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登山体育活动的历史考察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33431 日期:2023-07-22 来源:论文网

1 前言

1.1 选题缘由

广袤的华夏大地,拥有着独特的山地风光资源禀赋,衍生出祭祀封禅、登山修行、游山观景等登山活动,它们共同组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传统登山文化。登山活动及其相关的习俗禁忌、神祗崇拜、诗文游记、山会郊游等文化事项是古时中华先民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其千年的流变过程之中,不断演进更迭,渗透着中国人独有的自然观念和人文情怀。对中国古代的登山活动演进历程进行历史考察,将有助于我们把握其传承发展的内在动力,更可对古、今登山文化的接续与融合提供借鉴。本研究以中国古代登山活动的发展过程、社会作用和文化特征为基点对中国古代登山活动进行历史考察,具体而言,主要希望厘清下列问题:第一,中国古代登山活动在不同历史阶段的主要开展形式及发展脉络;第二,中国古代登山活动对社会产生的影响;第三,中国古代登山活动所具有的文化特征。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关于古代山岳观念研究

先秦时代的《易经》、《诗经》中即有关于山的记载。中国的传统山水文化孕育出了神仙精神、崇拜自然的精神和君子比德精神(蒋秀碧,2007)。孔子“仁者乐山”的思想是基于山岳养育草木鸟兽,为人们提供丰盈的物产却不求回报的特征,因此仁者喜欢比德于山,孔子希望通过与山的接近沟通自然之美与道德精神的内在联系,探求山岳文化及其道德意义,以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闫振中,2002)。古代的登山、观山不仅是儒家“比德”旅游审美观的体现,随着历史的发展,它更是渐次表达了道家的“逍遥”旅游审美思想和“畅神”、“审美愉悦”旅游审美观。道家极力推崇天地自然之美,倡导人们返归自然,摒弃功利之心来亲历山水,获得逍遥无欲的心境和自由愉悦的精神体验;其后随着魏晋时代人们生命意识的觉醒而出现的“畅神”旅游审美观,则强调人与自然的情感联系,这一时期山水逐渐成为士大夫们的审美对象;唐以降,山水已经成为游乐欣赏的对象,但仍保留着相当的“玄思哲悟”的习惯(李向明,2011)。

.........

1.2.2 登高诗文研究

古代登山诗歌形成了“寄情自然”、“顺应节令”、“借物托志”、“抒发哲思”四种主体意涵(贾丽娜、马光,2011)。登高诗文创作不仅丰富了山岳人文景观,亦吸引后人仿效先贤,成为他们游山登临的动机之一(袁宏,2013)。唐代登高诗致力于对帝王(国家)尊严的表现,体现了士人责任感,亦有对佛、道文化弃世思想的表现(邱晓,2011)。唐代诗人在登高望远的情境中,感受到身处环境的空阔辽远和心灵的孤独,使登高诗歌与“思乡”、“恋阙”等主题紧密相连(邱晓,2015)。唐代著名诗人李白的登山诗则显露出鲜明的个性、丰富的想象和奔放的语言,在同类诗篇中拥有极高地位(谭文兴,1999)。

.........

2.先秦两汉:登山活动的孕育与形成

古代登山活动孕育于史前的山岳崇拜观念,在其后出现了登山祭祀行为,随着社会的发展,其世俗化、功利化色彩渐趋增强,在汉代逐渐形成了与方术养生、踏青游乐相关联的登山活动。

2.1 登山活动的文化土壤——中华先民的山岳崇拜

远古时期,山岳对于中华先民的生产生活具有重要意义,并由此形成了早期的山岳崇拜文化,这对此后登山活动能够以山岳祭祀、封禅的形式出现于历史之中有着重要影响。在距今 300 万年前到 5000-7000 年前的原始社会,人类的首要活动是利用自然资源满足自身生存的需要。这一阶段山岳对于他们的采集和生产活动具有重要意义,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山岳为人们提供安全的居所,供给人们赖以生存的、基本的动植物资源。在先民们由游走采集到定居生活的演进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果腹是包括人在内的任何动物的基本需求,在农耕时代来临之前,人类为了应对环境的压力形成了独特的觅食策略,他们一方面采集收获较容易获得的植物性资源,另一方面也保留一部分觅食成本较高的动物性资源。而山岳间生长的、可供入口的各类陆生、水生动物和的植物丰富,对于维系着人类的生存繁衍有着重要意义。目前考古发掘的遗址中,曾发现过马鹿、黄羊、竹鼠、野猫等动物骸骨和蚌片[1],亦有陆生的酸枣核、葡萄籽、薏苡、山药(,)和水生的莲藕、莲子等许多植物被发现[2]。远古时期自然界中有许多危害人类生存的因素,譬如风雨雷电、毒虫、酷暑寒冬等等。彼时人们急需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中求得一片得以安身立命的处所。而山岳间的洞穴几乎是人们唯一的选择。一些史前人类居住过的洞穴被证实曾经水源丰沛,洞中亦被发现有古人存火、用火和猎取动物的痕迹,山岳间的旧石器时代遗址中还发现了许多曾供人用以制作工具的石料,这说明人们曾依托山间洞穴告别了游走迁徙,逐步开始了定居生活。

