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文学毕业论文,笔者认为在传统文化中,父亲的形象一直与家庭中的话语权、社会中的主流意识紧密相关,而子辈被迫处于顺从或者以微弱的势力对抗的位置,又或者在深陷历史的洪流之中与主流意识形态偏离。
第一章对抗型父子关系的历史原型溯源
第一节相杀模式——本能需求激发的原始冲动
对抗型的父子关系在文学史发展中通过不断重塑和异化成为原型存在于人类的集体无意识中。苏童在作品中正是利用了对抗型的父子关系原型,把父子之间相虐相杀的相处模式展示给读者,从而探究在现代伦理社会中,对抗型的父子模式形成的原因及文化内涵。对抗型的父子关系在祌话传说和中国传统文学中反复被塑造,在各个历史阶段都呈现出不同的特点,父子之间的互弑是父子关系恶化的极端。早期人类因为争夺有限的粮食而互相杀害。然而随着文明发展,人性的变异使父子相残的现象屡屡出现。
相杀模式的父子关系表现为父亲对儿子抛弃与杀害,无论在神话传说中还是在历史所记录的史实中这种现象都很常见。在生产力低下的古代社会,父亲抛弃和杀害儿子的情况是全球性的共同现象,各个民族和种族的后代对其都有记录,因此得以作为原型保留下来。著名学者萧兵在其著作中曾针对弃子母题进行了举例和分类。陈志良在其著作中也谈到“弃儿之风,在原始社会中,非常盛行。其原因为粮食的关系,而对于人口有所限制,如安南有限制二儿的现象。爱斯基摩人更有弃老之风。”事实上有些原始部落为了保留强健的血缘,会杀掉新生儿中身体较弱的子女。粮食缺乏所引起的同族人互相残杀的局面不足为奇,父子之间争夺粮食而互相杀害也成为一种正常合理的行为。从伦理上讲,中国是以“孝”为纲常之首的社会,父亲对儿子抛弃和杀害在“孝道”标准下都是符合情理的。《二十四孝》和《搜神记》里非常有名的“郭巨埋儿”的故事,郭巨杀子养母成为美谈。位于《二十四孝》之首的孝感动天的故事,所说的正是舜在称帝之前,受到其父多次杀害,而舜称帝之后仍然对父亲尽孝有加的故事。还有纣王听信谗言杀子、晋献公杀死儿子申生等,都成为历史上有名的杀子故事。
......................
第二节相虐模式一道德崩塌后的人性缺失
父子关系中的相虐模式主要表现在对父亲形象的丑化和子辈的叛逆行径。丑父与逆子是指父辈与子辈在相处中并不是正常的父慈子孝,然而也并没有达到互相杀害和抛弃的极端,而是指父子关系的形态呈现出暴力虐待、控制占有或压制剥夺等相处方式,互相表现出的敌对态度和精神肉体上的压迫行为是丑父和逆子的原型形态的表现,父子间存在的利益、欲望、代沟等问题是丑父和逆子原型滋生的一大原因。
丑父和逆子在中国历史上也有很多典型形象,如神话传说中记载的李靖和哪吒这一对父子,父亲把儿子视为大商的妖孽,为了不辱君命想尽办法除掉儿子,儿子则削骨还父削肉还母,父子关系紧张激烈。明清小说《拍案惊奇》所记载的张寅为财把亲生父亲告上公堂,《百家公案》里包拯从小被父亲所厌恶等,这些都说明了父子在相互对待的态度上表现出冷漠、自私、绝情,甚至施加伤害,父子之间为了利益而对簿公堂,更有甚者在父亲死后盗棺抛尸等,这些行为都丧失了对父亲起码的尊重。相互虐待的丑父和逆子的形象在古代小说中极为常见,我国四大名著之一《红楼梦》中贾政对待贾宝玉动辄责打,更以“孽畜”等称之,厌恶之情在小说中随处可见,贾政为我们展示了一个虐待子女的丑父形象。在当代小说中,这类形象再次出现,成为文学家偏爱的主题,苏童的长篇小说《米》中长兄如父的儿子亲手闷死了妹妹,父亲五龙亲手打断了儿子的腿;余华的《在细雨中呼喊》中,儿子不顾亲情割掉了父亲的一只耳朵。丑父和逆子的原型在苏童笔下被夸大重塑,胆小怕事、懦弱无能、身体缺陷、自私自利的父亲和与父亲如出一辙的儿子都使父子关系始终处于相虐相杀的对抗之中,这种父子关系不再是食物匮乏时代人们出于本能为了寻求温饱而杀害对方,恰恰相反,在物质资源越是丰富的年代,人们身上所展现的精神和伦理观越是匮乏,归根到底是人性道德的缺失。
........................
