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创作的记忆叙事文学研究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20788 日期:2023-07-20 来源:论文网
第一章老舍创作记忆叙事的基本取向

第一节童年记忆

一、贫穷一生存之艰
在老舍的作品充斥着大量的贫穷经验的书写,饥饿、寒冷、住所、讨债、借钱、卖身、典当等词汇经常出现在创作中,贫穷作为一种意象弥漫在具体的日常生活、饮食、习俗、家庭等上面,成为定位老舍童年生活记忆的重要指标。
老舍的自传性创作中也始终弥漫着苦难气息,讨债、借债情节经常出现,贫穷已然成为老舍记忆叙事方面的重要意象,在老舍作品,能看到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形形色色的底层穷苦百姓如何在生死场上挣扎生存。1937年载于《方舟》上的自传体小说《小人物自述》,以孩童的眼光写了幼年生活的悲苦:院子每逢下雨就积水,房子没有一间不漏,厕所露天,条件不好,“我”生下来就差点冻死,不到一岁父亲又死在外边无钱埋,从外到内突出一个“苦”。《正红旗下》关于穷人除夕夜被讨债的描写,读来惊心动魄:
“在这一片声响之上,忽然这里,忽然那里,以压倒一切的声势,讨債的人敲着门环,啪啪啪啪,像一下子就连门带着门环一起敲碎,惊心动魄,人人肉跳心惊,连最顽强的大狗也颤抖不已,不敢轻易出声。这种声音引起多少低卑的央求,或你死我活的吵闹,夹杂着妇女与孩子们的哭叫。一些既要脸面,又无办法的男人们,为躲避这种声音,便在这诸神下界、祥云缭绕的夜晚,偷偷地去到城根或城外,默默地结束了这一生。”
乞食的卑微如千军万马奔腾而来,新年洋溢的欢乐气氛在时代的苦难前一扫而光,这种彻骨之痛使人联想作者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的童年记忆。除了真正因为生活贫穷而去借债的以外,还有那些为了讲排场、做“文明”人而寅吃卯粮,过肥年把房契押了荒唐之事在姐夫看来理所当然,寅吃卯粮导致大过年被讨债也问心无愧,“赊欠己成了一种制度”,卑微的讨债,可笑又不得不让人心生怜悯。
......................

第二节亲友记忆
老舍一生以亲友为重,忆及过往,纪念亲人、友人的文章尤为感人。散文在情感上更能直观流露作家的内心需求,舒济所编的《老舍散文选》(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所选写人为主的纪念、回忆、悼念文章共23篇,由此形成相对完整的老舍家族谱系和社会交际圈,从多角度多侧面还原了一个最真实、最亲切的老舍。现实中对人的理解与基本认知影响了虚构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塑造,映射出老舍记忆深处关于人的基本观点。在众多亲友散文中,父亲和母亲的回忆与书写占了大量篇幅,对于了解老舍思想有重要的意义。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社会交际是家庭的外延,正如老舍的一句肺腑之言:“一个人的生命,我以为,是一半儿生活在朋友中的。”纪念友人的篇章也是真情流露的典范。
—、丧父之痛
社会学家哈布瓦赫认为,由现代社会秩序所建立的每个家庭都拥有属于自己单独的记忆,这些秘密只在家庭内部成员之间共享,这些记忆成为今后教育和发展的基础,群体成员间重演着家庭的历史,由此界定着家庭的性质、力量以及弱点家族文化乃中国最为重视的文化之一,家族成为文学创作的一个重要母题_,在动荡时期,以家族兴衰、人事变迁来反映历史更替与人世沧桑。家庭历史和记忆通过寻根问祖得以重建,因此老舍在回忆家庭时总是围绕自己血脉的根源一一父亲的形象而展开自己的文学想象,在家族记忆上重新寻找父亲。自传性质文本中的父亲形象和父子关系成为理解老舍个人和家庭心理的纽带。首先是老舍对父亲形象的寻找。父亲去世时老舍尚且年幼,对父亲本人并无多少记忆,然而对父亲的想象在1923年《南开季刊》上发表的处女作《小玲儿》中已开始:
娘啊!我父亲脸上有麻子没有?”
“这是打哪儿提起,他脸上甭提有多干净了!
稚嫩的语言饱含着遗憾,遗憾造成想象父亲的渴望和期盼。对父亲形象的确认,在老舍创作之初就发出沉重的质问,这一问题伴随老舍创作的始终,在最后的著作《正红旗下》里仍未释怀:“自我十来岁的时候,我总爱刨根问底地问母亲:父亲是什么样子?母亲若是高兴,便把父亲的那些特点告诉给我。我总觉得父亲是个很奇怪的旗兵。”关于父亲面貌唯一能确证的是军牌上“面黄无须”四个字。在有限的家庭记忆中,父亲的外貌没有得到确认而变得模糊,于是老舍转而关注父亲的事迹、性格特点和爱好,增添父爱的细枝末节来填补缺席的空白。
..........................

