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绪论
1.1研究背景
佛教自传入中国以来,以其特殊的宗教文化一直受到统治阶级的支持,佛教文化继此在全国各地传播、发展,并在不同领域影响着中国传统文化。佛教的兴胜导致佛寺大量的新建。而中国固有的传统园林也不断地融于佛寺建筑中,逐渐发展成为具有本土特色的寺庙园林。寺观庙宇是供奉圣者或者佛神的地方,也是宗教信徒诵经或做礼拜的专用场所。大到一个国家小到一个村落,几乎都有不同规模建制的寺庙,有的寺庙供奉的是当地人信奉的守护神。这些寺庙用于供人们祈福,佛寺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希望。
寺观庙宇中的殿堂、楼阁、园林景观和雕塑、壁画、匾额等都承载着很多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寺观庙宇一般用于宗教信徒举行宗教活动和大众游览观赏的公共场所。一方面,宗教活动要求有一个封闭的空间体现宗教活动的严肃和神圣的气氛。另一方面,作为公众游览的场所,需要有可供游览观赏的环境景观。佛寺园林景观中,从布局上说一般要对园林进行空间上的分隔。园林景观是寺庙游览中重要的一部分,有的寺院用花架、走廊、石阶、碑、亭等丰富园林景观的内容。
1.1.1中国寺庙园林
寺庙园林是中国古典园林重要的一部分,自古以来与在中国古典园林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中国寺庙园林又有很多种类,各地区的寺庙园林又具有地域差别,北方寺庙园林与南方寺庙园林的差别,各个教派之间寺庙园林的差别等等都是中国寺庙园林值得研究的地方。
已经有很多学者对中国寺庙园林进行了研究,中国寺庙园林史学方面周维权先生把历史时间作为研究主线,从先秦、两汉时期的园林一直研究到清末园林,在周维权先生的《中国园林史》一书中对每一个历史时期的古典园林进行了研究,把每个时期的园林分为三类研究,分别是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寺庙园林,每个时期的园林特点做了研究。中国古典园林的研究中皇家园林的研究,大部分学者主要是对北京故宫、颐和园、圆明园等皇家定都的地区进行研究,皇家园林的气势恢宏,要体现出皇家的皇权至上的特点。私家园林的研究主要是对苏州园林的园林研究颇多,苏州的狮子林、网师园、个园等有名的园林研究,私家园林小巧别致,园林中的山石叠水都有其独有的特点,主要功能是供人游览观赏的。中国寺庙园林博大精深很值得后人进行研究,寺庙园林的来历在中国园林史上已有记载,寺庙园林是宗教文化与中国文化的结合,随着时间的推移寺庙园林融入了许多中国文化。寺庙园林的种类增多,寺庙园林的分类,每一类寺庙园林的特点都有研究。
中国寺庙园林的发展史,佛道盛行,一般大量寺观都建于郊区。如佛寺最早的洛阳白马寺建于东汉,到晋永嘉年间已建了四十二所了。北魏时佛教成为众人信奉的宗教。中国人思想受到儒家和老庄的影响,信仰的是平和。所以与西方建筑不同,西方建筑认为宗教建筑要与世俗建筑截然不同,中国寺观建筑就是世俗建筑的缩小和放大。寺观的兴起就促进了寺观园林的兴起。寺观园林不直接表达宗教思想而是间接表达。洛阳寺院擅长山池花木不亚于当时的私家园林。由于当时的“舍宅为寺”的风气这便是城市寺观园林的形成。东晋佛教高僧慧远游历各地,于公元384年来到庐山,觉得此处山水优美便在此建立佛寺东林禅寺。唐代佛教达到普遍兴盛的局面。唐代的二十位皇帝中除了唐武宗外都提倡佛教,寺观成为当时民众的公共活动空间,人们在寺观内不仅进行宗教活动,还在寺观内赏花、会友、吟咏等,为了能愉悦人们的心情,必然会注意到寺观园林的环境,因而开始重视庭院的园林绿化和管理。发展到宋代各种宗教开始融合互相吸收,禅宗势力在当时比较大,但是禅宗相比唐代并没有很大的不同,出现了大量的“语录”和“灯录”。早期的禅宗提倡的是不借助于书籍文字传教,提倡心口相传。文字书籍的出现表明了禅宗进一步汉化。宋代的禅宗寺院已经确立了 “伽蓝七堂”的制度。
南宋时,在西湖的灵隐寺和净慈寺为代表,西湖风景优美佛寺借着景而建在那里,但是大多佛寺有自己的园林。元代所有宗教受到保护,其中以道教和佛教最兴旺,郊外的寺观园林以西湖、香山、西山一带的最多。明代,政治中心北移。寺庙园林有不少自己建附属园林的,这时描写寺观园林环境优美的文章很多寺庙园林是为了宗教信仰或是为人们精神崇拜而建的建筑群所设的附属园林。佛教从汉初传入中国,为了弘扬佛法兴建寺庙,由于佛教思想喜好空静,佛教寺庙多建于秀丽的山川之间,这是为了僧人更好的修行。道教在东汉末年正式出现,道观多建于自然风景优美的地方。宋朝后道教和佛教不再相争,许多地区佛寺与道观并存。
第二章禅佛思想与寺庙园林的关联
2. 1禅佛思想对寺庙园林的影响
自佛教在东汉时传入中国后,逐渐融合进了很多中国本土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成为大众普遍接受和信仰的一种宗教。佛教不仅对个地方社会生活、历史文化、道德等规范行为追求有影响,随着寺庙的大量兴建和世俗文化的融入,寺庙空间中也引入了大量的中国园林景观,寺庙园林最终成为中国园林古典园林中的一种类型,寺庙园林从不同的视角反应了宗教文化,宗教思想。寺庙园林中的植物、建筑、小品等都有禅佛思想的体现,寺庙园林中蕴含着很多禅佛思想。
2.1.1禅佛思想禅宗的思想