............

2.2 早期的登山祭祀与泰山封禅

早期关于山岳祭祀的记载神秘色彩较浓,譬如《韩非子·十过》中曾有“黄帝合鬼神于泰山之上”的说法,《史记 五帝本纪》亦有黄帝“登丸山,及岱宗,西至于空桐,登鸡头,南至于江。”的记载,并说“万国和,而鬼神山川封禅与为多焉。”随着历史的发展,“山”亦时而不被视作神圣对象,而与世俗事务产生联系。据称尧帝曾以山林之艰险考验舜的胆略才识,结果发现舜在山林中可以做到“烈风雷雨不迷”,尧就此认识到了舜的卓越能力。舜接受禅让之后,进行了祭祀和巡视活动《尚书·舜典》记载称:“正月上日,受终于文祖。在璇玑玉衡,以齐七政。肆类于上帝,湮于六宗,望于山川……岁二月,东巡守,至于岱宗,柴。”[1]其中的“望于山川”即是实行对山川行“望祭之礼”,“至于岱宗,柴”,则是说到泰山举行了烧柴祭天的仪式。此时舜接受禅让后的巡视和祭山行为,除了昭告上天,亦有巡查各方,建立首领威信之意。商周时代人们对山川的认识更加务实。商代的甲骨卜辞中多有求问山神降雨和收成的内容。周代还利用祭祀山河的差异来明确和强化社会等级秩序[2]。进入春秋战国时期,军事政治斗争日趋激烈,祭山活动的政治色彩和功利化特征更加明显:有实力的诸侯、大夫开始利用不同形式的登山祭祀来宣示霸权;一些山岳祭祀活动的诉求也与各诸侯国的世俗事务,如消弭旱涝灾害、确立储君、见证会盟、助力军事胜利等相关联。周代实行分封制度,宗室和功臣分散各方建国封邦,开垦拓殖,当时出现了“国必依山川”的理念,《周礼》说“凡师甸,用牲于社宗,则为位,类造上帝,封于大神。祭兵于山川,亦如之。”从军事防御的角度思考山的作用。周代还利用祭祀山河的差异来明确和强化社会等级秩序,《周礼》规定“天子祭天下名山大川,五岳视三公,四渎视诸侯。”其中的四渎指的是江、河、淮、济四条河流。

...........

