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类科研院所定义与运行限定研讨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15884 日期:2023-07-16 来源:论文网

绪论

1.1提出问题在不同的市场需求前提下,公共物品通常由政府来提供,并进行强制性的融资。二次世界大战后,凯恩斯的国家干预理论出现,某些发达国家的政府逐渐将其职能延伸到越来越多的日常生活领域。但是,随着政府干预范围的扩大,逐渐出现了“政府失灵”的问题。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在规模、性质等方面,公共物品都开始日益复杂化,对于政府来说,有限的管理能力己经不足以应付,已有的公共物品理论暴露出很多缺陷。政府不得不开始寻求新的方法领导公共领域的发展,第三部门填补了此方面的空缺,在科研服务领域同样存在公共物品供给的问题,政府在人力、财力有限的情况下,通过第三部门向社会提供公共技术服务,发挥政府职能。在我国,公益类科研院所作为科技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构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责任,其主要从事着经济效益较低而社会效益显著的行业,是社会中科技公共物品的主要提供者,有着不可替代的社会价值。社会公益型科研机构以向全社会提供公共技术和服务为主,是政府协调社会科技发展不可缺少的技术支撑。随着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发展,公益类科研院所成为国家科技体制改革的重点之一。

目前,我国共有公益类科研机构2300多所,其中,国务院部门直属近270所,涉及资源、农业、环境、卫生等十几个科研领域,总编制约三万八千多人。2001年8月,科技部在北京召开全国社会公益类科研机构改革工作座谈会,宣布全面启动社会公益类科研机构改革工作,要求公益类科研院所在运行机制等各个方面与时具进,形成适应时代需求的发展模式。根据《国务院关于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若干配套政策的通知))(国发[2006]6号),科技部、财政部、中编办2007年12月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大对公益类科研机构稳定支持的若干意见》。要求继续深化公益类科研机构的分类改革,着力转变运行机制,逐步形成一批稳定服务于国家目标、解决社会发展重大科技问题的重点公益类科研机构和一支高水平的人才队伍。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原定位为公益类科研院所的科研单位自身己经发生变化,例如,部分科研院所的科研领域及能力已经具备面向市场的特征,而有些公益类科研院所能力不强,公益性活动和课题研究减弱,在科研服务方面难以体现出公益性,所以需要对公益类科研院所进行定位分类。重新定位后,定位分类到不同发展方向的公益类科研院所应对新的发展需要,要制定出合理的管理和运行机制。对重新定位的公益类科研院所急需优化科研及财政资源配置,从科研、财政、人事、激励等多方面完善运行机制,加强和提高地方科研机构质量。综上所述,为了使公益类科研院所更好地扮演科技公共物品供给者的角色,提高社会公共技术和公益服务的供给效率,合理配置资源。

提高公益服务能力,构建一套科学合理的公益类科研院所定位模型,并规范公益类科研院所运行机制己成为函待解决的现实问题。1.2研究意义在现实意义方面,本文为公益类科研院所改革提供分类定位依据,是各公益类科研院所明确改革方向的基础。目前政府采用以相关政策为指导,各院所结合自身特点自愿选择改革方向的方式进行改革定位,出现了定位无客观、科学的依据可遵循的问题,管理者跟着感觉走,以主观意愿为决策根据,导致改革后才发现新的机构定位不符合自身特点,造成资源浪费。因此,本文以国家创新体系为背景,从公共物品供给的角度,构建公益类科研院所定位模型,提供系统、科学的定位方法,对其明确改革方向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理论意义方面,本文系统分析公益类科研院所定位维度,提出构建定位模型,对公益类科研院所理论研究具有很好的补充作用。目前,此领域研究的视角主要关注公益类科研院所运行环境及发展模式等问题,虽然有部分学者对公益类科研院所发展定位进行了探讨,但是对完整的定位指标和方法还缺乏系统性的归纳总结和研究分析。本文从公益性、市场化、任务水平三个维度分析总结出公益类科研院所定位特征因素,系统地构建出公益类科研院所定位模型,在理论上对公益类科研院所改革研究具有补充作用。3我国公益类科研院所改革演进作为国家创新体系中公共物品的供给者,公益类科研院所,作为第三部门,扮演着代替政府向社会输出公益性科研服务的重要角色,其具有不以经济利益为目的,注重社会效益、服务社会的特殊性。多年来,全国2300多家公益类科研机构,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由于长期的历史原因,科研领域一直沿用着旧体制,大锅饭的现象一直存在,虽然近20年来,中国进行了举世瞩目的市场化改革,但科研领域的状况并没有得到改善。科技部调查表明科研院所中设置重复、力量分散的现象非常普遍。同一城市,集中了多个专业设置大同小异的研究机构;同一领域,多家规模不同,但类型相似科研院所同时存在;同一项目,有几十家研究单位分别研究。这些都造成了资源的浪费,严重制约了我国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设和发展。

参考文献

[1]郑文范.公共经济学[[M].沈阳:东北大学出版社,2002.

