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自 1960 年亚锦赛创立,到 2015 年取消亚锦赛,期间举办了 28 届男篮亚锦赛,中国男子篮球队于1975 年首次参加亚锦赛,在所参加的 21 届亚锦赛中 16 次夺冠,其中包括两次五连冠和一次四连冠。纵观历史,在亚洲范围内中国处于霸主地位,获得了大多数亚锦赛的冠军,但是在亚洲各国(地区)篮球水平不断提高的今天,中国队受到亚洲其他强队的不断冲击,各国(地区)都以击败中国队为目标,对中国队技战术研究越来越多。韩国、伊朗、约旦等一些国家和地区篮球水平的提高,对中国男篮更是不小的挑战。2013 年在菲律宾举行的 27 届亚锦赛中,以老将为班底的中国队,小组赛先惜败韩国,后大比分输给强敌伊朗,在八进四的淘汰赛中输给中华台北,无缘四强。新老交替不成熟情况下,面对对手的不断冲击,中国队最终名列第五。而这次的亚锦赛,让中国队彻底清醒, 中国队在亚洲霸主的地位已然不在。更换主教练后,宫鲁鸣大胆启用新人,磨合队伍。2014 年仁川亚运会中,小组赛负于日本队、伊朗队,无缘四强,最终获得第五名,创造亚运会最差战绩。经历亚运会的历练,在 2015 年长沙亚锦赛中,中国队九战全胜获得冠军,给中国队的亚锦赛之旅画上了完美句号,同时获得了参加里约奥运会的资格。高度和速度是篮球场上两个非常重要的因素,高度和速度的完美结合,才能促使现代篮球运动向更高层次发展。在高度上,中国队在亚洲范围,甚至世界范围内,不输任何国家(地区)。在中锋位置上,中国曾经涌现出很多优秀运动员,如王治郅、巴特尔、姚明、易建联等。中国在中锋位置上的实力是中国称霸亚洲,甚至是与世界强队对抗的重要因素。在 27 届男篮亚锦赛中,中国队四名中锋为王治郅、易建联、王哲林和李晓旭,其中易建联、李晓旭因伤缺席部分比赛。27 届亚锦赛中,中国队在淘汰赛中负于中华台北,无缘四强,最终名列第五。在 28 届亚锦赛中,中国队四名中锋为易建联、王哲林、周琦和李慕豪,四名中锋队员没有出现因伤缺阵的情况,从小组赛到淘汰赛保持不败,最终登上了亚洲之巅。综上所述,两届亚锦赛之间,中国队经历了艰难的新老交替,过程十分曲折,中国队也付出了惨痛的代价,但最终在 28 届亚锦赛中重回亚洲之巅。中国队在中锋位置上优势明显,如何利用中锋优势,在场上发挥作用是研究重中之重!两届亚锦赛,中锋队员变动明显,通过自身对比发现不同,通过和对手中锋的对比,发现中锋队员技术运用方面优势与不足!
...........
1.2 选题目的及意义
本文通过对第 27、28 届两届亚锦赛中国队同与赛队比赛录像分析,从进攻和防守两方面,对中锋技术运用情况进行统计。希望能够总结出中国队在中锋位置上的优势与不足。中国队成功拿到里约奥运会的入场券,以及成功拿到 2019 年男篮世界杯举办权,对于中国男篮来说是一个重要发展机遇期,可以说是机遇与挑战共存。本文研究通过对中锋技术运用的研究,为中锋队员后备人才的培养与科学化训练提供理论依据。
........
