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1.1 健康中国政策导向
近年来我国政府部门非常重视学生体质健康状况,2016 年相关部门颁布《“健康中国 2030”规划纲要》,把全民健康放到发展的首要位置,通过改善公民生活方式,养成规律的习惯,优化身体机能,提高全体公民的健康水平。教育部颁布《青少年体育活动促进计划》、《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基本标准》等文件,提出要大力发展学生体质,提高青少年体育知识与技能,培养体育兴趣习惯爱好,引导学生积极进行体育锻炼。提出高校体育工作的基本要求,明确提出加强高校体育教学工作,强化学生课内外体育活动,切实保证学生每天一小时或数小时体育锻炼,提高体质健康水平,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从而形成良好的体育生活方式。学校体育应紧抓“健康中国”战略,挖掘整理当前大学体育中的不足,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充分助力健康中国战略。
1.1.2 社会环境发展的需要
良好的体育生活方式能避免多种慢性疾病困扰,起着延年益寿的功效,最大限度减少社会医疗卫生支出,缓解社会医疗保障系统的压力。通过日常体育锻炼与保健知识学习,大学生养成健康生活方式,能够丰富精神文化生活,降低疾病发病率,赢得大量劳动时间去创造更多的社会价值,获得更多企业效益,促进生产力平稳发展。年轻人生活压力大,传统的生活方式已经不能够满足需求,体育锻炼具有缓解身心压力的效果,因此体育运动融入到大学生的生活方式中是比较好的选择。大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生活方式,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丰富课余文化生活,还对未来工作生活提供良好的健康体魄。大批年轻人乐于参与体育锻炼,必定会带来巨大的体育产品消费,拉动体育经济增长,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一个新的增长点。
..........................
1.2 研究目的
分析培养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的必要性,了解新时代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的特征及表现形式。并对西安市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的发展状况展开问卷调查,并进行统计分析,了解西安市普通高校大学生的整体情况。进一步找出影响大学生养成体育生活方式的要素,构建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形成的系统模型。在此基础上依据系统理论与体育教育理论提出具体的培养对策,以促进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的形成与发展,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阐述培养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的必要性,并从理论层面揭示其特征及表现形式,可以丰富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构建的相关理论,为今后的研究奠定一定基础。通过系统理论研究影响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的要素,有助于优化体育生活方式的形成过程。由体育教学理论提出相应的培养对策为高校体育教学与学校体育管理的改善提供理论支持,促进其优化提高,以便更好的促进大学生身心和谐发展。
揭示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发展状况,充分了解其体育活动的具体情况,有利于高校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的构建。提高对体育生活方式的认知,改善自己的体育行为方式,督促自己参加锻炼,对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习惯具有重要意义。营造浓郁体育氛围为学生全面发展服务,同时注重建立终身体育意识,让学生学会生活,以便更好的适应社会。对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改革提供一定借鉴,有助于教师开展具体实践指导工作,同时也为构建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提供更为有效的思路和方法。
..............................
2 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体育生活方式
1994 年,世界卫生组织和国际运动医学联合会召开“健康促进与体育”会议,并在世界范围内首次提出“体育生活方式”这一概念,认为政府应采取措施使公民保持健康生活方式,并提供优质的锻炼环境,个人应发挥主动能动性,主动参与体育活动中以保持个体的身心健康。各个学者对体育生活方式的定义略有不同,暂无统一定论,形式不一,但其主体意义都有相似之处。
体育论文参考
..........................
