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社会学论文,笔者分别从经济融入、文化融入和社会交往融入三个层面提出意见和对策。比如在个人层面,发挥主观能动性,改变就业思维,提升个人能力,学习和践行本民族优秀文化,同时加强与同辈群体的沟通交流,积极融入当地社群;
第一章绪论
1.1研究背景
社会学论文怎么写
新疆地处我国西北部,受到地理位置、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的影响,当地的文化教育资源和内地省份相比依然较为落后。为了对新疆地区教育事业的发展进行精准帮扶,更进一步地促进新疆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2000年教育部出台了《关于内地有关城市开办新疆高中班的实施意见》[1],该意见提出在北京,广州等经济水平和文化教育水平相对发达的地区开设内地新疆高中班等决定。自该决定实施以来,为数众多的在家乡成绩优异的各民族学生流入内地,在各个内地城市的重点高中就读,享受到了高水平的教育资源。
内地新疆高中班历经了长达20年的办学经验和实践,通过整合优化教育资源,办学规模总体呈现出高速扩张到稳步推进的良好发展态势,科学合理地控制了办班城市、办班学校和招生人数的数量和速度,实现了从注重规模和数量到关注规模、数量和质量三者统一的转变。经过11次扩招后,2015年的招生人数达到9880人,此后招生人数保持在9880人左右,不再扩招[2]。
基于国家政策的相继出台,各民族学生从14-16岁左右离开家乡到内地新疆班就读高中,毕业后他们中的绝大部分选择升入高等学府继续在内地城市完成四年的大学生涯,直至23-24岁大学毕业后进入社会。这其中相当一部分人回到了新疆,走上了工作岗位,并且群体数量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他们被统一称呼为内高班返疆大学毕业生。他们这段较为特殊的生命历程中,不仅伴随着成长和收获,也产生了许多挑战与困境。
............................
1.2研究意义
1.2.1理论意义
首先,笔者选择己经返疆就业的少数民族内高班大学毕业生作为研究对象的意义在于以往关于内高班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办班政策以及内高班学生的研究上,研究的主体也主要包括那些正在内地高中班就读的学生,或者是那些从内高班毕业后在内地在读大学的学生,并且基本上讨论的都是这一类群体在学校的学习以及思想行为等状况,很少对于他们毕业后返回新疆就业,进行日常生活的一系列轨迹进行系统化地探索和分析。从这个层面上讲,本文能够在某种程度上弥补关于这类论题的缺失。
其次,社会融入问题和小众群体的流动问题也逐渐成为学界关注的焦点。本文将国内现存的关于返乡农民工的社会融入理论进行迁移,在解决新问题的同时,更丰富了社会融入理论在其他方面的应用和研究,一定程度上拓宽了理论应用的范围,为社会融入理论的完善提供了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1.2.2现实意义
首先,本文通过对少数民族内高班返疆大学毕业生返疆前和返疆后的生活轨迹进行探究,具体分析这一群体回流的原因以及回流后的社会融入状况,进而从个人以及社会层面对加强他们在经济、文化、社会交往方面对社会融入提出了建议和策略,对当前的政策提出合理的改善意见。
其次,对于少数民族内高班返疆大学毕业生的研究,不仅能对该群体在回到原生环境后的社会融入和自我认同起到帮助作用,也能为目前依然处于内高班学习生涯进程中或是在内地城市高校就读的同辈群体提供可供参考的意见和经验。让这一群体在内地完成学业之前,对于返疆以后的社会融入有一定的预设与了解。
最后,这也为新疆地区的教育教学事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些可供参考的建议,对政府如何引导返疆内高班大学毕业生更好的就业,防止人才流失提出了一些可能性的方法。在政府力量的支持下,将内高班事业作为一项连续性的教育战略工程,不仅要着眼于扶持疆内学生进入内地城市接受良好教育,更要注意这一群体在完成学业后返疆的现状,进行后续的政策扶持,努力践行西部大开发战略,为国家输送优秀的高素质人才,鼓励人才返疆,防止人才回流,对推动新疆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