2 文献综述
通过查阅北京体育大学图书馆、中国知网、中国学术期刊网等搜集到有关于中国男篮中锋技术的文献资料共计 50 篇。阅读后,经过整理和分析,将文献资料归纳为中锋身体形态、进攻技术和中锋防守技术三个方面。
2.1 关于中锋身体形态方面的研究
郑佳(2011)在《世界男子篮球中锋攻守技术特点的分析——以 2004 年、2008 年奥运会,2006 年、2008 年世锦赛为例》一文中指出,在篮球比赛中,高度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这里指的高度,包括运动员的自然高度和制空高度等,其中运动员的自然高度(身高)是高度的基础。中锋队员是一支球队中身高最高的运动员,在篮球场上是巨人中的巨人,身高是中锋球员的首要条件。1薛聪慧(2013)在《对 NBA 中锋球员身高体重与常规技术统计的研究分析——以 2010 - 2011 赛季 NBA 常规赛中所有中锋球员为例》一文中,将中锋球员的技术统计数据进行分析,得出身高与得分、命中率、盖帽、失误、犯规之间没有显著相关关系;身高与篮板、助攻、抢断成显著相关。文章指出,不能一味追求身高和体重,选材时要结合身高以外的其他因素,进行综合分析。2徐军艳(2004)在《中美优秀篮球运动员身高、体重、年龄的比较研究》一文中指出,对于每一名优秀篮球运动员而言,都应该具备一个竞技状态最好的适宜体重。在适宜的体重范围内,能够展现出最好的竞技状态。超过或低于这个范围,运动员的竞技状态就会受到影响,还有可能影响运动员的运动寿命。在年龄方面,我国优秀篮球运动员能较早出现较高竞技水平,但过早的专业化训练使运动员很难达到最高竟技水平,且最高竞技水平的保持阶段较短。3陈颇、诸文斌(2007 年)等在《2006-2007 赛季 NBA 运动员年龄、球龄与身体形态特征分析》一文中指出,年龄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应出球员的经验和成熟度;运动员的年龄状况能反应整支球队是否处于最佳运动年龄阶段。相比年龄指标而言,球龄更能直接反应运动员比赛经验,拥有较高球龄队员越多,在比赛关键时刻发挥就越稳定。4张松、晏尤娟(2014)等在《伦敦奥运会男子篮球运动员身高、体重、克托莱指数、年龄特征研究》一文中指出,通过对比发现,各洲中锋运动员身高、体重、克托莱指数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亚洲运动员在身高上占据优势,但是在体重、克托莱指数、年龄在六个地区中排名最低。
.........
2.2 关于中锋进攻技术的研究
贾志强(2003)在《中锋的技巧》一书中指出,中锋队员作为枢纽所展开的进攻战术配合是策应的常用方式。中锋落位限制区附近,起着衔接其他队友的纽带作用。因此,中锋必须善于通过传接球把身边的其他队友联系起来,组织全队的进攻配合。同时,文中提到中锋的进攻技术特点主要有中锋的技术动作应有力量,经的起身体对抗;应熟练掌握背对篮筐的进攻技术等。6郭永波(2006)主编的《篮球运动教程》一书中,写到中锋技术特点包括以下几点:力量大和直接对抗、背向篮接球进攻、活动区域狭小 移动短、投篮形式多样,出手点高、贴身强攻。中锋技术分为进攻技术和防守技术两大类,其中进攻技术包括抢位与接球、策应与传球、投篮、篮板球;防守技术包括防持球、防无球和篮板球。7刘玉林,洪伟(1995)在《现代篮球中锋队员的主要技术动作及运用》一文研究发现,现代篮球中锋应具备的主要技术动作有脚步动作、抢位与接球、策应传球、投篮、抢篮板球、防有球和无球中锋 7 类技术。并在投篮方面进行了详细分类统计,主要包括贴靠投篮、时空差投篮的共性规律,以及各项技术运用的个性规律。共性规律是良好的观察判断、合理的运用假动作以及对抗中主动用力投篮、无接触投篮。并总结了中锋技术运用和灵活变化。中锋各项技术运用有个性规律,必须全面掌握,才能做到熟练运用。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2
3.1 研究对象 ............. 12
3.2 研究方法 ............. 12