2.2 国内研究现状
2.2.1 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的状况研究
公钰雪(2020)对济南市大学生展开问卷调查,研究发现以健康型和愉悦型的体育生活方式为主,其次有部分学生为健美型和社会型,但是选择挑战型和学习型的人数比较少①。龚亚荣(2020)对长春市大学生展开研究,发现男女生的体育价值观有不同之处,男生以健身为主,而女生则不同,比较重视体育的娱乐性。最受欢迎的项目是跑步和羽毛球,但是随着物质条件的提高,网球、瑜伽逐步走进学生视野中②。李雪锋(2020)研究发现,大学生最喜欢的运动是跑步,主要在晚上参与体育锻炼,场所主要围绕操场或者球馆两个地方,并且形式多以独自参加或同学一起参加为主③。张磊(2020)对湖北省大学生展开调查研究,发现其消费水平比较低,消费类型多以实物购买为主,多数学生主要以强健身体为出发点,每周锻炼 1-2 次,男女生在体育项目选择上有不同,女生以轻缓运动为主,男生多以激烈对抗项目为主,且多数锻炼时间在 30-60 分钟内④。
总之,可以看出由于每个地区高校学生的体育生活方式受到多种外界因素的影响,具体表现有些不同。因大学生选择的运动方式和运动环境的不同,使得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总体状况表现不同,上述研究对本文相关问题研究提供一定理论依据。
2.2.2 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的影响因素研究
大学生是新时代的建设者,对祖国未来的繁荣昌盛起着尤为重要的作用。推动普及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进行构建科学完善的身体活动形式,保证大学生健康水平,推动国家不断进步。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存在于校园生活中,它受到一定学校物质、文化、精神等外在环境的影响,在这种特定学校体育文化场域中表现出的文化现象颇具特色。大学生体育生活具有重要地位,它与健康状况、学习效率、幸福感之间存在着必然联系,因此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体育论文怎么写
3 研究对象与方法······························10
3.1 研究对象··········································10
3.2 研究方法··········································10
4 结果与分析··········································13
4.1 培养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的必要性分析······························ 13
4.1.1 提高体质健康水平,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 13
4.1.2 满足多层次需要,构建新时代大学美好生活································· 13
5 结论与建议····························42
5.1 结论···································42
5.2 建议································42
4 结果与分析
4.1 培养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的必要性分析
4.1.1 提高体质健康水平,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
在当今大学生日常生活中,学生体育参与程度不高,健康整体水平达不到理想状态。为分析西安市大学生群体的体质健康状况与发展趋势,在 2005、2010、2014年分别对西安市部分大学生展开研究,结果显示学生身高体重呈上升趋势,男生肥胖率持续上升,立定跳远距离呈现下降趋势,大学生实际参与锻炼的时间和强度均不足①。当今大学生整体体质健康状况不太乐观,体育成为解决此问题最有效、最简单的方式。通过体育锻炼可夯实身体基础,强健筋骨,使得大学生在生活中保持健康的体魄。
大学生养成体育生活以保持自身体质健康水平,最终实现对体育的价值追求。大学生群体是一个朝气满满的青年群体,其全面发展必须符合大学生群体特征,做到主动发展,并不是被动僵化。将体育锻炼根植于大学生活中,一点一滴的体育锻炼下来,进一步带来身体和智力上的提高,长期积累终将带来整体质的转变②。从这个意义上来看,大学生养成体育生活方式可以保障这一目标的实现。长年累月的运动参与中,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逐渐成熟,体育精神文化、价值观、健康理念等对个体身心起着潜移默化的引导作用,有利于增强体质、塑造形体、健全人格、锻炼意识等,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
4.1.2 满足多层次需要,构建新时代大学美好生活
人类具有多种需求,这些需求是按先后顺序出现,且具有层次性,并呈现从低级到高级的逻辑特征③。大学生每天面临学业压力,需要参加体育运动缓解压力,且有些女学生通过参加体育运动来塑形减脂。其次,近期接二连三出现女学生受害的新闻,女大学生可以练习跆拳道、格斗术等用来增加自我保护能力。体育游戏、校园篮球赛、足球赛等活动是需要多人配合完成,在参与过程中学生可以结交朋友,感受集体的凝聚力,满足学生的社交需求和集体归属感。最后,大学生形成体育生活方式促进个人的全面发展,打造更为优秀的个体。
..........................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1)培养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是非常必要的,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具有目的性、多样性、稳定性、规律性、长期性等特征。以大学生活构成、体育动机、参与主体人数为划分标准,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呈现多种表现形式。
(2)西安市大学生对健康中国战略了解不足,对健康的内涵认识不够全面,学生对体育活动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过半数的学生对体育活动感兴趣,体育动机中选择增强体质、健美塑形、保持健康的人数较多。多数学生体育活动持续时间在 30 分钟以下,且每周参加 2 次以下锻炼,大多数学生运动强度都处于一般及以下水平。大学生参加跑步、健步走、篮球的人数比较多,每学期体育消费中运动服装所占比例最大。
(3)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构建的影响要素由个体、学校、家庭和社会构成,身体、心理、能力、时间等方面构成个体要素,而与大学生相关的体育教学、学校体育场地设施、体育文化生态环境等方面构成学校要素,家庭要素包括家庭经济和代际传递,社会要素包括赛事举办、同伴效应、自然环境。影响要素系统内部相互作用,进而构建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形成的系统模型。
(4)以培养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为目的,明确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的培养内容指标,构建“学校-家庭-社会”的协同培养路径。以学校体育教育为主线,家庭与社会作为补充,形成协同联动效应。并提出革新学校教育理念、丰富体育教学内容、优化体育教学方法、改善课程评价标准、完善教师队伍建设、优化校园体育环境、改进家庭教育观念、加强社会组织引导等培养对策。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