第二章老舍创作记忆叙事的思想内涵

第一节自我建构的诉求
老舍一生漂泊无依,一直处于不安定的环境之下,只能通过往事回忆和记忆创作找到精神的慰藉。自我认同和接纳是个人立于世界的基础,老舍在历史回忆、社会建立关系时首先要自我定位,清楚自己是谁。吴晓东在分析记忆的魅力时说道:“为什么人类永远摆脱不了‘回溯’的诱惑,为什么回溯性叙事是人类讲故事的永远的方式,因为回溯正是人的生存方式本身,回溯在追寻到了过去的时间的同时,也就确证了自我的此在。”也就是说,记忆之所以反复被人重新述说,意味着记忆不仅是简单的时间客体,而是在看似被压抑着的生命的共同体验中,重新召唤出一种主体性的力量。回忆过去是为了在熟悉的场景中摸清自己的成长脉络,老舍在童年记忆与追溯生命源流中找到“确证自我的存在”的证据。老舍通过记忆,试图回答“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将到哪里去”这三个问题。
一、尴尬的自我身份
作为作家的老舍首先是一个常人,老舍的儿子舒乙曾以很短但很精炼的话语概括老舍一一北京人、满族人、穷人'这是老舍抛开作家这个附加标签后最干净赤裸的事实。老舍对自己的定位是怎样的呢?作为一个作家,老舍常常对社会人生问题发出自己的见解或疑惑,在描写历史与思考的时候,思考生命本身也成为一个无法避免的话题。“我是谁”这个哲学性问题,古往今来无数哲学家尝试对其进行追问,苏格拉底说“认识你自己。”葛兰西在《狱中笔记》中也写道:“批判性反思的出发点是认识到你到底是谁,认识到‘认识你自己’也是一种历史过程的产物,它在你身上留下无数的痕迹,但你却理不清它的头绪。……因此,找出这一头绪就成为当务之急。”老舍也在自己的作品中对“我是谁,我从哪里来”发出了追问和寻找。
......................

第二节“立人”的思想主张
老舍在他人记忆的作品中,对亲人和朋友熟人的刻画不是关注他们的具体外貌形象,而是注重性格、精神层面的东西。他有自己的一套关于人物评价的标准,这个标准是老舍对普遍人性的基本态度和立场。
一、“软而硬”性格的倡扬
老舍的亲友记忆中,描写了性格各异的人,或天真直率,或性情怪异,但他们身上都具有一种“耶稣人格”,即老舍在《歪毛儿》里提到的“始终是硬的,因为他始终是软的”,既展现刚毅坚强的一面,又有柔软軔性的一面,这是老舍一生极力推崇与倡扬的人格特点。
“软而硬”的首先在对父亲和母亲的描写上。父亲呈现出来的形象是清军中一个籍籍无名的小卒,在不可逆转的亡朝背景下,历史的轨道就算是英雄再世也无力改变,然而火光满城时,父亲同其他千千万万个士兵像赴火的飞蛾,一起为这个国家做最后的牺牲和殉葬,保留了一个穷人和旗人最后的尊严。这给老舍留下了珍贵的精神遗产,为血液中增添一份做人的硬气和骨气,也有研宄者把这种硬气称为侠义。父亲的社会地位不能给家庭提供生存的物质保障,谋生的技能也不能给老舍树立榜样,但是在气节上却立下了行为典范。母亲在大节面前毫不退缩,外表柔弱内心坚强的性格对老舍性格的形成产生了更重要的影响。这颗敏于感应的心灵努力挖掘母亲布施的诸多恩泽,母亲的柔軔让老舍爱怜,而性格的坚硬品格则让老舍敬重,用坚硬如水来形容母亲再恰当不过。老舍在回忆时重点突出了母亲“软而硬”的性格,虽没有文化,然而以身作则,给了老舍“生命的教育”,这教育影响和决定了老舍的一生。老舍说失了母亲的人是没有根的,但母亲早己将自己“软而硬”的性格种子植入儿子的心灵土壤深处,在记忆的花园里幵花结果。
.........................