3.魏晋隋唐:登山活动的发展与繁荣.............14

3.1 魏晋士人的游山赏水与唐人的登临抒怀.........14

3.1.1 魏晋士人的山水畅游.............14

3.1.2 唐代文人的登高活动.............16

3.2 宗教性登山活动的繁荣.......19

3.2.1 早期的入山修行...........19

3.2.2 佛教的“行脚”与僧人的登山实践.........19

3.3 帝王封禅活动的变化...........23

3.4 小结.........24

4.宋元明清:登山活动的分化发展与休闲娱乐价值的凸显.......24

4.1 传统封禅活动的没落...........24

4.2 朝山进香活动的发展...........25

4.3 明清山岳游览的成熟与繁荣.........27

4.4 小结.........28

5.讨论.....29

5.1 中国古代登山活动的文化特征.....29

5.1.1 登山活动与宗教活动的长期互生渗透.....29

5.1.2 相对淡薄的“体育价值”....29

5.2 中国古代登山活动的社会作用.....31

5.讨论

5.1 中国古代登山活动的文化特征

与宗教的长期共生与渗透,是中国古代登山活动发展进程中的一个显著的文化特征。它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宗教影响着登山活动的发展,另一方面是登山活动对宗教发展的“反哺”。宗教对登山活动发展的影响主要体现于诸多方面:原始的山神崇拜和早期的山岳祭祀促生了最早的人类登山活动,此后的灵山崇拜、居山修行等一系列与山岳相关的宗教观点鼓励着许多宗教信徒通过攀登接近山岳,获得个人修行的提升。此外,进行宗教修行的僧道很多时候充当了山岳开发的先行者,他们在山中的修行和生活起居,需要他们开辟山路、建造各种设施。例如较早在黄山修行的“心月上人”曾致力于“诛茆筑室,安立道场”,明代鸡足山的寺院建有功能各异的水利设施,一为最简单的“潴泉为塘”,二为“凿石开泉”,三为“引水设施”,四为“浚山为池”的蓄水工程;他们的工作为游山活动的出现建构了物质基础。另一方面,登山活动本身也呈现出一种对宗教的“反哺”。譬如明清时期休闲性的登山活动为当地宗教的发展提供了物质上的支持。许多早期寺庙的修建即来源于游人香客的捐助。随着游览性登山活动的发展,许多寺庙为扩大影响也在山岳间进行一些商业经营活动,有些寺庙还经营客店。当时的许多佛寺道馆选址常常需要从两个方面的考量,一方面要保障良好的建筑条件与生活条件,另一方面则需考虑寺庙景观和自然景观的融合,确保寺庙建成后有良好的风景地貌以吸引登山观景的游人进庙烧香,保障香火钱的收入。这从一个侧面反衬出登山香客对于寺庙发展的重要性。唐宋明清之际,宗教性的登山活动与休闲旅游性的登山活动已然呈现交融之态:许多游人进山会参拜山中的著名的寺、观、祠、坛,赶在节日进香的香客和宗教信徒亦会在登山膜拜活动结束后游山岳,逛山会。

..........

结语

中国古代的登山活动可分为三期,分别是先秦两汉之孕育形成期、魏晋隋唐之快速发展期及宋元明清之成熟普及期。山岳崇拜为登山活动的出现提供了文化土壤,古代登山活动在孕育形成期出现了有利于山岳崇拜活动出现的崇山观念,促生了最早的登山祭祀行为,随着社会的发展其世俗化、功利化色彩愈浓,在汉代逐渐发展出与方术养生、踏青游乐相关联的登山活动。此后随着社会局势和文化环境的变化,登山活动进入快速发展期,南方士人纵情山水,开始将山水作为观览、游赏的对象,唐人的登高活动开展更为普遍,文人登临感怀,更多地将登山旅程和沿途景色与个人的感情抒发相联系,登山活动的神秘色彩逐渐消退,逐渐了一部分旅游和审美价值。同时亦有一部分登山活动继续依附于宗教活动和祭祀封禅活动获得发展。而至宋元明清时期,朝山的文化传统向民众阶层下移,民间登山朝拜活动不断扩大,出现了许多专门化的香会组织。以游览休闲为主要目的的登山活动在明清进一步发展,增加着它的广度和深度,这种登山活动的深度和广度较之前代有所增加,“探险游”的出现和山岳游记、山志、登山技法、登山工具的出现标志着这一时期中国古代登山活动的多样化、专门化的发展趋势。中国古代登山活动的文化特征表现为:登山活动与宗教活动的互生渗透与相对淡薄的“体育价值”。前者主要表现为:宗教对登山活动的的巨大影响,以及登山活动对宗教发展的“反哺”。而它的社会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封禅、山岳祭祀等活动所发挥的强化君权统治的作用,二是供人消遣、娱乐、养护身心的作用,三是丰富传统文化,实现文化的继承与创新的作用,许多古代帝王、文人的登山事迹为雅、俗文学创作提供了素材,为后世的登山旅游提供了可资开发的文化资源。中国古代登山活动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由最初神秘蛮拙的登山崇拜和修行求仙渐次演进成为一种兼具宗教信仰、休闲娱乐和文化传承作用的民俗事项,其间闪烁着中华先民的智慧,反映着时代和社会的变迁与发展。随着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和国家政策对体育产业,特别是休闲运动行业的倾斜,未来群众性登山健身事业和大户外运动产业将迎来宝贵的发展契机。而登山运动的历史文化遗产还有待学者进一步深耕挖掘其文化内涵和社会价值,使之更好地服务于当下的全民健身事业和体育产业。

..........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