[2〕黎民.公共管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3]约翰·穆勒.政治经济学原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

[4] Krauze,Andrzej.Let the public sector to go free[J].New Stateman,2004(129):5-6

[5J P. A.Samuelson.The pure theory of public expenditure[J].Review of Economic andStatistics, 1998(11):387-389.

[6] Tullock, Gordon. Provision of public goods through privation[J].Kyklos, 1999, 49 (} 221-224.

[7] Coase,Ronald H. The lighthouse in economics[J].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1999(17):357-376.

[8] Harald Demsetz.Private production of public goods[J].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2000, 13 (10):293-294.

[9] Bowen H.Tward social Economy[J].Economic Review,2008(55):21-29.

[10] B1ank,Rebecca M. When can public makers rely on private market?The effectiveprovision of social services[J].Economic Journa1,2006(110):58-64.

[11] Keen, Michael,Marchand Maurice.Fiscal Competition and the Pattern of PublicSpending[J].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2002,66(1):33-53.

[12] Barro,Robert J. Economic Growth in a Cross Section of Countries[J].QuarterlyJournal of Economics,2001(2):7-43.

[13]陆道平.我国地方公共物品多元化供给的困境「J].探索与争鸣,2007 (6) : 41-43.

[14」昌忠泽.提高农村公共物品供给效率【J].农村工作通讯,2005, (11) :8-11.

[15〕赵俊怀.我国地方公共物品供给民营化【J].经济体制改革,2003, (6) :26-29.

[16]郭少新.地方公共物品的私人供给分析【J].生产力研究,2004, (9) : 71-37.

[17」赵宝廷.从公共品定义的视角看公共品供给效率问题【J].求索,2006, (6) :68-69.

[18] R. E.赫兹琳杰,徐超晖等译.非营利机构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zooo.

[19]张庆阳,王亚光,胡英.我国公益型科研机构结构调整初步分析「J],科学管理研究,2002, 2(1):50-52.

[20]刘亚非.我国公益类科研机构发展研究【D].沈阳:东北大学管理学院,2005.

[21〕赵予生.基础性公益性科研院所改革改制实践【D].北京:对外经贸大学管理学院,2005.

[22」娄成武,刘亚非,陈德权,张永,刘恒星.省属公益类科研机构分类改革指标体系构建分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5 (8) :25-27.

[23」肖利.我国国立科研机构分类评价的理论与实践【J].中国科技论坛.2004 (4) : 25-27.

[24]王名.非营利组织管理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摘要 4-5

Abstract 5

1 绪论 9-14

1.1 提出问题 9-10

1.2 研究意义 10

1.3 我国公益类科研院所改革演进 10-11

1.4 研究内容 11-12

1.5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2-13

1.5.1 研究方法 12-13

1.5.2 技术路线 13

1.6 创新点 13-14

2 文献综述 14-24

2.1 公共物品相关理论 14-17

2.1.1 公共物品内涵 14-15

2.1.2 公共物品供给 15-17

2.2 公益类科研院所相关研究 17-24

2.2.1 公益类科研院所的功能定位 17-20

2.2.2 公益类科研院所的运行机制 20-21

2.2.3 公益类科研院所的发展战略 21-24

3 公益类科研院所定位模型构建 24-51

3.1 公益类科研院所定位方向识别 24-28

3.1.1 我国国家创新体系背景 24-26

3.1.2 公益类科研院所定位方向 26-28

3.2 公益类科研院所定位维度分析 28-32

3.2.1 公益类科研院所定位模型构建目标 28-29

3.2.2 公益类科研院所定位维度 29-32

3.3 公益类科研院所定位模型构建方法 32-46

3.3.1 各维度下基本因素的初步生成与修正 32-34

3.3.2 公益类科研院所定位临界值确定 34-38

3.3.3 层次分析法(AHP)确定权重 38-46

3.4 公益类科研院所定位模型 46-51

4 公益类科研院所改革后运行机制研究 51-55

4.1 保留下来的公益类科研院所运行机制 51-52

4.2 定位为科技中介机构的公益类科研院所运行机制 52-54

4.3 定位为科技型企业的公益类科研院所运行机制 54-55

5 结论与展望 55-58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