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章 绪论
1.1我国水资源概述
虽然我国以总量 28124 亿立方米的水资源储量在世界上排名第四,但按1997 年人口统计,人均水资源为 2220m3,仅为世界人均水资源的 1/3,被列为13 个贫水国家之列。我国疆土辽阔,水资源在地区上分布很不均匀,与人口、土地、生产力布局不相匹配。全国有相当的国土面积水资源短缺,并且水的供需矛盾也比较突出。80.4%的水资源分布在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该地区的人口占全国的 53.5%,耕地占 35.2%。人均水资源量 3480m3,亩均水资源量 4300m3,属于人多、地少、经济发达、水资源相对丰富的地区。当地水资源的开发尚有很大潜力,但存在的水污染问题日益严重。长江流域以北广大地区,人口占全国的 44.4%,耕地占全国的 59.2%,水资源仅占全国的 14.7%。人均水资源量 747m3,亩均水资源量 471m3,属于人多、地多、经济相对发达、水资源短缺的地区。部分地区如海滦河,由于地下水过量开采,地下水位大幅度持续下降已形成了大面积下降漏斗,河道断流、湖泊干涸,生态环境已日趋恶化。最短缺的就是华北地区,这里的人口、耕地和经济都占全国的 1/3 左右,但水资源却只占全国的 7.7%。北京、天津、河北的水资源总量只占全国的 1%,人均资源量不到 250m3。这样不均匀的水土与人口分布,给我国在水资源开发利用上带来很多不利影响。
目前我国水资源也面临着诸多问题。用水的增长与人口和经济的增长有一定的关系,近年来我国城乡用水急剧增加;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工业化、城市化对我国用水结构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工业废水和城镇生活污水排放量逐年增加,造成水污染和生态环境恶化,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另外,由于我国水资源量地理位置分布的不均匀、相对偏少的储量以及水土资源的极不匹配导致缺水矛盾相当的突出,这一矛盾导致我国水旱灾害频繁发生,一直制约着我国农业生产的发展。在中国这个发展中国家,由于工农业的迅速发展,人口增长、城市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使得国民经济各部门对水的需求量不但增加,水资源的供需矛盾日趋严重。同时我国又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用水占总用水量的 80%,尤其是在耕地和人口分别占全国总量 64%和 46%的北方,水资源只占全国的 19%,而传统的地面灌溉浪费严重,灌溉用水约有 50%消耗在田间,因此农业节水潜力巨大。
我国北方地区恰好是我国主要粮食作物小麦、玉米的集中生产地区,解决农业节水问题已成为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经济发展最紧迫的任务之一。在目前水资源紧缺的情况下,迫使人们重新调整农业生产的目标,既保证一定的作物产量,又要最大限度的提高作物的水肥利用效率,这样实现农作物改造节水农业与优质高产的统一是农业持续发展的重大课题。
1.2节水农业在我国农业中的重要作用
节水农业是指通过采用农业、水利、管理等措施,充分利用灌溉水和自然降水,尽量减少水从水源处通过输水系统、配水系统、灌水系统直至作物消耗水这一整个过程中的损失,从而最大限度地将单位耗水量的作物产值和产量提高。节水农业的内涵一般包含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输配水和田间灌溉过程的节水、农业节水增产技术以及用水管理节水这四个方面。可持续农业所要追求的一个目标是紧密地结合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同时高效地利用水土资源。达到这一目标所必须经历的一个环节是根据作物需水规律和水资源的状况来实施改造节水农业。这就要求我们建立一个相应的农业节水体制。而在与农业现代化配套的多种措施中,节水农业是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
人口、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是当今世界面临的重大问题,而水资源短缺问题已经成为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一个重大挑战。我国的水资源非常紧缺,但是占总用水量农业用水总量的百分之六十三的灌溉水的利用率仅为百分之四十三左右,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的百分之八十的利用率。同时,由于灌溉方式落后,现有的灌溉工程老化失修和不配套,加之管理水平偏低等原因,使水资源浪费现象很严重。因此,大幅度提高灌溉水的利用率将是未来我国农业节水的发展方向。
第 2 章 节水农业效益评价的相关原理
2.1 节水农业
作为近年来因节水的观念加强而初具规模的的水、土、作物资源同步开发应用的节水工程,其主要的目的就是在农业中有效地提高用水效率,作物的质和量,水资源的产入与支出平衡率是它的衡量指标。通过采取各种手段达到高效的农业用水的目标。三种典型的类别是农学范围内的节水,农业管理区域内以及灌溉区域的节水。像规范农业作物结构,完善作物布局和合理化耕作制度等属于农学范畴的节水,而管理方法,体制框架,节水方法的实行则属于农业管理范围的节水,第三种节水的范畴则是类似如喷灌滴灌之类的。在发展节水农业的同时要注意确保区域环境的健康的发展。只有注意到了这些,农业将来的发展,社会经济稳步发展,人类社会的永久发展才能够得到保障。