第二章父子关系原型形态的多样化展示
第一节无父与寻父
一、无父与寻父的神话原型
“无父”和“寻父”是人类文学史上一个历久弥新的母题,也是集体无意识中的原型形象之一。在古代神话故事中,“寻父”原型可见一斑,民间故事中精卫填海的初衷就是为了寻找父亲,传说太阳神炎帝有四个女儿,小女儿“女娃”生来丽质、乖巧懂事,但是娇弱多病,最得炎帝宠爱。炎帝每天早上要去东海指导太阳的升降,直到日落了才能回家,女娃每天看到太阳升起觉得无比开心,但是她并不满足,决定要去东海寻找父亲,由于路途遥远,体力不支,最终被大海淹没了。神话传说有多种版本,不同的版本对精卫填海的解释也各不相同,由寻父所引发的悲剧实质上是对寻父过程中“执着”命题的赞扬。著名学者田兆元通过对“东”、“山”要素分析得出结论:“炎帝神农氏东进失败败在了蚩尤氏的手下,就相当于一次溺水,化为精卫鸟托生是表达对炎帝部落失败后还保持自己的精神理想,填海表达一种复仇对抗的情绪。”精卫填海其实是对败亡的部落的精神依恋的执着,也是对故乡形象的精神重构。学者段玉明提出:“精卫填海或是一段关于太阳的神话,叙述了一段太阳沉没的故事,精卫是太阳的象征,它的沉默隐喻了商朝的覆灭,精卫托生的努力不过是要恢复一种旧有的太阳秩序,而其投石填海的锲而不舍蕴含的是一种商人富国的愿望。”根据精卫填海的流传版本和对其的分析不难看出精卫填海除了赞扬原始人民对自然的征服,同时其也蕴含了在父权社会下,父亲、部落、国家三者的统一性,女娃的溺亡与精卫的填海反映的都是对失去的父亲形象、败亡的部落和灭亡的国家的寻找和精神重构。
........................
第二节丑父与逆子
苏童小说中刻画了众多施虐的丑父形象,他们在对待子辈的态度上,或自私自利,或暴力相待,这种父亲的原型既具有了传统父亲的棍棒式教育,又具有了现代人性扭曲阴影下极端的折磨式教育,苏童将传统的父亲形象拆解、亵渎,在父子关系中对父亲形象进行重新审视,揭露人性中的丑恶现象。施虐父亲的主要行为特征是霸道凶残、堕落浪荡,在对子辈的教育上动辄采取辱骂、捆绑、毒打的手段,这类父亲在心理上和行为上表现出阴暗、扭曲的特点,他们普遍带有缺陷一一瞎子、瘸子、哑巴、被阉割者等,属于社会的弱势群体,他们备受身体缺陷和心理畸形的折磨。因此父子关系的紧张状态并不仅仅是由于代际冲突和家庭矛盾造成的,在他们身上有深层的心理原因、文化根源乃至社会根源。这类形象下的儿子在接受父亲的“教育”时,呈现出叛逆、极端的方式逃离父亲的控制甚至不惜毁灭父亲,而子辈在父子关系中往往成为了父亲“教育”下的牺牲品,子辈的强烈反抗意识客观上促成了丑父形象的产生。在丑父逆子关系中,父子关系是双向的,父子之间行为和心理的共同作用才能呈现出最终父子关系的形态。正如陈少华在其书中所言:“将子辈(自然包括女性)的感受考虑进去,父权中的专制、暴虐及其运作的机制才能得到进一步的揭示。”¥这种强烈对峙的父子关系是丑父逆子原型的重新建构,他们身上不仅集中体现了中国传统伦理下的父权专制和与之对抗的子辈形象,并且具有在现代文明关照下父子关系的极端化呈现出来的原型异化的特征。
.........................
第三章父子相处模式的多元化表达与心理诱因..........28
第一节父子相处模式的多元化表达...........28
一、生殖阉割的复仇模式...........28
二、代代相因的轮回模式..........30
第四章父子关系重塑的现实指向.......38
第一节重返家园的失落与理想的缺失...........38
第二节构建和谐父子关系的努力..........40
第四章父子关系重塑的现实指向
第一节重返家园的失落与理想的缺失
..........................
结论
父子关系的原型模式自古以来在文学作品中不断重塑,几千年以来中国社会所形成的以父权制为主的家国同构的伦理社会是在一代代人们的集体无意识中共同建立起来的。自从人类进入父系氏族社会以来,父亲形象和地位在家庭和社会中就已经确立了,传统中国,人们备受父权的压制,“孝”思想的主宰让儿子觉得杀子养母都是符合伦理常情的,社会对此的推崇和赞扬说明整个社会已经形成了家长制或者父权制的思想根基。然而,与其相应的,敢于对抗父权体系则被打到了道德伦理的反面加以谴责和批判,因为人们的思想还未解放到敢于对抗父权的程度。而在思想解放的现当代,人们尊重个性、追求自由,个体对欲望的追求更加大胆和急切,这与父辈建立起来的伦理道德观念发生激烈的碰撞,子辈开始对父辈的形象进行重新审视,对于父子关系的认识逐步升华,父权神话随之解体,人们开始纷纷对父权制进行颠覆。在传统文化中,父亲的形象一直与家庭中的话语权、社会中的主流意识紧密相关,而子辈被迫处于顺从或者以微弱的势力对抗的位置,又或者在深陷历史的洪流之中与主流意识形态偏离。
参考文献(略)
从原型批评看苏童文学小说中的父子关系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Tag: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