第三章老舍创作记忆叙事的艺术特性..............32
第一节情绪化结构...............32
一、象征的隐晦表达................32
二、无序性与无逻辑性............34
第四章老舍创作记忆叙事的影响焦虑与意义...........38
第一节多重困境下的记忆“断层”............38
—、政治话语下的创作..........38
二、个人经验的局限和生活经济困境...........39

第四章老舍创作记忆叙事的影响焦虑与意义

第一节多重困境下的记忆“断层”
文学的诞生离不开它所在的时代,它是多种力量综合作用下的产物。作家不可能随心所欲地抒发内心的所想所感,它必然受到现实的种种约束。老舍写作的时代背景是二十世纪的中国,这是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各种政治、经济、文化等需求交错重叠,影响着文学发展的走向,因此在考察老舍的创作的时候,不能脱离当时的时代背景而进行纯文学的解读。
一、政治话语下的创作
老舍生于动荡不安的时代背景之下,政治革命、战争等因素决定着文学的发展方向。政治力量通过提倡或压制两种途径来决定文学主题的选择,一方面提倡与自己政治主张和意识相同的声音,让文学作政治的传声筒,另一方面通过压制异己的声音来巩固自己的地位,限制作家的自由书写,从而使文学遮蔽一定的事实和想象空间。
时局与政治形态无形有形的压迫,个人与时局关系始终处于焦灼对立状态,致使老舍一度陷入战歌与颂歌模式,这点在抗战之初和建国之初最为明显,造成记忆书写的大面积“断层”。不惟老舍,许多作家也为此做了牺牲,二十世纪是“非文学的世纪”,“由于20世纪特殊的年代特点和特殊的历史任务,使这个时代的文学在整体上呈现出不利于纯文学发展的态势。”每个时代都有独特的政治性审美标准,作家真正的畅所欲言是难以实现的。
........................

结语
“记忆”作为思想内容和一种行为方式,是通过“现实”这一触发机制,唤醒“过去”的因子,来再现和再造人生经验。记忆将一个个普通故事纳入到叙述模式中,通过记忆的重构与现实的再生来反映人类普遍的生存困境,成为沟通过去和艰难的方式之一。老舍是一位热衷于回忆的语言大师,记忆元素是他文本的重要特色,在对其的探索中可以看出一个知识分子的精神履历。从他的记忆文本中关于父亲、贫穷、满族的不断讲述中看出“末世人”悲观意识的影响,母亲和朋友的回忆背后是“软与硬”性格的倡扬和“立人”的主旨,时局和北京的讲述背后所包含的沉重的“国家至上”和“北京是宝地”。在社会动荡、喧哗躁动的年代,老舍的记忆讲述显得难能可贵和无比重要。与非记忆文本比较,记忆文本一方面就有情绪化结构特征,这是由象征的运用和事实与时间的无序性和无逻辑性造成的。另一方面显示出模仿性结构特征,表现为人物的命运模式和形式上的“三原则”模式,这成为老舍的独特风格。然而老舍的记忆讲述不断被打断,造成“断层”局面,这背后是政治话语的强大影响,面临知识分子与所书写的时代之间的紧张关系,老舍显示出性格中强硬的一面,不断回到记忆的书写上来。这种夹缝中的记忆书写,对历史而言,使老舍成为清醒的独立思考者,对老舍个人而言,是造一间安顿灵魂的梦之屋。
老舍的记忆书写具有独特的价值意义,本论文注重从整体上归纳记忆特征和感知个人思想与创作之间的矛盾,在今后的研究中,可以结合具体的政治语境来分析老舍在时代的紧张关系下到底是如何进行拉锯与对抗的,由此使记忆研究走向更加细化的文本研究和更深的文学史视野。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