第二章相关文献综述和概念理论
2.1相关文献综述
2.1.1内地新疆高中班教育管理
张兆荣(2008)就将广东某中学的教学活动以及日常的教学任务作为典型案例,强调了新疆部委任的生活对内高班学生学习和生活全面的考量和产生的作用。结论中还提出新疆部学生与老师相互监督,促进良性管理的制度[4]。蒋夫尔(2012)在研究内地新疆班发展历程时,对“十六大”以来每一年各地内高班发展的具体现状作出了详细描述[5]。张启超(2014)的实证研究主要围绕大连市第二十中学的“主要由新疆部具体负责,各个部门协同合作”的具有因材施教特色的办班方式和工作方式进行[6]。
关于内高班具体教学内容的的研究,国内学者主要通过鲜明典型的案例,分情况对各地富有特色的教学内容进行讨论。其中学生对于学校环境和教育方式的适应性、学校开展的团组织、德育工作是学界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符菊成(2003)的主要研究内容是德育工作的重要性,通过实证分析,主要得到了以下三方面结论,首先要把德育工作置于内高班教育工作的首要位置,其次是需要师长将自己放在宣传和教育政治的水平和高度,最后要求要以持续发展的眼光重视德育教育[7]。张洪志(2007)则认为不同民族的内高班学生有自己的独特性,强调因材施教,要分情况讨论具有针对性的德育工作对策[8]。李利和李剑波(2012)选择了江苏某学校的思想修养教育内容为研究对象,通过实证分析,得出了需要加强学生思想教育,创新品德管理的结论,同时为其他兄弟学校提供了宝贵的教育教学经验[9]。吾拉孜别克(2014)将目光放在新形势中,研究该如何做好新疆班的团组织和德育与教育工作[10]。
............................
2.2相关概念界定
2.2.1内地新疆高中班
为了促进新疆社会经济和教育事业不断向前发展,实现“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决策目标,近年来国家相继出台了面向新疆地区的各种帮扶政策,内地新疆高中班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应运而生。主要是通过对新疆地区,尤其是南疆地区的适龄青少年进行正式的流程招考,划定分数线,将那些通过考核的学生统一安排进入内陆城市的高中继续学业。主要目的是将东部的优良资源倾向西部贫困地区,让新疆地区成绩优异、家庭贫困农牧民子女享受到国家优惠的教育政策,获得内地优质的教育资源和师资力量,提高学生的知识文化水平和获得专业技能,并为这一群体未来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进而实现自我价值,反哺家乡,建设家乡。在二十年的办班历程中,国家已经培养出许多优秀的人才,这些人才已经或者正在为祖国和家乡的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这是站在国家的立场上进行的一场教育资源的分配,这一模式让更多的边疆农牧民子女和贫困学生获得了丰富的教育资源,是国家对孩子梦想的支持。也是对促进民族团结、促进教育公平、促进国家繁荣昌盛的重要议题和实践方略。
2.2.2社会融入
社会融入的内涵是交互性,持续性以及反思性,在微观层面体现为个人的身份认同感和归属感,在宏观层面体现为社会各个层面的包容融合程度。因此真正意义上的社会融入必然建立在内在和外在两种基础之上的,而研究的维度则因人而异。社会融入的过程本质上是一种社会行动,普遍意义上是指弱势群体的社会融入,类似于一些流浪人员,老年人,还有一些移民者。由于这些人群在主流社会眼光中是弱势的存在,所以他们有可能在对周围环境的融入和社群交往中出现一些困难和障碍,随之产生有失偏颇的自我认同或是社会认同,更有甚者会导致消极情绪和消极行为的产生。本文并未将研究对象定位为普遍意义上的弱势群体,而是将这个概念迁移到更广泛的人群中。笔者发现,那些面临着资源分配不均等,就业机会不公平,教育机会不平等的流动人群同样可以作为社会融入理论中的研究对象。而少数民族内高班返疆大学毕业生在这些意义上可以被视为弱势群体,并且影响他们返疆的原因也存在推力和拉力的作用,并且他们在回流到新疆后或多或少地产生了经济层面、文化层面、社会交往层面以及心理层面的不适应和不融入,本文引入了社会融入这一概念对本文的研究进行阐释。
...............................