提倡心性要静,佛性本有,见性成佛。禅宗中把人的自心视为认得一种自我本质,其思想认为人的悲欢离合、得失、成功、辉煌等都取决于自己的心性,这个心性就是佛性,这个佛性人人都平等具有,所以禅宗的穿法讲究的是“以心传心”的传播方法,禅宗在传法时讲究的是脱离文字直接面授给弟子,让弟子自己参悟佛法。在禅宗中认为“自心”是众生领会禅佛思想然后修成佛的根据,是禅宗思想的基石。禅
宗以修心为主要的修行枢纽,发现佛性,顿悟是禅宗中的佛果。禅宗把修行追求的境界、目的、佛果都放在“自心”上,强调佛由心生,强调只要净心就能呈现佛地,众生只要找到本心、本性,这个本性就是佛心,就是佛之所在。有的禅师讲究的是“境是佛”,“触境皆如”,即眼前的事物就是佛的思想所在。心性的“理”。就是指事物的本源。把“境”与“理” 二者结合在一起体现作为禅宗修行的一种境界。禅宗的思想是通过对心性的修持,使信众达到一种可以摆脱烦恼的一种精神境界。贯穿于禅宗佛教思想的本质就是自然、内在和超越。禅宗在传播佛教思想中吸收了中国道家思想中的“自然”观念来解释人的本心、生命的自然状态。禅宗认为“自然”就是众生所具有的本性。禅宗认为佛法就在世间,就在日常生活中发现本心,从而实现理想中的精神世界。从生命中体会禅境,从精神上超越现实世界。
第三章寺庙园林中的景观特征................21
3.1寺庙园林的类型与特征................21
3. 2云南寺庙分布及特点................25
3.2. 1云南寺庙的分布................25
3. 2. 2寺庙园林的构成特点................26
3. 3寺庙园林中的植物配置................29
3. 4云南汉传佛寺中植物配置景观................31
3.4. 1汉传佛寺中的园林植物配置................32
3. 4. 2寺庙园林中的植物................37
3. 5本章小结................40
第四章寺庙园林中的意境塑造................41
4. 1寺庙园林景观意境的内涵................41
4. 2植物景观意境审美................45
4. 3寺庙园林景观的意境塑造................47
第五章现代园林设计中寺庙园................53
5. 1寺庙园林景观意匠................53
5. 2寺庙园林植物景观特点在................55
5. 3寺庙园林景观意匠思想................58
结论
佛教思想两汉魏晋时期就传入中国,经过了与汉文化的融合,佛教的宗教思想慢慢被世人接受,唐宋时期汉传佛教兴盛,兴建了大量寺庙,南北朝时期就有“舍宅为寺”的习俗,这个时期的寺庙有了中国传统民居四合院的一些特点,随着寺庙功能的演变,寺庙园林的建设受到了重视,寺庙园林要满足寺庙的两个功能需求,一个是要满足举行宗教活动的功能需求,另一个是游赏的功能需求。寺庙园林一般选址在山林,山林自然风景优美,可以在优美安静的环境下参禅悟道。寺庙园林的布局一般采用对称式布局,突出寺庙的庄严感。坐向为坐北朝南,这是中国风水学中的传统坐向需求。在植物选择上要选择与宗教有关的植物,以体现佛教的宗教思想。中国的古典园林包括:寺庙园林、私家园林和皇家园林。寺庙园林是古典园林重要的一部分,古典园林中的寺庙园林主要是佛、道、儒三家的思想影响。
本文主要是对云南汉传佛寺做实地调研,云南汉传佛教在唐朝南诏大理国时期传入,南诏大理国的贵族信仰汉传佛教,兴建皇家寺院,云南汉传佛教的寺庙园林学习中原地区的规划布局方式,但是由于云南地理条件和地形复杂的影响,云南汉传佛寺园林在布局上没有刻意的遵守中国寺庙园林中坐北朝南的布局方式,云南汉传佛寺园林用了自然式布局和规则式布局两种布局方式,有的寺庙依山而建用的是坐西朝东的布局方式,这是汉传佛寺园林与中国佛寺园林在布局上的不同。云南的汉传佛寺园林继承了中国寺庙园林的大部分造园风格。但在云南这个与东南亚、南亚来往甚密的的省份,汉传佛寺园林不免也受到了当地传统文化的影响。
参考文献
[1]赵光辉.中国寺庙的园林环境[M].北京:北京旅游出版社,1987,第5页第3段第6行.
[2]任晓红,喻天舒.禅与园林艺术[M].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06,10页第8行,第117-118 页.
[3]王明生.云南寺庙塔窟[M]?云南:云南科技出版社,1996.[13]李晓率.白族的科学与文化[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7.
[4]任緦愈.昆明佛教史[M].云南:云南民族出版社,2001,第1页13-14行,第5页第8行.
[5]云南省群众艺术馆.云南民族民间艺术[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
[6]慧律法师.净土圣贤录译解第一卷[M]第43页第10-11行.
[7]陈从周.中国园林鉴赏词典[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8]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第二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0.
[9]马建武.云南少数民族园林景观[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6.
[10]陈文英.中国古代汉传佛教传播史论[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