把引入田间的水,均匀地分配到指定的面积上,储存在土壤中转化为土壤水,这一技术手段的操作主要是通过田间灌溉工程技术来实现的。改造节水农业的制度是对灌水量、灌水时期的调节。节水输水系统包括渠道衬砌、管道输水等,节水灌水系统就是类似于滴灌、喷灌、小畦地面灌溉、渗灌、隔沟灌等技术。改造节水农业技术体系主要是通过调控水的输送和灌溉过程,最终达到提高用水效率这一可行的目标。
第 3 章 创建节水农业效益综合............................21
3.1 指标体系建立............................21
3.1.1 社会效益评估指标 ............................22
3.1.2 经济效益评估指标............................22
3.2 指标权重的确定 ............................25
第 4 章 松沐灌区改造节水农业效益..............................27
4.1 松沐灌区改造基础研究 ............................27
4.2 评价指标分级标准 ............................29
4.3 现状年和规划水平年的确定............................30
4.4 各指标数值的确定............................31
4.5 改进的层次分析法评价 ............................32
4.6 松沐灌区改造节水农业社会效益评价 .......................................35
4.7 松沐灌区改造节水农业经济效益评价 .......................................36
4.8 松沐灌区改造节水农业节水节能............................37
4.9 松沐灌区改造节水农业生态............................38
4.10 松沐灌区改造节水农业新技术............................39
4.11 松沐灌区改造节水农业综合效............................40
结论
对松沐灌区通过实施改造节水农业项目,灌区的内社会、经济、节水节能生态环境和新技术推广效益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生态环境和农业产业化结构发生很大变化,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改善,灌区内的节水农业系统正在向持续、稳定和协调的方向发展。
在改造节水农业的效益研究中,人们给予节水技术效益和经济效益两个方面的重视较多,在生态环境效益上,虽然人们开始有意识的对其加以重视,然而由于研究并不深入,并未形成成熟可用的指标体系,评价指标较少,需要进一步明确和规范影响因素的提法,以切实加强对环境效益的重视程度。
节水农业是一个较大的自然区域或流域的庞大系统,均具有分异性和层次性,每个区域或者系统采取不用的灌溉方法和节水措施,各种方法措施之间难免存在相互影响、作用。由于各个评价对象不能脱离空间尺度的限制而单独存在,所以要将空间尺度的影响考虑到评价内容之中。如果忽视了空间尺度的影响单独对评价对象进行分析,评价结果不仅不准确而且缺少系统性和针对性。各个地区的自然条件、气候因素和经济水平各有不同,对评价指标体系也有影响,要将上述因素考虑在内。
参考文献
[1] 陈志恺.中国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问题[J].水文,2003,23(1):1-5.
[2] 张岳.中国水资源与可持续发展[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1998,2(5):3-6.
[3] 陈志恺.中国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A].水利水电出版社,2001,104-108.
[4] 张启舜.水、生命与环境一一从国际水问题看我国节水灌溉革命[A].水利部农村水利司编.农业节水探索[C].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1,95-103.
[5] 张升堂,刘音,郭传金.中国农业生产现状及发展节水农业必需性分析[J].西北水力发电,2002,18(4):50-52.
[6] 姚崇仁.农田节水灌溉节水潜力及其综合评价的理论与应用研究[D].杨凌:西北农业大学.
[7] 罗金耀.节水灌溉技术指标与综合评价理论及应用研究[D].武汉:武汉水利电力大学,1997.
[8] U S Dept of Agriculture.Methods for evaluation irrigationhttp://sblunwen.com/nykjlw/system[R].U S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1969.
[9] Pereira L S,Trout T J.Irrigation Methods in Handbook of AgriculturalEngineering.Land and water,GIGR,1998:297-379.
[10]DAWIT ZERI HUM, ZHIWANG, SUMAN R MAL, et al . Analysis of surfanceirrigation performance terms and indices[J].Agricultural WaterManagement,1997,34:2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