3.2.1 文献资料法 ......... 12
3.2.2 录像观察法 ......... 12
3.2.3 数理统计法 ......... 14
3.2.4 逻辑分析法 ......... 14
4 结果与分析 ...... 15
4.1 中锋身体形态指标对比分析 ........ 15
4.1.1 年龄指标的对比分析..... 15
4.1.2 身高指标对比分析......... 16
4.1.3 体重指标对比分析......... 18
4.1.4 克托莱指数对比分析..... 19
4.2 进攻技术运用对比分析 ............ 20
4.3 中锋队员防守技术运用情况分析 ............... 53
5 结论与建议 ...... 61
5.1 结论 ...... 61
5.2 建议 ...... 62
4 结果与分析
4.1 中锋身体形态指标对比分析
年龄是用来衡量人体组织结构和生理功能衰老程度的重要指标。运动员竞技水平会伴随着年龄的增长出现波浪形变化。伴随着年龄的增长,运动员的身体机能会出现不同程度提高或下降,但是其技术运用能力、战术素养以及心理稳定性不断提高。另外,比赛经验也会随年龄增长而增长。正确运用比赛经验,常常使运动员在比赛中发挥出较高的竞技水平,是比赛双方能发挥出训练水平的重要保证,对比赛的胜负有极为重要的意义。篮球运动员的经验与其年龄(尤其是运动年龄)密切相关。根据表 5,在第 27 届男篮亚锦赛中,中国队平均年龄为 26 岁,排在第四位,相比排在第一位的卡塔尔队低 5.5 岁,比排名末位的印度队高出 5 岁,平均年龄相对合理。但是,中国队中锋队员年龄结构偏大,老将王治郅年龄过大,已处于竞技能力保持阶段,新人王哲林才 19 岁,在技术运用和比赛经验上还十分欠缺,只有易建联和李晓旭处于当打之年,易建联由于个人伤病问题,缺席小组赛个别场次比赛。由表 6 可以看出,在第 28 届男篮亚锦赛中,中国队在平均年龄上排名第六位,平均年龄为 23.8 岁,与排名第一的菲律宾相比低 11.2 岁,比排名末位的印度相比高出 1.8 岁,平均年龄相对较小。这与中国队大胆启用新人有关,新人周琦第一次参加亚锦赛,并用出色发挥入选亚洲最佳阵容,王哲林、李慕豪也在比赛中展现出了自己潜力,可以说三位年轻内线球员是中国男篮未来希望。综上所述,纵观第 27、28 两届男篮亚锦赛中国队中锋位置队员,在平均年龄上,第 28 届要比 27 届要小。从两届队员年龄结构上可以看出,中国队在两届比赛中,一直处于新老交替时期,特别是第 28 届亚锦赛中,更是以历练新人为主。
...........
结论
5.1.1 27 亚锦赛中锋队员,在身高、体重方面优势明显,克托莱指数高于对手,但是年龄偏大,28 届中锋队员在身高上优势明显,但体重较轻,克托莱指数较低,身体对抗不足。
5.1.2 在抢位接球技术上,中国队中锋以原地抢位为主,移动抢位为辅,移动抢位逐渐增多。与赛队中伊朗队拥有高大中锋,运用原地抢位较多,抢位形式以背身抢位为主,而韩国、哈萨克斯坦等国中锋队员多是以移动抢位为主,移动抢位形式为弧顶下顺抢位接球为主。
5.1.3 在投篮技术运用上,中国队投篮以近区和中区为主,远区投篮次数减少。投篮方式以挤投和跳投为主,投篮命中率高于与赛队中锋,罚篮命中率也高于对手。不足之处是,中国队投篮方式单一,尤其是勾手投篮运用较少。与赛队中锋,投篮区域上以近区为主,但是相比 27 届亚锦赛,远区投篮增多。投篮方式运用上灵活多样,挤投、跳投、行进间投篮和勾手投篮运用较多。
5.1.4 在传球技术运用上,中国队传球次数高于与赛队,中国队传球方式单一,主要以胸前传球和头上传球为主,而击地传球和手递手传球运用次数较少。在传球效果上,中国助攻次数也高于对手,碰到弱队时助攻次数较多,但是碰到强队时,传球方式单一,且隐蔽性不够,容易被对手识破,助攻次数较少。与赛队中锋传球方式多样,与赛队中锋队员在手递手传球和击地传球次数上远远高于中国队,特别是韩国、哈萨克斯坦等,在传球技术上运用比较合理,传球方式多变,能够助攻队友得分。
..........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