第三章离土离乡的“陌生人”身份..............................14
3.1影响少数民族内高班大学毕业生返疆的因素.......................17
3.1.1家庭和乡土关系的依附...............................17
3.1.2文化差异造成的区隔..........................19
第四章少数民族内高班大学毕业生返疆后的社会融入状况.............................27
4.1经济层面的社会融入状况...............................27
4.1.1就业机会......................................27
4.1.2就业类型和就业环境..........................28
第五章完善少数民族内高班返疆大学毕业生社会融入的对策思路.........................40
5.1完善经济层面的社会融入................................40
5.1.1改变就业思维,提升个人能力................................40
5.1.2提供制度保障,优化政策设计............................40
第五章完善少数民族内高班返疆大学毕业生社会融入的对策思路
5.1完善经济层面的社会融入
社会学论文参考
为了更好地融入当地工作环境,加强少数民族内高班返疆大学毕业生在经济层面上的社会融入。笔者提出如下建议和对策:
5.1.1改变就业思维,提升个人能力
首先,从个人层面来看,少数民族内高班返疆大学毕业生一是要在就业的路径选择上进行思想的转变,不拘泥于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将目光放长远,洞察市场导向,多了解当地企业招工和自主创业的相关资讯。二是要发挥自己在内地多年生活和学习的优势,关注内地城市的经济环境和商业环境,敏锐地捕捉机遇,在待遇适合的条件下尽量寻找能够实现自我价值,让自身专业技能得到充分地发挥的工作。三是在工作岗位中努力实现自我价值,不断学习,提升个人能力。同时善于发现,建言献策,尽力改善死板的工作氛围和低下的工作效率,注重工作氛围的活络和企业文化的传播,在创业过程中重视品牌效应。四是创新创业模式,创立一些心理和法律咨询工作室,以及一些在内地发展迅速的娱乐产业,例如换装馆和密室逃脱,等等在新疆未经开辟的市场。五是多尝试自媒体,电商之类的创业形式,借鉴内地成功的案例,或是新疆本土已有的广为人知的案例。一个较为典型的例子就是石榴传媒,他们创办了短视频系列节目:《石榴熟了》。石榴传媒公司一开始就赶上了短视频的风潮,在各种视频平台上发布自己的原创作品,内容通俗易懂,在贴近生活的同时传达了很多道理,同时也能让内地的人更加了解新疆的文化。石榴传媒的视频质量高,流量大,是一个非常值得借鉴的成功案例。新疆物产丰富,各类干果久负盛名,还有许多具有民族特色的手工艺品,可以通过电商平台做特产生意,进行直播。
................................
结论
对于少数民族内地新疆高中班毕业生群体来说,他们既是国家和政府为了西部大开发,精准扶贫下的帮扶对象,也是提升新疆地区少数民族政治文化素养,促进区域交往和民族团结的窗口。这一群体的身份代名词很多,比如“少数民族”、“大学生”、“青少年”、“新疆人”。八年甚至更为长期的在内地求学经历伴随着文化冲击和逆文化冲击,对他们生命历程的连贯性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响,这种影响不可避免地让他们产生了焦虑和困扰,导致返疆后进行社会融入的过程遭受了外部和内部的挑战。
首先,他们在青春期离开家庭,离开自己祖祖辈辈赖以生存的的文化土壤,家庭对他们成长的影响在内地的求学过程中日渐式微,受到的文化教育也与母文化的差距越来越大,由于年龄尚小,阅历不够丰富,缺少生活经验和为人处事的教育引导,少数民族内高班返疆大学毕业生以一种十分脆弱的形态在新的社会环境中受到了不同文化,不同物质水平、思想观念的全面冲击。他们在经历时间和空间上的变化过程后,随之而来的更为深刻的变化体现在心理构建中。社会环境和同辈群体的影响与之前相比出现了较大的反差,他们的自我角色认同和社会融入难以迅速实现。少数民族内高班返疆大学毕业生在高中和大学所在的内地城市生活学习多年,学习和掌握了许多新的知识和技能,也见识到了更为广阔的天地,内地的教育条件不失为一种重要的媒介。但是在带来机遇的同时,还有源源不断的困惑。在社交群体层面,由曾经处于同一场域,有同样生活背景的同乡群体变化为具有不同生活教育背景的异乡人,这就导致了新环境中少数民族内高班返疆大学毕业生所接触的群体对自身的了解和认识较为片面,从而会造成少数民族内高班返疆大学毕业生在流入内地城市时产生焦虑和不适应等心理。由于种种不可抗力,他们对于内地城市环境表现出不够完整的融入现状,而对于内地的大部分主流群体来说,这一群体在长期内地生活中也并非完全被接纳。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