-27页
5胡瑞法、孙顶强、董晓霞.农技推广人员的下乡推广行为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中国农村经济,2004(11),29页-35页
6胡瑞法、黄季馄、罗斯高.科研体制改革的再思考: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科研人员的科研行为分析.中国农村观察,1999(6),1页-10页
7胡瑞法、黄季馄.中国农业技术推广投资的现状及影响.战略与管理,2001(3),25页-31页
8胡瑞法、李立秋.农业技术推广的国际比较.科技导报,2006(1),26页-29页
9黄季、胡瑞法、宋军、罗泽尔.农业技术从产生到采用:政府、科研人员、技术推J‘-人员与农民的行为比较.科学对社会的影响(中文版),1999(l),55页-60页
10黄季馄、胡瑞法、孙振玉.让科学技术进入农村的千家万户-建立新的农业技术推广创新体系.农业经济问题,2000(4),17页-2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